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物理学 第七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M H Nmn M A
二、结合能
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核中的核子是依靠核力的作用紧 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显然,若要把它们分散开来,外界必 须为克服核力而作功。反之,孤立核子若结合成原子核, 必定要放出一定的能量,这部分能量与先前为拆散它们外 界所作的功是相等的。 孤立核子组成原子核时所放出的能量,就称为原子核 的结合能。
§7.2、核的基态特性之一:核质量
一、“1+1=2”
原子核的质量并不等于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
例如:氘核 2 H
中子质量: mn 1.008665u
质子质量: mp 1.007277u 氘核质量: md 2.013552u
则 mp mn md 0.002390u 2.225MeV / c 中子和质子组成氘核时,会释放出一部分能量。
如果一个原子核的质量为m,那么其结合能B满足
m Zmp Nmn B c2

M ZM H Nmn B c2
根据狭义相对论质能关系式
E mc 2
可知,质量的改变必然伴随能量的改变。
B mc 2 ZM H Nmn M c 2
即当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因质量亏损而必然有相应的 能量释放出来;相反,如果将原子核拆散成自由核子, 则必须由外界提供原子核同样大小的能量。
9 4 例:氦(2 He )原子和铍( 4 Be)原子的质量分别是 4.002605u和9.012183u,试计算氦核和铍核的结合能。 已知1uc2=931.5MeV。
4 解:对氦(2 He)核,Z=2,N=2,结合能
B 2M H 2mn M He c2
28.30MeV
2 1.007825 2 1.008665 4.002605 931.5
例:已知 235U 原子的质量为235.043944u,试计算其结 合能和比结合能。 解:结合能为
B 92M H 143mn MU c2
92 1.007825 1431.008665 235.043944 931.5
1783.87MeV
则比结合能为
B 1783.87 MeV 7.59MeV A 235
hc 1240 fm MeV 124MeV p c 10 fm c c h

p pc 2 v 2 240c m mc
—— 不可能!
另外,原子核的质子-电子假说也无法解释核自旋的实验 事实。以氮原子核为例,按照原子核的质子-电子假说,氮 核中应包含14个质子和7个电子,粒子总数是21,因为质子 和电子的自旋都是1/2,21个粒子合成的氮核的自旋是21/2, 而实际上氮核的自旋是1。 1932年查德威克(j.chadwick, 1891-1974)发现中子之 后,伊凡宁柯和海森伯立即提出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的假说。这个假说不仅解决了上述矛盾和困难,而且得到各 方面实验的支持。
稳定线上侧的区域是缺中子的核素区,这个区域的核 素具有 放射性(包括电子俘获)或放射质子; 稳定线下侧 的区域是丰中子的核素区,这个区域的核素具有 放射性或 放射中子。这两个区域的核素经衰变后转变为更靠近 稳定
线的核素。
如果把不稳定核素区比作不稳定海洋,那么核素存在的 区域就象是个半岛,目前已经发现的2700多种核素就处于这 个半岛上。1966年前后理论曾预言,在远离半岛的不稳定海 洋中,在z» 114附近应该存在一个超重元素稳定岛;1974年 前后李政道预言,在不稳定海洋更遥远的地方存在一个比岛 大得多的“稳定洲”,那里有成千上万种稳定核素。这些预 言都有待于实验的进一步验证。
§7.3、核力
一、一般性质
我们知道,原子核中核子的平均结合能高达8.6MeV,比 电子在原子或分子中的结合能几个或几十个电子伏大得多。
核子之间除了万有引力作用之外,还存在电磁力作用, 但是核子之间的万有引力与电磁力相比,是可以忽略的。于 是我们可以设想,如若核子之间没有更大的引力作用把它们 紧密地束缚在一起,质子之间的强烈静电斥力作用只能使原 子核解体。
核子之间的这种更大的引力就是核力,也就是核子之 间的强相互作用。
核力使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核力问题是了解原子核结 构和性质最关键的问题。但核力的性质目前还没有完全搞 清楚,仍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课题。经过几十年的实 验观察和理论研究,人们了解了核力的许多性质。 1、短程力
实验表明,只有当核子之间的距离等于或小于10-15 m 数量级时,核力才表现出来。可见,核力的作用力程(或称 核力的作用半径)比原子核的线度还要小,故为短程力。
1900年,发现 射线。 1903年,卢瑟福证实 射线是氦核, 射线是电子。
1911年,提出原子的核式模型。 1919年,实现人工核反应。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
1939年,发现铀原子核裂变。 1942年,发明热中子链式反应。
稳定线
原子核的放射性是原子 核自发进行的衰变过程的一 种表现,反映了原子核的不 稳定性。 从核素图上可以看到,稳定的核素都分布在一个狭长的 带状区域内,通过这个狭长带状区域的中心可以画一条光滑 的曲线,这条曲线称为 稳定线。
稳定线及其附近的这个狭长的带状区域称为核素的
稳定区。
在 稳定线的起始段(核子数 A<40), 稳定线与N = Z的 直线相重合;随着核内核子 数的增多, 稳定线逐渐偏 向N>Z的方向。
9 对铍(4 Be)核,Z=4,N=5,结合能
B 4M H 5mn M Be c2
4 1.007825 51.008665 9.012183 931.5
58.16MeV
原子核的结合能越大,核子之间的结合就越牢固, 原子核就越稳定。为了比较不同原子核的稳定程度,我们 引入核子的平均结合能,定义为原子核的结合能与原子核 内所包含的总核子数之比,即
核力与液体中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很相似,任一核子不可 能与核内所有核子都发生核力作用,而只能与核内相邻近的 核子发生核力作用。
2、饱和性 正因为核力是短程力,只作用于相邻的核子,所以 表现出正比于原子核的质量数A的规律。 即比结合能的值近似为常数,不随A的增加而增加, 达到了饱和值。可以说,核力的饱和性必然要求核力为 短程力。 短程性和饱和性是核力最重要的两个特性。 3、强相互作用 核力的强度必须足以克服质子之间的静电斥力而把它 们紧密地束缚在一起。事实表明,核力的作用强度比电磁 力的强度约大100倍;是万有引力的1038倍。
n p e ve
在原子核内,中子与质子之间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转 化过程中还会有其他粒子伴随产生。
原子核的质量数和电荷数
原子核的质量通常以原子质量单位u为单位量度, u与kg之间的关系为
1u 1.6605655 10 kg
测量结果表明,原子核的质量都接近整数,这个整数 称为原子核的质量数,通常用A表示。原子核的质量是由 质子和中子共同提供的,由于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相近, 并且都接近1u,所以原子核的质量数就是该原子核所包 含的核子总数。
2
质量亏损
自由质子与中子结合成氘核时质量的减少值,称为 质量亏损。 此过程中,亏损的静质量转换为运动质量。
Z个质子与N个中子组成原子核 ZA X 时,所发生的质 量亏损为
m Zmp Nmn M N
Zmp Nmn M A Zme
Z m p me Nmn M A
A
例如,硼核中有11个核子,其中有5个质子和6个中子, 表示为 11B6 ;铀核中有238个核子,其中有92个质子和146个 5 中子,表示为 238U146 等等。 92 通常把具有相同质子数Z和相同中子数的一类原子,也 就是具有相同原子序数z和质量数A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核 素,实际上只要用 ZA X 或 A X 就足以表示一种特定的核素。 根据质量数A、质子数Z和中子数N的不同,可以把核 素分成以下几类:
(1) 同位素:是质子数Z相同而中子数N不同的核素,它们 在周期表上占据同一个位臵。自然界存在的元素往往是由 几种同位素所组成,并且各种同位素的含量有一定的比例, 这种比例称为同位素的丰度。
16 17 18 例如,自然界存在的氧有三种同位素,即 8 O, 8 O, 8 O ,
它们的丰度分别为99.759%、0.037%和0.204%。 再如,自然界存在的铀也有三种同位素,即
B A
— 比结合能
核子的平均结合能越大,原子核就越稳定。例如,氘核的结 合能为2.23Mev,核子的平均结合能为1.11Mev,而氦核的 结合能为28.28Mev,核子的平均结合能为7.07Mev,显然 氦核比氘核更稳定。
核的结合能图
上图画出了核子平均结合能 随质量数A的变化,此图称 为核的结合能图。由图可见,较轻的核和较重的核的核子平 均结合能较小,稳定性较差,而中等质量的核的核子平均结 合能较大,都在8 Mev上下,所以最稳定。可以设想,如果 将结合能小的核转变为结合能大的核,必定会释放出能量。
238 92
U , 234U , 235U , 92 92
它们的丰度分别为99.274%、0.720%和0.006%。
(2) 同中子异荷素:是具有相同中子数N、不同质子数Z的核 素,如 12C6 和 13 N6 。 6 7
40 (3)同量异位素:是具有相同质量数A的核素,如18 Ar 和19 K 。
27
原子核带正电,其电量q由它所包含的质子数z决定,即
q Ze
式中e是电子电量的绝对值。Z称为原子核的电荷数,也 就是这种元素的原子序数。 既然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所包含的 中子数N必定等于总核子数A与质子数Z之差,即
N AZ
这样,任何一个原子核都可以用符号 Z X N 来表示。
40
(4) 同质异能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Z和相同中子数、但 所处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一般是指处于激发态和基态 的核素。
四、核素图
核素图是核科学与工程发展的基本核数据。
从核素图上可了解到多种核数据,例如:元素的原子 质量与原子序数,稳定核素的丰度、自旋与宇称,放射性 核素的衰变模式、衰变分支比与半衰期、Q值等。
第七章 原子核物理概论
主要内容:
1、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2、放射性衰变的基本规律 3、三种衰变 4、核反应、原子能
§7.1、原子核物理的对象
核外电子-原子物理学 原子核-原子核物理学
一、原子的中心:原子核
原子核对原子性质的主要贡献是原子核的质量和电荷,原 子核的其他性质对原子的影响相当微小。 核外电子的行为对原子核的性质也几乎Leabharlann Baidu有关系。 除了物质的电性以外几乎不存在哪种性质是由原子核和核 外电子共同提供的。
原子和原子核是物质结构中泾渭分明的两个层次。
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光谱特性—— 核外电子
放射现象—— 原子核 与原子物理有关的现象在自然界中相当普遍;
而与原子核有关的现象在自然界中相当罕见。
二、历史回顾
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 1897年,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1899年,发现 、 射线。
1945年,原子弹。
1952年,氢弹。
1954年,苏联第一个原子能发电站。
1958年,我国第一座重水型原子反应堆。 1964年,我国第一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氢弹试爆成功。
三、原子核的组成
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型结构模型,揭开了研究原子核的 序幕。原子核带正电并且其质量是质子质量的整数倍这一实 验事实,使人们确认质子是原子核的基本成员。 但是根据原子核的质量和电量分别去确定原子核所包含 的质子数,结果是不一致的。 1、原子核的质子-电子假说 根据德布罗意假设和氦核的大小,可以算得电子的动量为
质子常用p表示,它带有1个单位的正电荷,质量为 1.007277 u,是电子质量的1836.1倍;中子常用n表示,它 不带电荷,质量为1.008665 u,是电子质量的1838.1倍。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海森伯认为质子和中子是核子 的两个不同状态,它们在质量上的微小差异是由电性质的不 同所引起的。在原子核内,中子是组成核的稳定粒子,但在 原子核外,中子是不稳定的,一个自由中子的寿命是888.6 s, 约为15 min,最后衰变为一个质子、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 子,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