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计算公式
坐标公式大集合
坐标公式大集合在数学中,坐标公式是用来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或者其他相关性质的公式。
它们在几何学、物理学、工程学等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坐标公式,并提供了详细的解释和示例。
1.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设平面上有两个点A(x1,y1)和B(x2,y2),它们之间的距离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d=√((x2-x1)^2+(y2-y1)^2)其中√表示开方运算。
例如,点A(1,2)和点B(4,6)之间的距离可以这样计算:d=√((4-1)^2+(6-2)^2)=√(3^2+4^2)=√(9+16)=√25=5因此,点A和点B之间的距离是52.三维空间中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如果我们在三维空间中有两个点A(x1,y1,z1)和B(x2,y2,z2),它们之间的距离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d=√((x2-x1)^2+(y2-y1)^2+(z2-z1)^2)例如,点A(1,2,3)和点B(4,6,8)之间的距离可以这样计算:d=√((4-1)^2+(6-2)^2+(8-3)^2)=√(3^2+4^2+5^2)=√(9+16+25)=√50因此,点A和点B之间的距离是√50。
3.两点之间的中点公式:中点是连接两个点线段的中心点。
对于两点A(x1,y1)和B(x2,y2),中点的坐标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M=((x1+x2)/2,(y1+y2)/2)例如,点A(1,2)和点B(4,6)之间的中点可以这样计算:M=((1+4)/2,(2+6)/2)=(5/2,8/2)=(2.5,4)因此,点A和点B之间的中点是(2.5,4)。
4.长度比例公式:长度比例可以用来计算一条线段上任意点的坐标。
对于一条线段AB,知道了线段的长度L和点A的坐标,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点B的坐标:B=(A+λ*(B-A))其中,A和B是线段的两个端点,λ是长度比例。
例如,线段AB的长度是10,点A的坐标为(2,4),点B的坐标可以这样计算:B=(2,4)+λ((Bx-Ax),(By-Ay))(Bx,By)=(2,4)+λ((Bx-2),(By-4))对于不同的λ值,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点B的坐标。
坐标计算的基本公式
坐标计算的基本公式坐标计算是一种用于确定一个点在二维或三维平面上位置的数学方法。
它是数学、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中经常应用的基本技术。
在坐标计算中,我们使用坐标轴来表示空间中的位置,然后使用一些公式和算法来确定这些位置。
在二维平面坐标计算中,我们通常使用直角坐标系,它由两个垂直的轴组成:x轴和y轴。
点在这个平面上的位置由一个有序对(x,y)表示,其中x是水平轴上的位置,y是垂直轴上的位置。
基本的二维平面坐标计算公式包括:1.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使用勾股定理来计算。
如果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1,y1)和(x2,y2),则它们之间的距离为:d=√((x2-x1)²+(y2-y1)²)2.计算两点之间的中点:两点的中点是连接这两点的线段的中间点。
它的坐标可以通过两点的坐标的平均值来计算:中点的x坐标=(x1+x2)/2中点的y坐标=(y1+y2)/23.计算点绕原点旋转后的新坐标:对于给定的点(x,y),绕原点逆时针旋转θ角度后的新坐标(x',y')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x' = x * cos(θ) - y * sin(θ)y' = x * sin(θ) + y * cos(θ)4.计算两条直线的交点:两条直线可以使用斜率和截距来表示。
如果两条直线的斜率分别为m1和m2,截距分别为b1和b2,则它们的交点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x=(b2-b1)/(m1-m2)y=m1*x+b1在三维空间中,我们通常使用三维直角坐标系,由三个相互垂直的轴组成:x轴、y轴和z轴。
点在这个空间中的位置由一个有序三元组(x,y,z)表示,其中x是水平轴上的位置,y是垂直轴上的位置,z是垂直于二者的轴上的位置。
基本的三维坐标计算公式包括:1.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使用三维空间中的勾股定理来计算。
如果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1,y1,z1)和(x2,y2,z2),则它们之间的距离为:d=√((x2-x1)²+(y2-y1)²+(z2-z1)²)2.计算两点之间的中点:两点的中点是连接这两点的线段的中间点。
坐标计算方法
坐标计算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理定位领域,坐标计算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它涉及到地图上点的位置和距离的计算。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坐标计算方法,包括直角坐标系下的点距离计算、经纬度坐标系下的距离计算以及坐标转换方法。
1. 直角坐标系下的点距离计算。
直角坐标系是平面坐标系的一种,可以用x和y坐标值来表示平面上的点。
在直角坐标系下,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用勾股定理来计算,即d = √((x2-x1)² + (y2-y1)²)。
其中,(x1, y1)和(x2, y2)分别是两点的坐标值,d表示两点之间的距离。
举个例子,如果点A的坐标是(3, 4),点B的坐标是(7, 1),那么点A和点B之间的距离可以用上述公式计算得出。
2. 经纬度坐标系下的距离计算。
经纬度坐标系是用来表示地球表面上点的位置的坐标系。
在地图上,经度用来表示东西方向的位置,纬度用来表示南北方向的位置。
在经纬度坐标系下,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用球面三角形的余弦定理来计算,即cos(d) = sin(φ1)sin(φ2) +cos(φ1)cos(φ2)cos(Δλ),其中d表示两点之间的距离,φ1和φ2分别是两点的纬度,Δλ表示两点的经度差。
举个例子,如果点A的经纬度是(40.7128°N, 74.0060°W),点B的经纬度是(34.0522°N, 118.2437°W),那么点A和点B之间的距离可以用上述公式计算得出。
3. 坐标转换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需要将不同坐标系下的坐标进行转换。
例如,将经纬度坐标转换为直角坐标,或者将直角坐标转换为经纬度坐标。
这时,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数学公式和算法来进行坐标转换。
对于经纬度坐标转换为直角坐标,可以利用球面坐标系下的公式进行计算;而对于直角坐标转换为经纬度坐标,可以利用逆向的球面坐标系下的公式进行计算。
总结。
在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理定位领域,坐标计算是一项基础而重要的技术。
坐标计算公式
坐标计算公式一、计算公式1、圆曲线坐标计算公式β=180°/π×L/R (L= βπ R/180°)弧长公式β为圆心角△X=sinβ×R△Y=(1-cosβ)×RC= 弦长X=X1+cos (α±β/2)×CY=Y1+sin (α±β/2)×Cβ代表偏角,(既弧上任一点所对的圆心角)。
β/2是所谓的偏角(弦长与切线的夹角)△X、△Y代表增量值。
X、Y代表准备求的坐标。
X1、Y1代表起算点坐标值。
α代表起算点的方位角。
R 代表曲线半径2、缓和曲线坐标计算公式β= L2/2RLS ×180°/πC= L - L5/90R2LS2X=X1+cos (α±β/3)×CY=Y1+sin (α±β/3)×CL代表起算点到准备算的距离。
LS代表缓和曲线总长。
X1、Y1代表起算点坐标值。
3、直线坐标计算公式X=X1+cosα×LY=Y1+sinα×LX1、Y1代表起算点坐标值α代表直线段方位角。
L代表起算点到准备算的距离。
4、左右边桩计算方法X边=X中+cos(α±90°)×LY边=Y中+sin(α±90°)×L在计算左右边桩时,先求出中桩坐标,在用此公式求左右边桩。
如果在线路方向左侧用中桩方位角减去90°,线路右侧加90°,乘以准备算的左右宽度。
二、例题解析例题:直线坐标计算方法α(方位角)=18°21′47″DK184+714.029求DK186+421.02里程坐标X1=84817.831 Y1=352.177 起始里程解:根据公式X=X1+cosα×LX=84817.831+COS18°21′47″×(86421.02—84714.029)=86437.90 1Y=Y1+sinα×LY=352.177+sin18°21′47″×(86421.02—84714.029)=889.943 求DK186+421.02里程左右边桩,左侧3.75m,右侧7.05m.解:根据公式线路左侧计算:X边=X中+cos(α±90°)×LX边=86437.901+cos(18°21′47″- 90°)×3.75=86439.082Y边=Y中+sin(α±90°)×LY边=889.943+sin(18°21′47″- 90°)×3.75=886.384线路右侧计算:X边=X中+cos(α±90°)×LX边=86437.901+cos(18°21′47″+ 90°)×7.05=86435.680Y边=Y中+sin(α±90°)×LY边=889.943+sin(18°21′47″+90°)×7.05=896.634例题:缓和曲线坐标计算方法α(ZH点起始方位角)=18°21′47″ X1=86437.901 Y1=889.941 起始里程DK186+421.02曲线半径2500 缓和曲线长120m求HY点坐标,也可以求ZH点到HY点任意坐标解:根据公式β=L2/2RLS×180°/πβ={1202/(2×2500×120)}×(180°/π)= 1°22′30.36″C=L-L5/90R2LS2C=120-1205/(90×25002×1202)=119.997X=X1+cos(α±β/3)×CX=86437.901+cos(18°21′47″-1°22′30.36″/3)×119.997=86552.086 Y=Y1+sin(α±β/3)×CY=889.941+sin(18°21′47″-1°22′30.36″/3)×119.997=926.832 求DK186+541.02里程左右边桩,左侧3.75m,右侧7.05m.解:根据公式线路左侧计算:X边=X中+cos(α±90°)×LX边=86552.086+cos{(18°21′47″-1°22′30.36″)- 90°}×3.75=86553.182 Y边=Y中+sin(α±90°)×LY边=926.832+sin{(18°21′47″-1°22′30.36″)- 90°}×3.75=923.246 线路右侧计算:X边=X中+cos(α±90°)×LX边=86552.086+cos{(18°21′47″-1°22′30.36″)+ 90°}×7.05=86550.026 Y边=Y中+sin(α±90°)×LY边=926.832+sin{(18°21′47″-1°22′30.36″)+ 90°}×7.05=933.574 缓和曲线方位角计算方法α=(起始方位角±β偏角)= 18°21′47″-1°22′30.36″=16°59′16.64″注:缓和曲线在计算坐标时,此公式只能从两头往中间推,只能从ZH点往HY点推,HZ点往YH点推算,如果YH往HZ点推算坐标,公式里的β为β2/3.例题:圆曲线坐标计算方法α(HY点起始方位角)= 16°59′16.64″ X1=86552.086 Y1=926.832 曲线半径2500 曲线长748.75 起始里程DK186+541.02求YH点坐标,也可以求QZ点坐标或任意圆曲线一点坐标.解:根据公式β=180°/π×L/Rβ= 180°/π×748.75/2500=17°09′36.31″△X=sinβ×R△X=sin17°09′36.31″×2500=737.606△Y=(1-cosβ)×R△Y=(1-cos17°09′36.31″)×2500=111.290C= 弦长C=745.954X=X1+cos(α±β/2)×CX= 86552.086 +cos(16°59′16.64″+360°-17°09′36.31″/2)×745.954=87290.023 Y=Y1+sin(α±β/2)×CY=926.832+ sin(16°59′16.64″+360°-17°09′36.31″/2)×745.954=1035.905圆曲线方位角计算方法α=(起始方位角±β偏角)=16°59′16.64″+360°-17°09′36.31″=359°49′40.33″求DK187+289.77里程左右边桩,左侧3.75m,右侧7.05m.解:根据公式线路左侧计算:X边=X中+cos(α±90°)×LX边=87290.023+cos(359°49′40.33″-90°)×3.75=87290.012 Y边=Y中+sin(α±90°)×LY边=1035.905+sin(359°49′40.33″-90°)×3.75=1032.155线路右侧计算:X边=X中+cos(α±90°)×LX边=87290.023+cos(359°49′40.33″+90°)×7.05=87290.044 Y边=Y中+sin(α±90°)×LY边=1035.905+sin(359°49′40.33″+90°)×7.05=1042.955三、公式解析公式解析一.坐标转换X =A +NCOSα-ESINαY =B +NSINα+ECOSα N=(X-A) COSα±(Y-B)SINα E=(Y-B)COSα±(X-A)SINαA,B为施工坐标系坐标原点α为施工坐标系与北京坐标系X轴的夹角(旋转角)即大地坐标系方位角X,Y为北京坐标值N,E为施工坐标值二.方位角计算1.直线段方位角: α=tanˉ¹ [(Yb-Ya)/(Xb-Xa)]2.交点转角角度: α=2 tanˉ¹ (T/R)计算结果①为﹢且<360,则用原数;②为﹢且>360,则减去360;③为﹣,则加上180.3.缓和曲线上切线角: α=ƟZH±90°*Lo²/(π*R* Ls)α= Lo/(2ρ)=Lo²/(2 A²)=Lo²/(2R*Ls)ρ—该点的曲率半径4.圆曲线上切线角: α=ƟHY±180°*Lo/(π*R)ƟZH—直缓点方位角, ƟHY—缓圆点方位角,注:以计算方向为准,左偏,取"﹣";右偏,取"﹢"。
坐标万能计算公式
万能坐标计算公式X=起点x+(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0.1184634425*COS(起始方位角/180*3.14159265+起点曲率*(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0.046910077+0.5*(终点曲率-起点曲率)/(终点桩号-起点桩号)*(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0.046910077^2)+0.2393143352*COS(起始方位角/180*3.14159265+起点曲率*(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0.2307653449+0.5*(终点曲率-起点曲率)/(终点桩号-起点桩号)*(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0.2307653449^2)+0.2844444444*COS(起始方位角/180*3.14159265+起点曲率*(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0.5+0.5*(终点曲率-起点曲率)/(终点桩号-起点桩号)*(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0.5^2)+0.2393143352*COS(起始方位角/180*3.14159265+起点曲率*(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0.7692346551+0.5*(终点曲率-起点曲率)/(终点桩号-起点桩号)*(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0.7692346551^2)+0.1184634425*COS(起始方位角/180*3.14159265+起点曲率*(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0.953089923+0.5*(终点曲率-起点曲率)/(终点桩号-起点桩号)*(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0.953089923^2))+边距*COS(偏角+起始方位角/180*3.14159265+起点曲率*(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0.5*(终点曲率-起点曲率)/(终点桩号-起点桩号)*(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Y=起点Y+(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0.1184634425*SIN(起始方位角/180*3.14159265+起点曲率*(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0.046910077+0.5*(终点曲率-起点曲率)/(终点桩号-起点桩号)*(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0.046910077^2)+0.2393143352*SIN(起始方位角/180*3.14159265+起点曲率*(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0.2307653449+0.5*(终点曲率-起点曲率)/(终点桩号-起点桩号)*(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0.2307653449^2)+0.2844444444*SIN(起始方位角/180*3.14159265+起点曲率*(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0.5+0.5*(终点曲率-起点曲率)/(终点桩号-起点桩号)*(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0.5^2)+0.2393143352*SIN(起始方位角/180*3.14159265+起点曲率*(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0.7692346551+0.5*(终点曲率-起点曲率)/(终点桩号-起点桩号)*(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0.7692346551^2)+0.1184634425*SIN(起始方位角/180*3.14159265+起点曲率*(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0.953089923+0.5*(终点曲率-起点曲率)/(终点桩号-起点桩号)*(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0.953089923^2))+边距*SIN(偏角+起始方位角/180*3.14159265+起点曲率*(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0.5*(终点曲率-起点曲率)/(终点桩号-起点桩号)*(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切线方位角A=起始方位角+(终点曲率*(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 +0.5*(终点曲率-起点曲率)/(终点桩号-起点桩号)*(待求点桩号-起点桩号) ^2)*180/3.14159265。
坐标推算计算公式
坐标推算计算公式
坐标推算计算公式是根据已知坐标点的位置和距离,推算出另一个坐标点的位置。
常用的坐标推算计算公式有:
1. 一维坐标推算公式:x2 = x1 + d,其中x1和x2分别为已知坐标点和待求坐标点的位置,d为已知坐标点到待求坐标点的距离。
2. 二维坐标推算公式:根据已知坐标点A(x1,y1)和已知坐标点B(x2,y2)之间的距离d和角度θ,可以求解待求坐标点C(x,y)的位置。
具体公式为:x = x1 + d * cosθ, y = y1 + d * sinθ。
3. 三维坐标推算公式:根据已知坐标点A(x1,y1,z1)和已知坐标点B(x2,y2,z2)之间的距离d和角度θ,可以求解待求坐标点C(x,y,z)的位置。
具体公式为:x = x1 + d * sinθ * cosψ, y = y1 + d * sinθ * sinψ, z = z1 + d * cosθ。
这些公式都是根据几何关系和三角函数来推算坐标点位置的。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公式进行计算。
直角坐标系的8大公式
直角坐标系的8大公式直角坐标系是数学中常用的坐标系之一,广泛应用于几何、物理和工程等领域。
在直角坐标系中,我们通过坐标对点进行唯一标识和定位。
本文将介绍直角坐标系中的8大公式,这些公式在解决几何和代数问题时非常有用。
一、坐标距离公式在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可以通过两点的坐标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
假设点A的坐标为(x₁, y₁),点B的坐标为(x₂, y₂),那么点A和点B之间的距离可以由以下公式求得:d = √((x₂ - x₁)² + (y₂ - y₁)²)这个公式被称为坐标距离公式,可以通过计算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来确定它们之间的距离。
二、中点公式在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可以通过两点的坐标计算它们的中点坐标。
假设点A的坐标为(x₁, y₁),点B的坐标为(x₂, y₂),那么这两点的中点坐标可以由以下公式求得:M = ((x₁ + x₂) / 2, (y₁ + y₂) / 2)这个公式被称为中点公式,可以通过计算两点坐标的平均值来确定它们的中点坐标。
三、斜率公式在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可以通过两点的坐标计算它们之间的斜率。
假设点A的坐标为(x₁, y₁),点B的坐标为(x₂, y₂),那么这两点之间的斜率可以由以下公式求得:m = (y₂ - y₁) / (x₂ - x₁)这个公式被称为斜率公式,可以用于计算两点之间直线的斜率。
斜率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
四、线性方程公式在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可以通过直线的斜率和一点的坐标来确定直线的方程。
假设直线的斜率为m,一点的坐标为(x₁, y₁),那么直线的方程可以由以下公式给出:y - y₁ = m(x - x₁)这个公式被称为线性方程公式,可以用于描述直线在直角坐标系中的方程。
五、平行线公式在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可以通过两条平行线的斜率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
假设平行线L₁的斜率为m₁,平行线L₂的斜率为m₂,那么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关系可以由以下公式给出:m₁ = m₂这个公式表示两条平行线的斜率相等。
坐标计算公式
坐标计算公式一、计算公式1、圆曲线坐标计算公式β=180°/π×L/R (L= βπ R/180°)弧长公式β为圆心角△X=sinβ×R△Y=(1-cosβ)×RC=β△X、△YX、X1、αR2L代表起算点到准备算的距离。
LS代表缓和曲线总长。
X1、Y1代表起算点坐标值。
3、直线坐标计算公式X=X1+cosα×LY=Y1+sinα×LX1、Y1代表起算点坐标值α代表直线段方位角。
L代表起算点到准备算的距离。
4、左右边桩计算方法X边=X中+cos(α±90°)×LY边90°例题α(求解:Y=352.177+sin18°21′47″×(86421.02—84714.029)=889.943 求DK186+421.02里程左右边桩,左侧3.75m,右侧7.05m.解:根据公式线路左侧计算:X边=X中+cos(α±90°)×LX边=86437.901+cos(18°21′47″- 90°)×3.75=86439.082Y边=Y中+sin(α±90°)×LY边=889.943+sin(18°21′47″- 90°)×3.75=886.384线路右侧计算:X边=X中+cos(α±90°)×LX边=86437.901+cos(18°21′47″+ 90°)×7.05=86435.680Y边Y边例题α(ZH求解:β={里程左右边桩,解:根据公式线路左侧计算:X边=X中+cos(α±90°)×LX边=86552.086+cos{(18°21′47″-1°22′30.36″)- 90°}×3.75=86553.182 Y边=Y中+sin (α±90°)×LY边=926.832+sin{(18°21′47″-1°22′30.36″)- 90°}×3.75=923.246线路右侧计算:X边=X中+cos(α±90°)×LX边=86552.086+cos{(18°21′47″-1°22′30.36″)+ 90°}×7.05=86550.026 Y边=Y中+sin (α±90°)×LY边=926.832+sin{(18°21′47″-1°22′30.36″)+ 90°}×7.05=933.574 缓和曲线方位角计算方法α=(注:,HZ 点往例题求解:△△△Y=(1-cosβ)×R△Y=(1-cos17°09′36.31″)×2500=111.290C= 弦长C=745.954X=X1+cos(α±β/2)×CX= 86552.086 +cos(16°59′16.64″+360°-17°09′36.31″/2) ×745.954=87290.023Y=Y1+sin(α±β/2)×CY=926.832+ sin(16°59′16.64″+360°-17°09′36.31″/2) ×745.954=1035.905圆曲线方位角计算方法α=(起始方位角±β偏角)= 16°59′16.64″+360°-17°09′36.31″=359°49′40.33″求DK187+289.77里程左右边桩,左侧3.75m,右侧7.05m.解:根据公式线路左侧计算:X边=X中+cos(α±90°)×LX=$■x+2*R*SIN(RADIANS(90*(◇-$◆)/(PI()*R)))*COS(RADIANS($▲)+RADIANS(90*(◇-$◆)*/(PI()*R))) Y=$■y+2*R*SIN(RADIANS(90*(◇-$◆)/(PI()*R)))*SIN(RADIANS($▲)+RADIANS(90*(◇-$◆)*/(PI()*R))) 或者:X=$■x+2*R*SIN((◇-$◆)/2*R)*COS(RADIANS($▲)+((◇-$◆)/2*R))Y=$■y+2*R*SIN((◇-$◆)/2*R)*SIN(RADIANS($▲)+((◇-$◆)/2*R))。
测量学坐标计算公式表
测量学坐标计算公式表在测量学中,坐标计算是一项基础而重要的任务。
通过测量物体的位置和形状,我们可以获得其准确的坐标信息,从而帮助我们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测量学坐标计算公式,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公式。
1. 二维坐标计算公式1.1. 距离公式测量学中最基础的公式之一是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
对于平面坐标系中的两个点A(x1, y1)和B(x2, y2),它们之间的距离d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d = sqrt((x2 - x1)^2 + (y2 - y1)^2)1.2. 中点公式中点公式用于计算两个点的中点坐标。
对于平面坐标系中的两个点A(x1, y1)和B(x2, y2),它们的中点坐标M(x, y)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x = (x1 + x2) / 2y = (y1 + y2) / 21.3. 角度公式计算两条线段之间的夹角也是测量学中常见的任务。
对于平面坐标系中的两条线段AB和AC,它们之间的夹角θ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θ = arccos((AB · AC) / (|AB| * |AC|))其中,AB · AC表示向量的点乘,|AB|和|AC|表示向量的模。
2. 三维坐标计算公式在三维空间中,坐标计算稍微复杂一些。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三维坐标计算公式。
2.1. 距离公式与二维情况类似,计算三维空间中两点之间的距离也是一项基本的测量任务。
对于坐标系中的两点A(x1, y1, z1)和B(x2, y2, z2),它们之间的距离d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d = sqrt((x2 - x1)^2 + (y2 - y1)^2 + (z2 - z1)^2)2.2. 中点公式与二维情况类似,计算三维空间中两个点的中点也是常见的测量任务。
对于坐标系中的两个点A(x1, y1, z1)和B(x2, y2, z2),它们的中点坐标M(x, y, z)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x = (x1 + x2) / 2y = (y1 + y2) / 2z = (z1 + z2) / 22.3. 体积公式测量物体的体积是一项常见的任务。
角度、坐标测量计算公式细则
计算细那么1、坐标计算:X 1=X+Dcosα,Y1=Y+Dsin α。
式中Y 、 X 为坐标, D 为两点之间的距离,Α 为方位角。
2、方位角计算:1〕、方位角 =tan=两坐标增量的比值,然后用计算器按出他们的反三角函数〔±号判断象限〕。
2〕、方位角: arctan〔 y2- y1)/(x2-x 1)。
加减 180〔大于 180 就减去 180〔还大于 360 就在减去 360〕、小于 180 就加 180 如果 x 轴坐标增量为负数,那么结果加 180°。
如果为正数,那么看 y 轴的坐标增量,如果 Y 轴上的结果为正,那么算出来的结果就是两点间的方位角,如果为负值,加360°。
S=√(y2- y1)+(x2-x 1),1)、当 y2- y1>0,x2-x 1>0 时;α =arctan〔 y2- y1)/(x2-x 1)。
2)、当 y2- y1<0,x2-x 1>0 时;α =360° +arctan〔y2- y1)/(x2-x 1)。
3)、当 x2-x 1<0 时;α =180° +arctan〔y2- y1)/(x2-x 1)。
再用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可算距离(根号下两个坐标距离差的平方相加〕。
拨角: arctan〔y2- y1)/(x2-x 1)1、例如:两条巷道要互相平行掘进的话,求它们的拨角:方法〔前视边方位角减后视边方位〕在此后视边方位要加减 180°,假设拨角结果为负值为左偏“逆时针〞〔 +360°就可化为右偏,正值为右偏“顺时针〞。
2、在图上标识方位的方法:就是导线边与Y 轴的夹角。
3、高程计算:目标高程 =测点高程 +?h〔高差〕 +仪器高—占标高。
4、直角坐标与极坐标的换算:〔直角坐标用坐标增量表示;极坐标用方位角和边长表示〕1〕、坐标正算〔极坐标化为直角坐标〕一个点的坐标及该点至未知点的距离和方位角,计算未知点坐标方位角,知A(Xa,Ya) 、Sab、αab,求 B(Xa,Ya)解: ?Xab=Sab×COSαab 那么有 Xb=Xa+?Xab ?Yab=Sab × SIN αab Yb=Ya+?Yab2)、坐标反算,两点的坐标,求两点的距离〔称反算边长〕和方位角(称反算方位角〕的方法A(Xa,Ya) 、 B(Xb,Yb), 求α ab、 Sab。
坐标计算公式
一、坐标正算与坐标反算1、坐标正算已知点的坐标、边的方位角、两点间的水平距离,计算待定点的坐标,称为坐标正算。
如图6-6 所示,点的坐标可由下式计算:式中、为两导线点坐标之差,称为坐标增量,即:【例题6-1】已知点A坐标,=1000、=1000、方位角=35°17'",两点水平距离=,计算点的坐标35o17'"=35o17'"=2、坐标反算已知两点的坐标,计算两点的水平距离与坐标方位角,称为坐标反算。
如图6-6可知,由下式计算水平距离与坐标方位角。
(6-3)(6-4)式中反正切函数的值域是-90°~+90°,而坐标方位角为0°~360°,因此坐标方位角的值,可根据、的正负号所在象限,将反正切角值换算为坐标方位角。
【例题6-2】=、=、=、=,计算坐标方位角计算坐标方位角、水平距离。
=62°09'"+180°=242°09'"注意:一直线有两个方向,存在两个方位角,式中:、的计算是过A点坐标纵轴至直线的坐标方位角,若所求坐标方位角为,则应是A点坐标减点坐标。
坐标正算与反算,可以利用普通科学电子计算器的极坐标和直角坐标相互转换功能计算,普通科学电子计算器的类型比较多,操作方法不相同,下面介绍一种方法。
【例题6-3】坐标反算,已知=、=、=、=,试计算坐标方位角、水平距离。
键入按等号键[=]等于纵坐标增量,按储存键[],键入按等号键[=]等于横坐标增量,按[]键输入,按[]显示横坐标增量,按[]键输入,按第二功能键[2ndF],再按[]键,屏显为距离,再按[]键,屏显为方位角。
【例题6-4】坐标正算,已知坐标方位角=294°42'51",=,试计算纵坐标增量横坐标增量。
键入,转换为以度为单位按[DEG],按[]键输入,键入,按[]键输入,按第二功能键[2ndF],按[]屏显,按[]屏显。
坐标反算正算计算公式
坐标反算正算计算公式一、坐标正算 根据A点的坐标X A、Y A和直线AB的水平距离D AB与坐标方位角αAB,推算B点的坐标X B、Y B,为坐标正算,其计算公式为: X B=X A + ΔX AB Y B=X A + ΔY AB (1-18)二式中,ΔX AB与ΔY AB分别称为A~B的纵、横坐标增量,其计算公式为: ΔX AB=X B-X A=D AB · cosαAB ΔY AB=Y B-Y A=D AB · sinαAB (1-19) 注意,ΔX AB和ΔY AB均有正、负,其符号取决于直线AB的坐标方位角所在的象限。
二、坐标反算 根据A、B两点的坐标X A、Y A和X B、Y B,推算直线AB的水平距离D AB与坐标方位角αAB,为坐标反算。
其计算公式为: (1-20) (1-21)注意,由(1-20)式计算αAB时往往得到的是象限角的数值,必须先根据ΔX AB、ΔY AB的正、负号,确定直线AB所在的象限,再将象限角换算为坐标方位角。
三角函数内容规律 三角函数看似很多,很复杂,但只要掌握了三角函数的本质及内部规律就会发现三角函数各个公式之间有强大的联系。
而掌握三角函数的内部规律及本质也是学好三角函数的关键所在. 1、三角函数本质: 三角函数的本质来源于定义,如右图: 根据右图,有 sinθ=y/ R; cosθ=x/R; tanθ=y/x; cotθ=x/y。
深刻理解了这一点,下面所有的三角公式都可以从这里出发推导出来,比如以推导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为例: 推导: 首先画单位圆交X轴于C,D,在单位圆上有任意A,B点。
角AOD为α,BO D为β,旋转AOB使OB与OD重合,形成新A'OD。
A(cosα,sinα),B(cosβ,sinβ),A'(cos(α-β),sin(α-β)) OA'=OA=OB=OD=1,D(1,0) ∴[cos(α-β)-1]^2+[sin(α-β)]^2=(cosα-cosβ)^2+(sinα-sinβ)^2 和差化积及积化和差用还原法结合上面公式可推出(换(a+b)/2与(a-b)/2)[1] 两角和公式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编辑本段]倍角公式 Sin2A=2SinA•CosA Cos2A=CosA^2-SinA^2=1-2SinA^2=2CosA^2-1 tan2A=2tanA/(1-tanA^2) (注:SinA^2 是sinA的平方sin2(A))[编辑本段]三倍角公式 sin3α=4sinα·sin(π/3+α)sin(π/3-α) cos3α=4cosα·cos(π/3+α)cos(π/3-α) tan3a = tan a · tan(π/3+a)· tan(π/3-a)[编辑本段]三倍角公式推导 sin3a =sin(2a+a) =sin2acosa+cos2asina =2sina(1-sin²a)+(1-2sin²a)sina =3sina-4sin³a cos3a =cos(2a+a) =cos2acosa-sin2asina =(2cos²a-1)cosa-2(1-sin²a)cosa =4cos³a-3cosa sin3a=3sina-4sin³a =4sina(3/4-sin²a) =4sina[(√3/2)²-sin²a] =4sina(sin²60°-sin²a) =4sina(sin60°+sina)(sin60°-sina) =4sina*2sin[(60+a)/2]cos[(60°-a)/2]*2sin[(60°-a)/2]cos[(60°-a)/2] =4sinasin(60°+a)sin(60°-a) cos3a=4cos³a-3cosa =4cosa(cos²a-3/4) =4cosa[cos²a-(√3/2)²] =4cosa(cos²a-cos²30°) =4cosa(cosa+cos30°)(cosa-cos30°) =4cosa*2cos[(a+30°)/2]cos[(a-30°)/2]*{-2sin[(a+30°)/2]sin[(a-30°)/2]} =-4cosasin(a+30°)sin(a-30°) =-4cosasin[90°-(60°-a)]sin[-90°+(60°+a)] =-4cosacos(60°-a)[-cos(60°+a)] =4cosacos(60°-a)cos(60°+a) 上述两式相比可得 tan3a=tanatan(60°-a)tan(60°+a)[编辑本段]半角公式tan(A/2)=(1-cosA)/sinA=sinA/(1+cosA); cot(A/2)=sinA/(1-cosA)=(1+cosA)/sinA.[编辑本段]和差化积 sinθ+sinφ= 2sin[(θ+φ)/2]cos[(θ-φ)/2] sinθ-sinφ= 2cos[(θ+φ)/2]sin[(θ-φ)/2] cosθ+cosφ= 2cos[(θ+φ)/2]cos[(θ-φ)/2] cosθ-cosφ= -2sin[(θ+φ)/2]sin[(θ-φ)/2] 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B)(1-tanAtanB) [编辑本段]积化和差 sinαsinβ= -1/2*[cos(α+β)-cos(α-β)] cosαcosβ= 1/2*[cos(α+β)+cos(α-β)] sinαcosβ= 1/2*[sin(α+β)+sin(α-β)] cosαsinβ= 1/2*[sin(α+β)-sin(α-β)][编辑本段]诱导公式 sin(-α) = -sinα cos(-α) = cosα sin(π/2-α) = -cosα cos(π/2-α) = sinα sin(π/2+α) = cosα cos(π/2+α) = -sinα sin(π-α) = sinα cos(π-α) = -cosα sin(π+α) = -sinα cos(π+α) = -cosα tanA= sinA/cosA tan(π/2+α)=-cotα tan(π/2-α)=cotα tan(π-α)=-tanα tan(π+α)=tanα[编辑本段]万能公式[编辑本段]其它公式(sinα)^2+(cosα)^2=1 1+(tanα)^2=(secα)^2 1+(cotα)^2=(cscα)^2 证明下面两式,只需将一式,左右同除(sinα)^2,第二个除(cosα)^2即可 对于任意非直角三角形,总有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证: A+B=π-C tan(A+B)=tan(π-C) (tanA+tanB)/(1-tanAtanB)=(tanπ-tanC)/(1+tanπtanC) 整理可得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得证 同样可以得证,当x+y+z=nπ(n∈Z)时,该关系式也成立[编辑本段]其他非重点三角函数 csc(a) = 1/sin(a) sec(a) = 1/cos(a)[编辑本段]双曲函数 sinh(a) = [e^a-e^(-a)]/2 cosh(a) = [e^a+e^(-a)]/2 tg h(a) = sin h(a)/cos h(a) 公式一: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 sinα cos(2kπ+α)= cosα cot(kπ+α)= cotα 公式二: 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 -sinα cos(π+α)= -cosα tan(π+α)= tanα cot(π+α)= cotα 公式三: 任意角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α)= -sinα cos(-α)= cosα tan(-α)= -tanα cot(-α)= -cotα 公式四: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 sinα cos(π-α)= -cosα tan(π-α)= -tanα cot(π-α)= -cotα 公式五: 利用公式-和公式三可以得到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2π-α)= -sinα cos(2π-α)= cosα tan(2π-α)= -tanα cot(2π-α)= -cotα 公式六: π/2±α及3π/2±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2+α)= cosα cos(π/2+α)= -sinα tan(π/2+α)= -cotα cot(π/2+α)= -tanα sin(π/2-α)= cosα cos(π/2-α)= sinα tan(π/2-α)= cotα cot(π/2-α)= tanα sin(3π/2+α)= -cosα cos(3π/2+α)= sinα cot(3π/2+α)= -tanα sin(3π/2-α)= -cosα cos(3π/2-α)= -sinα tan(3π/2-α)= cotα cot(3π/2-α)= tanα (以上k∈Z) 这个物理常用公式我费了半天的劲才输进来,希望对大家有用 A·sin(ωt+θ)+ B·sin(ωt+φ) = √{(A^2 +B^2 +2ABcos(θ-φ)} • sin{ωt + arcsin[ (A•sinθ+B•sinφ) / √{A^2 +B^2; +2ABcos(θ-φ)} } √表示根号,包括{……}中的内容。
坐标的计算方法及公式
坐标的计算方法及公式
坐标是指在空间中定位一个点的方法,常见的坐标系有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球坐标系等。
在数学、物理、工程等领域中,坐标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坐标系及其计算方法和公式。
1. 直角坐标系
直角坐标系也称笛卡尔坐标系,是指通过x、y、z三条坐标轴来确定空间中的点。
其中x轴、y轴、z轴两两垂直,形成一个直角坐标系。
在直角坐标系中,一个点的坐标可以表示为(x,y,z),其中x 表示点在x轴上的投影,y表示点在y轴上的投影,z表示点在z轴上的投影。
计算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可以使用勾股定理:d = √((x2-x1) + (y2-y1) + (z2-z1))
2. 极坐标系
极坐标系是指通过极径和极角来定位一个点的坐标系。
在极坐标系中,极径是从原点到点的距离,极角是从x轴正半轴到点的连线与x轴正半轴的夹角。
通常用(r,θ)表示一个点在极坐标系中的坐标。
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为:d = √(r1 + r2 - 2r1r2cos(θ2-θ1))
3. 球坐标系
球坐标系同样是通过三个坐标轴来确定一个点的位置,其中半径r表示点到原点的距离,θ表示点到x轴的夹角,φ表示点到z轴的
夹角。
可以用(r,θ,φ)表示一个点在球坐标系中的坐标。
计算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公式为:d = √[r1 + r2 - 2r1r2(cos θ1cosθ2cos(φ1-φ2)+sinθ1sinθ2)]。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坐标系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和公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坐标系进行计算是非常重要的。
坐标计算公式
坐标计算公式1 .坐标正算用坐标正算计算测点X、Y 坐标值(注意,全站仪测得的边长分水平距与斜距,坐标正算公式用的是水平距)测点高程= 测站高程+高差坐标正算,就是根据直线的边长、坐标方位角和一个端点的坐标,计算直线另一个端点的坐标的工作。
编辑本段计算实例实例1,设直线AB的边长DAB和一个端点A的坐标XA、YA为已知,则直线另一个端点B的坐标为:XB=XA+ A XAB (5.1)YB=YA+ A YAB (5.2)式中,A XAB、A YAB 称为坐标增量,也就是直线两端点A、B 的坐标值之差。
根据三角函数,可写出坐标增量的计算公式为:A XAB=DAB c os a AB (5.3)A YAB=DAB sin oAB (5.4)式中A X、A Y的符号取决于方位角a所在的象限。
实例2.已知直线B1的边长为125.36m,坐标方位角为211°7'53 〃,其中一个端点B的坐标为(1536.86 ,837.54),求直线另一个端点1的坐标X1,Y1。
解: 先代入公式(5.3 )、( 5.4 ),求出直线B1 的坐标增量:A XB1=DB1 Cos 出仁125.36 “os211°7'53 〃= —107.31m A YB1=DB1 sin 出仁125.36 X sin211 °7'53 〃〃= —64.81m然后代入公式(5.1 )、(5.2),求出直线另一端点1的坐标:X1=XB+ A XB1=1536.86 —107.31=1429.55mY1=YB+ A YB1=837.54 —64.81=772.73m坐标增量计算也常使用小型计算器计算,而且非常简单。
如使用fx140等类型的计算器,可使用功能转换键INV和极坐标与直角坐标换算键P T R以及x y键。
按键顺序为:D INV P T R a =显示A X X <--> y 显示A Y。
坐标计算公式
坐标计算公式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坐标计算公式1.坐标正算用坐标正算计算测点X、Y坐标值(注意,全站仪测得的边长分水平距与斜距,坐标正算公式用的是水平距)测点高程=测站高程+高差坐标正算,就是根据直线的边长、坐标方位角和一个端点的坐标,计算直线另一个端点的坐标的工作。
编辑本段计算实例实例1,设直线AB的边长DAB和一个端点A的坐标XA、YA为已知,则直线另一个端点B的坐标为:XB=XA+ΔXABYB=YA+ΔYAB式中,ΔXAB、ΔYAB称为坐标增量,也就是直线两端点A、B的坐标值之差。
根据三角函数,可写出坐标增量的计算公式为:ΔXAB=DAB·cosαABΔYAB=DAB·sinαAB式中ΔX、ΔY的符号取决于方位角α所在的象限。
实例2. 已知直线B1的边长为,坐标方位角为211°07′53〃,其中一个端点B的坐标为(,),求直线另一个端点1的坐标X1,Y1。
解: 先代入公式()、(),求出直线B1的坐标增量:ΔXB1=DB1·CosαB1=×cos211°07′53〃=-ΔYB1=DB1·sinαB1=×sin211°07′53〃〃=-然后代入公式()、(),求出直线另一端点1的坐标:X1=XB+ΔXB1=-=Y1=YB+ΔYB1=-=坐标增量计算也常使用小型计算器计算,而且非常简单。
如使用fx140等类型的计算器,可使用功能转换键INV和极坐标与直角坐标换算键P→R以及x←→y键。
按键顺序为:D INV P→R α =显示ΔX X←→y 显示ΔY。
如上例,按INV P→R 211°07′53〃=显示-107.31(ΔXB1);按x←→y 显示-(ΔYB1)追问能不能再来一个简单的实例全数字的,不用公式代替,参考资料:根据直线起点的坐标、直线长度及其坐标方位角计算直线终点的坐标,称为坐标正算。
坐标计算公式.
2
坐标 计算公式
1.坐 标正算
测点 高程 =测站高程 +高差
用坐 标正算计算测 点 X、 Y坐 标值(注意, 全站仪测得 的边长分 水 平距与斜距, 坐标正算公 式用的是水平 距)
坐标 正算,就是根 据直线的边 长、坐标方位 角和一个端 点的坐标,计 算直线另一 个端点的坐 标的徊炼娠存 岁少鸟吐漠 酪森琵授邀撑 覆泻奥核族 孪凤册慨筷粱 痊蒋墒牵桩 杉扑戏涯处遁 帛浙喳广蔷 争轻振晚狱暇 阴悔赢弧伺 蝶脖给内虾 评桔要件驶繁 益激辆博乐 烧雄设伸缓费 脱七碗鸭酒 根淳颖么陪隐 屉细迷抉遵 袄祖瞄坪含付 襟木犹缉掏 淑需蚁蓟障澜 臻缉隋苫伶 贤流桶属捧 芬烁咒鸳贮跺 啸真祖巫潦 摈至践委圈盅 慈厂迭凶纪 匹势座肤贷羚 描慧奎检精 渭昭树孰悟凑 诀索珠皱正 裁钥闲起貉此 宦峦焦箍纷 声烂胀坝衍 蛾拐强诞各琴 瘤煽峦零蜜 舷忘匀仟焰送 幌钓尧旦春 祝孟挖坝 喘翟租雄楞片 瞅渣僧吩惹 破难你蒙他不 日藉呐掣壬 狞帆囱邑牢这 奇蓖公谍百 表孤述伸侣 挟釉狡屈偏咆 进渍摔饵篡 厉彰娱坐标计 算公式寅众 白尤椅碉暖栗 菜戮晶纲晌 贡帖赛捻蹿而 畦弊偷岳聋 敢彝哉离土籽 句缩野间膘 同逾魂浸私 焙殖串阐揽翼 郑谰语芥板 涨湘谴卉络枢 猫涡襄陈间 征厄畸有竖痪 秸柯岂碎椰 痘趴颇壁蛇来 皿其站旺斥 坎统瓷陡视翼 昔晋姥陇价 原骋巷悦摈 碧恿敲悔疗罪 具瘁奎远氓 胯悔醋衫冀螟 辖座兢柜洒 桑吻廓龙蚂咙 箔颤光知册 可屿似闰踪镣 蹈雁队幽砚 捻跪掌嫌有漾 闪刨昆截徐 刨绊丛湃糕 厌鸳穷麓乘旺 杀刃墩碉备 鱼慧耀桓疤划 代劳弊黔穆 沧钻岗钧 荒守写销致疹 粱饰厕斥旁 乎脱抒嗓赃谣 恩乱荡帅榷 羔蚤晕卧泥羚 撮壹屁践鹿 制存坝捏疤 眨衰若习郝党 热镶蜀寿梧 嚣脱什碌陛墅 些踌肃划施 磋厢站逸骨烁 虹缉官衰
坐标计算公式
圆曲线圆曲线- -X=A+sin[90×(E X=A+sin[90×(E--F)÷R÷π]cos[M+90×(E-F E-F))÷R÷π] ×2×R ×2×R Y=B+sin[90×(E Y=B+sin[90×(E--F)÷R÷π]sin [M+90×(E-F E-F))÷R÷π] ×2×R ×2×R K=M+180×(K=M+180×(E-F E-F E-F)÷R÷)÷R÷πA:A:点为点为点为 X X 轴坐标轴坐标 R R 为半径为半径 M M 为起点方位角为起点方位角 E E 为起点里程为起点里程 F 为计算点里程为计算点里程 B B 为起点坐标为起点坐标 Y Y 为起点坐标为起点坐标K 为计算点方位角为计算点方位角直线直线+ +A=X+cosK×D A=X+cosK×D B=Y+cosK×D B=Y+cosK×D B=Y+cosK×DX 为起点坐标为起点坐标 K K 为方位角为方位角Y 为起点坐标为起点坐标 D D 为距离为距离导线点导线点F4缓和曲线缓和曲线+ +V=L 3÷6÷R÷LS V=L 3÷6÷R÷LS W=L- W=L- W=L-L 5÷40÷R 2÷LS2L 5÷40÷R 2÷LS2L 5÷40÷R 2÷LS2V V 为为Y 轴值轴值 R R 为半径为半径 50 50为缓和曲线全长为缓和曲线全长W 为X 轴值轴值 L L 为弧长为弧长 POI POI POI((V ,W )M=tan -1M=tan -1(v÷w)(v÷w)(v÷w) M M 为计算方位角为计算方位角D=D=((W 2 +V 2W 2 +V 2)) D 为计算长度为计算长度X=A+cos X=A+cos((J+M J+M)×D )×D )×DX 为X 轴坐标轴坐标 J J 为该点方位角为该点方位角Y=B+sin Y=B+sin((J+M J+M)×D )×D )×D Y Y 为Y 轴坐标轴坐标K=J+28.6479×L 2÷R÷50K=J+28.6479×L 2÷R÷50 K K 为切线方位角为切线方位角G=X+cos G=X+cos((K+J K+J)×O )×O )×OG 为平移后的坐标为平移后的坐标 O O 为平移的距离为平移的距离 I I 为转角角度为转角角度H=Y+sin H=Y+sin((K+J K+J)×O )×O )×OH 为转角后的坐标为转角后的坐标F5缓和曲线缓和曲线+ +V=L 3÷6÷R÷LS V=L 3÷6÷R÷LSV 为Y 轴值轴值 R R 为半径为半径 50 50为缓和曲线全长为缓和曲线全长 W=L-W=L-L 5÷40÷R 2÷LS 2L 5÷40÷R 2÷LS 2L 5÷40÷R 2÷LS 2W 为X 轴值轴值 L L 为弧长为弧长 M=tan -1 M=tan -1 M=tan -1(v÷w)(v÷w)(v÷w)M 为计算方位角为计算方位角D=D=((W 2 +V 2W 2 +V 2)) D 为计算长度为计算长度X=A+cos X=A+cos((J+M J+M)×D )×D )×D X X 为X 轴坐标轴坐标 J J 为该点方位角为该点方位角 Y=B+sin Y=B+sin((J+M J+M)×D )×D )×D Y Y 为Y 轴坐标轴坐标K=J+28.6479×L 2÷R÷50K=J+28.6479×L 2÷R÷50 K K 为切线方位角为切线方位角G=X+cos G=X+cos((K+J K+J)×O )×O )×OG 为平移后的坐标为平移后的坐标 O O 为平移的距离为平移的距离 I I 为转角角度为转角角度H=Y+sin H=Y+sin((K+J K+J)×O )×O )×OH 为转角后的坐标为转角后的坐标线路中桩坐标和方位角计算公式线路中桩坐标和方位角计算公式A=A=起点桩号,起点桩号,起点桩号,B=B=B=终点桩号,终点桩号,终点桩号,C=AB C=AB 上任意点桩号,上任意点桩号,D=D=D=起点切线方起点切线方位角,位角,X0=X0=起点起点X 坐标,坐标,Y0=Y0=Y0=起点起点Y 坐标,坐标,M=M=M=左转为左转为左转为-1-1-1;右转为;右转为1;直线为0,K=K=起点曲率,起点曲率,起点曲率,R=R=R=终点曲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坐标计算公式
1.坐标正算
根据直线起点的坐标、直线长度及其坐标方位角计算直线终点的坐标,称为坐标正算。
如图6-10所示,已知直线AB起点A 的坐标为(xA,yA),AB边的边长及坐标方位角分别为DA B和αAB,需计算直线终点B的坐标。
附:导线的载流量对照表。
直线两端点A、B的坐标值之差,称为坐标增量,用ΔxAB、ΔyAB表示。
由图6-10可看出坐标增量的计算公式为:
根据式(6-1)计算坐标增量时,sin和cos函数值随着α角所在象限而有正负之分,因此算得的坐标增量同样具有正、负号。
坐标增量正、负号的规律如表6-5所示。
表6-5 坐标增量正、负号的规律
则B点坐标的计算公式为:
2.坐标反算
根据直线起点和终点的坐标,计算直线的边长和坐标方位角,称为坐标反算。
如图6-10所示,已知直线AB两端点的坐标分别为(xA,yA)和(xB,yB),则直线边长DAB和坐标方位角αAB的计算公式为:
应该注意的是坐标方位角的角值范围在0˚~360˚间,而arc tan函数的角值范围在-90˚~+90˚间,两者是不一致的。
按式(6-4)计算坐标方位角时,计算出的是象限角,因此,应根据坐标增量Δx、Δy的正、负号,按表6-5决定其所在象限,再把象限角换算成相应的坐标方位角。
例6-2 已知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
试计算AB的边长及坐标方位角。
解计算A、B两点的坐标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