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教案设计、讲稿子
循环系统科学教案教学设计

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等组成部分, 以及淋巴系统等辅助部分。
阐述循环系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如心脏病、高血压等循环系统疾病的 危害。
循环系统的功能
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全身各组织, 同时排除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维持 内环境稳定。
课程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掌握循环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了解常见循环系统 疾病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未来学习规划
学生可以制定自己的未来学习规划,明确下一阶段的学习 目标和计划,以及需要采取的措施和行动。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循环系统疾病的治疗手段将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例如基 因治疗、细胞治疗和精准医疗等。
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
循环系统疾病的研究将越来越多地涉及到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跨学科 合作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
心脏工作原理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的泵血动作, 推动血液在全身循环。心房接收血 液,心室将血液泵出,通过动脉送 往全身各组织器官。
血管类型及功能特点
01
02
03
动脉
将心脏泵出的血液送往全 身各部位的血管,管壁较 厚,弹性大,能够承受较 高的血压。
静脉
将全身各部位的血液回流 至心脏的血管,管壁较薄 ,弹性小,容量较大。
力。
柔韧性训练
如瑜伽、太极等,可增 加关节灵活性和平衡能 力,预防跌倒和受伤。
07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1 2
循环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等组成部分的介绍,以及 它们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循环系统疾病的类型和症状
涵盖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常见循环系统 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
教案-循环系统总论

教案课程名称:内科学心血管病本课内容:总论授课对象: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授课时间:45分钟授课教师:曹月娟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内科学心血管疾病总论,使学生掌握循环系统的定义,了解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特点、掌握心血管病的分类,熟悉当前心血管病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了解心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二、教学内容1.循环系统定义和循环系统疾病2.心血管病与人口死亡率3.心血管病的分类4.心血管病的诊断5.心血管病的预后6.心血管病的防治7.心血管病研究进展三、教学重点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有两个:①心血管病的分类;②心血管病的诊疗方法。
掌握心血管疾病的分类是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基础。
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病例举例,对心血管病分类加以诠释;对于当前心血管病的诊疗手段进行举例说明,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更直观的认识,能较好的理解加深记忆。
四、教学难点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心血管病的诊断治疗,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所以对于每一中诊疗手段的讲解,除了对教材上知识的详尽讲述外,还特别举实例加以说明,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五、教学方式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教师讲解和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创新模式1.教学内容在详细讲解教材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内容,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讲解过程中,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向学生介绍心血管疾病应用的各种诊断手段和不同治疗措施,枚举经典实例,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的知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学生能够理解的前提下,适当介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推荐相关的专业性网站,便于学生随时浏览,使学生了解一些学术前沿的知识。
2.教学方式采取板书和PPT结合的教学方式,PPT具有直观性和快捷性,利用多媒体展示重要的概念、直观图片和影像资料。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板书列出一些专业英文词汇,便于学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获得最新、最好专业知识,也为以后的双语教学打下基础。
内科学循环系统疾病讲稿

2. 心脏负荷过重
2.1 压力负荷(后负荷、阻力负荷、收缩期负荷):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高血压病
2.2 容量负荷(前负荷、舒张期负荷):1、心脏瓣膜关闭不全、血液反流等。2、左、右心或动静脉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3、全身血容量增多或循环血容量增多如甲亢、贫血。
3. 诱因: 呼吸道感染;快速性或缓慢性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摄钠、输液);过度劳累或情绪激动(妊娠、分娩);治疗不当(洋地黄不足或过量);原有心脏病变加重或并发其它疾病(冠心病心梗、风心病风湿活动)。
原发性心肌损害和心脏负荷过重使心脏受损,所引起心腔扩大或心肌肥厚等各种代偿性变化,在此过程中心肌细胞、胞外基质、胶原纤维网等均有相应变化,也就是心室重构。各种基础心脏疾病如果病因不能解除,引起心脏损害都可以代偿到失代偿,除了因为代偿能力有一定限度外,各种代偿机制的负面影响、心肌能量供应不足或利用障碍导致心肌细胞坏死、纤维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心肌细胞减少使心肌收缩力下降,纤维化又使顺应性下降,重构更趋明显形成恶性循环。
五、治疗
1. 治疗原则和目的
1.1 纠正心力衰竭的血流动力学异常、缓解症状的短期治疗不能改善长期预后和降低死亡率,必须采取综合治疗措施,病因治疗、调节心力衰竭代偿机制、减少负面效应如拮抗神经体液因子过度激活等。
1.2 目的:1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2、防止心肌损害进一步加重。3、降低死亡率
5.2 肺小动脉楔压(PCWP)正常值PCWP<12mmHg;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1. 诊断:综合病因、病史、症状、体征及客观检查而作出;
2. 鉴别诊断
2.1 支气管哮喘(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心源性哮喘(吗啡、氨茶碱)
2.2 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
循环系统课件课件

循环系统课件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循环系统》的第11课。
本节课主要介绍血液循环的途径和作用,通过观察人体循环系统的模型,使学生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血液循环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血液循环的途径和作用,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循环系统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循环系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和作用,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心脏各腔的功能,血液循环的速度和压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人体循环系统模型、心脏模型、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一名同学扮演医生,为大家讲解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作用。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作用,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5. 观察实践:学生观察循环系统模型,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6.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例题,解答学生关于血液循环的疑问。
7.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PPT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血液循环途径、心脏结构与功能。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画出血液循环途径图,并标注各部分名称。
2. 作业答案:血液循环途径图,包括心脏、血管、血液流动方向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邀请医院专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循环系统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观医院,实地了解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循环系统》的第11课。
本节课主要介绍血液循环的途径和作用,通过观察人体循环系统的模型,使学生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血液循环的基本知识。
循环系统总论教案吕

循环系统总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 让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途径3. 让学生了解循环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4. 培养学生对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的认识二、教学内容1.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 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调节4. 循环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5. 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心脏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调节、循环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循环系统疾病病例,让学生了解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循环系统疾病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多媒体课件2. 循环系统疾病案例素材3. 教学设施: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循环系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心脏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调节、循环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等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分析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循环系统疾病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循环系统总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循环系统疾病与生活方式的关系,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2. 介绍现代医学在循环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
七、教学实践1. 组织学生参观医院心内科,了解临床医生是如何诊断和治疗循环系统疾病的。
2. 安排学生进行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访谈,了解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教案精选:初二生物《循环系统》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二生物《循环系统》教学设计教案精选:初二生物《循环系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循环系统的组成。
2.知道的组成及功能,说明血浆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生理功能。
3.解释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
4.说出什么叫贫血、发炎和血清5.知道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
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三种血细胞的比较,培养学生对比归纳的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三种血细胞的正常值,培养学生具有自我保健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探索成分的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每个健康公民都有献血义务的思想教育。
3.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本节知识结构体系教材分析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关于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人血永久涂片分组实验观察的组织与指导,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先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加抗凝剂的)及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1)创造条件做好成分的演示实验,从感性认识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从色泽和容积上将血浆和血细胞加以区别。
识记是由血浆、血细胞两部分构成的。
结合课上用显微镜“观察永久涂片”的分组实验和三种血细胞的挂图,来加深学生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数量、结构的认识,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而且结合阅读教材将有关知识以表格或两歧分枝表解式加以总结归纳,从而实现精加工和组织策略的训练。
表格式归纳法大致如下:1、的成分和功能成分百分比或每立方毫米含量细胞特征功能血浆(55%)水分91--92%淡黄色、半透明液体,除去纤维蛋白原,剩余的黄色透明的液体部分叫血清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蛋白质7%左右葡萄糖0.1%无机盐0.9%血细胞(45%)红细胞男500万左右两面凹的圆饼状,无核,直径7.7微米,含血红蛋白。
循环系统课件

循环系统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体生理系统》的第一课时,主要介绍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单的文字,向学生展示了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路线,使学生能够理解循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循环系统的组成,知道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器官。
2. 使学生能够描述血液循环的路线,理解血液循环对人体的意义。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循环系统的组成,血液循环的路线。
难点:心脏的结构,血液循环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心脏模型、血液循环图。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血液循环的短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运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的结构,血液循环的路线。
3. 例题讲解:以心脏模型和血液循环图为例,讲解心脏是如何推动血液循环的。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画出血液循环的路线图,并简要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血液循环对人体的作用,以及心脏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7. 课后作业:(1)请用彩色笔在笔记本上绘制血液循环路线图,并标注关键器官。
(2)写一篇关于循环系统的短文,可以是介绍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或者是描述心脏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的结构、血液循环的路线。
七、作业设计1. 请用彩色笔在笔记本上绘制血液循环路线图,并标注关键器官。
答案:略2. 写一篇关于循环系统的短文,可以是介绍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或者是描述心脏的作用。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心脏模型、血液循环图等多种教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循环系统的组成,掌握了血液循环的路线。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对循环系统的知识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循环系统教学说课

3. 内科护理学(人卫第 3 版教材)、护理诊断手册。
教研室
教研室主任签章:
年月日
意见
教学后记(即教学实施情况总结分析,在课程结束后填写)
南华大学教案(完整教案)
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
第六节 心脏瓣膜病
授课时
年 月日第 周 第 节第 次课
授课时数
2 学时
间
教学课 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讨论课□ 实习(践)课□ 其它□
教学方法(请打√选择):
讲授法□√ 讨论法□√ 演示法□ 自学辅导法□ 练习法(习题或操作)
指导法□ PBL(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 案例法□√
其他□
教学媒体(请打√选择):
读书
教材□√ 板书□√ 实物□ 标本□ 幻灯□ 录像□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挂图□ 模型□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讲授内容、讲授方法、时间分配、媒体选用、板书设计等):
重点:
1.心律失常的概念
2.窦性心律失常、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的概
念、临床表现
3.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评估重点、主要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内容
难点:
1.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2.窦性心律失常、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的心电
图特点
教学小结、复习思考及作业题布置:
教学中的创新点(加强基础与实践联系、外语运用、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生自学、介绍学 科新进展等方面):
1. 介绍学科新进展的内容; 2. 以临床病例启发学生的临床护理的思维,使学生能学会进行护理评估,能提出护理问
题,制定护理措施,并解释护理的依据等。
心力衰竭 heart failure
循环系统教案设计、讲稿子

小儿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40%合并其它心血管畸形
二、分类:
部位分类:膜周部型:约60%~70%,流出道、流入道、肌小梁部;肌部型:20-30%
大小分类:小型、中型、大型室间隔缺损
三、病理:
正常人右室收缩压仅为左室的1/4~1/6,肺循环阻力为体循环的1/10。因缺损处两侧压差是左心大于右心,左向右分流,一般情况无青紫。但分流增加了肺循环、左房、左室工作。小分流量可无血流动力学变化。大分流量时,左向右分流,QP/QS=3~5,随着病情进展,高压血冲向肺动脉,导致肺动脉痉挛,产生动力型肺动脉高压。
(5)听诊(杂音来源于RVOT梗阻,非VSD的缺损)
①LSB2-4可闻Ⅱ-Ⅲ/Ⅵ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可有震颤。
②P2减弱或消失。
③肺动脉瓣区可听到来自主动脉的单一响亮的第二心音(A2)。
五、辅助检查:
1.X线表现心影不大,“靴形”心,心尖上翘所致,肺动脉段凹陷,两肺纹理减少,偶见网状纹理(侧支循环形成),25%可见右位主动脉弓影
六、后及治疗:
1、一般在1岁以关闭,故1岁后一旦确诊宜手术结扎或切断治疗,以及封堵治疗。
2、在早产儿期未闭者可口服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药物消炎痛。
3、在学龄前期:可行结扎或切断。
法洛四联症
一、概述
法洛四联症为婴儿期后最常见的青紫型先心病,占先心病的10%。法洛四联症有四种解剖畸形: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以肺动脉狭窄最重要。法洛四联症可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如右位主动脉弓(25%),左上腔静脉残留,冠状动脉异常,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缺如。
六、预后及治疗:
缺损直径<3mm多在3个月自然闭合
缺损直径>8mm自然闭合率极小
循环系统教学设计

随访管理
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XX
PART 05
评估方法在循环系统教学 中的应用
REPORTING
评估目的和原则阐述
目的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原则
客观、公正、全面、有效,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 面发展。
静脉
负责将血液从全身各组织 器官输送回心脏,管壁较 薄且弹性较小,通常容纳 的血液量较大。
血液循环路径和生理意义
血液循环路径
血液从心脏出发,经动脉流向全身各组织器官,再通过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 后,经静脉回流到心脏,完成一次循环。
生理意义
血液循环为人体各组织器官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带走代谢废物,维持人 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此外,血液循环还参与体温调节、免疫防御等重要生理 功能。
改进措施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调整教学内容 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加强与学生的 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
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
XX
PART 06
创新型教学模式在循环系 统培训中实践
REPORTING
创新型教学模式概念引入
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定义
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VS
处理策略
针对不同并发症采取相应措施,如调整起 搏器参数、药物治疗、重新植入电极导线 等。同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 时处理并发症,确保患者安全。
XX
PART 04
药物治疗在循环系统中的 应用
REPORTING
药物治疗原则及分类概述
要点一
循环系统的结构与运作教学教案

05
循环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是循环系统调节与控制的主要方 式之一,通过神经系统神经两种 神经纤维来实现,它们分别对心血管系统 产生兴奋或抑制作用。
神经调节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来传递信息, 这些神经递质作用于心肌细胞或血管平 滑肌细胞,从而改变其兴奋性或收缩性。
血液中的红细胞 负责运输氧气, 而白细胞则负责 免疫防御和清除 病原体。
0
0
1
2
血液通过血管与 组织细胞进行物 质交换,将氧气 和营养物质传递 给组织细胞,同 时带走细胞代谢 产生的二氧化碳 和其他废物。
0 3
循环系统的运作 机制还包括了血 液的凝固和止血 功能,以维持身 体的正常生理功 能。
0 4
0 2
血栓的防治:控制危 险因素,如戒烟、限 酒、合理饮食、适当 运动等;定期进行体 检,及早发现并治疗 高血压、高血脂等慢 性病;长期服用抗血 小板药物和降脂药物, 预防血栓形成。
0 3
血栓的预防:加强锻 炼,提高身体素质;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 情绪波动;注意保暖, 避免寒冷刺激;避免 长时间久坐或卧床不 起。
0
0
2
3
预防与控制:定期 进行体检,及早发 现和治疗动脉粥样 硬化,可以有效地 预防和控制心血管 疾病的发生。
0 4
血栓的成因与防治
血栓的成因:动脉粥 样硬化、高血压、高 血脂等导致血管内皮 损伤,血小板和凝血 因子在损伤部位聚集 形成血栓。
0 1
血栓的危害:阻塞血 管,导致组织器官缺 血缺氧,引发心脑血 管疾病、下肢缺血坏 死等严重后果。
血液的组成
红细胞:携带氧气和营养物 质到身体各部位
血浆:血液的液体部分,含 有电解质、葡萄糖、蛋白质 等
2024年循环系统总论讲稿(二篇)

2024年循环系统总论讲稿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概论一、循环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一)心脏:1.心脏位置。
前后略扁圆锥体,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后方,胸椎第5-8追体前方的胸腔中纵隔内。
4.心脏血液供应: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分为前降支和回旋支,营养心脏的前壁、左室侧壁和室间隔的前2/3;右冠状动脉(猝死动脉):营养右心室的后壁、左室下壁、后壁和室间隔后1/3和窦房结。
(二)血管:1.动脉(阻力血管/后负荷):输送血液到____器官2.毛细血管(功能血管)。
血液与____液交换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场所。
3.静脉(容量血管/前负荷)。
汇集从毛细血管来的血液,从____器官将血液送回心脏。
(三)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1.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2.体液:二、护理评估(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三、循环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体征的护理(一)常见症状:1.心源性呼吸困难:气急和气促(1)定义。
是各种原因心脏病发生心功能不全时,病人自觉呼吸时空气不足,呼吸费力的状态,病人常出现发绀、坐位呼吸,同时可有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的异常。
(2)分为三型,逐渐加重①劳力性呼吸困难:出现最早,病情最轻,体力活动时发作和加重,休息时缓解或消失②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常发生于夜间熟睡后1~2h,睡梦中因严重胸闷、气急而憋醒,被迫坐起或下床,开窗通风后缓解。
轻者历时数分钟后症状消失,而重者可伴有咳嗽、咯泡沫痰、气急、发绀、肺部听及啸鸣音,与支气管哮喘类似,又称心源性哮喘③端坐呼吸:为严重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心功能不全后期,患者休息时也感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被迫采取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
(3)评估呼吸困难:什么情况下发生,减轻方式,呼吸困难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对治疗的反应,采取何种姿势睡觉等2.胸痛:由于心肌缺血缺氧所致。
(1)常见于。
心绞痛、心肌梗塞。
此外肺栓塞、夹层动脉瘤、急性心包炎和心脏神经官能症也会有胸痛。
循环系统的ppt课件

血液在心脏的泵送下,经过动脉 、毛细血管、静脉回到心脏,完 成一个循环。
03
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01
02
03
心脏
是血液循环系统的核心, 负责泵血,将血液泵向全 身各个部位。
血管
是运输血液的通道,包括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血液
是由红细胞、白细胞、血 小板和血浆等组成的流体 。
血液循环系统的作用
• 毛细血管是动静脉之间的微小 血管,负责氧气和营养物质的 交换。
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淋巴结 和淋巴器官。
循环系统的组成部分
• 淋巴管负责输送淋巴液,回 收多余的液体和废物。
• 淋巴结是免疫器官,负责过 滤并清除病毒、细菌和其他 有害物质。
• 淋巴器官包括胸腺、脾脏和 骨髓等,参与免疫反应和调 节血液成分。
心脏通过收缩将血液泵入动脉 ,推动血液流向全身。
血管阻力
血管的阻力会影响血液的流动 ,阻力大的地方血流慢,阻力
小的地方血流快。
心脏舒张
心脏舒张时,血液会回流到心 脏,形成下一次的循环。
血液黏度
血液黏度会影响血液的流动性 ,黏度高的血液流动性差,黏
度低的血液流动性好。
04
循环系统的疾病与防治
高血压的防治
循环系统的ppt课件
目 录
• 循环系统概述 • 心脏的功能与结构 • 血液循环系统 • 循环系统的疾病与防治 • 循环系统的健康维护 • 循环系统的研究展望
01
循环系统概述
循环系统的定义
循环系统是指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身体各部分,并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的系统 。
它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循环系统的重要性
01
循环系统PPT课件

04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CHAPTER
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液中除血细胞外的液体部分, 含有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 酸、蛋白质等物质。
血细胞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具有维持生理平衡、免疫和止血 等功能。
血液的生理功能
物质运输
血液能够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 激素等物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
03 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CHAPTER
血管的分类与分布
动脉
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 组织,分布广泛,分为大动脉、
中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
静脉
负责将血液从组织回流到心脏,分 为深静脉和浅静脉,分布广泛。
毛细血管
连接动脉和静脉,是血液与组织进 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管的解剖结构
01
血管壁由内层、中层和外层组成 ,内层光滑,中层有弹性纤维和 平滑肌,外层由结缔组织构成。
维持血压
心脏通过泵血功能,维持 全身血压的稳定。
物质交换
心脏通过血液循环,为全 身各部位提供氧气和营养 物质,并带走代谢废物。
心脏的电生理传导
心电的产生
心律失常
心肌细胞在受到刺激时会产生动作电 位,形成心电。
心律失常是指心电传导系统的异常, 可能导致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
心电的传导
心电通过心脏的电生理传导系统,使 心肌细胞按一定顺序收缩和舒张。
02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CHAPTER
心脏的解剖结构
01
02
03
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位于胸腔中部,呈圆锥形, 分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四个腔室。
心房与心室的构造
心房负责接收血液,心室 负责泵出血液。
瓣膜的作用
循环系统教案

及主动脉影缩小。看图讲解。
2、ECG:电轴右偏,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A 大、RV 大。
看图讲解。
3、超声心动图:①RA 内径增大;②RV 内径增大;③肺动脉扩张;
④可见缺损部位的大小及左向右分流的血流。看图讲解。
4、心导管检查::①RA 血 O2>上下腔静脉平均血 O2 含量;②导管
经缺损由 RA
环的改变
第三节 先天性心脏病概述
20 分钟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胎儿时期
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心脏血管畸形,为小儿常见病。
一. 病因和预防
采用讨论
CHD 的病因不清,与很多因素有关。
式教学,结
(1)内在因素:与遗传有关,可为染色体异常或多基因突变引起。
小结纲要:先心病的发生可能是胎儿周围环境与遗传因素相互作 用的结果。分为左向右分流型、右向左分流型和无分流型。从先心 病的病生改变入手,启发式地讲解临床表现和各种辅助检查的特点。
思考题:1、ASD、VSD 的病理生理特点? 2、ASD、VSD体征上的区别? 3、ASD、VSD各种辅助检查结果的区别?
右心房 右心室
体循环(供血减少)
肺动脉(血流增多)
主动脉
肺动脉扩张
降主动脉变细
左心室扩大
右心室
扩大
周围动脉舒张压降低
肺循环充血 肺动脉高压
9
[临床表现] 1、症状轻重与缺损大小导管粗细成正比。
10分钟
a. 分流量小者无症状,大者易患呼吸道感染
发育差、消瘦、苍白、无力、多汗。
b. 严重肺动脉压力升高时可形成双向或右向
教研室审阅意见:
备注
教研室主任签名:
概述循环系统PPT学习教案

(2)活动无耐力 与氧的供需 失衡有关
1 评估活动耐力
2 制定活动目标和计划 循序渐进
卧床休息 床边活动 病室内活动
病室外活动 上下楼梯
3 监测活动过程中的反应
4 协助和指导病人生活自理
5 出院指导
第26页/共49页
二、心源性水肿
1 定义:液体在组织间隙过多集聚。 最常见的原因为右心衰竭或全心衰竭。
第16页/共49页
一、心源性呼吸困难 定义:心功能不全时,主观
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出 现发绀、呈端坐呼吸。客观上出 现呼吸频率、幅度或节律的改变。 最常见的病因为左心功能不全。
第17页/共49页
心源性呼吸困难
主要见于 1、劳力性呼吸
左心衰,其发 困难
生机制是肺淤 血导致肺组织
2、端坐呼吸
的水肿,使气 3、夜间阵发性
第11页/共49页
三 循环系统疾病特点
突变性 多变性 来势凶险 有诱发因素
第12页/共49页
三 循环系统疾病特点
突变性
多变性
来势凶险
有诱发因素
心脏和血管病
变,合称为心 血管病
第13页/共49页
三 循环系统疾病特点
突变性
多变性
来势凶险 有诱发因素
缺血、感染、发育畸形、
动脉粥样硬化、内分泌代 谢异常及某些全身疾病
4.护理措施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
心率、心律变化; (2)调整饮食,避免摄入剌激性
食物、饮料、戒烟酒; (3)消除焦虑情绪; (4)遵医嘱给予病人药物治疗。
第43页/共49页
五、心源性晕厥
1.定义:由于心排血量突然骤 减、中断或严重低血压而引 起一时性脑缺血、缺氧,表 现为突发的短暂意识丧失。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流动力学:肺动脉狭窄,肺循环血少,右室大。肺动脉狭窄轻者,经过室间隔缺损有少量左向右分流。肺动脉狭窄重者,右室血大部分进入主动脉。骑跨的主动脉接受右室、左室血,肺部气体交换少。
三、临床表现:
(1)紫绀:这在动脉导管关闭前不明显。(PDA关闭前存在从主动脉向肺动脉的血液分流)
(2)蹲踞:减少回心血量,增加体循环阻力,减轻右向左分流。缺氧症状暂时缓解,流向上部血流增加,缓解中枢神经系统缺氧。
四、临床表现:
1、症状轻重与缺损大小导管粗细成正比。
a. 分流量小者无症状,大者易患呼吸道感染,发育差、消瘦、苍白、无力、多汗。
b. 严重肺动脉压力升高时可形成双向或右向左分流,出现紫绀,心力衰竭。
c. 紫绀以双下肢左上肢明显。
d. 严重时因左心房扩大,压迫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
2、体征:
a. 肺动脉第二音包进
六、预后及治疗:
1、一般在1岁以关闭,故1岁后一旦确诊宜手术结扎或切断治疗,以及封堵治疗。
2、在早产儿期未闭者可口服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药物消炎痛。
3、在学龄前期:可行结扎或切断。
法洛四联症
一、概述
法洛四联症为婴儿期后最常见的青紫型先心病,占先心病的10%。法洛四联症有四种解剖畸形: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以肺动脉狭窄最重要。法洛四联症可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如右位主动脉弓(25%),左上腔静脉残留,冠状动脉异常,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缺如。
二、分类:
1、管型:导管长度多在1cm左右,直径粗细不等。
2、漏斗型:最窄处在肺动脉端。
3、反漏斗型:最窄处在主动脉端。
4、不规则型:有两个狭窄处。
5、不定型:长或不规则的壶腹状。
6、窗型
三、病理:
1、动脉导管开放使主肺动脉之间存在通路,一般情况下体循环的压力高于肺循环的压力,血液在收缩散和舒期都通过动脉导管从主动脉向肺动脉分流。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提问式讨论+简单病例分析;
教学手段:PPT、图片、列表、案例。生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2. 熟悉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及分类;3. 掌握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的血流动力学、临床表现及常见并发症。
难点: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及法洛四联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2.心电图:电轴右偏,右室肥大,严重者可呈现心肌劳损,右房肥大
3.超声心动图:左室长轴切面见主动脉骑跨,大动脉短轴切面见右室流出道狭窄,彩色多普勒见室缺分流
五、预后及治疗:
防治缺氧发作及并发症
外科治疗:可大大降低本病死亡率
A.根治手术
B.姑息手术:改善肺血流量
病例一
病例二
病例三
12min
610min
占我国先天性心脏病的50%
小儿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40%合并其它心血管畸形
二、分类:
部位分类:膜周部型:约60%~70%,流出道、流入道、肌小梁部;肌部型:20-30%
大小分类:小型、中型、大型室间隔缺损
三、病理:
正常人右室收缩压仅为左室的1/4~1/6,肺循环阻力为体循环的1/10。因缺损处两侧压差是左心大于右心,左向右分流,一般情况无青紫。但分流增加了肺循环、左房、左室工作。小分流量可无血流动力学变化。大分流量时,左向右分流,QP/QS=3~5,随着病情进展,高压血冲向肺动脉,导致肺动脉痉挛,产生动力型肺动脉高压。
分类2min
血流动力学3min
临床表现3min
辅检2min
治疗2min
概述1min
病理2min
临床表现5min
辅检2min
治疗2min
病一1min
病二1min
病三1min
教案末页
小 结(Summary)
先心病的诊治进展目前在形态学及功能方面研究较深入,其发病与遗传的关系正在涉及,有关基因方面的研究将为先心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3)杵状指趾:长期缺氧,指趾端毛细血管扩增生,指趾端膨大如鼓棰状(见图)。
(4)脑缺氧发作:在漏斗部狭窄基础上该处肌肉痉挛,表现为阵发性呼吸困难,心脏杂音减轻,严重者突然昏厥、抽搐、甚至死亡。可用心得安解除右室流出道肌肉痉挛。不可盲目长期使用普萘洛尔,避免心缩无力致大心脏。洋地黄具有强心作用,加重右室流出道狭窄,禁止使用。
长期高压使肺小动脉中层、膜层病理性增厚,导致梗阻型肺动脉高压,此时左向右分流量显著减少,最后引起双向或反向分流出现青紫。
当显著肺动脉高压时,右向左分流,导致艾森门格综合征。
四、临床表现:
(1)一般情况下无青紫,并发肺动脉高压时可出现青紫,有时扩的肺动脉压迫喉返神经引起声嘶。
(2)肺循环充血:易患呼吸道疾病。
2.熟悉小儿心血管系统的检查方法。
3.熟悉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掌握分类。
4.掌握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的血液动力学、临床表现、常见并发症及诊断。
大体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容(详细容见课件)
儿童循环系统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概述
1)心脏的胚胎发育(20min)
2)胎儿新生儿循环转换(20min)
2、分流大小取决于3种因素。
a. 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的压力差。
b. 动脉导管的直径与长度。
c. 以及体、肺循环之间的阻力差,导管越精,压力差越大,分流量越大。
3、由于主动脉分流,肺血流量增加,肺动脉扩,压力升高。
4、随着肺循环血量增加,肺循环压力升高,导致器质性梗阻性肺动脉高压,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压力时,出现艾森门格综合征,同时右心室血(肺动脉血)经未闭导管入降主动脉故紫绀在双下肢表现更为明显,左上肢也可较右上肢明显形成差异性紫绀。
继发孔型:最常见,约占75%,也称中央型
静脉窦型:约占5%
冠状静脉窦型:约占2%
三、病理:
心房之间压力阶差不大(左房压力超过右房几个mmHg),分流量与右室顺应性有关。新生儿早期,右房压稍高于左房压,可以暂时性青紫。当肺循环增加时,左房压大于右房压,左向右分流,分流量随缺损大小及两侧心室顺应性而不同。因右室壁薄,顺应性好,故左向右分流量较大。右室舒期负荷过重,右室、右房大,肺循环血增多。大量左向右分流,肺动脉高压。原发孔房间隔缺损伴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左室大。
(5)听诊(杂音来源于RVOT梗阻,非VSD的缺损)
①LSB2-4可闻Ⅱ-Ⅲ/Ⅵ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可有震颤。
②P2减弱或消失。
③肺动脉瓣区可听到来自主动脉的单一响亮的第二心音(A2)。
五、辅助检查:
1.X线表现心影不大,“靴形”心,心尖上翘所致,肺动脉段凹陷,两肺纹理减少,偶见网状纹理 (侧支循环形成),25%可见右位主动脉弓影
儿童心血管病检查方法(5min)
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和预防(5min)
先天性心脏病分类(10min)
房间隔缺损血流动力学、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15min)
室间隔缺损血流动力学、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15min)
动脉导管未闭血流动力学、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15min)
法洛四联症血流动力学、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15min)
六、预后及治疗:
中小型缺损有自然闭合可能
科治疗:防治心衰
外科直视手术修补
心导管介入治疗
动脉导管未闭
一、概述
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畸形,是小儿常见的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也是其中的一种,占15%—20%。女多于男,近半个世纪以来,始于心血管检查和造影超声心动图等的应用以及在低温麻醉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发展,临床上对先心病诊断和治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案首页
第9次课授课时间2018.11.完成时间2018.10.13
课程名称
儿科学
年 级
2016级
专业,层次
口腔医学
教 员
专业技术
职 务
主治医师
授课方式
(大班)
小班
学时
3
授课题目(章,节)
第十三章 循环系统疾病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基本教材:儿科学(第9版) 王卫平主编,人民卫生。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小儿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1、X线
a. 肺门阴影:扩大,常见肺门舞蹈征。
b. 心脏扩大:左心房左心室增大,主动脉结扩大,肺动脉高压时,左心室扩大。
c. 肺野:充血,肺高压时,肺野变为清晰。
2、心电图:电轴正常,左心房、室扩大。
3、心导管检查:
a. 肺动脉血氧含量比右心室高0.5容积/dL。
b. 肺动脉压力高于右心室。
c. 导管可从肺动脉通过动脉导管进入降主动脉。
六、预后及治疗:
缺损直径<3mm多在3个月自然闭合
缺损直径>8mm自然闭合率极小
分流量较大者(Qp/Qs>1.5)需手术治疗治疗
•外科手术
•介入性心导管术:
•Amplazer等装置关闭缺损
第3节课(40min)
室间隔缺损
一、概述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
(3)体循环减少:生长发育落后。
(4)听诊:(杂音由室缺缺损处产生)
①LSB3-4可闻3~4/6级粗糙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向周围广泛传导,可伴震颤。
②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可闻舒期杂音。
③右向左分流时,两侧压差减少,杂音减轻,P2亢进。
并发症:支气管肺炎,充血性心衰,肺水肿,感染性心膜炎(赘生物在室间隔右侧面,压差低处)。
法洛四联症是联合的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包括以下四种畸形:肺动脉口瓣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右位(亦称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继发性改变)。
法洛四联症主要临床表现:青紫(进行性紫绀及呼吸困难活动或气急时加重)、蹲踞(多见于劳累后,严重时晕厥)、杵状指(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