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苏轼的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庐山时的所见所感。

诗中通过壁上题诗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庐山景色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本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简单的古诗词。

但对于这首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深刻的哲理,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解释。

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人题诗的行为和心态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学使其了解和感受。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掌握生僻字词的意思,理解诗中的哲理。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的解释。

2.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会。

3.诗中哲理的领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诗歌的朗读录音。

2.准备诗歌的解释和注释。

3.准备与诗歌相关的故事或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庐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庐山的美丽景色。

然后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诗歌,让学生自主阅读,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然后教师逐句解释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诗歌,模仿教师的发音和语气。

然后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会。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鼓励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进行回答。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与诗歌相关的故事或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中的哲理。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要背诵诗歌,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意思。

《题西林壁》教案4篇

《题西林壁》教案4篇

《题西林壁》教案4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二、初学感知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

正音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师生共同概括:(一)、解诗题,知作者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二)、抓字眼,明诗意指名读古诗。

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

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题西林壁》教案5【教材简析】《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缘”这个生字。

2.读懂诗句意思,理解古诗内容进而感受庐山的优美风景。

3.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含义,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一、读诗导入:师:孩子们,看看这一幅风景图,是否能唤醒你脑海中的记忆,这是哪里的景色?(生:庐山瀑布)记得李白写的那首诗吗?叫《望庐山瀑布》。

我们一起来背背好吗?庐山的.风景不仅仅就是这瀑布,你看这峰峦雄伟的山峰,更是那样的壮丽迷人。

大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十多天后,把这里的风景看了个遍,于是在庐山的西林寺写下这样一首诗,一起读诗题。

二、了解题目和作者三、自学古诗,感受诗意:1.学习古诗,不仅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更要读出对古诗的理解,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一下这首古诗。

2.汇报交流:A:你认为“岭”应该是什么样的?“峰”又是何种状况?说明庐山的景象怎么样?(生:变化莫测,形态各异,奇形怪状等)怎样能读出你的这些感受呢?“岭”和“峰”要重读。

B:除了从正面和侧面看,诗人还从哪些角度去看?同样的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色,这真是(千变万化,变化多端,)让人觉得(眼花缭乱)这就是庐山,让我们把它的特点读出来吧。

点拨:此山在哪?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他愿意停留在“不识”上,他问自已—,他问山中之人——,他问我们在座的各位——,可是,我们都身在庐山之中,看到庐山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补充链接:庐山在李白的眼中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在朱元璋的眼中是——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庐山在毛泽东的眼中是——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同样是庐山,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苏轼所说的——D:揭示哲理:孩子们,要想对庐山的风景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我们应该怎么办?同样,作者仅仅是在说庐山吗?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错在哪里?要想认清一件事情评价一个人,我们应该怎么办?(全面地,客观地对待事物,而且还要有自已的切身感受。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诵读题西林壁》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诵读题西林壁》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1.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题西林壁》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古诗的内涵。
2.鼓励学生提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
3.教师适时给予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开展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定期组织古诗诵读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诵读题西林壁》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古诗教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理。《题西林壁》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经典课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名作。本案例旨在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导他们感受古诗的韵味和意境,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从古诗中汲取智慧,传承文化,培养品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欣赏古诗之美的同时,提高语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融入生活实际,实现知行合一
本案例将古诗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通过创意解读、创作诗歌等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实现了知行合一,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

全诗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同时,诗中的哲理也值得我们去品味和领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于韵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有所提高。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的哲理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们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景象和哲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景象和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的哲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景象。

2.难点:领悟诗中的哲理,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景象和哲理的理解。

3.写作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自己在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的全文、图片、音乐等。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词语和句子。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庐山的景色,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呈现(5分钟)1.展示课件,呈现诗的全文。

2.引导学生跟读古诗,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景象的理解。

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巩固(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哲理是什么意思?2.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3.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领悟诗中的哲理。

拓展(10分钟)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自己在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9《题西林壁》教学设计(9)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9《题西林壁》教学设计(9)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9《题西林壁》教学设计(9)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理解诗词《题西林壁》的具体内容,把握主题思想。

2.了解古代文人的创作背景和倾注其中的文人之情。

能力目标1.能够朗读出《题西林壁》诗词,感受其中的意境。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词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优美文字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词内容和主题,感受其中的意境。

2.难点:表达诗词中含蓄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教师在课前可以播放一段西林壁的音乐,营造出古代文人雅集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人雅集的情调。

2. 教学新课(1)请学生跟读诗词《题西林壁》,注意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2)解释诗句中的生僻字和成语,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

(3)让学生自由发挥,描述诗词《题西林壁》中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3. 情感体验(1)设计一些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图画、音乐等多种形式感受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让学生自由创作,写一段描写古代文人雅集的文章,展现对优美情感的感悟。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题西林壁》传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激励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词《题西林壁》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古代文人雅集的向往和对优美文字的热爱,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之美,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1、听范读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缘、庐、峰4、指名读《题西林壁》5、齐读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7、质疑二、学习《题西林壁》1、知诗人,解诗题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3)把握朗读重音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

缘:因为。

题:书写。

(5)讨论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3、想意境,悟诗情(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

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第2篇】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抓关键词、借助注释、想象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一:题西林壁教案】《题西林壁》一、教学目标:1、学会背诵《题西林壁》。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3、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三、课时:一课时四、教具准备:庐山风景画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入新课师:我们已经学过了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知道了祖国有如此美丽的地方,那除了桂林山水之外,你们还知道哪一些地方很美吗?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师:同学们说了不少,今天老师也想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展示庐山风景画)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生谈感想师:看来大家都觉得庐山很不错,其实北宋的著名诗人苏轼也很喜欢庐山,他还为庐山写了一首诗,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题西林壁》(板书诗题)(二)讲解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首古诗,也学了古诗的学习步骤,大家还记得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生答2.解诗题,知作者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题:书写;西林:庐山有两座寺庙——东林寺和西林寺,这里的“西林”指的是西林寺;墙:墙壁)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

唐宋八大家:三苏、韩愈、曾巩、欧阳修、王安石、柳宗元)3.抓字眼,明大意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生读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说课稿(精选7篇)

《题西林壁》说课稿(精选7篇)

《题西林壁》说课稿(精选7篇)《题西林壁》说课稿(精选7篇)引言:《题西林壁》是苏轼写的一首哲理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题西林壁》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题西林壁》说课稿篇1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题西林壁》,一、说教材《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

这是一首哲理诗,编排在“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中。

《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二、说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苏轼及写这首诗的背景。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四、说教法基于自己对古诗教学的理解,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源头,采用激趣——晓意——明理——提升的四步教学法,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品读诗句,在读中知情,在读中悟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知识拓展、内化、深化、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升华情感的目的。

五、说学法古诗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

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我让“读”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悟情悟理,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六、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六大部分,我先来说第一大部分(一)欣赏中激趣新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你们都游览过哪些地方?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地方。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四篇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四篇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四篇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 能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 了解诗句的意思。

3 体会诗中所包含深刻哲理。

教学重难点:1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2 背诵并默写古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

2 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写有练习题的幻灯片教学设计:一.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

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认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苏轼)1.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

(出题解题)3.简介诗的生成背景。

(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二.学习古诗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培养。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小组要说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明确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

)2)反馈小组学习情况师: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现在老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老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小组利用了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的?(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4《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题西林壁(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14《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题西林壁(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题西林壁(教案)一、教学内容《题西林壁》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作者苏轼。

这首诗以庐山的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世事的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哲理;3.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4. 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哲理;掌握古诗的一些基本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诗歌的意境和哲理;学会用古诗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感受古诗的美;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哲理;2.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对庐山的了解。

1.2 出示庐山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并描述。

2. 朗读诗歌2.1 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2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2.3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 理解诗意3.1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

3.2 小组讨论,探讨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3.3 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分析表现手法4.1 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分析其作用。

4.2 学生探讨诗中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3 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感受古诗美5.1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

5.2 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古诗。

6. 总结拓展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6.2 学生谈谈学习古诗的体会。

六、板书设计1. 《题西林壁》2. 诗歌内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说课稿7篇

《题西林壁》说课稿7篇

《题西林壁》说课稿《题西林壁》说课稿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题西林壁》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西林壁》说课稿1一、说目标我根据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注释,画、演等手段理解诗意。

2.想象诗中的画面,领悟诗文大意,体会诗人情感,背诵并默写课文。

3.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

确立此目标有以下四点依据: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第二学段的学生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标强调的是在这一学段中要引导学生粗知文章大意。

能借助注释、插图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积累凝练的语言。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古诗《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三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题西林壁》是诗人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他的哲理用原文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题西林壁》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词的欣赏和诵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同时,背诵、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四是基于对学情的把握:四年级学生思维形式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于古诗,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

但是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这是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是优秀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1篇《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在三四行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看,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

2、初读诗,正字音。

3、再读诗,清节奏。

4、抓字眼,明诗意。

5、多诵读,悟诗情。

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

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

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以是齐诵、轮诵、唱诵或表演读,形式多样,重在读出理解,读出感受。

有了这些奠定后,我们就要直奔本课的重难点,即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内在含义。

经师生讨论,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

学生谈及如人的立场不一样,所以评定一个人是好是坏的结果也不一样;犯错误时,自己往往不能发现,总是当别人指出后方才醒悟等等。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3、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难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3、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谁去过庐山或看过庐山的风景片吗?请简单地介绍一下庐山的风景或景点的名称。

2、庐山的瀑布气势磅礴,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有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不仅瀑布有名,山也特别有名气,李白以庐山的山为背景还写过一首另一首诗《望庐山五老峰》中有一句: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3、同样以庐山为背景,不同的诗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还将最后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解诗题,知作者(板书课题:题西林壁)1、简介: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

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2、诗题3、作者三、读正确,明诗意1、听录音读2、指生读3、师生合作读:生读前四字,师读后三字,交换角色再读。

4、齐读。

5、诗意四、入诗境,悟诗情1、这首诗写了什么?请你轻轻地读一读,认真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诵读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诵读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
3.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五言或七言绝句,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古诗知识,如意象、对仗等,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热情。
4.家长协助孩子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特点,增进同学们对古诗及诗人的了解。
5.分组进行课后讨论,每组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分析其意象、情感和哲理,下节课由小组代表进行分享。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诵读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把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横看成岭侧成峰”中的“岭”、“峰”等,并了解其文化背景。
2.技能方面: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句的韵律、意象等,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品读和解读技巧。同时,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古诗的朗读、背诵和简单的赏析。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壁》的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以及掌握古诗的朗读、背诵和简单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一是诗句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二是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品鉴古诗,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设想
(5)拓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积累的古诗知识,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6)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巩固所学。
3.课后作业设计:
(1)熟中的哲理。
(3)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短诗,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4.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6.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如何将古诗中的哲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用诗歌记录下来,与同学和老师分享。

5《题西林壁》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 3篇

5《题西林壁》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 3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网络环境下的交互特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按照网络教学模式图和教学流程图:情景导入→自主探索→引导探究→归纳小结→反馈评价→升华提高。

3)当学生打开网页课件时,主页上显示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庐山和题壁诗,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打开“教学资源”网页中“欣赏庐山”“古诗理解”“古诗新唱” “悟出道理”等数学课堂环节。

媒体设计思路:1)根据课程学习的需要,选择并确定主题小组分工等2)组织网络合作学习小组;3)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网址和途径并指导学生浏览相关网页;4)根据需要组织有关协作学习内容。

5)形成作品,要求学生以在网上找到的资料为基础,做一个与主题有关的网页,并向全体学生展示;6)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在网上评价作品,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整堂课步骤设计如下:一、打开网页,主页显示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学生自行阅读,借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打开“教学资源”。

三、学生进行点击学习。

四、点击“古诗欣赏”按钮,然后结合课本进行“理解古诗”。

五、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

六、小组协商解决“讨论探究”。

七、当堂练习,点击“拓展练习”进行练习。

八、升华提高,学生充分活动之后,基本解决问题。

进行讨论。

九、通过网页展示教材分析。

是学生更一步理解知识。

十、学生通过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延伸。

教材简析:《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

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

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

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

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4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4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作者美丽的编辑给家人们分享的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4篇),仅供借鉴。

《题西林壁》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教学步骤一、场景设置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1、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有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三、讲解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较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配乐朗诵古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3篇)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3篇)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 1设计理念:《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结合本单元的主题“观察与发现”,结合新课程的学习标准,结合古诗这一特殊题材的学习要求:在反复诵读的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领略庐山美丽风光。

借助感悟诗意,观察图片,明白“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

除此之外,还特意安排了课下练笔和诗配画。

本节课旨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基础上,力求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孩子领悟哲理稍有难度,应借助多媒体深入浅出地引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2、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吟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感悟古诗的韵律美。

2、利用多媒体,体会古诗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明白诗中蕴含的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激发学生对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吟诵古诗,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课前准备:(1)师生收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音乐以及板书卡纸。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亲爱的孩子们:我们已经学过好多古诗,看到这幅美丽的西湖图画,你会想到哪首诗呢?《饮湖上初晴后雨》《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回忆吟诵古诗)。

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庐山瀑布的壮美描写得淋漓尽致。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第1篇】《题西林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壁”等生字,了解作者简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传情达意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领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谈话导入,畅谈旅游经历,进而引出《题西林壁》(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那1、介绍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并称“三苏”。

2、解题题:题写。

西林:西林寺。

壁:墙壁——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歌。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带领学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横”是什么意思?各不同是什么意思?(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会呈现出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呢?(出示图片)(4)在前两句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5)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组合作讨论)(1)学生汇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汇报诗意。

(3)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学习后两句的感受。

(4)全班同学带着感情,齐读整首诗。

5、总结汇报本节课收获,可以是手法上,可以是情感上的,可以是内容上的。

6、布置作业写一写四季的庐山、早晚的庐山、晴雨的庐山。

7、板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第2篇】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四年级语文教案《题西林壁》

四年级语文教案《题西林壁》

四年级语文教案《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题西林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析诗句,理解诗文的含义和背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诗文的背景知识。

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句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相关背景资料的图片或文字。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的墙壁,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墙壁有什么作用?”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墙壁不仅可以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还可以用来题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展示《题西林壁》的课件或黑板,让学生自读诗文。

2. 教师讲解诗文的背景知识,介绍苏轼和他的创作风格。

三、诗句解析(15分钟)1. 教师逐句讲解诗句的意义,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

2.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境和情感,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绘的山峰景色。

四、朗读与背诵(10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停顿和韵律。

2. 学生集体朗读,教师纠正发音和节奏。

3. 教师鼓励学生背诵诗文,提供一些背诵的技巧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意义和背诵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一首题壁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2. 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欣赏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

对于诗句中的生僻字词,可以提前准备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在朗读和背诵环节,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供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朗读和背诵技巧。

六、课堂互动(1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西林壁》集体备课
以下内容和上面微观励志故事
给予
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

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

但是大家后来都看得出来,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

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

"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

"他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

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

我们漫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积极行动,而是消极应付,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关键时刻不能尽最大努力。

等我们惊觉自己的处境,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了。

把你当成那个木匠吧,想想你的房子,每天你敲进去一颗钉,加上去一块板,或者竖起一面墙,用你的智慧好好建造吧!你的生活是你一生唯一的创造,不能抹平重建,即使只有一天可活,那一天也要活得优美、高贵,墙上的铭牌上写着:"生活是自己创造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