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医生小儿推拿穴位讲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推拿讲义
任医生工作室
天河水
天河水
• 【位置】前臂内侧中线,总筋至曲泽(洪池),为线状穴位。 • 【操作】从总筋直推至洪池,称清天河水。3-5分钟。
• 亦有大清天河水、取天河水、 打马过天河等操作手法,作用一致, 掌握好时间,均较安全。
• 【功效】 退热解表、清心除烦、镇惊安神、止抽搐。
• 【主治】一切热证。外感发热、内伤发热、潮热、口渴咽干、 咽喉肿痛、口疮、伸舌弄舌、重舌、木舌、夜卧不安、夜啼惊 风、溲赤便秘、痰喘、咳嗽等。
参考资料:《幼科推拿秘书》、《李德修小儿推拿秘笈》
心经心火、心穴
• 【位置】中指螺纹面。 • 【操作】推法。直推、旋推。
1、清心经:直推为清,从指根推向指尖。 2、补心经:旋推,或指尖推向指根为补。 3、清补法。来回推之曰清补心法。主治心血不足。 4、掐法:掐心经,多用于急救。
• 【功效】清心泻火,除烦安神。
参考资料: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李德修小儿推拿秘笈》
②①
大肠经《按摩经》
• 【位置】食指外侧缘,指尖至虎口处。 • 【操作】推法。5-10分钟。 • 1、清大肠。虎口推向指尖。清热,泻肝胆火。 • 2、补大肠,又称天门入虎口。指尖推向虎口
。升阳止泻。 • 3、清补大肠。来回推之。 • 【功效】清泻肝胆之火,调理肠道功能 • 【主治】口疮、赤白痢、泄泻、脱肛、肛
是大鱼际外缘白皮与掌背黄皮交界处,下齐艮卦部位,亦即小天心穴旁 为胃之真穴。
胆穴、膻中穴、三焦穴
• 【位置】如图示, • 平肝、清肺、利小肠时一并操作。 • 临床不专用。
参考资料:《李德修小儿推拿秘笈》
胆 穴
膻 中 穴
三 焦 穴
板门
虎口
板门:
大鱼际正中
板门:
桡侧赤白肉际处
板门
【位置】:有两种说法。 1、手掌桡侧赤白肉际处。《实用小儿推拿》 2、大鱼际中心。(三字经派) 【操作】:清法。 1、清板门。于大鱼际桡侧来回推之,如图1。
2、揉板门。左右旋揉相同次数,如图2。
3-15分钟。 【功效】清热除烦、健脾和胃、消食化积。
【主治】乳食停积、嗳腐吞酸、呕吐、泄泻、腹 胀、食欲不振、口臭、鼻出血、鼻前庭炎、痘疹 不出等。
图1
揉板门 图2
清板门
板门:推法
①由拇指指根推向腕 横纹可降逆止吐; ②由腕横纹推向拇指 指根能催吐止泻; ③来回推可调整脾胃 功能,升清降浊。
门红肿、便秘等。
• 【临床应用】清则气下降,补则气上升, 清补则顺气和血。泄泻痢疾,用清补法, 多推此一穴可愈。
大肠经 清大肠 补大肠 清补大肠
儿推穴位:大肠经
合谷
大肠经
三间 二间
商阳
小肠穴
• 【位置】:小指尺侧,指尖到指根。
小 肠
• 【操作】推法。
指根至推向指尖,称利小肠、清小肠。
指尖推向指根,称补小肠。
• 【主治】虚寒证。脾虚泄泻、完谷不化、五 更泻、寒痢腹痛、婴幼儿消化不良、绿便、
粘液便、脱肛、疝气等。
• 【临床应用】外劳宫为补阳要穴,性热,具 有温阳散寒、升阳举陷、固本培元之功效。
凡脏腑陈寒痼冷、下焦虚寒等证皆可应用。
四横纹《按摩经》
又名四缝
• 【位置】食、中、无名、小指指间关节横纹处。
四横纹
百日咳等
刺四横纹法,用于治疗小儿疳积、厌食咳嗽、百日咳,特别是婴幼儿,效果佳。
参考资料:《实用小儿推拿》张汉臣
肺经 肺金、肺穴
• 【位置】无名指螺纹面 • 【操作】推法。直推为清肺,旋推为补肺。 1、清肺:从无名指根推向指尖。 2、补肺:旋推无名指螺纹面。 • 【功效】清肺泻火、利咽通便、
止咳化痰、补益肺气。
• 【主治】发热、感冒、咳嗽、气喘痰鸣、自 汗盗汗、脱肛、遗尿、肠燥便秘等。
参考资料:《李德修小儿推拿秘笈》、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肾顶
• 【位置】小指顶端。
• 【操作】指揉法。2~10分钟。
• 【功效】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 【主治】自汗盗汗、汗出不止等。
肾顶
参考资料: 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本穴用于自汗、盗汗、汗出不止,疗效显著。
肾纹
• 【位置】小指末节横纹处。 • 【操作】指揉法,3分钟。 • 【功效】引内热外散,化瘀结。 肾纹 • 【主治】目赤肿痛、鹅口疮、
南
离
东震
兑西
Biblioteka Baidu内劳宫
坎 小天心
北
内八卦掐运法简述
自乾宫起,顺时针推至震宫,重运一次,轻运七次,为定魄。 自巽宫起,顺时针推至兑宫,重运一次,轻运七次,为安魂。 自坤宫起,顺时针推至坎宫,重运一次,轻运七次,能退热。 自艮宫起,顺时针推至离宫,重运一次,轻运七次,能发汗。 自离宫起,顺时针推至乾宫,重运一次,轻运七次,治咳嗽。 自坎宫起,逆时针推至艮宫,能治热证,并有止吐作用。 自艮宫起,顺时针推至坎宫,能治寒证,具有止泻作用。 坎离直推,为水火相济之法。
时间1-5分钟。独穴治疗10-20分钟。
• 【功效主治】泌别清浊、通利小便。
1、清小肠:清热利尿。小便短赤、尿 频、尿闭、水样泻用之。
2、补小肠,下焦虚寒之遗尿、多尿者 用之。
《实用小儿推拿》:本穴治疗小儿泄泻或中毒性消化不 良症最效,有通利小便之功,同时尚能分别清浊之能。
一窝风 腹痛要穴
【位置】:手背腕横纹正中。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行气、通络止痛。 【操作】按揉法。100~300下。 【主治】各种腹痛、关节痛、伤风感冒等。 【应用】一窝风为治腹痛要穴,尤其是寒证腹痛 更佳。常与外劳宫、拿肚角配合。
心经 肺经
肝经
心经:心火,中指螺纹面。
肺经:肺金,无名指螺纹面。 脾经 肾经:肾水,小指螺纹面。
推五经:用于治疗外感发热,
补充: 尤其6个月以内的婴儿,效果较好。 《李德修小儿推拿秘笈》五经穴,在五 指掌指关节处。五指根纹来回推之,开 脏腑寒火,治腹胀。揉之,能和气血。 除去拇指根纹,即大四横纹。
五经穴
参考资料:《按摩经》
总筋
【位置】掌侧腕横纹中点。 【操作】揉法、掐法。 【功效】清心火、退潮热,通调周身气机。 【主治】心经实热证。口舌生疮、流涎、潮 热、肠鸣吐泻、小便短赤、惊风、夜啼等。 【临床应用】为治心火要穴。
总筋 掌侧腕横纹中点
参考资料:《按摩经》
内八卦
• 【位置】在掌心,以内劳宫为圆心,内 劳宫至小天心距离为半径,画圆,即内 八卦穴。
• 【临床应用】退六腑是大凉要穴,上三关是大热要穴,两穴合用, 能平衡阴阳、调和脏腑,又称大分阴阳。
• 两穴合用时,以热证为主,六腑与三关之比为3:1,即退六腑300下 ,三关100下。寒证为主则反之,防止寒热偏胜,损伤正气。
• 资料来源:清代骆如龙《幼科推拿秘书》
五经穴:五指螺纹面
脾经:脾土,大拇指螺纹面。 肝经:肝木,食指螺纹面。
• 清天河水作用平和,清热不伤阴,一切热证,无论虚实,皆可用之。 • 资料来源:清代骆如龙《幼科推拿秘书》
三关
曲池 上三关
阳池
• 【位置】前臂桡侧,大鱼际(阳池)至曲池一条直线。 • 【操作】直推法。 上推三关:自大鱼际推向曲池。 大推三关:自脾经推向曲池。 • 【功效】温阳散寒、发汗解表、宣肺利水、行气和血、固本培元。 • 【主治】表寒证、虚寒证。风寒感冒、无汗、咳喘、畏寒肢冷、疳积
、痘疹不透、气血虚弱、腹泻久痢等。
资料来源:骆如龙《幼科推拿秘书》
六腑
阴 池
• 【位置】尺侧肘尖至腕横纹处(阴池)。 • 【操作】由肘向腕直推,称退六腑。100~300下。 • 【功效】清热除烦、凉血解毒、活血化瘀、润肠通便。 • 【主治】实热证。高热、惊厥、口舌生疮、牙龈肿痛、
咽喉肿痛、痄腮、溃疡、疮痈、便秘、痢疾等。
• 【操作】推法、掐法、刺法。
1、推四横纹。患儿四指并拢,医者用拇指从食指 横推向小指横纹100-300下。
2、掐四横纹。5次。
3、刺四横纹。局部皮肤消毒用三棱针刺之,捏挤 出黄白粘液。注意避开毛细血管。每周1-2次。
• 【功效】和中行气、消食导滞、健脾和 胃、退热除烦。
• 【主治】疳积证。腹胀腹痛、消化不良 、积食厌食、口唇皴裂、口疮、咳喘、
肠、功能性便秘等有良效。
参考资料:《实用小儿推拿》
内劳宫《按摩经》
• 【位置】掌心处。 屈指,在中指、无名指中间处。 • 【操作】揉法、运法、点法。
• 1、揉法,中指端揉之,100~300下。 • 2、运法。即水底捞明月。 • 3、点法。用中指端点内劳宫。 • 4、引水上天河。将水滴在内劳宫,并吹向曲泽。
内热外寒、高热手足凉 热毒内陷、疹出不畅。
• 参考资料:《实用小儿推拿》张汉臣
胃经
• 【位置】大拇指下节,至板门外
侧赤白肉际处。
胃
• 【操作】清法。
经
• 【功效】清胃热、降胃气
• 【主治】呕吐、口臭、腹泻、烦
渴善饥、鼻出血、食积腹胀、嗳
腐吞酸等。
小天心
参考资料: 《李德修小儿推拿秘笈》:胃穴部位有二,一是拇指下节为胃穴,二
• 【操作】运法。有顺逆之分。 • 【功效】宽胸利膈、开郁降气、消痞化
积、止咳平喘、止吐止泻。 • 【主治】食积吐泻、咳喘气逆、食欲不
振、胸闷、腹胀、惊悸不安等。 • 【临床应用】顺运内八卦,可升清,上
提中气,促使呕吐,治疗泄泻脱肛。 • 逆运内八卦,可降逆气,止咳化痰平喘
。
内八卦 中指下 南为离 北为坎 西为兑 东为震 东南为巽 西南为坤 西北为乾 东北为艮
参考资料 1、《小儿推拿广意》 2、《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推拿学》
外八卦《小儿按摩经》
• 【位置】手背外劳宫周围,与内八卦相对。
离 坤
巽
兑外劳宫 震
• 【操作】运法。顺时针运100-300次。 • 【功效】宽胸理气、散结消滞。
外八卦乾
艮 坎
• 【主治】胸闷、腹胀、便秘、肠麻痹等。
• 【临床应用】顺运外八卦,与逆运内八卦功效相当,有 促进肠蠕动的作用,对治疗肠胀气、肠梗阻、早期巨结
• 【临床应用】
1、临床多用清法,常与平肝、清天河水合用。 2、肺气虚需用补法时,虚则补其母,常用补脾法以培 土生金。
参考资料: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肺经 清肺经
肾经 肾水、肾穴
肾经
• 【位置】小指螺纹面。 • 【操作】推法。旋推,或向心直推为补法。
时间3-10分钟。
• 【功效】补肾益脑、纳气平喘、温固下元、
脾土:又称脾经、脾穴
• 【位置】大拇指螺纹面。或拇指末节桡侧。 【操作】推法。3~10分钟。 • 旋推为补脾。向心推至指根处亦为补脾。 • 从大拇指根部离心推至指尖为清脾、泻脾。 • 来回推之,平补平泻,为清补脾。 【功效】清脾:和胃消食、清利湿热、化痰。 • 补脾:健脾胃、和气血、化痰浊。 • 【主治】乳食内伤、食欲不振、呕吐泄泻、
便秘、疳积消瘦、体虚神疲、自汗、痰湿咳 嗽、黄疸、痘疮斑疹隐而不透、不寐等。
• 脾为后天之本,临床以补为主,其次清补, 泻法少用。
助痘疹透发时,补脾手法宜快速有力,取补中 有泻之意。
• 资料来源:《小儿按摩经》四明陈氏
肝经: 肝木、肝穴
【位置】食指螺纹面
【操作】清肝:从指根部推向指尖, 习称平肝。
补肝:旋推食指螺纹面。
肝主升,补肝亦升,非肝虚极不能
妄用。
【功效】清肝火、疏肝解郁、除烦
【主治】烦躁不安、口苦咽干、头
平
晕目眩耳鸣、头痛、目赤、惊风、
肝
夜卧不安、五心烦热。
【应用心得】
肝经
1、肝经只用清法,不用补法,疏肝解郁之功同逍遥丸。
2、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清肝亦可以清心经、清天河水代之。
3、肝虚应补时,虚则补其母,肾为肝之母,以补肾法,滋水涵木。
• 【主治】1、心经热证。高热神昏、身热无汗、口舌生疮、烦躁易怒、
小便短赤、疮痈、夜卧不安、惊惕不安等。 • 2、心血不足证。心烦、惊惕不安、睡卧露睛等。
• 【临床应用】1、本穴宜用清法,不用补法,恐引动心火。
2、清心经,泻心火,用于心火炽盛证,可用清天河水、利小肠代之。 3、气血不足而见惊惕不安、心烦失眠者,可补后加清,或补肾代之。
• 【功效】清热除烦、善泻心火,清虚热。
• 【主治】高热烦渴、口疮、小便短赤、虚 烦内热、失眠等。
• 【临床应用】内劳宫为清热除烦、清心火 要穴,有导赤散之功。
内劳宫 内劳宫
外劳宫《按摩经》
• 【位置】在手背中心,与内劳宫相对处。
外劳宫
• 【操作】掐法、揉法。
• 掐5-10次。揉300下。
• 【功效】温阳散寒、温固下元、升阳举陷。
清热利尿、清虚火、强筋健骨。
• 【主治】肾虚证。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泻、
遗尿、尿频、五更泻、癫痫、发育迟缓、佝偻病等。 • 【临床应用】
1、本穴主要用补法,不用清法。需清时,用清小肠代之。
2、本穴清补手法存在争议,三字经派以向心直推为补法,有
的医家则反之。 3、阴虚、脑发育不良、发育迟缓、佝偻病等,需久推,长期 坚持方有效。
任医生工作室
天河水
天河水
• 【位置】前臂内侧中线,总筋至曲泽(洪池),为线状穴位。 • 【操作】从总筋直推至洪池,称清天河水。3-5分钟。
• 亦有大清天河水、取天河水、 打马过天河等操作手法,作用一致, 掌握好时间,均较安全。
• 【功效】 退热解表、清心除烦、镇惊安神、止抽搐。
• 【主治】一切热证。外感发热、内伤发热、潮热、口渴咽干、 咽喉肿痛、口疮、伸舌弄舌、重舌、木舌、夜卧不安、夜啼惊 风、溲赤便秘、痰喘、咳嗽等。
参考资料:《幼科推拿秘书》、《李德修小儿推拿秘笈》
心经心火、心穴
• 【位置】中指螺纹面。 • 【操作】推法。直推、旋推。
1、清心经:直推为清,从指根推向指尖。 2、补心经:旋推,或指尖推向指根为补。 3、清补法。来回推之曰清补心法。主治心血不足。 4、掐法:掐心经,多用于急救。
• 【功效】清心泻火,除烦安神。
参考资料: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李德修小儿推拿秘笈》
②①
大肠经《按摩经》
• 【位置】食指外侧缘,指尖至虎口处。 • 【操作】推法。5-10分钟。 • 1、清大肠。虎口推向指尖。清热,泻肝胆火。 • 2、补大肠,又称天门入虎口。指尖推向虎口
。升阳止泻。 • 3、清补大肠。来回推之。 • 【功效】清泻肝胆之火,调理肠道功能 • 【主治】口疮、赤白痢、泄泻、脱肛、肛
是大鱼际外缘白皮与掌背黄皮交界处,下齐艮卦部位,亦即小天心穴旁 为胃之真穴。
胆穴、膻中穴、三焦穴
• 【位置】如图示, • 平肝、清肺、利小肠时一并操作。 • 临床不专用。
参考资料:《李德修小儿推拿秘笈》
胆 穴
膻 中 穴
三 焦 穴
板门
虎口
板门:
大鱼际正中
板门:
桡侧赤白肉际处
板门
【位置】:有两种说法。 1、手掌桡侧赤白肉际处。《实用小儿推拿》 2、大鱼际中心。(三字经派) 【操作】:清法。 1、清板门。于大鱼际桡侧来回推之,如图1。
2、揉板门。左右旋揉相同次数,如图2。
3-15分钟。 【功效】清热除烦、健脾和胃、消食化积。
【主治】乳食停积、嗳腐吞酸、呕吐、泄泻、腹 胀、食欲不振、口臭、鼻出血、鼻前庭炎、痘疹 不出等。
图1
揉板门 图2
清板门
板门:推法
①由拇指指根推向腕 横纹可降逆止吐; ②由腕横纹推向拇指 指根能催吐止泻; ③来回推可调整脾胃 功能,升清降浊。
门红肿、便秘等。
• 【临床应用】清则气下降,补则气上升, 清补则顺气和血。泄泻痢疾,用清补法, 多推此一穴可愈。
大肠经 清大肠 补大肠 清补大肠
儿推穴位:大肠经
合谷
大肠经
三间 二间
商阳
小肠穴
• 【位置】:小指尺侧,指尖到指根。
小 肠
• 【操作】推法。
指根至推向指尖,称利小肠、清小肠。
指尖推向指根,称补小肠。
• 【主治】虚寒证。脾虚泄泻、完谷不化、五 更泻、寒痢腹痛、婴幼儿消化不良、绿便、
粘液便、脱肛、疝气等。
• 【临床应用】外劳宫为补阳要穴,性热,具 有温阳散寒、升阳举陷、固本培元之功效。
凡脏腑陈寒痼冷、下焦虚寒等证皆可应用。
四横纹《按摩经》
又名四缝
• 【位置】食、中、无名、小指指间关节横纹处。
四横纹
百日咳等
刺四横纹法,用于治疗小儿疳积、厌食咳嗽、百日咳,特别是婴幼儿,效果佳。
参考资料:《实用小儿推拿》张汉臣
肺经 肺金、肺穴
• 【位置】无名指螺纹面 • 【操作】推法。直推为清肺,旋推为补肺。 1、清肺:从无名指根推向指尖。 2、补肺:旋推无名指螺纹面。 • 【功效】清肺泻火、利咽通便、
止咳化痰、补益肺气。
• 【主治】发热、感冒、咳嗽、气喘痰鸣、自 汗盗汗、脱肛、遗尿、肠燥便秘等。
参考资料:《李德修小儿推拿秘笈》、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肾顶
• 【位置】小指顶端。
• 【操作】指揉法。2~10分钟。
• 【功效】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 【主治】自汗盗汗、汗出不止等。
肾顶
参考资料: 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本穴用于自汗、盗汗、汗出不止,疗效显著。
肾纹
• 【位置】小指末节横纹处。 • 【操作】指揉法,3分钟。 • 【功效】引内热外散,化瘀结。 肾纹 • 【主治】目赤肿痛、鹅口疮、
南
离
东震
兑西
Biblioteka Baidu内劳宫
坎 小天心
北
内八卦掐运法简述
自乾宫起,顺时针推至震宫,重运一次,轻运七次,为定魄。 自巽宫起,顺时针推至兑宫,重运一次,轻运七次,为安魂。 自坤宫起,顺时针推至坎宫,重运一次,轻运七次,能退热。 自艮宫起,顺时针推至离宫,重运一次,轻运七次,能发汗。 自离宫起,顺时针推至乾宫,重运一次,轻运七次,治咳嗽。 自坎宫起,逆时针推至艮宫,能治热证,并有止吐作用。 自艮宫起,顺时针推至坎宫,能治寒证,具有止泻作用。 坎离直推,为水火相济之法。
时间1-5分钟。独穴治疗10-20分钟。
• 【功效主治】泌别清浊、通利小便。
1、清小肠:清热利尿。小便短赤、尿 频、尿闭、水样泻用之。
2、补小肠,下焦虚寒之遗尿、多尿者 用之。
《实用小儿推拿》:本穴治疗小儿泄泻或中毒性消化不 良症最效,有通利小便之功,同时尚能分别清浊之能。
一窝风 腹痛要穴
【位置】:手背腕横纹正中。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行气、通络止痛。 【操作】按揉法。100~300下。 【主治】各种腹痛、关节痛、伤风感冒等。 【应用】一窝风为治腹痛要穴,尤其是寒证腹痛 更佳。常与外劳宫、拿肚角配合。
心经 肺经
肝经
心经:心火,中指螺纹面。
肺经:肺金,无名指螺纹面。 脾经 肾经:肾水,小指螺纹面。
推五经:用于治疗外感发热,
补充: 尤其6个月以内的婴儿,效果较好。 《李德修小儿推拿秘笈》五经穴,在五 指掌指关节处。五指根纹来回推之,开 脏腑寒火,治腹胀。揉之,能和气血。 除去拇指根纹,即大四横纹。
五经穴
参考资料:《按摩经》
总筋
【位置】掌侧腕横纹中点。 【操作】揉法、掐法。 【功效】清心火、退潮热,通调周身气机。 【主治】心经实热证。口舌生疮、流涎、潮 热、肠鸣吐泻、小便短赤、惊风、夜啼等。 【临床应用】为治心火要穴。
总筋 掌侧腕横纹中点
参考资料:《按摩经》
内八卦
• 【位置】在掌心,以内劳宫为圆心,内 劳宫至小天心距离为半径,画圆,即内 八卦穴。
• 【临床应用】退六腑是大凉要穴,上三关是大热要穴,两穴合用, 能平衡阴阳、调和脏腑,又称大分阴阳。
• 两穴合用时,以热证为主,六腑与三关之比为3:1,即退六腑300下 ,三关100下。寒证为主则反之,防止寒热偏胜,损伤正气。
• 资料来源:清代骆如龙《幼科推拿秘书》
五经穴:五指螺纹面
脾经:脾土,大拇指螺纹面。 肝经:肝木,食指螺纹面。
• 清天河水作用平和,清热不伤阴,一切热证,无论虚实,皆可用之。 • 资料来源:清代骆如龙《幼科推拿秘书》
三关
曲池 上三关
阳池
• 【位置】前臂桡侧,大鱼际(阳池)至曲池一条直线。 • 【操作】直推法。 上推三关:自大鱼际推向曲池。 大推三关:自脾经推向曲池。 • 【功效】温阳散寒、发汗解表、宣肺利水、行气和血、固本培元。 • 【主治】表寒证、虚寒证。风寒感冒、无汗、咳喘、畏寒肢冷、疳积
、痘疹不透、气血虚弱、腹泻久痢等。
资料来源:骆如龙《幼科推拿秘书》
六腑
阴 池
• 【位置】尺侧肘尖至腕横纹处(阴池)。 • 【操作】由肘向腕直推,称退六腑。100~300下。 • 【功效】清热除烦、凉血解毒、活血化瘀、润肠通便。 • 【主治】实热证。高热、惊厥、口舌生疮、牙龈肿痛、
咽喉肿痛、痄腮、溃疡、疮痈、便秘、痢疾等。
• 【操作】推法、掐法、刺法。
1、推四横纹。患儿四指并拢,医者用拇指从食指 横推向小指横纹100-300下。
2、掐四横纹。5次。
3、刺四横纹。局部皮肤消毒用三棱针刺之,捏挤 出黄白粘液。注意避开毛细血管。每周1-2次。
• 【功效】和中行气、消食导滞、健脾和 胃、退热除烦。
• 【主治】疳积证。腹胀腹痛、消化不良 、积食厌食、口唇皴裂、口疮、咳喘、
肠、功能性便秘等有良效。
参考资料:《实用小儿推拿》
内劳宫《按摩经》
• 【位置】掌心处。 屈指,在中指、无名指中间处。 • 【操作】揉法、运法、点法。
• 1、揉法,中指端揉之,100~300下。 • 2、运法。即水底捞明月。 • 3、点法。用中指端点内劳宫。 • 4、引水上天河。将水滴在内劳宫,并吹向曲泽。
内热外寒、高热手足凉 热毒内陷、疹出不畅。
• 参考资料:《实用小儿推拿》张汉臣
胃经
• 【位置】大拇指下节,至板门外
侧赤白肉际处。
胃
• 【操作】清法。
经
• 【功效】清胃热、降胃气
• 【主治】呕吐、口臭、腹泻、烦
渴善饥、鼻出血、食积腹胀、嗳
腐吞酸等。
小天心
参考资料: 《李德修小儿推拿秘笈》:胃穴部位有二,一是拇指下节为胃穴,二
• 【操作】运法。有顺逆之分。 • 【功效】宽胸利膈、开郁降气、消痞化
积、止咳平喘、止吐止泻。 • 【主治】食积吐泻、咳喘气逆、食欲不
振、胸闷、腹胀、惊悸不安等。 • 【临床应用】顺运内八卦,可升清,上
提中气,促使呕吐,治疗泄泻脱肛。 • 逆运内八卦,可降逆气,止咳化痰平喘
。
内八卦 中指下 南为离 北为坎 西为兑 东为震 东南为巽 西南为坤 西北为乾 东北为艮
参考资料 1、《小儿推拿广意》 2、《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推拿学》
外八卦《小儿按摩经》
• 【位置】手背外劳宫周围,与内八卦相对。
离 坤
巽
兑外劳宫 震
• 【操作】运法。顺时针运100-300次。 • 【功效】宽胸理气、散结消滞。
外八卦乾
艮 坎
• 【主治】胸闷、腹胀、便秘、肠麻痹等。
• 【临床应用】顺运外八卦,与逆运内八卦功效相当,有 促进肠蠕动的作用,对治疗肠胀气、肠梗阻、早期巨结
• 【临床应用】
1、临床多用清法,常与平肝、清天河水合用。 2、肺气虚需用补法时,虚则补其母,常用补脾法以培 土生金。
参考资料: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肺经 清肺经
肾经 肾水、肾穴
肾经
• 【位置】小指螺纹面。 • 【操作】推法。旋推,或向心直推为补法。
时间3-10分钟。
• 【功效】补肾益脑、纳气平喘、温固下元、
脾土:又称脾经、脾穴
• 【位置】大拇指螺纹面。或拇指末节桡侧。 【操作】推法。3~10分钟。 • 旋推为补脾。向心推至指根处亦为补脾。 • 从大拇指根部离心推至指尖为清脾、泻脾。 • 来回推之,平补平泻,为清补脾。 【功效】清脾:和胃消食、清利湿热、化痰。 • 补脾:健脾胃、和气血、化痰浊。 • 【主治】乳食内伤、食欲不振、呕吐泄泻、
便秘、疳积消瘦、体虚神疲、自汗、痰湿咳 嗽、黄疸、痘疮斑疹隐而不透、不寐等。
• 脾为后天之本,临床以补为主,其次清补, 泻法少用。
助痘疹透发时,补脾手法宜快速有力,取补中 有泻之意。
• 资料来源:《小儿按摩经》四明陈氏
肝经: 肝木、肝穴
【位置】食指螺纹面
【操作】清肝:从指根部推向指尖, 习称平肝。
补肝:旋推食指螺纹面。
肝主升,补肝亦升,非肝虚极不能
妄用。
【功效】清肝火、疏肝解郁、除烦
【主治】烦躁不安、口苦咽干、头
平
晕目眩耳鸣、头痛、目赤、惊风、
肝
夜卧不安、五心烦热。
【应用心得】
肝经
1、肝经只用清法,不用补法,疏肝解郁之功同逍遥丸。
2、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清肝亦可以清心经、清天河水代之。
3、肝虚应补时,虚则补其母,肾为肝之母,以补肾法,滋水涵木。
• 【主治】1、心经热证。高热神昏、身热无汗、口舌生疮、烦躁易怒、
小便短赤、疮痈、夜卧不安、惊惕不安等。 • 2、心血不足证。心烦、惊惕不安、睡卧露睛等。
• 【临床应用】1、本穴宜用清法,不用补法,恐引动心火。
2、清心经,泻心火,用于心火炽盛证,可用清天河水、利小肠代之。 3、气血不足而见惊惕不安、心烦失眠者,可补后加清,或补肾代之。
• 【功效】清热除烦、善泻心火,清虚热。
• 【主治】高热烦渴、口疮、小便短赤、虚 烦内热、失眠等。
• 【临床应用】内劳宫为清热除烦、清心火 要穴,有导赤散之功。
内劳宫 内劳宫
外劳宫《按摩经》
• 【位置】在手背中心,与内劳宫相对处。
外劳宫
• 【操作】掐法、揉法。
• 掐5-10次。揉300下。
• 【功效】温阳散寒、温固下元、升阳举陷。
清热利尿、清虚火、强筋健骨。
• 【主治】肾虚证。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泻、
遗尿、尿频、五更泻、癫痫、发育迟缓、佝偻病等。 • 【临床应用】
1、本穴主要用补法,不用清法。需清时,用清小肠代之。
2、本穴清补手法存在争议,三字经派以向心直推为补法,有
的医家则反之。 3、阴虚、脑发育不良、发育迟缓、佝偻病等,需久推,长期 坚持方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