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定理优选教案高中物理动能定理精品教学设计课件及精选案例评析.doc
《动能和动能定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动能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推理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开门见山,直引主题: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那么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1、动能表达式我们学习重力势能的时候是从重力做功入手的,而物体速度的变化的原因是力。
那么我们讨论动能也应该从做功开始入手讨论。
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增加到v2,如图所示。
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1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用m 、v 1 、、、v 2 表示)。
学生先独立推导。
然后让两个学生上黑板上分别写出推导过程。
得出表达式: 21222121mv mv W -= 221mv 可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
因为这个量在过程终了时和开始时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
这就是我们寻找的动能。
质量为m 的物体,以速度v 运动时的动能为: 221mv E k = 提出问题: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什么?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173kg ,运动速度为7.2km/s ,它的动能是多大?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并计算卫星的动能。
2、动能定理 直接给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21222121mv mv W -= 或:12k k E E W -=(1) 公式的意义:2121mv 是初动能, 2221mv 是末动能。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7.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②.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2 、过程与方法①.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②.对比分析动力学知识与动能定理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归纳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动能的概念和表达式。
2、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ppt 课件、黑板、粉笔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通过本章第一节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复习重力势能的表达式和动能的定义。
重力势能:E P mgh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例如:跑动的人、下落的重物。
二、新课教学思考:物体的动能与哪些量有关?情景1 :让滑块A 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B 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A 滑下时所处的高度越高,碰撞后B 运动的越远。
情景2 :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光滑的导轨上同一高度滑下,与木块B 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滑块质量越大,碰撞后木块运动的越远。
师:根据以上两个情景,说明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且随着速度和质量的增大而增大。
所以动能的表达式应该满足这样的特征。
另外,物体能量的变化一定伴随着力对物体做功,所以我们还是从力对物体做功来探究物体动能的表达式。
(一)动能的表达式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设物体的质量为m ,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 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所示。
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用m 、v1、v2 表示)。
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 ma又根据运动学规律v22v122al 得v222a则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为:从这个式子可以看出,“12mv2”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它的特殊意义在于:①与力对物体做的功密切相关;②随着物体质量的增大、1 2 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高三物理下册《动能定理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动能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我会展示一辆玩具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的视频,并提出问题:“小车滑下斜面的过程中,它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这种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从理论上解释这个现象?能否用一个公式来描述动能的变化?”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动能定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会从动能定理的定义、表达式、物理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5.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设想活动:开展小组讨论、个人展示、书面作业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理解深度、应用广度和创新高度。
6.教学过程中,注重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假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设想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反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2.基本概念:讲解动能定理的定义、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核心内容。
3.应用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实验,让学生掌握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4.受力分析与计算:引导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进行受力分析和计算,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动能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7.拓展延伸:介绍动能定理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新能源开发、防碰撞技术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通用4篇)《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篇1课题动能动能定理教材内容的地位动能定理是功能关系的重要体现,是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依据,因此是本章的重中之重。
在整个经典物理学中,动能定理又与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并称为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大支柱。
也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
因此学好动能定理对每个学生都尤为重要。
--思路导入新课──探究动能的相关因素(定性)──探究功与动能的关系(推理、演绎)──验证功和能的关系──巩固动能定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适用范围、简单应用。
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处理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探究和验证过程中掌握观察、总结、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3.经历科学规律探究的过程、认识探究的意义、尝试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演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
2.通过探究验证培养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3.用简单仪器验证复杂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不畏艰辛敢于进取的精神。
4.领略自然的奇妙和谐,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
教学重点1.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2.演示实验的分析。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资源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对动能有了感性认识,在高中要定量分析。
高中生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定性到定量。
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通过前几节的学习,了解了功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初步了解了功能关系。
对物体做的功与其动能的具体关系还不清楚,这就是本节重点解决的问题。
教学方式启发式、探究式、习题教学法、类比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仪器斜面、物块、刻度尺、打点计时器、铁架台、纸带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验证动能定理--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提问:能的概念功和能的关系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的动能的概念动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动能和做功的关系。
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及案例评析

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及案例评析翟厚岚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青年物理教师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山东师范大学附中物理教研组组长山东省齐鲁名师工程人选山东省教师远程培训物理课程专家张帆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青年物理教师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蔡建国山东师范大学附中高级教师全国第二届创新大赛一等奖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山东省青年物理教师教学研究会秘书长蔡老师:各位老师,大家好!在今天这一讲中,我们将以物理必修II中《动能定理》一课为例,继续探讨有关物理规律教学中的科学探究问题。
同时重点谈一下科学探究中的模型研究法以及物理学史在教学方案设计中的作用。
翟老师,张老师,在动能定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曾阅读过新课程4个版本的教科书,关于动能定理这节课,没有一个版本的讲法是一样的,动能定理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呢?翟老师:因为,教科书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它是编写者在领会课程标准要求之后给出的不同的教学思路。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教科书,其内容和深度都应该是依据课程标准来确定的,但不同版本的教材渗透了教科书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领会。
既有对科学内容的把握,又结合了他们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实际上,教科书是编写者对教学内容的一个再创造过程。
所以同样的内容主题,在程度、要求、呈现方式、侧重点等方面就出现了差异。
张帆:是的,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也认真研究了各种版本的教科书,通过理解教材编写者对动能定理教学的设计意图,试图挖掘出他们对这节课理解的一些共性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力争设计出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方案。
其实在五年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我们对动能定理这节课的教学思路也是经历了一个逐渐清晰明朗的认识过程。
蔡老师:在今年4月份山东省教师培训跟进式在线指导时,我浏览过教师们关于《动能定理》这节课专题研讨的帖子,其中的一些帖子确实反映了教师在这节课的备课和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真实想法和遇到的问题。
7.7动能和动能定理 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2新课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10)

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
重点
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
难点
7.7动能和动能定理
年级
组别
高一物理组
审阅
(备课组长)
审阅
(学科校长)
主备人
使用人
授课时间
课题
7.7动能和动能定理
课型
新授课
课标
要求
高考和小高考要求:Ⅱ级要求。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的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应用。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动能的表达式。
3、W与ΔEk的关系
(1)合外力做功是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动能变化的多少要靠合外力做功来衡量。
(2)合外力做功过程的实质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只不过其他形式的能一般不能确定,而以合外力做功的形式出现。
4、动能定理描述了合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它涉及一个过程、两个状态,应用动能定理时必须明确所研究的过程及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力做功,并且明确这一过程中初、末状态的物体的速度。
2、动能定理及其表达式分别是什么?
教
学
过
程
及
方
法
环节二合作释疑环节三点拨拓展
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合作释疑”:
对动能定理的进一步理解
1、W的含义:W指的是合外力做的功,包含重力在内的所有力所做的功。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物理必修2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学生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通过复习以往知识,和实际生活案列,引出动能。
本节课重点学习动能的表达式和动能定理及应用。
通过让学生自主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及运动学公式导出动能表达式,运用类比理解动能定理。
通过例题,运用两种不同方法理解动能定理的优势,并总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及做题步骤。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2理解动能定理,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2、过程与方法1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2会用动能定理理解动力学问题,知道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科学务实的态度,用演绎推理的方法从实验探究出发分析得出动能的定义式2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养成按科学规律办事的习惯【教学重点】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方法】探究,讨论,讲授,练习【教具准备】多媒体、物块(或小球两个)。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在前几节我们学过,当力对一个物体做功的时候一定对应于某种能量形式的变化,例如重力做功对应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弹簧弹力做功对应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变化,本节来探究寻找动能的表达式.在本章“1.追寻守恒量”中,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大家先猜想一下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生:应该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新课教学]一、动能的表达式生: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师:那么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投影展示课本例题,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独立完成推导过程)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 的作用下发222 生一段位移L ,速度由V l 增大到V 2,如图 5.7—2 所示.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 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投影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独立完成推导过程)师:刚才这位同学推导得很好,最好是在推导过程中加上必要的文字说明,这样就更完美了.这个结论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生:从 W= 1 mv 2 - 1 mv 2 这个式子可以看出,“ 1 mv 2 ”很可能是一个2 2 2 1 2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因为这个物理量在过程终了时和过程开始时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所以“ 1 mv 2 ”就应该是我们寻找的 动能的表达式.师:这位同学总结得非常好,我们都要向他学习,我们在上一节课的实验探究中已经表明,力对初速度为零的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这也印证了我们的想法。
高三物理下册《动能定理(共同专题)》教案、教学设计

5.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提高他们在物理学科中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索动能定理。
2.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斜面实验中,如果斜面的倾斜角度改变,小车的速度和动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动能定理进行分析。
作业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保持字迹清晰,书写规范。
2.对于实践应用题和探究性作业,鼓励学生使用图示、表格等形式展示解题过程,提高报告的可读性。
3.小组合作题需在组内进行讨论,形成共识,并在作业中体现每个成员的分工和贡献。
1.对动能、势能等概念有初步了解,但可能对动能定理的本质含义和适用范围理解不够深入。
2.学生在解决实际物理问题时,可能难以将动能定理与其他相关知识有效结合,需要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3.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存在恐惧心理,缺乏自信,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鼓励和支持。
4.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表现出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但个别学生仍需提高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基础题目:计算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动能变化,如斜面滑块、自由落体等。
2.提高题目:结合实际情境,运用动能定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如碰撞、抛物线运动等。
3.拓展题目:探讨动能定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碰撞试验、运动员起跑等。
4.学生互评:学生相互批改练习题,交流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表达式:W = ΔK
3.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
-物体受力作用在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中。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教案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动能的概念和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o掌握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和应用方法。
o能够运用动能定理解释和计算有关物理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让学生感受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和重要性。
o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计算,深入理解和应用动能定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动能定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o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2.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推导和复杂问题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车、弹簧、斜面、光电门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的推导、实验演示、例题解析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通过回顾功和能的关系,引出动能的概念和动能定理的重要性。
o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物体为什么能够运动吗?动能是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内容讲解o动能的概念:解释动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o动能定理的推导:通过理论推导,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数学表达式。
强调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o动能定理的应用:通过举例和实验演示,让学生感受动能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求解变力做功、分析物体运动过程等。
3.实验探究o利用小车、弹簧、斜面等实验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动能定理的正确性。
o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处理。
4.课堂练习与讨论o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答有关问题。
o讨论动能定理在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如机械能守恒、碰撞问题等。
5.课堂小结o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方法。
o提醒学生注意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和限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6.布置作业o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1(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2.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计算式.3.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和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4.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自主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对动能定理的应用,培养学生对过程分析能力,以及建立“物理模型”和“物理情景”的能力【教学重点】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2、对物理过程的分析与初末状态的选取【导入新课】☆问题1:重力势能的变化跟重力做功的关系是什么?☆问题2:弹性势能的变化跟弹力做功的关系是什么?☆问题3:猜想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教学过程】一、检查课前预习效果问题1: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 的作用下在光滑水平面上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 增加到v2,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用质量和速度表达)问题2:若上题中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其他条件不变,推导合力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问题3:问题2 中的恒定拉力F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其他条件不变,推导合力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问题4:一个物体从倾角为θ 的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斜面长L,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物体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为v,推导合力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二、新课学习一动能1、动能的概念2、动能的公式:3、动能的单位:练1:关于对动能的理解,下列说法是正确()A、凡是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B、动能总是正值C、一定质量的物体,动能变化时,速度一定变化;但速度变化时,动能不一定变化D、动能不变的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练2、一个质量为80kg 的男同学,以1m/s 的速度匀速行走,动能为多大?若一只质量为5kg 的小狗也有同样大小的动能,小狗的速度多大?思考: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动能和速度的关系?4、对动能的理解:三、新课学习二动能定理1 动能定理的内容:2动能定理的表达式:3动能定理的意义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的动能当物体克服合外力做功时(合力对物体做负功),物体的动能练3、对于功与能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功就是能,能就是功B、功可以变成能,能可以变成功C、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D、功是能量的量度练4、一物体速度由0 增加到v,再从v 增加到2v,外力做功分别为W1 和W2,则W1 和W2 关系正确的是( )A、W1 = W2B、W2 = 2 W1C、W2 =3 W1D、W2 = 4 W1练5、一质量为2 kg 的滑块,以4 m/s 的速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向左滑行,从某一时刻起,在滑块上作用一向右的水平力,经过一段时间,滑块的速度方向变为向右,大小为4 m/s,在这段时间里水平力做的功为( )A.0B.8 JC.16 JD.32 J【学生合作学习】例题:一个质量为25kg 的小孩从高度为2.0m 的滑梯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取g=10m/s2,求:①若滑梯为光滑斜面,小孩滑到底端时的速度为多大?②若滑梯为光滑曲面,小孩滑到底端时的速度为多大?③若滑梯为曲面且不光滑,小孩滑到底端时的速度为2.0m/s,则摩擦力做功为多少?总结1:动能定理既适用于力做功,也适用于力做功;既适用于运动,也适用于运动总结2:体会牛顿运动定律解题和动能定理解题的不同,学会选择练6 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 =5×103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的路程为s=5.3×102m 时,达到起飞的速度v =60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 倍(k=0.02 ),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总结3: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作业布置:教材74 页2、3、4 题。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复习实例导入,以疑激思,揭示新知
教学
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复 习和 实例 的导入以 疑
激思
通过复习功和速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的关系,抛出如果物体的初速度不为零,它们之间又会有什么样的关系。以实际的小球过过山车为物理情景引出如何解决变力做功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思考摩擦力这个变力的求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的能力。感受物理的价值。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新知
1.探究一:动能的概念
教学环
节
教学程序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高中物理_《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课方案:1、对于动能的表达式的设计演示实验,让不一样质量的小球一起样的速度碰撞同一小车,察看小车的运动距离,以及让同一小球以不一样的速度去碰撞同一小车,察看小车运动的距离,经过上述实验,让学生总结并领会到影响动能的要素有质量和速度两个要素。
而后,类比重力势能的推导过程,运用功是能量转变的量度,从协力的功的角度去推导动能的表达式。
2、对于动能定理的设计是从功是能量转变的量度,在推导动能表达式的过程中,已经获取了协力功与动能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此处的功是协力的功,在设计推导的过程中,将水平面由圆滑变形到有摩擦力的状况,让学生更清楚的理解动能的变化是与协力的功联系在一起的。
《动能和动能定理》学情剖析: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动能的观点 , 在本章第一节“找寻守恒量”中又进一步学习了动能的观点。
学生固然已经知道了动能的观点,研究了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但没有学习动能的表达式。
在本节课的教课中,需要第一联合牛顿运动定律知识和运动学知识推导得出做功与动能变化的表达式,在这个基础上以及教师指引下,学生应从表达式中抽象出动能的观点,而高一学生的思想正处于从形象思想向抽象思想转变,抽象思想水平还比较低,所以抽象出动能表达式是教课的难点。
《动能和动能定理》成效剖析: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以及评测,学生对动能的观点理解的很到位,成效不错;对于动能定理的应用,基础性的问题掌握比较好,能娴熟应用功能关系来解决实质问题,个别学生仍是对协力的功这一点掌握不够坚固。
对于多过程问题,是个难点,在研究过程的选用上,部分学生仍是不可以优先选用全程这个简短的过程来解决问题。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材剖析:动能定理是力学中反应力的作用成效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
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本部分内容安排在共同必修模块 2 的“机械能和能源”部分。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运用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节以前,特意安排了“研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为学习动能、动能定理确立了基础。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1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Lm m 动能和动能定理【学习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计算公式2、会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3、理解动能定理,能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核心提炼】1 个概念——动能 1 个定理——动能定理1 个学习方法—— 比较学习法 【重点】动能定理的应用【自主学习】一.动能的表达式情景:设某物体质量为 m ,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 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 L ,速度由 v 1 增加到 v 2,如图所示。
则此过程中:v 12 F a F a(1) 恒力 F 对物体所做的功 (2) 由牛顿第二定律知 F =W =(3) 设前进的位移为 L ,已知初、末速度,由运动学公式得L=(4) 将(2)、(3)中得到的 F 、L 表达式带入(1)中可知 W =小结:1. 表达式: E k = 各量的物理意义: m v2. 单位:3、动能是状态量。
4.标矢性:动能 E k 是 量,且恒为正值。
v比较学习 1: 正负号的意义动能是标量且恒为正值,那么以前学习的力、速度、位移、加速度、功、重力势能的正负各代表什么。
练一练(多选)关于动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物体质量不变,速度增大到原来的 2 倍,动能变为原来的 4 倍B 、一物体速度减半,质量增大到原来的 4 倍,动能变为原来的 2 倍C 、—8 J 的功要比 5 J 的功多。
D 、一定质量的物体,速度变化时,动能一定变化二、动能定理1、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W = 1 mv 2 1 mv 2=E —E2 2 2 1k2k12、内容:3、理解:(1) 公式中W 表示 的功,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共同作用,W 表示各个力做功的;求合外力做功的方法 ①②(2) E k2 表示E k1 表示 ,△E k =E k2-E k1 表示物体动能的变化W 合= △E k =E k2-E k1①合外力对物体做 功,E k2-E k1>0,表示物体的动能 ②合外力对物体做 功,E k2-E k1<0,表示物体的动能(3) ) 注意:动能定理是标量式,不需要考虑速度的方向。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7.7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知识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2.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3.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二、能力目标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2 学情分析3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动能的概念.2.动能定理及其应用.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4 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动能动能定理一、引入新课1.问:什么是物体的动能?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2.学生答: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系.3.引入那么,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速度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动能、动能定理]二、新课教学(一)1.演示实验:(可利用媒体资料中的动画)①介绍实验装置:让滑块A 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B 相碰,推动木块做功.②演示并观察现象a.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高度大时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b.让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③从功能关系定性分析得到: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那么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呢?(二)1.用投影片出示下列思考题:一架飞机在牵引力的作用下(不计阻力),在起飞跑道上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问:①飞机的动能如何变化?为什么?②飞机的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③牵引力对飞机所做的功与飞机动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2.学生讨论并回答①在起飞过程中,飞机的动能越来越大,因为飞机的速度在不断增大.②由于牵引力对飞机做功,导致飞机的动能不断增大.③据功能关系:牵引力做了多少功,飞机的动能就增大多少.3.渗透研究方法:由于牵引力所做的功和动能变化之间的等量关系,我们可以根据做功的多少,来定量地确定动能.4.出示思考题二:如图所示,一个物体的质量为m,初速度为v1,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s,速度增大到v2,则:①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多大?(W=Fs)②物体的加速度多大?a=③物体的初速、末速、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④结合上述三式你能综合推导得到什么样的式子?⑤在学生推导的过程中挑选并在实物投影仪上评析:⑥针对学生推理得到的表达式,教师分析概括:合力F 所做的功等于这个物理量的变化;又据功能关系,F 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所以在物理学中就用这个量表示物体的动能.⑦讲述动能的有关问题:a.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b.公式c.动能是标量d.动能的单位:焦(J)(三)动能定理1.我们用E k来表示物体的动能,那么刚才得到的表达式可以改写为:W=E k2-E k12.学生叙述上式中各个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物体的末动能;物体的初动能.3.请学生用语言把上式表达式叙述出来.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4.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分析讨论:我们知道合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5.讨论①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②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学生答: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动能增加;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少.6.教师讲解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动能定理既适合于恒力做功,也适合于变力做功,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四)动能定理的应用1.用多媒体出示下列例题,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5×103 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的路程为s=5.3×102 m时,达到起飞速度v=60 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 倍(k=0.02),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注意:不要限制学生的解题思路2.学生解答上述问题3.抽查有代表性的解法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解法一: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解法二:据动能定理得:4.教师讲:上边两种解法分别是:解法一是用牛顿第二定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求解的,而解法二是用动能定理求解的,那么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呢?5.学生讨论比较后得到:解法一采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求解,要假定牵引力是恒力,而实际中牵引力不一定是恒力.解法二采用动能定理求解.因为动能定理适用于变力,用它可以处理牵引力是变力的情况.而且运用动能定理解题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因为用它来处理问题时比较方便.6.学生阅读课文例题的解答过程,概括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方法和步骤.学生:①确定研究对象②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明确各个力是否做功,做正功还是做负功,进而明确合外力的功.③明确物体在始末状态的动能.④根据动能定理列方程求解.三、巩固练习1.改变汽车的质量和速度,都能使汽车的动能发生改变,在下列情况下,汽车的动能各是原来的几倍.a.质量不变,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 倍.b.速度不变,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 倍.c.质量减半,速度增大到原来的4 倍.d.速度减半,质量增大到原来的4 倍.2.以大小相等的速度分别向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抛出两个质量相等的物体,抛出时两个物体的动能是否相同?动量是否相同?四、小结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动能可用E k来表示,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的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 )2.动能是标量,状态量.3.动能定理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来的.4.动能定理中所说的外力,既可以是重力、弹力、摩擦力、也可以是任何其他的力,动能定理中的W 是指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的合力的功.5.动能定理的表达式虽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得出的,但对于外力是变力,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同样适用.五、作业六、板书设计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2.公式3.动能是标量,是状态量4.单位:焦(J)1.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2.公式3.解题步骤:①确定研究对象及运动过程②受力分析,并确定各个力所做的功③明确初、末状态的动能④列方程求解,对结果进行必要的讨论说明。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了解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
3. 能够解决动能定理的基本计算题,掌握动能定理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 动能概念。
2. 动能定理的含义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利用动能定理计算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
2. 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图片或实验向学生介绍动能的概念。
2. 课堂讲解1)动能的概念及计算: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记作K。
动能的大小和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公式为:$K=\frac{1}{2}mv^2$,单位是焦耳(J)。
2)动能定理当力F对物体做功W后,物体动能的增加量ΔK等于所做的功W,即ΔK = W。
可以用公式表示成:$ΔK=W=\int_{s_1}^{s_2}Fds$3.练习与讲解1)动能定理应用:- 做功变动能:物体所受的力沿着位移方向做功,就会消耗这个力所具有的能量,将它转化为物体的动能- 一定量的功可以产生不同的动能变化:不同的物体大小和速度,需要不同的功- 动能定理可以解决相关问题,如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等。
举个例子:某人以6.0m/s的速度跨过一段1.8 m宽的小溪,落差为0.8 m.假设这个人质量为70kg,他跨过溪流的时间为1.0s,求其从空中下落到地面时所具有的平均动能,势能的变化,其速度与动能的变化。
解:从老师的讲解中,我们知道动能定理可以解决相关问题,因此我们采用动能定理进行解答。
先看一下给出的已知条件:v=6.0m/s,d=1.8m,h=0.8m,m=70kg,t=1.0s。
首先,我们计算物体从空中下落到地面时所具有的平均动能,公式 $K=\frac{1}{2}mv^2$ 可以给出答案:$K_1=\frac{1}{2}mv^2=\frac{1}{2}\times70kg\times(6.0m/s)^2=1260J$接着,我们计算势能的变化,公式$ΔU=mgh$ 可以给出答案:$U_1=mgh=70kg\times9.8m/s^2\times0.8m=548.8J$最后,我们计算其速度与动能的变化。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二、教学过程事件 1教学任务: 引入新课通过问题结合历史小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动能及动能定理的兴趣。
师生行为:提问:哪些物体具有势能?点名回答除被举高的物体外,还有哪些物体具有能量?主动回答?教师多媒体展示:故事:传说早在古希腊时期(公元前 200 多年)阿基米德曾经利用杠杆原理设计了投石机,它能将石块不断抛向空中,利用石块运动时的能量,打得敌军头破血流。
给出动能概念: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这节课我们深入研究动能以及与动能有关的规律。
合作学习方式:不分组,不讨论。
生成预设:对于“除被举高的物体外,还有哪些物体具有能量?”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可能发散,应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判定和鼓励。
事件 2教学任务: 动能的概念和表达式指导学生探究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给出动能的表达式,并针对动能的物理意义进行必要的讨论。
师生行为:1.实验感受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运动的小球撞ft 静止的物体在实验中有没有什么新的想法?2.猜想:物体的动能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3. 实验:速度越大撞出的距离越远,质量越大撞出越远。
利用手关的器材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初步验证你的猜想?有几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用什么样的实验方法?4. 例证:最美妈妈吴菊萍接住高速坠落的小孩,坠楼男子砸中如厕老翁。
5. 动能公式:前辈科学家们已经给出了动能的表达式 E = 1 mv 22 2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平方的乘积成正比。
合作学习方式:四人分组实验,合作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操作实验,汇报讨论结果。
生成预设:猜想物体的动能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学生的回答可能发散,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筛选有用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得出控制变量法。
在实验设计上,学生有可能提出其他方案,应在简便易行的原则下鼓励学生尝试操作。
kk事件 3教学任务: 加深对动能的概念的理解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对动能概念进行深入理解师生行为:1、教师多媒体展示问题:(1) 动能是描述状态的物理量,还是描述过程的物理量?动能的单位是什么?(2) 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一个运动物体的速度改变了,动能是否一定改变?举例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能定理教案高中物理“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及案例评析
1.专题三主观题作业题目(以下作业任选一题):
(1)请根据本模块主题,提交自己执教过的一节教学设计或课堂教学文字实录,字数1500-3000 字左右。
注意文责自负,格式和要求请参考本培训平台提供的范例。
说明:经辅导教师及专家推荐并最终通过“学员优秀成果”评选
的教学设计或课例,由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培训协作组统一颁发证书,并推荐自愿发表于《中学生报 . 教育教学研究》“高中教师培训优秀成果展示”专栏(国内统一刊号: 44-0088)。
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有学生参与
活动的环节,符合字数要求。
教学目的基本明确,教学设计基本清楚,教学内容无科学性错误,符合字数要求。
理论水平高,观点明确,有针对性,语言准确得体。
字数符合要求。
观点明确,有一定针对性,语言比较准确。
字数符合要求。
发布者:物理罗质华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兴宁市沐彬中学曾秀清
整体设计 :
动能定理是一条适用范围很广的物理定理,但教材在推导这一定理时,由一个恒力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变化,得出力在一个过程中所做
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然后逐步扩大几个力做功和变力做功及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这个梯度是很大的,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动能定理,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寻找物体动能的变化与哪些力做功相对应.
(一)、教学重点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二) 、教学难点[w*ww.~z@z%st1.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2.会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 (
三) 、课时安排 1 课时
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动能的概念. 2 .熟练计算物体的动能.
3.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掌握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过程与方法
1 .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绎推理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
趣.(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
利用大屏幕投影展示风力发电与龙卷风的视频片断,让学生观察、自主提问、分组探讨.
教师引导参考问题: 1. 风力发电是一种重要的节能方法,风力发
电的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2 .龙卷风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龙卷风为什么具有那么大的
能量呢?
教*^ 育出版 ~网]
推进新课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每一种力做功对应一种能量形式的变化.重力做功对应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弹簧弹力做功对应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变化.前几节我们学习了重力势能的基本内容.“追寻守恒量”中,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大家举例说明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参案:奔驰的汽车、滚动的足球、摆动的树枝、投出的篮球等运
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教师引导:重力势能 * 因素有物体的质量和高度,今天我们学习的动能影响因素有哪些?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探究动能 * 因素.
学生思考后总结:汽车运动得越快,具有的能量越多,应该与物体的速度有关;相同的速度,载重货车具有的能量要比小汽车具有的
能量多,应该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即动能 * 因素应该是物体的质量和
速度. [ 中国 ^&教育 *~%出版网 ]
问题:如何验证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演示实验:让滑块 A 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 B 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1.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高度大时滑块把木
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 来@^源&*:# 中教网 ]
2.让质量不同的木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滑块
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师生总结: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即质量、速度是动能的两个影响因素.
问题:动能到底跟质量和速度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动能的表达
式是怎样的?
情景设置一:大屏幕投影问题
一架飞机在牵引力的作用下 ( 不计阻力 ) ,在起飞跑道上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问:
1.飞机的动能如何变化?为什么?
2.飞机的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总结回答:
1.在起飞过程中,飞机的动能越来越大,因为飞机的速度在不断
增大.
2.由于牵引力对飞机做功,导致飞机的动能不断增大.
3.据功能关系:牵引力做了多少功,飞机的动能就增大多少.由于牵引力所做的功和动能变化之间的等量关系,我们可以根据做功的多少,来定量地确定动能. [ 中%&国教 #育出 ^版* 网]
情景设置二:大屏幕投影问题,可设计如下理想化的过程模型: [ 中国^教#育~出&版%网]
设某物体的质量为 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 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 l ,速度由 v1 增加到 v2,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 [ 来&%^源: 中教网 @~]
1.力 F 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多大?
3.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
4.结合上述三式你能综合推导得到什么样的式子?
推导:这个过程中,力 F 所做的功为 W=Fl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ma
把F、l 的表达式代入 W=Fl ,可得 F 做的功
也就是
根据推导过程教师重点提示:
1.是一个新的物理量.
2.是物体末状态的一个物理量,是物体初状态的一个物理量,其差值正好等于合力对物体做的功.合力 F 所做的功等于这个物理量的变化,所以在物理学中就用这个物理量表示物体的动能.
总结: 1. 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
的一半.
2.动能的公式:
3.动能的标矢性:标量.
4.动能的单位:焦 (J)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动能具有瞬时性,是个状态量:对应一个物体
的质量和速度就有一个动能的值.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验现象中思考分析,最终总结归纳出结论.同时注意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二、动能定理
课件展示:通过大屏幕投影展示足球运动员踢球的场面,让学生
观察,运动员用力将足球踢出,足球获得了动能;足球在草地上由于
受到了阻力的作用,速度越来越小,动能越来越小.
问题: 1. 若外力对物体做功,该物体的动能总会增加吗?
2.如果物体对外做功,该物体的动能总会减少吗?做功与动能
的改变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推导:将刚才推导动能公式的例子改动一下:假设物体原来就具
有速度 v1,且水平面存在摩擦力 f ,在外力 F 作用下,经过一段位移s,速度达到 v2,如图,则此过程中,外力做功与动能间又存在什么
关系呢?
外力 F 做功: W1=Fs
摩擦力 f 做功: W2=- fs
外力做的总功为:
师生总结: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动能
的增量.其中 F 与物体运动同向,它做的功使物体动能增大; f 与物体运动反向,它做的功使物体动能减少.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
了物体能的化.学生根据本提供的情景,运用牛第二定律和运学公式独立推出外力做功与物体能化的关系.
知拓展
1.外力物体做的功的理解
有的力促物体运,而有的力阻碍物体运.因此它做的
功就有正、之分,功指的是各外力做功的代数和;又因 W=W1+W2+⋯⋯= F1·s+F2·s+⋯⋯= F 合· s,所以功也可理解合外力的功. [ 中^ 国教 ~* 育%&出版网 ]
2 .能定理量性的[#.~z%zst@ep.^]
定理中各均量,因此速度方向改不影响能大小.如匀速周运程中,合外力方向指向心,与位移方向始保持垂直,所以合外力做功零,能化亦零,并不因速度方向改而改.
3.定理中“ 化”一的理解
由于外力做功可正、可,因此物体在一运程中能可增加,也可能
减少.因而定理中“ 化”一,并不表示能一定增大,它的确切含末与
初的能差,或称“改量”,数可正,可.
4.状与程关系的理解
5.适用条件的理解
能定理的表达式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做直运的情况下得
出的,但于外力是力,物体做曲运的情况同适用.
动能定理解题的方法和步骤:[ 来^@源:zzstep&.#%]
(1)确定研究对象;
(2)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明确各个力是否做功,做正功还是做负功,进而明确合外力的功;
(3)明确物体在始末状态的动能; [ 中国 ~@&教育出 #* 版网 ]
(4)根据动能定理列方程求解.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
1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动能可用Ek 来表示,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的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
2.动能是标量,也是状态量.
4.动能定理中所说的外力,既可以是重力、弹力、摩擦力,也可
以是任何其他的力,动能定理中的 W是指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
的合力的功.
5.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做直线运动的情况
下得出的,但对于外力是变力,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同样适用.
布置作业 : 教材“问题与练习”第 3、4、5
题.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中之重,是高考中必考的内容
之一,并且所占的比重非常大,所以要引起老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本节连同下一节内容 ( 机械能守恒定律 ) 是用能量观点解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的内容不是十分复杂,在用牛顿定律推导动能定理
时学生一般都能够自己推导,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推导,以便学生对动能定理进一步认识.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