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的康复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的康复方法
【摘要】
目的探讨预防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的康复方法,以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郑州市骨科医院治疗的6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的骨科术后常规康复锻炼方法,观察组患儿除常规功能锻炼外,根据桡侧嵌插、尺侧分离的原则进行肘外翻练习。比较两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及愈合效果,并在3个月随访时,比较两组患儿肘内翻的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肘关节功能及提携角变化的优良率为83.30%和90.00%,均优于对照组的80.00%和63.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过3个月的随访,观察组患儿的肘内翻发生率为10.0%,低于对照组的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康复中,应用肘外翻练习可以有效预防肘内翻的发生,且有助于患儿肘关节的功能恢复,对骨折愈合无不良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肘外翻练习;功能康复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肘部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治疗不当容易引起肘内翻畸形。肘内翻畸形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据有关文献报道,国外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发生率达57.0%,而国内则为48.9%。临床上为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在治疗上不断改进创新,在手法或手术复位固定术后进行康复功能锻炼,但仍无法避免肘内翻的发生,严重者只能进行肘内翻矫形术。这样既增加患儿的痛苦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影响患儿肘部功能,造成肘部外观的缺陷,最终可能导致患儿产生悲观心理。鉴于肘内翻的发生率居高不下及其可能造成不良影响,如何预防肱骨髁上骨折后发生肘内翻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基于对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发生机制的认识,对常规康复方法进行了改良,在常规康复锻炼的基础上进行肘外翻练习,从而达到预防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并发肘内翻畸形、减少患儿痛苦和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目的,现介绍如下。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便利抽样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为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并在骨折后4h内行手法复位外固定,且无并发神经、血管损伤的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4例;年龄26个月至12岁,平均(6.92±2.50)岁;固定时间21~35d,平均(27.60±4.02)d。根据1994年Mclntyre肱骨髁上骨折分类法[4]分类,Ⅱa型1例、Ⅱb型10例、Ⅲa型9例、Ⅲb型10例。对照组中男
24例、女6例;年龄29个月至11岁7个月,平均(6.82±2.36)岁;固定时间21~37d,平均(29.61±6.42)d;Ⅱa型2例、Ⅱb型15例、Ⅲa型6例、Ⅲb7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构成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1)两组患儿均行传统的手法复位外固定,即助手握患肢近端,术者握患儿腕部,旋后位牵引,行两端复位,恢复肘关节的提携角。复位后加石膏外展固定或小夹板超肘关节固定,固定应保持复位后的矫正角度,石膏凝固后在上臂的上端、肘部、前臂中部及腕部均用绑带捆扎,以便在上肢肿胀消退后及时调整松紧,用支架在胸前将前臂支撑固定。以石膏管型或小夹板固定者,禁止前臂以吊带悬挂胸前,因重力作用极易导致前臂远端向内侧倾斜内翻。(2)康复锻炼方法培训及实施。对照组患儿根据骨折术后常规,给予健康宣教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护士(骨科或社区)进行统一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手法复位外固定后护理、三阶段训练和肘外翻练习具体操作方法及其相关注意事项。肱骨髁上骨折后,为预防肘内翻及Volk mann缺血性肌挛缩,常规进行患肢的康复锻炼,一般根据伤情及伤程,循序渐进的进行三阶段的训练。
第1阶段:石膏固定术后1~7d,此期骨折部位疼痛、肘部肿胀较甚,骨折断端较不稳定,不易进行肘关节功能活动,康复锻炼的主要形式以手指伸屈和肌肉伸缩锻炼为主,从开始时3~5次/d、5~10min/次,逐渐增加活动次数,以促进肿胀消退。第2阶段:7d至拆除石膏前,此期局部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肘部肿胀逐渐消退,骨折断端初步稳定,可在原活动的基础上增加活动幅度
和活动量,并练习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收以及小范围的旋转运动,以及腕关节的掌屈和背伸功能。第3阶段:拆除石膏后,此期骨折处已有明显骨痂生长,骨折断端相对牢靠,功能锻炼主要进行肘关节伸屈活动,以恢复肘关节功能。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患儿坐于桌前,将上臂平放在桌上的一薄软垫上,护士或家长用手按住患儿前臂,防止前臂离开桌面,患者手心向上,可用健手扶住患手,施加轻度力量辅助,辅助力量以不引起疼痛为度,主动练习肘关节的伸屈,4~6次/d,10~15min/次,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练习次数和时间。肘外翻练法主要是加大外翻角,并使矫枉过正,可中和骨折远端的尺倾,缓解髁上部尺侧长期受压应力作用的状态,纠正尺侧骨皮质塌陷带来的影响,从而达到预防肘内翻的目的。该训练方法应始终遵循桡侧嵌插、尺侧分离的原则,进行肘外翻练习。1.2.2观察指标(1)骨折愈合时间。(2)骨折愈合效果。参照Flymnl[5]临床功能评定标准对肘关节功能和提携角变化进行评价,均分优、良、可、差4个等级,其中优良率以(优+良)/总例数计算。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如下:①优为肘关节外形无异常,且在完成屈伸运动时患儿无疼痛;②良为肘关节外形无异常,但在完成屈伸运动时,患儿有不适感;③可为肘关节外形异常,但可完成屈伸运动,可有轻度疼痛;④差为肘关节异常,患儿不能完成屈伸运动。提携角的变化标准:①优为提携角变化在0°~5°;② 良为提携角变化在6°~10°;③可为提携角变化在11°~15°;④差为提携角变化>15°。(3)肘内翻发生率。肘内翻是指提携角变化>11°,肘内翻发生率=提携角>11°的例数/总例数×100%。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珚±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并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骨折的愈合时间经过3个月的随访,两组患儿骨折均获得愈合。观察组患儿平均愈合时间为(4.26±1.32)周,对照组为(4.30±1.56)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骨折的愈合情况观察组患儿肘关节功能及携带角变化的优良率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