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案
实用的《核舟记》教案
![实用的《核舟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56cac6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2e.png)
实用的《核舟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核舟记》。
(2)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3)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文言文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核舟记》。
(2)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3)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
2.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
(2)欣赏文言文的美。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核舟记》,这是一篇描写核舟制作过程的文言文,相信大家一定对这篇文章有所了解。
那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核舟记》的主要内容。
2.自主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结合课后注释,自主阅读《核舟记》,理解文章内容。
(2)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画出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并做好笔记。
(3)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讨论文章的结构。
3.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核舟记》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2)教师逐段讲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3)教师重点讲解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4.实践环节(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讲解,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核舟记》的故事情节。
(2)小组讨论:如何将《核舟记》的故事情节改编成现代白话文?(1)请同学们谈谈在学习《核舟记》过程中的收获。
(3)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课下阅读其他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四、课后作业1.背诵《核舟记》。
2.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3.写一篇关于《核舟记》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1)学生对《核舟记》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1)课堂讲解是否清晰、生动?(2)学生对文章的表达技巧是否掌握?3.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加强课后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核舟记教案优秀篇
![核舟记教案优秀篇](https://img.taocdn.com/s3/m/536a897c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31.png)
《核舟记》教案优秀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魏学洢的写作意图。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3)能够理解核舟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核舟记》。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倡导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核舟记》的主要内容及其写作背景。
2. 分析并欣赏文中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3. 理解核舟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 分析并欣赏作者独特的艺术手法。
3. 深入挖掘核舟的象征意义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核舟记》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腻描绘和独特艺术手法。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欣赏与评价:引导学生欣赏核舟的象征意义,探讨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6. 拓展延伸:联系现实生活,讨论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核舟记》的理解。
2. 搜集有关核舟的资料,了解其在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核舟的象征意义。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核舟记》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https://img.taocdn.com/s3/m/a45e6eb1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25.png)
《核舟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⑵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2、技能目标:⑴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⑵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应很容易完成。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集体备课一、课前检测:二、出示学习建议,自主学习。
三、同层展示,评星四、小组交流,异质帮扶五、师生探究:(一)学习第三段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峨冠而多髯者如有所悟其两膝相比者绝类矫首昂视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4.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武、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明确: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培”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5.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明确:这当然是“东坡”。
三人中,苏武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
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
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明确: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依格”的介绍,对怫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核舟记》教案合集八篇
![《核舟记》教案合集八篇](https://img.taocdn.com/s3/m/6dec78bc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39.png)
《核舟记》教案合集八篇《核舟记》教案篇1文言文教学有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语言学习”,目的是培育同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力量,详细内容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其次个目标是“传承文化”,目的是让同学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例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确定要教中国的“谏”文化,教《出师表》确定要教中国的“臣”文化,教《陈情表》确定要教中国的“孝”文化。
一般来说,语言教学遇到的困难是同学没有“爱好”,文化教学遇到的困难是同学没有“感觉”。
能否找到一种既可以激发同学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爱好又可以增添同学对古代文化的切近理解的教学方式,是搞好文言文教学的关键。
《核舟记》从语言教学来讲,主要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定语后置、词类活用、倒装句、省略句、双重否认句等内容。
这些内容,只能随文教学,但很简单陷于串讲的泥坑,使同学学得枯燥。
从文化教学来讲,主要内容是让同学理解我国古代工艺品的精致,以及这种精致中的民间审美意趣。
这一内容涉及审美,同学缺乏详细可感的审美对象作参照,很简单流于一般化。
依据《核舟记》的写作特点和同学学习这样的课文时遇到的困难,我以“体验中国古代工艺品的精致”为教学主线,将语言教学融入到“体验中国古代工艺品的精致”的学习活动中。
上课伊始,我先把一个“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橄榄核放在一张纸上,展现给同学看。
同学看到这么小的一个橄榄核,特别震撼。
这样,同学的印象就特别深,“体验”了这个核舟的“小”——这个东西这么小,上面还刻那么多东西,而且还刻得那么好,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工艺品的“精致”。
然后,进入重点教学环节。
我在课外让同学每人用一张纸折了一只船。
上课的时候,我说:“今日我们学习《核舟记》,主要让同学们完成一件事,就是把课文中写到的人和物,根据课文中写的位置,画到你们折的纸船上。
我们这堂课就是要比一比,看谁画的最符合课文描写的状况。
”同学一听,立刻爱好大增,纷纷提笔预备画。
2024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4篇)
![2024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91323661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74.png)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4篇)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这里是牛牛范文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4篇)。
苏教版)《核舟记》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收集我国民间艺人的故事,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教学步骤一、课前积累1、字音字形储备。
贻八分有奇黍箬篷髯虞山倚舟楫脚趾衣褶壬戌篆章矫首昂视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罔不因势像个形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高可二黍许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矫首昂视其两膝相比者与苏黄不属船背稍夷勾画了了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收集资料作业。
(1)从网上收集作者的有关资料,班上交流。
(2)了解《虞初心志》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了解其特色,课外阅读《虞初心志》。
(3)从网上收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有关资料,班上交流。
二、整体感悟在师生问答中了解课文的。
主要内容及其写法: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2、文章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3、从文章中你了解了哪些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你能用自己的话准确地告诉你的同学吗?三、导读设计。
导读设计卡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2、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16字,而不刻别的字?3、记船尾两个舟子的姿态与活动,这一段描述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4、文章是怎样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和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5、课文的分说部分不是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照船的中部、船头船尾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品味语言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四、巩固所学,延伸拓展1、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用你学习到的美术知识,展开丰富想象,画一幅核舟图,班上交流。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https://img.taocdn.com/s3/m/9cc820bc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23.png)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核舟记》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学习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突出重点的写法。
二、认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
教学设想一、重点和难点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料,运用简练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核舟”的形象。
掌握这个特点,是成功地实施教学的关键。
重点是文章的第3段。
这段写苏武和黄庭坚在船头“共阅一手卷”的神情,又以佛印的“矫首昂视”为烘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武滴居黄州时期的闲适生活和旷达心情,也说明了他“泛舟赤壁”的由来。
这是雕刻家艺术构思中的主要之点,也是这件艺术品的主题之所在。
难点是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这是因为文章涉及了艺术品的所有细节,如果只看字面,会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而要探究每一个细节跟主题的联系,则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不可。
这个难点解决了,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品的主题,更好地掌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拟兼用诵读和讲解两种教法。
诵读教法主要用于第2至4段,要求达到当堂基本成诵。
应当说明的是,课本并未提出背诵的要求,但这是文章中的精彩部分,熟读成涌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这样做不仅必要,而且符合教学大纲精神。
讲解的重点是文章的写法和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个别难句也要照顾到。
三、课时安排这篇课文拟用两课时教读。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熟悉课文大意,讲解第一段,诵读第2.3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4段,略讲第5、6段,分析写作方法,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中第1小题。
四、预习要求1、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
2、解决个别生字词的读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家里有的成曾经见过的工艺美术品,然后问:①“核舟”的雕刻者是谁?(目的是弄清课文中的称名法。
开头称姓称字是一种正式而又亲切的称法,末尾姓、名、字并称,是正式的称法,这是雕刻家自称,但也可用于称人,如苏武《方山子传》中“此吾故人陈忙季常也”。
《核舟记》语文教案
![《核舟记》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f3cdc5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1e.png)
《核舟记》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核舟记》全文。
(2)理解《核舟记》的主题思想,分析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了解作者魏学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核舟记》。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独立思考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核舟记》全文的朗读和背诵。
2. 分析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 理解作者魏学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部分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3. 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核舟记》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魏学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魏学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核舟记》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核舟记》,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对文中不懂的字词进行圈点批注。
3. 合作探讨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作品。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解析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对作品主题思想的阐述。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关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核舟记》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7. 课后作业学生课后背诵《核舟记》,并对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练习分析。
8. 课后反思教师结合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课后反思,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核舟记》语文教案
![《核舟记》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4f61a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96.png)
《核舟记》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文言文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2)能够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发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对雕刻艺术的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核舟记》的文言文内容理解。
2. 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分析。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
2. 对核舟雕刻艺术特点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核舟记》的PPT、生字词卡片等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核舟记》的作者魏学洢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生字词。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理解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4. 欣赏拓展:教师展示其他古代雕刻艺术品图片,引导学生比较、欣赏,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发展。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绘制核舟的草图,并简要描述其雕刻艺术特点。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核舟的具体雕刻细节,让学生深入理解雕刻艺术的特点。
3. 利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核舟与其他雕刻作品之间的异同。
七、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的学习内容进行预测。
2. 讲解课文内容,对生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核舟记教学设计(优秀8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af465342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ce.png)
核舟记教学设计(优秀8篇)《核舟记》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词典,疏通文句,品味说明语言简洁、周密、生动的特点,读懂全文。
2、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本文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的特色。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思想感情。
【课文提示】1、魏学洢,明末作家。
【正音正字】洢yī 皿mǐn 罔wǎng 贻yí (有)奇jī 黍shǔ篛ruò 糁sǎn 髯rán (不)属zhǔ 诎qū 楫jí【积累词语】1、圈划课文注释的要点(详见课文)。
2、重点掌握实词:为、罔、贻、泛、属、许、奇、比、诎、衡、简。
【朗读课文】【结构层次】全文6段,可以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核舟。
简要交代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特点和成就,介绍核舟的来历、形制和主题,寥寥数语把说明对象的基本情况呈现出来。
第二部分(第2-5段),以空间为序,围绕“奇巧”有条理描述核舟各部分。
第一层(第2段),介绍舟身的正面结构,显示了雕刻家的巧妙构思和精巧技艺。
第二层(第3、4段)接着介绍船头,船尾部分的设计以及人物。
第三层(第5段)介绍舟的背面设计,主要介绍作品的题名和篆章。
【朗读课文】【课文分析】本文介绍了明代微雕艺人王叔远创作的一件雕刻作品,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微雕艺术卓越的技巧和成就,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课外作业】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苏轼、黄鲁直、佛印的生平、作品。
第二课时【朗读课文】【串讲课文】。
《核舟记》教学设计11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18d25cd9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3a.png)
《核舟记》教学设计11篇《核舟记》教学设计1 一、教学设想1、教材根据《核舟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阅读第三单元的第3篇课文,也是本单元的自读课文。
2、指导思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目的和内容中“阅读”第9条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根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进步自己的欣赏品位。
”《核舟记》是一篇文言文,这个要求是我们教学的理论根据。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是课程标准修订后〔20xx年〕的人教统编教材,已经使用至第5学年。
这套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构造,阅读教学构建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强调学生自主活动、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理论中获得语文才能,全面进步学生的语文素养。
3、单元目的和课文目的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所选文章,或描写理想中的美妙生活(《桃花记》),或记述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小石潭记》),或赞叹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核舟记》),或吟咏个人的情感追求(《诗经)二首》)。
诵读这些诗文,能让学生感受古人的生活、思想和志趣,陶冶自己的情感和胸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核舟记》是一篇自读课文,记的是一件工艺品——核舟,其上物、人、文、景皆备,令人叹为观止,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优秀工匠的聪明才智;按照今天的观念是一篇说明性文字,应重点关注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说明的顺序等。
其内容并不艰深,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章的根本内容,感受核舟之美和匠人构思之妙、工艺之精。
4、班级学情从语文才能训练的角度来说,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的才能,学生也应该通过这样的途径养成自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其次,要继续训练诵读。
《核舟记》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a064ba15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10.png)
《核舟记》教学设计(通用10篇)《核舟记》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倡导:阅读使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的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对象分析:本班级学生共有50名,其中男生23人,女生27人,全部为住读生。
优生约占10%,基础较差的学生约占15%,中等生占大部分。
从班级整学生的知识体情况看: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分析:《核舟记》选自苏教版教材,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它是一篇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贻诎属等;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之而等,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二)能力目标: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三)德育目标: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学策略:1、读想法。
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
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核舟记教案3篇(实用)
![核舟记教案3篇(实用)](https://img.taocdn.com/s3/m/bb683e3905087632301212d3.png)
核舟记教案3篇核舟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重点难点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教具投影仪教学法设计朗读法、引导法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是微雕艺术。
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魏学?的《核舟记》就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1.__出处及作者简介2.范读课文/[演示文稿:字、词]请同学们为__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请同学们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
并试分别概括__段意[演示文稿:结构]三、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__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
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
__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2.同学们朗读__第一段和第六段。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 __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这样一个核心。
4.怎样表现奇巧、灵怪?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生动。
5.核舟大小如何?(一尺10寸,一寸10分)比较“二黍许”即二市分多,约合0.9厘米光景;"八分"即八市分,约折合长度2.667厘米,"奇"即有零,"八分有奇"长度约合3厘米。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514a67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72.png)
《核舟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2.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2. 难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问答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展示核舟图片,引发学生对微雕艺术的兴趣。
2. 知识讲解:
介绍作者魏学洢和《核舟记》的创作背景。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分析文章结构,理清说明顺序。
3. 小组讨论: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绘,展示出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
4.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我国其他的微雕艺术作品,如象牙微雕、竹雕等。
5. 课堂总结:总结本文的主旨,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6. 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核舟的示意图。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对古代艺术的欣赏能力。
同时,要让学生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核舟记》语文教案优秀
![《核舟记》语文教案优秀](https://img.taocdn.com/s3/m/12b80dac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ba.png)
《核舟记》语文教案优秀《核舟记》语文教案优秀1教学要求(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说明结构。
2、学习本文生动细致的说明语言。
(二)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说明结构。
2、学习本文生动细致的说明语言。
(三)教学难点借助丰富的想像,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我们能领略到古代微雕艺术的精湛技艺,归功于作者魏学的说明。
他是怎样成功地介绍核舟的呢?这是我们这堂课要探讨的内容。
[老师出示核舟的挂图]给学生设置操作情境,有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提升至理性的思考。
新鲜的活动方式,让学生有了更大的参与热情。
本文的写作特点较清晰,让学生自主查找阅读、思考,并进行阐释、归纳出结论,学生完全有这样的能力。
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1)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课堂充满生命力。
(2)鼓励学生对课文自我理解、自我解读,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过程,培养学生一种探索科学的习惯。
现在,你们每人扛着一台摄像机,要把这枚绝世珍品拍摄下来。
你们的眼睛就是镜头,请跟随作者的介绍,转移变换镜头,去追踪、发现作者成功写作的原因,同时注意,哪些语句是镜头无法实拍的?这些语句是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老师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交流讨论,找出依据,归纳出你们的结论。
……(写作特点参考归纳及说明)1、总——分——总的结构,按空间顺序转换,主次分明。
2、扣住特点,细致观察,描写生动。
在总长不到一寸的核舟上,经过雕刻家的多方开拓,容纳了很多人、物的雕像,不经过细致周详、烛微调幽的观察,极容易把核舟上雕刻者匠心之处忽略过去。
作者没有辜负雕刻家的一番心血,尽目力之所极,辨精析微,深刻领会雕刻家的奇巧构思,抓住每一个易被忽视的细节。
对人、物雕像的刻画,摹影传神,细致入微,从神态、动作、方位、形状、颜色等多方面描摹,各具情态。
《核舟记》教案精选23篇
![《核舟记》教案精选2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0d259b8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31.png)
《核舟记》教案精选23篇《核舟记》教案1教材分析:明代奇巧人王叔远微雕技术出神入化,用果核雕刻了一只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的舟。
魏学洢以文记之。
核舟雕工精美,《核舟记》文笔精美,文“舟”相得益彰,为“大苏泛赤壁”这一雅游更添光辉。
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内容,翻译重点词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语感。
2、梳理文章井然有序的层次结构,围绕“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八个字,领会文中精美独到的神韵。
3、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才艺,领略工艺美术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工艺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翻译重点词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语感。
梳理文章井然有序的层次结构,体会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围绕“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八个字,领会文中精美独到的神韵。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准备:预习,印发有关《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介绍及部分段落。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介绍微雕艺术,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读课文。
译读课文。
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当堂练习,检查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师: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地学习了《核舟记》这篇文章,知晓了有关微雕艺术的知识,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还通读了全文,并对一些重点句子进行了译读。
在此基础上,我们来做一些练习。
请同学们把语文作业本翻到第七十六页,完成第一至四题。
开始。
生做练习题(加点字、通假字、加量词、文学常识,共填15个空),师可作巡视。
估计三分钟后交流。
二、精读课文师:我们这堂课啊,同学们要干的是什么呢?一个字:找。
找什么呢?找证据。
找什么证据呢?围绕着王叔远的奇巧,围绕着奇巧的三个方面表现,从课文描写核舟的部分找证据。
老师先抛砖引玉。
第二段写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最后一段里写到“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可见这雕刻舟的果核真小。
接下来,请你们找到佐证表现范围广的证据。
生:最后一段写到,“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字共三十有四”可见所刻范围之广,数量之多。
《核舟记》教学设计(7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7篇)](https://img.taocdn.com/s3/m/a9a108e8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82.png)
《核舟记》教学设计(7篇)核舟记教案篇一《核舟记》教案单元教学目的要求:1、能正确并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和默写重点段落。
2、借助工具书与解释,能比较精准的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能比较精准的说出课文重点段落的意思。
3、理解和把握课文中部分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了解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课文的出处、适时代背景。
二十六核舟记教学要点:1、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依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实在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了解文章语言的精准、简明。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才能和杰出技艺。
课时布置:4课时第一课时新授课教学目的:1、检查预习情况,简介及相关学问。
2、学习生字,熟读全文。
3、在把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1、把握字音,熟读全文。
2、借助书下解释独立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同学熟悉的一些雕刻素材导入,激发爱好。
二、题解1、: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知名散文作家。
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文体及内容:(p.250)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面实在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诚称赞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才能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三、范读全文四、检查重点字词理解情况,引导同学自读理解课文。
1、生字注音:yīmǐnwǎngyíyujīxuānrusǎnrán洢皿罔贻有奇轩箬糁髯zhětǎnjiǎozhǔqūjìrénxūyúfǔ褶袒矫属诎髻壬戌虞甫2、重点词:罔贻泛相望类不属诎衡了了墨又盈简灵怪五、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1)罔不/因势象形(2)盖/大苏泛赤壁云(3)楫左右/舟子各一人(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六、作业:1、生字2、朗读全文第二课时理解分析课教学目的及要求:1、疏通文意。
核舟记教案xx篇
![核舟记教案xx篇](https://img.taocdn.com/s3/m/61043ada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30.png)
核舟记教案优秀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掌握核舟的制作过程及艺术价值。
(2)学会文言文阅读,提高古文翻译能力。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繁荣和发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核舟的艺术特点和工艺技术。
(2)学会欣赏古代工艺美术,培养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
(3)培养学生关爱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核舟记》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价值。
2. 古代工艺美术的特点和工艺技术。
三、教学难点1. 核舟的制作过程及工艺技术。
2. 古文翻译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3. 关爱文物、保护文物意识的树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核舟实物或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简介核舟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核舟记》,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总结核舟的制作过程及艺术价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核舟的艺术特点和工艺技术。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拓展:(1)介绍我国古代其他工艺美术品。
(2)学生欣赏并进行评价。
5. 课后作业:(1)翻译课文,巩固古文阅读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核舟记》的内容理解和古文阅读能力。
2. 学生对古代工艺美术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3. 学生关爱文物、保护文物的行动和意识。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核舟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对核舟形象的认识。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核舟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
3. 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核舟的制作过程、艺术价值及其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总结核舟的制作工艺。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f51ada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56.png)
《核舟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3.了解我国古代微雕艺术和核舟的制作技艺,体会古代匠人的智慧和技艺。
4.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顺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核舟的空间结构,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核舟的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
2.《核舟记》原文及相关注释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3.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核舟的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对微雕艺术和核舟制作技艺的兴趣,引出课题《核舟记》。
4.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方面的指导。
5.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6.讲解重点词句结合注释和上下文,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和表达技巧。
第二课时1.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可以通过绘制核舟的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核舟的空间结构和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特点让学生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可以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
3.拓展延伸介绍我国古代微雕艺术和核舟制作技艺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匠人的智慧和技艺。
可以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学习。
4.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难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3.搜集我国古代微雕艺术和核舟制作技艺的相关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08832d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57.png)
《核舟记》教案有关《核舟记》教案《核舟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4、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教学方法自学点拨。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在《活板》这一课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其实,在我国古代,像毕昇这样有才智的人很多,明朝的雕刻家王叔远也是其中一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介绍他雕刻技艺的课文。
二、板书课题三、简介作者及作品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著有《茅檐集》。
四、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和文言语句的停顿。
五、自学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
将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解决。
六、集体解疑七、检查自学情况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魏学洢( ) 器皿( )罔不因势象形( )尝贻余核舟一( )长约八分有奇( )( )二黍许( ) 篛蓬( )石青糁之( )多髯( )手卷( )衣褶( )矫首( )不属( )诎右臂( )舟楫( )椎髻( )叔远甫( )篆章( )2、解释加点词语:明有奇巧人罔不因势象形尝贻余核舟一八分有奇中轩敞者为舱峨冠而多髯者其两膝相比者佛印绝类弥勒神情与苏、黄不属题名其上又用篆章一其船背稍夷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辨析词义:罔不因势象形孔子云:“何陋之有?”无案牍之劳形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每一字皆有数印珠可粒粒数也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左手抚鲁直背佛印居右左手抚炉启窗而观其两膝相比者中峨冠而多髯者而竖其左膝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其人视端容寂而竖其左膝其船背稍夷计其长曾不盈寸4、划分停顿: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核舟记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优秀、勤劳、聪明灵巧,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令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其中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核舟记》就向我们展示了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妙绝伦的雕刻技艺。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句式。
2.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4.文章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学习本文,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惊现宁波,消息传出后,文物界、收藏界趋之若鹜。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其芳容,让我们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去开开眼界。
(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器皿.(mǐn) 罔.不因势象形(wǎng) 贻.(yí)
八分有奇
..(yòu jī) 二黍.许(shǔ) 箬.篷(ruò)
髯.(rán) 石青糁.之(sǎn) 诎.(qū)
壬戌
..(rén xū) 舟楫.(jí) 篆.(zh uàn)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通假字。
①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②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2)一词多义。
①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②为为宫室、器皿、人物(做。
这里指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是)
③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一头,一方)
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正)
④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表并列,并且、而且)
启窗而观(连词,表承接)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连词,表转折,但是)
⑤之径寸之木(助词,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这)
(3)同义词。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大约)
②珠可历历
..(分明可数的样子,清楚明白)
..数也/钩画了了
③若啸呼状./若听茶声然.(……的样子)
3.作者链接。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1.自学课文,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2)圈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3)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四、拓展延伸
联系课文,探究古汉语中数词的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1.找出文中的数词并分析其特点。
【交流点拨】(1)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2)左右各四,共八扇。
(3)船头坐三人。
(4)舟尾横卧一楫。
(5)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也就是说,数词+名词。
而现代汉语中则有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形式。
2.说说文言文数词的翻译规律并解释文中出现的数词。
【交流点拨】文言文中数量词翻译时:(1)省略的量词应补出。
(2)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一(幅)手卷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
一(把)扇一(块)抚尺篆章一(枚) 一(条)舟
为人五(个) 为窗八(扇)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篇幅虽短,却内容丰富,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
这靠的是什么?一是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二是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
这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奇巧。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
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说明构思巧妙、雕刻技艺精湛的句子: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有何特征?
【交流点拨】对象:核舟。
特征:奇巧(体积小、构思巧、雕刻的人物文字数量多)。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具体说一说。
【交流点拨】(1)空间顺序:中-头-尾-背;
(2)逻辑顺序:先整体后局部——先写舟的尺寸大小,后写船舱、船头、船尾。
先主后次——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船舱是主,船头、船尾是次;船头是主,船尾是次;苏东坡是主,黄鲁直、佛印是次。
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交流点拨】列数字:“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通计一舟……共三十有四。
”核舟体积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东西,都各有其数,读来一目了然。
作比较:“通计一舟……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与“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
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
(二)文本探究
4.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一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说明了雕刻家构思的巧妙与雕刻技艺的高超,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智慧。
5.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交流点拨】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
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的意思。
文章全面而真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活灵活现的人和物,使人领会到制作人神奇的雕刻技巧。
从对象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
从语言看,《桃花源记》多用描写性文字;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性文字。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的相关段落: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后赤壁赋》: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