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6染色体的数量和结构的变化

合集下载

第6章_遗传信息的改变

第6章_遗传信息的改变

动物遗传学
2010年秋
4、易位Translocation 易位Translocation
染色体发生断裂, 染色体发生断裂,断裂片段接到非同源染色体上 的现象,易位可使原来不连锁的基因发生连锁。 的现象,易位可使原来不连锁的基因发生连锁。 (1)易位类型 a.相互易位;b.单向易位; a.相互易位;b.单向易位; 相互易位 单向易位 c.罗伯逊易位 罗伯逊易位: c.罗伯逊易位:两个非同源端着丝粒染色体出现 着丝粒融合,形成一大的中或近中着丝粒染色体, 着丝粒融合,形成一大的中或近中着丝粒染色体, 或称着丝粒融合。 或称着丝粒融合。 (2)易位形成机制 a.断裂后的非重建性愈合; a.断裂后的非重建性愈合; 断裂后的非重建性愈合 b.转座子作用 转座子作用; b.转座子作用;
两条染色体断裂后,具有着丝粒两 两条染色体断裂后, 个片段相连接,即形成一个双着丝粒染色体。 个片段相连接,即形成一个双着丝粒染色体。两个无着丝粒片 段也可以连接成一个无着丝粒片段, 段也可以连接成一个无着丝粒片段,但后者通常在细胞分裂时 丢失。双着丝粒染色体常见于电离辐射后, 丢失。双着丝粒染色体常见于电离辐射后,因此在辐射遗传学 中常用以估算受照射的剂量。 中常用以估算受照射的剂量。
动物遗传学
2010年秋
易位的形成
动物遗传学
2010年秋
(3)易位的细胞与遗传学效应 )
易位的细胞学效应-易位的细胞学效应--出现具有特征性的 --出现具有特征性的 十字形图象 十字形图象 遗传学效应-遗传学效应--易位杂合体产生部分不育 --易位杂合体产生部分不育 配子
动物遗传学
2010年秋
Translocation
指在自然突变或人工诱变的条件下使染色体 的某区段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了基因的数目、 的某区段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了基因的数目、位 置和顺序。 置和顺序。 其类型主要包括: 其类型主要包括:

染色体的所有知识点总结

染色体的所有知识点总结

染色体的所有知识点总结一、染色体的结构染色体的结构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呈现出典型的X形状,这是因为染色体在分裂前复制了自身的DNA。

每个染色体对在人类细胞中都有两条相同的染色体,分别来自父母。

染色体的结构从整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端粒、中段和着丝粒。

1. 端粒:染色体的两端的末端区域,这部分区域富含在每个染色体的末端,保护着染色体免受损伤。

2. 中段:染色体的主体部分,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存储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分子。

3. 着丝粒:染色体上一个特殊的区域,负责在细胞分裂时连接染色体以确保它们能够正确地分离。

染色体的核心结构是染色质,染色质主要是由DNA组成,并且存在着大量的蛋白质。

不同类型的细胞中的染色质有所不同,表现为染色体的结构差异。

在染色体上的DNA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包括不同的核苷酸序列、染色质紧密程度和组蛋白修饰等。

这些特征在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的染色质结构,形成了不同的区域功能和表达模式。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常见的包括缩短、拉伸、涡曲、交叉等。

这些变化使得染色体能够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正确地分离和遗传给下一代细胞。

二、染色体的功能染色体作为细胞内的基本遗传单位,其主要功能是携带和传递生物体的遗传信息。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能够确保DNA的正确复制和传递,保证生物体能够遗传信息给下一代细胞。

染色体的功能还表现在调节基因表达、维持细胞的稳定性和保护DNA等方面。

1. 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染色体是DNA和蛋白质的复杂结构,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确保DNA在细胞之间的正确传递。

染色体上的DNA携带了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包括基因的编码和非编码区域。

基因编码了蛋白质的合成信息,非编码区域则对基因的表达进行调控。

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能够确保每个新的细胞获得正确的染色体组成,保证细胞能够正确传递遗传信息。

2. 调节基因表达:染色体上的DNA在细胞分化和功能表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调控基因的表达和功能。

染色体结构与功能的变异与进化

染色体结构与功能的变异与进化

染色体结构与功能的变异与进化染色体是位于细胞核中的重要结构,由DNA和多种不同类型的蛋白质组成。

它们承载并传递基因,控制个体的遗传特征,因此对生物进化和适应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和调整,为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染色体结构的变异1、染色体数量的变化染色体数量的变异是可能出现在进化历程中的,对物种进化甚至物种形成有重要影响。

例如,智人与其近亲大猩猩仅有两对染色体差异,而其他一些灵长类动物则拥有三对或更多染色体。

对于一个物种而言,染色体数量的变化很可能会导致不同个体间的基因重组出现障碍,进而导致生殖障碍,或产生新的基因组合并赋予新特性。

2、染色体结构变化染色体结构发生变更也是可能的,这包括:染色体端部、中部等位置发生DNA序列的互换、染色体的分割、染色体段的漏失等。

其中,染色体互换事件(介导重组和非介导重组)是不可避免的反转录作用所带来的,是调整染色体结构的重要手段。

3、染色体的多倍化大面积多倍化事件是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机制之一。

通过有性和无性生殖以及杂交,某些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学会了让自己拥有更多的染色体(即多倍体)。

多倍体可以带来基因组级别的复杂变化,即基因的自由重组将产生多种表现型,从而促进物种的进化。

二、染色体功能的变异1、染色体DNA的序列变异染色体DNA的结构和序列的变异是对进化很重要的方面之一。

单核苷酸突变、小片段插入和缺失、大漏失和染色体倒位是染色体序列变异的主要类型。

2、DNA表观遗传修饰DNA表观遗传学研究的焦点在于如何避免或应对不同环境的挑战。

染色体表观遗传修饰,包括DNA甲基化和组蛋白翻译化修饰,对基因的表达和功能会产生影响。

特别是在维持基因表达稳态和染色体结构的变化适应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3、染色体特定区域的不同变异类型在进闸过程中,染色体中一些特定区域的变化也是可能发生的。

例如:由于快速发生的染色体再组合和/或基因重复失衡而导致的染色体区域的扩张和缩小;基因家族的增加或减少,以及与不同的重要功能联系的染色体段的扩张。

遗传学的知识点

遗传学的知识点

遗传学的知识点遗传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生物个体间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化规律。

它涉及到基因、DNA、染色体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本文将以这些知识点为基础,介绍遗传学的相关内容。

一、基因的概念和结构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基本单位。

它由DNA分子组成,位于染色体上。

基因的结构包括启动子、编码区和终止子等部分。

启动子是基因的起始位置,编码区是基因的主要部分,包含了编码蛋白质所需的信息,而终止子则是基因的结束位置。

二、DNA的结构和功能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是由四种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鳞状嘧啶)组成的双螺旋结构。

DNA的功能主要包括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复制。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DNA会复制自身,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细胞。

三、染色体的结构和遗传规律染色体是细胞内DNA的组织形式,它包含了许多基因。

人类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其中一对是性染色体。

染色体的结构分为染色质和着丝粒两部分。

遗传学的研究发现,染色体遵循着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即显性和隐性基因的遗传。

四、遗传变异和突变遗传变异是指在基因或染色体水平上的遗传信息的改变。

它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等。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改变,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等。

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指染色体的部分区域发生改变,如倒位、易位等。

染色体数目变异是指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如三体综合征等。

五、遗传性疾病的研究遗传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是研究遗传性疾病。

遗传性疾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遗传性癌症等。

通过遗传学的研究,可以了解疾病的遗传方式、致病基因和相关的遗传机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六、遗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遗传工程是利用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生物体进行基因改造的技术。

其中,转基因技术是一种常用的遗传工程方法,它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目标生物体中,使其具有特定的性状或功能。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医学和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普通遗传学 第六章 复习习题1

普通遗传学 第六章 复习习题1

一、名词解释染色体组同源染色体组整倍体多倍体单倍体非整倍体亚倍体超倍体单体三体二、判断题1.倒位片段提高了染色体重组几率。

(×)2.所有三倍体都是不育的。

(×)3.三体联会形成n个二价体和一个单价体。

(×)4.一条染色体的一段搭到一条同源染色体上去的现象叫易位。

(×)5.易位杂合体所联合的四体环,如果在后期Ⅰ发生交替分离,则所产生的配子都是可育的。

(√)6.同源四倍体由于四条染色体都是完全同源的,因此减数分裂前期Ⅰ会紧密联会成四价体。

(×)7.单倍体就是一倍体。

(×)8.易位杂合体必然都是半不孕的。

(×)三、填空题1.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

(倒位、易位)2.在人类,缺失会造成缺失综合症,如猫叫综合症是由第短臂缺失导致的。

(五号染色体)3.在臂间倒位情况下,如果倒位环内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一次交换,则后期将形成四种形式的染色体即正常染色体,染色体,缺失染色体,染色体。

(倒位,重复)4.臂内倒位的倒位环内,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一次交换,其结果是减数分裂的后期分离出四种形式的染色体即染色体,无着丝粒染色体,正常染色体,染色体。

(双着丝粒,倒位)5.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的多倍体为,而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的多倍体为。

(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6.茶树二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30条,下列个体中的染色体数为:单体29 条,四倍体60 条。

(29,60)7.基因的表现型因其所在位置不同而不同的现象称,因基因出现的次数不同而不同的现象称。

(位置效应,剂量效应)8.染色体abc.defgh 发生结构变异成为abfed.cgh ,这种结构变异称为。

(臂间倒位)四、选择题1. 染色体增加了两个不同的染色体,这类个体称为(D)A、单体B、缺体C、三体D、双三体2.下列写法表示单体的是BA、n-1)II +IIIB、(n-1)II +IC、(n+1)II +ID、(n-1)II3.用马铃薯的花药离体培养出的单倍体植株,可以正常地进行减数分裂,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12对,根据此现象可推知产生该花药的马铃薯是(C)A、三倍体B、二倍体C、四倍体D、六倍体4. 以下哪些因素可以导致染色体畸变? ( D )A、化学物质B、辐射C、正常细胞的生物化学反应D、以上所有5. 结果导致DNA数量增加的染色体畸变是哪一种?( A )A、重复B、倒位C、缺失D、A和C均是7.八倍体小黑麦种(AABBDDRR)属于(D)A、同源多倍体B、同源异源多倍体C、超倍体D、异源多倍体8.二倍体中维持配子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染色体称(A)。

生物染色体结构及其与遗传的关系

生物染色体结构及其与遗传的关系

生物染色体结构及其与遗传的关系生物染色体是存在于所有有核细胞中的一类质体,是细胞质中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结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就像是一个压缩了的生物基因图书馆,包含着我们身体的所有遗传信息。

本文将重点介绍染色体的结构及其与遗传的关系。

一、染色体的结构生物染色体是由DNA、蛋白质和其他小分子组成的一个复合体。

DNA是生物染色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负责存储着生物体的遗传信息,以及控制着细胞内的生命活动。

一个染色体通常由一条长的线型DNA分子和许多蛋白质组成。

这条线型DNA分子大约有数亿个碱基对,需要借助蛋白质来协同完成其功能。

据研究,一个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数量是一个生物类型固定的,人类细胞中通常有46条染色体,而大部分植物细胞具有更多的染色体。

在染色体上,有许多不同的区域。

其中,染色体的两端称为端粒,是保护DNA免受损坏的重要部分。

染色体的中心区域被称为着丝点,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用于定位染色体的重要位置。

二、染色体与遗传的关系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承载者,其结构限制了遗传信息的传递。

通过对染色体结构和遗传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和进化的机制。

1. 染色体的基因分布染色体上的DNA分子通常被划分为一系列不同的片段,每个片段称为一个基因。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最小单位,是控制生物化学反应、形态发育、生理功能和行为特征的基本单位。

不同的染色体上,有不同数量的基因。

人类的染色体基因数量最多,多达2万到3万个,而某些单细胞生物的基因数量可能只有几百个。

2. 染色体的遗传规律染色体遗传规律是遗传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

在自然界中,有两种类别的染色体:性染色体和非性染色体。

性染色体只存在于动物和某些植物中,它决定了个体的性别。

在人类中,女性具有两条X染色体,而男性则有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

遗传学的研究发现,一个生物体的染色体和基因都是遗传给它的后代的。

在有性生殖中,子代从双亲那里分别继承了一条亲本染色体,因此染色体的数量和种类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不变。

遗传学第六章染色体变异PPT课件

遗传学第六章染色体变异PPT课件

CHENLI
17
❖ 缺失的遗传效应
➢ 缺失的后果 打破了基因的连锁平衡,破坏了基因间的互作关系,
基因所控制的生物功能或性状丧失或异常。
➢ 缺失的危害程度 取决于缺失区段的大小、缺失区段所含基因的多少、
缺失基因的重要程度、染色体倍性水平。
缺失纯合体——致死或半致死
缺失杂合体——缺失区段较长时,生活力差、配子(尤 其是花粉)败育或育性降低;缺失区段较小时,可能会 造成假显性现象或其它异常现象(猫叫综合症)。
失纯合体减数分裂过程也无明显的细胞学特征。
CHENLI
12
断裂—融合—桥
顶端缺失的形成(断裂) 复制
姊妹染色单体顶端断头连 接(融合)
有丝分裂后期桥(桥)
新的断裂
CHENLI
13
缺失的细胞学特征
CHENLI
14
缺失染色体的联会
CHENLI
15
玉米缺失杂合体粗线期缺失环
CHENLI
16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缺失圈
➢ 重复杂合体(duplication heterozygote):指同源 染色体中,有一个正常而另一个是重复染色体的生 物个体。
➢ 重复纯合体(duplication homozygote):指同源染 色体中,每个染色体都含有相同的重复片段且重复 类别相同的生物个体。
CHENLI
26
❖ 重复的细胞学鉴定
CHENLI
3
本章要求
➢ 掌握四种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及其它们 的形成方式、主要生物学特征和细胞学鉴定 方法;
➢ 掌握结构变异的主要遗传效应及其在遗传研 究与育种实践中的应用。
掌握染色体数目变异类型及其应用
CHENLI

细胞遗传学6染色体数目变异

细胞遗传学6染色体数目变异

2n-1
n-1
n
(n-2)Ⅱ+ 3Ⅰ n
2n-1 n-1 单体转移
5.小麦的5B效应与Ph基因
➢ 小麦的5B效应: ➢ 5B染色体的存在与否,对于部分同源染色 体配对有重要作用的现象 ➢ Ph基因: ➢ 位于5B染色体的长臂上,控制小麦部分同 源染色体配对的基因,显性纯合状态时,促进同源 染色体配对〔严格〕,隐性纯合或缺体5B,部分同 源染色体配对.出现三价体或多价体.
➢ 外部形态——巨大性 ➢ 化学成分——降低 ➢ 生理功能——生长缓慢 ➢ 代谢产物——某些产物含量增加 ➢ 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 引起二倍体自交不亲和系统的改变
——变弱或完全消失
代谢产物——某些产物含量增加
2n=4x蔬菜 2n=4x烟草
2n=4x黑麦草 2n=4x作物种子
2n=4x玉米
2n=2x蔬 Vc 菜
相似的问题
如何用单体确定小麦隐性突变基因位于哪一条染 色体上?
图解说明如何用单端二体把小麦的红皮基因〔R1〕 定位到相应的染色体中或染色体臂上?
<2>单体分析——单体的细胞遗传学技术
染色体代换 〔chromosome substitution〕:
以某品种或近缘种的某条染色体来取代 另一个栽培品种一条相应的同源染色体或 部分同源染色体.
小孢子母细胞 大孢子母细胞
n=2x的孢子或配子 n=2x的孢子或配子
4x个体
四倍体的产生—--人工产生
➢ 愈伤组织 ➢ 高温或低温处理授粉后的幼胚 ➢ 秋水仙素等化学药品 ➢ 加倍药剂:除莠剂、杀虫剂、化学诱变
剂、生物碱、富民农、有机汞杀菌剂 ➢ 组织培养结合秋水仙素处理 ➢ 体细胞杂交
2. 四倍体的效应

实验报告染色体的观察

实验报告染色体的观察

实验报告染色体的观察实验报告:染色体的观察引言:染色体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在细胞分裂时可见的结构。

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我们可以了解到生物的遗传特征和进化过程。

本实验旨在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变化,从而加深对遗传学的理解。

实验材料和方法:1. 显微镜:用于放大染色体的细节。

2. 染色体样本:可从动植物细胞中提取,如血液、植物叶片等。

3. 染色剂:如吉姆萨染液,可使染色体更清晰可见。

4. 盖玻片和载玻片:用于制作染色体样本的载体。

5. 显微镜玻璃片:用于制作染色体样本的压片。

步骤一:制备染色体样本1. 从动物或植物细胞中提取染色体样本。

2. 将提取的样本放在载玻片上,加入适量的染色剂。

3. 用盖玻片轻轻覆盖样本,使其均匀分布在载玻片上。

4. 用显微镜玻璃片轻轻压平样本,使其更加透明。

步骤二:观察染色体1. 将制备好的染色体样本放置在显微镜下。

2. 调节显微镜的放大倍数,逐渐增加放大倍数,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

3. 注意观察染色体的数量、大小、形状以及有无异常。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染色体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一定的特征。

正常情况下,人类细胞中的染色体通常呈现出46条,即23对。

其中,前22对为常染色体,最后一对为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

不同物种的染色体数量和形态也存在差异,这是由于物种间的遗传差异和进化过程的结果。

染色体的形态也是观察的重点之一。

正常染色体通常呈现出X形或I形,两臂长度基本相等。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染色体可能发生异常,如染色体缺失、染色体重复、染色体交换等。

这些异常情况可能导致遗传疾病的发生,因此对染色体的观察和分析对于遗传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中使用的染色剂吉姆萨染液,可以使染色体更清晰可见。

这是因为染色剂能够与染色体上的DNA结合,从而增加其对光的吸收能力。

通过染色剂的使用,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细节,进一步了解其遗传特征。

7第六章染色体结构变异

7第六章染色体结构变异

相互易位:两个非同源染色体都折断,而且这两个折断 的染色体及其断片交换地重接(常见) 简单易位(转移):某染色体的一个臂内区段,嵌入非同 源染色体的一个臂内(少见)
• 易位杂合体:指其染色体中易位涉及的2对同 源染色体各含有1条易位染色体和1条正常染色 体; • 易位纯合体:带有两对易位染色体。
图 6-12 易位的各种类型及其形成过程示
罗伯逊易位
第五节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应用
倒位的应用
果蝇的ClB测定法(P143)
——鉴别果蝇X染色体上的隐性突变
果蝇的ClB品系 ♀ 性 杂 合 体
C: 倒位
倒位杂合体产生配子中无重组配子 l: 隐性致死基因 B: 显性棒眼基因 16区A段的重复——表型上的鉴 别标记
c L b
C l B
P
ClB♀ c L b C l B C l B c L b C l B
倒位环内二 线双交换
后期Ⅰ
A
B
C
D
e F G E d c g
a
b
f
a
b
f e d c g
粗线期
1 2 3 4
A
B
G
a
b
A B C D E F G
g
正常、可育
倒位环内三 线双交换
A
B
C
D
e
e f b a
d c g
Gm a
G F
缺失 重复 不育
b
f E d c g
倒位、可育
粗线期
1 2 3 4
A a
第六章 染色体结构变异(P127)
染色体产生折断的因素: 自然:温度剧变、营养生理条件异常、遗传因素等; 人为:物理射线与化学药剂处理等。 染色体折断的结果: 正确重接:重新愈合,恢复原状; 错误重接:产生结构变异.

遗传学名词解释(1)

遗传学名词解释(1)

遗传学名词解释(1)1、遗传学:是研究⽣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物学中⼀门⼗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是⼀门紧密联系⽣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物育种⼯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民保健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2、变异:是指亲代与⼦代之间、⼦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如⾼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矮杆植株,⼀卵双⽣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样。

3、遗传:是指亲代与⼦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得⽠、种⾖得⾖。

4、冈崎⽚段:相对⽐较短的DNA链(⼤约1000核苷酸残基),是在DNA的滞后链的不连续合成期间⽣成的⽚段。

5、半保留复制:⼀种双链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复制模型,其中亲代双链分离后,每条单链均作为新链合成的模板。

6、半不连续复制:是指DNA复制时,前导链上DNA的合成是连续的,后随链上是不连续的,故称为半不连续复制。

7、联会: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体建⽴联系的配对过程。

8、同源染⾊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对染⾊体,他们⼀条来⾃⽗本,⼀条来⾃母本。

9、减数分裂:是⽣物细胞中染⾊体数⽬减半的分裂⽅式。

性细胞分裂时,染⾊体只复制⼀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染⾊体数⽬减半的⼀种特殊分裂⽅式。

减数分裂不仅是保证物种染⾊体数⽬稳定的机制,同时也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不断进化的机制。

10、复等位基因:由同⼀基因位点经多⽅向突变产⽣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

⼀个基因座位内不同位点改变形成许多等位基因,即复等位基因。

复等位基因是基因内部不同碱基改变的结果。

11、复制⼦:在每条染⾊体上两个相邻复制终点之间的⼀段DNA叫做复制⼦。

12、共显性:是指双亲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

如⼈类的ABO⾎型和MN⾎型。

13、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体上,位点相同,控制着同⼀性状的基因。

14、上位作⽤:两对基因同时控制⼀个单位性状发育,其中⼀对基因对另⼀对基因的表现具有遮盖作⽤,这种基因互作类型称为上位作⽤。

高中生物学科染色体变异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学科染色体变异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学科染色体变异知识点归纳染色体变异是指在生物体染色体的结构、数目或自发性变化的现象。

它可以是随机发生的自然变异,也可以是由于外界环境的诱导或人为因素引起的。

一、染色体结构变异1.重组:染色体间的交叉互换,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改变。

2.缺失:在染色体的一部分缺失了。

3.重复:染色体上的一段序列重复出现。

4.倒位:染色体上的一段序列翻转了方向。

5.易位:染色体间的一段序列与另一染色体上的一段序列互换位置。

6.克隆:由于DNA重复而导致的染色体序列的扩增。

二、染色体数目变异1.异倍体:染色体数目非整倍增加或减少。

例:三倍体、黑色素斑异倍体等。

2.畸变体:染色体数目增多或减少,但仍为整倍数的变异。

例:二倍体、四倍体等。

三、染色体自发性变异1.染色体突变: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

2.染色体重排:染色体间的序列重组、倒位等结构变异导致的染色体改变。

3.畸变体形成:由于各种原因,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发生变异,导致畸变体的产生。

4.染色体易位:染色体间的交换互换,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置改变。

四、染色体变异与遗传病染色体变异与遗传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些染色体变异会导致遗传病的发生,例如:1.爱德华综合征:三个21号染色体(三体儿)导致的遗传病,患者智力发育异常。

2.唐氏综合征:21号染色体染色体异常导致的遗传病,患者智力发育差,面部特征异常等。

3.克汀格综合征:15号染色体缺失或重复导致的遗传病,患者智力障碍,肌肉松弛等。

五、染色体变异的应用领域1.遗传学研究:通过对染色体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和变异规律。

2.亲子鉴定:根据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差异,可以判断亲子关系的真实性。

3.肿瘤研究:染色体的突变和异常在肿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染色体变异可以帮助了解肿瘤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

总结起来,染色体变异是生物体染色体结构、数目或自发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数目变异和自发性变异等。

遗传学-第六章(1)

遗传学-第六章(1)

染色体结构变异能导致4种遗传效应:
(1)染色体重排;
(chromosomal rearrangements)
(2)核型的改变; (3)形成新的连锁群; (4)减少或增加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 。
结构杂合体(structral heterozygote):
一对同源染色体其中一条是正常的而另一 条发生了结构变异,含有这类染色体的个体或细 胞称为。
四、易位 (translocation)
易位——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某区段转移。
1、易位的类型:
相互易位 单向易位 罗伯逊易位
相互易位( reciprocal translocation ):非同源 染色体之间相互交换片段。 单向易位( interstitial translocation ):染色体 的某区段结合到非同源染色体上。 罗伯逊易位( 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 ): 两个非同源的端着丝粒染色体的着丝粒融合,形 成一条大的中或亚中着丝粒的染色体。短臂相互 连接成交互的产物,常在细胞分裂中丢失。
正常眼
棒眼
纯合棒眼
重棒眼
纯合重棒眼
780
358
69
45
25
图6-11
果蝇X染色体上16A区段重复
三、倒位(inversion)
倒位——染色体某区段颠倒180°重新接上的现象。
1、倒位的类型
臂内倒位——颠倒的区段不含着丝粒 臂间倒位——颠倒的区段包含着丝粒
图6-12 臂内倒位与臂间倒位
(paracentric inversion & pericentric inversion)
4 2
Alternate
2 Adjacent-1

染色体的数量和结构的变化课件

染色体的数量和结构的变化课件
变异。
染色体数量变化与疾病
染色体数量变化与许多疾病具有关联 性。例如
• 猫叫综合症:患者体内第5号染色 体短臂缺失,导致哭声像猫叫、智 力低下和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
• 唐氏综合症:患者体内多了一个21 号染色体,导致智力低下、特殊面 容和多发畸形等症状。
• 其他疾病:诸如爱德华综合症、帕 特综合症等,也都是由于染色体数 量变化引起的遗传性疾病。
染色体片段的重组
染色体片段可能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错误交换、 插入、缺失等,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这些变异可 能由DNA损伤修复过程中的错误、同源染色体间 的非等位交换等原因引起。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后果
01
基因表达异常
染色体结构变异可能导致基因序列的改变,进而影响基因的表达和调控
,引起生物体表型和功能的异常。
染色体的数量和结构的变化课件
目录
• 染色体数量变化 • 染色体结构变化 • 染色体的不稳定性和变异 • 案例分析与实践
01
染色体数量变化
Chapter
整倍性变异
定义
整倍性变异是指染色体数量的变 化以完整的染色体组为单位进行
的增减。
类型
包括单体性(减少一个染色体组) 、三体性(增加一个染色体组)等 。
数据分析与结论:根据实验结 果,分析染色体的数量和结构 变异情况,并推断其对生物个 体和疾病的影响。
Hale Waihona Puke THANKS感谢观看
实验设计与操作实践
•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操作,学习和掌握染色 体变异分析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实验设计与操作实践
实验步骤 1. 收集和处理细胞样本。 2. 采用显带技术对染色体进行染色处理。
实验设计与操作实践

第六章_人类染色体与染色体病

第六章_人类染色体与染色体病

着丝粒、短臂和长臂
端粒
除主缢痕外,某些染色体的长臂或短臂上还存在着浅染 缢缩部位,称为次缢痕(又称副缢痕)。有些染色体的短臂末 端有球状结构,称为随体。
(二)染色体的类型 根据着丝粒的位臵,人类染色体可分为三种: ①中央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位于染色体纵轴的1/2~ 5/8处; ②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位于染色体纵轴的5/8~ 7/8处; ③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位于染色体纵轴的7/8~ 末端。
Q带 染色体标本经喹吖因氮芥(QM)等荧光染料处理后显 示的带,称Q带。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标本的染色体臂上有 明暗相间的横纹,对每条染色体都是特征性的。染色体之所 以显示出带纹,一般认为是构成染色体的DNA分子中碱基成分 存在差异,DNA双螺旋缠绕程度的不同所致。Q带明显,显带 效果稳定。但荧光持续时间短,标本不能长期保存,必须立 即观察并显微摄影。 G带 这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带型,操作简单,带纹 清晰,标本可长期保存,重复性好。其方法是:将染色体标 本经胰蛋白酶、NaOH、柠檬酸盐或尿素等试剂处理后,再经 吉姆萨染色,显示的深浅交替的横纹便是G带。染色体的G带 在普通光镜下即可观察。G带带型与Q带带型基本相同,G带的 深染带相当于Q带的亮带,浅染带相当于暗带。
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三)染色体的数目 人类的正常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为二倍体,染色 体数目为46条即23对,其中1~22对染色体男女均有,称为常 染色体,另一对染色体与性别有关,称为性染色体。女性的 性染色体为XX,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人类的正常生殖细胞 所含的全部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为23条,卵 子为22+X,精子为22+X或22+Y。

(整理)遗传学第六章课后习题解答

(整理)遗传学第六章课后习题解答

第六章真菌类的染色体作图课后习题及答案1.在红色面包霉中,ab是任意两个基因。

杂交组合为ab*++,每个杂交分析了100个子囊,结果如下表:子囊包子的类型和数目ab a+ab ab ab a+a+ab a+a++b+++b+b+++b+++++++b+++++b+b a+ab a+ab 134******** 2841150000 3553400200 4711181801 596242281020 6310136104对每一个杂交,分析基因之间连锁关系和遗传距离,确定基因与着丝粒间的距离。

答:对上表进行分析如下:ab a+ab ab ab a+a+ab a+a++b+++b+b+++b+++++++b+++++b+b a+ab a+ab分类PD NPD TT TT PD NPD TTa基因分离MI MI MI MII MII MII MII b基因分离MI MI MII MI MII MII MII(1).对第一个杂交进行分析:要判断a与b之间是否发生连锁,即要比较PD和NPD类型的数目,若有连锁存在时,则不发生交换(PD类型)减数分裂细胞的数目应明显多于发生四线交换(NPD类型)的细胞数目,即PD>NOD时,表明有连锁存在。

对第一个杂交分析可知其PD=NPD,因此说a与b之间不存在连锁,a与b之间就不存在遗传距离。

由于基因-着丝粒距离是MII离子囊类型百分率的1/2,所以重组率=1/2重组型子囊数/总子囊数*100%。

a与着丝粒间的遗传距离=1/2*0/100*100=0cMb与着丝粒间的遗传距离=1/2*32+0/100*100=16 cM(2).对第二个杂交进行分析:由于PD类型远大于NPD类型,即PD>NOD,表明a与b连锁。

a与b之间的遗传距离=50*(TT+6NPD)=50*(15/100+6*1/100)=10.5 cMa与着丝粒间的遗传距离=1/2*0/100*100=0 cMb与着丝粒间的遗传距离=1/2*15/100*100=7.5 cM由此可知a与b位于着丝粒的两端。

遗传多样性的分类和评估方法研究

遗传多样性的分类和评估方法研究

遗传多样性的分类和评估方法研究遗传多样性是指一个物种内不同个体在基因组水平上的差异,是自然选择和进化的基础。

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了解遗传多样性的分类和评估方法对于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一、遗传多样性的分类在遗传学领域,常用的遗传多样性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染色体水平的遗传多样性染色体水平的遗传多样性指的是染色体数量和结构的变异。

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生物的染色体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异,染色体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对物种的发生和演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染色体数量的变化主要由染色体重组、聚合和裂解引起。

染色体结构的变化主要由染色体内部基因重组、染色体交换和染色体断裂重组引起。

常见的染色体数量和结构变异有核型多样性、多倍化和染色体畸变等。

2.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指的是基因和基因组水平上的变异。

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相同物种内各型的基因类型和基因频率的分布情况。

遗传多样性的定量研究通常考虑分子水平的位点在全体基因组中的分布情况,例如研究基因座的单倍型和基因分型,以及基因型频率和基因类型的差异等。

常用的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评估方法包括RAPD、AFLP、SSR/STR、SNP、NGS、CpG等分子标记技术,这些技术不仅可以对遗传多样性进行分类和评估,还可以为DNA指纹和基因定位等提供依据。

3.群体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群体水平的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一物种内不同个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

在遗传多样性评估中,常通过测量不同基因型间的遗传距离来反映群体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常用的遗传距离包括匀性指数、F统计量、Mantel-样本关联系数等,其中最常使用的距离是匀性指数(Nei's standard genetic distance)。

二、遗传多样性的评估方法遗传多样性的评估方法应该考虑不同的分类方法,和不同的评估指标及其作用。

组合使用染色体、分子及其群体水平的评估指标,可以建立遗传多样性框架图,进一步研究遗传多样性的演化和单倍型组成情况。

生物学中的遗传异常现象

生物学中的遗传异常现象

生物学中的遗传异常现象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而遗传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遗传是指将父母亲遗传给子女的性状和基因。

在遗传学中,有一些异常现象,这些异常现象对生物的发展和进化都有重要影响。

一、突变现象在遗传学中,突变是指基因中发生的改变,这种改变可以导致性状的改变。

突变现象是遗传学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突变在生物进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些有益的突变能够提高生物的适应性,使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

但是,一些有害的突变会导致生物的功能受损,影响生物的生存。

二、染色体异常现象染色体是细胞中的一种重要结构,它携带着基因。

遗传多态性的基础在于染色体本身的多样性。

在染色体的数量和结构异常时,就出现了染色体异常现象。

染色体异常现象是导致胚胎死亡和胎儿畸形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现象包括:(一)染色体数目异常染色体数目异常是指每个细胞或某一组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正常细胞不同。

染色体数目异常是导致生殖系统疾病和出生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染色体结构异常染色体结构异常是指一些染色体上的结构发生了改变。

常见的染色体结构异常有易位、倒位、缺失、插入和环等。

染色体结构异常是导致遗传疾病和染色体不稳定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基因突变的遗传病基因突变是导致遗传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遗传病是由遗传因素所引起的疾病。

在遗传病中,有一些是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的。

这些疾病被称为单基因病,常见的有囊性纤维化、酚醇胺代谢缺陷症、卟啉症、地中海贫血等。

四、遗传多态性遗传多态性是指在同一物种中,同一基因的不同等位基因的存在。

这种多样性是由于基因的突变和基因的重组而产生的。

遗传多态性对于物种的进化和适应性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遗传异常现象在生物学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

生物学家们通过对遗传异常现象的研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物的进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 bands
➢ Like quinacrine, Giemsa creates a reproducible pattern of bands on each chromosome.
➢ However, the nature of the banding pattern depends on how the chromosomes were prepared prior to staining.
➢another procedure, called R banding, gives the reverse pattern—dark bands that correspond roughly to light G bands.
➢A third procedure, called C banding, stains the region around the centromere of each chromosome.
2020/11/25
Variation in Chromosome Number
9
and Structure
➢ Metaphase human chromosomes stained with acridine orange (吖啶橙) to
show R banding.
➢ Metaphase chromosome of the Melipona rufiventris (卖 蜂), M. mondury and M.
with aceto-carmine.
molecules in DNA, or with aceto-carmine (乙 酸洋红), a deep red dye.
2020/11/25
Variation in Chromosome Number
6
and Structure
➢ Chromosomes that have stained with quinacrine show a characteristic pattern of bands.
2020/11/25
Variation in Chromosome Number
2
and Structure
Chapter Outline
➢Cytological Techniques ➢Polyploidy (多倍体) ➢Aneuploidy (非整倍体) ➢Rearrangements of Chromosome Structure
5
and Structure
➢ Until 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swere stained with
Feulgen’s reagent, a
purple dye that reacts
with the sugar
➢Chromosomes of the incense cedar (Calocedrus decurrens) 北美翠柏stained
2020/11/25
Variation in Chromosome Number
4
and Structure
1. Analysis of Mitotic Chromosomes
➢ Preparation of cells for cytological analysis.
2020/11/25
Variation in Chromosome Number
seminigra fuscopilosa stained to show C banding.
2020/11/25
Variation in Chromosome Number
10
and Structure
2. The Human Karyotype
➢Diploid human cells contain 46 chromosomes— 44 autosomes and two sex chromosomes, which are XX in females and XY in males.
➢ However, because
quinacrine is a
➢ Metaphase chromosomes
of the plant Allium
carinatum, stained with quinacrine (奎纳克林, 阿的平) to reveal Q band.
fluorescent compound, the band appear only when the chromosomes are exposed to ultraviolet light.
Chapter 6
Variation in Chromosome Number and Structure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乔中东
1
2020/11/25
Variation in Chromosome Number and Structure
Chromosomes, Agri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2020/11/25
Variation in Chromosome Number
8
and Structure
➢One procedure, called G banding, gives dark bands that correspond roughly to the bright bands obtained with quinacrine;
2020/11/25
Variation in Chromosome Number
3
and Structure
Section 1
Cytological Techniques
➢Geneticists use stains to identify specific chromosomes and to analyze their structures.
2020/11/25
Variation in Chromosome Number
7
and Structure
➢ The most popular of these uses Giemsa stain, a mixture of dyes named after its inventor, Gustav Giems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