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

合集下载

不同地区端午节风俗

不同地区端午节风俗

不同地区端午节风俗端午节是中国一年中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中国上古时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

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风俗活动就是包粽子、赛龙舟和挂艾草等习俗。

不同地区在端午节的庆祝活动中还有丰富多样的风俗,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探索一下这些风俗。

一、南方地区端午节风俗1、南方的人们在端午节会把艾叶插在门、窗、柜子上,以驱疫消毒,并在室内的炕头下铺满艾草,有去蚊、驱蚊的作用。

2、在广东、福建等地,人们会在端午节期间赛龙舟。

龙舟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船只,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航海历史和文化的重视。

竞赛一般分三档次:本地比赛、省际比赛和全国比赛。

3、在潮州地区有提灯游行的习俗,人们会在黄昏时分端着艾叶灯沿街游行。

游行队伍中会有武士,还有龙、凤、麒麟等动物的木偶。

巨大的提灯挂满了彩色的纸制品,每个制品上都绘画着丰富多彩的图案。

二、北方地区端午节风俗1、在河北、山西等地,端午节有“小人狂欢”表演。

这个节目是当地人民自行编排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主要内容是民间小调、顺口溜、搞笑节目等。

2、在沈阳地区,人们会在端午节期间去郊外采摘艾叶、制作香包,香包放在衣橱、衣袋、房间等地方,有清凉驱虫的作用。

3、在北京和河南省交界处,有从家中带一盆龙须菜或自焖花,并在端午节这一天煮成节令饭的习俗。

这种节令饭叫“踩龙须”,代表消灾祈平安,特别是针对忌讳的月份和岁数。

三、西南地区端午节风俗1、在重庆地区,端午节有打龙船的习俗。

这个节目是当地的特色文化活动,龙舟里通常坐着18人,每个人打一面鼓。

此外,龙舟上还有一个昂首振聋的“龙头”,由一名勇士坐在里面,通过动作与表情来挑起气氛。

2、在四川绵阳地区,端午节有“育圣杯”比赛。

这个比赛源自唐朝,得名于唐代被尊为“贤母”的吕洞宾。

比赛分为两种:一种是比手巧,另一种是比身高,并送上名叫“育圣杯”的奖杯。

3、在云南省昆明市,有端午节的花炮表演。

花炮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之一,是传统技艺中的重要内容。

端午节十大有趣习俗

端午节十大有趣习俗

端午节十大有趣习俗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五大节日之一,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普遍重视。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十大有趣习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一、赛龙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寓意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二、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其由来已久,据记载,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粽子。

民间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三、佩香囊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四、悬钟馗像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人们在端阳节悬挂钟馗像,用来镇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五、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六、游百病贵州地区端午风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穿新衣,在中午一时左右,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乐。

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当地人称此举为游百病或洗百病,并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七、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故民间有“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等俗言。

八、拴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端午节日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九、吃鸡鸭鹅蛋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

十、驱五毒端阳节这天人们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像,以避其毒。

驱五毒反映了人们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拓展】端午节其他习俗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戴香包颇有讲究。

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中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介绍

中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介绍

中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介绍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在不同的地方的端午节也会有一些不同的习俗活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_端午节有什么习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江苏江苏的端午习俗除了划龙舟外,节日饮食主要有粽子、雄黄酒、五黄宴,节日装饰则的五毒图、菖蒲与艾叶、挂钟馗像、缠臂的彩线,挂丝线粽、穿五毒衣、虎头鞋、戴香包等。

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浙江端午是浙江人民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文化与习俗多样的一个特别的节日。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祭祖、竞龙舟、吃粽子、祭龙头、点龙睛、披红、悬菖蒲艾叶、拴五色丝、饮雄黄酒、吃五黄、佩香包、采百草等是比较普遍的习俗但各地存在着习俗内容或习俗细节上的差异。

河北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

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

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山东山东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

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五色线。

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

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端午节吃粽子,是山西省城乡人民传统的习俗;包粽子习惯在端午节的头一天。

传统粽子以黍米为馅,佐以红枣,外包芦叶,吃时拌糖。

饮雄黄酒,也是山西民间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

陕西陕西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

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

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甘肃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

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

漳县,牧童祀山神。

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端午节的习俗与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与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与来历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它的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因此又称为“五月节”。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据说最早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爱国
诗人和政治家,他因不满当时的政治现状而投江自尽,这一天是他的忌日。

为了阻止鱼虾吃掉他的尸体,当地居民便捆绑了粽子丢入江中,以保住他的尸体。

此后,人们在这一天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就形成了现在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包括:
1.包粽子: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用竹叶包裹糯米、豆子、肉等食材,煮
熟后食用。

粽子形状独特,有谚语“不食端午粽,临邛清明不”。

2.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

人们组成队伍,划龙舟在江河湖
海上竞赛,寓意祈求平安和丰收。

3.佩香囊:人们在节日时佩戴香囊,香囊里放有香料,可以驱病、辟邪和保平安。

4.喝雄黄酒:雄黄酒是端午节的传统饮品之一,相传可以驱邪避病。

5.挂艾叶:人们在端午节期间挂艾叶,相信艾叶可以驱除疾病和邪恶。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以上习俗之外,不同地区还有一些特殊
的习俗。

这些习俗都寄托了人们对健康、幸福和平安的美好祝愿。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中国人民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并且遵循传统习俗。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习俗。

1.包粽子包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和其他食材制成的食物,通常用竹叶裹成三角形。

包粽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民间传说,传说中,人们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将食物投入江中,以防止鱼虾吃掉他的身体。

而粽子则是用来代替这些食物的。

包粽子的过程十分有趣,首先准备好糯米、馅料和竹叶,将糯米泡水后蒸熟,再将竹叶用开水烫软,接着将一片竹叶摊平,放上适量的糯米和馅料,然后折叠成三角形,并用棉线绑住。

包好的粽子要用绳子捆成串,然后用锅煮熟即可。

包粽子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也是人们亲手制作美食的方式,体现了家庭之间的温馨和团结。

2.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传统习俗,特别是在南方地区。

龙舟是一种长条形的舟艇,外形呈龙状,由船身、船头、船尾和船身两侧的龙头和龙尾组成。

赛龙舟源于中国古代的屈原故事,当时人们为了悼念屈原,纷纷划船到江中打捞他的尸体,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划龙舟比赛的传统活动。

赛龙舟的比赛通常在江河湖海等水域进行,参赛的队伍要配合船头鼓手的指挥,齐心协力地划动桨。

同时,龙舟比赛也有丰富多样的仪式、音乐和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

这项活动既是对屈原的纪念,也是一种团队合作的体验,融合了体育竞技和文化艺术。

3.佩戴艾草和挂菖蒲艾草和菖蒲都是端午节的特殊植物,人们在这一天会佩戴艾草和挂菖蒲,有着驱邪辟邪的寓意。

根据传统,人们会将艾草捆成束,挂在门口或悬挂在室内,以驱除邪气和疾病。

同时,人们还会将菖蒲插在鬼门关或门前,用来驱走邪恶的力量。

艾草和菖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认为具有清香和辟邪的效果。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通过佩戴和挂菖蒲的方式来祈求平安祥和,预防疾病和灾祸的发生。

这种习俗既是保护自身和家庭的方式,也是对古代神话传说的一种传承。

端午节的习俗大全

端午节的习俗大全

端午节的习俗大全端午节的习俗大全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端午节的习俗大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端午节简介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端午节的传统节日礼仪

端午节的传统节日礼仪

端午节的传统节日礼仪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法定节假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个传统节日。

除了赛龙舟、吃粽子等活动外,节日礼仪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端午节的传统节日礼仪,包括传统祭祀、佩戴五彩丝线、挂艾草、贴对联等。

1. 传统祭祀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因此祭祀是这个节日的核心活动之一。

在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家中或公共场所进行祭祀活动。

祭祀主要包括摆放祭品、焚香、默祷等环节。

在祭祀桌上,人们会摆放丰盛的饭菜、水果等祭品,用来供奉屈原和祖先。

同时,还会摆放一些象征吉祥和平安的小物件,如草绳、白芷等。

2. 佩戴五彩丝线五彩丝线是端午节的一个特色饰品,代表着吉祥和避邪。

这些五彩丝线一般是用丝线编织而成,有红、黄、蓝、绿等不同颜色。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佩戴五彩丝线,一般系在手腕上或挂在身上。

佩戴五彩丝线的含义是为了祈求平安和健康,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表达。

3. 挂艾草挂艾草是端午节的另一个传统习俗。

艾草有驱邪、避瘟疫的作用,在古代被视为一种驱邪的符咒。

因此,人们会在端午节期间将艾草捆成束,挂在屋檐、门口等地方。

挂艾草的传统意义是为了辟邪、驱瘟疫,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艾草的香味也能够驱走蚊虫,起到驱蚊的作用。

4. 贴对联贴对联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对联一般由两句对仗工整的句子组成,包含吉祥和祝福的寓意。

人们会将对联贴在门上、墙上或窗户上,以增加节日气氛和喜庆。

对联内容可以是祝福、吉祥的话语,如“万事如意”、“合家幸福”等。

贴对联不仅能装饰家居,还能为节日带来吉利和好运。

总结:端午节的传统节日礼仪是这个传统节日不可或缺的部分。

传统祭祀、佩戴五彩丝线、挂艾草、贴对联等活动都是人们在这一天庆祝端午节时的常见举措。

这些节日礼仪承载着祈福和祝福的寓意,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社区中,人们都会积极参与并传承这些传统的节日礼仪,使得端午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活动

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活动

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活动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传统风俗活动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庆祝这个节日,而端午节也因其独特的风俗活动而备受关注。

那么,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传统风俗活动吗?本文将就此展开分析。

一、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活动之一。

龙舟起源于中国,据传始于春秋时期的楚国,起初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龙舟由木材制成,外形呈长条形,头部有龙头,尾部有龙尾,整个龙舟上还会装饰各种图案。

在比赛中,一般有两个人敲锣打鼓、一人教掌舵、一人领船、十数人划桨,队手们在比赛中奋力划桨,带着龙舟在水中翻滚、飞舞,同时各种呐喊声、锣鼓声也十分嘹亮。

赛龙舟是一项充满活力的运动,也是一种展现团队协作与竞技精神的体验。

二、吃粽子吃粽子也是端午节传统的风俗活动之一。

粽子是一种用粳米等食材包裹而成的传统中国食品,外形呈三角锥形,馅料种类多样,包括糯米、豆沙、肉类等。

吃粽子的习俗据说始于屈原,他曾将糯米包裹成三角形,投入汨罗江中,以祭祀自己。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也开始包粽子,并在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表示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在现代,吃粽子的习俗仍然广泛存在,不仅仅是一种口感美食,更是一种传承文化的形式。

三、挂艾草挂艾草也是端午节传统的风俗活动之一。

艾草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据说能够驱邪、辟秽,因此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将艾草捆成一束,挂在门口或者悬挂在室内,以保佑家庭平安。

挂艾草的习俗据说也始于屈原,他曾将艾草散布在自己的住所、村庄和城市的四个角落,以期驱除瘟疫和邪恶。

现代人们也将这种传统习俗延续下来,希望通过挂艾草来祈求健康、平安。

总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其中的传统风俗活动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体现。

在今天,这些传统风俗活动虽然已经改变了一些形式,但是其内涵仍然在不断传承。

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这些传统风俗活动都有其深厚的文化意义,都是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的。

端午节传统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端午节传统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端午节传统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非政治性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庆祝这个节日。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敢,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习俗之一。

龙舟是一种独特的船只,形状长而窄,船头和船尾都雕刻有龙的形象。

赛龙舟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民间传说,相传古代诗人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掉他的身体,纷纷划船捞取他的尸骨。

后来,这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传统的竞技运动。

现在,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组织赛龙舟的比赛,吸引着众多的观众和参赛者。

赛龙舟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权力和尊贵,而舟则代表着团结和合作。

赛龙舟的习俗通过体育竞技的形式,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吃粽子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和其他配料包裹而成的食物,通常用竹叶或者其他植物叶子包裹。

粽子的制作工艺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但是每个地区的做法和口味都有所不同。

吃粽子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民间传说。

相传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掉他的身体,就将糯米包裹成三角形,用竹叶裹好,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吃掉。

后来,人们发现这种食物不仅可以防止鱼虾吃掉,还可以增加体力和抵御疾病。

于是,吃粽子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吃粽子不仅是一种美食享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亲手包制粽子,传承家族的独特做法和口味。

吃粽子的习俗不仅让人们品尝到美味,还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温暖。

三、挂艾草和穿香囊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挂艾草和穿香囊。

艾草是一种具有浓郁香气的植物,人们会将艾草挂在门口或者悬挂在家中的某个角落。

相传艾草可以驱邪和祛病,人们希望通过挂艾草来保护家人的健康和平安。

香囊是一种小巧的袋子,里面装有香料和草药。

人们会将香囊挂在身上或者放在枕头下,以驱除邪气和保佑自己的身体健康。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在中国,端午节已有2500年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

端午节期间,人们遵循各种传统习俗,包括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挂艾草、饾馨香、佩香囊等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一起来了解更多关于端午节习俗吧。

一、吃粽子在中国,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吃粽子。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豆沙、蛋黄、瘦肉、花生、枣等馅料包裹在箬叶或者竹叶里的传统美食。

吃粽子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因为传统认为屈原的魂灵被投入江中后,当地的百姓向江中投食糯米饭,以确保屈原不被鱼虾啃食。

在此之后,人们将这种饮食形式转化为粽子的现代形式,以纪念这段历史传说。

二、挂艾草和穿香囊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不仅仅要吃甜的、咸的粽子,还要挂艾草和佩香囊。

艾草是一种象征吉祥的草药,在端午节期间将艾草挂在门前或床头,以驱赶邪恶。

人们还喜欢穿着香囊,香囊通常由香料制成,香气四溢,代表着平安。

挂艾草,佩香囊成为端午节的一大特色。

三、饮雄黄酒雄黄酒又称为雄黄酒囊,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料,被使用在端午节等重要日子。

雄黄酒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传统上认为饮雄黄酒可以预防疾病、驱鬼、驱邪等,其药用的效果让人们认为是治疗疾病的灵丹妙药。

四、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中最令人兴奋的活动之一。

赛龙舟源自中国南部一个古老传统,现在已成为全国范围内的盛大比赛。

龙舟是一种长而窄的木船,前面有一个头雕成为龙的样子,身上斜向翘起,并且服饰华丽。

靠手划动龙船以达到赛比赛目的的习俗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五、饾馨香饾馨香或“豆馅糕”在南方地区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

据说上古时代,饾馨香是一种赛前补充能量的重要食品,而现在,它已经成为端午节的一种文化遗产。

饾馨香由糯米粉和豆沙或蜜枣馅制成,然后放入模具,制成各种花色和形状。

饾馨香非常好吃,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

总之,端午节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传统十大习俗

端午节传统十大习俗

端午节传统十大习俗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个节日里,有着许多独特的习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端午节传统十大习俗。

第一个习俗是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受欢迎的传统活动之一。

它起源于楚国战国时期,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在龙舟比赛中,参赛队员分成不同的组别,划动着长长的木质龙舟,力争成为最快的船队。

第二个习俗是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

它由糯米和各种馅料制成,用竹叶包裹而成。

食用的方式各异,有的人泡着酱油蘸着吃,有的人则加糖加芝麻,颇为美味。

第三个习俗是挂艾草和菖蒲。

艾草和菖蒲是端午节中常见的植物,它们具有驱邪、驱蚊、消毒的功效。

在端午节中,人们会将艾草和菖蒲挂在门上和床上,以求祈福和消灾避瘟。

第四个习俗是戴香囊。

香囊是一种用香料和布料制成的袋子,它可以用来驱邪和美容。

在端午节,人们会制作香囊,并加入一些草药和香料,然后佩戴在身上,以保健身体和增加运势。

第五个习俗是吃五色豆。

五色豆是一种五彩斑斓的小豆子,它代表着五行,具有驱邪、祈福和美容的作用。

在端午节中,人们会将五色豆煮熟,然后食用,以求祈福和驱邪避瘟。

第六个习俗是树端午树。

端午树是一种将竹竿和花瓶组合在一起的装饰品,它可以用来增加节日气氛和美化环境。

在端午节中,人们会在自家门前树一架端午树,并在其上挂上五彩缤纷的饰品和五彩丝带。

第七个习俗是喝雄黄酒。

雄黄酒是一种传统中药酒,它有消毒、祈福和健康的作用。

在端午节中,人们会饮用一定量的雄黄酒,以祈求健康和消灾避瘟。

第八个习俗是煮香包。

香包是一种用香料和布料制成的小袋子,它可以用来驱蚊和驱除异味。

在端午节中,人们会制作香包,然后将其煮熟,去除异味,增加清香,以供自己或家庭使用。

第九个习俗是戴艾草草。

艾草头是一种用艾草绑成的小捆,它可以用来驱邪、排毒和美容。

在端午节中,人们会在自己的脑门上绑上艾草头,以保健身体和增加运势。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意义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意义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意义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祭祀龙神和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节日。

在中国,端午节的庆祝形式千姿百态,不同地区和不同族群都有各自的习俗与节庆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其意义。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1.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为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

相传屈原投江自杀后,当地百姓随即划船搜寻他的尸体,并在行船时放粽子以供屈原。

此后,屈原便成为船民的保护神并传承至今。

因此,赛龙舟成为了纪念屈原和祈求平安顺利的一种方式。

2. 食粽子在端午节的时候,中国家家户户都要制作并食用粽子。

粽子由糯米、豆沙、肉类等不同馅料包裹在竹叶中而成,形状类似于三角形。

其具体食用方式也有很多种,有的人会加花生或枸杞,有的则会配上红枣。

粽子的味道和口感极为独特,令人难以忘怀。

3. 悬艾叶传统上,端午节还有一个特殊而古老的风俗就是悬艾叶。

艾叶有驱虫、祛病和增进健康的功效,因此很多人都会在端午节期间将艾叶挂在门口或室内,以期驱逐邪气和疾病。

4. 打毒酒端午节还有一项古老的习俗,就是打毒酒。

毒酒是一种用米、黄酒和雄黄制成的饮料,颜色呈黄色或绿色,具有一定的毒性。

人们将毒酒洒在门前、床下、房角等处以驱赶恶鬼和疫病。

端午节的意义1. 纪念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的大诗人和爱国志士,他生于春秋时期的楚国。

他为爱国痛哭流涕,辗转反侧,曾写下了《离骚》、《天问》和《九章》等诸多不朽诗篇。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目的是让人们铭记先祖的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2. 增进团结和和谐赛龙舟是端午节最为热闹和充满竞争的活动之一,人们在赛龙舟的时候要紧密合作,团结协作一齐划舟,既能表演个人的身手,也能展现团队的实力。

赛龙舟活动让人们化解矛盾,增进团结和和谐。

3. 表达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端午节通过艾叶和毒酒等方式,将人们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艾叶可以驱虫消毒,而毒酒则意味着祛病驱鬼。

这些传统的活动和仪式都是中国人们对自然的一种敬畏和尊重,也是一种长久以来积累的文化价值。

端午节三大节日风俗

端午节三大节日风俗

端午节三大节日风俗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也叫重阳节。

为了纪念古代楚国民族爱国诗人屈原,人们就在这一天演绎节日风俗,以表达深深的敬意和对屈原的怀念。

端午节三大节日风俗是龙舟竞渡、吃粽子和挂艾叶。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已有超过2000年
的历史传统。

传说中,屈原自杀跳入汨罗江中,历经千辛万苦,神龙为他据守七日不吃东西,最后化为云蒸霞散消失不见。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在端午节这一天组织龙舟竞渡,以神龙之姿划过江面,安抚屈原的英灵,保佑人们平安健康。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在江中跳河自杀而立的。

现在,人们制作粽子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有咸的,有甜的,口感也不尽相同。

在吃粽子的时候,大家会带着敬意,祈祷祖先保佑自己能够免遭疫病和灾难的侵袭,平安顺遂度过整个年。

挂艾叶是端午节的另一种习俗,这是为了消灾避邪所做的。

在端午节之前,人们会采摘大量艾叶,然后用彩丝串成一串,挂在门口,又在每个角落放一簇。

因为艾草拥有驱邪、驱毒、驱虫的功效,所以人们为了保佑自身能够顺利平安地渡过这个节日,就必须挂上艾叶。

端午节的三大风俗就是龙舟竞渡、吃粽子、挂艾叶,传统且有着浓郁的文化底蕴。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风俗归载于人
们的敬仰,不同的城市也会加入自己的特色,做出不同的变化,但屈原的故事和节日精神始终未曾改变。

无论你身在何方,无论你信仰何种文化,祉祷屈原英灵庇佑我们顺遂的度过一年的精神是相通的。

端午节的八大传统风俗

端午节的八大传统风俗

端午节的八大传统风俗端午节的八大传统风俗风俗1:吃粽子古时为祭祀投江的屈原,荆楚之人农历五月五日会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为恐鱼吃掉,人们想出用粽叶包米,外缠彩丝。

后来,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风俗。

在老北京,粽子用江米、黄米、小枣做成,俗称“二米粽子”。

系粽子则用马莲草,也是北京特产。

风俗2:挂艾草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因为二者皆为中草药,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人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

人们便会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

也会挂在门楣,起到驱魔祛鬼的效果。

风俗3:赛龙舟传说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王作楫说,古人赛龙舟时在终点设了鱼标、鸭标、铁标,谁拿到这3个标就获得了冠亚季军。

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古人还会在3个标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风俗4:吃五毒饼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

五毒指蝎子、蛤蟆、壁虎、蜈蚣、蛇,古人将它们的形象盖在饼上,馅儿也是“五馅”:樱桃、荸荠、桑葚、黄杏和江米藕。

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风俗5:斗百草古时人们到端午节,会结伴去郊外采药,采药途中会斗草玩,逐渐形成习俗。

王作楫介绍,参与游戏的两人会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

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

风俗6:收五毒端午节时,女孩要在胸前别上“缯子”,据说这种用彩色丝线缝制、样子跟粽子类似的布艺可以驱邪避恶。

男孩则在颈上挂一个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风俗7:贴葫芦花老北京人喜欢葫芦,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

古时人们会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包括“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端午节的活动及饮食习俗

端午节的活动及饮食习俗

端午节的活动及饮食习俗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被称为“重阳、端阳、午日节、龙舟节”等不同的名称。

端午节始于战国时期,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是纪念古代大诗人屈原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同时也有很多特有的饮食习俗,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一、端午节的活动1. 赛龙舟:龙舟赛是端午节最典型的活动之一。

龙舟起源于中国南方,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龙舟比赛分队伍比赛和单人比赛,距今已发展成为一项全球性的体育运动,吸引了全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前来参加。

2. 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最传统的食品之一。

粽子的做法十分复杂,以糯米、豆沙、肉类等为原料,将糯米包在竹叶或荷叶中蒸或煮熟。

不同地区的粽子口味各异,有咸味、甜味、鲜味等等,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五味俱全:有咸、甜、酸、苦、辣等口味的元素。

人们通常会在端午节当天吃上一些粽子,既庆祝节日,也祈福平安。

3. 穿发饰和挂艾草:穿发饰和挂艾草也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关于穿发饰的辟邪作用,历史的考据已经不够严谨,但这一般的风俗习惯依旧被人们所沿袭。

而挂艾草则是古人对抗瘴气和驱除蚊虫的需要而形成的,其作用也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节日的符号,意在祈福健康平安。

4. 赛百草: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端午节当天采集各种草药,然后将它们配成大约百草的具有医疗作用的“百草酒”。

人们会较量百草酒的味道和效果,来竞逐谁家的百草酒最好喝、效果最好。

5. 稻草人大赛:这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兴的传统活动。

人们会在端午节当天自行制作稻草人,并举行比赛,评选出最具艺术性和创意性的稻草人。

这项活动既为热闹有趣,也呈现出了人们的创意和想象力。

二、端午节的饮食习俗端午节的饮食习俗非常丰富,除了粽子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食品。

1. 肉粽:肉粽是较为传统的食品之一,除了糯米外包裹干贝、棕叶、魔芋、花菇、豆沙、板栗、红枣、莲子、花生等多种精选食材,口感更加鲜美可口。

2. 菜粽:一些地方也会制作菜粽。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30字(2022)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30字(2022)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30字(2022)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节日,虽然全国地域宽阔,人们了解到的故事,传说多有不同,但是习俗基本上是统一的。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希望大家喜欢!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本是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的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江自尽,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的风俗1、端午节吃粽子:粽子也是药膳的一种。

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

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

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和荷叶。

2、挂艾叶菖蒲:端午过后,邪气主要是湿热、秽浊,所以要芳香化湿,芳香化浊,端午节的习俗中总离不开芳香。

3、佩戴香包: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4、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

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

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可以有效地避免自身受到五虫的侵袭。

端午节的传说传说中,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那时屈原22岁就当了大夫,在楚怀王面前,楚怀王十分信任他。

不久,楚国的大奸臣看屈原不顺眼,于是就不断的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怀王听了谗言,不再相信屈原了。

过了几天秦国的人把楚怀王骗走后,把他软禁在那里,没多久,他就死了。

楚怀王死后,他的儿子继成了王位称为楚襄王,楚襄王就把屈原赶到江南地区,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大诗人屈原,把粽子投入江河是为了让鱼虾蛟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赛龙舟的由来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为端午节。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俗传统,下面将介绍一些与端午节相关的习俗。

一、吃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粽子是用糯米加上各种馅料包扎而成的一种传统食品。

具体的包扎和馅料因地域和习俗而有所不同,各地有豆沙、红枣、肉、蛋黄等不同口味的粽子。

吃粽子的习俗起源久远,据说最早是为了纪念伟大的古代诗人屈原。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忙着包粽子,一家人一起团结合作,亲手包制美味的粽子,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二、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又一重要习俗。

传说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为了避免鱼虾伤及屈原的身体,纷纷划船寻找他的遗体,并撒下米粽以引鱼虾吃掉米粽而保护屈原。

后来,人们慢慢将划船寻找屈原的活动发展成了赛龙舟的传统习俗,也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

赛龙舟时,船上划手协调配合,使船稳而行进迅速,又有人敲击鼓声以配合。

这场激烈有趣的比赛,吸引了无数民众的观看和参与,成为端午节的一大特色。

三、挂艾草和蒿草在端午节,人们还会挂艾草和蒿草。

根据传统,人们将艾草系成一束,挂在门上或者屋檐下,以驱邪避邪。

艾草和蒿草有消阴毒、驱邪辟瘟的作用,在端午节这一天使用,有保平安、祈福的寓意。

四、佩香囊佩香囊是端午节习俗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香囊一般为布制,里面填充着花草、香料等,然后佩戴在身上。

这一习俗源自古代的驱邪避魔的方法,人们相信佩戴香囊可以保平安,避邪祈福。

现代人们也常将香囊作为一种装饰品,佩戴在身上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五、祭祖在端午节这一天,很多人还会进行祭祖活动。

这是一种传统仪式,人们会将祖先的牌位摆放在庄严的祭坛上,向祖先们献上祭品,祈求祖先保佑整个家族平安、幸福。

祭祖是一种弘扬家族文化、继承中华传统的方式,也是中华民族对祖先的一种缅怀和敬意。

以上只是一些和端午节相关的习俗,地区和家庭的习俗可能会有所不同。

端午节是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人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时刻。

端午节的习俗与意义

端午节的习俗与意义

端午节的习俗与意义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篇章,它始于中国古代,流传至今。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会庆祝这个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多种多样,而且都与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端午节的习俗以及它所蕴含的重要意义。

一、包粽子——传承民俗文化包粽子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亲手包粽子。

制作粽子需要精细的操作和独特的技巧,家人们一起动手并相互传授经验,增进了亲情和友谊。

同时,包粽子也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

粽叶象征着避邪的作用,以及驱除疾病的希望。

而糯米则寓意着家庭的团结和和谐。

包粽子让年轻一代学习古人智慧,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促进着亲情和友情的交流。

二、赛龙舟——弘扬体育精神赛龙舟作为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既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又体现了中国人饱满的体育精神。

赛龙舟活动通过组织比赛,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参与者须合力划桨,协同整齐的节奏,以飞驰的速度划过河面。

龙舟的形象寓意着驱邪避病,也象征着团结和利益共享。

同时,赛龙舟还提供了一个场所,让人们聚集在一起观赛,增进社交纽带,营造欢乐的氛围。

三、佩香囊——祈福除病佩香囊是端午节常见的习俗之一。

人们会将一种特殊的香草装在小布袋中,佩戴在身上。

香草散发出的气味被认为可驱邪防病,并让人保持平安。

佩香囊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同时也增加了人们的信心和勇气。

无论是考试还是生活中的困扰,佩香囊都为人们提供了一份安慰和依靠。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它既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面反映民俗文化的镜子。

通过包粽子、赛龙舟和佩香囊等习俗,人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端午节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正逐渐消失和被边缘化。

因此,了解和重视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意义非常重要。

通过参与端午节的庆祝活动,我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了解古人的智慧和智识。

同时,端午节也是我们与家人和朋友团聚、享受美食的时刻。

2024年中国端午节习俗

2024年中国端午节习俗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与端五同义。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这篇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是笔者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佩饰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的一种饰物。

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

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

《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

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

”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蔡云《吴献》注)。

儿童头上还会用雄黄酒画上一个“王” 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

多见于江南。

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

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

《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

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

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

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

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

能噬食鬼魅,……亦辟恶”。

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特色。

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

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

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

”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因以代虎)以镇邪。

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

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 长命缕,端午节时厌胜佩饰。

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

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

此俗始于汉代。

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

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

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

”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

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

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

节日戴以入。

” 荷包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

”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

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

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

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

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五毒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

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

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

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端午的卫生习俗①采药。

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

《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

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

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

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

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

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②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

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

《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

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

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③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

《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

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

”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

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

”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

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

”此俗流传较广。

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

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

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

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④采茶、制凉茶。

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

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

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挂艾草、菖蒲、榕枝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

通常将挂艾草、菖蒲、榕枝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

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

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

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

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

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

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躲端午,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

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

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

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

《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

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端午雨,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

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

此种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

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

雨则鬼曝药,人多病。

此闽中谚语。

”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

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曹娥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

”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

《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

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

《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 是日,竞渡,竞采杂药。

”此后,历代诗赋、笔记、志书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

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

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

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

湖南汨罗市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

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

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

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

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

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

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