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江夏区乌龙泉矿学校谭国妍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小学数学新课标的重要理念,然而当前数教学中存在一些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和学习热情的情境创设现象,如简单附着,繁琐多余,枯燥课堂等,因此,为了提高小学教学课堂教学成效,必须创设一个健康情况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活动,这是新课标下老师们期望达到的美好境界。
只有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才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我作如下几方面的偿试:一、让学生愉快的动起来。
儿童天性好动,对事物好奇心、求知欲望极强,特别是低年级,由于是起始年级,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何才能提高低年级数学教学课堂教学效果?1、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的动起来。
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要使学生愉快的上好一堂数学课,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入迷,入了迷,就钻得深,学习才有成效。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组织教材,力争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用巧妙的课堂教学安排去唤醒学生,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的动起来。
例如:在学习了元、角、分的认识之后,我引导学生自己开设小商店,出示了羊、牛、狗、蜜蜂、鸽子等学生熟悉的小动物的毛绒玩具,以及他们喜欢的食物、饮料等,让学生自己课前调查每一种物品的价格,标好价后,请大家自己推荐一名同学当小小售货员,其他学生到这个小小的商店进行购物并提出相关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有了新的目标,学生马上就利用自己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问题,因此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每个学生都能愉快的动起来。
2、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愉快的动起来。
数学课的内容的呈现方式要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中去。
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动起来,是当代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实现科教兴国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动起来,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已成为必然。
教师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前提和保证。
教师只有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才有可能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能确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将教与学有机结合,确保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动起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修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在教学中有如下的方法:一、尊重学生人格,进行民主教学民主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尊重学生人格,坚持教育的民主性原则,才能使每一位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找到肥沃的土壤。
显然,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师生关系所处状况。
一个学生如果对某位教师有成见、出现了师生关系障碍,这个学生就不可能学好这门功课,教师的关键是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热爱,首先要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建良好教学环境的前提。
只有师生在互相尊重、和谐友好的环境中,学生才能敢于发表见解,才有可能将个性的主体力量充分释放。
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应给予特殊关注。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学生的差异性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要重视这种差异,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关注和尊重,让所有学生都充分动起来。
二、加大教改力度,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本。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由传授者转向参与者,教师中心让位于学生中心,教学中更注重师生互动,注重启发、探究,注重隐性目标,创造精神的培养。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角,开展显疑、析疑、辩疑,学生求知欲望被激发,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去感受,去收获知识真理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科学治学态度,以及良好学习习惯,去获得成功的快乐,或失败的刺激。
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
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师则是一个主导者,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兴趣、容易疲倦、无法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们需要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参与学习的过程,积极思考,展开合作,从而增强学习效果和兴趣。
利用互动技术互动是一种富有趣味性和有效性的教学方法。
通过使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并给予回馈,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课堂中运用互动技术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讲课过程中。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互动技术。
手机投票手机投票是一种非常流行的互动方式,可以用来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课堂内容并收集学生的想法和反馈。
投票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只需使用投票工具或是在Google表格上创建一个简单的问题,然后学生使用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进行投票即可。
在投票结束后,教师可以分享投票结果,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看法与大家的差异。
这样能使学生了解到不同观点并推广学习内容,提高讨论和交流的质量。
这是一种非常基本的互动方式,但同样很有效。
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回答并提供反馈。
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记录下他们的反应,并在下一次课堂中分享,从而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想法的变化和课堂进度的推进。
组协作学习协作式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互动方式,可以让学生自行组成小组,通过互相合作、交流和分享知识来学习。
这种学习方法尤其适用于课程重点和难点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彼此支持和互补,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师可以在组协作学习过程中,担任设计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提供建议和反馈,从而协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和提高团队合作效率。
利用游戏化教学游戏化教学是利用游戏元素,如竞争、成就、排名等,以达到激励学生积极学习的教育方式。
游戏化教学有很多优点,包括突破单调性、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参与竞争等。
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
而在教育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中,给予他们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已经成为了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他们热爱学习,我认为以下几方面是必要的。
一、打破教学方式的单一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但这种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因此,打破传统教学,创新教育,采用更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互动式教学、小组学习等。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阅读、角色扮演等活动,来使学生参与更多的思考和交流,充分发挥他们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同时,老师也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探索更多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广的视野和理解。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和独立意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信程度和独立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积极程度。
因此,老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让学生发言,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让他们不断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在作业上,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鼓励他们自己思考,减少输出答案和过多标准化考试的形式,进一步训练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三、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所需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时间表、习惯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对学习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因此,为了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老师需要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所需,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定制教学方法和资料,同时给予学生声音和选择权,允许他们自由地选择学习时间和方式,尽可能地以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四、创设舒适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样有很大的影响。
老师可以努力创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例如舒适的教室温度、充足的自然光照、安静的学习氛围等,来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不适与干扰。
同时,老师也可以多给予学生一些关爱和关注,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强他们对学习的情感认同。
总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创新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和独立意识,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所需,创设舒适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高效课堂是学校和老师们一直追求的一种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率高起来。
一、让学生动起来1、让他想动。
传统的课堂主宰者是教师,主讲者是教师,学生只能是被牵着鼻子走的牛,老师让他上那儿,他就上那儿,不管那儿的“草”自己喜欢还是不喜欢,所以这样一来,很多“牛”对前面的“草”早已索然无味了。
因此,我们要想办法让他们兴趣盎然,让他们自己想找“草”和吃“草”。
一是创设情景性问题,激发学生追根溯源的愿望;二是开展学习竞争,在竞争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是运用谜语、故事创设情境。
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和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四是充分发挥媒体、插图和教具的作用,因为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
通过这些办法让学生产生兴趣,刺激他们在课堂上动起来。
2、让他愿动。
想是行动的最初的意识,愿是行动的动力支持。
我认为我们应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让学生有积极性,甚至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知识,自觉地完善自我,以达到教学的初衷。
作为教师要创造一种互爱的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善用适当的机时机,与学生交流,激发他们的潜能。
让他们感觉轻松、自然,只有他们没有压力,才会乐于学习。
教师要低下身子,与学生多沟通,帮助他们,多抽时间回答他们的问题,跟他们交朋友。
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教师的爱,对学习的爱。
教学中一定要平等,不要所谓的量才施教,要一视同仁,面向全体,不能偏爱一部分人,不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闻不问。
想办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展示自己,都能有点成就感。
这样的课堂谁不愿动呢?3、让他敢动。
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信。
1、赞许。
很正常,学生的学习总希望得到老师或同学们的赞许,他们就会在进步的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感觉,从而有了强烈的好知心和攀登智慧高峰的愿望,自觉形成独立自学的好习惯,得到赞许,再努力,再超越的良性循环。
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
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摘要:新课标指出,教学的实质是指导学生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为学生提供应用实践的机会和自由发展的平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师要做到因学而教、为学而教,彻底摒弃只要求学生“眼看老师手、耳听老师口、思想跟着老师走”的传统做法,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
关键词:参与,探究,体验,交流1、动心——主动参与在教学中我们常埋怨部分学生上课不专心,不主动。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有不可推御的责任。
我们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吗?实践表明,学生只有在做他十分感兴趣的事时,才会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出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中来。
那么该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生活化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
首先,要让学生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是否明确讨论的问题关系到每个学生能否积极投入。
其次通过创设情境,唤起原有知识经验,让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
学生在面临挑战任务时,往往会释放更多的能量,进而更加有效地学习。
2、动脑——主动探究新课程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取,是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动脑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而获取的。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感兴趣,教学也不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而是一味地去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不仅会不主动参与学习,而且还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因此,教师只有将知识贴近学生生活,创设有利地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如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许多教师在课上用这样一个故事来导入新课:(出示课件)有一天,三个猴儿缠着猴妈妈要烧饼吃。
于是猴妈妈买来了三个大小相同的烧饼。
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教会学生学习,应该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动起来,即脑子动起来,嘴巴动起来,手动起来,使课堂真正“动”起来,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切实地感受、体会、领悟,从而获取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发展,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学会学习有效导入合作讨论角色扮演“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新时期对老师的新要求,我国古代就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于渔”的教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那怎样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呢?我认为就是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动起来:脑子动起来,嘴巴动起来,手动起来。
一、贴近认知的有效导入,让学生的脑袋动起来所谓历史课堂教学“有效导入”,是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在历史课堂教学刚开始时,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手段引入新课,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实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效果。
“有效导入”,犹如词牌名,很好地导入主题,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起到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
可使课堂教学高屋建瓴、势如破竹。
简单介绍几个有效导入的方法:1.影视渲染法所谓影视渲染法,就是搜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并且与所讲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或者历史影像资料,以直观的历史形象让学生切实的感知历史,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对学生视觉、听觉产生强烈的冲击,激活大脑皮层,让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
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
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可适时播放《甲午风云》既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震撼学生的心灵,又可以使学生从感性地感知甲午战争的经过,进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武器装备落后,更重要的是因为中国当时的政府腐败无能。
2.流行导入法即用一种与学生认知和比较关注的明星、歌曲、电视剧联系具体史实来导入新课,让学生由近及远意识到“历史是鲜活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认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如何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动起来
如何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动起来新改改实施以来,每一个课改工作者都在积极思索着怎么才能使学生爱上课堂,从而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自主性的学习?就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我就针对上述问题谈谈我这几年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1.学生怎么才能动起来?怎么让学生尤其是B、C类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去?首先,老师要转变观念。
真正有效的教学应该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比单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让不少老师觉得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给学生讲清讲透,学生就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可事实并非如此,学生的厌学心理、不合作意识比比皆是。
可如果我们能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何愁教学没效果。
而合作学习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载体。
坚持合作学习一年多来,这种模式的有效性已初步显现,绝大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每当我看到同学们凑在一起积极热烈的讨论或者认真地听别人讲题时,我就特别的有成就感。
这比我以前一个人单打独斗效果好得多,也更坚定了我坚持下去的决心。
其次,要科学合理的分组。
要选出强势且责任心强、比较配合老师的行政小组长,还要在组员搭配上兼顾学习、纪律、卫生等各个方面,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
组分好后,小组内再细分,实现一对一帮扶式讨论、学习。
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管自己,让学生自己制定组规组训、班规班训、学习常规、考勤常规、卫生执勤等规章制度来保证班级管理的顺利建设,努力在班级中塑造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
第三,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搞好分层教学。
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尤其是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安排好A、B类学生对C类学生的帮助,确保C 类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督促他们基础知识过关。
对A类学生,对他们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我现在课前五分钟有个学生能力展示,主要是让A类学生讲解一些和最近知识联系密切的典型习题。
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动起来,学习才能活起来。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一、创设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动起来,需要从课堂氛围入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课堂布置、小组活动、情景演练等方式,营造出一个活泼轻松的学习环境。
在这个环境下,学生会感到不那么紧张,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实现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的目的。
二、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不拘一格,灵活运用。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兴趣的教学游戏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期待和热情。
教师还可以借助于案例分析、问题导向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实践,从而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让课堂充满活力。
三、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动起来,需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的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参观调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在参与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动起来,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倾听学生的心声,关心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从而实现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的目的。
五、促进师生互动学生动起来,需要促进师生互动。
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怎样让学生动起来
课堂上学生怎样“动起来”新课程理念提倡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们对此理解可能存有一些偏颇,认为学生动起来就是课堂上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其实不然,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不能仅仅从外部形式上来判断,我们应该更多的注重学生身心的投入,让学生的脑、口、手动起来。
一、激活学生的脑——让学生去想。
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静静地思考,别打破这份寂静与沉默,这或许就是课堂精彩生成的前兆,是学生语言喷薄而出的蓄势。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不要急于求成要答案,不要做出一些影响学生思考的动作,也不要反复说一些提示的话语,教师只需在那里静静地等待。
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通过情境的创设、生动的引读、平等的对话等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当然这种状态是隐性的,教师不必为图课堂上一时的热闹,而剥削学生动脑思考的时间。
二、撬开学生的嘴——让学生去说。
课堂上总有一些学生不善言谈,成了“看客”,他们即使有想法,也不愿表达出来。
所以需要教师在学生“说”上动动脑筋。
首先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可说的话,给不善言谈者增添说话的机会,让他们有表达的欲望,能够改变说话的方式,如走到跟前亲切交谈,事先让其做好说话的准备等,只要让其尝到当众说话的甜头,以后他再也不会畏惧说话了。
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学生准确表达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说话,课堂上的语言不是随意的、无序的,而是条理的、严谨的、符合语法要求的,所以教师除了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述外,就是耐心指导学生怎样表达得更准确、更条理、更清楚。
人人都会说了,还愁学生不会发言?三、松开学生的手——让学生去做。
现在的课堂大多见到学生与教师对话居多,而真正让学生动手去做的机会却很少,那么该让学生做什么呢?一要动笔写,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写体会,做到笔不离手,但凡读书有了体会、灵感,都要随时记下来,如不然,稍纵即逝,随后也会被教师的讲解和同伴的发言所代替,再也找不回自己的感悟了。
二要动手操作,教师讲百遍不如学生亲自练一练,很多数学知识,特别是低年级都是通过度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操作后理解和掌握的,科学课上的实验更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完成。
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动起来
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动起来教育家卢梭曾说:“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
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
” 美国哈佛大学专家布朗特说:“从小爱劳动的人,长大后会增强办事能力,而且会时常感到自己在社会上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对家庭也十分越爱,劳动是快乐人生的起点。
”从这说明:实践能力和脑力劳动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新增设的一门课程,而且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可见它的重要性。
回想与孩子一起种植蔬菜的整个过程,我认识到综合实践要真正落实“做”,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动起来。
现就我上学期组织学生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蔬菜、种植与健康》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首先,老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作出价值判断,从而把教育目标寓于学生的兴趣之中,生成有价值意义的教育活动。
比如本次活动是在老师观察当今社会随着家长对“孩子要学习”的觉悟的越来越高,只顾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孩子实践能力、全面素质的培养,导致现在的孩子存在不懂劳动、不爱劳动的不良现象。
放学回到家,电脑成了他们最重要的朋友与消遣品的情况下,而学生又喜欢种植的兴趣为切入点而生成的。
记得,上学期,我们刚分到劳动基地时,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去种菜。
”我听了,非常惊讶!这些孩子是不是贪玩,随便说说而已呢?种菜是一项很吃苦耐劳的活,他们能坚持吗?如果真正落实到动手做的时候,会不会打退堂鼓呢?正所谓:说时容易,做时难。
我带着这个疑问在班会上提出,谁知话一说完。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老师,我们都很喜欢种菜,我们不怕辛苦。
”甚至同学们纷纷提议:有的说种土豆;有的说种白菜;有的说种玉米……看着同学们都对参加劳动实践很感兴趣,我不好意思说不。
但苦恼又来了,因为真正做起来费时费力费财,困难多多。
继续开展还是放弃呢?我犹豫了,如果只有设想而没有实际的操作过程,综合实践活动岂不成了空对空的头脑实践活动?看着同学们的热情那么高涨,我不能泼泠水,得开展。
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是指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积极活跃、健康向上,充满活力。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信息化的发展,学生们渐渐变得“久坐不动”,缺乏运动和锻炼的习惯,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健康,也会影响学习和生活的质量。
让学生动起来成为了当前学校教育领域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
那么,究竟该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接下来将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在学校方面,学校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校可以加强体育课的力度,开设更多的体育活动,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参与各种有益身心的体育锻炼。
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如登山、徒步、露营等,让学生在自然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活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意志品质。
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运动会、体育比赛等形式,营造出积极向上、健康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在家庭方面,家长是孩子身心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他们应该做好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
家长可以从身体锻炼、饮食营养、作息规律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进行户外运动,如骑车、跑步、游泳等,通过亲子运动增进亲子关系,同时也培养孩子对运动的兴趣。
家长还可以在饮食方面为孩子提供健康的营养餐,避免给孩子吃太多垃圾食品和高糖高脂的食物,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
家长还应该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和休息,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和恢复。
让学生动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
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引导和促进,相信学生们一定能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更加活力四射。
【 2000字】。
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习“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让学习“活”起来近年来,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而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动”起来,让学习“活”起来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只有在积极的参与和实践中,学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本文将从学生动起来和学习活起来的重要性、方法和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引起更多教育者的重视和关注。
让学生“动”起来,是教育工作者们的共同追求。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会采用一些“生动”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
通过课堂游戏、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动起来,使其更加活跃和积极。
而且,学校可以加强文体活动,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比赛、文艺汇演等形式,让学生参与进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又学校可以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中去,亲身体验,从而让学生动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
让学习“活”起来,是更加深入的一种要求。
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学习往往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学生缺乏深度的参与和思考。
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者们渐渐意识到了学生需要更加主动的参与和体验。
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们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参与,通过实验、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让学习“活”起来。
而在作业和考试方面,学校也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方法上,要让学生“动”起来,一方面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优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提高实习实训时间,开展更多文体活动等。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从教师角度来讲,老师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而且老师们要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从而更加贴近学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
而要让学习“活”起来,从教育教学方面来说,老师们要注重抓住课程的核心,围绕核心进行教学,通过实例和案例等教学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
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这句口号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口号,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体现。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大多是坐在教室里听讲,而在现代的教育理念中,更加强调学生的参与和活跃性。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成了当下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从课堂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出发,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活跃课堂氛围。
一、课堂教学的现状与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的参与度较低。
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单一的课堂形式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等等。
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快速化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缺乏对传统教育形式的认同感。
时下社会普遍存在的“学习负担过重”、“知识范围过于宽泛”等问题也使得学生对于课堂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
面对这些问题,教育工作者需要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1. 创设积极的教学氛围一个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是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础。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互动氛围,将学生的兴趣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使得他们对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主动性,如通过游戏、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互动起来,增强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感。
2. 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他们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式也有着不同的需求。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方式和形式,使得学生更加愿意参与进来。
比如在学生大多数为视觉学习者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学生在课堂上通常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如何引导他们变成主动的学习者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可以通过设计课程项目或课题研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
21年 7 l 01 月 5日
让 学生 在课 堂 中真 正“ 起来" 动
■湖南湘西 自治州州 民族实验小学 王东泽
新 课 标 指 出 , 学 的实 质 是 指 学课程标准指 出: 教 要让学生在现实 l 活体验 ,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 导 学 生 学 习 。在 课 堂教 学 中 , 师 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 教 数学教 I 中无 处 不在 , 而 自觉运 用 数 学 思 从 维 要 尊 重 学 生 的学 习地位 , 多为 他 们 学要紧密联 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 l 方 式 来 观 察 和解 决 生 活 中 的 实 从 提 供 应 用 实 践 的 机 会 和 自由 发 展 学生 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 出发 , I 问题 , 创 际 自觉 地 参 与 到对 数 学 的学 习和研 究 中来 。 的平 台, 鼓励他f 自主学习和勇于 设有助于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的 、 l , 】 I
通 得无味 。为此 , 教师在备课时应该 识经验 ,让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l , 过 自主探究 、 作交流等方 筋 合
往往会释 l 式而获取的。 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 多 考 虑 学 生 的 知 识 基 础 、能 力 基 学生在面临挑战任务时, 识 不 感兴 趣 , 学也 不 注 重学 生 的 教 础 , 认 真 分析 学 生 学 习 的有 利 条 放更多的能量 , 要 进而更加有效地学 l
探索。以往的课堂完全由教师的思 生活化的 、 富有挑战性 的情境 。首 l
路 支 配 , 生 只能 是 沿 着老 师 铺 好 先 ,要让学生有一个 明确的 目标 ; 学 l
二 、 识 的 获取 ,
的路 子 走 , 师 教 得 吃 力 , 生 学 其次 , 教 学 通过创设情境 , 唤起原 有知 l 在 教 师 的指 导 下 ,积 极 开 动 脑 是
活动--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手 ,使他 们 在 “ 中想 ,想 中学 ”,亲 身经 历 各种 探 索活 动 ,使 做 他 们 在 实践活 动 中学 会操 作 ,学 会动 手 , 自己去经 历 、去 探 索 、 去 感 受 ,这样 虽 不一 定有 很 快 的外 显效 果 ,但在 潜 移默 化 中 ,学 生 的社 会 责任 感 得到 加 强 ,认识 水平 得 到提 高 ,发 现和 解 决 问题 的能力 得到 锻炼 ,创 新 意识和 实践 能力 也得 到 了培养 。 笔 者在 这 一 方面 做 了一 些实 践和 探 索 ,取得 了一些 经 验 ,下 面 谈谈 我 的做法 。 激 发兴 趣 ,开拓 思维 兴 趣 是 最 好 的老 师 ,是 一 种 具 有 浓 厚 情 感 的 志 趣 活 动 。它 可 以使 人集 中精 力去 获得 知 识 ,并创 造 性地 完成 当前 的活 动 。因 此 ,在 综 合 实 践 活 动 课 教 学 中 ,我 紧紧 抓 住 学 生 的这 一 心 理 特 点 ,合 理 引 导,激 发他 们 的 学 习兴趣 和 学 习的主 动性 、积极 性 , 从 而 自主探 索 求 知。 综合 实践 活 动可 以根 据 学校 、 学生 、社 会 的 实 际情 况灵 活 地选 择 活动 内容 ,并让 学 生 自由地 选择 其 中 的一个 小 课题 进行 研 究 。 由于学 生拥 有 充分 的 自主 权 ,他们 研 究 的都 是 自己喜 欢 的或 与 自己知识 和 能力 基础 相适 应 的课 题 ,这 不仅 有利 于 目标 的实现 ,也有 利于 其 兴趣 的进 一 步深 化 。他们 的实 践活 动 会 自始 至 终充 满着 高 涨 的热情 。这样 ,学生 的兴 趣不 仅 在学 习、 活 动 中发 生和 发展 起 来 ,而且 又 为学 生 的认 识和 实 践活 动提 供 了 巨大动 力 。教 师在 教 学 中既 要发 挥主 导 作用 ,又 要 能调 动 学生 自 主 学 习的积 极 性 ,激 发学 生 的兴 趣 ,启 发他 们 的思 维 ,引 导他 们 面 对操 作任 务 进行 观 察 、分析 ,找 出规律 、选择 方法 和 工具 ,启 发 他们 知道 做什 么 , 怎么 做 ,为什 么 这样 做 ,让 他们 充 分体 会 到 自 己是 学 习 和 实 践 的 主人 ,感 受 到 实 践 的艰 辛 和 获 得 成 功 的 体 验 ,感 受到成 功 的乐趣 ,进 而 感受 到 自身价值 与 劳动 的价 值 。 二 、改 变观 念 ,达成 共识 开始 我 的观 念受 到 “ 考试 不 考 综合 实 践课 程 ,怕 综合 实 践 课 的开 设影 响 学科 课程 ”这 种应 试 心 态 的制 约 ,因而 造成 对 综合 实 践课 的开 设流 于 形式 而 失去 实质 的 内涵 ,基 于 这种 情 况 ,我 阅 读 了大 量 的书籍 ,并从 网站上 找 了些 课堂 实 录进 行观 看 ,才 发现 自己的 认识 不够 ,实 践活 动缺 乏层 次 性 , 以致 学 生兴 趣 和主 动性 不强 。因此 ,在课 改 中应 多下 功夫 ,从观 念上 先 改变 自己。 通过 阅 读书 籍 我认 识到 :综 合 实 践课 是原 活 动课 程 的进 一步 深化 与 发展 ,它 包 括信 息技 术应 用 、研 究 性 学习 、社 会 实践 与服 务 、劳 动技 术教 育 等 。综合 实 践课 的本 质 在 于: 让学 生 自主 参与 到 开放 式 的综合 应 用实 践活 动 中 ,通 过切 身 的体 验 ,从而 达 到综 合 素 质 的提 高和 多 方面 能力 的协 调 发展 。正如 美 国教 育家 杜 威 以 “ 中学 ”为 核心 的 教育 思想 认 为 的那样 : “ 体 要获 得真 知 ,就 个 必 须在 活动 中主 动 体验 、尝试 改造 , 必须 去做 ”,充 分 体现 “ 实 践 中体 验 ,体验 中发展 ”。综 合实 践 课是 一种 新 的课 程 论 ,它不 同于 以知识 为 中心 的分 科课 程 ,又 不 同于 结构 化 、知 识 化的 综合 课程 ,也不 同于 分 科化 的 实践课 程 ,它 具 有 多元性 、 发 展性 、灵
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一般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却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美国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可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十分重要的,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地活起来,让学生主动、全面地动起来呢?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意动起来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数学是一种负担,就会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鲜活的教学情境,用生动有用的教法去感染学生,另一方面,更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1.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学生所熟悉的、鲜活的情境,必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拉近学生对新知的距离,让学生亲近数学.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一节中,我以“细胞分裂”为素材,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个细胞分裂一次得两个细胞,分裂两次得四个细胞,那么,分裂三次、四次、五次……呢?以此类推,各得多少个细胞?再列出计算细胞个数的算式,以此来引入新课,不可否认,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强烈的求知欲.2.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动手实践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体验,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亲身体验来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平行线特征”一节时,我在平行线识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倒过来叙述,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作为一个猜想,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动手操作,第一步,让每个学生在准备好的平行线纸上,任意画截线用量角器量一下,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第二步,任意改变截线的位置,并测量各种情况下每对同位角度数,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猜想的正确性;第三步,让学生自由画一组平行线和截线,来验证刚才的发现.结果,学生们发现,在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下,同位角都是相等的,这说明学生的猜想是正确的,通过这一系列的亲身实践,学生体会至深,应用起来也比较灵活.二、鼓励质疑,让学生愿意动起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智力火花的开端.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设疑问、置障碍、布迷局、揭矛盾,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激发思维的目的,当然,教师在激发学生质疑时应把握好以下几点.1.教师要善于引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意识强,真正动起来,方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无疑处生疑,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在解答完某个例题后,我还会这样提问学生:这个问题有没有更简捷的解法(一题多解)?有没有更一般的情形?用这个解法能解决其他问题吗(一法多用)?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同学一起行动起来,积极参与讨论,引疑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2.教师要鼓励质疑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不要妄加否定,而要从精神上加以肯定.例如,我在教“倒数”这一概念时,谈到0没有倒数时,当场就有一位学生提出了“0为什么没有倒数”这一问题,全体学生都被难住了,对于这位学生,我先是予以肯定,表扬他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然后从倒数的意义,求倒数的方法两方面证明了“0没有倒数”这个结论,这样,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得到了保护,就会激发更多的学生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三、巧用方法,让学生快意动起来教师教法的陈旧僵化必将使学生觉得学习索然无味,因此,本着让学生全面动起来、快意动起来的原则,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学生亲身参与探索的社会实践性活动.1.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观察、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例如,我在教学完“去分母解分式方程”后,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个方程: 2(x 2+1)x+1+6(x+1)x 2+1=7.题目一出现,学生纷纷用去分母的方法把原方程化解为2(x 2+1) 2+6(x+1) 2=7(x 2+1)(x+1),然后将各项展开成关于x的四次方程,这时,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不会解了,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而我并不急于揭晓谜底,而是适时地进行点拨:同学们,你能不能观察一下它的特征呢?于是,学生又积极地思考了起来,不少学生将(x 2+1) 2打上了横线,不久,就有学生提出了解题的方法.学生甲:不把(x 2+1) 2与(x+1) 2展开,而把x 2+1与x+1分别看成一个整体.那么,方程2(x 2+1) 2+6(x+1) 2=7(x 2+1)(x+1)可化为[2(x 2+1)-3(x+1)]•[(x 2+1)-2(x+1)]=0,即2(x 2+1)-3(x+1)=0或x 2+1-2(x+1)=0.这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学生乙:把x 2+1看作一个整体,当然也可以把x 2+1x+1看作整体,并用y表示,于是原方程可化为2y+6y=7.显然,学生乙的换元思想源于甲的启示,至此,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而整个过程中,教师只作了些许点拨,学生始终循着自己的思路在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
综合性学习活动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已知 , Y是 。 的反比例函数 , x 3时 y 4 当 = =。
() 1写出 Y与 之 间的函数解析式 ;
() 当x1 2求 =. , 5时 Y的值 。
题I 是否为反比例函数?通过复习 , 分析得出 x=2 也是—个反 比 y13 ' 例
、
自主探 究 、 集 材 料 阶 段 搜
准备初期 , 我先将综合性活动课 的主题 和 目标展 出, 议大家 我感动 的是发 言人是平 日不喜欢发言 的、调皮 的或学 习成绩 不高 建 先 自行组织 6 7人为一组 的几个小组 , ~ 再选 出组长。 然后让他们 小 的学生 。 第二板块 “ 集体 的记忆”通过各活动展现我班团结向上的 , 组成员之间先相互讨论 小组将采用什么形式的活动表现活动课 主 精神 风貌 , 动有话剧 、 品、 活 小 各种才艺 展示 、 知识竞赛 、 班级影像 题 。讨论时 , 学生们都表现得很积极 , 纷纷献计献策。第一周结束 , 播放 等等 , 式多样 、 形 新颖 。第 三板块“ 永远 的赠 言” 同学互相赠 , 各 小组组 长拿 出了他们筹划 的活动方 案 ,方案问题百 出,杂乱无 言 , 学生给老师赠 言 , 语言朴实优美 , 内容真诚感人 。 活动方案是集
数学概念 是数学大厦 的基石 , 是数学 的逻辑起点 , 是学生认 它
概念 的形成是一个 由个别到一般 的过程 ,而概念的运用是一 切联系实际运用 , 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 比例 函数》 反 的概念 。 用概念解决实际 问题 , 可以加深 、 丰富和巩 固学生对数 学概念 的掌 知的基础 , 是学生进行数 学思维的核 , 在数学学 习与教 学中具有 握, 并且在概念 的运用过程 中培养学 生的实践 能力 。 培养学生的实 重要地位 。 对数学概念 的理解 掌握深刻与否 , 直接影响学生数学观 践能力对于提高学生 的创造能力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 。因为只有 念 、 数学素质的形成。因而 , 数学概念学习与教学 的理论研究受 到 积极参 与实践 , 才能发现新 问题 , 提出新见解 、 新思想 、 新方法 , 才 了广泛重视 。 教师在设计教学数学概念课时 , 对概念教学的过 程一 能把握创造 的机会进行成功的创造 , 提高创新 能力 。 让学生用学到 般都表述为 : 感知 、 理解 、 固、 巩 应用系统化。这样才能使概念课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体验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宣汉县桃花初级中学杨仕轩长期以来,为什么语文教学中会出现学生厌学、费时而效率低下的现象呢?很多教师都将责任推到了学生的身上,对此我们作为教师能否做一个换位思考,教学本身是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师生之间应平等地审视和对待。
如果忽视两者中任何一方,就等于破坏了教育环境,教育也就失去了真正的内涵。
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语文教学,尤为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怎样将学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构建者。
笔者通过实践和思考,从让学生“走进文本、走上讲台、走出课堂”这三个方面沟通课堂内外,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动手、动口、动脑,让知识与能力有机的结合,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从而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文本意义的实现必须靠学生通过阅读对它进行具体化,以学生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填补文本的“空白”,从而使文本的不确定性得以消除。
过去,人们总是认为意义是作品所固有的,学生只不过是通过阅读得到它而已。
但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一旦和学生发生关系成为审美对象,它就不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学生在感悟、阐释后形成的情感与形象。
这种情感与形象,很难判断哪是文本本身,哪是读者的再创造,这两者已经水乳交融了,难分彼此了。
如果我们把语文课上得枯燥乏味,感动不了学生的心,学生打不起精神来,便会出现“人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
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就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
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与许多饱满的人物形象沟通、交流,会使他们在探究的乐趣中打开知识的大门。
1.创设形象意境,体悟文本意蕴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有些课文所描绘的景象对某些地区的学生较为陌生,学生很难进入文本的意境。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如何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意境呢?我们可以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感知,实物、模型、语言、挂图、录像等手段能创设出形象的意境,使学生自主获得感性经验,让文本生动起来,让文本所表现的画面流动起来,让各种形象彰显出灵性来。
如教学《安赛腰鼓》一课,我们边远山区农村中学的学生对“安赛腰鼓”这一概念较为陌生,在教学中,教师便可利用课本中的插图、介绍安赛腰鼓的录像等手段再现安赛腰鼓的美丽、动情、狂舞,让学生通过直接的感知了解安赛腰鼓,使他们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去感知事物,获得真实具体的感性经验,使学生很好地感受黄土高原的风光和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起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从而让学生进入王国维的“以我观物,物皆著入我之色彩”的境界,深刻地体悟文本的意蕴。
2.创设想象情境,激活文本灵性文本包蕴着很多空白之处,教学中将这些空白挖掘出来,不但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那么,如何挖掘文本的空白之处呢?人教版八年级语文《雷电颂》从表面看,就是什么风、雷、电啊?如果一味的让学生朗读和感悟,很难与文本展开对话,,更别谈情感的共鸣了。
于是我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空白进行发掘。
学生们发现在这里隐藏着很多空白:文中的屈原、婵娟是谁?他为什么入狱?发生了什么事?靳尚为什么要杀他?之后屈原又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为了填补这些空白,学生们上网、查阅图书、读《离骚》、译《渔父》、《橘颂》……随着学习与认识的深化,他们对文本的感悟更加深刻,与人物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有的学生读起来竟然声泪俱下,十分感人。
这样做,不但煅炼了他们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效践行“新课程”有关理念,而且将语文延伸到课堂之外,使学生明白了一段历史,读懂一点社会,还使他们初步接触了文言文。
在整个中学阶段的课文中类似的空白之处有好多。
积极地开发文本中的这些空白之处,不但可以促进课堂的优化,也反映了一位教师处理教材的智慧,有的教师已经在利用这些空白优化教学,他们引导学生给故事续写结尾,补充人物的对话,或揣摩人物心理……都是一些不错的做法。
总之,只要教师长于发现,善于引导,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让知识与能力有机的结合,往往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滋生出一份出乎意料的美丽。
二、打破传统,让学生走上讲台多少年来,三尺讲台一直是教师施展才华的阵地,是只属于老师的舞台。
长此以往,学生就成了一群只会听老师讲话,只会看老师表演的观众了。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建议”中又重申:“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这就明确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因此,必须打破教师独霸讲台的藩篱,让学生也能走上讲台,展示才华,体验初获成功的滋味。
让学生成为老师式的学生,让老师成为学生式的老师,从而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这样势必能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愿望,使他们更好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1.让学生走上讲台“讲”首先,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讲故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一些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如六年级的《牛郎织女》。
对于这类课文,我们可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抓住课文主要情节、重点词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指导学生将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上台讲述出来,也可以鼓励学生再去搜集一些民间故事,在班级举行一次民间故事交流活动。
学生走上讲台讲述故事,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故事情节,还在记忆故事的过程中发展语言,培养了语感。
其次,教材中还有些课文内容较浅,学生易于掌握,对于这类课文,老师就可大胆放手布置学生分小组自学,然后请学生也当一当小老师,上台讲一讲。
讲解时,语言简练清晰、条理清楚、方法新颖独特的,教师要给予特别鼓励。
而其他同学则要评讲“老师”的讲课水平,对不足之处其他同学可及时作出适当补充,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非常感兴趣,投入学习的劲头十足,对知识的探求成为一种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需要,效果很好。
另外,还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走上讲台“讲”。
学生如能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恰当的问题,表达出不同的看法、认识,此时教师若能让学生由此展开辩论,不但能使学生弄清概念,明白事理,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教学《孔子游春》一课,学到孔子议论水的品格之一——有情义,有学生提出了相反的看法,水有时并无情义,《大江保卫战》中的水就是暴怒无情的。
教师对学生的这一做法——质疑精神予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精神为之一振,立即有学生对这一看法进行了反驳,说水无情是因为人类不善待它们,不保护它们,所以水才向人类进行报复。
其他学生也纷纷谈出了自己的看法。
学生在辩论中亮出自己的观点,进行思维的碰撞,最后又达成了共识。
在辩论中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体验到了作为学习主人的需要。
2.让学生走上讲台“演”这里的“演”包括演讲、表演等。
语文教材选材丰富,有一部分课文非常适合学生走上讲台去“演”。
教学时,教师若能利用语文知识的本身魅力来吸引教育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去“演”,以“演”促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材中选入了演讲辞,如学习《石壕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带着演讲的激情,走上讲台,指导学生学会演讲。
学生演讲若能进入角色,毫无疑问,此时的学生已完全感悟了课文,老师也从繁琐讲解中摆脱出来。
这正应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
” 这种上讲台“演”的形式非常适合学生的口味,学生参与热情及所获的知识是单纯讲授知识所无法比拟的,他们是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获得的。
拓宽学生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这样才能唤醒学生学习主人的意识。
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说出自己的见解;要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走上舞台,演绎语文精彩。
三、联系生活,让学生走出课堂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语文教学在打破以“教师为主”的模式的同时,也应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格局,让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精彩的生活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更贴近生活,从而让学生走上社会,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尝试。
1.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古人说得好:“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城市图书馆、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学生家庭有着很多的藏书、报刊、杂志,这些有益的精神食粮,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能帮助学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拓展视野。
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少给学生布置机械、重复、无效的抄写作业,用心为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读物,鼓励学生多看书,多吸收有益的知识,帮助自己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文章时,在课前鼓励学生查阅有关司马迁其人的资料及写作《史记》前后的有关情况,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这样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水到渠成。
《史记》作为司马迁留下的辉煌巨著,人类的精神遗产,我们可鼓励学生阅读。
大量课外知识的涉猎,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再如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一些根据名著改写的课文,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三借芭蕉扇》等,学习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去阅读相关的名著。
此外,根据不同体裁的课文向学生推荐相应的读物,学生在阅读中不仅有精神收获,获得审美体验,还能发展思维、认识世界,提高语文的素养,能收到一举几得之效。
2.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
”社会中有着许多丰富的题材,等着我们去发现。
我们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做一些专项调查,写一些调查总结,提高学生的调查、总结能力。
不要将专题研究看作是学者的事,认为对小学生来说任务复杂而艰巨。
其实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他们的思维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比成人更大胆、更丰富、更个性化。
加上学生有好奇心,对这些调查研究会更加投入、专注。
调查研究的内容很广泛,如学习了《节能减排低碳生活》,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对本市的环保情况做一个专项调查,走出家门,走上社会,用自己的眼、用自己的心去体察、了解的环保状况,采访环保的有关专家,撰写调查报告……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收获的是多方面的能力,写作的能力、交际的能力、观察的能力,合作的能力,此外还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些都是老师在课堂上用语言灌输所不能达到的。
再如,我们组织学生当一名“语言医生”。
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为的就是将来能在生活、工作中运用。
所以,教师要在课堂外的广阔空间中给学生提供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