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工程第二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反应宏观过程(3)
二 反应组分的浓度催化剂孔道的分布
无死区时浓度分布
存在死区时浓度分布
2.1 本征动力学与表观动力学(2)
三 本征动力学方程与宏观动力学方程 (Intrinsic kinetics and global kinetics)
反应速率由实际进行场所的浓度和温度决定的,采用幂函 数动力学方程时:
催化剂
• • • • • • • •
颗粒
2.1 反应宏观过程(2)
2.1 反应宏观过程(2)
一 催化剂表面反应过程 (Surface reaction)
在多孔催化剂上进行的气固相催化反应,由反应物在位于催化剂内表 面的活性位上的化学吸附、活化吸附态组分进行化学反应和产物的脱 附三个连串步骤组成,因此,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的基础是化 学吸附。
5.1 过程为单组分反应物的化学吸附控制
n rA raA rdA ka p A 1 i kd A i 1
其中

i 1
n
i
是反应物和产物的表面覆盖度之和
2.2 气固催化本征动力学(12)
n 1 1 i 1 b p* b p* b p* b p* i 1 A A B B L L M M * b p A A A * * * * 1 b p b p b p b p A A B B L L M M
联立解两方程: 如果气相中有n个组分被吸附,则:
n * b p i i n i i 1 n * i 1 1 b p i i 11 bi pi* i n 1 bi pi* 11
bA p A * * 1 b p b p A A B B * b p B B B * * 1 b p b p A A B B
吸附速率:
ra =ka pA (1- θA)2
脱附速率:
rd =kd θA2
平衡时:
A
bpA
* *
1 bpA
2.2 气固催化本征动力学(11)
五 均匀表面吸附动力学方程
气固相催化反应经过三个步骤,若其中的某一步阻力最大,总反 应速率决定于该步骤的速率,该步骤就为控制步骤。
vA A vB B vL L vM M
rA k0i e

Ei RTb
c ni Ab
效率因子包括外扩散有效因子及内扩散有效因子。 表观动力学法:将非反应相主体的温度和浓度与反应速率 直接关联得到的动力学方程:
rA k0a e

Ea RTb
c na Ab
形式完全一样,但实际意义不同。
2.2 气固催化本征动力学(1)
一 催化剂表面反应过程
第二章 气固相反应动力学
2.1、 气固催化反应过程分析
2.2、气固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
2.3、气固反应表观动力学 2.3.1、 内部传递对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的影响 2.3.2、外部传递对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的影响 2.3.3、 外部传递与内部传递的综合影响
2.4、
气固相反应器的分类和选型
2.1 反应宏观过程(1)
kaA p* A A bA p* A 1 A B kdA
bA k aA k dA
吸附达平衡时,ra=rd,则有:
对组分B,同理可得:
* kaB pB B * bB pB 1 A B kdB bB k aB k dB
2.2 气固催化本征动力学(8)
过程为A吸附控制,化学反应达到平衡
Kp
p p p p
* vL L M * vA A B
* vM * vB
v v p L pM pA* v pB v
L A
M
B
代入反应方程式
1/ v A pL vL pM vM k pA v B K p p B rA 1/ v A v v L M p pM bB pB bL pL bM pM 1 bA L v B K p p B
a d
b: 吸附平衡常数,反映固体表面吸附能力的强弱程度。 4.3 双组分吸附
2.2 气固催化本征动力学(7)
如果气相中的组分A及B都同时被固体表面吸附,其表面覆盖度 分别为θA,θB,则A组分的吸附速率为:
ra kaA pA 1 A B
脱附速率为:
rd kdA A
ka kd k H 2 (CO2 ) (CO) H 2O k
/
kd CO2 ( ) (3) (CO2 ) / k
a
试推导(1),(2)为控制步骤时的均匀吸附动力学方程。 解: 设A-CO;B-H 2O; C H 2 ; D CO2 1. (1)为控制步骤 r ka PA 1 ( A D ) kd A
(2)
k H 2 (CO2 ) (CO) H 2O k
/ kd
CO2 ( ) 2.2(CO 气固催化本征动力学( 17) (3) 2 ) /
ka
试推导(1),(2)为控制步骤时的均匀吸附动力学方程。 解: 设A-CO;B-H 2O; C H 2 ; D CO2 1. (1)为控制步骤 r ka PA 1 ( A D ) kd A 式中 A为定值,以平衡值近似代替。
一 基本步骤:
1. 气流主体扩散到催化剂颗粒外表面(外扩散)
2. 从外表面扩散到催化剂孔道内部(内扩散) 3. 在内部孔道表面进行反应(本征反应) 4. 反应物被活性中心吸附(本征反应) 5. 产物从活性中心脱附(本征反应) 6. 产物从催化剂内部孔道扩散到外表面(内扩散) 7. 产物从外表面扩散到气流主体 (外扩散) 宏观动力学(macokinetic) 包括物理的传递过程影响的催化反应 总体速率(global rate) • • • • • • • •
上述机理步骤可认为基元反应
2.2 气固催化本征动力学(3)
三 影响化学吸附和脱附因素
3. 1 影响吸附速率的因素 1)单位表面上的气体分子碰撞数 2)吸附活化能Ea 只有能量>Ea 的分子才有可能被吸附, 这种分子占总分子数的分率为exp(-Ea/RgT); 3)表面覆盖度θA 表示已被组分A覆盖的活性位占活性位总 数的分率,其值为f(θA ) 考虑以上三种因素,吸附速率可以用下式表示: ra=σA pA f(θA ) exp(-Ea/RgT) 3.2 影响脱附速率的因素有两个: 1)表面覆盖度,用函来自百度文库f’’(θA )表示 2)脱附活化能Ed,即与exp(-Ed/RgT)成正比
2.2 气固催化本征动力学(5)
四 理想吸附层等温方程
4.1 模型基本假设: 1)催化剂表面是均匀的; 2)吸附分子间没有相互作用: 3)吸附和脱附可以建立动态平衡: 4.2 Langmuir理想吸附层等温方程 根据上述假设,可令: ka= σAexp(-Ea/RgT),kd= k’ exp(-Ed/RgT) 净吸附方程:
i 1
2)完全覆盖表面 对于单组分吸附,
* 1 bp* bp A A
p* A
很大,
bp* A 1
A 1
对于多组分吸附
2.2 气固催化本征动力学(10)
i 1
i 1 n
1 bi p bi pi*
i 1 * i i 1
n
n
3)当吸附的分子分解成两个原子,各占一个活性中心,则:
* A
4.4 等温吸附方程的两种极限情况:
1)稀疏覆盖的表面
2.2 气固催化本征动力学(9)
* p A 很小, A 对于单分子吸附,
很小,
此时:bp* 1 1 bp* 1 A A 因此有: * • • 则:
A bpA
n
对于多组分吸附
i bi pi*
1 bi pi* 1
1/ vL
K p v A p vB k p A vM B pM
2.2 气固催化本征动力学(16) 例题:
铁催化剂上氨的合成反应速率由氨的脱附控制, 设表面吸附态有氨及氮,试求均匀表面吸附模型 动力学方程
例题1-4 设一氧化碳与水蒸气在铁催化剂上的催化反应机理如下 (1) (2) (CO) CO ( )
r = ra- rd = ka pA (1- θA) - kd θA
2.2 气固催化本征动力学(6)
当吸附达到平衡时, ra= rd 若气相中的组分A的分压为平衡分压
p* A ,则有:
ka p* (1 A ) k d A A ka * p A b kk * ka pA kd bp* A A * k kd ka p* 1 bp * A A 1 a pA kd
2.2 气固催化本征动力学(14)
5.3 过程为单组分产物的脱附控制 若过程为产物L的脱附控制,则
n rL rdL raL kd L ka pL 1 i i 1
n
1 i 1
i 1
b p
i 1 i n i 1
n
* i *
1 bi pi
rA k0i e

Ei RTS
c ni As
排除了传递过程的影响的动力学方程称为本征动力学方程 测定的气相主体的温度与反应物浓度与反应场所之间有差 距,处理方法: 1. 效率因子法
2. 表观动力学法。
2.1 本征动力学与表观动力学(3)
效率因子法: 采用实际测定的主体温度和浓度代入方程, 再用效率因子校正:
在多孔催化剂上进行的气固相催化反应,由反应物在位于催化剂内表 面的活性位上的化学吸附、活化吸附态组分进行化学反应和产物的脱 附三个连串步骤组成,因此,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的基础是化 学吸附。

2.2 气固催化本征动力学(2)
对于气固催化反应: A B C D 由下列步骤组成: 1. A的吸附 2. B的吸附 3.反应 4.C脱附 5.D脱附 A σ Aσ B σ Bσ A B C D C C D D
2.2 气固催化本征动力学(13)
5.2 过程为表面化学反应控制
催化反应速率服从质量作用定律,对于上述反应,有:
rA k A B k L M
令:
k1 kbAbB ,
rA
k2 k bLbM
k1 p A pB k2 pL pM 1 bA p A bB pB bL pL bM pM bi pi 2
v p L M p A v pB v * vL
A
M
B
代入反应方程式
pL rL 1/ vL pL vL pM vM bM pM 1 bA p A bB pB bL v B K p p B
2.2 气固催化本征动力学(4)
考虑以上两种因素,脱附速率可以用下式表示:
rd=k’ f’’(θA ) exp(-Ed/RgT)
吸附净速率为: r= ra- rd=σA pA f(θA ) exp(-Ea/RgT)- k’ f’’(θA ) exp(-Ed/RgT) 3.3 吸附等温线 (absorption isotherms) 对于一定的吸附系统,恒温下测得的平衡吸附量与分压的关 系称为吸附等温线。 描述吸附等温线的模型有两类: 1)理想吸附层(Langmuir均匀表面吸附)模型; 2)真实吸附层(不均匀表面吸附)模型
* bL pL L * * * 1 bA p * b p b p b p A B B L L M M
2.2 气固催化本征动力学(15)
过程为L脱附控制,化学反应达到平衡
Kp
p p p p
* vL L M * vA A B
* vM * vB
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