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合集下载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4、城市的起源
(1)城市出现必备的条件
(2)形成时间 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 商业、手工业和农业分离
3.世界早期城市的分布:
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冲积平原上,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剩余农副产品
深化拓展
1.乡村和城市聚落之间的差别
差别 乡 村 城 市
景观
差别 规模
景观简单,建筑物密度小, 景观复杂,建筑物密度大,楼
│ 考点整合
│ 要点探究 要点探究
│ 要点探究
│ 要点探究
│ 要点探究
│ 要点探究
│ 要点探究
二、乡村聚落
1、概念 乡村聚落是农业环境中的居民聚集地。在我国有集镇和村 落两种类型。 2、特点: 乡村聚落规模 小 ,功能 简单 ,聚落内居民流动性 小 。 3、乡村聚落形成、分布的影响因素 影响乡村聚落分布的因素 周围自然环境 因素有 社会 因 素两大类,两者中 周围自然环境 因素的影响较大。 周围环境因素:气候、光照、水源、地形、土壤等 社会因素: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
发展交 通,加 强各单 元之间 的联系
地形平坦、经济 发达、中心城市 多为特大城市
星座型
完善卫 星城服 务功能
受地形、资源影 响
散点型
交通联系不便, 资源丰富、地 难以组织较合理 形相对平坦 的城市功能和生 活服务设施
因地制 宜的规 划布局
│ 考点整合 考点整合
│ 考点整合
│ 考点整合
│ 考点整合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一、聚落
1、聚落的概念 聚落是人类各种聚居地的总称,既包括房屋建筑,也 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判断正误:聚落是指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2.聚落的分类:乡村与城市
主要产业活动 人口类型 规模 居民流动性 联系

七年级的地埋第三节聚落笔记

七年级的地埋第三节聚落笔记

七年级地理第三节《聚落》笔记
七年级地理第三节:聚落
一、聚落的形成
1.聚落是指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2.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也有一定规模的工矿
企业形成的聚落。

3.城市聚落的形成:乡村人口流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活动→乡村
变为城市。

二、聚落的分布
1.聚落的分布:有的沿河流分布,有的沿公路分布,有的镶嵌在山
谷里。

2.影响因素:地形、气候、水源、交通等。

三、聚落的发展变化
1.传统聚落:保留历史时期地方或民族特色的聚落。

2.传统聚落的价值:具有重要纪念或教育意义。

3.如何保护传统聚落?答:保持地方特色,合理利用开发,发挥地
区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四、聚落的分类
1.乡村聚落:人口规模较小,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2.城市聚落:人口规模较大,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

五、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1.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山地地区聚落多分布在比较平坦的高地,以
平房或楼房为主,交通便利。

而丘陵地区则不同,往往分布在地势较为开阔的低地,交通不便。

2.气候对聚落的影响:寒冷地区聚落的房屋多采用厚墙、小窗的设
计,以抵御严寒;而在热带地区,房屋则多为通风设计,以保持通风和降温。

3.水源对聚落的影响:许多村落形成的原因与水源有关,如水边人
家多形成河谷型聚落,而沙漠地区的绿洲也是人们理想的居住地。

4.自然灾害对聚落的影响: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会影响人
们的居住环境,进而影响聚落的分布和发展。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2、影响聚落的形成因素: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①地形平坦②土壤肥沃③水源充足④气候适宜⑤交通便利⑥自然资源丰富3、落的发展演变;农村—集镇-城镇-城市4.聚落的形态:团块状(平原地区),条带状(山谷或者山麓)。

5、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6.人口数量过多带来的问题:(1)社会方面: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犯罪率上升、人均教育经费减少(2)资源方面: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减少、人均耕地减少等。

(3)环境方面:环境污染、、噪声干扰、水土流失、土地沙化7、乡村--村庄:规模较小的集聚点,主要从事农业活动;8、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居民聚居点。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与气候1、天气和气候概念和区别(注意:风和日丽、狂风暴雨等是描述天气,四季如春、冬暖夏凉是描述气候)常用的天气符号:2、在卫星云图上,白色通常表示云区,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

3、空气污染指数反映了空气被污染的程度,指数越大,空气被污染的越严重。

4、天气符号的识别5.风力:风的强弱;风向:风吹来的方向。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1、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2.气温:指空气的温度,常用摄氏度(℃)表示。

(测量仪器:温度计)。

测量时间:一天进行四次: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日平均气温:四次气温的数值相加除以4月平均气温:一月中每天的平均气温加起来,除以本月的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中各月的平均气温加起来,除以12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一天中最低气温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3、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南半球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海洋最热月和最冷月比陆地晚一个月。

4.等温线:同一水平面内气温相等的点的连线。

等温线越密集,代表温差越大;越稀疏,代表温差越小。

从古到今的聚落演变教案

从古到今的聚落演变教案

从古到今的聚落演变教案一、引言聚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是人们共同居住、共同发展的地方。

从古至今,聚落的演变历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聚落演变的历史进程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不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同时也可以为我们研究聚落建设和城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古代聚落的形成与演变1.原始社会的聚落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起始阶段,聚落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人类开始采集、狩猎、捕捞等活动,形成了以游牧、狩猎、渔猎为主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阶段,人类主要是以族群为单位进行居住,住所常常是临时的帐篷、草屋等简单的建筑,没有固定的聚落。

原始社会的聚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简单的聚落形态,直到农业文明的出现,才逐渐演变成固定的聚落。

2.农业聚落的形成农业文明的出现,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聚落也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农业阶段,人们通过种植、养殖等活动,形成了稳定的生产方式,开垦了土地,创造了相对富裕的生活环境。

人们开始居住在固定的聚落中,这些聚落通常是以村庄、城镇等形式存在。

不同的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和历史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的聚落形态和特征。

例如,中国古代的村落常常是均田制度的基本单位,村庄通常由若干家族组成,每个家族都有各自的祖先神庙、姓堂等重要社会组成部分,村庄内部结构呈现圆形、方形或长方形等几何形态。

3.城市聚落的形成城市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代表,也是人类的思想、文化和技术的集中体现。

城市聚落的形成通常需要经过农业文明的阶段,具有相对成熟的工业、商业、文化、政治等体系。

城市聚落的形态和特点各不相同,不同的城市有各自的文化和历史遗迹。

例如,京城北京、南京、西安等城市,因为地理位置、历史遗迹和文化底蕴等方面的原因,成为了中国城市文明的重要代表。

三、现代聚落的演变1.工业化城市的形成当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整个欧美地区时,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工业化城市的形成,改变了传统的城市聚落模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居住、生活、生产方式。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城乡聚落的形成与发展1.3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素材鲁教版选修4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城乡聚落的形成与发展1.3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素材鲁教版选修4

第一单元城乡聚落开展与城市化1.3 城市化进程中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相关素材城市化三种根本形式有: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旧地型城市化。

在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各种形式城市化发挥着它们各自作用。

在对三种形式城市化分析过程中,通过以上我们对城市化含义了解,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各种形式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一些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因素。

〔一〕.集中型城市化集中型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和非农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

在这种城市化过程中,暴露出原有很多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因素,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问题。

我国所实行户籍制度在特定时期确实为国家经济开展做出了很大奉献。

但是,随着经济、政治制度开展,以及城市化扩展,这一制度已经成了制约我国城市化进程、经济开展一个方面[3]。

几十年前,划出“农村人〞和“城里人〞这个鸿沟已经成了我国农村经济、城镇经济开展障碍。

众所周知,提高农民收入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引导农民进城、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

大量人口滞留农村局面如不尽快扭转,不仅直接制约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村经济全面繁荣;还将长期抑制农村消费需求增长,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安康持续开展。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趋势。

所以,我国应尽快逐步改变现有落后户籍制度,为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创造更好制度环境。

2 .进城外来工应享受“国民待遇〞难以实现城市建立创造了大量建筑业、工业等就业岗位;进城外来工也为城市开展做出了很大奉献。

据北京市2003年统计资料显示,进城外来农民工对北京市2003年GDP奉献率在10%左右。

同时,农民通过进城务工就业学到了各项非农就业技能,感受到了城市文化,领略到了市场竞争,提高了综合素质。

同样,进城务工也是农民提高收入重要途径。

但是,在实际中农民进城打工却受到很多不合理限制,而且他们工资、福利、医疗等都得不到保障。

同样另外一个问题外来工子女入学难也成为诸多媒体所关注另一个热点问题。

聚落的形态知识点总结

聚落的形态知识点总结

聚落的形态知识点总结一、聚落的形态类型1. 圆形聚落这是一种古老的聚落形态,通常由一圈圈循环排列的房屋构成,中心通常是集市、寺庙或其他公共场所。

这种形态能够有效地利用空间,使居民之间的距离更加均匀,也便于集市和其他活动的开展。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还可以看到这种形态的聚落,比如云南的哈尼梯田。

2. 直线聚落这是一种沿着河流或道路线性排列的聚落形态,通常由一条主干道和两旁的房屋组成。

这种形态有利于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更容易被外界所发现。

在古代,许多中国的古镇和古村落就采用这种形态,比如江南的水乡地区。

3. 方形聚落这是一种城市化的聚落形态,通常由规整的方块区域和街道网格构成,建筑物多为砖瓦结构,规模较大,有城墙或围墙作为防御设施。

这种形态在古代的中国城市中较为常见,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和南京的瓦市街区。

4. 融合聚落这是一种融合了多种形态的聚落,通常由不同的城市元素、农村元素和自然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景观和风貌。

这种形态在现代城市和乡村中较为常见,具有较高的生态和文化价值,比如丽江古城和桂林山水。

5. 独立聚落这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聚落形态,通常由山区、荒漠或孤岛上的房屋组成,与外界隔绝,具有较强的自治和封闭性。

这种形态在古代的中国西部地区和南海诸岛中较为常见,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承。

二、聚落的形态特点1. 地理环境聚落的形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比如地形、气候、水资源等因素会影响聚落的位置、布局和建筑风格。

比如山区的聚落往往依山而建,水乡的聚落往往依水而建,沙漠的聚落往往以遮风挡沙为主要考虑。

2. 人口规模聚落的形态也会受到人口规模的影响,人口规模较大的聚落往往规模较大,通常由多个社区和街道组成,而人口规模较小的聚落往往规模较小,通常由若干家庭和房屋组成。

3. 经济结构聚落的形态还受到经济结构的影响,不同的聚落由于经济结构不同,其建筑风格、功能布局和社会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农业地区的聚落往往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产业,工业地区的聚落往往以工业和商业为主要产业。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爱弄PPT老范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爱弄PPT老范
聚落的两种类型
乡村
城市
田地
聚落组成
道路 房屋
设施
聚落特点
① 规模小 ② 功能简单 ③ 从事农业 ④ 对土地依赖大,流动性小 ⑤ 深受自然环境影响
聚落分布
近水的向阳高地
影响因素:水源、安全
近水的向阳高地
聚落分布 影响因素:水源、安全
天然食物仓库
聚落分布 影响因素:食物来源
聚落特点
区域的中心
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聚落特点
开放的系统
人口、物资、能源、信息交流
等级划分
划分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由于各个国家国情不同,划分标准差异很大
小城市 中等城市 大城市
<20万 20~50万 50~100万
特大城市 ≥100万
<2.5万 2.5~10万 10~50万 ≥50万
城镇 城市 大城市 特大城市
富饶的平原
聚落分布 影响因素:食物来源
聚族而居的客家围楼
聚落分布 影响因素:战争、文化、自然环境
千岛湖水下古城
聚落分布 影响因素:行政、工程建设
聚落的分布形态
1. 高原、山区:条带状或散点状 2. 平原:团状 3. 沙漠:团状或条带状
聚落的两种类型
乡村
城市
聚落特点
高度的密集性
人口、建筑、资金、生产、信息
商品交易和海运 古罗马时 (古希腊、古罗马)
的发展
5世纪后
封建社会
世界城市发展缓慢 欧洲城市宗教色彩浓重
欧洲城市再次兴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亚洲、非洲发展水平高

初一地理上册 第四章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初一地理上册 第四章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文化遗产:聚落中的文化遗产也是其文化特色之一,包括历史建筑、古迹、传统手工艺等。这些文化遗产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是聚落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
添加标题
聚落的历史文化价值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介绍聚落的形成背景、历史演变和现代发展
聚落的历史遗迹:介绍聚落中的历史遗迹,如古建筑、古村落等,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
聚落的发展趋势
新型聚落形态的出现
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乡村聚落的逐渐消失
聚落发展的可持续性
03
聚落的分布与特点
聚落的分布规律
分布地区:平原、盆地、河谷等地区
分布特点:沿河流、山麓、海岸线等分布
影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交通等
分布规律:不均匀分布,城市多分布在平原地区,乡村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
聚落的特点与优势
聚落的保护与传承: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聚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聚落的文化特色:分析不同地区聚落的文化特色,如建筑风格、民俗风情等
聚落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聚落文化的影响:分析聚落文化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聚落文化的形成:介绍聚落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特点
聚落文化的传承:探讨聚落文化如何传承、发展和演变
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如气候、地形、水文等
人类为了适应自然环境,选择适合生存的地点定居
聚落的形成还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聚落的分类
乡村聚落: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聚落
乡村城市融合型聚落:兼具乡村和城市
城市聚落:以非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聚落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初一地理上册第四章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xx年xx月xx日contents •聚落的概念与形成•聚落的发展历程•聚落的特征与功能•聚落的分布与影响因素•聚落的保护与传承•现代聚落的设计与建设目录01聚落的概念与形成1聚落的概念23聚落是指人类长期定居、生活和工作的场所。

聚落包括城市、乡村、小镇、村落等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定居点。

聚落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空间载体,是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的综合体现。

聚落的形成地理环境、气候、水资源、土壤等自然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分工、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文化传统等社会经济因素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政治体制、政策、法律等政治因素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科技进步、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的应用,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聚落的分类可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村庄。

根据规模可分为工业城市、商业城市、港口城市、文化城市等。

根据职能可分为集聚型聚落和分散型聚落。

根据形态可分为单一民族聚落和多元民族聚落。

根据人口结构02聚落的发展历程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存方式的聚落,具有简单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工具制造能力。

狩猎采集聚落以游牧为主要生存方式的聚落,具有移动性和季节性,通常由多个家庭组成。

游牧聚落原始聚落农业聚落以农业为主要生存方式的聚落,具有较为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工具制造能力。

城市聚落以城市为主要生存方式的聚落,具有较为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工具制造能力,同时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中心地位。

古代聚落城堡聚落城堡是中世纪欧洲的主要防御性建筑,城堡聚落则是以城堡为核心的聚落形式,通常由贵族或国王建立。

庄园聚落庄园是中世纪欧洲的主要农业经营单位,庄园聚落则是以庄园为核心的聚落形式,通常由贵族或教会建立。

中世纪聚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吞并周边农村地区。

城市扩张为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政府和企业投资进行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高中地理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案 4

高中地理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案 4

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习目标定位] 1。

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基本概念.2。

理解聚落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3.了解世界和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一、乡村聚落及其分布1.概念:乡村聚落是①农业环境中的居民聚集地.2.类型(1)集镇:②中心集镇、一般集镇。

(2)村落:中心村、自然村。

3.特点(1)规模③较小、功能简单。

(2)居民多从事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活动,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流动性较小。

4.影响形成、分布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④气候、光照、水源、地形、土壤等。

(2)社会经济因素: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

5.形态与分布类型分布地区影响因素密集型旱作农业的⑤平原地区农耕条件优越,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带状⑥丘陵地区;平原沿河地区聚落沿坡麓地势平缓处延伸;接近水源沿河发展点状⑦干旱地区泉水和河流附近的绿洲地区分散型⑧水稻生产区便于水稻生产,分散在稻田中间地面较高处1.城市的概念:城市是达到一定人口规模,并以⑨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

2.城市的特点(1)高度的⑩密集性——人口、建筑、生产、物资、信息以及经济活动、文化活动高度集中.(2)区域的中心性——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3)系统的开放性——城乡之间、城市与其他地域之间的人口、物资、能源、信息交流。

3.城市等级划分依据:⑪人口规模大小与经济发展状况。

4.城市的形成过程三、世界城市的发展发展阶段典型地区主要特征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⑯尼罗河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黄河-长江流域城市⑰数量少,规模小;四周建有城墙,形态较规则;以行政、军事为主要职能公元前1000年以后⑱地中海沿岸地区规模较大;内部结构清晰封建社会欧洲、中国、土耳其、埃及等城市发展缓慢;多分布于有利于商品集散的地方;城市人口规模较小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城市⑲数目迅速增多;城市人口空前增长;城市⑳用地规模迅速扩大[点睛提示] 世界城市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

聚落形成的条件

聚落形成的条件

聚落形成的条件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

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不过聚落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呢?以下就是店铺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②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

③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港口等)。

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聚落的分类:①乡村聚落。

按经济活动可分为农业聚落、林业聚落、牧村、渔村以及具有两种以上经济活动的村落等。

按平面形态可分为团聚型(集村),即块状聚落(团村)、条状聚落(路村、街村)、环状聚落(环村);散漫型,即点状聚落(散村)。

②城市聚落。

按形态可分为集中形态(单城)、群组形态(双子城、三联城、条带状群组、团块状群组)。

按职能划分有许多方案,其中有代表性的3个方案是:哈里斯的分类(1943):以城市中各行业从业人数的统计资料为基础,以一种行业从业人数占各行各业全部从业人数的百分比为主要依据,把美国城市分为9类:加工工业城市,零售商业中心,多种职能城市,批发商业中心,运输中心,矿业城,学府城,娱乐休养城,州首府及其他。

G.施瓦茨的分类(1959):首先把城市分为普通职能的城市、特殊职能的城市和似城聚落3类。

然后把特殊职能的城市分成5类:由政治职能产生的,由文化职能影响的,由经济和交通职能决定的,国都,大都市和世界性都市;把似城聚落分成8类:传统的工艺和工业聚落,现代工业引起或改造的聚落,交通聚落,旅游聚落,居住聚落,军事聚落,宗教聚落,文教聚落。

Ю.Г.绍什金的分类(1960):根据城市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分成3类:参加区内劳动分工的城市,在区际劳动分工中具有较大作用的城市,同国际市场联系密切的城市。

再根据生产性质分成5类:原料、燃料、动力生产的城市,中间产品生产的城市,制成品生产的城市,交通职能的城市,非生产性城市。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1.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1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1.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1




四时间Βιβλιοθήκη 主要特点 18 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为世界城市的发展注入了 工业革命 新的活力,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其主要特点是城 以后 市数目迅速增多,城市人口空前增长,城市用地规模迅 速扩大,很快便形成了一大批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图表导读教材图1.12 美索不达米亚灌溉平原上出现的古代城市 城市的产生需要有足够的农业剩余产品的供应,而灌溉等农业生 产技术的发展是农业增产的保障,中低纬大河流经的平原地区有利 于实施灌溉。本图片则说明了古代城市的形成与河流和灌溉农业 之间的密切联系。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拓展延伸如何区分不同地区的乡村聚落 不同地区自然条件不同、聚落特点也不同,突出反映在以下几点: (1)北方多平顶房,住宅有院落;南方房屋多斜顶、无院落,房前屋 后都是农田、菜地。(2)聚落规模及密度不同。北方多为大型聚落, 密度较小;南方多以中小型聚落为主,密度较大;西部多散居,密度较 小。(3)聚落形式不同。北方多团状聚落;南方分散型聚落和带状 聚落各占一定比例;西部多散居、流动性村落。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 点一
影响乡村聚落形成的区位因素包括哪些?不同地理 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1.影响乡村聚落形成的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条件 有足够的生活和生产 河、湖、泉附近的向阳高 水源、地形 用水,防范洪涝灾害的 地或台地 侵袭 气候、地形、土壤、水 自然 气候、 地形、 原始采集、 渔猎时期,分布 源条件良好,成为天然 因素 水源、土壤 在山林、河湖、海滨等地 的“食物仓库” 农耕社会,选择在地形平 地形、 土壤、 适宜农耕,可获得足够 坦、土壤肥沃、灌溉条件 水源 的食物 良好的平原地区 乡村聚落的区位

1.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1.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各种村庄
形 形 色 色 的 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聚 落
影响乡村聚落分布的因素 周围自然环境 水 足够的食物来源 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社会因素
平 原 上 的 乡 村 聚 落
分布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耕地面积大。
带 状 分 布 的 乡 村 聚 落
分布原因:接近水源,并能防止洪 涝灾害的侵袭。
沙 漠 边 缘 的 乡 村 聚 落 分布原因:聚落分布在泉水和河流附近。
华北平原上的聚落
活动
观察下面两组乡村聚落图片并讨论:
流动聚落
单户型聚落
1.它们的分布形态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第一个图是一个流动型的牧村牧民 的住宅是一个个拆装方便的蒙古包(帐篷、毡 房)第二个图是美国中西部平原地区的大农场, 村落稀疏而分散。
2.这两种聚落的形成,与他们所处的 地理环境,农业生产方式,社会文化环境有 什么关系?
2. 简述城市的主要特征。
答案:(1) 以人为主体。人、物、空间是 构成城市的三要素。
(2)城市具有高度的密集性。人口、人类开 展的社会活动和各项设施都高度集中。
(3)城市是开放、不断运转的有机体。
3.简述世界城市的发展阶段。
答案:世界城市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 段:城市发展早期:城市数量少,规模小。中世 纪时期:出现了规模较大,内部结构清晰的城市。 工业革命后:城市与周围乡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城市成为生产中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乡村聚落的特点及其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了解城市聚落的特点及其形成过程; 了解世界城市的发展和我国城市的发展。
能力目标
比较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 和成因,培养综合分析的能力;
通过比较分析,了解世界和中国城市发展过 程中各自的特点,培养比较分析的能力。

从聚落到城市的发展历程

从聚落到城市的发展历程

从聚落到城市的发展历程一、从聚落到城市的发展历程聚落是土地上由人们所建造的住所,形成聚落的初期活动主要是农耕和畜牧。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聚落发展成为一种文明。

从古至今,聚落可以细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史前聚落、石器时代聚落和文明化聚落。

史前聚落是指历时最早的聚落,主要活动是狩猎、采集以及畜牧,人们以节日表达渴望自由的心情。

石器时代的聚落,人类开始实施农耕活动,从而形成了以农耕业为主的社会经济形态。

随着工具的不断改进,农耕活动得到大量的推广,形成了一种以农耕业为主的社会经济形态。

此时,聚落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出现有居民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的聚落。

而文明化的聚落,是以农耕业为主的聚落,但也发现其他产业,包括工艺制作或服务,这时,聚落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文明化。

文明化的聚落增加了对聚落的进一步发展,增强了沟通和行动的能力,这种形式的聚落最终发展成为经济、政治和社会意义的城市。

二、从城市到都市的发展历程城市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城市凝聚、城市发展和都市化。

城市凝聚是指初步形成的城市过程,在此阶段,城市开始吸引着大量的人口,这些人口有着不同的宗教、生活习惯、语言、文化等,除了建造宗教建筑之外,还会在城市中建立经济活动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等。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开始凸显出城市的各种特色,此时城市开始朝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发展。

在此阶段,城市会发展先进的交通系统、开办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城市空间和发展经济等活动,以便满足人民的各种需求。

当城市的规模更大,功能更加完善,服务面更广时,城市就变成了都市。

都市不仅拥有着完善的各种基础设施,还拥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形态,如贸易、金融、文化、科技、教育等,都市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完善。

聚落社会的形成与演变

聚落社会的形成与演变

聚落社会的形成与演变自人类出现以来,社会作为人们生活的载体,一直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在最初的时期,人们生活在小规模的氏族之中,通过亲属关系和紧密的联系来维持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演化,人类逐渐走上了聚落社会这一阶段。

本文将从聚落社会的定义、形成、演变等方面作一论述。

一、聚落社会的定义聚落社会是指人类在农业文明时期,由于生活需要,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相互之间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现象。

在这一时期,人类开始选择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形成聚居区域,并在这些区域中建造起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聚落,如农村、城镇等。

聚落社会的形成是农业文明的必然结果,它不仅代表了人类逐渐走向稳定和集中的生活状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二、聚落社会的形成聚落社会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逐步的过程。

首先,是人类慢慢地离开狩猎采集方式,采用种植和畜牧方法获取食物。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长期地稳定地获得养分,也可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

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开始有了定居的想法,过着定居生活。

其次,是人类在定居过程中逐渐发现了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

在这一时期,人类逐渐开发了各种各样的技能,并且开始专门从事手工艺、贸易和其他某些特定职业。

这些交流使得人们之间形成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同时也增加了聚落之间的互动。

最后,是在城市的建设和国家的形成的过程中,聚落社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人类逐渐开始生产和使用货币,并发展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文化和法律体系。

三、聚落社会的演变在聚落社会的演变过程中,它经历了很多变化。

随着经济、文化、技术的进步,人们产生了更多的需求。

人们需要更多的资源,需要更多的土地,于是乎,人类逐渐开拓了新的地域,建造起了更有规模和分工的城市,这时聚落社会已经逐渐进入到了城市化阶段。

城市化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带来了很多便利,正是城市的存在,使得各种职业交流得以更为频繁。

但城市化过程中,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如资源的竞争、利益的纷争、政治的不稳定等。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聚落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空间群体,其形成与发展源于
历史演变的复杂进程。

在历史的发展中,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受到政治、经济、宗教、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通常包括早期农
耕社会、古代都市的出现、中世纪大农耕地文化的发展、近代城市的建立
等等。

早期农耕社会是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最初阶段。

由于人类对农业的发展,即农耕文明的出现,人们离开狩猎采集的生活,开始以农耕和畜牧业为主
导的固定生活。

农耕文明伴随着定居社会,聚落也就形成和发展了起来。

农耕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以农业为主的聚落,其形态很简单,由几个农户
组成,有鱼米之乡的小村落形成。

其次是古代都市的出现,古代都市的出现,是聚落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古代的都市不仅有聚落形式,而且有居住区、商业区、宗教区等不同功能区。

古代都市的发展,使聚落形态复杂化,居住区、商业区以及宗教区域
的出现,使得古代都市中的聚落明显与农耕社会的聚落有明显的不同。

此外,中世纪大农耕地文化的发展,也是聚落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优秀版)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优秀版)

思考 3.世界早期城市多形成于中纬度地区河流下游 的平原地区,这是为什么? 【提示】 这些地区气候湿润,地形平坦,水源 充足,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可为城市提供大量农 产品。
四、中国城市的发展 1.分布:中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城市主要分布 在_黄__河___流域和__长__江__流域。 2.特点 (1)受政治环境影响大:政治稳定时期,城市繁荣 兴盛;社会动荡时期,城市屡遭破坏而衰退。
三、世界城市的发展
时间
主要特点
公元前 城市数量_少__,规模小;四周多建有城墙,形态
3000年~ 比较规则;以行政、军事为主要职能.分别诞 公元前 生在_美__索__不__达__米__亚__平原、尼罗河下游平原、 1500年 __印__度__河_平原和黄河—长江流域
公元前
1000 年以后
总体上城市发展缓慢,在欧洲__地__中__海__沿岸 地区随着商品交易范围的扩大和海上运输 的兴起,产生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出现了 __规__模__较大、内部结构清晰的城市
(4)形态结构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古代:我国古代的大中城市在形态结构方面政治色彩浓 厚,表现为__尊__卑__有__别___、中规中矩
近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社会,我国的城市呈畸
思考 1.平原旱作农业的聚落与丘陵地区的聚落形态上 有何不同?为什么? 【提示】 平原旱作农业区聚落多形成团状,这是 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乡村可向各个方向发展; 而丘陵地区,聚落多沿坡麓地势平缓处延业
经济
人类社会 人类文明进步
乡村
集市
思考 2.所有的城市都是由集市发展而来的吗? 【提示】 商品经济导致集市贸易,集市的扩大和 发展形成城市,即集市说.早期城市大多是集市发展 而来的,但结合教材图1.11知道,城市的形成至少还 有其他三种可能,即防御说、地利说(靠有利的自然 条件和自然资源)和阶级说(阶级社会的产物).

聚落发展历程

聚落发展历程

聚落发展历程
聚落发展历程:
在远古时代,人类开始从游牧的生活方式过渡到聚居的生活方式。

最早的聚落是由一些原始人组成的小团体,他们选择在特定的地点定居并建立简陋的住所。

这些聚落通常是由山洞或树木构成的原始住所,用于遮风挡雨和保护。

在这些聚落中,人们通常以狩猎和采集为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逐渐掌握了农业技术,开始进行农业生产。

这一时期被认为是聚落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通过种植作物和饲养动物,人类可以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并不再依赖于狩猎和采集。

这使得聚落人口逐渐增加,并且聚落本身也得到了扩展和改进。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搭建更为复杂的住所,如石屋、木屋和土屋。

聚落逐渐形成了村落和城市的格局,居民们通过相对稳定的社会组织和分工实现了更高效的生产方式。

城市发展带来的经济和文化繁荣,吸引了更多人加入并促进了聚落的发展。

在现代,聚落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生产、交流和居住方式。

城市化成为主导趋势,大城市成为现代聚落的核心。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聚落之间的连接也变得更加紧密,形成了更大范围的都市区。

总的来说,聚落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游牧生活到农业时代,再
到城市化阶段,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聚落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演化的产物,也是人们改善生活质量、满足各种需求的重要基础。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分布_课件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分布_课件

阶段 ⑨ 巢居 .
居住方式 树栖
穴居
⑩ 天然洞穴.
⑪原始乡村聚落 房屋和村落
发展完善
乡村聚落
生产力水平 采集为主
人数增加和活动范 围扩大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一、二次大分工及 农业现代化
自主学习区
二、乡村聚落的分布 1.乡村聚落分布的影响因素
(1)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⑫ 地形 ,气温和⑬ 水源 等因 素。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往往决定乡村聚落的分布、规模 和形态。 (2)人文环境的影响:包括⑭ 社会 、经济、⑮ 文化 等因 素。一般而言,自然环境的诸因素变化⑯ 相对较小 ,人 文环境的诸因素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不断变化,它们是 引起乡村聚落⑰ 演变 的主要原因。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分布
自主学习区
一、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1.乡村聚落:是与① 农业 密切相关的人口的聚居地,主
要以② 农业生产 活动为主,以③ 田野 及散布的居民点 景观为主的广阔区域。
自主学习区 2.乡村聚落的形成
生产力 畜牧业
乡村聚落
自然灾害
流动
自主学习区
3.乡村聚落的发展 乡村聚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它主要经 历以下四个阶段:
3.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特点
原因
人口指向 利于开展○31 商贸 活动,○32 规模 效益较为理想
交通运输指 向
利于○33 人流和货物的集散、 利于○34 信息 的传播
○35 行政指向
政府的各种支持;政府本身也是比较大的
○36 消费市场 ,尤其是有助于第三产业发展
自主学习区
特点
原因
○37 宗教 指向
6.甲、乙两图为“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图”,读下图, 完成下列问题。

地理总结聚落知识点

地理总结聚落知识点

地理总结聚落知识点一、聚落的定义聚落是指一定范围内集中居住的人群和建筑物,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

聚落一般由若干户组成,是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

聚落的类型多种多样,有村庄、城市、部落、棚户区等。

二、聚落的形成1. 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是聚落形成的重要条件。

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资源等自然环境因素都会影响聚落的形成。

例如,山区多石多林,适合聚落的形成;水资源丰富的地方,聚落也容易形成。

2. 经济因素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机会等经济因素也会影响聚落的形成。

通常情况下,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方,聚落形成的可能性较大。

3.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也是聚落形成的重要因素。

人们的宗教信仰、传统风俗、居住习惯等会影响聚落的形成。

有些聚落是因为某种宗教信仰而形成的,有些聚落则是因为世代相传的家族关系而形成的。

三、聚落的分类1. 村庄村庄是一种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聚落形式。

村庄通常位于郊区或乡村,由一定数量的农户组成,人口较少,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

2. 城市城市是规模较大的聚落形式,是现代化社会的产物。

城市的形成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是一个地区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人们生产、居住、娱乐等的集中地。

3. 部落部落是一种原始群体形式的聚落。

部落多见于原始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由若干家族或氏族组成,是亲族关系和部落首领的统治关系共同维系的一种聚落形式。

4. 棚户区棚户区是指城市中一些低收入者或流动人口居住的地方。

这些地方常常是由于经济条件差或缺乏合法居住证明,无法享受城市基本服务保障的人们自行搭建而成的。

四、聚落的特点1. 人口密集聚落是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人口密集是其最基本的特点之一。

在聚落中,人们可以互相交流、合作,共同生活。

2. 社会分工明确在聚落中,人们通常会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分工,合作生产。

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生产力。

3. 生活方式多样不同类型的聚落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塔里木盆地城镇主要分布在( ) A.山间低地 B.山谷地带C.盆地中部 D.山前冲积扇
D
6.历史时期以来该地大部分聚落已移向地势高的地方,其原 因主要是( ) A.洪水泛滥 B.坡地开发 C.交通线增多 D.荒漠范围扩大
D
7.塔里木盆地的交通线路呈

状分布.
(1)图中,哪一个是山区的聚落,哪一个是 平原的聚落?简要说明它们的差异。(提示: A 从分布、形态、规模等方面考虑) B
江南水乡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福建客家族土楼
蒙古包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
第四章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学习目标
1.
知道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2.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 和发展的影响 3. 通过分析地形条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进一步提高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 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
云南丽江古城
坝子是我国云贵高原上的 局部平原的地方名称。主 要分布于山间盆地、河谷 沿岸和山麓地带。
思考:从地形的角度分析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 严寒夏无酷暑?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利用了 哪些有利的地形条件?
丽江古城的远景
阅读P90材料3,思考:城镇的空间分布与 地形地貌和交通线路有什么关系?
至象山 金虹山 ①为什么丽江冬无严 寒,夏无酷暑?(从 地形角度解释) 丽江古城位于云贵高 原上,地势较高,夏 狮 季气温较低,所以夏 子 无酷暑;又因为纬度 山 较低和地形的阻隔, 受冬季风的影响小, 因而人口为主
规模大小 较小 较大
形成早晚
较早 较晚
半坡村落布局
窑址 公共墓地 壕沟
居民点 河流
4-1半坡原始村落复原模型
图4-2 半坡原始村落功能区示意图
思考:半坡村落的分布有什么特点?这样分 布有什么优点? 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
河谷阶地
思考: 影响图中A、B、C三个聚落中形成的 因素是什么? 哪个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 为什么?
地形
人口 多 少
空间形态 相对集中 相对分散
聚落规模 大 小
平原
山区
平坦广阔
地形复杂
聚落分布在山 间盆地或谷地
A
2、试从地形的角度,分析两种聚落类 型 形成的主要原因。 3、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和北方平原的 聚落有什么差别? B
(2)平原地区地势平坦,相对开阔,聚落分布、 规模受地形的限制较小,因而分布相对密集, 规模也较大;山区地形较为复杂,地势起伏较大 聚落多分布于山间盆地或谷地等相对平坦地区, 因而聚落的分布较为分散,规模较小。
(1)图中,哪一个是山区的聚落,哪一个是平原的聚落?简 要说明它们的差异。 (2)试从地形角度,分析两种聚落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2)平原地区地势平坦,相对开阔,聚落分布、规模受 地形的限制较小,因而分布相对密集,规模也较大; 山区地形较为复杂,地势起伏较大聚落多分布于山间盆地或 谷地等相对平坦地区,因而聚落的分布较为分散,规模较小。 地形 人口 空间形态 聚落规模
重点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难点
地形对聚落形态、规模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概念
聚落是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既包括房屋建筑,也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生活设施 和生产设施。
判断正误:聚落是指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2、聚落分类
乡村
城市
下图分属哪一类聚落,两类聚落有什么差异
人口主体
思考(1) 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路有什么关 系?
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麓冲积扇平原上;各城 镇之间由交通线路相连。
除地形之外,影响聚落的因素还有哪些 ?
气候 资源 河流 宗教 交通 军事 政治 科技等等


候 流
聚 落 的 影 响 因 素
自然因素
气 河
位置
分布 形态 规模
聚 落 的 特 征
平原
平坦广阔 地形复杂
多 少
团聚型、棋 盘式 相对分散
大 小
山区
聚落分布在山 间盆地或谷地
在我国云南省西北部纳 西族聚居的丽江市内,有一座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城— —丽江。古城坐落在丽江坝子 的西北部,海拔2400余米,北 依象山、全虹山,西枕狮子山 ,东、南两面比较开阔。源于 玉龙雪山的玉河水,在城北玉 龙桥附近被分为三股干流(东 河、中河和西河)引入城中, 再分股支渠流贯大街小巷。古 城、老街和纳西文化,造就了 独具风情的高原水乡。
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 因 素


政治、军事等
在聚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形因素的作 用尤为突出.
1、我国北方村落的规模一般较大,格局类型多呈( c ) A、分散型 B、条带形 C、团聚型 D、放射状 2、我国南方有一些村落规模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 居人口也较少,其影响因素是( A ) A、地形 B、气候 C、传统文化 D、风俗习惯 3、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D ) A、聚落是指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B、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C、聚落是一种文化景观,不受环境的影响 D、按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 类
4.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云南省丽江古城形成和 发展的有利地形条件是(A ) A.北、西两面依枕高山 B.四周高山雪峰环绕 C.海拨高大、地势验峻 D. 东南两面比较开阔 图4-1-2为塔里木盆地示意图,在盆地的四周是 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 在冲积扇的中下部。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 为发达,方通便捷。据此回答5~7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