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体验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宣汉县桃花初级中学杨仕轩

长期以来,为什么语文教学中会出现学生厌学、费时而效率低下的现象呢?很多教师都将责任推到了学生的身上,对此我们作为教师能否做一个换位思考,教学本身是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师生之间应平等地审视和对待。如果忽视两者中任何一方,就等于破坏了教育环境,教育也就失去了真正的内涵。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语文教学,尤为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怎样将学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构建者。笔者通过实践和思考,从让学生“走进文本、走上讲台、走出课堂”这三个方面沟通课堂内外,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动手、动口、动脑,让知识与能力有机的结合,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从而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

文本意义的实现必须靠学生通过阅读对它进行具体化,以学生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填补文本的“空白”,从而使文本的不确定性得以消除。过去,人们总是认为意义是作品所固有的,学生只不过是通过阅读得到它而已。但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一旦和学生发生关系成为审美对象,它就不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学生在感悟、阐释后形成的情感与形象。这种情感与形象,很难判断哪是文本本身,哪是读者的再创造,这两者已经水乳交融了,难分彼此了。如果我们把语文课上得枯燥乏味,感动不了学生的心,学生打不起精神来,便会出现“人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就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与许多饱满的人物形象沟通、交流,会使他们在探究的乐趣中打开知识的大门。

1.创设形象意境,体悟文本意蕴

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些课文所描绘的景象对某些地区的学生较为陌生,学生很难进入文本的意境。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如何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意境呢?我们可以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感知,实物、模型、语言、挂图、录像等手段能创设出形象的意境,使学生自主获得感性经验,让文本生动起来,让文本所表现的画面流动起来,让各种形象彰显出灵性来。如教学《安赛腰鼓》一课,我们边远山区农村中学的学生对“安赛腰鼓”这一概念较为陌生,在教学中,教师便可利用课本中的插图、介绍安赛腰鼓的录像等手段再现安赛腰鼓的美丽、动情、狂舞,让学生通过直接的感知了解安赛腰鼓,使他们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去感知事物,获得真实具体的感性经验,使学生很好地感受黄土高原的风光和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起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从而让学生进入王国维的“以我观物,物皆著入我之色彩”的境界,深刻地体悟文本的意蕴。

2.创设想象情境,激活文本灵性

文本包蕴着很多空白之处,教学中将这些空白挖掘出来,不但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那么,如何挖掘文本的空白之处呢?人教版八年级语文《雷电颂》从表面看,就是什么风、雷、电啊?如果一味的让学生朗读和感悟,很难与文本展开对话,,更别谈情感的共鸣了。

于是我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空白进行发掘。学生们发现在这里隐藏着很多空白:文中的屈原、婵娟是谁?他为什么入狱?发生了什么事?靳尚为什么要杀他?之后屈原又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为了填补这些空白,学生们上网、查阅图书、读《离骚》、译《渔父》、《橘颂》……随着学习与认识的深化,他们对文本的感悟更加深刻,与人物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有的学生读起来竟然声泪俱下,十分感人。这样做,不但煅炼了他们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效践行“新课程”有关理念,而且将语文延伸到课堂之外,使学生明白了一段历史,读懂一点社会,还使他们初步接触了文言文。

在整个中学阶段的课文中类似的空白之处有好多。积极地开发文本中的这些空白之处,不但可以促进课堂的优化,也反映了一位教师处理教材的智慧,有的教师已经在利用这些空白优化教学,他们引导学生给故事续写结尾,补充人物的对话,或揣摩人物心理……都是一些不错的做法。总之,只要教师长于发现,善于引导,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让知识与能力有机的结合,往往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滋生出一份出乎意料的美丽。

二、打破传统,让学生走上讲台

多少年来,三尺讲台一直是教师施展才华的阵地,是只属于老师的舞台。长此以往,学生就成了一群只会听老师讲话,只会看老师表演的观众了。《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建议”中又重申:“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明确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必须打破教师独霸讲台的藩篱,让学生也能走上讲台,展示才华,体验初获成功的滋味。让学生成为老师式的学生,让老师成为学生式的老师,从而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样势必能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愿望,使他们更好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1.让学生走上讲台“讲”

首先,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讲故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一些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如六年级的《牛郎织女》。对于这类课文,我们可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抓住课文主要情节、重点词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指导学生将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上台讲述出来,也可以鼓励学生再去搜集一些民间故事,在班级举行一次民间故事交流活动。学生走上讲台讲述故事,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故事情节,还在记忆故事的过程中发展语言,培养了语感。其次,教材中还有些课文内容较浅,学生易于掌握,对于这类课文,老师就可大胆放手布置学生分小组自学,然后请学生也当一当小老师,上台讲一讲。讲解时,语言简练清晰、条理清楚、方法新颖独特的,教师要给予特别鼓励。而其他同学则要评讲“老师”的讲课水平,对不足之处其他同学可及时作出适当补充,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非常感兴趣,投入学习的劲头十足,对知识的探求成为一种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需要,效果很好。另外,还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走上讲台“讲”。学生如能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恰当的问题,表达出不同的看法、认识,此时教师若能让学生由此展开辩论,不但能使学生弄清概念,明白事理,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学《孔子游春》一课,学到孔子议论水的品格之一——有情义,有学生提出了相反的看法,水有时并无情义,《大江保卫战》中的水就是暴怒无情的。教师对学生的这一做法——质疑精神予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精神为之一振,立即有学生对这一看法进行了反驳,说水无情是因为人类不善待它们,不保护它们,所以水才向人类进行报复。其他学生也纷纷谈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在辩论中亮出自己的观点,进行思维的碰撞,最后又达成了共识。在辩论中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体验到了作为学习主人的需要。

2.让学生走上讲台“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