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与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正文产生于11~14世纪欧洲基督教教会学院的一种哲学思潮。
它是运用理性形式,通过抽象的、烦琐的辩证方法论证基督教信仰、为宗教神学服务的思辨哲学。
早期中世纪思想家只是对基督教的圣经、信条加以阐述,或对文献、经籍的一些段落进行注释。
到11世纪,神学命题日益以问题的形式提出。
在回答这些问题时,人们将正反两面的理由或意见列举出来,然后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当时称这种方法为辩证法。
经院哲学家们利用这种方法阐述各自的观点,围绕共相与个别,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展开了长期的争论,形成了唯名论与实在论两大派别。
唯名论与实在论的论争11世纪辩证方法的流行使一些哲学家开始运用逻辑与形而上学的标准去判断概念,包括基督教教义中的概念。
首先这样做的是法兰西都尔教堂学校校长贝伦迦尔。
他认为:事物的偶性不变时,本体也未变。
因此,基督教圣餐仪式中的饼、酒不因神职人员祈祷而变为基督的身体和血液。
贝伦迦尔的辩证方法否定了基督教教会的"实体转化"信条,使维护正统信仰的神学家感到辩证方法的威胁,起而反击。
其中,最极端的是达米安的彼得,他强调神具有绝对能力与绝对自由,没有任何法则能限制神的作为;人的一切知识都不足以认识神,理性与辩证方法对信仰问题毫无用处。
但是,按彼得·达米安的主张,完全摒弃理性,则研读圣经,传播基督教信仰也就不可能了。
因此,后来任坎特布雷大主教的兰弗朗克对辩证方法不采取全面否定的态度,而仅反对其误用。
他指责贝伦迦尔所举的是个别性命题,却得出普遍性结论,违反了辩证方法的原则。
他的学生安瑟尔谟则更进一步,首先运用辩证方法论证基督教信仰。
他选择神、三位一体、道成肉身、童贞女玛利亚、原罪等神学信条进行论证。
他追随A.奥古斯丁,以新柏拉图学派哲学为基础,宣称人的知识、理性都来自神的启示。
若不信神便不能认识世界,理性只是对信仰的默想,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但若只信而不求理解,也不能认识神、接近神。
安瑟尔谟在《独白》书中试图以理性论证神的存在。
第二编中古哲学
2、上帝存在的知识论证明
奥古斯丁关心的问题并不是知识的确定性问题。 他竭力探究的问题是:人的知识为什么会有这 样的确定性?确定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 理性 把握真理 感觉 得到意见 奥古斯丁接着追问:人的理性所拥有的这些真 理的来源是什么?
奥古斯丁认为,首先,真理的来源不可能低于理性。 如果真理低于理性,那么真理将被理性所判断而不 是相反。也就是说,真理作为判断的准则,不可能 处于低于理性的、被判断的地位。 其次,真理也不可能来自于理性之中。因为真理是 永恒不变的,而理性则是流变的。 奥古斯丁的结论是:‚如果真理既不低于也不等于 我们的心灵,它必然比我们的心灵更高级更优越。‛ 在人类知识等级之上,存在着一个处于最高级地位 的真理,它赋予人类理性以确定的规则,使人们的 心灵认识真理。这一最高的外在于人类知识的真理 就是上帝。
教父哲学与经院哲学的异同
相同点 都属于唯心主义哲学;都为基督教信仰而服务;都 坚持用理性来论证信仰。 不同点 前者属于旧文明,后者属于新文明;前者以柏拉图 主义作为思想基础,后者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作为思 想基础;前者用信仰贬抑理性或否定理性,后者力 图坚持理性或将理性与信仰的领域区分开来;前者 主要在于论证基本教义,后者主要在于建立理论体 系。
3.花园里的奇迹
公元386年的某一天,奥古斯丁在悲痛自责之余奔向寓 室后的花园中,伏在树下痛哭。忽然仿佛听到儿童的 声音说:‚拿起来读吧!‛他的面色大变,抑制着眼 泪,拿起一本他所读过的书信;急忙翻开,视线即落 在这段经文:‚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 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 去放纵私欲。‛自此以后,奥古斯丁心里有了平安, 他感觉有从上帝而来的能力胜过罪恶,内心起了极大 的变化。那一年,奥古斯丁三十二岁。‚花园里的奇 迹‛,常被后来的基督徒将它与使徒保罗在大马士革 路上的光照相提并论。
基督教与经院哲学
基督教与经院哲学一、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1、基督教的产生同大多数宗教—一样,基督教产生于对现实的绝望,确切地说,它产生于罗马统治下的犹太人,基督教最初是犹太教的一个分离教派。
“巴比伦之囚”后,在波斯人的羽冀下,犹太人建立了处于依附地位的祭司神权统治。
不久,厄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身上,在空前的绝望中,基督教产生了。
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灭波斯,其间有不少犹太人被充军或放逐到亚历山大城,从此形成了巴勒斯坦本土犹太人和希腊化地区客籍犹太人两大派系。
公元前二世纪,犹太人在反抗希腊人统治的马加比起义中与罗马结盟,建立了哈斯蒙尼安王朝。
公元前63年,罗马攻打耶路撒冷,把犹太变为罗马叙利亚行省的一部分。
以后,罗马叙利亚总督克拉苏和朗吉努斯再次屠杀、洗劫犹太人。
公元前40年,罗马扶植希律为巴勒斯坦国王,对犹太人的统治更为血腥残酷。
公元6年,犹太人居住地区又被划为罗马的直辖行省,对犹太人的盘剥和屠杀变本加厉。
犹太民族掀起一次又一次起义,反抗罗马的统治,但遭到更为酷烈的镇压。
公元66至70年,“第一次犹太战争”期间,耶路撒冷被罗马军队攻陷后,据犹太史家约瑟法斯说,共有119.7万人被杀,塔西佗估计则为60万人①。
从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一世纪,犹太民族在空前的黑暗中进入全民族的大期待时代。
希望藉救世主的降临,摆脱罗马与世俗的苦难。
几乎所有这时期的犹太文学都有这些内容。
许多著作都采用启示录的形式.把黑暗悲惨的过去当作神所启示的未来胜利之前奏。
宣扬末世论,预言理想的“千年王国”即将到来,这些构成了基督教产生的最直接的思想动因。
在反抗罗马统治的斗争中,犹太人由于各自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分裂为许多教派和政治派别,主要有4大派和若干小派。
撒都该派。
由祭司贵族组成,为犹太教的当权派,主张服从罗马统治。
法利赛派。
是犹太中产阶级和宗教知识分子的派别,非当权者,主张不与罗马人合作,保持传统的文化和宗教。
奋锐党。
犹太下层无产者,主张以暴力推翻罗马统治,建立上帝之国。
经院哲学是中世纪西欧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学
一、西方文化发展到中世纪,其主要成就有哪些?答:主要成就有三方面: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中世纪大学成为中世纪文化的典型代表:中世纪成为近代西方文化孕育的时代,基督教文化成为主文化。
(一)首先是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A.经院哲学是中世纪西欧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学,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哲学集大成者,他的代表作是《神学大全》。
以阿奎那理论为代表的经院哲学主张信仰服从理性,哲学服务神学,目的在于使基督教信条系统化,以维护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但形式逻辑思维方法使欧洲人养成极其严格而缜密的思维方式,影响着后世西欧哲学的思想方法。
经院哲学反映了当时宗教信仰与古典文化处于这样一种关系:一方面,在中世纪初期,知识文化活动是教会隐修士的生活特点和特权,文学、艺术,甚至自然科学都是在为圣经作注解。
哲学成为宗教的婢女,知识成为信仰的奴仆。
另一方面,古典文化中的哲学在神学庇护下得以保存,哲学与宗教信仰互相交融。
经院哲学在中世纪西欧文化中占统治地位。
B.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是西欧中世纪文学的两大组成部分。
骑士文学的基本体裁是抒情诗和叙事诗,法国的《罗兰之歌》是骑士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骑士文学的地位——骑士文学中的爱情主题无疑是对基督教会禁欲主义的挑战;骑士文学中的忠君爱国思想预示着民族意识、国家意识的觉醒。
市民文学产生于中世纪城市复兴以后,主要叙述市民家庭和爱情生活的悲欢离合,抨击贵族的专横和教士的贪婪。
法国的《列那狐的故事》是市民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市民文化的兴起,使得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文化中的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和新的发展趋势——随着一个独立的、与封建贵族和教会相对立的阶层——城市市民兴起,基督教文化逐渐走向尽头,代表新的中产阶级的文化应运而生。
随着这种新的阶级力量的壮大发展,一种借助于古典文化形式的新的文化运动正在孕育。
C.大学的兴起——欧洲人冲破宗教的囹圄新兴的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强烈要求展开世俗教育;教会为了在更大范围内研究和传播神学,也支持大学的创办。
教父哲学与经院哲学的关系
教父哲学与经院哲学的关系姓名:周雨晴学号:09121008班级:医电91【摘要】教父哲学与经院哲学是继古希腊哲学之后的两个哲学体系,而其最主要的贡献就集中在了对上帝存在的证明上。
对上帝存在的证明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知识论、本体论和目的论。
【关键词】教父哲学经院哲学上帝存在的证明知识论本体论目的论教父是基督教实现大一统过程中教义的捍卫者、教规的制定者和公教会的组织者,所以在基督教兴起之后就有了教父哲学。
将基督教纳入哲学的领域,这是教父哲学诞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而经院哲学是与宗教神学相结合的唯心主义哲学,属于欧洲中世纪特有的哲学形态,是天主教教会用来训练神职人员,在其所设经院中教授的理论。
在这两个哲学中,最值得一说的就是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最初是由安瑟尔谟提出的,当时就遭到同时代人的猛烈抨击,后来经过笛卡尔的重申,康德的批判,以及黑格尔对康德的再批判,该证明所涉及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深刻内容才真正被揭示出来。
(一)知识论论证奥古斯丁是基督教拉丁教父的四大博士之一,教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理性辩护主义的代表。
理性辩护主义是基督教早期的教父对待希腊哲学的两种态度之一,其利用希腊哲学为基督教义辩护,另一个以德尔图良为代表的信仰主义,其开始为反理性,后来教会采用了理性辩护主义。
其论证过程为:有形事物、外感觉、内感觉、理性构成了由低到高的等级序列。
理性拥有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即确定的真理。
那么,人的理性所拥有的这些真理来自哪里呢?首先,真理不可能来自理性之下。
如果真理低于理性,那么真理将被理性所判断。
但是真理作为判断的准则,是不可能处于被判断的地位的。
其次,真理不可能来自理性之中,因为理性不可能于自身中产生规则。
理性是心灵的能力和状态,处于流动变化之中,而真理却是确定不变的,永恒不变的真理不可能等同于变动不居的理性。
那么,真理必来自理性之上。
在人类知识等级之上,存在一个处于最高级地位的真理,它赋予人类理性以确定的规则,使人的心灵认识真理。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制度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制度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前的近1000年,通称为“中世纪”,这是西欧封建制度从发生、发展到衰落的历史时期。
西欧中世纪教育就是指这一时期的教育,在整个中世纪,教会学校是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机构,与教会学校并存的主要是世俗教育。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主要分为3个阶段:基督教教育、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基督教教育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基督教会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它在意识形态上居于独尊的地位,并起垄断了中世纪的教育。
基督教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教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与程序,即以主教为中心的教职、教阶体系和具有法律效力的教规、教纪制度。
在中世纪,尤其是早期,文化教育几乎全部为教会所垄断,教会学校是当时教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教会学校按等级分为修道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堂区学校,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宗教,神学是全部学科的“王冠”,“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的教学也都是为神学服务的。
修道院学校:修道院学校分为两部分。
一为“内学”,主要负责对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学生的教育。
一为“外学”,负责对不准备担任神职的学生的教育。
修道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
修道院学校的学生一般10岁左右入学,学习期限大约为8年。
修道院学校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
通行的教材为《教义问答》,是基督教教会对初信教者传授基本教义的教材,用问答体裁写成。
神学加上“七艺”构成了修道院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而神学则成为其他学科的“王冠”。
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完全由教士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
实行个别教育,学生的入学时间、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因人而异。
学校的纪律十分严格,体罚盛行。
大主教学校:基督教传遍罗马帝国全境后,曾划分主教管区,各主教管区内设立大主教学校,由主教直接管理。
大主教学校的学生是贵族和高级僧侣子弟,目的是培养较高级僧侣,学校条件较好,水平也较整齐,学科内容也较完备,但数量有限。
第五章 经院哲学
(三)、知识的三个来源
培根认为:“知识有三个来源:权威、理性和经验。 但是,如无理性作基础,权威是不完全的,没有这个 基础,它会引起误解,而只是根据信仰接受〔真理〕, ――我们相信权威,但不是通过权威来了解事物。而 理性〔或抽象的推论〕不能单独区别辩论与真正的论 证,如果它不能以经验证明自己结论正确的话”。
第二节 经院哲学
一、经院哲学的含义
所谓“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最初是 在查理曼帝国的宫廷学校以及基督教的大修道院和 主教管区的附属学校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哲学。这些 学校是研究神学和哲学的中心,学校的教师和学者 被称为经院学者(经师),故他们的哲学就被称为 经院哲学。 在某种意义上说,虽然教父哲学是中世纪基督 教哲学的组成部分,但是实际上它在很大程度上属 于旧文明,经院哲学才是真正属于新世界的日耳曼 民族的哲学形态。
(二)、哲学与神学
既然我们的一切知识起源于对个体事物 的感知,既然上帝是无法感知的,那么, 我们对上帝的任何自然知识就都是不可 能的。神学的基础不是理性,而是信仰, 而信仰应当向启示寻求支持,圣经就是 启示的真理。圣经决不会有错误 。
思考题
1、奥古斯丁的思想述评。 2、经院哲学的含义及其特征。 3、唯名论与唯实论斗争的起因、焦点和意义。 4、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5、晚期英国唯名论的特征。 6、培根的唯名论思想。 7、解释“奥康剃刀”。
第四节 经院哲学的繁荣
代表人物有:阿威洛依、亚历山大和波纳文图 代表人物有:阿威洛依、 拉师徒、托马斯·阿奎那 拉师徒、托马斯 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那(温和唯实论) 托马斯 阿奎那(温和唯实论) 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 1274)继承老师阿尔伯特的思想路线,不顾 教会保守势力的反对,适应时代的新思潮, 极力主张用亚里士多德哲学取代作为教会理 论支柱的奥古斯丁式柏拉图主义,在激烈的 争论中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成为经 院哲学最重要的代表。
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的定义概述(一)【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亦译士林哲学、经院主义。
指中世纪西欧基督教哲学。
“经验哲学”一词从拉丁文“学校”(Schole)演化而来。
中世纪教会垄断一切学问,修士会聚于学院(经院),主要研究基督教的教理,同时也研究哲学、逻辑、语法、修辞学等其他知识,以服务于基督信仰为目的。
由于这一时期的哲学,主要产生于经院,所以被称为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寻求理性与信仰之间的调和,谋天启与人智的统一。
经院哲学是唯理的,而非实验的;换言之,它根据逻辑,而非根据科学或经验观察。
它依据自然理性,更依据权威的经典。
它通常把圣经的经文乃至教父的论述作为逻辑推理的前提。
在基督教思想史上,通常称“教父哲学”为组织教理的时代,称跟随其后的“经院哲学”为论证教理的时代。
经院哲学建立在教父哲学的基础之上。
它始于第九世纪,至十五世纪而衰,历时六百年之久。
期间可分为四个阶段。
十一世纪以前为准备阶段,著名学者有:吉伯特(Gerbert,约945—1003)、贝伦加尔(Berengar de Tours,约1010—1088)、兰弗朗克(Lanfranc,约1010—1089)等。
至十二世纪为发展阶段,安瑟伦、哲罗姆(Jerome of Champeaux)、阿伯拉尔(Petrus Abailardus,1079—1142)、洛色林(Roscelinus,约1050—1125)等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人物。
这一阶段主要争论的问题是唯名论和唯实论。
十三世纪为经院哲学的鼎盛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和邓·司各托。
其之兴旺,得益于阿拉伯及希腊学者之影响。
经由阿拉伯人重新发现和翻译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传入西欧,与那时崇尚自然理性和逻辑推理的经院学风恰相契合。
于是教会学人皆舍柏拉图,而宗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有关“纯形式”和“不动之推动者”的论述成为托马斯·阿奎那等经院哲学家用来证明上帝存在的主要思路。
经院哲学
中世纪哲学之父:爱留根纳
(一)理性与信仰 爱留根纳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信仰应当服 从理性。 爱留根纳的目的并不在于否定信仰,而 在于使信仰具有理性,使信仰与理性取 得一致。
(二)论自然的区分
自然乃是一般名称,指的是全体存在的与不存在 的”,。爱留根纳区分了四种自然:(1)创造而非被 创造的自然,它包括存在和不存在的一切的原因,指 的就是上帝;(2)被创造又能创造的自然,它是众多 的创造的原因,指的是存在于上帝之中的诸理念,其 统一就是逻各斯;(3)被创造而不能创造的自然,它 是由于在时间和空间中产生出来而被认识的,指的是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上帝理念的表现;(4)不创造 又不被创造的自然,作为一切事物的终极目的,指的 仍是上帝。这样,万物产生自上帝,又复归于上帝。 上帝创造万物,无非是说上帝现存于万物之中,上帝 是一切存在的本质。整个自然在上帝这里达到了统一。
(五)政治与伦理-8
托马斯的社会政治伦理学说完全是围绕 着上帝和人以及社会的关系展开的。上 帝是人以及社会的创造者、统治者,是 人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追求的最终目 的。遵从上帝的律法、信仰上帝、爱上 帝,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四)灵魂与认识
灵魂是生物的生命原则,是生物的形式 灵魂的五种基本形式:(1)营养能力, 属于单纯的生命,例如植物;(2)感觉 能力,属于较高的生命,例如动物;(3) 追求能力,指的是动物本能的追求;(4) 运动能力,指的是动物任意的空间运动; (5)理性能力,指的是仅仅为人所具有 的思维和自由意欲的纯精神能力。
第二节 经院哲学的繁荣
一、拉丁阿威洛依主义 二、早期弗兰西斯教派:亚历山大和波 纳文图拉 三、多米尼克教派:阿尔伯特 四、托马斯· 阿奎那
经院哲学的产生
经院哲学的产生教父学经过发展,逐渐发展成为更有系统的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是教会和封建统治者的指导思想,是自然科学的精神枷锁。
经院哲学的学术来源于《圣经》和教父学,它产生于9~10世纪,发展于11~12世纪,13世纪达到全盛时期。
经院哲学全盛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
经院哲学用《圣经》的教条去论述哲学命题,所研究和争论的问题绝大部分是十分荒谬的。
例如,上帝的花园中的玫瑰花,枝干上是不是有刺?天使们是站着睡觉?还是躺着睡觉?亚当和夏娃被上帝造出来的时候,有几岁?有多高?等等。
当然,这些荒谬的争论,如果出现在现在,一定会被认为是神经出了毛玻可是在中世纪时期,它毕竟使人们的思想在教会愚昧的禁锢中,稍为活跃了一些。
经院哲学的内容十分庞杂,大量的引经据典,空洞无比,完全脱离了实际。
因此,人们又把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的教条文章叫“繁琐哲学”,或“空洞哲学”。
在经院哲学的统治之下,自然科学只能在宗教信仰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真理就是上帝。
上帝就是真理,而真正的科学认识和科学研究被窒息了。
可以这样说,在科学上,中世纪的基督教确实没有留下什么,只留下迫害自然科学家的可耻纪录。
再说在经院哲学的内部,也同样存在着对立面的斗争,主要表现在唯名论与实在论的斗争,这一斗争持续了数百年。
唯名论是把一般概念只看成是个别事物的总的名称而不是实体的一种见解。
实在论也叫唯实论,是把反映个别事物共同属性的一般概念看作是实在哲学见解。
他们之间的焦点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的一种体现。
唯名论认为,个别是可以被感受的真实的东西,而一般则是表示个别事物的名称,概念或符号,个别先于一般。
实在论者认为,一般先于个别而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个别是从一般中产牛的。
早期的唯名论的代表人物是罗瑟林(1050~1124)和比埃尔·阿伯拉尔(1079~1142);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是安瑟伦(1033~1129)。
西方哲学史学的习心得第二部分基督教哲学
西方哲学史学习心得第二部分基督教哲学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主体,不了解基督教就不了解西方文化,同样也不能理解今天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上,在全世界人口中,包括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就是广义的基督徒共19亿6599万。
占世界人口的33.15%。
回教有11亿7933万,占世界人口的19.89%。
印度教有7亿6742万,占世界人口的12.94%。
佛教有3亿5688万,占世界人口的6.02%。
部落宗教有2亿4416万,占总人口4.12%。
没有信仰的有7亿7667万,占13.10%对中国来说:道教、佛教的人数为1亿人,伊斯兰教的人数为2千万人,基督教的人数为6千万人,其中,天主教的人数为5百万人、三自教会为1千5百万人、家庭教会为4千万人。
所以宗教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今,西方世界是世界文明的主流,因此理解和了解世界就必须了解基督教,更重要的是,这也是探索人类智慧的一个途径。
任何一个宗教都有其一套自圆其说的哲学理论。
而且这一哲学理论是能被知识分子所理解和接受并能作为一种思想支撑,才能成为大众的信仰。
那么基督教的哲学从基督出身开始就已经开始建立,并吸收了古希腊哲学形成作为基督教哲学。
最终成为今天指导人类心灵安宁的一个信仰。
下面把基督教的发展历史进行一个历史排序,这样先获得一个框架式的概念。
西方文化的两个源头(渊源)几乎任何一个庞大的帝国垮塌之后,就是整个社会的混乱。
接着就是整个社会在寻找心灵的安宁。
这是大量的思想家的出现为人们寻找人生慰藉的途径。
大概这是上帝对人类的诅咒一旦进入安定的社会环境后,社会就走向腐败,然后帝国倒塌,再然后通过征战进行统一,再进入安定。
但是这往往是要经过多少代人的生命才能完成一个周期,中国就更明显了。
在西方也是这样。
只是到了近现代西方逐步摸索出走出这个周期模式。
希腊哲学晚期就到了罗马帝国的晚期。
原来希腊哲学从求知转向追求心灵的安宁。
也就是说,希腊哲学中本体论和认识论,转向了伦理学。
第二章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道成肉身
道成肉身的第一层含义是:道走进
了这个世界。 道成肉身的第二层含义是 :“道” 是在肉身中展示他自己的“道”。
德尔图良写道:“上帝的儿子钉在十
字架上了,并不因为这是耻辱的就让 人耻辱;上帝的儿子死了,正因为这 是荒谬的,所以是绝对可信的;他被 埋葬后又复活了,正因为这是不可能 的,所以是确定无疑的”。 “正因为其荒谬,所以我才相信” 理性太狭窄、无法认识无限本质或上 帝,只能靠信仰。
“三位一体说” 上帝是圣父,上帝的道化为肉体则
4、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
圣史:结束于耶稣为人类赎罪献身时,
后与俗史无关。 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世俗之城—— “爱自己并进而蔑视上帝的人组成” 按照灵性生活的人组成上帝之城—— “爱上帝并进而蔑视自己” 二者在现实中交织。只有到最后审判之 时,上帝之城才能实现。
5、上帝存在的证明
都不能度量)。 “或许说,时间分过去的现在、现在 的现在和将来的现在三类,比较确当。 这三类存在我们心中,别处找不到; 过去事物的现在便是记忆,现在事物 的现在便是直接感觉,将来事物的现 在便是期望”。人的思维就有三种功 能:记忆、注意、期望。
2、认识论(1)对怀疑论的反驳
“我存在,我活着,我理解”不可怀疑。 逻辑、数学、伦理学等领域也有确定性的真理, 这些真理之所以是真的,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绝对 的真理,而绝对的真理就是上帝: 真理是判断理性的标准:不可低于理性,反之,将 会被理性所判断;真理也不可能来自理性。理性不 可能在自身中产生规则,它是心灵的能力和状态, 处于流动变化之中(有时认识得多,有时少), 而真理却是确实不变的,不随理性的变动而变动, 理性只能在上帝之光中发现真理;因而真理比理性 和心灵更高,它赋予人类理性以确定的规则,使 人的心灵认识真理,它就是上帝。信仰高于理性, 信仰寻求理解。
基督教思想史 第五章 经院哲学之兴起
第五章经院哲学之兴起第一节何谓经院哲学经院哲学这个名辞,是用以表明自安瑟伦(Anselm)至宗教改革时期之间的神学,即中世纪后期之神学。
通行于主后一一○○年至宗教改革时。
在这段时期,教会除了新敬虔运动之外,对于哲学与神学也发生了新的兴趣。
经院哲学是以逻辑及辩证学的方法探究初期几个世纪的教理。
他们这样谋求理解,是为要取得救恩内在的确据。
新敬虔的追求是一种属灵经验的新理解,但是经院哲学却是一种理智上的理解。
新敬虔是属于个人的、主观的;但经院哲学是比较科学的、客观的。
辩证学是一种从事合理的了解与寻找合理的证据之工具。
辩证学也是一门藉逻辑思考以求证事物真象之艺术。
当时,他们要从内往外加以推究,而不从经验加以推究。
即人所提出的假设,要藉着权威加以解答,而不要藉着一种批判的、观察的研究加以解答。
他们认为圣经、诸教父的著作、各种信经和教皇谕令等都是可靠的,不容辩证的,都可算为上帝的律法。
他们要积极追求真理。
但他们却要藉方法论上的检讨证明真理并要把真理加以系统化。
他们对亚理斯多德的哲学感到兴趣,并开始研究亚氏的著作。
他们应用理智的程序,将启示神学和一般哲学合并为一种自然神学,并构成一种非常广大而完整的世界观。
于是,神学成为唯一可能的世界观,而哲学成为神学之帮手。
经院哲学,曾限制修道团之权力和发展,并对学术界起了各种新的影响。
经院哲学曾吸引许多优异的教师,并直接助长近代大学之拓展。
第二节两个不同的思想学派经院哲学、在证明教会教理之合理上,碰到一个哲学上的问题,即事物观念与事物实质间之关系,或说思维与存在间之关系的哲学问题。
他们对此问题的看法,意见分岐,致使产生两个不同思想的学派--唯名论与实名论(注一)。
他们所碰到的问题是:一般概念仅以主观概念存在呢?或是以客观实质存在呢?若以客观实质存在的话,一般概念是与个体事物分离呢?或是存在于个体事物之内呢?再者,一般概念是有形体呢、或是无形体呢?当时,教会欢迎实名论,因它具有护教的价值。
第五章 经院哲学 西方哲学史 课件
六、唯名论反对实在论斗争的意义
• 唯名论反对实在论的斗争,并不是纯粹概 念的争论,而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 践意义的。在理论上,它促进了中世纪哲 学的发展,证明了哲学上的唯物主义与唯 心主义的斗争是不会中断的;在实践上, 它对当时反宗教反封建的斗争有着直接的 影响。
2020/11/11
2020/11/11
• 二、 托马斯·阿奎那(温和唯实论)
•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 继承老师阿尔伯特的思想路线,不顾教会保守势 力的反对,适应时代的新思潮,极力主张用亚里 士多德哲学取代作为教会理论支柱的奥古斯丁式 柏拉图主义,在激烈的争论中建立了一个庞大的 哲学体系,成为经院哲学最重要的代表。《论正 统信仰的真理,异教驳议大全》、《神学大全》 、《论真理》等。
•
2020/11/11
(二)、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 实质上是从上帝的概念出发推论上帝的存在。 • 首先,“甚至愚人也不得不承认,有某个不可设想
的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在他心中存在着”; • 其次,“某个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
必定既存在于心中,也存在于现实中”,因为,如 果它仅仅存在于新中,那就不可能是至高无上的了 ,因为会有一种既存在于心中又存在于现实中的东 西比它更伟大; • 最后,“有一个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东西, 是真实存在的,这个东西,就是……我的上帝。” • 1083年,高尼罗著《为愚人辩》。指出实在的东西 和把握实在东西的理智是两回事,康德后来也作了 同样的批评。
第五章 经院哲学
•
一、经院哲学的含义
• 所谓“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最初是在查理 曼帝国的宫廷学校以及基督教的大修道院和主教管 区的附属学校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哲学。这些学校是 研究神学和哲学的中心,学校的教师和学者被称为 经院学者(经师),故他们的哲学就被称为经院哲 学。
西方哲学史第五章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在中世纪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 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封建制度和王权 提供了理论支持。
经院哲学家通过探讨自然法、神权和王权等 概念,为封建制度和王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提供了哲学依据。
经院哲学对于中世纪政治制度和法 律体系的影响,体现了宗教与政治 的紧密结合,对于中世纪社会的发 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对近代科学兴起和发展促进作用
01
经院哲学在近代科学的兴起和 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科 学革命提供了思想准备和理论 支持。
02
经院哲学家通过探讨自然哲学 、数学和物理学等领域的问题 ,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 展。
03
经院哲学对于近代科学的影响 ,体现了宗教与科学的互动关 系,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 步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与信仰
邓斯·司各特主张知识来源于经验 ,而信仰则是超越经验的神秘体 验,二者不可混淆。
03
中期经院哲学家及其思想
威廉·奥卡姆及其唯名论思想
1
威廉·奥卡姆(William of Ockham)是14世纪 英国经院哲学家,唯名论的重要代表。
2
他主张共相(普遍概念)是独立存在的实体,否 认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认为共相只是名词或符 号,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
现代西方哲学对经院哲学再评价
随着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哲学家开始重新审 视和评价经院哲学。他们认为经院哲学在逻辑推理和概念 分析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02 03
现代西方哲学对经院哲学的借鉴与超越
现代西方哲学家在借鉴经院哲学的思想和方法的同时,也 试图超越其局限性。他们通过引入新的哲学观念和方法, 如语言分析、现象学、存在主义等,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 哲学体系。
第二部分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阶段和形态:教父哲学(主要柏拉图主义哲学为基础)。在 基督教的演变过程中,为了使《圣经》教条理论化、系统化, 在基督教内部出现了一批基督教教义的制订者,他们被称为 教父。教父们制订的神学理论,被称为教父学。 经院哲学(主要亚里士多德哲学为基础)。经院哲学产生于 公元九世纪后半期,到十一世纪就基本上形成。经院哲学就 是在经院里讲授的哲学,它是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 哲学。如果说教父学只是提出了宗教教条和创立了神学体系, 那么,经院哲学就是来论证宗教教条和为神学作注脚的。经 院哲学是教父学的继续和发展。经院哲学因其讨论的问题和 方式,而又被人们称为烦琐哲学。
四、亚里士多德主义对 经院哲学发展的影响
阿惟森那(Avicenna,980—1037) 阿拉伯医生、科学家和哲学家 著作:《论灵魂》、《知识论》,《医点》等 倡导独立思考 ;从运动和因果关系角度论证上帝的存 在,认为上帝是万物存在的最终因。 阿维洛伊(Averroes,1126—1198),本名伊本·路西德 阿拉伯哲学家、科学家、医生、法学家 多种/多重真理;试图用理性为信仰作论证 阿维洛伊主义(双重真理说) “二重真理论”认为,宗教有宗教的真理,哲学有哲学的 真理,二者各有独立的范围,互不干扰。
1.哲学的任务就是为教义提供可以理解的证明,最 重要的就是对上帝存在的证明。即关于上帝存在的 本体论证明。 2.唯实论的原则,即事物愈普遍,也就愈实在。上 帝的观念最普遍,所以上帝最实在,最完善。 3.上帝作为伟大的实体存在,那就不能仅仅在心中 存在,而且在现实中存在。 因为假设它只在心中存在,那就可以设想到现实中 还有比它更伟大的实体。所以,毫无疑问,这个在 心中存在的伟大实体——上帝,不仅存在于心中, 同时也存在于现实中。
《西方哲学智慧》第六讲:信仰的时代(200909)
1、思想中的上帝观念=无与伦比
2、一个无与伦比的东西不可能仅仅存在于思 想中而不存在于现实中,否则就不是无与伦比的。
3、因此,我们可以从上帝观念推论上帝的存 在。
唯实论与唯名论
经院哲学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共相与殊相亦即一般与个 别的关系问题。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普罗提诺的学生波斐利在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引论》一书中,把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 的思想分歧归结为关于共相性质的三个问题:(1)共相是独立 存在的实体,还是仅存于人的思想之中?(2)如若共相是实体, 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3)如若共相是无形的,它与可感物 是分离的还是存在于可感物之中?正是三个问题启动了中世纪 经院哲学关于共相的长期争论。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使当时 的哲学家们分成了两大派别:一些哲学家主张普遍的共相是真 正的实在,殊相或个别的东西不过是现象,而另一些哲学家则 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不过是概念、语词而已, 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前者被称为“唯实论”(realism), 后者被称为“唯名论”(nominalism)。
威廉·奥卡姆(William of Occam,约1300-1349)批 判了唯实论者从共相出发推论出个体存在的思想方法。个 体而且只有个体是真实的存在。共相没有单独的存在,甚 至在上帝的精神中也不存在“在物之先”的共相,否则上 帝从无中创造了世界的教条就难以维持了。共相也不能 “在物之中”。因为倘若共相是现实地存在于个体之中, 又不同于个体,那么共相本身就应当是单一的物。但一种 单一的物又怎能同时存在于许多物之中呢?因此,共相并 不是一种实在的东西,并不是既不存在于灵魂中,也不存 在于事物中,而有其独立的客观存在的东西。共相在物之 后,是存在于理智中的一般概念,是符号,现实中没有与 这种符号相应的实在的对象。
基督教哲学与早期经院哲学(下)
二、早期基督教哲学——教父哲学概况 (一)教父和教父哲学 1、教父: 2、教父哲学: (二)基督教的主要教条: 1、三位一体说。 2、创世说。 3、原罪说。 4、救赎说。 5、天国报应说。 (三)教父哲学对待哲学的两种态度: 1、信仰主义的态度:将信仰与哲学对立。德尔图良代表。 2、理性辩护主义的态度:信仰与哲学可以统一。奥古斯丁代表。
(三)唯名论的观点 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 不过有极端的唯名论和温和的唯名论的区分: 极端的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如果说它们是实在的话,这种 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 温和的唯名论认为共相是一般概念,是心灵对个别事物的个别性 质加以概括或抽象而得的,概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 (四)实在论的观点 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 在。 实在论也有极端派和温和派的区分: 极端的实在论认为一般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是与个别事物相分 离的、更高级的存在。 温和派认为实在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质。
三、罗瑟林 (一)生平活动 Roscellinus、约1050——1125年。极端唯 名论的代表。 (二)主要思想 1、认为真正的实体只是个别事物。 2、认为共相(一般概念)不表示个别事物之 外的实在,如果是实在的话,只是表示声音而已。 3、在逻辑上对“三位一体”教义产生了异议 解释。
四、阿伯拉尔 (一)生平活动 Peturs Abalard、1079——1142年。温和的唯名论的代表。 (二)关于理性与信仰的关系的观点 1、他不是一般地承认理性的作用,而是从更深刻的意义上去认识理性 的作用。 认为辩证法的首要任务不是证明、解释,而是探索、批判。 认为辩证法可以帮助找到产生信仰的不确定性的原因。 2、认为理性与信仰不是对立的,“真理不会反对真理”。 (三)“概念论”的唯名论思想 主要观点: (1)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共相不是实体,也不表述个 别实体以外的实体。 (2)共相作为名词是有形的,作为名词的意义是无形的,但心灵中有 关于它的印象。 (3)共相表述的事物共同状态在感性事物之中,但共相把握这一状态 的方式却在理智之中,表现为心灵中的一般印象。 (4)个别事物是产生共相的原因,但共相一旦产生,便成为不依赖个 别事物的心灵印象。
经院哲学家是什么意思
经院哲学家是什么意思
经院哲学家这个词源自古希腊,指那些在学院或学派中从事哲学研究和思考的人。
在哲学史上,经院哲学家是指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家,他们在基督宗教信仰和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哲学观念,对中世纪欧洲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院哲学家主要在教会学院中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他们通常是修士、神父或神学教授。
经院哲学家的研究范畴涵盖了从神学到形而上学等各个领域,他们致力于通过逻辑分析和争辩来解决哲学上的难题,试图回答关于上帝、人类、存在等根本问题。
在经院哲学家中,最著名的包括托马斯·阿奎那、奥古斯丁、阿尔贝·玛吕尔等人。
他们在探讨自然哲学、道德哲学、形而上学等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塑造了中世纪哲学的面貌,对欧洲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院哲学家的思想和方法虽然受到了批评和质疑,但无疑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迪。
他们通过对信仰和理性的统一探索,开辟了哲学的新思路,为后世哲学家的思想建构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总的来说,经院哲学家是一群在中世纪欧洲兴起的哲学家,他们以对上帝、人类和世界的思考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成为整个中世纪哲学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他们的思想和方法对后世哲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哲学史上的重要角色之一。
《世界哲学源流史》基督教经院哲学之八:罗吉尔.培根
《世界哲学源流史》基督教经院哲学之八:罗吉尔.培根基督教经院哲学之八:罗吉尔.培根阿拉伯文明的传入,导致了经院哲学内部的一场大论战。
尽管托马斯主义很快取代奥古斯丁主义占据了统治地位,但要恢复到当年奥古斯丁主义的统治水平却是不可能的。
还在托马斯时代,罗吉尔.培根就以他的卓越的实验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预示了新时代的曙光。
后起的司各脱主义和威廉的奥卡姆主义则一方面企图恢复奥古斯丁时代宗教的纯洁,把理性从宗教中排斥出去,但在客观上却导致了理性的独立;另一方面又发扬了唯名论思想,成为近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先驱。
而在德国,艾克哈特的神秘主义思想则以泛神论的形式给予正统经院哲学以沉重打击。
所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再加上14世纪由意大利发端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运动,导致了经院哲学的解体。
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整个经济生活的停滞不前,自然科学曾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处于不景气的状态。
但在几个世纪的过程中,还是积累了许多技术发明。
到了13世纪末,在城市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不断发展的影响下,有人开始对所积累的材料进行某些系统化和概括工作,在这方面,英国走到了其它国家的前面。
对数学和自然科学兴趣的不断增长,这在英国有着牢固的传统。
有着某种反对派倾向的法兰西斯派,在大学里获得了明显的优势。
在这样的社会和科学的基础上,在当时的英国教育中心牛津大学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思想革新人物,他们强调科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反对正统经院哲学,预示了近代哲学思想潮流的许多新观点,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实验科学的先驱罗吉尔.培根。
罗吉尔.培根(1214-1294)是英格兰哲学家,基督教僧侣,出生于英格兰德尔谢特郡依里切尔附近的一个富裕的贵族家庭。
1226年入牛津大学学习,获得艺术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
1241年,又去巴黎大学进修,学习了当时科学的所有科目:哲学、神学、医学、数学、法学等等。
1252年他回到牛津任教,并从事各种科学实验。
他论述过火药及其在军事上的应用,曾考虑过眼镜、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结构,甚至还幻想过自动的车船、飞行的机器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督教与经院哲学一、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1、基督教的产生同大多数宗教—一样,基督教产生于对现实的绝望,确切地说,它产生于罗马统治下的犹太人,基督教最初是犹太教的一个分离教派。
“巴比伦之囚”后,在波斯人的羽冀下,犹太人建立了处于依附地位的祭司神权统治。
不久,厄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身上,在空前的绝望中,基督教产生了。
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灭波斯,其间有不少犹太人被充军或放逐到亚历山大城,从此形成了巴勒斯坦本土犹太人和希腊化地区客籍犹太人两大派系。
公元前二世纪,犹太人在反抗希腊人统治的马加比起义中与罗马结盟,建立了哈斯蒙尼安王朝。
公元前63年,罗马攻打耶路撒冷,把犹太变为罗马叙利亚行省的一部分。
以后,罗马叙利亚总督克拉苏和朗吉努斯再次屠杀、洗劫犹太人。
公元前40年,罗马扶植希律为巴勒斯坦国王,对犹太人的统治更为血腥残酷。
公元6年,犹太人居住地区又被划为罗马的直辖行省,对犹太人的盘剥和屠杀变本加厉。
犹太民族掀起一次又一次起义,反抗罗马的统治,但遭到更为酷烈的镇压。
公元66至70年,“第一次犹太战争”期间,耶路撒冷被罗马军队攻陷后,据犹太史家约瑟法斯说,共有119.7万人被杀,塔西佗估计则为60万人①。
从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一世纪,犹太民族在空前的黑暗中进入全民族的大期待时代。
希望藉救世主的降临,摆脱罗马与世俗的苦难。
几乎所有这时期的犹太文学都有这些内容。
许多著作都采用启示录的形式.把黑暗悲惨的过去当作神所启示的未来胜利之前奏。
宣扬末世论,预言理想的“千年王国”即将到来,这些构成了基督教产生的最直接的思想动因。
在反抗罗马统治的斗争中,犹太人由于各自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分裂为许多教派和政治派别,主要有4大派和若干小派。
撒都该派。
由祭司贵族组成,为犹太教的当权派,主张服从罗马统治。
法利赛派。
是犹太中产阶级和宗教知识分子的派别,非当权者,主张不与罗马人合作,保持传统的文化和宗教。
奋锐党。
犹太下层无产者,主张以暴力推翻罗马统治,建立上帝之国。
艾赛尼派。
意译为敬虔派。
成员为农牧民。
活动于巴勒斯坦农村,实行经济互助,财产公有,选出12名领袖组成社团,严守戒律,举行公餐,期待救主降临。
该派属于犹太教苦修派,与早期基督教有许多共同之处,或有密切联系。
犹太教除撒都该派外,各派又分成或派生出许多小派。
其中有一个名为拿撒勒的小派,宣称救世主就是耶稣,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宗教。
早期的基督教由此产生,时间约为l世纪中期。
需要指出的是,至今仍缺乏有关早期基督教产生具体过程的史料。
恩格斯说:“基督教同任何大的革命运动一样,是群众创造的。
它是在新宗派、新宗教、新先知数以百计地出现的时代,以一种我们完全不知道的方式在巴勒斯坦产生的。
”2可我们至少知道,基督教诞生之后,即受到犹太教当权派的排斥和罗马的迫害,但它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传遍了罗马.走向了世界。
它何以能具有如此强大的感召力呢?2、早期基督教教义及对犹太教的超越所谓基督,英文为Christ,意为救世主。
该词来源于古希伯莱语Mashiah,意译为受膏者。
古代犹太人封君主时,按犹太教习俗,要举行涂油礼,祭司将羊油涂在君主前额,以象征上帝对君主的承认和派遣。
“巴比伦之囚”时,弥赛业逐渐演变为“复国救主”或“救世主”的专称。
弥赛亚—词的拉丁文为Christus,汉语按拉丁语音译为基利斯都,简称基督。
基督教即指公元一世纪以来,在历史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信仰耶酥为基督的各个教派的总称。
最初作为犹太教一个教派的幕督教,在教义上承袭了犹太教“至高一神”、“救世主”,信仰“先知”及其“启示”的观念。
接受了犹太教的全部经典.还从其安息日演变出“礼拜日”。
从其逾越节演变出“复活节”,并承袭了犹太教的教会组织形式及其祈祷、唱诗、读经、讲道等礼拜仪式。
然而.犹太教仅仅成为犹太民族的宗教,基督救却成为世界性宗教,其根源在于早期基督教教义及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方面对犹太教的超越:①上帝惠顾一切人类。
基督教强调:“福音要传给住在地上的人.就是各国、各族、各方、各民。
”3它打破了犹太教“选民”说的狭隘民族性.使基督教成为普世的宗教。
②信仰基督救赎与因信得救。
任何人,不论种族和阶级,只要信仰总督耶稣是为赎人类之罪而献身,并因此而成为拯救人类的救世主,就能得到上帝的拯救与赐福。
这就打破了其他宗教需靠大量献祭方能赎罪、祈福的传统,使任何人都易于皈依和接受。
③简化礼仪。
早期基督教重精神信仰.而仪式仅有洗礼和圣餐。
洗礼是入教和信徒的标志,圣餐是犹太教公餐制的演化,亦含有济贫因素,比起犹太教的繁琐礼仪,这显然更有利于基督教在社会下层的传播。
④早期基督徒以虔诚、克己和无私的兄弟之爱树立了鼓舞人、富有感染力的榜样。
赢得了一批社会上层人士,尤其是非犹太知识分子的支持。
一些知识分子热烈地称颂基督教,并为之辩护,被称为护教士。
⑤基督耶稣的人格魅力。
无论耶稣是否真的存在过,福音书中的耶稣,是一个律己、智慧、到处行善、无私奉献的生动人物。
比起冷酷、报复心极强,喜开杀戒的耶和华,耶稣无疑更具有人格魅力。
43、基督教的传播基督教产生之后,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艰难路程。
从尼禄时代的大迫害一直到君士坦丁时代的米兰敕令的颁布。
无数基督徒的鲜血和生命都做了殉道的牺牲。
我认为基督教从一个备受迫害和杀戮的地下宗教成为一个合法的、后又风行的罗马帝国国教,原因有二:①早期基督徒以虔诚、克己和无私的兄弟之爱在一个普遍感到绝望的时代树立了鼓舞人心的、富有感染力的榜样,使人获得了生活的信心。
圣·保罗曾经写了一段爱颂:“爱是温柔,爱是忍耐,爱是宽容;一个人即使会讲天使的语言,有渊博的知识,把自己的财产捐给别人甚至牺牲自己的身体,如果没有爱,就算不了什么。
爱不是一种才智,也不是一种施与。
爱能包容一切,对一切有信心,对一切有盼望,能容忍一切。
”我们在显克微支的《你往何处去》、雨果的《悲惨世界》这些文学作品中,都能感受到这种爱的感染力。
如果说革命分为工具层面、制度层面、思想意识层面这三个领域的话。
那么我认为耶稣是一个思想意识层面的革命者。
他改造人类社会的武器就是爱。
②保罗对基督教原始教义改造。
保罗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法利赛阶层的犹太人。
他本来是迫害基督徒的急先锋。
据说基督教的第一个殉道者司提反被一群狂热的犹太教徒用乱石打死,当时保罗就是向司提反扔石头的暴徒之一。
后来保罗在前往大马士革参加一次迫害基督徒会议的途中,耶稣显灵使保罗从此皈依基督教。
非犹太人,尤其是大量有产者的加入,使基督教逐渐为各阶层的人士所接受,成为稳定人心的精神支柱,统治阶级自然加以利用。
392年皇帝提多西下令奉基督教为国家严令禁止信仰其他宗教。
基督教从此成为罗马国教。
在基督教发展过程中,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经历了长期的演化历程,也在公元一、二世纪问世了。
然而,《圣经》的问世并不意味着基督教理论大厦的竣工,还需要人们对其教义加以阐释。
于是出现了解释教义的神学建设。
由此教父哲学产生了。
二、古代基督教向中古基督教的过渡——教父哲学教父哲学发端于公元二世纪终结于公元六世纪。
它分为希腊教父、拉丁教父,在时间上希腊教父早于拉丁教父。
希腊教父以查士丁等人为代表,致力于原始基督教的理论建设,除了提出三位一体说之外,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早期基督教的一些原始教义,不代表教父学的主流。
我要讲授的教父哲学主要是拉丁教父。
这里所说的教父绝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黑社会的老大,而是专指参加基督教教义的制订和解释的早期神职人员。
拉丁教父哲学从其思想主张上可以分为教权主义派和理性主义派。
教权主义派认为信仰高于一切;理性主义派认为信仰的教义必须用理性的亮光作照明,并且必须和异教思想的精粹融为一体。
1、教权主义的代表人物——德尔图良德尔图良(约公元160年-240年)迦太基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口才极佳。
接受基督教之后大展才学,对基督教的许多教义大肆发挥。
他的主要观点是:越是荒谬越是可信。
德尔图良认为:在上帝面前,人类的一切智慧都是愚昧。
信仰的任何信条越是背离理性越是值得人们接受。
除此而外,他还再次阐述了“三位一体说”。
他认为:上帝发出的话语——逻各斯成为圣灵,圣灵降落人间,玛利亚感圣灵而孕生圣子基督耶稣而道成肉身,耶稣为救赎人类而被钉死于十字架,圣子圣灵复归于圣父。
这就是所谓的三位一体。
德尔图良的这种说法一个世纪后被尼西亚会议确立为正统的基督教教义。
德尔图良告诫基督教徒:真理,关于上帝的真理不能被理解,只能被信仰。
2、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克莱门特和奥里根公元2世纪末,在东方亚历山大里亚城有一座教理学校,该校的教学宗旨是:统一哲学和宗教。
他们都是属于公元三世纪的人物。
他们认为:基督教的真正任务就是把知识和信仰统一起来。
克莱门特认为,哲学与宗教神学是相通的,古代人类认识历史有两条河流:一条是犹太法律,一条是希腊哲学。
这两条河流都汇总在基督教义之中。
基督教是通过基督身上的“道”来创造理性,实现人类自身的学说。
人的最高目的是借助于真正的知识上升到神。
奥里根是亚历山大教理学校的校长。
他可以说是第一位系统的基督教神学家。
他曾因触怒亚历山大城主教而以异端罪名被开除校长职务。
他的著述很多,著名的有《论原理》,奥里根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用柏拉图的哲学来论证基督教神学。
他最早提出:“哲学是神学的婢女”这一观点。
事实上,克莱门特和奥里根不能算是真正的理性主义者,因为他们的思想大部分基于信仰,但是他们承认理性的重要性,把理性看作是一切宗教的或世俗的知识的根本基础。
他们否定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使人懂得,上帝的权利受到他的善良和智慧的限制,他们认为即使是最邪恶的人也会得到上帝的拯救,否则,上帝就不是一个善良仁慈的上帝。
4、伟大的教父——圣·奥古斯丁圣·奥古斯丁属于中间派,介于教权主义和理性主义之间。
他认为《圣经》所启示的真理是天生的理性不可及的,但他仍感到要用理智来解释他的思想。
圣·奥古斯丁(公元354年-430年)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城。
父亲为普通市民,母亲为虔诚的基督教徒。
他从小虽受母亲熏陶,但并未正式领受洗礼。
19岁因读西塞罗的著作而开始爱好哲学,由于探索恶的来源问题,因而皈依了摩尼教。
从他所写的《忏悔录》中我们得知他有一个放荡的青少年时代。
那时他虽聪颖睿智,但沉溺于淫欲,而且教授雄辩术于奸恶之人,在公诉中击败许多拙于言辞的老实人。
最终,一个有医道的占星家让他迷途知返,公元386年秋,他决定信奉基督教。
皈依之后,才华立显。
391年任北非希波城神甫,395年任主教,公元430年去世。
奥古斯丁的神学思想体现在他的代表著作《论上帝之城》一书中。
他把整个人类分为两大类:那些由上帝命定得到永世拯救的人属于上帝之城;其他所有人属于地上之城。
人类的历史将以末日审判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