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物理(第二版)第14章 原子核物理学基础详解

合集下载

原子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原子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原子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原子物理学是探索自然界基本结构的关键领域之一,通过研究原子的性质和相互作用来理解物质的本质。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化学反应、能源产生还是医学诊断,都离不开原子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探索一下原子物理学的基础知识,揭开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

原子的基本构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电子带负电荷,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在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凝聚在一起,而电子则围绕原子核运动。

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保持电中性。

每种元素的原子核含有特定数目的质子,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原子的大小与结构原子的尺寸极小,通常以皮米(1皮米=米)为单位来描述。

原子结构由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核在原子的中心,体积微小但质量占据绝大部分。

核外电子以不同能级围绕核运动,形成电子云。

原子的大小主要由电子云的范围决定,核的体积几乎可忽略不计。

原子的稳定性与周期表原子的稳定性与核内质子与中子的比例、核外电子排布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自然界中,原子追求最稳定的状态,通过电子的进退,与其他原子形成化学键。

元素周期表将元素按原子序数排列,呈现出周期性规律性,帮助我们理解原子的性质与变化规律。

原子的相互作用原子间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为化学键和核相互作用。

化学键会形成分子和晶体结构,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性质。

核相互作用则涉及核聚变与核裂变等过程,释放出巨大能量,被广泛应用于能源领域。

前沿挑战与展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原子世界的认识层层深入。

现代物理学不断探索原子核的内部结构、量子力学的神秘世界,推动着原子物理学领域的前沿研究。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或许能更深入地认识原子的奥秘,开启新的科学时代。

在原子物理学这片广阔的领域里,我们不断追寻着真理,探索着微观世界的奥秘,引领着科学发展的方向。

让我们怀揣着好奇心,继续前行,探索更深层次的原子物理学知识,拓展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原子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深深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

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

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原子核物理学是研究原子核结构、性质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于我们理解宇宙的本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原子核的组成、结构和相互作用等方面。

一、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原子核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决定,而原子核的电荷则由其中的质子数决定。

原子核的质量数A等于质子数Z与中子数N之和,即A=Z+N。

二、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的结构是由质子和中子的排列组合决定的。

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能级上的核子数目不能超过2。

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分别占据不同的能级,形成壳层结构。

原子核的能级结构类似于原子的电子能级结构,但由于核力的特殊性质,原子核的能级间隔比电子能级间隔大得多。

三、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原子核内部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核力和库伦排斥力。

核力是一种强相互作用力,只作用于极短距离内的核子之间,具有很强的束缚能力。

核力的作用使得原子核能够稳定存在。

库伦排斥力是由于质子之间的电荷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它试图将质子推开,使原子核发生解体。

因此,原子核的稳定性取决于核子数目的比例和核力与库伦排斥力之间的平衡。

四、原子核的衰变原子核的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发地转变为另一种核的过程。

原子核衰变可以分为放射性衰变和非放射性衰变两种。

放射性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粒子或电磁辐射的过程,如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等。

非放射性衰变是指原子核通过核反应转变为另一种核的过程,如核裂变和核聚变等。

五、原子核的能量原子核的能量主要包括结合能和激发能。

结合能是指原子核中的核子通过核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量。

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

激发能是指原子核在高能级上的能量,当原子核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会释放出能量。

六、原子核的研究方法原子核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粒子加速器和核探测器。

粒子加速器可以将粒子加速到高能量,使其与原子核发生碰撞,从而研究原子核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原子核物理学知识点总结

原子核物理学知识点总结

原子核物理学知识点总结一、原子核结构1. 原子核的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它们是由夸克组成的基本粒子。

在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以一定方式排列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核素。

2. 核素的表示核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Z但中子数N不同的同位素。

核素用(Z,N)表示,其中Z为质子数,N为中子数。

例如,氢的核素包括质子数为1的氢-1、氢-2、氢-3等。

3. 核力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性质与核力密切相关。

核力是一种强相互作用力,它表现为对保持核子在原子核内相互靠近的吸引力。

核力的作用范围仅限于核子之间的短距离,因此核力是一种短程力。

核力使得原子核具有较大的结合能,使得相对论效应可以忽略而用非相对论性Schrödinger方程描述原子核结构和性质。

4. 核子排布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排布不是随机的,而是服从一定的规律性。

据以谷间核子模型,核子排布成层状结构。

核子遵循封闭壳层规律,即壳层填充遵循类似电子壳层填充的方式。

这种壳层结构决定了原子核的稳定性和衰变模式。

二、核稳定性和核衰变1. 核稳定性原子核的稳定性与核子的排布和核力的作用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具有特定数目的质子和中子的核素更加稳定。

这些核素对应于壳层填充的情况,可以通过满足塞贝格定律来预测核素的稳定性。

2. 核衰变核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射出射线或粒子而转变成其他核素的过程。

常见的核衰变方式包括α衰变、β衰变、γ衰变等。

核衰变是由原子核内部的不稳定性导致的,通过放射性衰变测定技术来测量放射性核素的活度。

核衰变可以用一级衰变方程来描述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过程。

三、核反应1. 核裂变核裂变是指重核物质被中子轰击后裂变成两个或多个亚稳核并释放出中子和能量的过程。

核裂变是一种放射性过程,通过核裂变反应可以产生大量热能,被广泛应用于核能发电和核武器等领域。

2. 核聚变核聚变是指轻核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融合成重核物质的过程。

高考物理第十四章《第二单元原子结构原子核》一轮复习课件

高考物理第十四章《第二单元原子结构原子核》一轮复习课件

(3)记住一些结论. ①一群氢原子处于量子数为n的激发态时可能辐射的光 n n - 1 谱条数为N= . 2 ②只有光子能量恰好等于跃迁所需的能量(hν=Em-En) 时,光子才被吸收. ③入射光子能量大于电离能(hν=E∞-En) 时,光子一 定能被原子吸收并使之电离,剩余能量为自由电子的动能.
2.衰变规律及实质
衰变 类型 α衰变 β衰变
衰变 方程
2 H 2 n He
1 1 1 0 4 2
1 0
n H e
1 1 0 1
中子转化为 质子和电子
衰变 实质
衰变 规律
2个质子和2个中子 结合成一个整体射出
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
3.核反应的四种类型 类型 可控性
1 0
核反应方程典例
有些同位素具有放射性,叫做放射性同位素.
②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ⅰ.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射线应用于工业、探伤、农业、 医疗等. ⅱ.作示踪原子.
4.核反应方程及核能 (1)重核裂变.
重核裂变是重核分裂成中等质量的核的反应过程.如:
235 92
U n
1 0
144 56
Ba Kr
89 36
第十四章
光电效应 子核
原子与原
第二单元 原子结构 原子核
知能要求与高考展望
1.理解玻尔氢原子模型及能级概念,能解释原子的
跃迁.
2.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天然放射现象、放射性同位
素及其应用.理解原子核衰变原理,α、β、γ射线的特性
及半衰期. 3.掌握核反应方程及核能的计算. 4.考查主要是选择题.
课 前 自 修
A α衰变:Z
A β衰变: Z
X
X
A4 Z 2

原子核物理[教材]

原子核物理[教材]

原子核物理徐象如我们知道,原子核物理是研究原子核的结构和变化规律,获得射线束并将其用于探测、分析的技术,以及研究同核能、核技术应用有关的物理问题。

简称核物理。

下面着重谈一下对它的介绍。

人类首次观测到核变化是在1896年,A.-H.贝可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性,人类首次观测到核变化,通常将它作为核物理学的开端。

此后的40多年,主要从事放射性衰变规律和射线性质的研究,并用射线对原子核作初步探讨;还创建了一系列探测方法和测量仪器,一些基本设备如各种计数器、电离室等沿用至今。

探测、记录射线并测定其性质,一直是核物理研究和核技术应用的一个中心环节。

放射性衰变的研究证明了一种元素可以通过α衰变或β衰变而变成另一种元素,推翻了元素不可改变的观点;还确立了衰变规律的统计性。

统计性是微观世界物质运动的一个根本性质,同经典力学和电磁学所研究的宏观世界物质运动有原则上的区别。

衰变中发射的能量很大的射线,特别是α射线,为探索原子结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武器。

1911年,E.卢瑟福等用α射线轰击各种原子,从射线偏折的分析确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并提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为原子物理学奠定基础;还首次提出原子核这个词,不久便初步弄清了原子的壳层结构和其电子的运动规律,建立和发展了阐明微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量子力学。

1919年,卢瑟福等人发现用α射线轰击氮核时释放出质子,首次实现人工核反应。

此后用射线引起核反应的方法逐渐成为研究原子核的主要手段。

初期取得的重大成果是1932年中子的发现和1934年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制备。

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

中子的发现不仅为核结构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前提,还因为它不带电荷,不受核电荷的排斥,容易进入原子核而引起中子核反应,成为研究原子核的重要手段。

30年代中,人们还从对宇宙线的观测发现正电子和“介子”(后称μ子),这些发现是粒子物理学的先河。

20年代后期,开始探讨加速带电粒子的原理。

30年代初,静电、直线和回旋等类型的粒子加速器已具雏形,在高压倍加器上实现初步核反应。

原子核物理

原子核物理

原子核物理(红色字体为极有可能考的)关于名词解释的几点修改核的集体模型:每个核子在核内除了相对其它核子运动外,原子核的整体还发生振动与转动,处于不同运动状态的核,不仅有自己特定的形状,还具有不同的能量和角动量,这些能量与角动量都是分立的,因而形成能级。

核反应微分截面:σ(θ,φ)=单位时间出射至(θ,φ)方向单位立体角内的粒子数/(单位时间的入射粒子数3单位面积的靶核数)核反应截面:一个粒子入射到单位面积内只含一个靶核的靶子上所发生的反应概率。

(一个入射粒子同单位面积靶上一个靶核发生反应的概率。

)σ=单位时间发生的反应数/(单位时间的入射粒子数3单位面积的靶核数)核反应产额:入射粒子在靶中引起的反应数与入射粒子之比,即一个入射粒子在靶中引起反应的概率。

简答题1、什么是穆斯堡尔效应?为何同一个核的γ共振吸收很难观测到?答:将放射的γ光子与吸收γ光子的原子核束缚在晶格中,当γ光子的能量满足一定条件时,遭受反冲的不是单个原子核,而是整块晶体的质量远大于单个原子核的质量,所以其反冲速度极小,反冲能量实际等于零。

整个过程可看作无反冲的过程,这种效应叫做穆斯堡尔效应。

由于原子核发射γ射线时,一般要受到反冲,本来是静止的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当它通过放射γ光子跃迁到基态时,γ光子激发能Eo的绝大部分,还有很小一部分变成了反冲核的动能E R ;故γ光子所释放的能量E O-E R,而处于基态的同类原子核吸收γ光子时也会有同样的反冲,要把原子核激发态到能量Eo的激发态,γ射线的能量则为E O+E R,同一核发射γ射线的能量与吸收γ射线而能量不同,所以同一核的γ射线共振吸收很难观测到。

2、α、β、γ射线本质分别是什么?在α衰变或β衰变中,如果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或者β粒子原子核将怎样变化?答:α射线本质:原子核放射出α粒子β射线本质:原子核放射出β粒子或俘获一个轨道电子γ射线本质:原子核通过发射γ光子来实现从激发态到较低能态的过程α衰变:放一个α粒子,原子核的质子数减少两个,中子数也减少两个。

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和应用

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和应用

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和应用原子核物理学是研究原子核的性质和行为的学科。

它包括了许多重要的基础概念,如核力、核结构、核衰变等等。

同时,原子核物理学也在医学、工业和能源等多个领域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其在应用上的意义。

核力核力是一种作用在原子核内部的非常强大的力量。

它使得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互相吸引,并维持原子核的结构稳定。

核力的存在,使得原子核的密度非常高,远远大于常见的物质,如水或铁等。

这也是原子核所具有的高能量和强辐射的原因。

核力有两种主要的作用机制:短程作用和长程作用。

短程作用是指核力只在极短的距离内才能产生作用,因此通常只能维持附近的几个核子间的相互作用。

相比之下,长程作用的范围要广得多,可以连接到整个原子核。

这种力的强度是非常密切地与核子间的距离有关系的,也就是说离子核子越近,核力就越强。

核结构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是原子核物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原子核的核子(质子和中子)排列方式是不同的,产生了许多特殊的质量数和原子核的稳定性规则。

其中最著名的是壳层模型,即核子的数量为8、20、28、50、82、126时,原子核处于特别稳定的状态。

除了核子数量外,核子的能级分布也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这些能级可以类比于电子在原子中的能级,其中每个能级与一个特定的角动量量子数关联。

研究这些能级和角动量对原子核性质的影响是原子核物理学重要的一个方向。

核衰变核衰变是原子核中一种核子或核子组合转变为更稳定的状态的现象,它也是核能的基础来源。

核衰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阿尔法衰变、贝塔衰变和伽玛衰变。

阿尔法衰变是指一个原子核内部的一个质子和中子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氦原子核并释放出带有特征性质的粒子。

这种衰变释放出一个大量的能量,在一些重要的核反应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贝塔衰变是指一个原子核中一个中性子转化成一个质子或反过来,同时释放出一个高速电子或正电子。

它是一种比阿尔法衰变更常见的衰变形式,也是核电站和医疗放射性处理中重要的过程。

原子核物理

原子核物理

X
e-
ZA-1Y+ ν + Q
(2)遵守衰变的四条定律
55 26
Fe
e-
55 25
Mn
+
ν
+
Q
(3)伴随有标识X射线和俄歇电子产生
14-3 核衰变的规律
一、指数衰变规律
设:在某时刻时,母核数为N
dN N dt
1.衰变率
dN N dt
2.衰变常数() 单位:S-1
①意义:反映原子核衰变的快慢
设: t = 0时,母核数为N0 t时刻时,母核数为N
dN/dt = -N dN/N = -dt
N
t
dN/N = dt
N0
0
ln(N/N 0 ) =-λ t
N = N0e-λ t
二、半衰期和平均寿命 1.半衰期 (T) 放射性核素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N0/2 = N0e-λ T 1/2 = e-T
●常伴随产生射线 (5)粒子的能量
E有几种不同值,分立的
226 88
Ra

222 86
Rn+
4 2
He
+Q
小结: 1.概念
2.质量亏损 ∆m = Z mp+Nmn-mA 3.结合能 ∆E = (Z mp+Nmn-mA) c2 4.平均结合能 ∆E/A
5.衰变类型(四条守恒定律、表示 式、放出的射线或粒子)
=
A
0
(
1 2
)t
/
T
A = N = 0.693N/T
●A的国际单位:贝可(Bq) 1 Bq =1次衰变/秒
●常用的旧单位:居里(Ci) 1Ci=3.71010 Bq

原子核物理与应用(基础部分)..

原子核物理与应用(基础部分)..
17:10:10 Dr. Le Renchang 8
原子核的组成
电荷
质子 +1
实际质量
1.6726×10-27kg
相对质量1.007原子核Fra bibliotek(带正电)
中子
0
原子
不显 电性
1.6748×10-27kg (1.6748×10-27) kg 1836
1.008
核外电子
(带负电)
-1
17:10:10
Dr. Le Renchang
17:10:10
Dr. Le Renchang
17
核衰变
放射性的发现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矿物能自发 地发射穿透力很强并能使照相底版感光的不可见射线。 1898年,居里夫妇又发现了钋和镭,并发现它们也能 自发地放射出射线。 放射性衰变:核素自发地放射出某种射线而变成另一 种核素、或同激发态过渡到基态的现象。凡能发生放射 性衰变的核素叫放射性核素。
本节有关原子核组成、核素与同位素等内容在 中学物理选修教材《物理》(选修3-5)第3章第 1节有描述。 本节有关核素、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以及原子质
量单位等内容在中学物理选修教材《物理》(选 修3-5)第4章第1节及课后作业中有描述。 本节有关元素、原子核的密度等是新增内容。 原子核的半径、自旋、磁矩、电四极矩、宇称 、统计性质和同位旋等内容可以作为补讲内容。
Dr. Le Renchang 4
J.Chadwick
E.Fermi
17:10:10
核物理的发展
1935年,汤川秀树提出了核力的介子交换理论, 奥本海 默提出了核反应的直接相互作用理论。 1936年,玻尔提出了核反应的复合核模型 1939年,玻尔等提出了液滴模型理论。 1940年,泡利建立了自旋与统计性之间的关系理 论。 1942年,坂田昌一提出了两种介子和两种中微子 理论。

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

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

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原子核物理学是研究原子核的结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

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对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原子核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实验方法以及其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原子核的构成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部分,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这两者统称为核子。

原子核的性质和行为取决于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又由强相互作用主导。

强相互作用是一种短程力,能够克服质子的静电排斥力,从而使它们可以在密集的空间内聚集在一起。

原子的质量大部分集中在其核中,因为质子的质量比电子的质量大得多。

质量与能量的关系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公式 (E=mc^2),质量和能量是可互换的。

在核物理学中,核反应释放或吸收的能量与参与反应的核子的质量有关,当这些核子重新组合成新的状态时,系统的总能量会发生变化。

这一点对于理解放射性衰变和核反应至关重要。

核子的特性质子的数目决定了元素的种类,称为原子序数。

中子的数目会影响同位素的形成,同位素是具有相同元素但中子数不同的一组原子。

正因为中子数量差异,导致同位素在化学性质上较为相似,但在物理性质上却可能显示出显著差异。

例如,氢有三种同位素:氕、重氢和超重氢。

核力与相互作用原子核内所有核子的行为都受到强相互作用力及其它影响,如电磁力、弱相互作用等的调节。

其中,强相互作用负责保持原子核内部质子和中子之间的结合。

强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是一种能量极强而且范围非常有限的力。

它主要表现为将核子彼此吸引,使得它们能够聚集在一起并形成稳定的原子核。

与此相对的是弱相互作用,它负责某些类型的放射性衰变,如β衰变。

弱相互作用虽然不能将核子绑定,但在某些情况下允许其转化成其它粒子。

放射性衰变放射性衰变是指不稳定原子核自发转化为更稳定状态的一种过程。

这种过程通常伴随有粒子的发射或能量的释放。

例如,铀-238经历α衰变会变成钍-234。

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

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

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原子核物理学是研究原子核内部结构、性质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理解原子核的组成、稳定性、衰变以及核反应等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原子核的基本概念、结构、性质和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 1. 原子核的基本概念原子核是构成原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原子的中心,占据整个原子的质量绝大部分。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它们通过强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在一起,维持原子核的稳定性。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原子核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了原子核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

### 2. 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内部结构复杂而有序,质子和中子以一定的方式排列组合在一起。

在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们以极高的速度在核内运动,通过强相互作用相互束缚在一起。

原子核的大小通常用费米(fermi)为单位,1费米约等于$10^{-15}$米,原子核的直径一般在1-10费米之间。

### 3. 原子核的性质原子核具有多种性质,其中包括:- 核电荷:由质子带正电荷决定,通常与原子序数相等。

- 核质量:由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决定,通常比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稍小,这是由于结合能的存在。

- 核自旋:原子核具有自旋角动量,其大小取决于核子的自旋和运动状态。

- 核磁矩:由核子的电荷和自旋共同决定,是原子核的一个重要性质。

### 4. 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原子核内部的核子之间通过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

其中,强相互作用是维持核子在原子核内结合的主要力,电磁相互作用负责维持原子核的稳定性,弱相互作用参与了一些核反应和衰变过程,引力相互作用在原子核尺度下可以忽略不计。

### 5. 原子核的稳定性和衰变原子核的稳定性取决于核子的排布方式和结合能。

对于中小质量的原子核,通常以质子数和中子数相近的核素最为稳定;而对于大质量核素,中子数稍多于质子数的核素更为稳定。

原子核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是研究原子核结构、性质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探索了原子核的构成、稳定性、衰变以及与其他粒子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从原子核的发现开始,介绍原子核的组成及其在物理学和应用领域中的重要性。

一、原子核的发现原子核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鲁瑟福进行了著名的金箔散射实验。

通过使用一束阿尔法粒子轰击金箔,他观察到了很多阿尔法粒子被散射,这表明原子中存在着带正电荷的原子核。

二、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同,都约为1.67×10^-27千克。

三、原子核的性质原子核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性质:1. 质量数(A):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称为质量数。

质量数决定了原子核的质量。

2. 原子序数(Z):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称为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3. 核电荷数: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质子的数目。

正电荷与负电荷之间的平衡使原子核保持稳定。

4. 核自旋: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都带有自旋。

自旋是一种基本粒子属性,它对应于角动量。

四、原子核的衰变原子核可以通过衰变释放能量。

衰变是指原子核的粒子组成发生变化,导致原子核转变为其他核种的过程。

常见的衰变类型包括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1. α衰变:原子核释放一个α粒子,即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氦核。

2. β衰变: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被转化为质子,并释放出一个β粒子(电子)或β反粒子(正电子)。

3. γ衰变:原子核处于高能激发态时,会通过释放γ射线来转变为低能量状态。

五、原子核物理学的应用原子核物理学在科学研究和应用中起着重要作用:1. 核能:原子核物理学为核能的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核能通过裂变或聚变过程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2. 核医学:核医学利用放射性核素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例如,放射性同位素可以用于肿瘤治疗和骨髓成像。

原子核物理学介绍

原子核物理学介绍

原子核物理学介绍原子核物理学是研究原子核的结构、性质、相互作用以及原子核内部各种粒子的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

作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原子核物理学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原子核物理学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原子核物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了原子核的存在。

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奠定了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

2. 发展20世纪20年代,原子核物理学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1928年,海森堡提出了原子核结构的液滴模型,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使人们对原子核的认识更加深入。

20世纪40年代,随着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原子核物理学进入了应用研究阶段。

二、原子核结构1. 原子核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称为原子序数。

原子核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总和。

2. 原子核结构模型(1)液滴模型:将原子核视为一个带电的液滴,核子(质子和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类似于液滴内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壳层模型:认为原子核内的核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类似于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

核子填充能级时,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和能量最小原理。

(3)集体运动模型:原子核内部存在集体运动,如振动、转动等,这些运动对原子核的性质有重要影响。

三、原子核相互作用1. 核力核力是原子核内部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核力具有短程性、电荷无关性和饱和性等特点。

核力的作用范围约为12 fm(飞米)。

2. 核反应核反应是指原子核在受到外部粒子作用时,发生的结构变化。

核反应过程遵循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和电荷守恒等原理。

四、原子核衰变1. α衰变α衰变是指原子核释放出一个α粒子(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的氦核),转变为另一个原子核的过程。

2. β衰变β衰变是指原子核中的中子转变为质子,同时释放出一个电子(β粒子)和一个反中微子;或者质子转变为中子,同时释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

(完整版)原子核物理知识点归纳详解

(完整版)原子核物理知识点归纳详解

(完整版)原子核物理知识点归纳详解原子核物理重点知识点第一章原子核的基本性质1、对核素、同位素、同位素丰度、同量异位素、同质异能素、镜像核等概念的理解。

(P2)核素:核内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中子数以及特定能态的一种原子核或原子。

(P2)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质量数的核素所对应的原子。

(P2)同位素丰度:某元素中各同位素天然含量的原子数百分比。

(P83)同质异能素:原子核的激发态寿命相当短暂,但一些激发态寿命较长,一般把寿命长于0.1s 激发态的核素称为同质异能素。

(P75)镜像核:质量数、核自旋、宇称均相等,而质子数和中子数互为相反的两个核。

2、影响原子核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P3~5)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之间的比例;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奇偶性。

3、关于原子核半径的计算及单核子体积。

(P6)R =r 0A 1/3 fm r 0=1.20 fm 电荷半径:R =(1.20±0.30)A 1/3 fm 核力半径:R =(1.40±0.10)A 1/3 fm 通常核力半径>电荷半径单核子体积:A r R V 3033434ππ==4、核力的特点。

(P14)1.核力是短程强相互作用力;2.核力与核子电荷数无关;3.核力具有饱和性;4.核力在极短程内具有排斥芯;5.核力还与自旋有关。

5、关于原子核结合能、比结合能物理意义的理解。

(P8)结合能:),()1,0()()1,1(),(),(2A Z Z Z A Z c A Z m A ZB ?-?-+?=?= 表明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会释放的能量。

比结合能(平均结合能):A A Z B A Z /),(),(=ε原子核拆散成自由核子时外界对每个核子所做的最小平均功,或者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平均每一个核子所释放的能量。

6、关于库仑势垒的理解和计算。

(P17)1.r>R ,核力为0,仅库仑斥力,入射粒子对于靶核势能V (r ),r →∞,V (r ) →0,粒子靠近靶核,r →R ,V (r )上升,靠近靶核边缘V (r )max ,势能曲线呈双曲线形,在靶核外围隆起,称为库仑势垒。

原子核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是研究原子核的结构、性质、形成以及相互作用的物理分支。

这一领域涉及从基本粒子到宇宙尺度的广泛现象,是现代物理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原子核物理学是研究原子核内部结构、性质以及相互作用的科学。

自从1932年詹姆斯·查德威克发现中子以来,原子核物理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对基础科学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核能、核技术以及核医学等应用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原子核的基本性质1. 组成与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这两种粒子统称为核子。

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原子核的大小约为10^15米,远小于原子的大小。

2. 质量与结合能原子核的质量小于组成它的核子的质量之和,这种质量的亏损称为质量亏损。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质量亏损对应着原子核的结合能,即核子结合在一起所释放的能量。

3. 电荷与自旋原子核带有正电荷,其大小等于核内质子的数目。

原子核具有自旋角动量,其大小取决于核子数和核子的排列方式。

二、原子核的稳定性与放射性1. 稳定性条件原子核的稳定性取决于其质子与中子的比例。

在轻核区域,质子与中子的比例接近1:1,而在重核区域,中子的数目多于质子。

原子核的稳定性还受到其自旋和形状的影响。

2. 放射性衰变不稳定的原子核会自发地发生放射性衰变,释放出粒子或电磁辐射。

常见的放射性衰变类型有α衰变、β衰变、γ衰变等。

α衰变:原子核释放出一个α粒子(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粒子),转变为一个新的原子核。

β衰变: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同时释放出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或者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同时释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

γ衰变:原子核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释放出γ射线。

三、原子核反应与核能1. 核反应核反应是指原子核之间或原子核与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核反应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工引发的。

常见的核反应有核裂变、核聚变等。

核裂变:重核在中子的轰击下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轻核,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

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

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

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原子核物理学是研究原子核内部结构、性质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我们理解原子核的组成、稳定性以及核反应等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在原子核物理学的研究中,有一些基础概念和理论是必须要了解的,下面将介绍原子核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1. 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它们共同构成了原子核的结构。

质子和中子都属于核子,是由更基本的粒子夸克组成的。

在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而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

2. 原子核的稳定性原子核的稳定性是指原子核内部质子和中子之间的平衡状态。

在原子核中,质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会使核内部产生排斥作用,而质子和中子之间的强核力会使核内部产生吸引作用。

只有当这两种作用达到平衡时,原子核才能保持稳定。

如果核内质子过多或者过少,就会导致原子核不稳定,发生放射性衰变。

3. 原子核的能级结构原子核内部的质子和中子也具有能级结构,类似于原子的电子能级。

原子核的能级结构对于核反应和核衰变等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核能级的分布和填充规律可以通过核壳模型和核液滴模型来解释,这些模型对于理解原子核的性质和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4. 核反应和核衰变核反应是指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包括裂变、聚变、衰变等。

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是核能的重要来源。

核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发地放出粒子或电磁辐射的过程,包括α衰变、β衰变、γ衰变等。

核反应和核衰变是原子核物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核技术和核能应用的基础。

5. 核力和核子结构核力是维持原子核内部结构稳定的力,是一种非常强大的作用力。

核力是一种短程力,只在非常短的距离内起作用,因此只能作用于核子之间。

核力的特点包括强度大、作用距离短、作用范围小等。

核子结构的研究对于理解核力的本质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原子核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结起来,原子核物理学是研究原子核内部结构、性质和相互作用的学科,涉及到原子核的组成、稳定性、能级结构、核反应、核衰变、核力和核子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 原子核物理学基础思考题14–1 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解释下列名词:(1)核素、同位素、同量异位素、同质异能素,(2)质量亏损、结合能、平均集合能,(3)核衰变、α衰变、β衰变、γ衰变、电子俘获、内转化,(4)衰变常量、半衰期、平均寿命、放射性活度、放射平衡,(5)照射量、吸收剂量、当量剂量、有效剂量、最大容许剂量.14–2 怎样理解核内物质的均匀分布就是“核力是饱和力”的最好的佐证?14–3 怎样理解平均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越稳定?14–4 在α衰变过程中,衰变能量为什么主要由α粒子带走?14–5 区分下列概念:(1)α粒子与He 原子,(2)结合能与平均结合能,(3)α、β、γ射线. 14–6 在β-和β+衰变过程中,β射线的能谱为什么是连续的?14–7 在γ衰变过程中,为什么子核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不变?14–8 在T e 、T 、T b 分三者之间,是否一定有T e <T 或T e <T b ?14–9 用两种核素以相同的放射性活度作内照射治疗,它们的物理半衰期相同而生物半衰期不同,哪一种核素对人体的损伤大?为什么?14–10 在放射系中,母核为A ,子核为B ,如果λA >>λB ,能否达到某种放射平衡? 14–11 磁共振成像中,所用的照射电磁波属于射频波段,该波段电磁波是电离辐射吗? 14–12 H 、C 、O 、Ca 等元素是人体中含量比较多的元素,目前医学影像诊断所用的磁共振成像设备中,全部采用1H 的进行成像的,为何不用后三者?习题14–1 如把原子核看成球形,原子核的半径R 与核子数A 1/3成正比,即R = R 0 A 1/3,R 0=1.2×10-15m ,试计算核物质单位体积内的核子数.解:A 个核子的体积为,A R R V 303π34π34== 单位体积内的核子数为34430m 101.384π3-⨯===R V A N 14–2 严格地来讲,当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所形成的原子核也会携带一部分结合能,试根据动量守恒估算1个质子和1个中子结合成2H 时,2H 所携带的结合能为多少?解:根据正文可知,1个质子和1个中子结合成2H 时,将释放能量为E γ=2.225 MeV 的光子,根据附录查得,2H 质量为m d =2.013 553 u ,设2H 的反冲速度为v ,2H 所携带的结合能为2d d 21v m E = 根据动量守恒,m d v =E γ/c ,v =0.001 186 c ,故E d =0.001 319 MeV<<E γ14–3 根据附录查出质子p 、中子n 、2H 、4He 的质量,(1)计算2H 、4He 的结合能和平均结合能,(2)计算2个2H 结合成1个4He 时释放的能量.解:(1)根据附录查得,2H 质量为m d =2.013 553 213 u ,4He 质量为m α=4.001 506 179 u ,质子质量m p =1.007 276 467 u ,中子质量m n =1.008 664 916 u2H 质量亏损为 ∆m d =m p +m n -m d =0.002 388 169 u ,结合能∆E d =∆m d ·c 2=2.225 MeV平均结合能∆E d /2=1.112 MeV 4He 质量亏损为 ∆m α=2(m p +m n )-m α=0.030 376 585 u ,结合能∆E α=∆m α·c 2=28.295 MeV 平均结合能∆E α/4=7.074 MeV(2)2个2H 结合成1个4He 时,质量亏损为 ∆m =2m d -m α=0.025 600 247 u对应的能量 ∆E =∆m ·c 2=23.85 MeV此外,根据正文中,得知2H 的结合能为2.225 MeV ,4He 的结合能为28.30 MeV故2个2H 结合成1个4He 时释放的能量为∆E =28.30 MeV -2×2.225 MeV =23.85 MeV14–4 试根据动量守恒估算α衰变QA Z A Z ++→--He Y X 4242过程中,α粒子和子核携带的衰变能的比例. 解:根据动量守恒,m αv α=m Y v Y ,下标α表示α粒子,下标Y 表示子核α粒子携带的能量为2ααα21v m E =,子核携带的能量为2Y Y Y 21v m E = 携带的衰变能的比例44αY 2α2Y Y α2Y 2αY αY α-==⋅=⋅=A m m m m m m m m E E v v 还可以进一步得到,A A A A Q E E E E 4444ααY α-=-+-==+,故Q A A E 4α-=,Q AE 4Y = 对于Q ++→He Rn Ra 422228622688来说,Q Q E 10023.98226222α==,Q Q E 10077.12264Y == 14–5 在β+衰变时,放出一个正电子,该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发生湮灭后,产生一对能量相等的γ光子,计算每个光子的能量,并说明为什么飞行方向相反?解:湮灭前正负电子的总能量为E =2 m e c 2=1.637×10-13J =1.022 MeV湮灭前动量很小可忽略,所以湮灭后,必须产生一对飞行方向相反的光子,才能满足动量守恒每个光子的能量为E /2=0.511 MeV=511 keV14–6 32P 的物理半衰期为14.3d ,(1)1μg 纯32P 的放射性活度是多少?(2)32P 在人体内部全身的生物半衰期为257d ,求有效半衰期.解:(1)32P 的摩尔质量为M =32g ,1μg 纯32P 含有核素数目16A 10882.1⨯==N Mm N 放射性活度N TN A 2ln ==λ,计算可得A =1.056×1010Bq =0.285 Ci (1)根据bb e T T TT T +=可算出,T e =13.5d 14–7 静脉注射18F 可作肾图检查,它的物理半衰期为109.8 min ,有效半衰期为108.8 min ,求18F 在肾脏内的生物半衰期是多少?解:根据bb e T T TT T +=可算出,T b =1.195×104 s =8.30 d 14–8 实验中分离出1.0mg 的226Ra ,测得其放射性活度为0.989mCi ,求半衰期.解:1.0mg 的226Ra 含有核素数目18A 1066.2⨯==N Mm N 根据N T N A 2ln ==λ可得N AT 2ln =,A =0.989mCi =3.66×107Bq ,算出T =5.05×1010 s =1600 a 14–9 一个含有3H 的样品的放射性活度为740Bq ,求样品中含3H 多少g ?(3H 半衰期12.33a ) 解:根据N T N A 2ln ==λ可得2ln AT N =把T =12.33a =3.891×108s 代入上式得出3H 的数量为N =4.154×10113H 的摩尔数n =N /N A =6.898×10-13mol ,故质量为m =6.898×10-13mol×3g·mol -1=2.07×10-12g14–10 将少量含有放射性钠的溶液注入病人血管,当时全身钠的放射性活度为220Bq ,30h 后抽出1.0mL 血液测得核衰变个数平均为0.5 min -1,钠的半衰期为15h ,估算病人全身的血量(不考虑代谢的影响).解:根据题意,全身血量在t =0时的放射性活度A 0=220Bq ,半衰期T =15h ,经过t =30h 后,全身血液的放射性活度变为Bq 55)21(/0==T t A A ,此时1.0mL 的血液放射性活度为Bq 1201Bq 605.01==A 放射性活度与全身血量成正比,故全身血量为 6.6L m L 66001.0m L 1==⨯=A A V 14–11 利用131I 的溶液作甲状腺扫描,在溶液刚出厂时需注射1.0 mL ,如果该溶液最多只能注射4.0mL ,求最多可存放多长时间用作甲状腺扫描?(131I 半衰期为8.04d ,可用8.0d 计算)解:做同样扫描必须保证同样的放射性活度,设单位体积内131I 核素数目为n ,根据衰变定律可得T t n n /021⎪⎭⎫ ⎝⎛=刚出厂时,V 0=1.0mL 溶液的放射性活度为A 0=λN 0=λn 0V 0,存放时间t 时,V =4.0mL 溶液放射性活度为A =λN =λnV ,根据A 0=A ,得n 0V 0 =nV ,即V n nV V n T t /00021⎪⎭⎫ ⎝⎛==,求出t =2T =16.0 d14–12 利比(W.F. Libby )在1950年代发明的14C 鉴年法荣获1960年诺贝尔化学奖.其原理是:大气中的14C 与12C 的数目有恒定的比值,该比值为r =1.3×10-12,植物吸收大气中的CO 2,动物又以植物为食物,因此活着的生物体内的14C 与12C 的数目比值也为1.3×10-12.一旦生物死亡,其体内的14C 随衰变而减少,通过测量生物遗骸中14C 与12C 的比例或14C 放射性强度就可以确定生物遗骸的年代,14C 的半衰期为T =5730 a ,这种方法测定100年至3万年比较准确.如从某古代墓葬中的一块骸骨中提取出12.0g 碳,测得其放射性活度为1.74Bq ,求该墓主死亡距今的年代?解:设新鲜骨骼中12g 碳中的14C 的放射性强度为A 0,经过t 时间衰减到A =1.74Bq新鲜骨骼中12g 碳中的14C 的数目为N 0=r N A =1.3×10-12×6.022×1023=7.83×1011A 0=λ N 0=ln2 N 0/T =3.00 Bq ,T =5730 aT t A A /021⎪⎭⎫ ⎝⎛=,580.0210/==⎪⎭⎫ ⎝⎛A A T t ,a 1050.4)2/1ln(580.0ln 3⨯==t 14–13 如果生物体吸收能量为100 keV ~2 MeV 的中子射线的吸收剂量为0.50Gy ,(1)计算该吸收的当量剂量是多少?(2)如X 射线造成相同的生物效应(伤害),X 射线的吸收剂量是多少?解:(1)能量为100 keV ~2 MeV 的中子射线的辐射权重因子为W R =20,故当量剂量为H T =W R D T,R =20×0.50Gy =10 Sv(2)造成相同的生物效应(伤害),需要X 射线的当量剂量也为H T =10 Sv ,X 射线的辐射权重因子为W R =1,故X 射线的吸收剂量为D T,R =H T /W R =10 Gy14–14 磷是人体能量代谢的重要要素,人体内许多化合物都含有磷.在自然界中31P 的丰度为100%,目前新型的磁共振频谱成像(MRSI )就是以31P 成像的,其核自旋量子数I =1/2,g =2.262,如果外磁场B =2.0T ,(1)31P 能级将分裂成几个能级,其能级间距为多少?(2)31P 的磁旋比为多少?(3)其共振频率是多少?解:(1)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其能级将分裂成2个能级,分别对应的核自旋磁量子数为m I =±1/2,其能级间距为B g A N μ==2.262×5.050 8×10-27 J·T -1×2.0 T =2.28×10-26J =1.43×10-7 eV(2)1182719p T s 1008.1kg10673.12C 10602.1262.22----⨯=⨯⨯⨯⨯=⋅=m e g I γ (3)B I ⋅=π2γν=34.5 MHz。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