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概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学林:研究森林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结构功能,对森林进行培育、管理、保护与利用的科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研究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学科,它是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森林:一种植被类型。以乔木树种为主体,包括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内,占据相当大的空间,具有一定结构,密集生长,并能显著影响周边环境的生物群落
郁闭度:林冠层的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
也称林冠层盖度,是描述乔木层树冠连接程度的指标。
郁闭度=被树冠覆盖的样点数╱样点总数(总冠幅╱样方总面积)
林地:用于生产森林资源的土地,是林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
森林的作用和效益:
1、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地球生命系统的支柱
(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储库、地球生态系统的基因库、地球生命系统的能量库)
2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调节中枢
(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防风固沙作用、净化空气,减少噪声、维持碳平衡,调节全球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3、森林是国土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一章
双名法:每种植物名称由两个拉丁词组成,第一个词是属名,有名词,其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词为种加词,常用形容词,第一个字母要小写。双名法=属名+种加词(完整的学名=属名+种加词+命名人的姓氏缩写)
乔木:具有明显直立的主干,通常高在3米以上。
灌木:不具有主干,由地面分出多数枝条,或主干不越过3米。沙棘、沙柳、小叶锦鸡儿等枝条:着生叶、花、果等器官的轴。枝条的构造可分为:节、节间、叶痕、维管束痕、皮孔、髓。
裸子植物的特征;
孢子体特别发达、具胚珠,形成种子、形成球花、配子体退化,完全寄生孢子体上、雄配子产生花粉管,受精作用不再受水的限制、具多胚现象
被子植物的特征;
具有真正的花、具雌蕊,形成果实、具有双受精现象、孢子体进一步发达和分化、配子体进一步退化
例出松科、柏科、蝶形花科、杨柳科、桦木科、壳斗科、蔷薇科、胡颓子科、无患子各3
个树种
第二章
森林环境:指森林生活的空间(包括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及其周围空间一切因素的综合
生境/立地: 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喜光树种:也称阳性树种,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都比较高,只有在全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常见落叶松属、桦木属、松属、杨属等。
耐荫树种: 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都比较低,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比在全光照下生长良好。云杉、冷杉。
生理干旱:指植物因水分生理方面的原因不能吸收土壤中水分而造成的干旱。
旱生树种:在长期的干旱条件下,能忍耐水分不足,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的树种为旱生树种。如樟子松,蒙古栎等等。
湿生树种:即生长在土壤含水量很高,甚至水分过高,大气湿度较大的环境中的植物。如赤杨树,落叶,柳松等
主导因子:组成生境所有的生态因子,都是植物直接或间接所必需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必然有一个或两个是起主导作用的,这种起主要作用的因子就是主导因子。
生态因子包括哪几类
气候因子:光能、空气、水、风、雷电、气压等;
土壤因子:土壤结构、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生物等;
地形因子:地表起伏、地貌、海拔、坡向、坡度、坡位;
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影响;
人为因子:人对森林和森林环境的影响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
(3)具有一定的外貌;
(4)形成群落环境;
(5)不同物种间存在相互影响;
(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7)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8)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第三章
森林群落:指一定地段上,一定的植物种类有规律的组合。这种组合是聚集成群的,植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环境相似的不同地段也能有规律的重复出现。
连年生长量:是指林木一年间的生长量,由于连年生长量数值一般很小,测定困难,所以通常用定期平均生长量来代替。
幼龄林阶段:林分郁闭后的5-10年或更长时间属于幼林阶段,为森林的形成时期。
中龄林阶段:经过幼龄阶段森林进入外貌和结构大体定型的阶段。
成熟林阶段:经过中龄林后进入林分材积、结实量最大,与周边环境充分协调的高峰期阶段。进展演替:植物群落演替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演替
逆行演替:植物群落演替由高级阶段向低级阶段发展的演替。
森林结构:指森林植被的构成及其状态。(其可分为空间结构、年龄结构、组成结构。)
林分:指内部特征大体一致而与邻近地段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林子。
主要树种:又称目的树种。是符合人们经营目的的树种,一般具有最大的经济价值。
优势树种:又称建群树种,是群落中蓄积量最多的树种,它决定着群落特点,支配环境。但不一定是主要树种。
伴生树种:又称次要树种。在一定时期与主要树种相伴而生的树种,为主要树种创造有利条件,数量一般不占优势,多为中小乔木。
天然林:又称自然林,自然形成的森林
人工林:人工播种、植苗、分殖造林形成的森林。
纯林:由一种树种组成的森林。
混交林:由两种或二种以上的树种组成。
同龄林:凡是由同一龄级的树木构成的林分。
异龄林:凡是由超过一龄级的树木构成的林分。
单层林:林木高低相差不大,基本上为一层。如同龄林。
复层林:或多层林,林木具两个以上亚层。如异龄林、阴性和阳性树种的混交林.
成熟林阶段的特点;
形态:林木个体增大到一定程度,高生长开始减缓甚至停滞,树冠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冠形逐步变为钝圆形或伞状,林下透光增大,有利于次林层及林下幼树的生长发育,下木层及活地被物层更加发育良好,林内生物多样性处于高峰。
生长:在林木高生长逐渐停滞的过程中,直径生长在相当时期内还维持着较大的生长量,材积年生长量及生物量增长均趋于高峰,并在维持一段时期后才逐渐下降。
发育:林木大量结实且种子质量最佳,为自身的更新创造条件。
林分与周围环境:处于充分协调的高峰期,其环境功能无论是水源涵蓄、水土保持,还是吸收和储存CO2,改善周边小气候环境都处于高效期。
单元演替顶级说;
1916年由美国生态学家F.E.克莱门茨提出。
认为在任何气候区内,群落的发展经过若于阶段,最后都要达到与该气候区气候完全相适应的最稳定的状态,即气候演替顶极。
即在同一气候区内,所有植物群落如任其长期自然发展,最后将出现同一的顶极群落。(但有例外:前演替顶极和后演替顶极。如草原为顶极的气候区中,会有荒漠或森林植被类型出现,都比较稳定。
由于地形变化,土壤差异或其他外力的干扰,也可能产生一些其他顶极(非气候演替顶极),如亚演替顶极、偏途演替顶极。)
多元演替顶级说
以1939年英国生态学家A.G.坦斯利提出的为代表。
在一个气候区内可以出现几个顶极。即除了气候演替顶极外,还有土壤演替顶极,地形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