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三专题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落实应用板块试题及详解答案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三专题第二课《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1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三专题第二课《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21513d824431b90d6c85c7da.png)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一、自主学习(一)识记词语重蹈覆辙(chóng dǎo fùzhé)衰(shuāi)亡盛(shèng)气凌人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气势汹汹:盛怒凶狠貌。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
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二)介绍作者乔治。
萨顿:美国科学史学家。
生于比利时。
著有《科学史导论》等。
他将科学史视为沟通科学与人文最好的桥梁,是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
生于比利时的根特。
在大学期间,学习过哲学、化学、数学、结晶学等专业,1911年获博士学位。
1912年创办国际性科学史杂志“Isis”,担任该杂志主编近40年,并发起成立国际科学史学会。
他为科学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一生著述甚丰,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800余篇,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他为创立科学史学科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因而被人们称为“科学史学之父”。
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14种语言。
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
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
二、自主学习,文本研读1、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明确:东方科学是种子,是母亲;西方科学是父亲。
即东方科学和思想是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机。
2、古希腊有什么“覆辙”?明确:他们认为希腊精神是绝无仅有的;他们还忽视犹太精神,把外国人一律视为野蛮人。
3、列举古希腊人的例子有何用意?明确:(1)引用希腊人拒绝接受犹太文化,把一切外国人视为野蛮人而导致衰亡的历史教训,说明了尊重外来文化的必要性。
(2)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
(3)说明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辉煌,也会慢慢衰亡,从而使人们对文化有正确的认识。
4、论述“我们必须谦虚”时,用了怎样的论据?论述走向实证科学的极端时,含而不露地写到了怎样的论据?明确:第一问:用了美国的历史记载短暂来强调必须谦虚,同时也与上文提到的古希腊的例证对照。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3专题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课文简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3专题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课文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cc2fd8f9a1c7aa00b52acb82.png)
语文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5.为什么说“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试结合全文 分析。 提示:东西方只有互相学习才能获得双赢。①未来的东方 科学将有利于西方;②盲目排斥东方,只能像希腊人那般自取 灭亡;③东西方之间曾经有过协调,西方灵感多次来自东方; ④东方的伟大思想很可能有机会悄悄地从东方来到西方。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二、阅读课文最后两段(从“东方和西方,谁说二者永 不碰头?”至文末),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二)解读文本精要 3.“碰头”一词的使用有何巧妙之处?
[对应考点:分析词语的妙处] 提示:“碰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东西方文 明必然相遇。作者由此在下文中再次强调东方文明所带来的 深远的历史意义。
何含意?
[对应考点:理解句意]
提示:本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东西方文
明的关系,也形象地说明了“实验科学”是东西方文明的共
同产物。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2.作者认为希腊文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引用 这一事例的目的是什么? [对应考点:把握作者观点]
提示:原因:妄自尊大,盲目排外。目的:证明中心 论点“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说明了尊重外来文化 的必要性。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 引以为戒。
退出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4.“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这句话包含了哪些真理?
[对应考点:理解语句的含意]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提示:“光明”一词运用了双关、隐喻的修辞手法,太 阳是从东方升起的,比喻来自东方的真理。文明始自东方,科 学的种子,包括实验方法和数学,都是来自东方的,而科学方 法则产生于西方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句话说明如果东方的 思想和西方的法则完美地结合,必然会使世界文化大放异彩。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3专题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学习要点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3专题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学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d577ac10dd36a32d737581fc.png)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学习要点【学习目标】1、能了解东西方科学之间的联系、了解东方科学对于西方科学的意义。
2、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能够通过问题探讨深入理解文本。
3、认识本文在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和整体风格上的特点。
【词语积累】1.词语释义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气势汹汹:形容态度、声势凶猛而嚣张。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焰欺压人。
至高无上:已经是最高的,再也没有更高的了。
一落千丈:原指琴声陡然由高到低。
后比喻景况、声誉、地位突然恶化,急剧下降。
2.词义辨析辩护辩驳辩护:为了保护别人或自己,提出理由、事实来说明某种见解或行为是正确合理的,或是错误的程度不如别人所说的严重。
例句:不要替错误行为辩护。
辩驳: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
例句:他说的话句句在理,我无法辩驳。
勉励勉力这两个词语的读音相同,但词性和意义不同。
“勉励”是鼓励、鼓舞的意思,动词,如“勉励大家好好学习”;“勉力”是尽力、努力的意思,副词,如“勉力做好本职工作”。
流利流丽相同点:都有流畅的意思,都是形容词。
不同点:所指对象不同。
“流利”:①指话说得快而清爽,文章读起来通畅,如“他虽然是个英国人,但汉语说得很流利”;②表示灵活,不凝滞,如“钢笔在纸上流利地舞动着”。
“流丽”指诗文书法等流畅而华美,如“王老先生书法流丽”。
协调谐调“协调”,形容词,配合得适当,侧重步调一致,有条不紊。
还可以用作动词加宾语。
“谐调”,形容词,和谐、协调,侧重比例匀称,常用于声音、颜色、气氛等,不能加宾语。
当仁不让义不容辞这两个成语都有“正义的事情不辞让,不推托”的意思。
区别是:“当仁不让”是从情理上着眼的,偏重“当仁”,指对事敢于承当,积极主动,如“这次村主任选举,我是当仁不让了”;“义不容辞”是从道义上着眼的,即按道义不允许推辞,偏重在“不容许”,对工作、任务不能不理,不应推托,它多跟“任务、义务、责任、职责、工作”等名词搭配,并经常充当这些名词的定语,如“讨伐大汉奸沈炳祥,不但是你的事,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3专题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精品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3专题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5a9fd95ef7ba0d4a733bfa.png)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弄清东方科学和西方科学的特点和彼此间的关系。
2.学会把握信息,探讨问题,提高思考和归纳的能力。
3.了解并亲近祖国文化,正确认识外来文化。
4.体会议论文的结构和写法。
【整体感知】一、基础梳理1.预习检测2.作者简介乔治·萨顿(1884-1956),生于比利时的根特。
美国科学家,“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科学史之父”。
在大学期间,学习过哲学、化学、数学、结晶学等专业。
1912年创办国际性科学史杂志《Isis》,担任该杂志主编近40年,并发起成立国际科学史学会。
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800余篇,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为创立科学史学科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二、主要内容本文是一篇谈论科学史的短文。
作者针对美国社会轻视东方科学的现象,以科学的态度,以确凿的材料证明了东方科学对于西方近代科学发展所作出的历史贡献,要人们记住历史,消除种种偏见,建立一个比现代更为美好的和谐世界。
【研读课文】1.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明确:东方科学是种子,是母亲;西方科学是父亲。
即东方科学和思想是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机。
2.古希腊有什么“覆辙”?明确:他们认为希腊精神是绝无仅有的;他们还忽视犹太精神,把外国人一律视为野蛮人。
3.列举古希腊人的例子有何用意?明确:(1)引用希腊人拒绝接受犹太文化,把一切外国人视为野蛮人而导致衰亡的历史教训,说明了尊重外来文化的必要性。
(2)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
(3)说明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辉煌,也会慢慢衰亡,从而使人们对文化有正确的认识。
4.论述“我们必须谦虚”时,用了怎样的论据?论述走向实证科学的极端时,含而不露地写到了怎样的论据?明确:第一问:用了美国的历史记载短暂来强调必须谦虚,同时也与上文提到的古希腊的例证对照。
第二问:“骇人听闻”,除了二战时美国为了逼迫日本投降而在广岛、长崎投了两颗原子弹外,还能指什么呢?这不正是“科学方法”“被错误地应用”吗?第7段的比喻其实也是暗指这一点。
语文必修第三册(配苏教版) 第三专题第二模块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
![语文必修第三册(配苏教版) 第三专题第二模块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https://img.taocdn.com/s3/m/b69f1887a0116c175f0e484a.png)
【2012优化方案课件】语文必修第三册(配苏教版)第三专题第二模块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 1.课内素材开发海纳百川,博采众长《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中提出在世界化进程加快的今天,我们必须弘扬中华民族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资源优势互补,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种族、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这种全球化的趋势加速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也凸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素材积累为了使自己文化健康、快速发展,我们就应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康的文化心态来面对这些文化差异,并取长补短来丰富、健全自己的文化。
因为只有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方能峰连九岳,高瞻远瞩。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用于“文化交融”“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取长补短”等有关文化交流的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写作素材积累知能优化演练基础自主学案课堂互动探究美文佳作欣赏祖国山川颂诗海探珠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籍近<a name=baidusnap0></a>黄昏</B>。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赏析】这是一首因春日所见所闻有感而作的诗,一、二句写春残日暮的景象,三、四句写闲居生活的冷寂。
首句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面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这是诗人伤春愁绪的外化,从中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次句写落花狼藉,加上日暮,景象更加凄黯,诗人的寂寞惆怅更深。
第三句“张罗地”表现门庭的冷落,含有对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慨叹;第四句“宿鸟”应“黄昏</B>”,反托出冷寂,“自”传达空廓、百无聊赖的意味,暗示像这样寂寞自处、与外界隔绝已非一日,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思考】请简要赏析尾句的妙处。
【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三、词语辨析 (1)愚钝??愚蠢愚钝:愚笨,不伶俐。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_东方和西方的科学_美美与共_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有答案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_东方和西方的科学_美美与共_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c729f3195f312b3069a504.png)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美美与共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本课话题——宽容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
让我们训练我们的灵魂,忠于客观真理,并处处留心现实生活的每一个侧面。
对于不骄傲的、不采取盛气凌人的“西方态度”并知道自己最高思想来自东方的、无愧于自己的理想的科学家来说,尽管不一定会更有能力,但他将更富有个性,能更好地为真理服务,能更完满地实现人类的使命,也将是一个更高尚的人。
乔治·萨顿诚恳地告诫西方人要消除偏见,呼吁人们要正确处理东方与西方科学的关系,展现了一个科学家客观、公正、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放、宽容、谦逊的科学胸襟,见微知著、不囿于一时一地之见的忧患意识。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广陵公安分局曲江派出所民警陈力驾车行驶到市区维扬路一交叉路口,正等红灯时,突然感觉到车被外力推着向前行进。
“我停车一看,发现车后面一块被撞瘪了,后面的奥迪车女车主,赶紧下车道歉。
”陈力了解到,这位车主开车时分了神,陈力挥挥手说:“谁都有不小心的事情,你走吧,没事。
”奥迪女车主一脸意外,面带歉意离开了现场。
女民警的宽容和大度让奥迪车主很是感动。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2.开诚心,布大度。
——康有为3.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4.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雨果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憎.恨( ) 骇.人听闻( ) 热忱.( )盛气凌.人( ) 谦逊.( ) 糟粕( )( ) 酝酿.( ) 收敛.( ) 相得益彰.( ) 欺凌.( ) 便捷.( ) 悠.闲( ) 脂.肪( ) 气氛.( ) 笤.帚( ) 【答案】 zēnɡ hài chén línɡ xùn zāo pò niànɡ liǎn zhānɡ línɡ jié yōu zhī fēn tiáo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蔓⎩⎪⎨⎪⎧蔓.延( )顺蔓.摸瓜( ) (2)乘⎩⎪⎨⎪⎧上乘.( )史乘.( ) (3)壳⎩⎪⎨⎪⎧贝壳.( )地壳.( ) (4)予⎩⎪⎨⎪⎧赋予.( )予.取予求( ) 【答案】 (1)màn wàn (2)chénɡ shènɡ (3)ké qiào (4)yǔ yú2.语境辨析法(5)苹果中国官网悄.( )悄降低了iPhone 8G 版本的售价,不知道这次悄.( )然降价是什么原因,不过便宜了终归是好事。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第10课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学案 苏教必修3苏教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第10课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学案 苏教必修3苏教](https://img.taocdn.com/s3/m/c054c0376137ee06eef91849.png)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0课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学案苏教必修3苏教第10课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乔治·萨顿(1884-1956),生于比利时根特。
在大学期间,学习过哲学、化学、数学、结晶学等专业,1911年获博士学位。
主要作品1912年创办国际性科学史杂志《Isis》,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评价美国科学家。
人们经常把萨顿看作是当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也因此获得“科学史之父〞的美誉。
(二)人物轶事精通多种语言萨顿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他掌握了广博的历史知识,以及包括汉语和阿拉伯语在内的14种语言。
但同时也还有另外的说法,认为萨顿本人可能也从来没数过他懂的语言到底有多少种,阿拉伯文是他在中年时才开始学习的,其他语言至少包括拉丁文、希腊文、法文、德文、荷兰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瑞典文、土耳其文、希伯来文和中文等等。
他也喜欢用多种语言书写信件。
有一次,一个著名学者被萨顿说成是一个学究,“唉!〞萨顿说,“我给他写信用阿拉伯文,而他复信却用土耳其文!〞萨顿在科学史方面有着庞大的研究方案,在勤奋工作中,除每天一小时古典音乐欣赏作为“止痛剂〞外,他几乎没有给个人生活留下任何时间。
背景链接18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迅猛开展,西方科技优势日益明显,东方文明在科技和物质文化上逐渐地落后于西方,而且距离越来越远。
在这种形势下,许多西方人甚至科学界产生了一股轻视东方文明的思潮,乔治·萨顿站在漫长的人类科学开展史的高度上,客观地指出这股思潮是极其有害的,不利于科学本身的开展。
(一)读准字音Ⅰ.单音字1.憎.恨(zēng) 2.热忱.(chén)3.有悖.(bèi) 4.解剖.(pōu)5.用之不竭.(jié) 6.骈.文(pián)7.宗.教(zōng) 8.勘.察(kān)9.无愧.(kuì) 10.骇.人听闻(hài)Ⅱ.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悄⎩⎪⎨⎪⎧ 悄.悄(qiāo ) 悄.寂(qiǎo ) (2)蔓⎩⎪⎨⎪⎧ 蔓.延(màn ) 蔓.菁 (mán ) 瓜蔓.(wàn )(3)否⎩⎪⎨⎪⎧ 否认..(fǒu )否.极泰来(pǐ)2.语境辨析法(4)这位明星的丑闻被媒体揭露.(lù)后,他一直未在公开场合露.(lòu)面。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东方与西方的科学》浅谈东方文化与西方科学的区别素材 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东方与西方的科学》浅谈东方文化与西方科学的区别素材 苏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a30d9d1b16fc700abb68fc54.png)
浅谈东方文化与西方科学的区别西方科学”与“东方文化”不同,表现在认知方法和认知理性各个方面,区别明显。
一,它们理论基础不同西方科学,将理论建筑在物质表象和现象‘多元化’的基础上,将宇宙当作是由多种物质元素堆积、垒垛、粘贴(化合)构成的。
因此,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认为物质是永恒存在、永久不灭的。
可是,由于它只承认存在的客观性,否认客观存在内容之外的实在内容,而导致它只能从多物种的表象现象中,抽象物质运动的理性,而彻底偏离了事物内在本质微粒以速度运行缔结的真相,导致了科学理性,永不通达;然而,东方文化,它将理论建筑在宇宙内在本质‘一元化’基础上,认为宇宙的现状,是从‘混沌初开’,由同一种本质微粒(元气)运行存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经过长期缔结产生的。
任何事物或者物质,都不能先天就有,也不能永久存在。
万事万物,都在随着宇宙内在生命演化而内在构成、生长发育和死亡消失。
宇宙中能够永恒存在的,只有运行存在的本质微粒。
本质微粒,“虽无形,然聚则物生,散则物消,事物演变不离其道”。
二,它们追求的认知标底不同西方科学的认知目标,在于追求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在于追求多元化物质之间的那种微妙的理性;在于追求物质表象和现象能够为人类所客观的一切方面。
因此,西方科学作为“形而下学”,不承认在客观存在的范畴之外,还存在着“形而上”的实在内容。
所以,它将宇宙场中一切物质表象和现象的客观内容,都当作了认知对象或检验依据,以此,构成了“以现象来论证现象”的科学方法。
近而,使它认知结论的认知理性,只能局限在物质表象和现象的框框内,使认知过程,只能成为对物质表象和现象的猜测与抽象。
由此,导致了科学是具有缺陷的认知方法。
然而,东方文化的认知目标,在于追求了解事物生命演化的过程;在于追求事物的来龙去脉,在于追求人类生命演化的持久和稳定。
所以,东方文化,不依客观存在的物质表象和现象作为认知依据,而是专门设定某种具有生命演化含义的‘认知要素’,通过揭示要素之间的微妙关系,用于推演或复述事物演化的过程。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b49ef15f69dc5022abea0056.png)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学目标一、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要点;二、通过写什么——为什么——怎么写的思考,读懂文章;三、小阅读阅读技巧初试牛刀;四、学习品质和精神的思考延伸。
重点和难点一、通过写什么——为什么——怎么写的思考,读懂文章。
二、学习品质和精神的思考延伸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法朗读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准备:一、作者介绍乔治·萨顿,科学史家,可以说是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在萨顿之前,科学史还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化的学科而为世人所普遍接受,而萨顿通过一生的努力,以其业绩奠定了科学史学科的基础:他创办了重要的科学史刊物;他建立了以科学史学科为基础的学会;并建立起科学史的教学体系。
总之,人们常把萨顿看作是当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资料链接献给科学史的一生乔治·萨顿(George Sarton)是一位科学史家,在某种意义上讲,他可以说是当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也是一位著名的新人文主义的倡导者。
1884年8月31日,乔治·萨顿出生在比利时佛兰德省的根特。
他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是一位工程师,也是比利时国家铁路公司的负责人。
在萨顿出生后仅仅几个月,他的母亲就去世了。
早期的教育使萨顿对于文学、艺术和哲学都有很浓厚的兴趣。
中学毕业后,萨顿进入根特大学学习。
最初,他学习的专业是哲学,但很快他就对哲学这门学科产生了厌恶。
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和思考后,萨顿又回到根特大学,先后学习了化学、结晶学和数学,并曾获得根特大学等四所高等学校受予的化学金质奖章。
1911年5月,他完成了题为"牛顿力学原理"的论文,并获得了博士学位。
这一博士论文,也表明了他受到哲学家和科学史家孔德、迪昂和坦纳里等人的哲学影响。
在萨顿刚到美国时,美国不能说没有科学史,但充其量也只不过是很少数人的一种业余活动而已,还远远称不上是一门学术性的学科,也就更不用说是一种职业了。
[试卷+试卷]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东方与西方的科学》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
![[试卷+试卷]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东方与西方的科学》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3e86b194960590c69ec376d1.png)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探讨,认识文明对话的内涵及其意义。
能为较长的学术文章提炼关键词语,写出内容提要。
2、能力目标:认识各种常见议论文在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和整体风格上的不同特点。
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在充分了解祖国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对祖国的爱,崇尚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探讨,认识文明对话的内涵及其意义。
能为较长的学术文章提炼关键词语,写出内容提要。
教学难点:认识各种常见议论文在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和整体风格上的不同特点。
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在议论文教学的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为他们懂得议论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陈炎,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
1987年,2000年分别获山东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周来祥和曾繁仁教授,现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博士生指导教师;并兼任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史哲》杂志主编;主要从事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的教学、科研和编辑工作,兼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探讨。
为中国美学学会理事、山东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
出版《积淀与突破》、《陈炎自选集》、《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现代西方哲学美学述评》、《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等学术专著多部。
由于上述研究,陈炎教授曾获“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年)、“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山东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跨世纪文学评论一等奖”、“刘勰文学评论奖”等多项奖励和“教育部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2002年)、“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社会科学突出贡献者津贴”。
现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文史哲》杂志主编。
苏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三专题东方和西方的科学苏教版必修
![苏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三专题东方和西方的科学苏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96db979ce518964bce847c0e.png)
(为什么)
本篇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 证
延伸讨论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现代科技水 平与西方相比还存在很长的差距, 有的人于是就妄自菲薄,对我国科 技的发展失去信心,学过本课之后, 你是怎样看待中国科学的,在科学 研究的全球化的今天,你对中国科 学研究以及科技的发展有哪些想法?
真理?
光明是比喻,比喻来自东方的真理,这真理像阳 光一样投射过来。 文明始自东方,科学的种子,包括实验方法和数 学,实际上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是来自东方 的.科学方法产生于西方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东方 科学.
? 发展我们的方法,改进我们的智力训 练继续我们的科学工作,慢慢地、坚 定地以谦虚的态度从事这一切.
世界上的第一架测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东汉:张衡)
?北宋 罗盘针 传到阿拉伯、波斯 和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 洲大陆和进行环球航行,提供 了重要条件。
? 恩格斯高度评价了中国在火药发明 中的首创作用:“现在已经毫无疑 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 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 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 欧 洲。”火药的发明大大的推进了历 史发展的进程,是欧洲 文艺复兴的 重要支柱之一。
.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来自东 方.
2.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为什么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 东方?
?1.西方文明有弊端 ?2.科学方法的弊端 ?3.科学本身的应用的弊端 ?4.东方科学和西方科学是互补的 ?5.光明从东方来 ,法则从西方来
光明从东方来 ,法则从西方来 这句话用了什么方法?这句话包含了哪些
国科学家是怎样看待东方科学的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乔治.萨顿
作者介绍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3专题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学案4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3专题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学案4](https://img.taocdn.com/s3/m/718ecd274431b90d6c85c7ce.png)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学案【学习目标】1、学生能了解东西方科学之间的联系、了解东方科学对于西方科学的意义。
2、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能够通过问题探讨深入理解文本。
3、认识本文在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和整体风格上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1、能够通过逐层深入地探讨问题,深入理解文本。
2、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及在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和整体风格上的特点。
【学习过程】模块一情境导入一、导读设计当今世界,许多人惊叹于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发达,特别是西方工业文明与知识经济的巨大发展更让他们觉得,西方科学就是好,东方科学就是比西方科学落后,要抛弃古老、落后的东方科学,完全彻底地学习西方科学。
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你认为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文本试着解决。
二.作者简介:乔·萨顿:美国科学史学家。
生于比利时的根特。
他将科学史视为沟通科学与人文最好的桥梁,是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
在大学期间,学习过哲学、化学、数学、结晶学等专业,1911年获博士学位。
1912年创办国际性科学史杂志“Isis”,担任该杂志主编近40年,并发起成立国际科学史学会。
他为科学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800余篇,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他为创立科学史学科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因而被人们称为“科学史学之父”。
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14种语言。
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
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
模块二整体感知一、字词积累重蹈覆辙( ) 衰( )亡盛( )气凌人骇人听闻: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二、阅读文本,理清层次,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节)第二部分:(第4-8节)第三部分:(第9-10节)模块三重点研讨一、综合全文,探讨问题(一),深入理解文意。
1、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2、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的作用,并批评了哪些偏见?二、关键词语剖析,探讨问题(二),精确领会文意。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讲解与例题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讲解与例题苏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ed3b78f552ea551811a68725.png)
1.能够经过问题商讨,认识中西方文化的不一样特色以及优点与弊端,认识文明对话的内涵及其意义。
2.学习本文总分式结构全篇的行文艺术以及比喻、对照的论证方法,并能运用总分式的结构模式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陈炎,生于 1957 年, 1982 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
作品有《积淀与打破》选集》《反理性思潮的反省——现代西方哲学美学述评》《多维视线中的儒家文化》著多部。
《陈炎自等学术专2.探访背景改革开放此后,中国遭到了外国文化的激烈冲击,对此,有人主张通盘西化,全面汲取外来文化,否认自己;有人主张全面抗衡,保卫几千年的文化精华。
如何评论中西方文化的价值,在文学界、理论界睁开了热忱的谈论。
中国文化何去何从,深入研究东西方文化的资源特色,弄清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显得特别重要。
对此,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陈炎教授,写下了这篇文章,谈出了自己的看法。
1.识字注音( 1)重点字勘探( kān)弘扬(hónɡ)琳琅满目(lánɡ)...歧视( miè)良渚(zhǔ)浸泡(jìn)...处世( chǔ)有悖常理(bèi)贫乏(kuì)...( 2)多音字2.字形辨识3.词语释义(1)别开生面:独创一格,独出心裁。
(2)目不暇接:比喻各样美好的东西好多(多指书本或工艺品)。
(3)雕虫薄技:比喻不足挂齿的技术(多指文字技巧)。
(4)花拳绣腿:指姿势漂亮而格斗时用途不大的拳术。
(5)歇斯底里:原指癔症,往常形容情绪异样激动,举止失态。
4.词义辨析(1)观察·观察同:都是动词,都指对客观事物进行检查、研究和剖析。
异:“观察”多用于目的性不强的场合,实地察看检查,或认真深刻地察看;“观察”用于目的性较强的场合,指用必定标准来检查、权衡人的行为、活动等。
判断正误:①卡特彼勒产品经理弗雷德一行 6 人观察接见了浙江台州先顶液压有限公..司,跟公司领导进行了深层次的沟通。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教学设计 苏教必修3苏教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教学设计 苏教必修3苏教](https://img.taocdn.com/s3/m/4f451ba0f01dc281e43af08b.png)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教学设计苏教必修3苏教《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探讨,认识文明对话的内涵及其意义。
能为较长的学术文章提炼关键词语,写出内容提要。
2、能力目标:认识各种常见议论文在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和整体风格上的不同特点。
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在充分了解祖国文化资源的根底上,进一步激发对祖国的爱,崇尚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探讨,认识文明对话的内涵及其意义。
能为较长的学术文章提炼关键词语,写出内容提要。
教学难点:认识各种常见议论文在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和整体风格上的不同特点。
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在议论文教学的模式根底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为他们懂得议论文学习打下扎实的根底。
教学过程:一、介绍陈炎,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
1987年,XXXX年分别获山东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周来祥和曾繁仁教授,现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博士生指导教师;并兼任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史哲》杂志主编;主要从事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的教学、科研和编辑工作,兼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探讨。
为中国美学学会理事、山东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
出版《积淀与突破》、《陈炎自选集》、《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现代西方哲学美学述评》、《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等学术专著多部。
由于上述研究,陈炎教授曾获“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XXXX年〕、“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山东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跨世纪文学评论一等奖〞、“刘勰文学评论奖〞等多项奖励和“教育部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2002年〕、“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社会科学突出奉献者津贴〞。
现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文史哲》杂志主编。
高中语文专题3文明的对话第10课东方和西方的科学课件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专题3文明的对话第10课东方和西方的科学课件苏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b5444cbd0b1c59eef9c7b44d.png)
十分清楚,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首先,科学的应用 常常握在那些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人手中,犹如不经过教育和训 练而去驾驶一辆能导致各种破坏的大马力汽车。即使是科学家, 在一种强烈的感情影响下,也可能滥用他们的知识。科学应该以 各方面不同的力量,如宗教和道德的力量来帮助自己。无论如何, 科学不应傲慢,不应气势汹汹,因为和其他人间事物一样,科学 本质上也是不完美的。
C.专用发票打印要求严格,一定要在发票制定范围内打印, 其中密码区的内容必须在规定的框区内,超出框区外的内容无法 认证。
D.眼镜落上灰尘,不少人用眼镜布擦拭,专家不认同这一 做法,因为多数眼镜布质量不佳,纤维间隙较大,擦拭眼镜只会 适得其反。
解析:选 D A.成分残缺,可在“处理”后加“与”;B. 语序不当,“特有的北方人的休闲方式”一句中定语的语序不 当,应该为“北方人特有的”;C.不合逻辑,“超出框区外”可 改为“超出边框”。成分残缺,“必须在规定的框内”后加“打 印”。所以选 D。
9.作者为什么说“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 答案:一是科学的应用常常掌握在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人手 里,他们会误用或滥用科学;二是即使是科学家,也会由于感情 的作用,滥用自己的知话第10课东方和
28
西方的科学课件苏教版必修3
结束 语 同学们,你们要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成
躯 贝壳 壳. .qkéiào 上 史乘 乘. .cshhèénnɡɡ
2.辨清字形
衰哀蓑悲 衰哀 亡 蓑衣
言简意赅 骇骸赅骇人听闻
放浪形骸
曼谩蔓曼蔓妙草 谩骂
菱形 凌陵菱凌乱
陵墓
3.词语积累 (1)重蹈覆辙:_再__走__翻__过__车__的__老__路__,__比__喻__不__吸__取__失__败__的__教__训__,_ __重__犯__过__去__的__错__误__。____ (2)一落千丈:_形__容__地__位__、__景__况__、__声__誉__等__下__降__得__很__快__。___ (3)言过其实:_说__话__过__分__,__不__符__合__实__际__。___ (4)骇人听闻:_使__人__听__了__非__常__吃__惊__(_多__指__社__会__上__发__生__的__坏__事__)_。 (5)气势汹汹:_形__容__态__度__、__声__势__凶__猛__而__嚣__张__。___ (6)盛气凌人:_傲__慢__的__气__势__逼__人__。___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精选教案集:《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精选教案集:《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https://img.taocdn.com/s3/m/a83d7303e53a580216fcfea6.png)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探讨,认识文明对话的内涵及其意义。
2、能为较长的学术文章提炼关键词语,写出内容提要。
3、认识各种常见议论文在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和整体风格上的不同特点。
4、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陈炎,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
1987年,2000年分别获山东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周来祥和曾繁仁教授,现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博士生指导教师;并兼任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史哲》杂志主编;主要从事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的教学、科研和编辑工作,兼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探讨。
为中国美学学会理事、山东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
出版《积淀与突破》、《陈炎自选集》、《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现代西方哲学美学述评》、《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等学术专著多部。
由于上述研究,陈炎教授曾获“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年)、“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山东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跨世纪文学评论一等奖”、“刘勰文学评论奖”等多项奖励和“教育部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2002年)、“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社会科学突出贡献者津贴”。
现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文史哲》杂志主编。
二、解题:《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是一篇文化批评论文。
文章的题目是论题,就是揭示论述的范围。
如果将它补全了,就是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资源的角度看两种文化的短长,以及由此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三、学生自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四、师生讨论归纳:1、从文化结构上,也就是从根本观念上,对中西两种文化进行考察。
2、谈感性生命的极度表现。
3、西方文化这种对于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两极的极端追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第11课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落实应用板块试题苏教版必修3(时间:40分钟分值:50分)、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中的“处”应读“ ch d”答案:D答案:A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比较。
(2) 作为理性生命的极度表现,西方人的科学事业是对人类理性生命力的探究,是一种精神的 __________ 。
(3) 据外媒报道,在受到龙卷风重创的美国密苏里州乔普林市,灾后出现的致命病毒正在 _________ 。
(4) 我们不应以偏赅全地将某种文化中的单一元素视为衡量文化的惟一尺度,更不能不 A. 渗透(sha n) 载体(z a i)蔓延(m d n) 有悖常理(bai)B. 玄思(xu d n) 沉溺(n i)矿藏(z d ng) 气势汹汹(xi o n gC. 躯壳(k?) 慰藉(jia)憎恨(zan g ) 处世哲学(ch u)D. 雕塑(s u ) 宣泄(xu a n)悄然(qi a o) 日益匮乏(ku i)1.解析:A 项,“载体” F 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中的“载”应读“ z d i ”; B 项,“矿藏”中的“藏”应读“ c d ng ”; C 项,“躯壳”中的“壳” 应读“ qi d o ”,“憎恨”中的“憎” 应读“ z e n g”,“处世哲学” 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修养身心 相互父融 惟其如此 至咼无上B. 声嘶力竭 不可思异 经世致用 地质戡察C. 息斯底里 别出新裁 盛气凌人 无足轻重D. 弘扬国威 延年易寿 雕虫小技 船艰炮利息一歇,新一心; D 项, 易一益,艰一坚。
(1)我们要在宏观的视野下 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 长处与短处,并加以F 列各组词语中, 2. 解析:B 项, 异一议,戡一勘;C 项,加分析地用一种文化来和取代另一种文化。
A.考察沉醉蔓延统摄B.考查陶醉漫延统治C.考察陶醉蔓延统治D.考查沉醉漫延统摄解析:考察: ①实地观察调查;②细致深刻地观察。
考查:用一疋的标准来检查衡量(仃为、活动)。
“考察”重实地或细致观察,“考查”重检查,由句中“视野”可知,应当选“考察”。
沉醉、陶醉程度前重后轻,选“沉醉”更能表现西方人对科学事业的热爱程度。
“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散;“漫延”指连绵不断。
根据语境,(3)句应用“蔓延”。
统摄:统领,统辖。
统治:①凭借政权来控制、管理国家或地区;②支配、控制。
由下文“取代”可知选“统摄”较恰当。
答案:A4. 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 有人认为,2027年退休的职工,在京、沪、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预备 1 000万元养老也未必够。
对此,不少专家指出该观点言过其实...。
B. 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宁波(滕头)案例馆长方形的建筑特别引人瞩目。
屋顶长树,屋边绕竹,园内种稻,这种布置在世博园区绝无仅有...。
C. 中国式的武术则不仅要打得准,打得狠,而且要打得漂亮,即要在花拳绣腿....之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D. 无锡电视台播出了一则耸人听闻的视频节目,直指无锡市东亭热水供应单位“旺盛热水”将炼钢厂废水以次充好运至宾馆和学校用作洗澡水解析:“耸人听闻”指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不合语境,应改为“骇人听闻”。
答案:D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林书豪现象”引起了两会代表的思考,有人认为体教结合在我国实践了近二十多年,但因过于功利,所以鲜有体学兼优的人才。
B. 地震预警系统的应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我国地震预警应用标准和制度建设的滞后,影响了新研制出的预警系统的广泛应用。
C. “十二五”期间,新疆将建设一批大型的石化、煤化、盐化等化工企业,化工园区的快速发展,已逐渐成为化工企业的重要载体。
D. 美国众议院名义上从所谓保护本国人就业为出发点,通过了继续向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的议案,实则主要是拿中越企业“开刀”。
解析:A项,“近”与“多”矛盾;C项,“快速发展”“成为”“载体”,主宾搭配不当;D项,结构混乱,“从”出发”与“以”为出发点”杂糅。
答案:B二、类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从思维方式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
他们认为,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
其中中和论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
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身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
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
这种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使得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
那么导致这两种思维方式存在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借鉴美国著名文化心理学家尼斯比特的观点。
他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
尼斯比特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入手,系统地阐述了东西方思维的产生渊源和特性。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而古代中国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其次,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东西方不同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构建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
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
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从更深层次理解两种文化对人的影响,而且对东西文化的交流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看待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存在着很多的不同。
因此如何做到求同存异,对双方的有效沟通都显得极为重要。
只有认识到这种思维差异,并且以此去指导行为,才能够使双方的交往更有效。
6•中国人和欧美人在思维方式的取向上具体有什么差异?(4分)解析:从第一段中的“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这句话中概括答案。
答案:中国人用辩证思维,而欧美人则用逻辑思维或分析思维。
7•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与欧美人的逻辑思维各自强调的重点有什么不同?(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一段的“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这句话回答了“中国人的辩证思维的重点”的问题。
第二段的“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回答了“欧美人的逻辑思维的重点”的问题。
答案: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强调变化、矛盾和中和,欧美人的逻辑思维强调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
&尼斯比特从哪两个角度阐述了东西方思维产生的渊源和特性?(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文中的“首先”“其次”提示有两个角度,答案在提示语后。
答案:①社会背景;②社会认知系统。
9•既然东西方思维方式存在差异,那么,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应采取什么态度?(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既然存在着差异,又要进行文化交流,自然就要约束自己。
答案根据结尾两句“因此如何做到求同存异,对双方的有效沟通都显得极为重要。
只有认识到这种思维差异,并且以此去指导行为,才能够使双方的交往更有效”来提炼。
答案:采取求同存异的态度,无疑必将加深彼此间的了解,也能更有力地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三、语言运用(15分)10. 把下面的句子变成一个长单句。
(4分)希腊人认为希腊精神是绝无仅有的,他们还忽视犹太精神,把外国人一律视为野蛮人,他们最后衰亡,一落千丈,就像他们的胜利顶峰曾高耸入云一样。
参考答案:认为希腊精神是绝无仅有的,还忽视犹太精神,把外国人一律视为野蛮人的希腊人,最后就像他们的胜利顶峰曾高耸入云一样一落千丈地衰亡。
11. (2012 •安徽高考)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画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
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2字。
(5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
其中,①__________________ 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
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②___________________ ,也同样要“望”。
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在园林建筑艺术中,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
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
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④_______________ 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
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丰富了。
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⑤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解题要审清题意要求,理解整个语段含意,抓住关键词“可游、可居、可望”之间的关系,注意层次条理,同时还要注意形式的特点,如一些关联词“不但、也、都是、而且、从而”等在行文中的提示作用。
答题时不能离开“居、望、游”三个关键词。
答案:①“望”最重要②即便是“居”③窗子起着“望”的重要作用④景色都不相同⑤丰富的审美感受12. 阅读下面语段,简要说明我们如何才能使中医走出困境。
(6分)自19世纪末部分国人主张“全盘西化”以“强国”时,中医的困境就已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