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 3.9《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3.9赤壁赋教案(1)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3.9赤壁赋教案(1)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a5507602d276a201292e88.png)
3.9赤壁赋教课设计一、教课目的:1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课重难点:1领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2语言运用的妙处。
三、教课课时:二课时一.作者背景苏轼身世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遇到优秀的文学熏陶,特别是在父亲苏洵由奋发念书而入仕的影响下,从前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 21 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务,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崎岖的宦途生涯。
现在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祸,危机重重,一大量有政治志向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医生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武也踊跃参加此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 的建议固然这样,但因为他希望对改革应采纳平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买卖气。
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吞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实行新法时,苏武偏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公司内部权益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嘲讽新法的诗句进行诬告。
“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赦罪开释,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落访惶,精神上孤单愁闷。
可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川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集人生思虑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变化,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质中实行,当旧党要取销全部新法时,他又自告奋勇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此被诬为“王安石第二”遇到排斥。
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登台,又以诗人曾依赖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高中语文 9 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9 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afdb0dc4ce2f0066f53322f0.png)
《赤壁赋》教学目标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4、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3、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本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文体“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本文,掌握节奏。
教学过程一、导入散文家余秋雨曾说过:“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因为文人墨客往往会在跋涉千山万水时感慨历史人生。
大文豪苏轼似乎对赤壁情有独钟,在贬谪黄州期间两次登临便写下了“两赋一词”。
“创作就是倾诉,阅读就是倾听”,让我们通过美读和感悟来聆听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寄托的心声。
二、知人论世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
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
”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
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
在狱中一百多天,受审十余次,惨遭折磨。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3.9《赤壁赋》教案(1)(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3.9《赤壁赋》教案(1)(精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a324a5e31b765ce0508144f.png)
《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学习本文清新流畅、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
2、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以及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感情变化以及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苏轼的宇宙观以及文中所传达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文本对于苏轼,我们已经不陌生,他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以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脍炙人口。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开词中豪放一派,对后代有深远影响。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被贬官,先后到杭州,密州等地任职。
1079年,御使李定等摘其讽谕诗中的诗句,诬陷他以诗诽谤朝廷,被捕下狱(乌台诗案)。
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1082年,苏轼被贬黄州已经两年。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解读文本(一)听朗读课文。
要求:1、注意字词的读音及断句;2、说说你听此文的初步感受。
听完朗读,让学生交流对《赤壁赋》有什么初步感受?在学生发表意见基础上教师归纳:1、语言上有一种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2、写景上有一种境界开阔飘飘欲仙的感觉。
3、情感上是悲中有乐,乐中有悲。
(二)研读第一段1、默读,要求疏通句意(略)。
2、朗读,赤壁之景到底怎样,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3、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图。
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板书:画意——美4、“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明确:“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有听凭、随意的意思。
《赤壁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赤壁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4b455ccd9b89680202d82503.png)
《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学习本文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以及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旷达乐观的情怀;学习作者虽然身处逆境却依然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一、背景介绍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见小知识1)被贬黄州,这是他人生道路的转折。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
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
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
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本文是《前赤壁赋》。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在黄冈市区的西北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为赤鼻矶;又因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也被称为赤壁)。
在这里,苏轼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后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这两篇文章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
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
二、有关“赋”的知识赋是一种文学体裁,是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注重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
语文:3.9《赤壁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语文:3.9《赤壁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55815f51240c844768eaee62.png)
6 赤壁赋名师导航内容感知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累官至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
诗、文、书、画,均称大家。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词属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
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
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全文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借景物描写与主客问答的手法,紧扣赤壁的风月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全文含而不露,意在言外,将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从形式上看,既自由疏放,灵动有致,又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它融诗、赋、文于一体,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议论。
可以说,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学习时要注意多加朗读、背诵,细细体味。
咬文嚼字1.字音属.客(zhǔ) 窈窕..(yǎo tiǎo) 扣舷.(xi án ) 冯.虚御风(p íng ) 桂棹.(zh ào ) 倚.歌(yǐ) 和.之(h è) 余音袅袅..(niǎo niǎo) 幽壑.(h è) 嫠.妇(l í) 愀.然(qiǎo) 正襟.危坐(j īn ) 壬戌..(r én x ū) 舳舻..(zh ú l ú) 酾.酒(sh ī) 横槊.(shu ò) 江渚.(zhǔ) 麋.鹿(m í) 匏樽..(p áo z ūn ) 蜉蝣..(f ú y óu ) 扁.舟(pi ān ) 肴.(y áo ) 酌.(zhu ó) 藉.(ji è) 2.多音字3.形近字⎩⎨⎧琴弦弦船舷舷 ⎩⎨⎧椅子椅倚靠倚 ⎩⎨⎧枭雄枭袅袅袅 ⎩⎨⎧航行航舳舻舻 ⎩⎨⎧书籍籍狼藉藉 4.通假字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饮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山川相缪.(“缪”通“缭”,盘绕)5.古今异义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文中指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cf2f9047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10.png)
《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学目标:⒈体会苏轼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⒉学习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特点。
教学时数:2第一教时明确目标:⒈感知课文,积累字词句;⒉理清的心情变化历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解题1.介绍苏轼――“浑涵光线,雄视百代”2.介绍文体及写作背景⑴赋――体物写志⑵介绍写作背景三、整体感知⒈诵读课文,初步感知⑴听录音,留意诵读的停顿、延长,体会其中的节奏。
⑵自由朗读,找出每段中押韵的韵脚(12个)。
⒉齐读课文。
⒊对比注解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⒋质疑解难,师生共同小结文言学问。
⒉思索:⑴“赋”的特点是“体物写志”,贯穿全文的“物”是什么?⑵理清的情感变化历程。
明确:①贯穿全文的“物”是“清风”、“明月”,“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就是紧扣“风”“月”绽开描写和谈论的。
②情感变化线索:乐-→悲-→喜四、思索练习二其次教时明确目标:1.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谈论,揣摩体会旷达乐观的情怀。
2.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课文鉴赏(一)析“乐”【第一段和其次段的第一层】⒈齐读,思索:和客人夜游赤壁,他们的心情很“乐”,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渲染他们此时那种欢乐心情的?明确:景物:“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活动:“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饮酒…扣舷而歌…”感觉:“浩浩乎…飘飘乎…”⒉第1段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明确:展现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吟文、迎风赏月的舒服飘逸、超然物外的意境。
⒊第2段写放声高歌,歌词表现了怎样的情怀?明确:说明在遭贬谪之后,仍旧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二)析“悲”【其次段的其次层和第三段】1)析第2段⒈共赏清风明月,泛舟万顷秋江,此乃人生一大乐事,此时的氛围却发生逆转――由“乐”转“悲”,“悲”从什么地方体现出来?这个变化突然吗?明确:从“客”悲凉的箫声体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3.9赤壁赋2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3.9赤壁赋2新](https://img.taocdn.com/s3/m/3e39687016fc700abb68fc73.png)
《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赋”这种文体的特征,鉴赏音韵美和意境美。
2、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3、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4、体会本文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的特点。
5、学习作者历经磨难后开朗乐观的豁达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方法:诵读和提问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造酒试验家(自酿养生酒),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苏东坡传·序》这里描述的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的人。
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
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
二、解题及了解背景介绍赋的有关知识: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介绍写作背景:这篇赋写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 1082 )作者被贬黄州之后。
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禀、何正臣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名,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
高中语文 3.10《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3.10《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75f91013b90d6c85ed3ac60e.png)
赤壁赋教学目的: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3、熟读并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1、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2、语言运用的妙处。
教学程序及设计:一、引入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
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一起走近苏东坡。
二、题解1.关于苏轼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我们的课文所选是他的《前赤壁赋》。
《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4218e00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e2.png)
《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1《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赤壁赋》的诗歌史背景、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分析文中的意象、意境、意义,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技能目标:通过诗歌解读训练,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独立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爱好文学,理解历史文物的传承与价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情感品质。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赤壁赋》的诗歌史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分析《赤壁赋》的意象、意境、意义,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如何结合历史时代、社会现象、文学形式,深度解读《赤壁赋》的意蕴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读解+互动交流。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询问学生:对于《赤壁赋》有何了解?了解书名、作者、体裁、历史背景等基础知识。
2. 小组互动:学生分组交流,思考诗歌解读的目的和方法,并分享个人的文学鉴赏体验和感悟。
【Step 2】解读文本1. 讲授文本的诗歌史背景和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介绍《赤壁赋》的基本情节和特点。
2. 讲解文本的主题、意象、意境、意义,引导学生全面把握诗歌的含义与内涵。
3. 细读文本,逐行分析,强化对古汉语音韵的理解和体味。
【Step 3】鉴赏诗歌1. 用对比、题意分析、意象引申等方法,阐述诗歌的含义和表现方式,展开探究互动交流。
2. 练习口头表达,训练学生独立撰写诗歌解读、创作评论和鉴赏理解的能力。
3. 借助多媒体和图片,展示赤壁风景和诗歌名句,凸显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
【Step 4】课堂练习1. 运用《赤壁赋》的诗句,在课堂上进行词汇搭配训练和语法应用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在文中寻找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意义和表现气氛,并提出提问以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Step 5】课堂总结1. 对《赤壁赋》的阅读点滴和体会,各小组进行总结分享,交流学习心得和感受体会。
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学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学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0cf6e2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78.png)
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文学成就,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音韵美和意境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赏析文中的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学习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苏轼在困境中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的坚强意志。
(2)体会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诵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赏析文中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体会苏轼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4. 赏析感悟法: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的语言、写作手法和思想内容,感悟苏轼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赤壁的视频或展示一些赤壁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赤壁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介绍苏轼的生平及文学成就,引出课文《赤壁赋》。
2. 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文学成就极高,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
(2)《赤壁赋》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遭受挫折,内心苦闷。
但他在黄州期间,积极调整心态,寄情于山水,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3.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中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中必修2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95b4c6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05.png)
《赤壁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1〕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3.〔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
4.2.过程和方法5.〔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6.〔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7.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8.〔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9.〔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3.体会景、情、理三者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自学、讨论为主,教师适时点拨,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翻译全文,疏通文意。
反复采取自读、齐读等读法,使学生感受赋的音乐美。
注意朗读指导。
〕本课时的主要任务也是教学重点难点:1. 理清本文的情感线索。
2. 体会景、情、理三者的内在联系〔写景与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3. 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X读构建情境初悟情感思考问题一:按照苏轼的心二感悟文本讨论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乐〕—→〔悲〕—→〔乐〕乐:清风明月、水天一色〔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变与不变取与不取变不变逝者如斯〔水〕未尝往也〔水〕盈虚者如彼〔月〕卒莫消长也〔月〕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问题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1、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2、悲又从何而来?问题三: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2、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情是如何变化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的逻辑顺序来探究抓住线索注重体味深刻哲理结合生活体验此处是教学重点。
文章是由作者感情的变化为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先写因泛舟江上而生遗世独立之乐,再写听到萧声呜咽而兴人生无常之悲,最后经过相互辩驳,认识归于一致,终于“喜而笑〞,精神得到了解脱。
高中语文3.9《赤壁赋》(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3.9《赤壁赋》(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89fbe6ac04a1b0717fd5dd6f.png)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高中语文 3.9《赤壁赋》(第5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3.9《赤壁赋》(第5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176f718762caaedc33d492.png)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肩膀》
他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他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他将挚意挥洒成行云流水的文字,他用厚实的肩膀承担起生命的重量……
在这个有着惨白月色的夜晚,他独坐短松岗,一壶清酒伴着泪千行,他的面容在月光下憔悴而又落寞。他一定是赶了好久的路后才回到这里,他来不及洗去脸上的浮尘,来不及整理泛白的鬓角,他只想快快回到这里,再好好看看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女子,他仿佛又看见她凭栏倚窗,乌黑的长发倾泻而下。可如今,只有那棵棵松树掩映下的坟冢默默地回应他的呼唤,他的手轻轻抚过坟头,将清酒缓缓洒在坟前,深深凝望后毅然转身。这是怎样的悲痛!曾经伉俪情深,如今只剩下自己形单影只,但他没有沉沦,他用他坚实的肩膀撑起这份悲痛,撑起他残落的家,用他的肩膀撑起对亡妻深深的思念,化作一首千百年来被人传诵的词:
。
四、课堂检测
高考作文素材之苏轼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中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中必修2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e342f5de80d4d8d05a4fae.png)
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
《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
三、回顾“赋”的文体知识。
(随机请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
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四、检查预习效果:(各组间比赛,男女生比赛,激发学生积极性)⑴按课本段落,要求四个自然组的学生分别齐声朗读课文,看哪个小组读音准,情感变化把握得好。
(听朗读示范录音,正字音,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快慢﹑情感变化)⑵检查男生对文言字词句知识的把握。
(通假字﹑多义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⑶检查女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明确各段内容,概括各段段意:(按《优化》提示,可将课本最后一段“客喜而笑……”另作一段)明确:第一段,写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五、分析第一段:⑴情景设置:配乐,展示苏子泛赤壁的画面;学生朗读课文。
(说明:文章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秋江夜游图。
将学生的思维带进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之中)⑵本段以写景为主,请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并朗读。
写景的三组对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三单元9赤壁赋(6)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三单元9赤壁赋(6)](https://img.taocdn.com/s3/m/dd78044b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eb.png)
赤壁赋教学目标:1、指导预习,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的习惯。
2、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朗读、课后练习,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3、指导诵读,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理解词语、句意,熟悉课文内容。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知人论世,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心路历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旷达乐观、勇于面对坎坷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第1、2、3点。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第4点教学过程:布置预习:1、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内容。
找出对照注释还不能理解的词句,或问同桌,或课堂上提出共同探讨。
2、早读课反复朗读课文。
3、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赤壁赋》,其作者苏轼,我们在小学、初中就已经接触过,今天我要和大家讲一个他“死里逃生”的故事。
苏轼四十三岁的时候,因为“名太高”而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随时听候发落。
弟弟苏辙、儿子苏迈多方营救。
某一天,苏迈再次出去借钱,委托一个朋友给牢里苏轼送饭。
本来他们父子有一个约定:事情恶化宣判死刑之时就送鱼进去,而朋友不知道,那天送了苏轼最喜欢吃的鱼进去。
苏轼一看到是鱼,大吃一惊,知死期将至,便写下了两首绝命诗请狱卒转交给弟弟苏辙。
装诗的信封通过监狱的最高长官传到了当朝皇帝手上。
皇帝拆开一看,是两首绝命诗,(其中一首是: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了须偿债,十口无家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诗里写的是对皇帝的忠诚和愿与弟弟世世为兄弟的情感,大受感动;加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立下了一个只有当朝皇帝知道的祖训:不得诛戮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于是就释放了苏轼。
苏轼死里逃生,被贬到了黄州。
该案史称“乌台诗案”。
经历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的苏轼,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靠微薄的俸禄养活不了一家人,在朋友的帮助下,开辟了一片荒地耕种自给,这片地他取名为“东坡”,同时也自号“东坡居士”。
高中语文 第9课 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9课 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fcb6d6580216fc710afd6f.png)
《赤壁赋》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这是一篇散体文赋。
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县〕时,曾多次到赤壁游览。
一次是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公元1082年8月12日;一次是同年十月十五日,阳历11月7日。
游览地点并不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三国周瑜赤壁在湖北嘉鱼东北;而苏东坡所游的赤壁,实是赤鼻矶,在湖北黄冈县城外。
作者一时兴会所至,借历史上的胜地来抒发内心的感慨,写了两篇赋:《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还有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汉代是铺张扬厉、繁缛富赡的,被称为大赋。
到了六朝讲求对仗工稳、字句整饬,叫做律赋。
唐宋时那么突破了声律的种种限制,使之自由挥洒,富有灵活性,叫做文赋。
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即是。
苏轼的《赤壁赋》是宋代文赋杰出的代表作,融诗、赋、文为一体,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议论,各因其情理所宜而运用自如。
开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以极为优美的笔调展现出一幅人间仙境的图画,表现一种超然物外的欢乐。
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
以“客〞的口吻慨叹英雄人物的兴亡幻灭,抒发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哀;以“主〞的口吻阐发恒久与短暂、无穷与有限皆是相对的道理,提出消除外慕、冥于自然的解脱之道。
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优美的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使之成为古代散文名篇。
这篇文章有一定难度,哲理也比较深奥,建议你采用下面的学习方法:1.深入了解苏轼其人,这是学习本文的关键。
本文从表面看是一篇游记散文,实际上是一篇人生哲理散文,寄寓了苏轼在人生坎坷之途上的深沉感慨。
不了解苏轼的人生,不了解苏轼的处世哲学,就不可能理解这篇文章的深刻寓意。
2.抓住本文特点,披文以入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3.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
4.理解作者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结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二、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涵的情感与哲理;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一、导入1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
《汉书·朱博传》:“是时,兀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
”后世便以御史府为乌府,御史台为乌台。
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故称乌台诗案。
而这些御史台官员诬陷苏轼的理由是他写的一些诗文。
最可笑的例子是王圭指着苏轼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
”这两句诗被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指控他“大逆不道”,幸亏神宗皇帝英明,说:“彼自咏桧,干卿何事?”这个罪名才不成立。
乌台诗案在苏轼的生命历程中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这种文字冤案一直伴随着他。
苏轼先后被贬至黄州、颍州惠州海南。
在惠州他曾写过一首《纵笔》诗,有“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的诗句,描写自己在春风中酣美的睡眠。
当朝宰辅章敦看到那两句诗说:“原来苏东坡过得这么舒服!”于是颁发了新的贬谪令,把他贬谪到海南。
中国古代有诗文“穷而后工”的说法,作家现实生活中的不幸经历往往成就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击,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经过了这段炼狱般的经历之后,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期间他的创作达到了巅峰,不仅有文学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而且有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枕还酹江月。
二、写作背景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因为写的诗因为讽刺新法而遭到逮捕。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
一位官员曾关在同一监狱里,与苏东坡的牢房只有一墙之隔,他写诗道: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
通宵侮辱、摧残到了其他犯人也听不下去的地步,而侮辱、摧残的对象竟然就是苏东坡!幸亏亲友的营救,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
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
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
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被贬黄州之后的苏轼已经年过半百,他常来到赤壁,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写下《赤壁赋》。
1、介绍赋的有关知识。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
在汉代,赋往往用很长的篇幅,用很多华丽的词藻。
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2、苏轼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1)“三苏”。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政治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所以说他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上颠沛坎坷。
(2)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
早年就有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对人生有一种放旷达观的心态;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观念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
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3)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4)林语堂对苏轼有过非常有趣的评价:“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五、课文正音、朗读。
属(zhǔ)客窈窕(yǎotiǎo)斗(dǒu)冯(píng)虚御风棹(zHào)和(hè)歌愀(qiǎo)然扁(piān)舟无尽藏(zàng)相藉(jiè)11.第一段12.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
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
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1重点字词Ⅰ一词多义(1)如A.纵一苇之所如(往)B.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好象)C.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比得上)D.如期完成(按照)(2)属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通“嘱”,劝酒)B.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C.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D.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亲属)E.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F.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Ⅱ通假字(1)举酒属客(通“嘱”,劝酒)(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Ⅲ特殊句式(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2内容分析(1)苏子的心情怎么样?乐甚(2)为什么呢?美景(3)这幅景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描述一下月夜秋景图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地点: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景: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秋江的澄澈,诗人的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神情。
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露——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
苏轼这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长江赤壁风月露舟的绚丽景色,请同学们边读边体会作者的豪迈雄浑的气魄、简洁明快的文笔、朗朗上口的节奏。
4)“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指的是《诗经。
陈风》中的《月出》。
这首诗描写诗人见到月光下美人姣好的容貌和娴雅的体态,引起感情上的爱慕以及爱而不得的烦闷不安。
(5)为什么作者吟咏的是这一首诗呢?我们接着看,作者紧接着描绘了什么?(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徘徊”什么修辞手法?作用何在?月亮从东山后面露出了脸,到斗宿和牛宿之间就徘徊不前了,一“出”,一“徘徊”,写出月亮不易察觉的缓缓移动,以及对游人的依依眷恋和脉脉含情。
也反映出作者看月亮时愉悦的感受。
(7)在这个月光如水、气候宜人的夜晚,作者泛舟于浩瀚无边的江上,用了哪两个字表现泛舟时的情景?作者的感受什么样?丢掉平日的顾虑重重,任由小船在江上漂泊,也是随自己心灵压力的一种释放。
一个“纵”把一叶扁舟在长江上顺流而下,自由自在地随江势漂流的情景描绘得生动、逼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在船上随江而行的激动心情——小船呀,小船,你就像我那久被压抑的心,在这大江里终于得到了解放,你随意前行,爱怎么漂就怎么漂吧!同样,“凌”它既是客观的描述,写出了小船在万顷无边的水面上腾越前进,也写出了作者当时的主观心情:现实生活中的苦恼和烦闷都让它见鬼去吧,我的小舟凌空飞翔,我的心情是激越壮美的。
自由自在,如在无垠的太空中飞行;无拘无束,仿佛要远离人世,升入仙界。
,3诵读指导:要求读出停顿、延长,掌握其中的节奏。
注意:叙述的句子——平缓;描写的句子——注意意境,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诵读;抒情的句子——注意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要读出这种情感来。
例如:下列句子诵读时哪些地方需要延长?请同学找出来。
明确:“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这两句话,是意境的基础,与下文一致的语气应该是平静的。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诵读,体会延长的作用,感受欣赏美景后的兴奋。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诵读时,应体会延长所表现出的壮阔激荡的情感。
)七、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箫声起,悲意生。
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一)重点字词Ⅰ词类活用(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Ⅱ特殊句式(1)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二)(1)基于作者上一段的自由自在和怡然自得,作者这一段开始就写了什么心情?乐甚。
(2)作者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欢乐?扣舷而歌之。
(3)作者怎么想到美人了呢?古人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4)远隔千里怎么还想呢?被贬黄州怎么还惦记仕途呢?大家交流一下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依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心,而不甘心沉沦。
受到儒家思想经世致用的影响,作者身在千里,心忧天下的一种责任感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