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
为了忘却的纪念
《为了忘却的纪念》是鲁迅做的一篇合悼五位烈士(柔石、白莽、李伟森、胡也频、冯铿)的纪念性文章,是在烈士殉难两周年纪念之际,写下的这篇战斗檄文。
《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著名杂文并没有全面的写五位烈士的事迹,而是着重写了两位,其余的三位只简约的点到而已。
杂体文章。
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
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
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
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时代背景
《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所写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
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
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与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反动派的罪行。
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
即1933年2月8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文章。
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学课件
读第一部分,根据鲁迅的记述,主要写与白葬的几次交往。
一是“硬气”。自己认准的路,明知吃亏也要走到底。革命文学的道路上,柔石的“硬气”表现为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没有钱借钱也要做印本;一旦决定改变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他就不惜放弃熟悉的一套,不怕从头学起,不知困难为何物。二是善良、单纯。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还缺乏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很单纯,“相信人们是好的”,对鲁迅“人心惟危”的一些说法,他“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神态、语言);在跟鲁迅一起走路的时候,“简直是扶住我”(细节)。三是跟女性一同走路,过分拘谨,。与女性一同走路,就是敢了,还要拉开距离。思想性格有拘泥保守的一面。
反复象征用典
隐晦沉静
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虚掷生命,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在战士不多的地方,这生命就愈宝贵。所谓宝贵者,并非“珍藏于家”,乃是要以小本钱换得极大的利息,至少,也必须卖买相当。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最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华盖集续编.空谈》
了解典故
方孝孺
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
(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浙江宁海人。明朝学者、文学家、思想家。自幼聪明好学,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常以宣明仁义治天下之道、达到时世太平为己任。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就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1402)5月,燕王攻进南京,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朱棣。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朱棣命他为自己草拟即位诏书,方孝孺把笔掷到地上,边哭边骂道:“死就死了吧,诏书我绝不能起草。”终被朱棣下令车裂于市。1402年7月25日,方孝孺慷慨赴死。
《为了忘却的纪念》精美课件
“还有这块白色红边儿的,是你十岁那年特意订制的。看,上面还 印着字哩——爱女玲珑十岁生日快乐。唉,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就八年 了,一眨眼的工夫。”她轻轻叹息。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记得这些往事 啊,哪怕是模糊的、零碎的也好!我无法想象,为什么母亲如此细心地
迁移练笔-示例
收藏着过往,如数家珍般道出我的点滴,她不是常常抱怨说人老了,记 性差了吗?
▲ 王
富
五烈士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先生又写下了
仁
《为了忘却的记念》。现在我们一起走近这篇文章,透过先生那耐人
寻味的语言,感受一个“守夜人”的爱与恨,体悟一个战士的清醒与
执着。
为了忘却的记念
文/鲁迅
梳理文章每一小节的内容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节 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第二节 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第三节 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的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 第四节 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 第五节 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请以“忘记”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 式,不少于300字。
迁移练笔-示例
“你还记得这些手帕吗?十几年的全都在这儿啦。你看,这块蓝色 的,还记得吗?你才四岁的时候,我常用一个别针将它别在你的外套上, 给你擦汗。”看着她在我面前叨叨地说着,并不看我,完完全全地沉醉 在幸福的回忆中。我静静地听着,不敢吱声,我无法应和母亲——因为 我什么也不记得了。
部编版语文《为了忘却的纪念》优秀教学课件
了解背景
左联五烈士
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疯狂地进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大肆逮捕、拘禁、秘密杀害革命作家。1931年1月17日,柔石等五位革命青年作家被捕;同年月7日,被秘密杀害于国民觉反动派设在上海龙华的特务机关淞沪警备司令部。
读课文,找出议论、抒情句,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3.“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分析这句话含义和表达情感?
“夜”象征反动统治的黑暗与残酷;“路”指革命者与反动统治作斗争的征途;两个“正长”说明革命者必须进行长期的艰苦斗争;“不如忘却”是指要摆脱悲哀,继续战斗;“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表达了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
①白莽送书。“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外貌)。②白莽送译稿。“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前两次主要笔墨用在对两次见面之间的看稿与通信的记叙中。(言行)③白莽出狱。大热天,他“却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外貌)。
人物事迹和相关描写
①纯朴、率真、乐观。第一次会面后,给鲁迅写信说“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经过鲁迅回信解释,他便不存芥蒂,接受赠书,并送译诗给鲁迅,说明他敏感、率真;第三次见面的衣着及见面就告诉鲁迅自己“是一个革命者”,说明他的纯朴、乐观。
别了,哥哥
白莽
裴多菲与白莽
裴多菲
了解典故
裴多菲
那是他所投的是从德文译出的《彼得斐传》然而那本《彼得斐诗集》却在的……有钢笔写的四行译文
彼得斐(1823-1849),又译裴多菲,匈牙利的爱国诗人,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革命民主主义者,在瑟克什堡大血战中同沙俄军队作战时牺牲,年仅26岁。1848年彼得斐领导了震惊世界的“佩斯三月起义”。3月15日凌晨,一万多名起义者集中在民族博物馆前,彼得斐当众朗诵了他的《民族之歌》。起义者呼声雷动,迅速占领了布达佩斯,并使之成为当时的欧洲革命中心。第二年4月,匈牙利国会还通过《独立宣言》,建立了共和国。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为了忘却的纪念》
背景简介
•
1927年“四 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叛变革命, 从军事、文化两方面对共产党人实行反革命围剿, 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他们利用特务匪徒捣毁进 步的文艺团体、书店,查禁进步书刊,通缉、逮 捕甚至秘密屠杀进步作家。1931年1月17日, “左联”作家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 频等人被秘密逮捕,于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五烈 士遇难两周年之日,鲁迅发表此文深刻揭露国民 党反动派的罪行。后收入《南腔北调集》。
二、文章三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文中用了三个典故: • 一是用方孝孺的典故 • 一是用高僧的典故 • 一是用向子期写《思旧赋》
• 第一个典故:
• • •
方孝孺与柔石同乡,精神上有相似之处,而且,他 们都面对着残无人道的暴力。 方孝孺:硬气——宁折不弯,舍生取义 迂 ——固执,不适应实际
• 柔 石:硬气——为信仰而坚持不懈 • 迂 ——书生气,缺乏经验 •
为了忘却的记念
2016
关于先生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 日),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 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 入仙台医院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 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 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 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等。主要的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 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多本杂 文集,如《坟》 、《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他 的笔像匕首,像投枪,一如他的人生:耿介、正直、 嫉恶如仇。
文章分析
•
三、白莽、柔石是怎样的人?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文原文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文原文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的作品,原文如下: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过。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我居于沪上,与人合租公寓。
室友叫做王二,是个爱酒之人。
他每晚都要喝得烂醉如泥,有时甚至整夜不归。
我对此颇感不适,但也不好发作。
某夜,我被一阵嘈杂的声音惊醒。
出门一看,只见王二与一群酒友在街头斗殴。
他的朋友们帮他混战着,而我却只能袖手旁观。
突然,我感觉到一股力量将我推倒在地上。
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个老人摔倒在地上。
我赶紧将他扶起来,询问他是否需要帮助。
老人感激地看着我,说:“谢谢你,年轻人。
他们欺负我,但你不同,你是个好人。
”
听到这句话,我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我不知道这个老人是谁,但他的话让我感觉到自己并不孤单。
我于是继续走着,心里想着:“或许这就是生命的奇妙之处吧。
看似毫无关联的几个人,在某个时刻相遇,互相扶持,共同走过一段旅程。
”
这篇课文表达了鲁迅对于生命的感悟。
他认为生命是短暂的,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当下。
他也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扶持、相互关爱的。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关注身边的人,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命的旅程中走得更远。
《为了忘却的记念》文题解析
《为了忘却的记念》文题解析
《为了忘却的记念》文题解析
《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主要内容:
烈士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写了这篇纪念文章,一方面是为了纪念牺牲的革命者,一方面深刻揭露了当时白色恐怖及鲁迅受到的压力,也讲述了白莽的乐观与坚强。
写作特点:质朴,易懂,却写得深刻,有着他一贯的风格。
语言特色:语言精炼、朴素、准确、含蓄,抒情色彩浓,极富表现力。
这篇纪念文字通篇用白描手法,夹叙夹议,真切自然,语言朴实无华,叙事平实无奇,既无华美的词藻,也无新奇的想象,却写得意蕴深广,耐人寻味。
题目解析:
题目中“忘却”与“记念”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看起来似乎矛盾,但实际上寄托着深刻的含义。
所谓“忘却”实际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也就是将由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而对于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于战友为革命而献生的光辉业绩,作者却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为了忘却”实际是为了战斗,而惟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纪念。
题目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文章各部分主要内容
• 第一部分
• 交代写作目的,解题 • 写五人被害后的社会反应 • 写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 第二部分
• 写柔石的硬气和迂
• 写柔石的革命工作 • 写柔石对人的态度 • 简介冯铿
• • • • • •
第四部分 记柔石被捕 写柔石的狱中来信 写七律《悼柔石》 记给《北斗》送木刻 简介李伟森、胡也频
悲愤 总 袭 击 我 的 心 原 因
手 写 一 点 文 字段
忘却
目 的 给自 己 轻 松 一 下
内 容 悲哀
纯朴、率真
白 柔
莽:又名殷夫,原名徐白。浙江象山人。他的
哥哥徐培根是国民党的航空署长,白莽曾写有《别了, 哥哥》一诗,表示同他及他所代表的政府决裂。
石:原名赵复平,浙江宁海人。1923年在北大旁听过
鲁 迅
为 了 忘 却 的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惶。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思想家的鲁迅,是大海上的灯塔,灯光划 破中国社会的黑暗。
文学家的鲁迅,是长空雁群中的一只头雁, 叫声成为现代文学的第一声呐喊。 革命家的鲁迅,是寒光闪闪的一柄宝剑, 剑锋直指封建时代的魑魅魍魉
冷 峻
刚 毅
沉
思 与 傲 岸
自题小像(1903年)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惯于长夜过春时(1931年)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答客诮(1931年)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为了忘却的纪念
第五部分
向秀《思旧赋》 向秀《思旧赋》
作者处境与心情跟向秀同类,借此以古喻今, 作者处境与心情跟向秀同类,借此以古喻今, 抒发自己悲伤心情,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抒发自己悲伤心情,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对反 动派的极端愤恨。 动派的极端愤恨。
原来如此!…… 原来如此。
短短四个字, 短短四个字,表达出 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卑劣 凶残地杀害革命青年的无 比愤慨。 比愤慨。句中惊叹号表现 出作者强烈的愤怒与震惊, 出作者强烈的愤怒与震惊, 省略号则包含了难以尽述 的愤恨以及对死者的无尽 的痛惜与怀念。 的痛惜与怀念。
左 联 五 烈 士
【题解】 题解】 为了忘却” ◆ “为了忘却”说明难以忘却,往事历历在目,形象鲜明; 为了忘却 说明难以忘却,往事历历在目,形象鲜明; 忘却”是为了摆脱悲哀,奋然前行; ◆ “忘却”是为了摆脱悲哀,奋然前行; ◆ 记叙烈士生前的举止言谈、音容笑貌,正是为了让烈士 记叙烈士生前的举止言谈、音容笑貌, 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让后人永不忘却。 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让后人永不忘却。 【总结】 总结】 所谓“忘却”实际是“摆脱” 所谓“忘却”实际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也 搁置”的同义语, 就是将由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暂时搁置一边, 就是将由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 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 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 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 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
柔石——方孝孺 方孝孺 柔石 作者用这一典故,主要是为形象地突出柔石性 作者用这一典故, 格中“硬气” 的特征, 格中“硬气”和“迂”的特征,赞扬柔石刚烈执着 的性格;同时,作者用朱棣惨无人道、 的性格;同时,作者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 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 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 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为了忘却的纪念
为了忘却的纪念
《为了忘却的纪念》1.本文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
2.本文选自《鲁迅全集·南腔北调集》,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故事新编》、《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且介亭杂文》。
3.五位烈士分别是:白莽、柔石、胡也频、李伟森、冯铿。
4.文章开头,“悲愤”与“悲哀”能否交换?不能。
悲哀指作者对五位青年革命家牺牲而感到深切悲痛,而悲愤则不仅表明了作者对五位青年的哀悼之意,也抒发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丑恶行径的愤懑之情。
而作者想要摆脱的是失去同伴的悲哀,从而化悲痛为力量,继续不懈地斗争。
若两者交换,则连同对反动派的厌憎,愤懑也一并忘却,显然不符文意。
5.“我很想借此竦身一摇”中“此”指?指写下这篇文章。
6.结合第一端末尾:“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联系文章标题,谈谈语义相反的“忘却”与“纪念”放在一起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
“忘却”指忘却失去同伴的悲伤之情,“纪念”则指他们的勇气将激励后人,永远为后人所纪念。
作者要忘却悲伤,化悲痛为力量,以牺牲者们的勇气激励自己与后人,继续坚持不懈地进行革命斗争,以此纪念逝者。
因而不矛盾。
7.第二段中,“不敢”、“不屑”、“不愿”、“隐约其词”这四个词分别表现了各媒体什么态度?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分别表现各媒体对反动派势力怀有畏惧、与反动派狼狈为奸、袖手旁观、忌惮反动派的态度,反应了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社会黑暗,白色恐怖极度严重的社会现实。
也说明五位烈士被秘密杀害。
8.文章末位“前年的今日”“去年的今日”“今年的今日”采用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采用了排比、对比手法。
作者与革命家们的经历形成对比,表现时间流逝,也写出了作者对于这些青年革命家们难以忘怀,强烈抒发了作者对他们深切的哀悼以及怀念之情,暗含着对反动派凶残行径的愤懑、厌憎。
连用三句排比,与本外开头“这两年来,悲愤总是时时来袭击我的心”形成呼应。
《为了忘却的记念》ppt课件
阅读第一部分
第二段中提到五烈士遇害以后上 海报章的态度,有几种态度?
作者概括了当时所有报章在白色恐怖下的四种态度和不同的立场。
“不敢载”:指同情革命者想刊载以揭露反动派,但怕触犯敌人的胆小鬼; “不愿载”:指明哲保身,怕惹是生非的糊涂虫; “不屑载”:指思想反动,轻视革命者,为虎作伥的小臭虫。 “隐约其辞”:指《文艺新闻》刊载了国民党屠杀五烈士的事,可见其在 白色恐怖笼罩下面对强权,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
阅读第一部分
文中为何反复提到彼得斐?为什么写白莽 遇难时,作者要引用彼得斐的诗?(32段)
白莽热爱彼得斐的诗,并且像彼得斐一样为
生命诚可贵,
自由而战、为自由献身,用自己的生命
中 国
爱情价更高。 和鲜血表明他忠于这崇高的信念。引用白莽 的
若为自由故,
自己翻译的诗歌来记念白莽,这是最好的一
彼 得
二者皆可抛。 种记念方式。鲁迅先生用这种方式颂扬白莽 斐
《北斗》是其主要刊物。
1936年初,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宣布自动 解散。
写作背景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了“4•12” 反革命政变,提出了“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 一人漏网”的口号,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 群众。从此白色恐怖笼罩在中国社会的上空。 在残酷的镇压下,中国共产党通过地下组织等 形式不断斗争,同时在上海创建了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在舆论上向广大民众宣传进步思想。 国民党反动派则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 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书店,大 肆逮捕、拘禁、秘密杀害革命作家。
8、“月光”句:月光如水,语出杜牧《七夕》诗:“瑶
阶夜色凉如水”。缁(zī)衣:即黑色的衣服。
作者提到“牺牲”木刻有何用意?
为了忘却的纪念(修改版)
为 了 忘 却 的 记 念
俯 横 首 眉 甘 冷 为 对 孺 千 子 夫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山),浙 牛 指
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自 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忘却的记念》,对于这个语意 曲折含义深刻的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忘却”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词,意思把 悲痛暂时搁置一边,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 斗来纪念死者。 B、“忘却”指暂时忘掉“两年以来时时袭击我的心” 的“悲愤”的情感,振作精神与敌斗争,并以此作 为对烈士最好的纪念。 C、“忘却”与“记念”不矛盾,“为了忘却”实际上 是为了战斗,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纪 念。 D、反映了作者对死难烈士的真挚深切的感情和坚强的 斗志与必胜的信心。
坚强乐观
——林莽
《 白莽印象记》
让死的死去吧
他们的血并不白流
他们含笑的躺在路上
让死的死去吧
他们的血并不白流
仿佛还诚恳地向我们点 头
他们的血画成地图 染红了多少农村,城头 他们光荣地死去了 我们不能向他们把泪流 敌人在瞄准了 不要举起我们的手
我们不要悲哀或叹息
漫漫的长途横在前头 走去吧 斗争中消息不要走漏 他们尽了责任 我们还要抖擞 ——白莽《让死去的死去 吧》
这是一首凝聚鲁迅血泪的悲愤之歌。其中 饱含着作者对黑暗统治和血腥杀戮的强烈 控诉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战斗力
写于1931.2;1932.7.11书赠日本歌人山本初枝;1933.1.26题赠许寿堂
五、抒发悲愤
1、“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 寥的几行,刚开了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作者“懂得”了什么? 懂得了自己身处的环境也正像向子期一样,他不能直接叙述 其事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是由于司马氏政权的高压政策; 我不能写文章纪念五位烈士是由于国民党的高压政策,向子 期和我处的环境是一样的啊。 2、“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 是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 的时候的”,这几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深层 含义? 使用了象征手法。“夜”象征黑暗的现实,尽管黑暗,终 有天亮时。“路”象征革命之路,黑暗势力强大,革命之 路漫长,因而我要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去奋斗。 “将来总会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表明了鲁迅先 生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
《为了忘却的纪念》(正式版)
拓展研究
怎样理解鲁迅的七律《悼柔石》?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黑暗统治 妻许广平 子海婴 (据鲁迅日记:下午偕广平携海婴并许媪移居花园 庄,可见此联为写实)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作者与烈士之母 军阀 混战的局面 (此联前后对比,又形成了因果关系。连年的军 阀混战使社会不安定,民不聊生,革命者被迫害, 所以,此联也是写实)
殷夫烈士
左联五烈士: • 1931年2月7日,上海龙华国民党凇沪警备司令部秘密杀害 或活埋了23位革命青年,其中有著名的左联五烈士——李 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左联机关刊物《前哨》 创刊号,更名为“纪念战死者专号”。
鲁迅的悲愤
惯于长夜过春时, 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 城头变幻大王旗。
②“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 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 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 八日晨,在龙华区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 十弹。” “原来如此!……” 思考:画横线的句子可不可心删去,为什么?“原来如 此!……”中“此”指代什么?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 作用?试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说出来。 • 正在鲁迅牵挂着柔石在狱中的具体生活情况时,突然 得到可靠的消息他们已被杀害了,这样,省略号前后 的话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心理上感情上突然转换,反 差极大,震撼力强,表达作者强烈的震惊和愤慨;省 略号传达出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深层含义:反动派 竟如此卑劣凶残对待无辜青年,柔石这样的好青年竟 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是作者始料不及的。
三、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揣摩作者情感
1、“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袭击我的 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 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 ”为什么说 “将悲哀摆脱”,不说“悲愤摆脱”?用袭击 一词有什么好处?
《为了忘却的记念》ppt课件
柔石与他关系最密切,在文中占的篇幅最大,白莽次之。至于冯铿 等三人,或未见过面,或虽见面而不熟悉,便略写。对柔石和白莽,又 注意抓住最能体现这两位革命青年思想风貌的细节或“小事”来写。
(三)征博引,借古讽今。
作者借用方孝孺、向秀《思旧赋》、《说岳全传》高僧坐化等典故 。借古讽今,使文章的爱憎情感得到极大的增强。
“台州式的硬气” “而且还颇有点迂”
记念烈士:柔石
怎样理解柔石的“迂”?鲁迅先生为 什么在纪念文章里说他“迂”?
记念烈士:柔石
“硬气”
自己借钱做印本 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也都自己做 拼命的译书,准备还借款
“迂”得执拗 “硬气”担当
“迂”
“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 近视的眼睛”,后面即便怀疑减 少了,但“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 渐渐改变起来的“迂” “只要学起来”
是为了战斗,必须调整情绪,摆脱悲哀。 ②“为了忘却”就是为了战斗,要以战斗作为对烈士更好的纪念。
1.怎样理解题目的“忘却”和“记念”?
“为了忘却的记念”= 为了更好地“斗争”而记念
2.分析这句话含义和表达情感?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 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5)借助修辞(比喻)。
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所造成的高压恐怖氛围
“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 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 口残喘……”
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一)记叙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事实的记述上,在记述事实时,融进自己的感情 和议论,或用概括的文字,从思想意义和感情上作画龙点睛的点染。
《为了忘却的纪念》(正式版)
3、第一部分末尾处,为什么要提及给白 莽送书是托柔石送去的?
为下文集中笔墨写柔石做铺垫。 4、柔石是怎样的一个人?(到文中找出相 关句子并加以分析。) • ①为人随和,单纯、善良。(“迂”) ②联系全文得出柔石是一位认定真理就 一往无前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好青年。 (硬气)
而“没写处”
揭露
专制黑暗
映衬
心情悲愤
类比
处境危殆
3、作者说:“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 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 尾。现在我懂了。”作者到底“懂得”了什么?
• 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同向子期相比, 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 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 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稍有不慎,都 可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 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 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无写处”的。
二、把握人物形象
1、在鲁迅的印象中,白莽是怎样的一个人?
作者和白莽共有三次会面:第一次只记住了他的 外貌,第二次和第三次则发现了在白莽身上具有 的直率、自尊、乐观、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信任 同志、内心世界崇高等特点。
2、作者和白莽第三次相见时,白莽才告诉作 者是“一个革命者,刚由被捕而出”,这 说明了什么?
当年鲁迅逝世,上海万人送葬,长街十里步行两 小时。这场面,掌权的国民党不会去组织,他们视 鲁迅为反叛,通缉令早已发出,暗杀的枪口一直没 放下。万里长征的共产党又远在陕北,立足未稳。 出面的是蔡元培、宋庆龄等一批社会贤达,自发举 哀的是成千上万冒着风险的民众。人们将一面“民 族魂”的旗帜覆盖在他的棺上。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全文、注释和赏析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全⽂、注释和赏析⼀我早已想写⼀点⽂字,来记念⼏个青年的作家。
这并⾮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今没有停⽌,我很想借此算是竦⾝⼀摇,将悲哀摆脱,给⾃⼰轻松⼀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两年前的此时,即⼀九三⼀年的⼆⽉七⽇夜或⼋⽇晨,是我们的五个青年作家同时遇害的时候。
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有《⽂艺新闻》上有⼀点隐约其辞的⽂章。
那第⼗⼀期(五⽉⼆⼗五⽇)⾥,有⼀篇林莽先⽣作的《⽩莽印象记》,中间说:“他做了好些诗,⼜译过匈⽛利诗⼈彼得斐的⼏⾸诗,当时的《奔流》的编辑者鲁迅接到了他的投稿,便来信要和他会⾯,但他却是不愿见名⼈的⼈,结果是鲁迅⾃⼰跑来找他,竭⼒⿎励他作⽂学的⼯作,但他终于不能坐在亭⼦间⾥写,⼜去跑他的路了。
不久,他⼜⼀次的被了捕。
……”这⾥所说的我们的事情其实是不确的。
⽩莽并没有这么⾼慢,他曾经到过我的寓所来,但也不是因为我要求和他会⾯;我也没有这么⾼慢,对于⼀位素不相识的投稿者,会轻率的写信去叫他。
我们相见的原因很平常,那时他所投的是从德⽂译出的《彼得斐传》,我就发信去讨原⽂,原⽂是载在诗集前⾯的,邮寄不便,他就亲⾃送来了。
看去是⼀个⼆⼗多岁的青年,⾯貌很端正,颜⾊是⿊⿊的,当时的谈话我已经忘却,只记得他⾃说姓徐,象⼭⼈;我问他为什么代你收信的⼥⼠是这么⼀个怪名字(怎么怪法,现在也忘却了),他说她就喜欢起得这么怪,罗曼谛克,⾃⼰也有些和她不⼤对劲了。
就只剩了这⼀点。
夜⾥,我将译⽂和原⽂粗粗的对了⼀遍,知道除⼏处误译之外,还有⼀个故意的曲译,他像是不喜欢“国民诗⼈”这个字的,都改成“民众诗⼈”了。
第⼆天⼜接到他⼀封来信,说很悔和我相见,他的话多,我的话少,⼜冷,好像受了⼀种威压似的。
我便写⼀封回信去解释,说初次相会,说话不多,也是⼈之常情,并且告诉他不应该由⾃⼰的爱憎,将原⽂改变。
因为他的原书留在我这⾥了,就将我所藏的两本集⼦送给他,问他可能再译⼏⾸诗,以供读者的参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忘却的记念》导学案(二)
编写者:宋景惠刘崇迅审核:张雅萍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精读课文,圈点标画,品读人物思想性格特点。
2、结合中心和语境,把握关键词语,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目的,把握作者对革命烈的深切怀念和歌颂之情,以及对反动派的愤怒和憎恨之情。
教学重点:
1、精读课文,圈点标画,品读人物思想性格特点。
2、结合中心和语境,把握关键词语,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3、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目的,把握作者对革命烈的深切怀念和歌
颂之情,以及对反动派的愤怒和憎恨之情。
4、默读课文二至五部分,勾画难句,思考并概括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课堂探究】
精读二至五部分,完成以下任务:
(从两个层面把握,一是从句段的层面把握内容和形式特点;二是从重点词语的角度品读,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文章的内涵。
二者相互结合)
一、内容把握:
1、圈点标画叙写柔石的重点语句,概括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
主要是“台州式的硬气”和“颇有点迂”;
①“台州式的硬气”主要表现在:文学创作“转变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坚决、“斩钉截铁”地学(书P21);狱中的不屈、“学德文”更加努力等。
②“颇有点迂”主要表现在:“他相信人们是好的”(书P20)、“看得官场太高,以为文明至今”(书P24),和女性一起走路的距离(书P21)。
其次是单纯、忠厚、善良、质朴;
譬如他的看社会、办刊物、个人生活,他的损己利人、对我的关心等。
(第二部分)
还要注意人物有不觉醒。
(P20他的“看社会”、P23他的信、书P24)
2、文中写到其他人物(例如“敏感而自尊的青年”、充满“疑心”的“我”)的作用。
①对比,反衬柔石。
②表现黑暗时局对人心的扭曲。
重点句子和词语:
①文学青年们,十之九是感觉很敏,自尊心也很旺盛的,一不小心,极
容易得到误解。
(非常学案P18)
②书P21,三个“疑心”。
凭自己一时的主观印象,从而断定冯铿的“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是没有充分根据的。
单凭柔石与冯铿有交往和自己对冯铿的主观印象来推断柔石近来要做大部头小说,这一“疑”是没有根据的。
两个青年人积极进取的可贵精神,使作者对自己原先的想法产生了怀疑,目的在于批判自己。
疑心自己“偷懒的主张”,这个“疑心”是对上面两个“疑心”的否定。
3、勾画相关语句,说说当时的社会特点。
4、勾画议论抒情的句子,品味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句子和词语:
①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
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
②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
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主要感情是:
①对柔石等革命青年的讴歌及悼念、怀念;
②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悲愤的鞭挞;
③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写作特点把握:
1文中多次引用典故,联系文章,体会各有什么作用?
(引用古人、古事,或作比喻或隐射今人今事和今时。
运用曲笔)
第二部分,引用台州宁海方孝孺这一典故,是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和“迂”。
第四部分,引用高僧道悦“坐化”这一典故是为了揭露反动派滥杀无辜的罪行,批判道悦束手待毙,主张保存实力,坚持战斗。
第五部分,写到作者文章“无写处”时,又提到魏晋时文人向子期和他的文章《思旧赋》。
其用意是在于揭露蒋介石统治的黑暗凶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在“禁锢得比罐头还密”的情况下仍要悼念烈士的心曲。
2、夹叙夹议的写法及作用。
(非常学案P18)
议论或是对所叙的内容直接表明见解或做出判断,或是就个别事物点出它的普遍意义。
记叙是基础,议论是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
记叙是“画龙”,议论则是“点睛”,二者相互为用。
3、巧用诗句表情达意。
赏析、理解,品读重点词语,背诵两首诗歌。
(非常学案P18)
三、总体特点、写作借鉴
1、详略得当;
2、“夹叙夹议”的写法。
【拓展延伸】
(非常学案P19-20,一、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