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由来与含义
我国安全生产的方针是什么
我国安全生产的方针是什么我国安全生产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这一方针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所制定的基本准则。
以下是对这一方针的详细解读。
首先,安全第一是指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做到以人民群众的安全为核心。
无论是在生产、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要始终牢记安全,将安全置于第一位,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这需要各个领域、各个层级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都要形成安全意识,从源头上预防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其次,预防为主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防范措施和预警机制,提前发现和排除各种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
这要求在安全生产工作中,要注重预防和预控,而不是事故发生后进行事后救治。
在企事业单位和公共场所,要加强安全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保养,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及时消除隐患。
在社会管理中,要健全各个领域的监管机制,加大对安全生产活动的监督力度,确保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最后,综合治理是指以全面的、系统的、多领域的方式来开展安全生产工作。
安全生产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经济、环境、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问题。
因此,要实行综合治理,加强各个领域之间的协调,形成合力,推动安全生产工作的全面发展。
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安全管理和技术防控手段的研发和引进,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和能力,全面提升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水平。
总之,我国安全生产方针的核心是以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重点,强调综合治理,预防为主。
只有把安全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浅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浅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党和政府一贯的安全生产的方针。
“安全第一”是生产经营单位在进行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工作原则,“预防为主”是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组织过程中的确保安全的具体方法。
本人认为:一、安全第一是对生命的敬畏。
据统计,我国自1990年至2012年的23年中,各类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312855人,平均每年死亡13602人,每天有37个人,即每38分钟就有1个人死于各类安全生产事故。
换言之,每38分钟就会出现一个家庭的破碎、失去亲人的哭声,企业因事故陷入泥潭!这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民奔小康的形势不相适应。
因此,党和政府为加强安全管理,减少事故,减少人员伤亡,在总结安全管理经验和事故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管理方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以下就“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谈谈本人的认识。
安全第一有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生产经营单位编制五年规划、年季月生产经营计划、安排生产工作任务、布置某项具体工作、研究部署年度生产经营重点事项、年度资金投资方案等工作时,必须优先考虑并安排安全事项。
同时,当其它某个事项与安全事项相悖时,必须服从安全优先的原则。
二是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部门在对生产现场实施管理或履行监督检查时,必须把安全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不安全不生产的原则。
三是所有从业人员在每天工作开始时,必须先考虑安全,对自己所操作的设备及工作岗位的环境进行安全确认,严格按照规范进行。
当设备、设施或环境出现隐情时,必须停止作业,向当班领导报告,并在排除险情后再进行操作。
二、“预防为主”是关爱生命的具体措施。
一是坚持未雨未雨绸缪的工作原则。
所有生产经营单位都必须实施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做到三位一体,以达到超前预防的目的。
二是开展各个层级的预防性检查。
从政府的安全监察部门、行业管理部门、生产经营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开展定时和不定时的安全检查。
正确理解“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安全生产法第三条规定了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方针。所谓“安全第一”,就是说,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保证安全与实现生产经营活动的其他各项目标的关系上,要始终把安全特别是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放在首要的位置,实行“安全优先”的原则。
从根本上说,保证生产安全与实现生产经营活动本身的目标是一致的。因为就各方面对生产经营活动本身的目标期望而言,投资者希望取得盈利和尽可能多的投资回报;从业人员希望获得劳动报酬,增加个人收入;政府则希望多一些就业岗位,增加社会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供应,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而要使这些目标能够实现,一项基本前提,就是必须保证生产安全。如果不能保证生产安全,发生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故,投资者、从业人员和政府的目标都难以实现或者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生产经营活动中保证安全的目标与其他目标之间,在一定情况下又会发生矛盾。比如,投到安全生产方面的资金多一些,投到其他方面的资金就会少一些;严格按安全生产的操作规程办事,生产效率就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等等。
如何处理这些矛盾,答案就是“安全第一”。当然,“安全第一”不是说用于安全生产的投入越多越好,更不能为了保证安全而将一些高危作业统统关掉。而应该是“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这正是“安全第一”的根本思想。
所谓“预防为主”,就是说,对安全生产的管理,重要的是要谋事在先,尊重科学、探索规律,采取有效的事前控制措施,千方百计预防事故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不是将重点放在发生事故后的抢救、调查、找原因、追责任、堵漏洞,虽然这些都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对事故预防也有亡羊补牢的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安全生产方针的含义
安全生产方针的含义
1. 安全第一的含义。
发展是我党的第一要务,生产经营单位作为市场主体,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理所当然。
安全第一要说明的是安全与生产、效益及其他活动的关系,强调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要突出抓好安全,始终不忘把安全工作与其他经济活动同时安排、同时部署,
当安全工作与其他活动发生冲突与矛盾时,其他活动要服从安全,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健康、财产损失为代价换取发展和效益。
2. 预防为主的含义。
预防为主是对安全第一思想的深化,从安全生产管理这门学科发展的历程看,我们经历了事后控制到事前预防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
含义是立足基层,建立起预教、预测、预报、预警等预防体系,以隐患排查治理和建设本质安全为目标,实现事故的预先防范体制。
3. 综合治理的含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的情况错综复杂,稍有疏忽就会酿成事故,且事故后带来的破坏性越来越大。
将“综合治理”纳入安全生产方针,标志着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秉承“安全发展”的理念,从遵循和适应安全生产的规律出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人管、法管、技防等多管齐下,并充分发挥社会、职工、舆论的监督作用,从责任、制度、培训等多方面着力,形成标本兼治、齐抓共管的格局。
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认识
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认识【摘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我国安全生产的方针的主要内容。
本文从国家、企业及个人三个方面论述了本人对“安全第一”的认识,同时分析了“预、防”的含义,认为“安全第一”是对一切工作的要求,“预防为主”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基本保障,只有做到将安全放在首位,才能重视预防,同时也只有做到有效预防,才能实现安全。
【关键词】:安全预防“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一、我国一年的事故损失,相当于1000多万个职工一年的辛勤劳动化为乌有,相当于近亿农民颗粒无收。
而在事故的背后是亲友的哭声和血泪、是家庭的破碎、是企业的泥潭,是社会难以随之重!这是和我国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的,也是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相适应的。
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安全生产工作,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有效地减少各类事故,建立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和秩序,也是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和谐社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
因此,我国为了加强安全管理,根据多年的安全管理经验和事故教训总结出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管理方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以下就“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谈谈自己的认识。
安全第一,就是要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第一位,不论在干什么、什么时候都要抓安全,任何事情都要为安全让路。
各级行政正职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抓安全生产工作,确保把安全生产工作列在所有工作的前边。
要正确处理好安全生产,与效益的关系,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应服从安全。
安全第一,还应体现在安全生产与政绩考核“一票否决”上,从而真正树立起“安全第一”的权威。
首先对国家而言,安全第一是根据我们国家的性质和社会生产目的所决定的。
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护人民的利益,在组织和发展生产、提高生产力,建设现代化的同时,就要竭尽全力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是社会赋予的神圣使命,也是从工人阶级的立场和革命人道主义出发而规定的神圣职责。
2014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方针
2014安全生产法“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总的指导方针,是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
这一方针反映了我们党对安全生产规律的新认识,对于指导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安全生产方针的由来在我国,安全生产方针的提出与周恩来总理密切相关。
1957年,周恩来总理为中国民航题词:“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1959年、1960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河南井陉煤矿和我国第一艘万吨运轮“跃进”号在航运中触礁沉没时,再次强调安全第一;1979年,当时的航空工业部在一份工作文件中正式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1983年5月18日,国务院发布了文件,进一步明确“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1987年3月26日,原国家劳动部在全国劳动安全监察工作会议上,正式决定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2002年《安全生产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将这一方针予以确定,称为“八字方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安全生产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如何做好安全工作也有了全新的视角,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总结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明确要求坚持“安全发展”;随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重申了这一安全生产工作方针。
2008年3月27日,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再次重申了这一方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一次把这一方针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至此“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这一安全生产的“十二字”方针正式确立。
2014年安全生产法提出“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机制”。
我国安全生产方针含义
我国安全生产方针含义我国安全生产方针的含义安全生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我国安全生产方针是对于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指导原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安全生产方针的含义,以及其对于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影响和作用。
我国安全生产方针的核心内容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依法管理”。
这一方针指导了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方向和重点,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全面推进的决心。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安全生产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保障国家和社会的安全稳定是安全生产的首要任务。
“安全第一”是我国安全生产方针的首要原则,也是最基本的理念和要求。
这一原则强调了安全意识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进行任何生产活动或社会行为时,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只有确保安全第一,才能保障国家、民族和人民的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
因此,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必须充分认识到“安全第一”的重要性,将安全生产摆在首位,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最大的责任和使命来履行。
“预防为主”是我国安全生产方针中的第二原则,强调了事前预防和主动预防的重要性。
预防是最好的安全措施,只有提前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这要求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加强事前的隐患排查,强化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报,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从而有效的减少和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
“综合治理”是我国安全生产方针中的第三原则,强调了综合施策和多方合作的重要性。
安全问题往往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需要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和努力。
综合治理要求各方共同制定并执行安全生产的总体规划和具体措施,通过加强安全管理、强化监督执法、推动科技创新和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综合手段,全面提高我国安全生产的水平和质量。
“依法管理”是我国安全生产方针中的第四原则,重点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
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方针及其含义
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方针及其含义安全生产是一个国家和社会长期关注的重要议题,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方针的制定和实施,旨在确保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安全可靠,推动全社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方针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方针明确了对安全生产的要求和目标,为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提供了指导。
其核心内容如下:1.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坚持安全发展理念,通过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2.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调安全生产工作的预防性和综合性,注重加强隐患排查和整改,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各类风险,防范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3.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制度:依法规定和落实安全生产各方责任,明确企业主体责任,强化行业和地方政府的监管责任,构建安全生产的多方合力。
4.安全公益责任:推动企业加强安全管理,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升职工安全生产意识,促进全员参与安全生产管理。
5.安全科技兴国: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推动安全技术装备和管理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为安全生产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二、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方针的含义1.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方针的核心价值观。
安全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将人民的安全和利益放在首位,确保每个人都能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
这要求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将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置于优先地位,通过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方针的指导思想。
这意味着我们要从源头上预防事故的发生,注重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加强风险评估和规划设计,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同时,要加强各方面的协同合作,形成多部门、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治理格局,全面控制和减少各类安全风险。
安全生产管理方针及其含义
安全生产管理方针及其含义安全生产管理方针及其含义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更关系到员工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本文将介绍安全生产管理的方针及其含义,从多个方面阐述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
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这意味着在生产过程中,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应放在首位,企业应采取一系列措施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通过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培训和宣传,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等手段,使安全生产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
二、强化管理,落实责任强化管理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
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明确各级领导和员工的职责和权限,制定详细的安全生产计划和措施。
同时,企业还应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对安全生产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奖励,对疏于职守的员工进行惩罚,以落实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
三、健康至上,以人为本安全生产管理要以员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企业应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确保员工的身体健康。
同时,企业还应关注员工的精神需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员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遵守法规,科学兴安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规和标准是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要求。
企业应认真学习并贯彻执行相关法规和标准,加强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设,规范生产流程和操作方法。
此外,企业还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如引入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和技术,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科技含量,确保员工的安全与健康。
五、综合治理,确保安全综合治理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
企业应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包括制度建设、培训教育、现场管理、隐患排查等,全面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同时,企业还应积极开展安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使员工自觉遵守安全规定,形成全员参与的安全生产管理局面。
六、持续改进,追求卓越持续改进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环节。
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认识杨洪亚
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认识【墒要】我国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安全是保证生产系统有效运转的基础和前提;是各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任务。
“预防为主”体现了人们在安全生产活动中的方法论,是控制事故的主要方法。
“综合法理”是安全生产工作实践中提炼出的高度概括的方法论,它能更好地反映安全工作的规律特点,是安全生产方针的基石,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心所在。
综合运用法制管理,工程技术和教育培训等,对策和手段,能有效地解决安全生产领域中的问题。
搞好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要结合煤矿生产企业实际,在实践中使其具体化末更加有效地指导实践,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新理念。
住址抓好各管理层人员的监管工作,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时刻不忘“安全第一”的方针,这样才能做好煤矿安全生产的预防工作。
【关键词】安全生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认真一、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保护广大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是保障企业生产顺利进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
在生产过程中,安全是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特别是现代生产,更不能疏忽大意,反之会给生产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在生产活动中要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时,生产必须服从安全,这是安全第一的主要体现。
安全生产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在安全生产的同时,欠必须强调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工作的“预防为主”是现代生产发展的需要,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工作的“预防为主”是现代生产发展的需要,“综合治理”是安全生产中的关键,只有通过综合治理才能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重要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而且往往又是多学科综合运用,这也给安全问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稍有疏忽大意,就会酿成事故。
在此,我们必须做到不安全就不生产的原则,这样才能在安全的环境中促发展,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
安全生产三个方针是什么
安全生产三个方针是什么安全生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确保工作环境、设备和员工的安全,防止事故的发生,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
在实施安全生产时,有三个方针被广泛应用,这三个方针是: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综合治理。
预防为主预防为主是指在安全生产中,将预防措施放在首位。
这是因为预防能够提前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
预防为主的核心思想是要从源头上消除危险因素,防止事故的发生,而不是只依靠事故发生后的事后处理。
这需要从各个环节入手,包括从设计、施工、操作、检验、维护等关键环节,全面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性。
在预防为主的理念下,企业需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加强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同时,还应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安全性能。
此外,通过引入安全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手段,如安全评价、隐患排查、复查和整改等,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风险,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安全第一安全第一是指在安全生产中,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要高于其他任何事项。
这意味着无论企业进行何种生产活动,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安全当作首要任务,把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确保他们在工作中不会受到任何伤害。
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安全问题,将安全纳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中,让每一个员工都深刻认识到安全对企业和个人的重要性。
要实施安全第一的方针,企业需要全面推行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安全生产监督机制、落实岗位安全责任等。
同时,还要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
此外,企业还应建立完善的安全报告和记录机制,及时记录和分析事故和事故隐患,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安全措施,以提高安全生产的水平。
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是指在安全生产中,采用多种手段和措施,对安全问题进行综合、全面、系统地治理。
安全生产管理方针由来和内涵
安全生产管理方针由来和内涵2002年7月1日发布的《安全生产法》第3条:“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人们经过无数伤亡事故的血泪教训,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中,与时俱进总结出来的安全生产管理方针,所有企业都应该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
可是,有些单位偏要别出心裁,另树“杏黄旗”,提出五花八门的“安全生产管理方针”,比如“安全第一、质量第二、××第三”,“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等,所以有必要搞清楚安全生产管理方针的由来和内涵。
早在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毛主席在劳动部的工作报告上明确批示:“在实施增产节约的同时,必须注意职工的安全、健康和必不可少的福利事业。
如果只注意前一方面,忘记或稍加忽视后一方面,那是错误的。
”根据这一批示,1952年第二次全国劳动保护会议提出了劳动保护工作必须贯彻“安全生产”的方针。
也就是说,针对当时在工业生产中实施增产节约的时候有人错误地“忘记或稍加忽视后一方面(即职工的安全、健康和必不可少的福利事业)”,而制定“劳动保护的方针”——“安全生产”,强调的是生产与安全的统一,要安全地生产。
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口号,这在当时是进步;但是,其根本目的是生产,安全仅仅是手段;“目的”与“手段”相比,当然是“目的”第一,“手段”第二。
所以,当时实质的指导思想是生产第一、安全其次。
这在当时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存在认识上的局限,是可以理解的。
如此一来,违章冒险作业、盲目蛮干现象时有发生,产生了不少“事故英雄”。
“大跃进”期间,片面追求产量、速度,忽视甚至排斥安全工作的错误造成伤亡事故高峰。
1963年3月3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开宗明义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方针,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以保证职工的安全与健康,促进生产。
”可见,当时就应该提“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促进生产”了。
安全生产的三大方针解读
安全生产的三大方针解读安全生产是各行各业都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必须遵守安全生产的三大方针。
这三大方针是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综合治理。
现在,让我们逐一解读这些方针。
首先是“预防为主”。
预防为主要求我们在安全管理中,注重预防,预见潜在的安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防患于未然。
这种理念在各个行业都非常重要,无论是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还是建筑工程,都需要提前进行系统的风险评估和安全措施的制定。
只有在预防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生产和生活的安全。
其次是“安全第一”。
安全第一体现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至上的原则。
在安全生产中,我们必须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安全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
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要将安全作为最重要的目标,把减少生产事故、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生产环境作为责任的重要方面。
只有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我们才能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最后是“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是指在安全生产工作中,要运用全面、协调、综合的方式加以治理。
这就要求我们从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着手,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监管措施,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安全技术水平,形成多元参与、多元协作的工作格局。
只有通过综合治理,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全面预防、防范控制各类安全风险,有效提高生产安全水平。
总结来说,安全生产的三大方针——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综合治理,是我们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基石。
只有深刻理解和切实贯彻落实这些方针,才能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全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推荐)安全生产管理方针由来和内涵
安全生产管理方针由来和内涵2002年7月1日发布的《安全生产法》第3条:“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人们经过无数伤亡事故的血泪教训,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中,与时俱进总结出来的安全生产管理方针,所有企业都应该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
可是,有些单位偏要别出心裁,另树“杏黄旗”,提出五花八门的“安全生产管理方针”,比如“安全第一、质量第二、××第三”,“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等,所以有必要搞清楚安全生产管理方针的由来和内涵。
早在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毛主席在劳动部的工作报告上明确批示:“在实施增产节约的同时,必须注意职工的安全、健康和必不可少的福利事业。
如果只注意前一方面,忘记或稍加忽视后一方面,那是错误的。
”根据这一批示,1952年第二次全国劳动保护会议提出了劳动保护工作必须贯彻“安全生产”的方针。
也就是说,针对当时在工业生产中实施增产节约的时候有人错误地“忘记或稍加忽视后一方面(即职工的安全、健康和必不可少的福利事业)”,而制定“劳动保护的方针”——“安全生产”,强调的是生产与安全的统一,要安全地生产。
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口号,这在当时是进步;但是,其根本目的是生产,安全仅仅是手段;“目的”与“手段”相比,当然是“目的”第一,“手段”第二。
所以,当时实质的指导思想是生产第一、安全其次。
这在当时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存在认识上的局限,是可以理解的。
如此一来,违章冒险作业、盲目蛮干现象时有发生,产生了不少“事故英雄”。
“大跃进”期间,片面追求产量、速度,忽视甚至排斥安全工作的错误造成伤亡事故高峰。
1963年3月3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开宗明义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方针,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以保证职工的安全与健康,促进生产。
”可见,当时就应该提“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促进生产”了。
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认识
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认识[摘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我国安全生产的方针的主要内容。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安全生产法第三条规定了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方针。
所谓“安全第一”,就是说,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保证安全与实现生产经营活动的其他各项目标的关系上,要始终把安全特别是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放在首要的位置,实行“安全优先”的原则。
安全第一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统帅,没有安全第一的思想,预防为主就失去了思想支撑,综合治理就失去了整治依据。
预防为主是实现安全第一的根本途径。
只有把安全生产的重点放在建立事故隐患预防体系上,超前防范,才能有效减少事故成本损失,实现安全第一.综合治理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不断健全和完善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才能有效贯彻安全生产方针,真正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到实处,不断开创安全生产工作的新局面。
本文从国家、企业及个人三个方面论述了本人对“安全第一”的认识,同时分析了“预、防”的含义,认为“安全第一”是对一切工作的要求,“预防为主”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基本保障,只有做到将安全放在首位,才能重视预防,同时也只有做到有效预防,才能实现安全.[关键词]:“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预防一、我国一年的事故损失,相当于1000多万个职工一年的辛勤劳动化为乌有,相当于近亿农民颗粒无收.而在事故的背后是亲友的哭声和血泪、是家庭的破碎、是企业的泥潭,是社会难以随之重!这是和我国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的,也是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相适应的。
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安全生产工作,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有效地减少各类事故,建立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和秩序,也是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和谐社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因此,我国为了加强安全管理,根据多年的安全管理经验和事故教训总结出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管理方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由来与含义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总的指导方针,是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
这一方针反映了我们党对安全生产规律的新认识,对于指导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安全生产方针的由来在我国,安全生产方针的提出与周恩来总理密切相关。
1957年,周恩来总理为中国民航题词:“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1959年、1960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河南井陉煤矿和我国第一艘万吨运轮“跃进”号在航运中触礁沉没时,再次强调安全第一;1979年,当时的航空工业部在一份工作文件中正式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1983年5月18日,国务院发布了文件,进一步明确“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1987年3月26日,原国家劳动部在全国劳动安全监察工作会议上,正式决定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2002年《安全生产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将这一方针予以确定,称为“八字方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安全生产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如何做好安全工作也有了全新的视角,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总结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明确要求坚持“安全发展”;随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重申了这一安全生产工作方针。
2008年3月27日,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再次重申了这一方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一次把这一方针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至此“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这一安全生产的“十二字”方针正式确立。
☆二、安全生产方针的含义1、安全第一的含义。
发展是我党的第一要务,生产经营单位作为市场主体,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理所当然。
安全第一要说明的是安全与生产、效益及其他活动的关系,强调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要突出抓好安全,始终不忘把安全工作与其他经济活动同时安排、同时部署,当安全工作与其他活动发生冲突与矛盾时,其他活动要服从安全,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健康、财产损失为代价换取发展和效益。
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由来与含义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总的指导方针,是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
这一方针反映了我们党对安全生产规律的新认识,对于指导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安全生产方针的由来在我国,安全生产方针的提出与周恩来总理密切相关。
1957年,周恩来总理为中国民航题词:“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1959年、1960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河南井陉煤矿和我国第一艘万吨运轮“跃进”号在航运中触礁沉没时,再次强调安全第一;1979年,当时的航空工业部在一份工作文件中正式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1983年5月18日,国务院发布了文件,进一步明确“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1987年3月26日,原国家劳动部在全国劳动安全监察工作会议上,正式决定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2002年《安全生产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将这一方针予以确定,称为“八字方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安全生产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如何做好安全工作也有了全新的视角,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总结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明确要求坚持“安全发展”;随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重申了这一安全生产工作方针。
2008年3月27日,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再次重申了这一方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一次把这一方针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至此“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这一安全生产的“十二字”方针正式确立。
☆二、安全生产方针的含义1、安全第一的含义。
发展是我党的第一要务,生产经营单位作为市场主体,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理所当然。
安全第一要说明的是安全与生产、效益及其他活动的关系,强调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要突出抓好安全,始终不忘把安全工作与其他经济活动同时安排、同时部署,当安全工作与其他活动发生冲突与矛盾时,其他活动要服从安全,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健康、财产损失为代价换取发展和效益。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涵义
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内涵是什么坚持安全第一。
安全第一,就是在生产过程中把安全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这是我们党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重视。
楚雄矿冶在安全生产中把安全第一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安全生产过程,提出了当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时,生产向安全让步,当通风与生产发生矛盾时,生产向通风让步。
安全第一的思想还体现在安全工作具有一票否决权,还体现在资金投入上保证安全第一,安全培训上安全第一,各种会议安全第一等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安全第一,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以人为本,就必须珍爱人的生命;科学发展,就必须安全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构建安全社会。
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对于捍卫人的生命尊严、构建安全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安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安全生产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始终坚持安全第一。
坚持预防为主。
预防为主,就是把安全生产工作的关口前移,超前防范,建立预教、预测、预报、预警、预防的递进式、立体化事故隐患预防体系,改善安全状况,预防安全事故。
预防为主体现了现代安全管理的思想。
现代安全管理的理念就是事先预防时期,预防为主的方针又有了新的内涵,即通过建设安全文化、健全安全法制、提高安全科技水平、落实安全责任、加大安全投入,构筑坚固的安全防线。
具体地说,就是促进安全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建设的互动,为预防安全事故打造良好的“习惯的力量”;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如《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三同时”制度,隐患排查、治理和报告制度等等,依靠法制的力量促进安全事故防范;大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把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和问责制,创新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厉打击安全生产领域的腐败行为;健全和完善中央、地方、企业共同投入机制,提升安全生产投入水平,增强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总的指导方针,是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
这一方针反映了我们党对安全生产规律的新认识,对于指导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安全生产方针的由来在我国,安全生产方针的提出与周恩来总理密切相关。
1957年,周恩来总理为中国民航题词:“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1959年、1960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河南井陉煤矿和我国第一艘万吨运轮“跃进”号在航运中触礁沉没时,再次强调安全第一;1979年,当时的航空工业部在一份工作文件中正式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1983年5月18日,国务院发布了文件,进一步明确“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1987年3月26日,原国家劳动部在全国劳动安全监察工作会议上,正式决定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2002年《安全生产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将这一方针予以确定,称为“八字方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安全生产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如何做好安全工作也有了全新的视角,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总结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明确要求坚持“安全发展”;随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重申了这一安全生产工作方针。
2008年3月27日,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再次重申了这一方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一次把这一方针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至此“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这一安全生产的“十二字”方针正式确立。
☆二、安全生产方针的含义1、安全第一的含义。
发展是我党的第一要务,生产经营单位作为市场主体,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理所当然。
安全第一要说明的是安全与生产、效益及其他活动的关系,强调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要突出抓好安全,始终不忘把安全工作与其他经济活动同时安排、同时部署,当安全工作与其他活动发生冲突与矛盾时,其他活动要服从安全,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健康、财产损失为代价换取发展和效益。
2、预防为主的含义。
预防为主是对安全第一思想的深化,从安全生产管理这门学科发展的历程看,我们经历了事后控制到事前预防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
含义是立足基层,建立起预教、预测、预报、预警等预防体系,以隐患排查治理和建设本质安全为目标,实现事故的预先防范体制。
3、综合治理的含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的情况错综复杂,稍有疏忽就会酿成事故,且事故后带来的破坏性越来越大。
将“综合治理”纳入安全生产方针,标志着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秉承“安全发展”的理念,从遵循和适应安全生产的规律出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人管、法管、技防等多管齐下,并充分发挥社会、职工、舆论的监督作用,从责任、制度、培训等多方面着力,形成标本兼治、齐抓共管的格局。
三、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之间的关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总的指导方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整体。
安全第一是原则,预防为主是手段,综合治理是方法。
安全第一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统帅和灵魂,没有安全第一的思想,预防为主就失去了思想支撑,综合治理就失去了整治依据。
预防为主是实现安全第一的根本途径。
只有把安全生产的重点放在建立事故预防体系上,超前采取措施,才能有效防止和减少事故。
只有采取综合治理,才能实现人、机、物、环境的统一,实现本质安全,正真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落到实处。
我国各阶段安全生产方针的变化方针是一个国家或政党确定的引导事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是为达到事业前进的方向和一定目标而确定的一个时期的指导原则。
安全生产方针是指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总的要求,它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方向。
从1949-2009年的60年间,我国安全生产方针在逐渐演变,这种演变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在渐进。
从我国安全生产方针的演变,可以看到我国安全生产工作不同时期的不同目标和工作原则。
根据历史资料,我们发现我国安全生产方针大体可以归纳为3次变化,即:“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1949~1983年):“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基本历史任务的胜利完成,中国开始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
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克服长期战争遗留下来的困难,加速经济建设。
据1950年3月8日原劳动部部长李立三在第一次全国劳动局长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人民政府劳动政策的基本原则就是毛主席所提出的:‘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也是新民主主义劳动政策的基本原则。
这个基本原则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由‘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来达到‘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目的;另一方面,是用‘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来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
”“我们当前首要的工作,就是要保护劳动,如不采取保护劳动的措施,就不能实现‘兼顾’和‘两利’。
因此,今天要注意保护劳动者利益,而要做到这件事情,首先要大家改变重视机器、轻视人的观点,要学会重视人,要懂得人是最可宝贵的资本,是人制造机器,而不是机器造人。
千百年来,旧社会都是看不起人,看不起劳动者,现在我们懂得了世界是劳动者创造的。
但要真正做到改变劳动者在生产中所处的不利条件,还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不是主观愿望所能决定,而是受着客观条件限制的。
”据《当代中国的劳动保护》一书介绍,1952年,当时的劳动部部长李立三根据毛泽东提出的“在实施增产节约的同时,必须注意职工的安全、健康和必不可少的福利事业;如果只注意前-3-一方面,忘记或稍加忽视后一方面,那是错误的”这个指示精神,提出了“安全生产方针”这6个字。
不过,当时仅限于这6个字,而没有确定其内涵。
后来,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贾拓夫把安全生产方针这6个字丰富为“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
1952年12月,原劳动部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劳动保护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着重传达、讨论了毛泽东主席对劳动部1952年下半年工作计划的批示。
劳动部部长李立三根据这一批示,提出了“安全与生产要同时搞好”的指导思想。
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安全生产方针,即:“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的安全生产统一的方针。
会议还提出了“要从思想上、设备上、制度上和组织上加强劳动保护工作,达到劳动保护工作的计划化、制度化、群众化和纪律化”的目标和任务。
这次会议,明确了劳动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对以后工作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
1954年7月13日,李立三部长在全国劳动保护工作座谈会上的总结中指出:“在国家进入计划经济建设时期,一切工作要求计划化,因此在企业管理上正在推行与加强计划管理、技术管理和建立责任制。
劳动保护工作也必须加强计划性,逐步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同时,必须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继续贯彻安全生产方针,正确掌握通过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逐步改善劳动条件的原则,从组织领导上、计划上、制度上进行建设工作,其工作重点应放在基本建设、重工业和伤亡事故与职业病较多的厂矿工地企业。
”“第一,必须从思想上进一步明确‘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的安全生产统一的方针。
在企业领导方面,必须把安全生产的方针贯彻到生产管理工作中去,继续批判那些单纯生产任务观点,忽视安全,把安全和生产对立起来等错误思想和官僚主义的作风。
另一方面,劳动部门、工会、企业劳动保护部门的干部也必须进一步明确树立为生产服务,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服务的思想观点。
为此,要求各级干部认真学习中央和各地党委的指示,学习生产管理和生产技术知识,钻研业务、提高工作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克服急躁冒进和消极等待等情绪。
第二,安全生产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原则之一,必须明确管生产的管安全,确立安全生产的一长负责制,负责生产的同时负责安全,负责工程技术的人员负责技术工的安全,把安全生产工作从组织领导上统一起来。
”1958年9月15日,劳动部副部长毛齐华在第三次全国劳动保护工作会议上的总结中强调劳动保护工作的方针政策时指出:必须从生产出发,为生产服务。
他说,实践证明:安全生产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生产是社会发展中决定性的因素,安全是指生产中的安全,做保护工作是为了搞好生产而讲安全的,不是脱离生产去讲安全。
所以,做劳动保护工作应以生产为主体,要对生产起积极作用。
对于这一点,过去在思想上还不大明确,因而在进行劳动保护工作中,对生产所起的效果,有时总结不够。
……今后做劳动保护工作,不仅要注意安全效果,同时一定要注意生产效果。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是为着全体人民的利益的,发展生产和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是一致的,党的安全生产方针正是体现了这种精神。
1960年4月20日,劳动部部长马文瑞在第四次全国劳动保护工作会议上的总结中,就如何看待劳动保护工作时指出:“我们在劳动保护工作上必须贯彻‘从生产出发,为生产服务’的方针。
要搞好生产,必须具备安全的条件,而安全是为了搞好生产,不是为安全而安全。
如果消极地求安全,而不去积极地克服种种不安全的因素以求得安全,那就会有碍生产建设,也是不对的。
”1981年6月20日,国家劳动总局副总局长章萍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党的安全生产方针,牢固地树立‘安全第一’思想。
在组织生产时一定要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把安全工作作为完成各项计划和生产建设任务的前提条件,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这是生产本身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是长期适用的,而且是各行各业普遍适用的。
安全和生产有没有矛盾?搞好安全和生产是一致的,没有矛盾。
不安全和生产则有矛盾。
因此,当出现了不安全的问题,首先应该排除不安全的因素,必要时也可以停止生产,排除了不安全因素后,再进行生产。
这就是说‘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促进生产’。
如果在生产中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只讲需要,不讲可能,只顾产量,不顾安全,而往往是破坏生产,完不成任务。
真正的全面的生产观点应该是‘优质、高产、安全、低消耗’的观点。
”1982年5月,国家劳动总局副总局长章萍在第三期全国行署、市劳动局长培训班的讲话指出:“有些同志认为强调安全生产,安全就会影响生产。
‘渤2’(1979年11月25日,石油工业部海洋石油勘探局‘渤海2号’钻井船在渤海湾内翻沉,造成船上72名职工死亡)事故后强调了一下安全,就认为影响了生产,使生产人员缩手缩脚,不敢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