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情绪发展及其特征——婴儿情绪和社会性
心理咨询课件婴儿期的心理成长发展特点
[p223]
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依恋的含义[p223]
什么是依恋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
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依恋主要表现为啼哭、笑、吸吮、喊叫、抓握、
身体接近偎依和跟随等行为。
依恋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联结,是情感社会化的 标志,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的一种积极的情感联系。
下,产生惊恐、躲避反应。 分离焦虑的发展过程:
1、最初阶段:啼哭、悲伤、呼唤妈妈、愤怒的抗议 2、第二阶段:希望破灭、尝受失望、减少啼哭、情感
冷漠 3、第三阶段: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寻求可亲的陌生
人,企图去适应新的环境。
(五)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情绪是婴儿早期适应环境 的首要心理承担者
2、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获得 和行动的驱动力 本能的驱动力 心理社会性驱动力
按活动特点划分[p219] 情绪性、活动性、冲动性、社会性
婴儿气质的稳定性 婴儿气质的可控性和可变性 婴儿气质对早期教养和发展的意义
*婴儿气质的稳定性特征[p220]
1、在出生后第一年,婴儿气质的稳定性呈连续增 长模式。
2、气质稳定是中等程度的稳定性
*婴儿气质的可控性和可变性及其与教养的关系
心理咨询课件婴儿期的心理成长 发展特点
由:心理医生在线咨询C心理网整理编辑
————————————————— 整理:何星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一、新生儿的发展 二、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 三、婴儿的学习 四、婴儿的认知发展 五、婴儿的语言发展 六、婴儿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第一单元 新生儿的发展
个体发展历程
一、婴儿的模仿学习 二、条件反射学习方式 三、偏好新颖刺激学习形式
视觉偏爱法:婴儿视 觉的发展通过范兹的 刺激偏爱程序的创新, 发现婴儿对一些视觉 刺激有特殊的偏爱。
婴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养指导
依恋是两个人之间亲密、互惠、情感上的关系,以相 互保持亲近的需求为特征。
依恋形成的阶段
阶段 前依恋阶段 时间 出生—6周 特点 哭、笑等情绪反应吸引母亲注意且让 他们呆在自己身边,能认识母亲微笑 和声音 开始能对熟人和陌生人分别作出不同 反应:依偎亲近/警觉戒备
依恋开始形成 6周—6~8个 阶段 月
2岁时
宝宝心里话:“天黑了,有很多怪物会出来的。”“ 这是什么东西?它会吃掉我吗?”…… 典型恐惧: 害怕某些动物、怪物和黑夜。天黑后,宝宝可能会对 阳台上的一盆花、窗帘上的装饰或图案表现出毫无理由的 恐惧,这种恐惧感4~5岁时减弱。 恐惧解析: 2岁左右的宝宝会特别害怕独自面对黑暗,这并不是 没出息、怯懦的表现,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逃避危险和求 得生存的本能。此时,如果成人采取强硬措施或者过度保 护,都会使宝宝无法迈过这道坎儿。
四种类型的依恋关系
类型 母亲在时 母亲离开 引起明显的 不安 相当压抑、 靠紧母亲不 愿其离开 很少表现出 抑郁、苦恼 母亲返回 有温暖的回应,如果感到压抑,常常 会寻求身体接触来缓解压力 矛盾:会接近母亲,但看上去对母亲 的离去还在生气;母亲主动的身体接 触往往会遭到拒绝,甚至搡打母亲, 哭闹,难安抚 母亲想主动引起他们注意时,他仍然 表现出很冷漠,会回避母亲很久才跟 她打招呼 安全型依 独自探索, 恋(65%) 对陌生人随 和大方 很少有探索 抗拒型依 行为,对陌 恋(10%) 生人保持相 当的戒备 对陌生人相 回避型依 当友善,但 恋(20%) 有时也回避 和忽略这些 陌生人 组织混乱/ 方向混乱 型依恋( 5%) 在陌生情境 中表现出极 度的压抑
情感和社会性
9个月后 新异性探索阶段。 开始对新异事物感兴趣。
12
恐惧:
是一种压抑作用的情绪(即害怕)。 可引起逃避、退缩、肌肉紧张而僵化不动等现象
——是婴幼儿好奇心,求知欲的内在动力来源。推动 智力的发展。
婴幼儿感兴趣时 的表现:
扬起眉头, 睁大眼睛或眯起眼睛, 嘴巴微张, 注意力集中的看或倾听。
11
兴趣在婴幼儿时期的发展阶段:
1-3个月: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 表现:婴幼儿接触外界后,由视、听、触、运动 刺激吸 引持续的反应性。 比如:给个摇铃,婴幼儿会应想响声或色彩而兴趣朝向 摇铃。
34
2)良好情绪情感培养的目标:
A 让婴幼儿感受爱 B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愉悦的情绪状态 C 通过游戏和活动体验积极情感。
35
第二、良好社会性行为培养
1)良好社会性行为培养的意义: A 是智力开发的重要内容 B 是为了适应社会,良好社会行为是全面认识社 会的基础 C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身心 愉悦。
引起痛苦的原因:疼痛,寒冷,饥饿,身体不适,与亲人分 离,噪声等。
哭的发展过程: ●一出生就会哭,新生儿的哭是:反应饮食、睡觉等生理要求。 ● 1-2个月时,哭常因大人离开或拿走玩具。
痛苦是消极的情绪,但是有适应价值。
婴幼儿哭的适应价值:当其哭闹时,则表示:他处于不良的 状态,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19
第二 婴幼儿周围的社会性交往
包括:母婴、父婴、同伴等的交往。 1)母婴交往的特点和作用:
婴幼儿在早期社会交往中,与母亲的交 往占最重要的地位:
【2020幼儿教师资格证】情绪与情感的发展重点笔记
【2020幼儿教师资格证】情绪与情感的发展重点笔记第二节幼儿情绪与情感的发展一、幼儿情绪的发生和分化★★★(一)原始的情绪反应1.本能的情绪反应观察和研究普遍表明,儿童出生后就有情绪。
初生的婴儿即可有情绪反应,如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舞动等,可以称为原始的情绪反应。
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在人们普遍倾向认为,原始的、基本的情绪是进化来的,是不学就会的,天生的。
儿童先天就有情绪反应。
这种情绪反应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
2.原始情绪的种类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根据对医院500多名婴儿的观察,提出了新生儿有三种主要情绪,即怕、怒和爱。
华生还详细描述了这些情绪的原因和表现。
(1)怕华生认为新生婴儿的怕是由于大声和失持引起的。
当婴儿安静地躺着时,在其头部附近敲击钢条,会立即引起他的惊跳,肌肉猛缩,继之以哭;当身体突然失去支持,或身体下面的毯子被人猛抖,婴儿会发抖、大哭、呼吸急促、双手乱抓。
(2)怒怒是由于限制儿童运动引起的。
例如,用毯子把孩子紧紧地裹住,不准其活动,婴儿会发怒,他会把身体挺直,或手脚乱蹬。
(3)爱爱由抚摸、轻拍或触及身体敏感区域产生。
例如,抚摸孩子的皮肤,或是柔和地轻拍他,会使婴儿安静,产生一种广泛的松弛反应,或是展开手指、脚趾。
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原始的情绪反应是笼统的,还没有分化。
有些人认为新生儿的原始情绪只能区分为愉快和不愉快,所谓愉快,仅是“不是不愉快”的表现而已。
(二)情绪的分化婴儿情绪的发展表现为情绪的逐渐分化,初生婴儿的情绪是笼统的:不分化的,1岁后逐渐分化,两岁左右已出现各种情绪。
1.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是最有代表性的理论。
他认为:初生婴儿只有未分化的一般性的激动,表现为皱眉和哭的反应;3个月时分化为快乐、痛苦两种情绪;6个月时,痛苦又进一步分化为愤怒、厌恶、害怕三种情绪;12个月时,快乐情绪又分化出高兴和喜爱;l8个月时,分化出喜悦与妒忌。
婴儿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 初级情绪:在出生或在第一年的早期 出现的一些情绪,一些理论者认为它 们是由生物因素决定的。 • 次级情绪:在2岁时出现的自我意识和 自我评价的情绪,这在部分程度上与 认知发展有关。
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 陌生人焦虑:当婴儿遇见一个不熟悉的人 时,所表现出的小心与谨慎。这样的焦虑 通常出现在第一年的后半时期。 • 分离焦虑:当熟悉的照料者离开时,婴儿 所表现出来的紧张情绪。通常开始于7、8 个月,大约在第14个月达到顶峰,然后逐 渐降低。
依恋的理论
• 精神分析理论:你喂养我所以我爱你 • 学习理论:利益带来爱 • 认知发展理论:要爱你我必须知道你 总会在那里 • 生态学理论:也许我天生就惹人爱
依恋的安全性测量
艾斯沃斯,陌生情境的8个场景
场景 事件 注意观察的潜在依恋行为
1
2 3
主试带领家长和婴儿进入游戏室,然后离开。
家长在一旁坐着看儿童玩。 陌生人进来,坐下,和家长交流。 家长作为安全基地 陌生人焦虑
情绪发展总结
年龄 情绪表达/调节 0~6个月 所有初级情绪出现 积极情绪的表达受到鼓励并更为经 常的出现 通过吸吮和回避方式调节消极情绪 情绪理解 婴儿可以对快乐、 愤怒、伤心等面 部表情加以区分。
7~12个 常的出现 婴儿通过滚动、撕咬或远离令人不 安的刺激物等方式对情绪进行自我 调节。 出现次级(自我意识的)情绪 婴儿通过转移注意力或者控制刺激 物的方式调节情绪。
参考文献
• 《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罗伯特· 费 尔德曼著,苏彦捷译 •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 David R.Shaffer 著,邹泓译 •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著 • 《婴儿世界》 蒂法妮· 菲尔德著,李维译
能更好的再认他 人的基本情绪 社会性参照的出 现
婴儿的(情绪、人格及社会性)发展·笔记
婴儿情绪的发展·笔记1.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认为,新生儿有五种情绪反应,即(惊奇)、(伤心)、(厌恶)、(初步的微笑)和(兴趣)。
2.孟昭兰指出,新生儿有四种表情,即(兴趣)、(痛苦)、(厌恶)和(微笑)。
(一)快乐婴儿的笑是快乐的表现,其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阶段1 自发性的笑①在没有任何外部性刺激的条件下发生,新生儿自发性的笑,这是内源性的笑;②轻拍或抚摸婴儿时,会露出愉快的笑容,属于诱发性的笑;③把婴儿双手对拍,给婴儿看东西等引起婴儿发笑,是反射性的笑。
阶段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①婴儿到5~6周时,对人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和微笑,成人的面孔容易引起婴儿自发的社会性微笑。
②一直到3个半月左右,婴儿对人的社会性微笑不分化,即对所有人的微笑一致。
阶段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①从4个月后,婴儿出现有差别的、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对母亲、家庭成员和陌生人的笑是有区则的。
②婴儿表现出“认生”陌生人出现时婴儿会产生营得性的往和,素张不安,甚至会验避陌生人,即“陌生人焦虑”,也会出现时批养者的依态。
③当抚乔者要两开时,婴儿会表现出“分离焦虑”,如哭泣。
(二)恐惧恐惧是种消极情绪。
对于危险事物的恐惧,是种适应性的保护自己的本能反应、对婴儿的生存是有益的。
恐惧情绪的发展经历以下4个阶段:有阶段I本能的恐惧①这是一种生来就有的反射。
②最初的恐惧是由听觉制激或触觉刺激引发的,如大的声响、突然的身体位置或姿态的变化、疼痛等。
阶段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①大约从3~4个月起,曾引起不愉快经验的刺激,会激发婴儿的恐惧情绪。
这时恐惧情绪多是视觉刺激引发的。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以9个月大的男孩阿尔伯特为被试,通过条件反射机制形成了对白鼠的恐惧情绪,就充分说明了生活经验在情绪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阶段3:惧怕陌生人②大约从6个月起,婴儿出现“认生”现象,也称之为“陌生人焦虑”。
一般到I周岁时会消失,也有婴儿会持续到2~ 3岁。
婴儿见到陌生人会哭泣或回避,立刻寻找或抱紧妈妈。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幼儿个性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先天气质差异、个性特征的萌芽以及个性初步形成等阶段。
幼儿的个性发展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
从出生到一岁前,儿童主要表现出先天气质的差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到三岁前,孩子的个性特征开始萌芽,这时候父母的支持和鼓励对孩子个性的形成至关重要。
进入三到六岁,儿童的个性开始初步形成,这一阶段是学前期儿童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也开始逐步建立。
个性的发展对儿童日后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良好的个性发展为孩子未来的学习和社交打下坚实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个性的形成并非一成不变,它会在后续的成长过程中继续发展和变化。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规律涉及模仿学习、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幼儿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观察与模仿来学习的。
孩子们在与成人及同伴的交流中学习如何友好相处,同时也在认识自己、对待他人的过程中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特点包括情境性、模仿性、从他性以及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的趋势。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幼儿期则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都是一个动态的、逐步的过程。
家长和教育者需要提供一个充满爱、支持和鼓励的环境,帮助孩子在这两方面都能健康成长。
第五章 早期情绪与社会性的发展
第五章早期情绪与社会性的发展情绪和社会性发展是人类由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早期过程。
小土豆变化?•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0-3岁婴儿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对人基本的信任感,克服对他人的不信任感,获得自主感和独立感,这些任务的实现都与照料者密切相关。
•本章内容:•依恋关系•气质(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成为个性发展的基础)•自我意识•道德萌芽•情绪第一节婴儿情绪的发展引言•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意情绪的问题。
很多家长更希望孩子有比较好的情商。
可是,怎样才能让孩子有比较好的情商?情商意味着什么?跟情绪有什么关系?•情商(情绪智力)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认识自身的情绪•管理自身情绪•自我激励•认识他人情绪•人际关系管理第一节婴儿情绪的发展•婴儿具备四大情绪能力:•情绪表达•情绪体验•情绪识别•情绪学习和调节(道德感的萌芽)•这些都以情绪的产生为基础•思考:• 1.人类具有哪些情绪?• 2.这些情绪是与生俱来的吗?• 3.动物有情绪吗?动物的情绪和人类一样吗?•一、情绪的功能与发生(一)情绪的功能什么是情绪•1、适应•如用哭叫引发照顾者的照料,以维持生命活动。
•2、驱动•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有时并不是生理的需要促使行动产生,而是情绪。
•3、行为组织功能•积极的情绪导致接近和探索行为;消极的情绪导致回避行为。
•4、交流功能•情绪是交流的工具快乐悲伤愤怒厌恶惊讶恐惧(二)情绪的发展•第一阶段(出生-一个月内)•面部表情:感兴趣、痛苦、厌恶、快乐布里奇斯(K.M.Bridges,加拿大,1932)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些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些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
因生理满足和抚触表现出快乐,因光和声音刺激表现兴趣•第二阶段(出生1-7个月)•更多的情绪出现如愤怒、悲伤、惊奇、害怕•愤怒:痛觉是主要刺激源,接种疫苗和未能得到满足时会愤怒•害怕:听到巨响时会害怕。
含有认知成分•惊奇:自己能控制身外之物•实验例证•研究:将一根细绳绑到2个月婴儿手臂上,实验组的婴儿每当舞动手臂时音乐就会响起;控制组的婴儿也会听到音乐,但是音乐与舞动手臂之间没有联系。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件---5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声音交流
婴儿通过哭声、笑声等 声音表达情感需求,引 起父母的关注和回应。
玩具和游戏
父母通过与婴儿共同玩 耍、使用玩具等方式增 进情感交流,促进亲子
关系发展。
03
同伴关系与游戏行为
同伴关系形成过程
1 2
婴儿早期同伴交往经历
婴儿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里就开始对其他婴儿产 生兴趣,这种早期的同伴交往经历为日后同伴关 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采用鼓励式教育,关注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有助于提高孩 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社会交往
个人成就
பைடு நூலகம்
鼓励孩子参与社交活动,与同龄人建立良 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其社交技能和自信心 。
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和挑战自己,培养其解 决问题的能力和成就感,有助于提高自尊心 和自信心。
05
道德情感与亲社会行为
学校教育
学校是婴儿道德情感培养的重要场所,教师通过课程和活动设计,培养婴儿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 。学校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鼓励婴儿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合作精神、责任感和公正意识等品质 。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婴儿的道德情感发展。
06
总结与展望
婴儿社会性发展成果回顾
情感交流能力
道德情感萌芽及表现
同情心
婴儿开始表现出对其他人的痛苦 或不幸的关注和同情,尝试安慰
或帮助他人。
正义感
婴儿开始理解公平和正义的概念 ,对不公正的行为表现出不满和
反感。
内疚感
当婴儿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违反了 道德标准时,会产生内疚感,表
现出悔恨和道歉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培养途径
观察学习
01
婴儿通过观察周围人的行为和反应来学习亲社会行为,如分享
婴儿早期情绪与社会性的发展ppt课件
婴儿情绪的发展
情绪的功能与发生 婴儿的情绪表达 婴儿的情绪体验 婴儿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 婴儿情绪的社会化与自我调节 早期道德感的萌芽
气质及其发展
气质结构 气质的测量 气质的稳定性 遗传和环境对气质的影响
婴儿期社会交往的发展
婴儿的情绪表达能力 VS 早期社会性的发 展
虽然婴儿的情绪表达能力还很幼稚,但很明显, 婴儿所展现出的情绪能与照顾者之间起到沟通交 流的作用,并影响照料者对婴儿的反应。 婴儿的情绪表达帮助婴儿与他们的亲密同伴“逐 渐了解对方”、亲近对方(Tronick, 1989)。
三 婴儿的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的发展:快乐 消极情绪的发展
依恋的概述 依恋的发展 对依恋的解释 依恋类型及其测量 形成安全依恋关系的条件 依恋与日后发展 日托机构与婴幼儿早期的社会性发展 从对父母的依恋发展到与同伴的社会交往
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生——自我认识 自我分类的产生 自我控制的出现
一、情绪的功能与发生
气质结构
儿童类型 活动水平 节律性 分心 探究与退缩 适应性 注意广度和持久性 反应的强度 反应阈限 心境的性质 容易的 较适中 很有节律 多变 积极探究 很易适应 高或低 低或适度 高或低 积极的 慢慢活跃起来的 多变 多变 多变 最初有退缩 慢慢的适应 高或低 适度的 高或低 少许否定的 困难的 多变 无节律 多变 退缩 慢慢的适应 高或低 强烈的 高或低 否定的
孟昭兰(1997)把婴儿的情绪功能归纳为 以下四点: 情绪有适应功能; 情绪具有驱动功能; 情绪有行为组织功能; 情绪具有交流功能。
婴幼儿的情绪发展与情绪管理技巧
婴幼儿的情绪发展与情绪管理技巧情绪是人类基本的心理体验之一,婴幼儿的情绪发展与情绪管理在其人格形成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婴幼儿情绪发展的特点、影响情绪发展的因素以及为婴幼儿提供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
一、婴幼儿情绪发展的特点婴幼儿的情绪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 情绪表达简单明确: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以及遭遇不适时,婴幼儿会通过哭泣、咿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2. 情绪高度反应性:婴幼儿的情绪反应明显,对刺激的敏感度较高,往往很容易出现情绪的突然变化。
3. 情绪稳定性不足:由于婴幼儿的情绪调控能力尚未完全发展,他们的情绪具有较大的波动性。
二、影响婴幼儿情绪发展的因素婴幼儿情绪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学、家庭环境和社会互动等:1. 生物学因素:基因和神经发育水平会对婴幼儿的情绪发展产生影响。
2. 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对婴幼儿情绪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父母的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方式也会影响婴幼儿的情绪发展。
3. 社会互动: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环境的刺激也会影响婴幼儿的情绪发展。
例如,托儿所的集体生活经历可能会对婴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为婴幼儿提供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为了帮助婴幼儿更好地管理情绪,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技巧:1. 理解和认同情绪:通过观察和解读婴幼儿的情绪表达,教育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婴幼儿当前的情绪状态,并对其产生认同。
例如,当婴幼儿因为失落而哭泣时,教育者可以表达理解和安慰。
2. 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营造一个稳定、安全、温馨的环境,这对婴幼儿情绪的培养极其重要。
教育者可以建立起一个具有规律性的日常生活,确保婴幼儿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3. 建立情绪调节的模型:对于婴幼儿来说,父母和教育者是其最重要的学习模型。
通过父母和教育者的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方式,婴幼儿可以学习到适当的情绪管理策略。
4. 提供情绪沟通的机会:教育者可以通过互动和游戏等方式,为婴幼儿提供表达情绪的机会。
第八章婴儿的情感与社会性发展
了解婴儿的气质对父母养育的意义
1、了解孩子气质的类型,气质是比较稳定的,但并 不是不可变的。婴儿的气质影响了其与抚育者之间 的关系。反者依然。
2、研究者发,影响同步性在提高难相处婴儿的自 我控制方面特别重要。影响同步性:有点像跳舞, 一个舞伴领舞一段时间,另一个舞伴又领舞一段时 间,在这个过程中,这种运动相互重叠、彼此对应。
结果表明,在这三个任务中所表现出的抗拒引诱 的能力在年龄18~30个月之间稳定上升,言语发 展得较好的儿童自控能力也较高。
(3)抗拒型。当与母亲分离以前紧靠其母亲,不愿 离开母亲一步,虽然母亲在跟前,也不主动探究 环境中的事物。当与母亲团聚时,表现出非常生 气的抗拒行为,甚至于推开和搡打母亲。当母亲 抱起他时,他仍然继续哭闹,很难安抚他。
(3)无组织的紊乱型。是最不安全的,当与母亲分 离后再团聚时,儿童表现出各种混乱的矛盾行为。 如当母亲抱起他的时候,他的目光却看到别的地 方,或用一种茫茫然的抑郁的眼神接近母亲;当 母亲安慰他以后,他却出乎意料地哭起来,或表 现出一种冷冰冰的姿态。
三种类型
(1)容易抚养型(40%) 很快建立起有规律的生活方式,愉快的、容易
适应新的经验。
(2)抚育困难型(10%) 日常生活没有什么规律,接受新经验比较困难,
对环境刺激倾向作出强烈的否定反应。
(3)启动缓慢型(15%) 安静、不爱活动,对环境刺激作出温和低调的
反应,心境经常是不开朗的,对新经验适应的速度 比较慢。
实验是在一个儿童观察室中进行的。室内摆放
着三把椅子,呈三角形摆放。一把椅子是给母亲坐 的,另一把是为陌生人准备的,还有一把是儿童椅, 其周围摆放着许多玩具。通过单向玻璃可以观察到 实验的整个过程。母亲和陌生人事先被告知要按照 一个实验情节次序行动。
婴儿情绪情感的发展—婴儿情绪的发展趋势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婴儿出现 了越来越多的高级社会性情感,如尊 敬、怜悯、羡慕、同情、羞愧等。
婴儿情绪的发展趋势
第三,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通过回避 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
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儿童还会 使用自言自语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 绪。
婴儿情绪的发展趋势
第二,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婴儿最初出现的是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比如刺耳的声音引起的恐 惧。 随着记忆的发展,婴儿的恐惧惊奇出现许多与记忆相关的内容,例如: “怕生”,被火灼烧过的婴儿对火产生极大的恐惧,打过针的婴儿再次见到 白大褂医生的时候会焦躁不安等。 随着想象的发展,两三岁的儿童当被大人告知蛇会咬人后,即使没有 被咬过,也会对蛇产生恐惧。 随着思维的发展,儿童开始能听懂一些有逻辑性的笑话,能理解“滑 稽”的状态。
婴儿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婴儿情绪发展的趋势主要体现在 情绪的社会化、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 以及自我调节化。
婴儿情绪的发展趋势
第一,情绪的社会化明显产生,具体表现为引起情绪反应的社 会性动机不断增加以及表情的社会化。
自己笑 年龄
次数 %
对教师笑 次数 %
对小朋友笑 次数 %
总数 次数 %
1岁半 67 55.3 47 38.84 7 5.79 121 100
3岁 117 15.62 334 44.59 298 39.79 749 100
婴儿的表情社会化也日渐明显, 表现为婴儿理解面部表情的能力以及 运用面部表情的能力大幅提升。
婴儿情绪的发展趋势
4-7 个月的婴儿可以区分大人的高兴、悲伤、生气和恐惧的面部表 情。
Hale Waihona Puke 13-18 个月的婴儿可以通过识别身边人的情绪状态,作出不同的反 应,比如当母亲哈哈大笑时,婴儿就会觉得放松、安心和舒适,当母亲 面无表情且不理会他们时,婴儿就会表现出紧张、局促不安的状态。
社会性情绪发展及其特征——讲义
一、社会性情绪概念是指婴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情感因素,是婴幼儿在人际交往和社会行为的反馈中所产生的的蕴含着社会意义的情绪。
二、情绪识别的发展特征1.3个月大的婴儿不仅能通过母亲的面部表情和相应语调分辨出母亲高兴、悲伤或愤怒的情绪,而且能对母亲的快乐表情做出积极回应,并会因为母亲的愤怒或悲伤而情绪低落。
2.6个月大的婴儿就可以解读主要照料者的表情,并用以调整自己的行为。
例如:妈妈正在打电话的时候,孩子爬过来想跟妈妈说话,但是他抬头看到妈妈示意不要他说话的表情和动作,孩子就停止了说话,趴在妈妈身边等妈妈电话结束。
三、情绪表达的发展特征1.婴儿第一年的基本情绪包括愉悦、兴趣、惊奇、悲伤、厌烦、生气、惧怕、痛苦等。
2.10-12个月的婴儿会用哭泣表示同情、拒绝、排斥、恐惧和倔强等很多复杂的情绪。
3.1岁半左右会出现嫉妒、内疚、害羞、自豪等复杂的情绪。
4.18-24个月的婴儿会表现出羞耻和困窘等情绪。
婴幼儿的情绪表达主要是通过表情来实现,2岁开始开始用词语来表达情绪,快接近3岁,会经常讨论自己的情绪,并尝试积极主动地控制情绪,开始用语言来辅助情绪的自我调节。
四、情绪理解的发展特征1.移情能力的发展(1)0-1岁,婴幼儿对他人的情绪反应大都从自身的感受和体验出发。
例如:听到其他婴儿的哭声自己也会跟着哭起来。
(2)2-3岁,幼儿开始从“自身体验”出发向“对他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过渡。
例如:看到别的孩子受到责罚会感到很难过,还会模仿他人的方式向他人表示安慰。
2.同情心的发展(1)1岁开始就能感受到他人,尤其是同伴的情绪,并产生同情心。
(2)2岁开始,幼儿能理解他人的情绪,并试图弄清导致情绪产生的原因。
例如:看到同伴哭了,幼儿过来安慰他,并询问导致哭的原因。
五、情绪调节的发展特征婴儿调节能力的增强依赖于注意机制和简单运用技能的发展,并使其能够协调运用注意集中和注意分散来调节自己积极和消极的情绪体验,如婴儿通过转头、吸吮手指等策略缓和自己的情绪。
第五章 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Rothbart, Ahadi, Hershey, Fisher(2001)
精神分析理论——你喂我所以我爱你
精神分析理论强调婴儿在与能够满足其生理需要 的对象保持接触时,投入具有性特征的能量“里 比多”的重要性。 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十分强调喂食 方式、大小便训练方式和时间对依恋发展的影响。 而在艾里克森看来,从出生到2岁,是建立基本的 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的重要阶段。
三、对依恋的解释
罗猴实验
早期剥夺 的罗猴有许多 异常行为:咬自己,蜷缩在 角落里,有许多刻板动作. 成年后仍不适应于社交, 性成熟时不能主动交配, 不会照顾自己的后代.
三、对依恋的解释
认知理论——我爱你,因为我熟悉你
跟前述三种理论不同,认知理论并不强调满足需 要的动机在依恋形成中的作用。 认知理论推测,婴儿的依恋必须具有某些认知能 力。
二、气质的测量
最常用的是让孩子的照顾者,如母亲回答相关问题, 进而评定孩子气质的某些属性。 罗斯巴特等人(Rothbart & Bates, 1998)的婴儿行为 调查问卷(IBQ) 此外,Rothbart的另一份儿童行为调查问卷(CBQ), 通常由父母、老师及幼托机构的保育员完成,适用于 学步期至小学低年级各年龄阶段的儿童。
婴儿的情绪识别能力
婴儿很早就注意到情绪的某些声音信号,并会 给予回应,如新生儿听到其它婴儿啼哭时,自 己也会开始哭闹。 婴儿对他人面部表情的识别和解释发展略晚。
幼儿的情绪情感的社会性发展有哪些表现
理解自己情绪情感的能力
自我觉察
幼儿开始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 状态,并能区分不同的情绪感受
,如快乐、悲伤、愤怒等。
自我表达
幼儿能够用语言或行为表达自己 的情绪感受,并寻求他人的理解
和支持。
自我管理
幼儿逐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如通过寻求安慰、转移注意力或 自我安慰等方式来缓解负面情绪
。
理解情绪情感与行为关系的能力
幼儿能够识别并理解他人的基本 面部表情,如快乐、悲伤、愤怒 等,并能根据这些表情推断他人
的情绪状态。
感知语气和语调
幼儿能够通过感知他人的语气和语 调来理解他人的情绪,如温柔的语 气可能表示关爱,而生硬的语气可 能表示不满或愤怒。
观察和模仿
幼儿通过观察他人的情绪表达并模 仿这些表达,从而学习理解和表达 情绪的方式。
提出促进幼儿情绪情 感社会性发展的策略 和建议
分析幼儿情绪情感社 会性发展的表现及特 点
汇报范围
01
02
03
04
幼儿情绪情感社会性发展的概 念和内涵
幼儿情绪情感社会性发展的表 现和特点
影响幼儿情绪情感社会性发展 的因素
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社会性发展 的策略和建议
02
情绪情感社会性发展概 述
定义与特点
寻求支持
幼儿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能够主动 寻求父母或老师的支持和帮助。
情绪表达规则内化
幼儿逐渐内化社会期望的情绪表达规 则,能够在不同场合下恰当地表达情 绪。
情绪调节策略多样化
幼儿能够运用多种情绪调节策略,如 深呼吸、数数、找成人帮助等,以应 对不同的情绪情境。
06
幼儿情绪情感社会性发 展的教育建议
THANKS
感谢观看
婴儿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婴儿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教育科学系教育学专业发展心理学专业课主讲:朱晓伟Outline♦社交能力的形成根源♦早期的社会联结:依恋♦婴儿的个体差异5.1 社交能力的形成根源♦婴儿的情绪发展♦婴儿的心理生活5.1.1 婴儿的情绪发展♦婴儿的情绪表达✦不同文化的婴儿在基本面部表情上存在惊人的相似,说明人类天生具有表达基本情绪的能力。
✦伊扎德及其同事用录像记录了婴儿在面对诸如握住冰块、玩具被人拿走、看见母亲回来等事件时的反应,然后让不了解婴儿所经历事件的成人从婴儿的面部表情判断他们所体验到的情绪,结果发现成人的判断非常的一致。
5.1.1 婴儿的情绪发展♦情绪出现的顺序✦婴儿刚出生就能表现出好奇、悲伤、厌恶和满足;在2—7 个月之间出现愤怒、悲伤、快乐、惊讶和恐惧等初级(或基本)情绪;✦快到2 岁时,婴儿才开始表现出尴尬、害羞、内疚、嫉妒和骄傲等次级(复杂)情绪,这些情绪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情绪;✦自我意识的情绪伴随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出现而出现,与认知发展有一定关系;父母对儿童自我评价性情绪的体验和表达有显著影响;5.1.1 婴儿的情绪发展♦情绪的社会化和自我调节✦每种社会文化都有一定的情绪表达规则,婴儿很早就开始了对这种规则的学习;✦为遵循这些规则,个体需要对自己的情绪加以调节,儿童随年龄的增长,情绪调节的方式和策略都有发展;父母在此过程中的引导非常重要;✦3岁儿童开始表现出掩饰真实感受的能力,随年龄增长,这种能力得到提高,但幼儿和学前儿童在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上并不高明;在小学阶段,儿童对特定社会情境中的表达规则有更清晰的认识;5.1.1 婴儿的情绪发展♦婴儿对情绪的识别和理解:社会性参照✦社会性参照是指婴儿在不确定的情境中借助于父母的表情来作出推断,并依此调整自己的行为;✦社会性参照最早出现于8 到9 月的时候,研究者至今仍不清楚社会性参照的心理机制是怎样的。
✦能够运用社会性参照的婴儿,当接收到的参照性信息相互矛盾时,会出现明显的不安。
发展心理学第四节婴儿的气质、情绪与社会性发展
第四节婴儿的气质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是在任何社会文化背景中父母最先能观察到的婴儿的个人特点。
由于气质在婴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了解和预测婴儿个性发展和社会相互作用系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近年来关于婴儿气质的研究日益增多。
同时,由于研究思路和方法的不断进展,在婴儿气质的测量、发生发展、基本内容和特点等方面都有了诸多进展,取得了大量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气质的类型及其特点气质类型是指表现在人身上的一类共同的或相似的心理活动特性的典型结合。
由于目前在气质定义、内容和生理基础等问题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论或流派,对气质的本质有着各不相同的解释,因而对气质类型的划分也是众说不一、流派繁多,如两类型说、三类型说、四类型说、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活动特性说、血型说、体型说等。
(一)传统的四类型说这一学说是从古希腊开始逐步传播、发展起来的,目前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被人们广泛运用。
它将人类气质分为以下四种最基本的类型。
1.多血质感受性较弱,反应性、兴奋性、平衡性很强;可塑性大,外倾,爱交际;灵活性高,反应速度快。
2.胆汁质感受性很弱,反应性和主动性很强,兴奋比抑制占优势;刻板,外倾;情绪兴奋性强,反应速度很快,不灵活。
3.黏液质感受性很弱,反应性很弱,主动性很弱;不灵活,内倾;情绪兴奋性弱,反应速度缓慢。
4.抑郁质感受性很强,反应性和主动性弱;刻板,内倾;兴奋性强;情绪抑郁,反应速度缓慢,不灵活。
(二)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巴甫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三种基本特性的不同结合,可以形成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其中三种是强型,一种是弱型。
强型又可分为平衡和不平衡型。
平衡型又可分为灵活型和不灵活型。
相应于这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根据其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的不同表现,可以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即弱型(抑郁质)、强而不平衡型(胆汁质)、强而不灵活型(黏液质)、强而灵活型(多血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我们的孩子常常很小就被要求去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家长们都望子成龙,而且我们也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无以伦比的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不过,我们在关注孩子智力开发的时候,也应该意识到关注孩子心灵的重要性。
婴儿从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一开始就从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发展,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即学习一些社会行为技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他人建立关系,以适应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
包括三个主要内容:情绪的发展、社会性依恋、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情绪的发展在心理学上,对情绪的认识、评价和协调管理能力被称为“情商”(EQ)。
美国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认为,EQ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事实证明,情商高的孩子更容易获得快乐,他们在挫折面前能更快地调整和驾驭自己的心态与情绪,一种健全的人格和自尊也会让他们更快走向成功,并领悟和享受到生活本身的乐趣。
人类婴儿天生具有情绪反应的能力,出生后即有情绪表现,这里介绍三种基本情绪:笑、哭和恐惧。
(一)微笑1、自发性微笑(0-5周):自发微笑又称为反射性微笑。
指的是婴儿不自觉的微笑。
是一种肌肉的收缩。
婴儿一出生就会笑,就像婴儿一出生就会哭一样。
这种笑是自发的,通常在婴儿睡眠时或者感到困倦时出现,持续时间很短,而且一般都是没有声音的笑,这种笑常常在没有任何外部刺激的时候发生。
待婴儿稍微长大一些,在他清醒的时候抚摸他的脸颊、腹部,甚至抓着他的手让他拍手,婴儿也会出现笑容,但在这时候,他的笑也是反射性的,并不是对人们的回应,不具有任何交流的意义。
2、无选择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起):具有社会性功能,对人的脸和声音都容易引起婴儿微笑。
一直到3个月左右,婴儿对父母都没有特别的偏爱,他们还不会认生;他们对所有的人都不加区分的微笑,不管是陌生人还是自己最亲近的父母;只要他看见的是人脸的正面,那么,不管这张脸的表情如何,生气也好,高兴也罢,他们都一样会报以微笑。
3、有选择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开始能认出熟悉的个体,能对不同个体作出不同反应。
这种微笑增加了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依恋。
婴儿对经常照顾自己的母亲笑得最多、最频繁,其次是对经常看见的其他家庭成员,对陌生人笑得最少。
有研究表明,逗笑出现越早的孩子智力发展的越好,所以父母要使劲浑身解数逗孩子笑。
(二)哭的发展学会语言之前,哭是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研究表明,所有婴儿啼哭的规律都是相同的,有一项研究历经4年,对3000多个不同人种的婴儿进行研究,总结出婴儿啼哭的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适、心里不适(恐惧、愤怒等)、感到无聊。
(三)恐惧的发展1、本能的恐惧有些惧怕是先天的,比如孩子都怕大的声音、从高处降落、突然变化、突然接近、疼痛、孤独等对他来说都是危险和受伤害的信号,是引起婴儿惧怕的天然线索。
婴儿以后对黑暗、动物、陌生人、陌生环境的怕是由这些天然线索派生的。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怕医院,白大褂)3、怕生,6—8个月会出现陌生人焦虑,出现认生,时间越早,记忆思维发展的越好。
宝宝的情绪具有易感染性,比如,说当某个宝宝开始大声而持续地啼哭时,其他宝宝听后会很快加入大合唱。
同样,当宝宝大笑或者发出愉快的声音时,其他婴儿也会报以欢笑声。
或者,当你和别人在宝宝身边激烈的争吵的时候,宝宝都会感应到那种紧张的情绪,所以,尽量给宝宝创造平静和愉快的环境,让宝宝多保持愉快的情绪,父母避免在宝宝面前争吵,把负面情绪传染给宝宝。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有的父母爱吓唬小孩,用威吓作为结束小孩活动和服从规则的手段,长期这样,除了使小孩胆小外,他还会逐渐不信任这样的父母,也缺少安全感。
帮助他克服恐惧,比如怕黑,不愿意一个人睡,越早克服越好。
二、亲子依恋(一)依恋的含义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建立的亲密关系。
有人认为,依恋是本能,小动物也有依恋行为。
大家知道,小鸡小鸭等对出生后首先接触的运动目标,会产生依恋行为。
有些人认为,母子在出生后头几小时是发生依恋,即难舍难分情感的关键时刻。
他们因此反对把新生儿放到婴儿室,主张放在母亲身边。
(二)依恋的意义从母体安全的环境中来到一个寒冷嘈杂的陌生的环境,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全感,他必须首先和一个人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也就是完成孩子一生一直在探寻的两个问题之一,一个是我是谁,一个是我依赖谁。
一般是和母亲建立起来一种比较稳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几乎是他以后和所有人建立关系的基础和雏形。
许多成人没有安全感。
2岁之前是亲子依恋建立的重要时期,2岁之后定型。
(三)依恋的类型对依恋的类型进行测量被称为“陌生情境”测验,即把婴儿放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面独自呆一会儿,然后让母亲进入其中,观察婴儿的反应。
有三种类型:安全型依恋(60%—65%):这种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很有安全感,在抚养者离开的时候会有些沮丧,但当他们回来的时候就会很开心而且可以很快平静。
深入的研究显示70%的婴儿属于这个类型。
回避型依恋(20%):这些孩子对抚养者没什么兴趣,但当抚养者离开房间的时候会大哭。
奇怪的是,当抚养者回来的时候他们也不觉得高兴,总是转过身哭着就爬开了。
大约20%的婴儿属于这种类型。
矛盾型(15%):这些婴儿最开始不想离开抚养者去探索新环境。
之后,和不完全/回避型一样,当抚养者离开的时候他们会大哭,抚养者回来并想靠近婴儿的时候,他们又开始抗拒。
他们看起来很生气。
大约10%的婴儿属于这种类型。
(四)依恋类型的影响因素1、抚养者的特征母亲的作用(1)感觉敏锐而有责任心(对孩子的每呼唤都要回应,做情感敏感的父母,不对孩子撒谎,帮助孩子建立起信任和安全感)(2)鼓励双方的互动(3)温暖和接受的态度父亲的作用:(1)影响婴儿性别角色的形成如果没有父亲的参与,也就是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缺失,男孩的男性特征和女孩的女性特征将因没有鲜明对比而受到削弱,研究表明,4岁前不与父亲一起生活的男孩在性别角色上趋于女性化,单身母亲家庭生长的女孩,在以后与男性交往时往往表现焦虑和无所适从,因为他们缺乏稳定而可靠的男性榜样。
(2)影响婴儿个性品质的形成由于父亲引导婴儿参与的游戏往往较多是运动性的、技术性的,所以父亲影响他们的是进取心、合作性、自信心等男性特征,使他们敢于冒险、勇于坚持和克服困难,婴儿从母亲哪儿多学到同情心、关心人、温和、善良等特征,结合起来才能帮婴儿形成较完善的人格基础。
(3)影响认知的发展婴儿经常从母亲那里学到语言、生活知识或物品用途等方面的知识,而父亲经常通过运动操作,诸如修理车辆、机械、使用工具等活动,使得婴儿对动手操作感兴趣,能激发儿童的探索精神以及求知倾向。
有研究发现,父亲与婴儿交往的数量与婴儿的智商有正相关,也就是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的时间越长,智商越高。
(4)影响社交技能,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婴儿的气质类型(1)什么是气质气质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医学认为,气质是人某些方面的、较为持久的行为风格,是宝宝对环境刺激做出应答的行为方式。
宝宝的气质特征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且相对稳定,每个宝宝从婴儿期起就有自己的气质表现:有的爱哭、好动、不认生;有的则比较温顺、安静、害羞、怕生人。
(2)气质的主要内容·活动水平指宝宝在日常生活中,如游戏、进食等一切活动的数量多少,反映宝宝的日常活动量。
·节律性指宝宝睡眠、进食、大小便等生理活动是否有规律。
·趋避性宝宝对新刺激的最初反应是接受还是躲避。
·适应性宝宝是否容易适应新环境。
·反应灵敏性宝宝对周围环境中的现象如光、噪音等反应是否敏捷。
·反应强度宝宝对任何事情反应的程度是强还是弱。
·心境特点指宝宝平常是开心的、友好的行为多;还是不高兴、不友好的行为多。
·分心程度指宝宝注意力是否容易被转移。
·注意的持久性宝宝集中注意力时间的长与短。
根据宝宝各方面的表现与上述的内容结合起来,就是构成宝宝的气质类型。
(3)不同气质类型的基本特点医生通常将气质类型分为4种:难养型、易养型、中间型、启动缓慢型。
①难养型宝宝在睡眠、进食、大小便等问题上难养成规律,看见生人就害怕,对新事物采取拒绝态度,适应较慢;较难抚养,多为消极情绪,好哭,好动,遇到困难后大声哭叫。
②易养型宝宝在睡眠、进食、大小便等问题上容易养成规律,易接受新事物和陌生人,见人就笑,对人友好,主动大方,情绪多为积极性,反应中等,适应快,较易抚养,将来不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
③启动缓慢型宝宝对新事物和陌生人的最初反应是退缩、适应慢,反复接触才能慢慢适应、反应强度低、活动水平低,无论是积极反应还是消极反应都很温和。
④中间型根据特点不同又分中间偏易养型,表现特点与易养型接近;中间偏难养型,表现特点与难养型接近。
(4)不同气质有好坏之分吗不少爸妈非常关心自家宝宝的气质是好还是坏,其实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也不决定宝宝智力水平的高低,各种气质的人群中均有优秀人才,不论哪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和消极性两个方面(下表所示)。
但气质类型的确能明显影响宝宝的活动方式,且对性格形成起很大作用。
如易养型中乐天派相对较多,独立而机敏,善于人际交流;难养型者趋向被动、违拗、倔强。
宝宝气质的两面性(5)不同气质类型的养育对策①易养型气质总体来说,易养型气质宝宝的爸妈是比较顺畅的,因为宝宝生活规律性好,性情开朗,容易适应环境,对事情的反应比较随和。
只要爸妈尽心养育,注意营造相互愉快的环境,不用爸妈费太多神,宝宝就长大了。
但是,爸妈千万别忽视易养型气质的宝宝也有消极的一面,他会行动轻率、感情不稳定,有时即使不舒服或不适应,也往往不容易露在表面,或表达不明显。
如果爸妈不认真观察或把宝宝的表现没有当回事,就会耽误宝宝的病情或潜在伤害宝宝的自尊心。
对策对易养型气质的宝宝,爸妈平时要关心他的身心情况,尤其是对宝宝的轻微抱怨或申诉均应特别予以查问,让易养型气质的宝宝全方位健康成长。
②难养型气质好动,指宝宝动作多,频率相对较快,好像精力特别旺盛。
好动多见于难养型气质的宝宝,这不是宝宝故意这么做,而是宝宝表现故有的气质。
对策面对好动的宝宝,采取嫌烦、抱怨、听之任之、训斥等做法都不是上策,爸妈从小对宝宝就要有意识地引导。
【让好动的宝宝释放能量】训练方法:①只要宝宝能够自己做的事情,就让宝宝自己做,比如吃饭、穿衣、自己去大小便、帮助爸妈拿袜子、鞋子、梳子、毛巾等。
宝宝开始做不好,爸妈要以最大的耐心引导他,反复重复地做,使宝宝有动的(释放能量)机会。
爸妈还要为宝宝每个动作的成功给以称赞。
②爸妈每天抽出时间和宝宝一起做游戏、玩玩具、涂鸦,结束后让宝宝自己收拾玩具、纸笔等,放到指定地点;既培养宝宝做事有始有终,又让宝宝有释放能量的机会。
③必要时爸妈定期带宝宝参加滑板等感觉统合训练课程,有利于宝宝大脑皮层协调性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