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说明
低影响开发理念在公共景观中的应用
低影响开发理念在公共景观中的应用摘要:公共景观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科学、合理开展有利于各项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支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公共景观规划设计处于改善城市环境、创设绿色环保社会等方面十分关键,应积极结合实际状况,赋予公共景观新内涵,融入多个新节能、生态理念,促使其更富有活力,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吻合。
关键词:低影响开发理念;公共景观;应用1 低影响开发理念下公共景观规划基本原则1.1绿化环保原则绿化环保原则是指公共景观设计借助绿化完善园林环境,减少城市灰尘、噪声等污染对居民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要求在设计公共景观时,首先,综合考虑绿色植被分布与设计,始终融入环境保护理念,从而有效遏制温室效应。
其次,重视公共景观中各元素实用性及价值的发挥,进而提升整体环境质量。
再次,设计硬质景观时,优先选用绿色环保型建筑材料,设计软质景观时,充分展现所用植物、植被等元素的生态效益,从而塑造小型生态系统。
最后,公共景观设计过程主要是人为对景观进行设计、开发与改造,会对邻近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且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及灰尘会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不便。
因此,在公共景观空间艺术布局过程中,需坚持绿色环保原则,针对性调整污染较大的施工方案。
1.2生物多样性原则不同区域内植物生长特性存在较大差异性,为实现环保型公共景观,建议选取本地植物,形成多样化植物群落景观,综合性对基地及其周围环境中植被状况和自然历史调研,促使设计更满足当地气候条件,客观呈现当地景观特色。
自然系统内具有较强的兼容性,涵盖多样化生物,生态型公共景观规划设计应尊重和维护多样性。
1.3高效性原则现下各产业高速发展,各类资源匮乏,为实现人类环境良性发展,需高效化应用和循环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减少包含能源、土地、水等资源耗损和应用,倡导应用各类废弃、绿色原材料,减少资源消耗量,提高各类资源应用高效化。
1.4 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是指将城市居民的需求纳入公共景观设计范畴,并结合当地自然环境与文化特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得游客在观赏美景时能够放松身心。
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的维护管理
三 维 护 管 理 工 作 流 程
在 维 护 管 理 工 作 的执 行 过 程 中 应 建立 必 要 的 工 作流 程 或 程
及人 文 、经 济 、设 计 与 施 工 技 术等 多重 因素 影响 设 施 的维 护 管 理 工作 应 视 具体 情 况 灵 活 应 变 ,单 纯 借 鉴 发达 国家 的 运行 维 护 经 验 并不 一 定 能 够解 决 国 内应 用 中 的维 护 管 理 中遇 到 的 各种 问题 。 且 随 着低 影 响 开 发设 施 的不 断 创 新 和完 善 ,不 断在 实 践 中探 索 、 补 充 和完 善 现 有 维 护管 理 的 内容 ,制定 因地 制 宜 的维 护 管理 标 准 规 范及 手 册 .才 能保 证 低 影 响 开 发设 施 的维 护管 理 工 作 的 质量 不
重 点 。 如 包 含植 物 的绿 色 屋 顶 、下 沉 式 绿 地 、植 草沟 、植 被 缓 冲
带 等 设 施 ,需进 行浇 灌 修 剪 、清 除杂 草 、防 治 病 虫害 等 工 作 。
其 他 具 体 的 维 护 管理 内容 可 参 考 指 南 》 ,但 在 运行 维 护 管 理 工
调 节 池 等应 在 雨季 之 前和 雨 季 中期及 时清 淤 。
《 指 南 》 对 低 影 响开 发 设 施 的 维护 管理 工 作 的 内 容 、维 护 频 次 及 时 间要 求做 了一 定 的说 明 ” .但在 实 际应 用 中仍 难 以将 所有 气 候 、水 文 、地 质 等 条 件下 设 施 的 维 护 管理 特 点 进 行 全 面 细致 地 说 明 。做 好 维 护 管 理 工 作 ,仍 需 建 立 相 关 运行 维 护 管 理 的规 范 、编 制手 册 及 制 定 工 作 流 程等 诸 多保 障 内容 。现 行 的部 分 规 范 可作 为
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理念概述
一、海绵城市的定义和概述1.1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理念概述1.1.1海绵城市理念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更好的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够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就如同海绵一般具有弹性。
当城市面临洪涝自然灾害时,能够将雨水纳入自身的循环系统,“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将自然途径和人工方式实现有效结合,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在解决城市洪涝灾害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实现城市雨水的自然化解,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进一步深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海绵城市要充分考虑到水循环系统各个环节的合理利用,包括自然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系统,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用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保护城市的原有生态系统。
对水生态敏感区域实现最大程度的保护,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需求,保护原有的敏感生态,让河流、湿地、池塘、草坪等发挥原有的功能,能够实现自然生态循环。
在建设过程中,城市必须留有足够的水循环区域,能够涵养水源,应对强降雨,保持自然水文特征。
第二,强调“生态恢复和修复。
”利用生态技术手段与方法修复与已经在历年快速的城市夸张中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在规划层面保留与划拨一定的生态空间比例,让自然生态环境实现有效恢复。
第三,开发要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城市在开发的过程中,要遵循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理念,对开发强度、开发程度进行合理控制,留有足够的绿地系统,科学平衡透水面积和不透水面积,“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能够推动城市水自然循环体系的有效运转,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城市水生态环境破坏。
除此之外,应该根据生态环境的需求,适当的扩充水域面积,让水资源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自我循环。
海绵城市的建设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合理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系统:第一,设计低影响自然降雨系统,该系统能够有效地实现雨水的渗、储存、净化灯功能,能过对径流总量、峰值和污染等进行科学的控制、疏通、分流。
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技术规程
一、概述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技术规程是指在城市建设中,采用具有低环境影响和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和方法,以有效降低建筑和小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一系列规程和标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低影响开发已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方向和趋势。
二、基本原则低影响开发技术规程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
保护和恢复原有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2. 资源循环利用原则。
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实现资源的可再生和循环利用。
3. 社会适应原则。
满足人们对健康、舒适和安全的需求,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4. 综合管理原则。
强调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形成系统性的规划和管理。
三、建筑低影响开发技术规程在建筑领域,低影响开发技术规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绿色建筑设计。
采用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建筑设计、选材和施工工艺等方面的优化,降低建筑对能源和环境的消耗和破坏。
2. 雨水收集和利用。
通过设计合理的雨水收集设施和系统,将雨水收集、净化和储存,用于灌溉、景观养护和建筑冷却等用途。
3. 低碳建筑材料。
选择具有低碳排放和循环利用特性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过程中对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
4. 太阳能利用。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充分考虑太阳能的利用,采用太阳能热水和光伏发电等设施,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5. 绿色屋顶和墙面。
通过种植植被和设置蓄水槽等方式,改善建筑的热环境和微气候,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四、小区低影响开发技术规程在小区规划和建设中,低影响开发技术规程应包括以下内容:1. 生态景观规划。
通过保留和修复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打造生态湿地、森林公园和社区农园等生态景观,提升小区的生态价值。
2. 集中绿化和水景设计。
通过布局合理的绿地和水体,形成自然通风和自然降温的空间结构,改善小区的人居环境。
3. 微循环交通系统。
通过合理布局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系统,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改善小区的交通状况和空气质量。
低影响开发措施
3、低影响开发措施为了减缓未来城市发展造成地表径流系数和排涝模数的增大,需通过增强城市滞蓄雨水的能力、增加城市地面的透水性和加强雨水利用等措施来实现。
(1)雨水花园雨水花园利用浅洼地形(深约3cm-45cm)的生物滞蓄设施,浅洼内种植当地的湿地植物,通过吸附、渗透和过滤等原理对降落在不透水表面的雨水进行控制利用,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
主要特点是削减雨水径流量、减少雨水外排;改善雨水径流水质,减少水体污染;下渗雨水,涵养地下水;增加渗透面积,减小热岛效应;美化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低成本、低维护、可实施性强。
可构建在黏土、砂土等类型的土壤上。
本措施主要适用于住宅区、商业区等建筑以及停车场、道路、广场等不透水区域的周边。
(2)绿色屋顶绿色屋顶主要是在建筑屋顶上部分或完全的覆盖高质量的防水膜并种植植物,以补偿建筑物建设时所破坏移除的植被,通过滞蓄调控作用对不透水表面的雨水进行控制利用。
主要特点是有效降低城市的不透水率,在源头上对水量和水质进行调控;直接依托不透水建筑,不单独耗费土地资源,消减暴雨径流量,减缓面源污染;美化城市居住环境,调控建筑物温度。
本措施主要适用于建筑物屋顶设计。
(3)下凹式绿地下凹式绿地主要是在地面或道路周边设置低5-20cm 左右的绿地,利用植被截流、土壤渗透原理,截流和净化小流量径流雨水的一种工程措施,下凹的空间可以短时间存蓄雨水,增加截流下渗量。
主要特点是增加下渗量,涵养地下水;降低汇流速度,减小地表径流,消减洪峰流量;改善雨水径流水质,减少水体污染;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
本措施主要适用于住宅区、道路、停车场、广场等不透水区域的周边绿地。
(4)植物浅沟植物浅沟又称为植草沟,是一种生态的地表排水方式,一般为依绿地或绿化带建设的浅沟,沟内种植草等植物,通过下渗、植物过滤等原理净化和削减雨水径流的工程性措施。
主要特点是生态的雨水输送途径,截流雨水污染物;滞留雨水,削减雨水径流量;不占用专门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造价低,可节约管道建设维护费用;增加绿地景观效果。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2016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2016《城市绿地设计规范》[条文说明]GB-2007(2016年版)目录1总则3基本规定4竖向设计5种植设计6道路桥梁6.1道路6.2桥梁7园林建筑、园林小品7.1园林建筑7.3厕所7.4园椅、废物箱、饮水器7.7园灯7.9标识8给水、排水及电气8.1给水8.2排水8.3电气1总则总则1..1城市绿地设计要贯彻以人为本,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城市与自然共存,有利人的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的生态、景观、游憩环境,设计要体现适用、经济、环保、美观的原则,同时要注意各种设施的安全。
1..2本规范适用的范围: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他绿地。
1..4绿地内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和市政设施等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设计尺度的规定。
3基本规定基本规定3..1城市绿地设计应在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为区别“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单项绿地的总体规划统一称为绿地总体设计。
3..2绿地设计必须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其用地范围既不能超出总体规划范围,更不得被任何非绿地设施占用或变相占用;绿地的出入口设置要综合考虑城市道路的交通安全、流量、标高、附近人口密度、人流量等因素。
3..4、3..5城市绿地设计是一项工程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创作活动.要继承弘扬我国传统园林艺术精华,并借鉴吸收国内外绿地设计的先进理念和技艺,结合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和审美情趣,不断探索、创造具有中国特色、地方风格和个性特色的城市绿地。
3..6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非凡用地中的绿化用地面积占总用地比例必须符合法定比例。
城市绿地内的水面大小差别很大,可因地制宜,合理设置。
绿色动物种植面积采用按陆地面积大小确定比例。
3..7本条款规定是为了保护、利用拟建绿地基地内的原有植物资源。
在旧城改造中出现工厂迁移等基地改建为开放绿地时,更应充分考虑有效利用。
低影响开发(LID)海绵城市在城市配套设施及道路中的应用 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为例
低影响开发(LID)海绵城市在城市配套设施及道路中的应用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为例摘要:随着近几年西安城市发展速度的急剧加快,原设计的雨水排水系统不能满足要求,城市内涝多发、水环境污染和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等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LID英文的全称是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旨在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
LID低影响开发是一种可轻松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生态技术体系,其关键在于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或回补地下水。
本文主要研究LID在道路结构层,城市道路、排水管排水沟、绿化带中的应用。
关键词:雨水排水系统;LID低影响开发;城市配套应用;1、前言:LID技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马里兰州开始实施。
低影响开发主要通过生物滞留设施、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利用等措施来维持开发前原有水文条件,控制径流污染,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开发区域可持续水循环。
与国外相比,低影响开发技术目前在国内应用较少,但已列入国家“十二五”水专项重大课题进行研究。
低影响开发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小对环境的冲击,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合理利用景观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结合市政配套设施及道路的排水管、绿化带等的应用。
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在道路的施工中,大力推广LID海绵城市理念,近年来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果。
2、LID技术应用在市政道路中城市道路的车道一般可以分成两种:第一,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以前城市道路的人行横道和非机动车道大多使用的是不透水的材料,因此很容易让道路表面产生积水、雨天道路表面湿滑等现象,从而降低了城市道路的安全度和实用性,还限制了地下水的活动;第二,根据海绵城市理论的要求,机动车道路面的铺装需要使用透水的材料,但是为了可以较好的避免雨水或积水渗透到道路地基内,进而破坏道路结构,需要在道路表面层使用透水的混凝土进行铺装,地基层和下层结构可以使用不透水的材料,这样可以使雨水或积水渗透到道路表面层之后,沿着不透水层排放到水沟内,然后再排放到水井和隔离带内。
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说明书
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说明1.导则1.1低影响开发技术按主要功能一般可分为渗透、储存、调节、转输、截污净化等几类。
通过各类技术的组合应用,可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
工程实践中,应结合不同区域水文地质、水资源等特点及技术经济分析,按照因地制宜和经济高效的原则选择影响开发技术及其组合系统。
1.2各类低影响开发技术有包含若干不同形式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湿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
2.设计要点2.1单项设施2.1.1透水铺装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
适用范围:透水砖铺装和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主要适用于广场、停车场、人行横道及车流量和荷载较小的道路,如建筑与小区道路、市政道路的非机动车道等,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还可用于机动车道。
2.1.2路缘石路缘石设置在中间分隔带、两侧分隔带及路侧带两侧,分为立缘石和平缘石。
为实现雨水在绿化带等位置的蓄、滞、净,路缘石根据其特点可分为开口路缘石(含带格栅)、排水路缘石、三角路缘石和透水路缘石等。
路面雨水通过不同形式的路缘石进入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
适用范围:三角路缘石适用于小区道路及广场,不适用于市政道路;开口路缘石、排水路缘石和透水路缘石适用于市政道路、小区和广场等。
2.1.3树池当在有铺装的地面上栽种树木时,应在树木的周围保留一块没有铺装的土地,通常把它叫树池或树穴。
常见的树池有硅砂树池、水泥树池、生态树池等。
适用范围:树池常用于市政道路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小区道路及广场绿地等。
树池的选择根据所需要的具体树池功能而定。
2.1.4下凹式绿地下凹式绿地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下凹式绿地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路面在200mm以内的绿地。
重庆市低影响开发设计标准
重庆市低影响开发设计标准1.总则本标准旨在规范重庆市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的设计和实施,降低城市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内的城市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
2.术语与符号2.1 术语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通过分散、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措施,将暴雨径流峰值和总量控制在预期的允许范围内,以减少城市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雨水花园(Rain Garden):一种生态雨水管理设施,通过植物、砂砾和土壤的组合,吸收和过滤雨水,以减少雨水径流产生和污染。
绿色屋顶(Green Roof):一种雨水管理设施,通过植物覆盖和土壤基质等材料,吸收和储存雨水,以减少屋顶径流产生。
2.2 符号LID: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3.基本规定3.1 设计原则低影响开发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分散布局,源头控制:将雨水管理和利用设施分散布局在项目的各个角落,从源头开始控制雨水径流产生。
(2)优化设计,生态优先:优化景观设计和雨水管理措施,优先考虑生态效益和环境友好性。
(3)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地形、气候等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雨水管理方案,综合利用各种设施和措施。
(4)经济合理,维护方便: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选用经济合理的材料和设备,确保设施易于维护和管理。
4.设计计算4.1 计算方法根据重庆市的气候特点和地形条件,采用以下方法进行低影响开发设计计算:(1)雨水花园设计计算:根据项目所在地的降雨数据和预期的雨水径流峰值,计算雨水花园的面积、深度和形状等参数。
(2)绿色屋顶设计计算:根据项目的建筑结构、荷载承载能力和预期的雨水径流峰值,计算绿色屋顶的面积、土壤厚度和植物种类等参数。
(3)下渗设施设计计算: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土壤类型和下渗能力,计算下渗设施的深度、孔隙率和材料类型等参数。
低影响开发的7种城市雨洪管理模型
低影响开发的7种城市雨洪管理模型作者:李玥俞快程娘珠佘美萱来源:《广东园林》2016年第04期摘要:现代城市降雨径流量增大、峰值增加和径流面源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国外以“尊重自然、结合自然”为核心理念的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Iopment,LlD)雨洪管理模式已取得一定成效。
以国外应用于LID的7种城市雨洪管理模型为研究对象,概述其模拟原理、方法和适用范围。
通过比较分析,表明:7种雨洪管理模型都适用于LlD设施单因素评估模拟,但没有一种模型可以全面模拟LID设施。
关键词:雨洪管理模型;低影响开发;应用;综述传统雨水管理措施无法解决由于城市开发而导致的雨水径流量增大、峰值流量增加以及径流污染等问题,采用低影响开发管理模式(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可有效缓解以上城市发展问题,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低影响开发模式低影响开发是一种新型的雨洪管理模式。
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马里兰州。
LID是在排水最佳规划模式(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BMP)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BMP是指为预防和减少土地开发利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
为适应城市高速发展和扩张,LID在BMP基础上应运而生,其核心理念是维持场地前后水文特征不变。
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
相关研究显示:LID可减少约30%-99%的暴雨径流,延迟5-20 min的暴雨径流峰值,有效去除雨水径流中的磷、油脂、氮、重金属等污染物。
并能中和酸雨。
2012年,我国在LID基础上形成“海绵城市”理念,旨在应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水资源缺乏、雨水径流污染和暴雨洪涝灾害等雨水问题。
LID与海绵城市对应的根本目的和降雨重现期不同,LID强调雨水径流的源头削减,应对日常较小的降雨量。
重现期一般小于2年;而海绵城市针对所有重现期的降雨。
包含面源污染控制、雨水排放、雨水收集利用、内涝防治和城市防洪5个层面内容。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及图纸pdf
4.海绵城市工程措施
本项目拟采用人行道透水铺装、下凹侧绿化带、排涝通道等措施,实现区海绵城市建设控 制指标要求。机动车道横坡坡向侧分隔带,路面雨水经侧石开口处(间距 3m)汇入下凹绿带, 下凹绿带设置溢流式雨水口,蓄水饱和后雨水经溢流雨水口接入雨水主管;混合车道横坡坡向 硬路肩,近期经设置于路肩下的过水暗涵排至道路外侧植草沟。远期两侧预留 4m 人非共幅带 拓宽工程,将硬路肩与 4m 预留共幅带设置为透水铺装,在人行道与机动车道间设置行道树+生 态树池,进行人非物理隔离。混合车道路面雨水经开孔缘石进入生态树池,生态树池设置溢流
根据《望城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服务项目》(初步方案稿),本项目湘江大道景观道~ 茶山路段为湘江东片管控区,茶山路~彩陶路为石渚河管控区,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指标要求如 下: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小于 75%,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 24.14mm; 2、TSS 去除率不低于 60%;
1、 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2、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湘 2015SZ103)幅宽 46m,全长 2.652km。道路横断面组成:1.5 米(硬路
2/5
湘江大道北延线(湘江长沙综合枢纽至铜官段)建设工程一期
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肩)+7.0 米(机非混合车道)十 1.5 米(绿化带)+11.5 米(车行道)+3 米(中央分隔带)+11.5 米(车行道)+1.5 米(绿化带)+7.0 米(机非混合车道)+1.5 米(硬路肩)=46 米。
强度≥0.4kN,CBR 顶破强度≥2.75k,厚度不小于 0.5mm。
土工织物连接可采用缝合法或搭接法。缝合宽度不应小于 10cm,结合处抗拉强度应达到
海绵城市的低影响开发
海绵城市海绵城市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1]。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2]。
海绵城市的建设实际上就是雨水开发的一种低影响开发系统。
低影响开发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
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见图 1-1)。
从水文循环角度,要维持径流总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等方式,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径流量不外排;要维持峰值流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调节等措施削减峰值、延缓峰值时间。
发达国家人口少,一般土地开发强度较低,绿化率较高,在场地源头有充足空间来消纳场地开发后径流的增量(总量和峰值)。
我国大多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仅在场地采用分散式源头削减措施,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维持基本不变,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来实现开发后水文特征接近于开发前的目标。
图 1-1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图从上述分析可知,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提出,最初是强调从源头控制径流,但随着低影响开发理念及其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我国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用地紧张等突出问题的复杂性,在我国,低影响开发的含义已延伸至源头、中途和末端不同尺度的控制措施。
城市建设过程应在城市规划、设计、实施等各环节纳入低影响开发内容,并统筹协调城市规划、排水、园林、道路交通、建筑、水文等专业,共同落实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因此,广义来讲,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海绵城市设计常见问题问与答80题
于±0的标高吗?竖向分析对于海绵城市设施布置的影响是什么?海绵设计的汇水分区与给排水雨水管网的汇水分区原则上应一致,但分区内可局部不一致,例如:汇水分区一的雨水管网铺设在汇水分区二,但雨水管网不收集汇水分区二的雨水径流,则在此种情况下分区内局部是不一致的。
03、问屋面雨水的雨水储存筒的调蓄量能否和总体合并为一处,不单独设置。
答收集屋面雨水的雨水桶调蓄量能否和总体合并为一处,要考虑雨水桶和要合并的雨水调蓄池是否在一个汇水分区内。
另外,对于屋面雨水的收集方式,可选择分散调蓄设施(雨水桶)或集中调蓄设施(调蓄池)任一方式。
04、问复杂生物滞留带如何设置,包括植物生物这些的设置,设计是否需要考虑?答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的设置要求及设计方法可参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在设施设计中也是要考虑植物配置的,但其主要是配合景观专业,在景观设计图纸中体现。
05、问如何判断海绵设施的合理性答判断海绵设施的合理性,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判断海绵设施的合理性,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1)充分分析场地地质、地下水位、径流污染程度、场地竖向等方面,考虑海绵设施选择及设置位置的合理性;(2)根据设施收集汇水区域的面积及径流量,考虑海绵设施设置规模的合理性;(3)从海绵设施的增量成本方面考虑其经济合理性。
06、问雨水控制的重现期很重要,决定了整个雨水调蓄设施的规模,按什么计算呢?生态树池属于生物滞留设施的一类,适用于用地较紧张的场地建设,如人行步道、停车场以及广场等,可以收集、初步过滤雨水径流,其计算可参考生物滞留设施的设置要求和设计方法(可参考国家及地方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标准规范,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21等)。
09、问绿色海绵设施的使用期限?答海绵设施的设置是和建筑、景观设计协调一致的,因此,其使用期限也是一致的,以绿色屋顶为例,其使用年限是和建筑屋面的使用年限相一致的。
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说明
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说明1.导则1.1低影响开发技术按主要功能一般可分为渗透、储存、调节、转输、截污净化等几类。
通过各类技术的组合应用,可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
工程实践中,应结合不同区域水文地质、水资源等特点及技术经济分析,按照因地制宜和经济高效的原则选择影响开发技术及其组合系统。
1.2各类低影响开发技术有包含若干不同形式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湿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
2.设计要点2.1单项设施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
适用范围:透水砖铺装和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主要适用于广场、停车场、人行横道及车流量和荷载较小的道路,如建筑与小区道路、市政道路的非机动车道等,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还可用于机动车道。
路缘石设置在中间分隔带、两侧分隔带及路侧带两侧,分为立缘石和平缘石。
为实现雨水在绿化带等位置的蓄、滞、净,路缘石根据其特点可分为开口路缘石(含带格栅)、排水路缘石、三角路缘石和透水路缘石等。
路面雨水通过不同形式的路缘石进入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
适用范围:三角路缘石适用于小区道路及广场,不适用于市政道路;开口路缘石、排水路缘石和透水路缘石适用于市政道路、小区和广场等。
当在有铺装的地面上栽种树木时,应在树木的周围保留一块没有铺装的土地,通常把它叫树池或树穴。
常见的树池有硅砂树池、水泥树池、生态树池等。
适用范围:树池常用于市政道路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小区道路及广场绿地等。
树池的选择根据所需要的具体树池功能而定。
下凹式绿地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下凹式绿地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路面在200mm以内的绿地。
广义的下凹式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局部修订CJJ37-2012[1]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局部修订CJJ37-2012一、概述二、修订内容本次局部修订条文合计9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1.补充了需要在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绿化带或分隔带的宽度要求,以及各种设施间的设计要求。
2. 增加立缘石的类型和布置型式。
3. 细化了道路横坡的坡向规定。
4.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补充道路雨水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修订的内容,调整了道路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的重现期规定。
6. 补充了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的种植要求。
三、具体条文本次局部修订的具体条文如下(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黑体字为强制性条文):5.3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5.3.4路侧带可由人行道、绿化带、设施带等组成(图5.3.4),路侧带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图5.3.4 路侧带人行道宽度必须满足行人安全顺畅通过的要求,并应设置无障碍设施。
人行道最小宽度应符合表5.3.4的规定。
表5.3.4 人行道最小宽度---项目 ---人行道最小宽度(m) ---------------一般值 ---最小值 -------各级道路 ---3.0 ---2.0 -------商业或公共场所集中路段 ---5.0 ---4.0 -------火车站、码头附近路段 ---5.0 ---4.0 -------长途汽车站 ---4.0 ---3.0 ----绿化带的宽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的相关要求。
当绿化带内设置雨水调蓄设施时,绿化带的宽度还应满足所设置设施的宽度要求。
设施带宽度应包括设置护栏、照明灯柱、标志牌、信号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等的要求,各种设施布局应综合考虑。
设施带可与绿化带结合设置,但应避免各种设施间,以及与树木的相互干扰。
当绿化带设置雨水调蓄设施时,应保证绿化带内设施及相邻路面结构的安全,必要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及防渗措施。
低延迟系统开发需要掌握的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低延迟系统开发需要掌握的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高速传输,对低延迟系统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低延迟系统是指在数据传输、信号处理或实时交互中能够实现极低时间延迟的系统。
它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涵盖了金融、通信、音视频、游戏等多个行业。
本文将深入探讨低延迟系统开发所需的关键知识和技能。
首先,我们将对低延迟系统进行定义,明确其特点和目标。
其次,我们将探讨低延迟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提升用户体验和系统性能的影响。
最后,我们将介绍一些低延迟系统的应用领域,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在本文中,我们将涵盖低延迟系统开发的方方面面,包括硬件设备的选取和优化、网络传输的优化、系统软件的设计和调优等。
我们将深入研究各个环节中的关键技术,如高性能计算、并发处理、实时操作系统等,帮助读者全面掌握低延迟系统开发所需的知识。
低延迟系统开发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领域,它需要开发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指南,帮助他们理解低延迟系统的概念、掌握开发的要点,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展望。
希望本文能够成为低延迟系统开发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为他们在实际项目中解决问题提供帮助和指导。
同时,也希望本文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低延迟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于低延迟系统开发所需的知识的论述。
首先,我们将在引言部分进行概述,介绍低延迟系统开发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随后,我们将详细介绍本文的结构和各个章节的内容,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组织结构。
接下来,我们将在正文部分深入探讨低延迟系统的定义,包括其核心特点和关键要素。
我们还将探讨低延迟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和成功实践。
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低延迟系统的基本概念,并对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有更深入的认识。
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说明
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说明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指的是在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开发与建设过程中,以低影响为原则,尽量减少对环境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
这种开发方式注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性发展,可以有效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丢失等问题。
首先,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需要注重生态保护。
在项目规划和设计阶段,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的特点和需求,确保项目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小化。
例如,在选址过程中,应避免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尽量选择生态脆弱度低的地区进行建设。
在建设过程中,要合理进行土地开发和资源利用,采取措施减少土地侵蚀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风险,保护土地的生态功能。
同时,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要选择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保护水源和空气质量。
其次,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需要注重可持续性发展。
可持续性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在建设过程中,重点考虑项目的长期潜力和可持续性,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
例如,可以通过采用节水设备和回收利用水资源来减少水消耗。
同时,在能源利用上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设备,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外,还可以在建筑物的设计中考虑到生态设计和自然通风等策略,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减少能源的消耗。
最后,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需要注重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社会和经济效益,以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规划阶段,要充分了解当地社会经济情况和需求,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项目的定位和功能。
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和合作,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此外,还要注重项目的运营和维护管理,确保项目能够持续产生经济效益,并为社会创造价值。
综上所述,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注重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综合考虑。
在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环境、社会和经济的需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说明
1. 导则
1.1低影响开发技术
按主要功能一般可分为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湿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
2.设计要点
2.1单项设施
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立缘石和平缘石。
为实现雨水在绿化带等位置的蓄、滞、净,路缘石根据其特点可分为开口路缘石(含带格栅)、排水路缘石、三角路缘石和透水路缘石等。
路面
雨水通过不同形式的路缘石进入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
适用范围:三角路缘石适用于小区道路及广场,不适用于市政道路;开口路缘石、排水路缘
下凹式绿地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下凹式绿地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路面在200mm以内的绿地。
广义的下凹式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
由于广义包括的种类在本图集中均作单独介绍,本图集的
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植草沟分为转输型植草沟、渗透型干式植草沟及带有水的湿式植草沟,干式植草沟和湿式植草沟可分别提高径流总量
和径流污染控制效果。
适用范围:植草沟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内道路,广场、停车场等不透水面的周边,城市道路及城市绿地等区域,也可作为生物
场的周边绿地,以及城市道路绿化带等城市绿地内。
2.1.7高位花坛
高位花坛可对屋面雨水进行滞留与净化,延缓径流峰值,多余的雨水通过原有雨水立管溢流。
为防止雨量较大时植被受到浸泡,花坛底部设置排空管,花坛内积存的雨水通过排空管排放,高位花坛内可设储水空间,
水管/渠,可采用穿孔塑料管、无砂混凝土管/渠、聚酯树脂混凝土管/渠和砾(碎)石等材料组合而成。
适用范围:渗管/渠适用于建
筑与小区及公共绿地内转输流量较小的区域,不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径流污染严重及易出现结构塌陷等不宜进行雨水渗透的区域(如机动车道下等)。
害。
湿塘指具有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的景观水体,雨水同时作为主要的补水水源。
湿塘有时可结合绿地、开放空间等场地条件设计为多功能调蓄水体,即平时发挥正常的景观及休闲、娱乐功能,暴雨发生时发挥调蓄功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多功能利用。
适用范围:湿塘适用于建筑
属等材料制成。
适用范围:适用于单体建筑屋面雨水的收集利用。
调节塘也称干塘,以削减峰值流量功能为主,一般由进水口、
调节区、出口设施、护坡及堤岸构成,也可通过合理设计使其具有渗透功能,起到一定的补充地下水和净化雨水的作用。
适用范围:调节塘适用于建
系的滨水绿化带,但坡度较大(大于6%)时其雨水净化效果较差。
雨水弃流设施
初期雨水弃流指通过一定方法或装置将存在初期冲刷效应、污染物浓度较高的降雨初期径流予以弃除,以降低雨水的后续处理难度。
适用范围:初期雨水弃流设施是其它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重要
(1)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应根据目标及设施在具体应用中发挥的主要功能,选择容积法、流量法或水量平衡法等方法通过
计算确定;按照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综合控制目标进行设计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应综合运用以上方法进行计算,并选择其中较大的规模作为设计规
(4)调节塘、调节池对径流总量削减没有贡献,其调节容积不应计入总调蓄容积;转输型植草沟、渗管/渠、初期雨水弃流、植被缓冲带、人工土壤渗滤等对径流总量削减贡献较小的设施,其调蓄容积也不计入总调蓄容积。
(5)渗水铺装和绿色屋顶仅参与综合雨量径流系数的计算,
满足“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的指标要求。
设计调蓄容积一般采用容积进行计算,如式(5-1)所示。
V=10HΦF(5-1)
式中:V——设计调蓄容积,m3;
H ——设计降雨量,mm ,参照表5.1及图5.1;
Φ——综合雨量径流指数,参考表5.2进行加权平均计算; F ——汇水面积,hm 2。
(2)流量法
植草沟等转输设施,其设计目标通常为排除一定设计重现期下的雨水流量,可通过推理公式来计算一定重现期下的雨水流
量,如式(5-2)所示。
Q=ΨqF (5-2)式中:Q ——雨水设计流量,L/s ;Ψ——流量径流系数,可参考表5.2; q ——设计暴雨强度,L/(s.hm 2);
水量平衡计算可参照表5.3。
对于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等顶部或结构内部有蓄水空间的渗透设施,设施规模应按照以下方法进行计算。
对透水铺装
等仅以原位下渗为主、顶部无蓄水空间的渗透设施,其基层及垫层空隙虽有一定的蓄水空间,但其蓄水能力受面层或基层渗透性能的影响很大,因此透水铺装可
(5-4)进场计算
W P=KJA S t s(5-4)
式中:W P——渗透量,m3;
K——土壤(原土)渗透系数,m/s;
J——水力坡降,一般可取J=1;
A S——有效渗透面积,m2;
t s——渗透时间,s,指降雨
过程中设施的渗透历时,一
雨水罐、蓄水池、湿塘、雨
水湿地等设施以储存为主要
功能时,其储存容量应通过
“容积法”及“水量平衡法”
计算,并通过技术经济分析
综合确定。
调节塘、调节池等调节设施,
以及以径流峰值调节为目标
进行设计的蓄水池、湿塘雨
水湿地等设施的容积应根据
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下
游雨水管道负荷(设计过流
流量)及入流、出流流量过
程线,经技术经济分析合理
确定,调节设施容积按式
(5-5)进行计算。
V=Max[](5-5)
式中:V——调节设施容积,m3;Q in——调节设施的入流流量,m3/s;
Q out——调节设施的出流流量,m3/s;
t——计算步长,s;
T——计算降雨历时,s。
2.2.6调蓄设施规模计算
具有储存和调节综合功能的湿地、雨水湿地等多功能调蓄设施,其规模应综合储存设施和调节设施的规模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植草沟等转输设施的计算方法如下:
(1)根据总平面图布置植草沟并划分各段的汇水面积。
(2)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确定排水设计重现期,参考本指南“流量法”计算设计流量Q。
(3)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植草沟设计参数取值,确定各设计参数。
容积法弃流设施的弃流容积应按“容积法”计算;绿色屋顶的规模计算参照透水铺装的规模计算方法;人工土壤渗滤的规模根据设计净化周期和渗滤介质的渗透性能确定;植被缓冲带规模根据场地空间条件确定。
各类低影响开发设施按“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进行技术分类,并将各类设施规模计
算方法进行总结,如表5.4所示。
2.3注意事项
化种植等关键环节进行专项验收,并出具核验报告,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