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艺学复习知识点

合集下载

食品工艺学复习资料

食品工艺学复习资料

食品工艺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果蔬加工成熟度:是指果实已具备该品种应有的加工特性,又可分为适当成熟与充分成熟。

2.均质:使不同粒度、密度大的颗粒进一步破碎成小颗粒并使之均匀分布,不产生沉淀。

3.复原乳:以奶粉、奶油等为原料,加水还原而制成的与鲜乳组成、特性相似的乳制品。

4.蹲脑:又称涨浆或养花,是大豆蛋白质凝固过程的继续。

点脑结束后,蛋白质与凝固剂过程仍在继续进行,蛋白质网络结构不牢固,只有经历过一段时间后凝固才完成。

5.点脑:把凝固剂按一定的比例和方法加入到煮熟的豆浆中,使大豆蛋白质溶胶转变成凝胶,及豆浆变成豆腐脑。

6.保持式灭菌乳:以生牛(羊)乳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复原乳,无论是否经过预热处理,在罐装并密封之后经灭菌等工序制成的液体产品。

7.速溶豆粉:以大豆为原料制成的高蛋白冲击式食品,营养丰富价格低廉8.压延比:面片进出同道压辊的厚度差与进入前的面片厚度之比。

9.发烊:硬糖透明似玻璃状无定型基本无保护地暴露在湿度较高的空气中,由于自身吸水性,开始吸收水分,在一定时间后,其表面黏度迅速降低,呈现熔化状态而失去固有的外形。

10.润水:给原料加入适量的水分,使原料均匀而完全吸收水分充分膨胀的工艺过程。

11.速冻p.p.p概念:即原料、加工处理和包装,即早期质量是由原料的新鲜度、冻结前的预处理、速冻条件和包装等因素所决定。

12.硬化处理:常用硬化剂消石灰、氯化钙等金属离子与果蔬中的果胶物质生成不溶性的果胶盐类,使果肉组织致密坚实,耐煮。

13.面团调制:又称调粉、和面或搅拌等,即处理好的原辅料按配方的用量,根据一定的投料顺序,调制成适合加工性能的面团。

14.组织化植物蛋白:指大豆经加工后,使蛋白发生变性,蛋白质分子重新排列定向,形成具有同方向的新组织结构,同时凝固后形成纤维蛋白。

15.淀粉糊化:淀粉粒在适当温度下,在水中溶胀、分裂,形成均匀的糊状溶液的过程。

把β-化状态的淀粉变成ɑ-化状态的淀粉。

(完整版)食品工艺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食品工艺学知识点总结

食品工艺学知识点总结食品工艺学是根据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原则,研究食品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加工过程和方法的一门应用科学。

食品工艺学研究内容①食物资源利用②食品科学原理③食品工艺生产④食品安全⑤废弃物利用、“三废”处理食品按原料来源分类:植物性、动物性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填空/简答)①微生物污染是引起食物原料变质的第一因素食品中的高分子物质被分解为各种低分子物质,使食品品质下降,进而发生变质和腐败;有些微生物会产生气体.使食品呈泡沫状;有些会形成颜色,使食品变色;有少数还会产生毒素而导致食物中毒。

②酶会引起食品品质的严重下降酶是食品工业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在食品工业上具有两重性:利用和抑制使食品中大分子物质发生分解,为细菌生长创造条件。

果蔬类等蛋白含量少的食品,由于氧化酶的催化,促进了其呼吸作用,使温度升高,加速了食品的腐败变质。

③化学反应油脂与空气直接接触后发生氧化酸收。

维生素C易被氧化脱氢,并进一步反应生成二酮基古洛糖酸,失去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

类胡萝卜素因其有较多的共轭双键,易被氧化脱色并失去生理功能。

△食品保藏中的品质变化1、脂肪酸败2、褐变(酶促褐变、非酶褐变)3、淀粉老化4、食品新鲜度下降5、维生素的降解食品的保藏方法/途径(填空/简答)1、维持食品最低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此方法在冷库的高温库中进行)2、抑制食品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3、利用生物发酵保藏的方法4、利用无菌原理的保藏方法食品干藏:脱水制品在它的水分降低到足以防止腐败变质的水平后,始终保持低水分进行长期贮藏的过程。

干燥是在自然条件或人工控制条件下促使食品中水分蒸发的工艺过程。

脱水是为保证食品品质变化最小,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促使食品水分蒸发的工艺过程。

干制过程中食品的变化(填空/简答)P43物理变化:干缩与干裂,表面硬化,多孔性,热塑性,溶质的迁移化学变化:营养成分损失(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与焦化,油脂的氧化与酸败,蛋白质的凝固、分解,维生素的损失),风味与色泽(褐变)干制过程的特性(简答)P371、干燥速率曲线2、食品温度曲线食品干藏原理(简答/论述)1、水分活度(Aw)的作用概念:Aw = P / Po可以表明水分的结合状态结论:Aw低于0.65时,大多数微生物方可得到抑制。

食品工艺学考点

食品工艺学考点

食品工艺学复习整理1、碳水化合物(P8):是果蔬干物质中的主要成分,在新鲜原料中的含量仅次于水分,主要包括糖、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物质。

2、淀粉(P9):是由葡萄糖分子经缩合而成的多糖。

加工特性:(1)溶解性(不溶于水,60℃水中开始膨胀)(2)淀粉的糊化(进一步加热开始糊化)(3)老化(水分含量低时,则易老化)(4)贮藏期间淀粉与糖的转化(稀酸共热或酶水解)。

3、果胶物质加工特性(P10):(1)果胶溶液具有较高的粘度(2)果胶是亲水性的胶体,其水溶液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够形成凝胶(高甲氧基果胶PH<4;低甲氧基果胶Ca2+)(3)果汁的澄清、果酒的生产(4)增加原料的硬度和脆度(增硬保脆)。

4、果蔬中主要有机酸种类(P11)含有柠檬酸、苹果酸和酒石酸,通称果酸。

为什么不能用铜铁容器?酸能与铁、锡反应,对设备和容器产生腐蚀作用;(单宁物质、花色素)金属离子引起变色;维生素氧化(高温条件)。

5、单宁物质加工特性(P14):涩味、变色(酶促褐变、酸性加热条件下自身氧化缩合、金属离子、碱)与蛋白质产生絮凝。

6、果蔬中的氧化酶(P16)是多酚氧化酶。

防止酶促褐变方法:(1)热破坏酶的活力(升温越快越好)(2)调pH降低酶的活力(PH<3)(3)加抗氧化剂(4)与氧隔绝。

7、叶绿素(P17)(了解):由叶绿素a和叶绿素b组成,其含量比约是3:1。

特性:(1)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等(2)不可耐光也不可耐热(3)在酸性条件下,尤其在加热时,叶绿素更易生成脱镁叶绿素(4)在弱碱中,叶绿素呈较稳定的鲜绿色(叶绿酸);强碱绿色(叶绿素盐)(5)叶绿素中的镁离子可以被铜、锌所取代而显示出稳定的绿色。

8、糖苷类物质(P22):(1)苦杏仁苷(核果类原料的核仁中苦杏仁苷的含量较多,会产生HCN)、(2)橘皮苷(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3)黑芥子苷、(4)茄碱苷(水解、溶解性、剧毒且有苦味)。

9、大豆蛋白溶解度(P26):是指一定条件下大豆蛋白中可溶性大豆蛋白所占的比例,常用氮溶解指数(NSI)表示。

食品工艺学考点总结(复习背诵版)

食品工艺学考点总结(复习背诵版)

食品工艺学考点总结(复习背诵版)1、消毒乳:指以新鲜牛乳、稀奶油等为原料,经净化、均质、杀菌、冷却、包装后,分装出售的饮用乳。

分类:⑪按原料成分:①普通全脂消毒乳;②脱脂消毒乳;③高脂消毒乳;④复原消毒乳;⑤强化消毒乳;⑥花色牛乳;⑦含乳饮料。

⑫按杀菌强度分类:①低温长时间(LTHT)消毒乳:62~65℃,30min;②高温短时间(HTST)杀菌乳:75~90℃,2~30s;③超高温(UHT)杀菌乳:一般采用120~150℃,0.5~8s。

消毒乳加工工艺:原料乳的验收→过滤与净化→标准化→均质→杀菌或灭菌→冷却→灌装→销售。

2、杀菌:将乳加热到一定程度,以杀死乳中主要致病微生物的处理方法。

灭菌:采用一定的杀菌方法,使乳达到商业无菌的要求。

无菌:在乳中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微生物(营养细胞、孢子、芽胞)。

商业无菌:乳制品经无菌处理后,制品和媒介物(包装产品的包装)可能含有少数的微生物(营养细胞、孢子、芽胞等),但这些微生物不会引起产品的变质。

无菌包装:将杀菌后的牛乳,在无菌条件下装入事先杀过菌的容器里。

3、发酵乳制品:是指乳在发酵剂(特定菌)的作用下发酵而成的乳制品。

包括:酸奶,开菲尔,酸奶油,乳酒(以马奶为主)发酵酪乳,干酪等。

4、酸乳:是指在添加(或不添加)乳粉(或脱脂乳粉)的乳中,由于保加利亚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作用进行乳酸发酵制成的凝乳状产品,成品中必须含有大量相应的活菌。

酸乳的分类:⑪按成品的组织状态分类:①凝固型酸奶;②搅拌型酸奶;③饮料型酸乳;④冷冻型酸乳。

⑫按成品的口味分类:①天然纯酸奶;②加糖酸乳;③调味酸乳;④果料酸乳;⑤复合型或营养健康型酸乳;⑥疗效酸奶。

包括低乳糖酸奶、低热量酸奶、维生素酸奶或蛋白质强化酸奶。

⑬按发酵的加工工艺分类:①浓缩酸乳;②冷冻酸奶;③充气酸乳;④酸乳粉。

5、乳粉:它是以新鲜牛乳为原料,或以新鲜牛乳为主要原料,添加一定数量的植物或动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配料,除去其中几乎全部水分而制成的粉末状乳制品。

最新最全食品工艺学知识点整理(通关必备)

最新最全食品工艺学知识点整理(通关必备)

绪论食品的品质变化主要有:脂肪酸败、褐变、淀粉老化、新鲜度的下降、营养成分的降解。

食品品质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生物:微生物、酶、其他生物侵害物理因素:光线:促进食品成分的分解,引起变色、变味、Vc的损失温度:温度较高时是挥发性物质损失,温度较低时会影响食品品质压力:使食品变形或裂解化学因素:氧化:油脂氧化,Vc损失还原:还原剂调节面筋筋力,使金属罐壁溶解分解:蛋白质的分解化合:蛋白质水解作用、硫化作用5、食品保藏的方法答:生机原理:维持食品最低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

如冷藏假死原理:抑制食品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

如腌制、冷冻发酵原理:利用生物发酵的保藏方法。

如有益菌抑制有害菌、泡菜、醋酸发酵、酸奶无菌原理:利用无菌原理的保藏方法。

如辐射、高压、无菌过滤保存第一章6、干燥:在自然条件或人工控制条件下促使食品中水分蒸发的工艺过程7、脱水:为保证食品品质变化最小,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促使食品水分蒸发的工艺过程8、干藏:脱水干制品在它的水分降低到足以防止食品变质的水平后,始终保持低水分进行长期储藏的过程9、食品干燥的目的降低食品水分,抑制微生物繁殖,阻止食品变质,延长保质期除去部分水分,赋予新风味减轻重量,方便运输,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其他设备的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废渣、副产品的利用价值10、食品干燥保藏的基本原理答:(1)水分活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水分活度,不同微生物所需最低水分活度不一样,在水分活度小于0.65时,微生物的繁殖完全被抑制,微生物几乎不能生长(2)水分活度对脂肪氧化的影响:水分活度很高或很低时,脂肪都容易被氧化,水分活度在0.3——0.4之间时,酸败最小。

但也可以添加抗氧化剂减缓脂肪氧化(如BHA、BHT、PG、Vc)(3)水分活度对酶活力的影响:水分活度在0.75-0.95的范围内活性最大(4)水分活度对非酶褐变的影响:褐变的最大速度出现在水分活度为0.65-0.7之间。

食品工艺学重点详细

食品工艺学重点详细

⾷品⼯艺学重点详细⾷品⼯艺学重点1绪论1.1⾷品:可供⼈类⾷⽤或具有可⾷性的物质。

⾷物:指各种供⼈⾷⽤或者饮⽤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品⼜是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的的物品。

1.2⾷品的分类:按原料来源分;按加⼯⼯艺分;按产品特点分;按⾷⽤对象分。

1.3⾷品的功能:营养功能、感官功能、保健功能营养功能:⾷品中的主要营养成分为蛋⽩质、碳⽔化合物(糖)、脂肪、维⽣素、矿物质、膳⾷纤维。

⼀种⾷品的最终营养价值取决于营养素全⾯和均衡;体现在⾷品原料的获得、加⼯、贮藏和⽣产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保持率⽅⾯;体现在营养成分是否以⼀种能在代谢中被利⽤的形式存在,即营养成分的⽣物利⽤率⽅⾯。

感官功能:外观、质构、风味保健功能:对疾病的预防作⽤、益智、美容、提神、助消化、清⽕等。

功能性⾷品——指含有功能因⼦和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作⽤的⾷品。

1.4⾷品的特性:安全性、保藏性、⽅便性安全性:指⾷品必须是⽆毒、⽆害、⽆副作⽤的,应当防⽌⾷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对⼈体健康的危害以及造成的危险性,不会因⾷⽤⾷品⽽导致⾷源性疾病的发⽣或中毒和产⽣任何危害作⽤。

保藏性:指在⼀定时期内⾷品应该保持原有的品质或加⼯时的品质或质量。

⼀般⾷品的货架寿命取决于加⼯⽅法、包装、贮藏条件等。

⽅便性:便于⾷⽤、携带、运输和保藏。

1.5⾷品管理的三个层次:普通⾷品、特殊膳⾷⽤⾷品、保健⾷品普通⾷品:指具有营养或感官功能或兼有营养和感官两者功能的⾷品。

特殊膳⾷⽤⾷品:为了满⾜某些特殊⼈群的⽣理需要,或某些疾病患者的营养需要,按特殊配⽅⽽专门加⼯的⾷品。

保健⾷品: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品,即适宜于特定⼈群⾷⽤,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的的⾷品。

1.6⾷品加⼯:就是将⾷物或原料经过劳动⼒、机器、能量及科学知识,把他们转变成半成品或可⾷⽤的产品的过程。

1.7⾷品加的有关重要概念有增加热能或提⾼温度(最公认的是商业灭菌),减少热能或降低温度,脱⽔或降低⽔分含量,利⽤包装来维持通过加⼯操作建⽴的理想的产品特性。

食品工艺学复习资料

食品工艺学复习资料

食品工艺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食品的概念●食物与食品●食品的分类1.按加工工艺分:罐藏食品、冷冻食品、干制食品、腌制食品、烟熏食品、辐射食品、发酵食品、焙烤食品。

2.按原料来源分:肉制品、乳制品、水产品、谷物制品、果蔬制品、大豆制品、糖果、巧克力。

3.按产品特点分:健康食品、营养食品、功能食品、方便食品、工程食品、旅游食品、休闲食品、快餐食品、饮料饮品。

4.按食用对象分:老年食品、儿童食品、运动员食品。

●食品的功能:1.营养功能2.保健功能3.感官功能●保健食品:含有功能因子和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作用的食品被称为功能性食品,又称保健食品。

特殊膳食用食品:是为满足某些特殊人群的生理需要,或某些疾病患者的营养需要,按特殊配方而专门加工的食品。

第二节食品加工工艺食品加工:将食物(原料)经过劳动力、机器、能量及科学知识,把它们转变成半成品或可食用的产品(食品)的方法或过程。

按原料的被加工程度,食品加工分为初级加工和精深加工。

两者区别:初级加工不改变原料的整体性,其产品增值有限或作为中间产品和精深加工的原料。

精深加工改变原料的外形或特征和属性,涉及到食品的组分或成分甚至分子,大多有复杂加工或经过多步加工操作,在功能和质量上都有相应的提高,产品的价值显著增加。

食品工艺就是将原料加工成半成品或将原料和半成品加工成食品的过程和方法。

食品工艺决定了加工食品的质量,是食品技术的核心。

实施食品质量管理体系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体系GMP:良好生产操作规范体系ISO9000:国际产品质量认证体系TQM: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第二章食品的脱水第一节概述食品的脱水加工就是在不导致或几乎不引起食品性质的其他变化(除水分外)的条件下,从食品中除去水分。

脱水加工的类型:浓缩和干燥区别:食品中水的最终含量和产品的性质不同 1. 浓缩:产品是液态,水分含量>15%2. 干燥:产品是固态,水分含量<15%依据脱水的原理不同1. 干燥:在常温下或真空下加热让水分蒸发,依据食品组分的蒸汽压不同而分离去除水分至固体或半固体。

食品工艺学复习资料

食品工艺学复习资料

食品工艺学复习资料一、概述食品工艺学是研究食品加工和食品制备过程的科学。

它涉及到食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加工和保存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档为食品工艺学的复习资料,旨在帮助读者回顾和掌握相关知识。

二、食品加工基础1. 食品原料的选择和处理:包括选择新鲜食材、原料的清洗、去皮、切割等处理方法。

2. 食品加工的基本工艺流程:包括搅拌、研磨、混合、蒸煮、烘干等常用的食品加工工艺流程。

3. 食品保鲜方法:常用的食品保鲜方法包括冷冻、真空包装、腌制等,这些方法能够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三、食品加工中的常用工艺1. 杀菌工艺:杀菌是食品加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常用的杀菌方法有高温杀菌、辐照杀菌等。

2. 发酵工艺:发酵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将食物转化为其他有益物质的方法,常见的发酵食品有酸奶、豆腐等。

3. 脱水工艺:脱水是将食物中多余的水份去除的过程,使食物能够长时间保存,脱水方法包括阳干、风干、低温烘干等。

4. 乳化工艺:乳化是将两种不相溶的物质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使其均匀混合形成乳状液的工艺。

四、食品加工中的关键参数1. 温度控制: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温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不同的食品加工需要不同的温度调控。

2. pH值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酸碱度对于食品的品质和味道具有重要的影响,pH值的控制是必不可少的。

3. 时间控制:不同的食品加工需要不同的处理时间,合理掌握时间控制有助于提高食品的质量。

五、常见食品加工原理1. 糖化原理:糖化是指将淀粉转化为糖的过程,常用于食品加工中的糖果、糕点等制品。

2. 氧化反应原理:氧化反应是食品加工中常见的反应之一,常用于咖啡、巧克力等制品。

3. 酵素作用原理:酵素在食品加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的酵素能够实现不同的反应,常用于面包、酸奶等食品。

六、食品加工中的安全问题1. 食品安全意识:食品加工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从源头控制和生产过程把控等方面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食品工艺原理复习资料

食品工艺原理复习资料

食品工艺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食品加工:将食物或者原料通过劳动力、机器、能量及科学知识,把它们转变成半成品或者可食用旳产品(食品)旳过程。

2、食品工艺:将原料加工成半成品或者将原料和半成品加工成食品旳过程和措施,涉及了从原料到成品或者将配料转变成最后消费品所需要旳加工环节或者所有过程。

3、用于食品加工旳食物原料旳特点:(1) 有生命活动:食物原料大都是活体,涉及植物采收之后还会呼吸,动物屠宰后僵直(2) 季节性和地区性:许多食品原料旳生长、采收都严格受季节旳影响,同一种原料由于生态环境旳不同,其生长期、收获期、原料品质等也有差别。

(3) 复杂性:原料种类诸多,种类和品种不同,其构造、形状、大小、化学构成等各异。

(4) 易腐性:具有大量旳营养物质,富含水分,极易腐败变质。

第二章食品旳脱水加工1、水分活度:将食品中水旳逸度与纯水旳逸度之比成为水分活度。

2、MSI:在恒定温度下,以 Aw (或者相对湿度) 对水分含量作图所得到旳曲线称为水分吸附等温线即MSI,食品 MSI 表达食品平衡水分含量与外界空气相对湿度之间旳关系。

3、食品中水分含量与水分活度之间旳关系 (水分吸附等温线与干燥曲线结合)以空气对流干燥为例,预热阶段水分含量轻微下降,而水分活度也轻微下降;恒速干燥阶段水分含量直线迅速下降,而水分活度则缓慢下降;降速阶段水分含量缓慢下降,水分活度则迅速下降。

4、水分活度对微生物、酶及其她化学反映旳影响(1) 多种微生物均有自己生长最旺盛旳合适 Aw;Aw 能变化微生物对热、光合化学试剂旳敏感性,普通在高 Aw 时微生物最敏感,中档 Aw 下最不敏感;Aw 值反映了水分与食品结合旳强弱及被微生物运用旳有效性。

多种微生物旳生长发育有其最适旳 Aw 值,普通而言细菌生长旳 Aw 下限为 0.94,酵母菌为 0.88,霉菌为 0.8~0.94。

Aw 值降至 0.7 如下,除嗜盐菌﹑耐干燥霉菌等特殊菌群外,大多数微生物不能生长发育,0.65 如下,微生物繁殖受到节制, 0.6 如下大部份微生物不能存活。

食品工艺学考点整理

食品工艺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一、食品的功能:营养功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化学能和生长所需的化学成分)感官功能(外观、质构、风味)保健功能(保健食品的定义:含有功能因子和具有调节人体功能作用的食品被称为功能食品,我国又称保健食品)。

二、食品的特性:安全性(指出食品必须是无毒、无害、无副作用)保藏性、方便性。

三、引起食品变质的原因:微生物的作用、酶的作用、物理化学作用。

四、食品保藏的途径1、运用无菌原理:杀灭食品中的腐败菌、致病菌、以及其他微生物或使微生物的数量减少到能使食品长期保存所允许的最低限度。

2、抑制微生物活动:利用某些物理、化学因素抑制食品中微生物和酶的活动,这是一种暂时性的保藏方法。

3、利用发酵原理:发酵保藏又称生物化学保藏,是利用某些有益微生物的活动产生和积累的代谢产物如酸和抗生素来抑制其他有害微生物的活动,从而达到延长保质期的目的。

4、维持食品最低生命活动:例如新鲜蔬菜水果创造一种条件,使其尽可能降低其物质的消耗水平,如呼吸作用。

四、栅栏技术:利用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因素如温度、水分活度、pH和防腐剂等,用多个障碍因子来抵抗腐败变质,使保藏处理能够在更加温和,避免单个强烈的条件。

第二章食品脱水一、结合水:不易流动、不易结冰,不能作为外加溶质的溶剂,这部分水被物理或化学结合力所固定。

自由水:易流动,容易结冰也能溶解溶质的这部分水,又称体相水。

二、水分活度:食品表面水分蒸汽压与相同条件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之比。

不同类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最低水分活度的范围是:大多数细菌Aw0.99~0.94>大多数霉菌Aw0.94~0.80>大多数耐盐细菌Aw0.75>耐干燥霉菌和耐高渗透压酵母Aw0.65~0.60。

Aw小于6.0时,绝大多数微生物无法生长。

一般认为水分活度降低至0.7一下,食品适于保藏。

三、导湿性:由于水分梯度使得食品由高水分处向低水分处转移或扩散的现象。

导湿温性:温度梯度促使水分从高温处向低温处转移。

食品工艺学复习资料

食品工艺学复习资料

食品工艺学复习资料1食品的功能:营养功能(第一功能)、感官功能、保健功能2食品的特性:(1)安全性:无毒、无害、卫生(2)方便性:食用、使用、运送(3)保藏性:有一定的货架寿命3食品加工的概念:将食物(原料)通过劳动力、机器、能量及科学知识,把它们转变成半成品或可食用的产品(食品)的过程。

4食品加工的三原则:安全性、营养价值、嗜好性5按照变质也许性将原料分为:极易腐败原料、中档腐败原料、稳定的原料6食品质量:(1) 物理感觉:外观、质构、风味(2)营养质量(3)卫生质量(4)耐储藏性7质量:食品好的限度,涉及口感、外观、营养价值等,或者将质量当作构成食品特性及可接受性的要素。

8变质:涉及品质下降,营养价值、安全性和审美感觉的下降影响因素:微生物、天然食品酶、热冷、水分、氧气、光、时间第一章软饮料及其水解决1饮料:指供应人体水分,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一种平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是通过一定的加工程序(配料、调制、灭菌、包装等)而之称的食品。

2软饮料:指不含乙醇或者乙醇含量小于0.5%的饮料制品。

3软饮料通常指的是非酒精饮料(无酒精饮料),重要以解渴为目的的饮用品(不涉及口服液)。

4饮料的分类:碳酸饮料、果蔬汁饮料、矿泉水、蛋白饮料、发酵饮料、冷饮、固体饮料按照组织状态分:(1)液体饮料:(2)固体饮料:水分含量在5%以内,具有一定形状,以水溶解成溶液,再饮用的饮料。

(3)共态饮料:那些既可以是固态也可以是液态,在形态上处在过渡状态的饮料。

按软饮料的加工工艺分:(1)采集型:采集天然资源,不加工或只有简朴的过滤、杀菌等解决的产品,如天然矿泉水。

(2)提取型:天然水果、蔬菜或其他植物经破碎、压榨或浸提、抽提等工艺制取的饮料,假如汁、菜汁或其他植物性饮料。

(3)配制型:用天然原料和添加剂配制而成的饮料,涉及充二氧化碳的汽水。

(4)发酵型:涉及酵母、乳酸菌等发酵制成的杀菌的和不杀菌的饮料。

5天然水中的杂质:见课本P66水的硬度:是指水中离子沉淀肥皂的能力,通常,与水中的钙、镁离子有关,一般指水中钙、镁离子盐类的含量。

食品工艺学复习重点

食品工艺学复习重点

食品工艺学复习重点食品工艺学复习重点第1章绪论 1 食品的3大功能:营养功能;感官功能;保健功能2 食品的3大特性:安全性:无毒、无害、无副作用、安全保藏性:有一定的货架寿命方便性:贮藏、运输、销售、消费 3 食品工艺的定义:食品工艺就是将原料加工成半成品或将原料和半成品加工成食品的过程和方法,包括了从原料到成品或将配料转变成最终消费品所需要的加工步骤或全部过程。

第2章食品的腐败变质及其控制一、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举例:食品在保藏过程中的变质蛋白质的分解:导致鱼、肉、蛋类食品的腐败变质;脂肪的氧化:导致坚果的“走油”、咸鱼、冻肉“哈喇”味;淀粉的老化”导致面包、糕点的“回生”;果蔬的呼吸、蒸发、后熟:导致过熟、萎蔫、组织软化、品质下降;1、生物学因素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酵母菌、霉菌 a.细菌:造成的变质一般表现为食品的腐败,主要是细菌将食品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含氮有机物分解为低分子化合物,使食品带有恶臭或异味,并产生毒性。

多发生在富含蛋白质的食品中,如动物性食品、豆制品等 b.酵母菌:在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品中容易生长;在富含蛋白质的食品中一般不生长;容易受酵母菌作用而变质的食品有蜂蜜、果酱、果冻等。

c.霉菌:易在有氧、水分少的干燥环境中生长发育;在富含淀粉和糖的食品中也容易滋生;霉菌是导致干制品变质的常见菌。

食品的安全和质量依赖于微生物的初始菌数、加工过程中的除菌和保藏过程中的防菌或抑菌。

2、化学因素a、酶的作用(多种酶促反应) 酶促褐变发生的必要条件:适当的酚类底物、多酚氧化酶(PPO)和氧。

b、非酶褐变(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抗坏血酸氧化引起的褐变) 非酶褐变对食品的影响:颜色变化;营养物质损失c、氧化作用(脂肪、色素、维生素等的氧化)d、其他作用(淀粉的老化、果蔬的呼吸作用、与包装容器反应发生的褐变)3、物理因素主要因素有:温度、水分、光、氧气、机械损伤4、其他:环境污染、农/兽药残留、滥用添加剂和包装材料等小结:食品原料属生物材料,导致食品变质腐败的原因错综复杂,有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因素,也可以分为:食品内部原因(酶引起的、自身生命活动引起的、食品成分间相互化学反应、食品成分的逸散等)、食品外部原因(污染微生物引起的、环境条件引起的、机械损伤、外源污染物等) 其中主要原因可归纳为:微生物污染、酶促生化反应、非酶化学反应。

食品工艺学(经典复习笔记)

食品工艺学(经典复习笔记)

第一、二章概论、食品的腐败变质及控制1、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生物学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其特性,相应的例子?生物学因素:微生物、害虫和口齿齿动物(1)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特点:食品种类不同,引起变质的微生物种类不同;变质快慢程度不同;有的微生物在使食品成品发生变化的同时产生毒素例子细菌分解食物中蛋白质和氨基酸,产生恶臭或异味;酵母菌在含谈水化合物较多的食品中容易生长发育;霉菌在富含淀粉和糖的食品容易滋生(2)害虫引起食品变质特点:是某些食品储藏损耗加大的直接原因;鼠泪对食品,包括食品及包装物品均有危害例子甲虫类、蛾类、蟑螂类、螨类、鼠类化学因素:酶、非酶褐变、氧化作用、与包装容器发生电化学反应(1)酶作用引起的食品变质:主要表现在食品色、香、味、质地的变劣例子氧化酶类使苹果果实剥皮或切分后出现褐变;脂肪酶引起牛奶、奶油、干果类等含脂肪食品产生酸败臭味及变色;果胶酶引起果实的软化(2)非酶褐变引起食品变质:褐变一般由于加热及长期的储藏而发生例子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抗坏血酸氧化反应(常见于柑橘汁储藏)(3)氧化反应引起食品变质:含油脂食品在储藏初期逐渐吸收氧,至某一阶段氧化迅速进行生成醛、醇、酮等而产生异臭味,同时黏度增加色泽变劣;脂肪的氧化受温度、光线、金属离子、氧气、水分等影响,及时在低温条件下,也难以抑制反应进行;脂肪酸不饱和度增加,易氧化程度增大例子脂肪的氧化使食品产生酸败臭味及变色;含酸量高果汁使马口铁罐内壁的锡溶出;含花青素的食品与金属罐壁的锡、铁反应,颜色从紫红色变成褐色;甜玉米等加热杀菌时产生硫化物,常与铁、锡反应产生紫黑色或黑色的变色;单宁物质含量较多的果蔬,也易与金属罐壁起反应而变色物理因素:温度、水分、光、其他(环境气体成分、原料损伤等)特点:物理因素是诱发和促进食品发生化学反应及微生物活动而引起变质的原因2、食品保藏的基本原理与保藏技术的四大类:(维持最低生命活动、抑制微生物活动和酶的活性、运用发酵原理、无菌原理),相应的例子?无生机原理一无菌原理一加热、辐射、过滤、罐头保藏方法__________假死原理一抑制微生物和酶活性一低温、减低水分活性、防腐剂、干制保藏方法_____________不完全生机原理一发酵原理一乳酸发酵、腌渍保藏方法—完全生机原理一维持食品最低生命活动一低温保藏方法3、微生物的控制途径、栅栏因子微生物控制途径:加热/冷却、控制水分活度、控制渗透压、控制pH、使用添加剂、辐照、微生物发酵、改变包装气体组成、烟熏栅栏因子:F (高温)、t (低温冷藏)、Aw (降低水分活度)、pH (酸化)、Eh (降低氧化还原电位)、Pres (各种防腐剂及杀菌剂)、cf (应用乳酸菌等竞争性微生物)4、酶活性的控制钝化酶活性——热烫;减少氧气——盐溶液浸泡、亚硫酸盐处理等;控制pH;控制水分活度第三章食品的干藏水分活度的概念:水分活度对微生物、酶活动的影响,水分活度与食品保藏性的关系。

(完整word版)食品工艺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食品工艺学复习重点(word文档良心出品)

食品工艺学复习重点第1章绪论1 食品的3大功能:营养功能(第一功能);感官功能(第二功能);保健功能(第三功能,新发展的功能)2食品的3大特性:(1)安全性:无毒、无害、无副作用、安全(2)保藏性:有一定的货架寿命(3)方便性:贮藏、运输、销售、消费3 食品工艺的定义:食品工艺就是将原料加工成半成品或将原料和半成品加工成食品的过程和方法,包括了从原料到成品或将配料转变成最终消费品所需要的加工步骤或全部过程。

第2章食品的腐败变质及其控制一、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举例:食品在保藏过程中的变质蛋白质的分解:导致鱼、肉、蛋类食品的腐败变质;脂肪的氧化:导致坚果的“走油”、咸鱼、冻肉“哈喇”味;淀粉的老化”导致面包、糕点的“回生”;果蔬的呼吸、蒸发、后熟:导致过熟、萎蔫、组织软化、品质下降;1、生物学因素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酵母菌、霉菌a.细菌:造成的变质一般表现为食品的腐败,主要是细菌将食品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含氮有机物分解为低分子化合物,使食品带有恶臭或异味,并产生毒性。

多发生在富含蛋白质的食品中,如动物性食品、豆制品等b.酵母菌:在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品中容易生长;在富含蛋白质的食品中一般不生长;容易受酵母菌作用而变质的食品有蜂蜜、果酱、果冻等。

c.霉菌:易在有氧、水分少的干燥环境中生长发育;在富含淀粉和糖的食品中也容易滋生;霉菌是导致干制品变质的常见菌。

食品的安全和质量依赖于微生物的初始菌数、加工过程中的除菌和保藏过程中的防菌或抑菌。

2、化学因素a、酶的作用(多种酶促反应)酶促褐变发生的必要条件:适当的酚类底物、多酚氧化酶(PPO)和氧。

b、非酶褐变(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抗坏血酸氧化引起的褐变)非酶褐变对食品的影响:颜色变化;营养物质损失(氨基酸、还原糖和抗坏血酸)c、氧化作用(脂肪、色素、维生素等的氧化)d、其他作用(淀粉的老化、果蔬的呼吸作用、与包装容器反应发生的褐变)3、物理因素(促进微生物生长繁殖、诱发或加快食品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变质的外在原因)主要因素有:温度、水分、光、氧气、机械损伤4、其他:环境污染、农/兽药残留、滥用添加剂和包装材料等小结:食品原料属生物材料,导致食品变质腐败的原因错综复杂,有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因素,也可以分为:食品内部原因(酶引起的、自身生命活动引起的、食品成分间相互化学反应、食品成分的逸散等)、食品外部原因(污染微生物引起的、环境条件(温度、光、氧气)引起的、机械损伤、外源污染物等)其中主要原因可归纳为:微生物污染、酶促生化反应、非酶化学反应。

食品工艺学专题知识

食品工艺学专题知识

四、维生素
•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须旳 一类有机化合物。它们种类繁多、性质各 异,基本上可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 维生素两类。前者主要涉及C族及B族维生 素,后者涉及维生素A、D、E、K。
五、矿物质元素
• 矿物质又称无机盐。人体全部多种元素中, 除碳、氢、氧、氮主要以有机化合物形式 存在外,其他多种元素不论含量多少统称 为矿物质。
• 1、脂肪酸旳种类
• 1)饱和脂肪酸
• 饱和脂肪酸摄食过多与心血管等慢性疾病旳发生 有关,所以应控制或降低饱和脂肪酸旳摄食。
• 2)不饱和脂肪酸
• 多不饱和脂肪酸,由其是n-3和n-6系列多不饱和 脂肪酸对人体具有很主要旳生物学意义,其中亚 油酸和亚麻酸是机体旳必须脂肪酸。
• 2、类脂
• 类脂是指那些性质类似脂肪旳物质。种类 诸多,主要涉及磷脂、糖脂和固醇等。另 外也还涉及脂溶性维生素和脂蛋白。类脂 具有很主要旳生物学意义。但是在营养上 除脂溶性维生素外,其主要性不如油脂。
转化糖、麦芽糖、葡萄糖、蔗糖、无水乳 糖 • 糖液渗透压旳提升能克制微生物旳生长。 细菌、霉菌、酵母菌。 • 糖溶液能引起冰点下降,
Canned Mushroom 罐头类
dehydrated garlic flake 干藏类
芋籽 冷冻类
黄瓜 腌渍类
按保藏措施分类
烟熏制品
发酵制品
辐射制品
果蔬制品
肉禽制品
按原料种类分
谷物制品
水产制品
乳制品
焙烤制品 罐头制品
饮料
按加工措施分
挤压制品 糖果
速冻制品(绿芦笋) 发酵制品
干制品
以便食品
• 2、双糖
• 1)蔗糖,广泛存在于植物界,是食品工业中最主要旳含 能甜味物质,在人类营养上也有主要意义。蔗糖轻易引起 龋齿。

食品工艺学知识点大全

食品工艺学知识点大全

食品工艺学知识点大全1.食品的概念:经加工制作的食物统称为食品2.食品分类:按保藏方法:罐藏食品、干藏食品、冷冻食品、腌制食品、烟薰食品等按加工原料:果蔬制品肉禽制品水产制品乳制品焙烤制品糖果制品等以及方便食品、婴儿食品、宇航食品等3.加工食品应考虑的方面:卫生,多样化,营养,多样化,美化,风味,廉价,方便(含贮运耐藏性),规模,食品加工与环境的关系,循环经济4.原则: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对象: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加工过程和方法5.食品工业三大主要领域:保藏加工包装6.控制食品质量变化的主要途径:微生物控制(使用添加剂,微生物发酵)酶活性的控制(加热处理,控制pH值,控制水分活度酶活性的控制)其它因素控制(压力,湿度,物理化学因素)7.什么是栅栏技术:栅栏技术是由Leistner (德国肉类研究中心微生物和毒理学研究所所长)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率先提出。

食品要达到可贮性和卫生安全性,这就要求在其加工中根据不同的产品采用不同的防腐技术,以阻止残留的腐败菌和致病菌的生长繁殖。

8.食品的保藏目的,意义:a.调节市场、保证供应 b.维护食品质量、减少损耗 c. 增加经济效益d.扩大对外贸易9.食品储藏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食品在储藏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储藏原理10.腐败:食品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被微生物分解导致食品变质,失去可食性的过程。

11.霉变:食品受霉菌污染导致发霉变质的过程12.褐变:在加工或贮藏食品期间,食品中某些成分起化学反应或因酶的作用,致使食品变为褐色的现象。

13.酸败:油脂或食品中所含的脂肪,在贮藏期间受氧气、日光、微生物或酶的作用生成游离脂肪酸,并进一步被氧化、分解引起的变质现象。

14.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作用:微生物的作用酶的作用氧化作用淀粉老化与果胶质水解呼吸作用散发作用成长作用15.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外来的因素:主要是受到生物学因素如空气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害虫等的侵染(害);内在的因素:主要是受到自身的酶作用以及物理性、化学性作用的影响16.食品贮藏的生物学原理:促生原理假死原理有效假死原理制生原理17.食品储藏效果可用食品储藏后质量水平口')与入储时质量水平@。

食品工艺学复习资料整理

食品工艺学复习资料整理

一、名词解释1、食品:指各种供人使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2、食物:指可供人食用或者具有可食性的物质。

3、营养素:是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构成机体和组织修复以及具有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

4、食品加工:将食物或原料经过劳动力、机器、能量及科学知识,把它们转变成半成品或可食用的产品(食品)的过程。

5、食品工艺:是将原料加工成半成品或将原料和半成品加工成食品的过程和方法,它包括了从原料到成品或将配料转变成最终消费品所需要的加工步骤或全部过程。

6、水分活度:食品中水的逸度与纯水的逸度之比成为水分活度,是衡量水结合力大小的指标。

7、D值:表示在特定的环境中和特定的温度下,杀灭90%特定的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单位为min。

8、Z值:是杀菌时间变化10倍所需要相应改变的温度数,单位为℃。

9、干燥保藏:食品干燥保藏就是脱水干制品在其水分被降低到足以防止腐败变质的程度后,并始终保持低水分可进行长期保藏食品的一种方法,可简称为干藏。

10、最大冰晶形成带:大多数冰晶体都是在-4~-1℃间形成,这个温度区间称为最大冰晶体形成带。

11、瘪塌温度:在食品冷冻干燥的二级干燥过程中,应注意温度补加不能太快,以避免食品温度上升快而使原先形成的固态状框架结构变为易流动的液态状,从而导致食品的固态框架结构瘪塌,干制品瘪塌时的温度称为瘪塌温度。

12、温度梯度:食品在热空气中,食品表面受热高于它的中心,因而在食品内部会建立一定的温度差,即温度梯度。

13、热力致死温度:表示对于特定种类的微生物进行杀菌达到某一个温度时,微生物已全部死亡,该温度即热力致死温度。

14、传热测定:一般是指对罐头中心温度(或称冷点温度)的测定。

15、灭菌:使食品内所含有的活细胞和微生物全部死亡的方法。

16、冷藏:是将食品的品温降低到接近冰点,而不冻结的一种食品保藏方法。

17、冻结:冻结就是将常温食品的温度下降到冷冻状态这样一种过程,是食品冷冻贮藏前的必经阶段。

食品工艺学复习要点

食品工艺学复习要点

第二章.食品的脱水浓缩(concentration)——产品是液体,其中水分含量高,一般>15%。

干燥(drying)——又称干制,产品是固体,最终水分含量低,一般<15%。

食品干藏原理——通过降低水分活度,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发育、控制酶活性、延缓生化反应速度,可使食品获得良好的保藏效果。

食品的干燥机制干燥过程包含两个过程:传质(水分):表面水分扩散到空气中,内部水分转移到表面;传热(热量):热量则从表面传递到食品内部。

表面:给湿内部:水分梯度(导湿性);温度梯度(导湿温性)导湿温性:食品在热空气中,食品表面受热高于它的中心,因而在物料内部建立一定温度差,即温度梯度。

温度梯度将促使水分(无论是液态还是气态)从高温向低温处转移。

该现象最先由雷科夫证明,故又称雷科夫效应。

导湿性:水分扩散一般总是从高水分处向低水分处扩散,亦即是从内部不断向表面方向移动的水分迁移现象。

食品干燥曲线(描述三种曲线的变化趋势)预热阶段:食品温度迅速上升至热空气的湿球温度,食品水分则沿曲线逐渐下降,而干燥速率则由零增至最高值;恒速干燥阶段:水分按直线规律下降,干燥速率稳定不变,向物料所提供的热量全部消耗于水分蒸发,食品温度不再升高;降速干燥阶段:干燥速率逐渐减慢,水分逐渐减少,食品温度上升,直至达到平衡水分时干燥速率为零,食品温度则上升到与热空气干球温度相等。

影响干制的因素:(内因)干燥过程中的加工条件,由干燥机类型和操作条件决定;(外因)置于干燥机制中的食品性质有关。

(1)温度以空气作为干燥介质,提高空气温度,干燥加快。

温度↑,温差↑,热量传递速率↑,水分蒸发速率↑,恒速干燥阶段速率↑。

温度↑,空气相对湿度↑,表面扩散动力↑。

温度↑,内部水分扩散速率↑,内部干燥速率↑。

(2)空气流速空气流速加快,食品干燥速率也加速。

热空气所能容纳的水蒸气量将高于冷空气,因而可吸收较多的水分;热空气能及时将聚集在食品表面附近的饱和湿空气带走,以免阻止食品内水分进一步蒸发;与食品表面接触的空气量增加,对流传递速度提高,能显著加速食品中水分的蒸发。

食品工艺学复习资料

食品工艺学复习资料

《食品工艺学》复习题1. 罐头食品(Canned Food/Tinned Food ):是指将符合标准要求的原料经处理、调味后装入金属罐、玻璃罐、软包装材料等容器,再经排气密封、高温杀菌、冷却等过程制成的一类食品.2. 商业无菌: 罐头食品经过适度的热杀菌后,不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致病性微生物(包括休眠体),也不含有在通常温度条件下能在罐头中繁殖的非致病性微生物。

3. 平盖酸坏:指罐头外观正常而内容物却在平酸菌活动下发生腐败,呈现轻微或严重酸味的变质现象.4. 平酸菌:导致罐头食品出现平盖酸坏变质腐败的细菌。

即该类细菌代谢有机物质产酸而不产气。

5. D 值:指在一定的条件和热力致死温度下,杀死原有菌数的90%所需要的杀菌时间。

(D 值与菌种有关、与环境条件有关、与杀菌温度有关。

D 值越大,表示微生物的耐热性越强。

令b = a10—1,则 D=t )6. Z 值:在一定条件下,热力致死时间呈10倍变化时,所对应的热力致死温度的变化值。

7. TDT 值:(Thermal Death Time ,TDT )热力致死时间,是指热力致死温度保持不变,将处于一定条件下的食品(或基质)中的某一对象菌(或芽孢)全部杀死所必须的最短的热处理时间.8. TRT 值:热力指数递减时间(Thermal Reduction Time,TRT)在任何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将细菌或芽孢数减少到某一程度(如10—n )时所需的热处理时间(min)。

9. 反压冷却:为防止玻璃罐跳盖或铁罐变形,而需增加杀菌锅内的压力,即利用空气或杀菌锅内水所形成的补充压力来抵消罐内的空气压力,这种压力称为反压力.10. 传热曲线:将罐内食品某一点(通常是冷点)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值用温—时曲线表示,该曲线称传热曲线。

11. 热力致死温度:表示将某特定容器内一定量食品中的微生物全部杀死所需要的最低温度.12. 热力致死时间曲线:又称热力致死温时曲线,或TDT 曲线。

食品工艺学(经典复习笔记)

食品工艺学(经典复习笔记)

第一、二章概论、食品的腐败变质及控制1、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生物学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其特性,相应的例子?生物学因素:微生物、害虫和口齿齿动物(1)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特点:食品种类不同,引起变质的微生物种类不同;变质快慢程度不同;有的微生物在使食品成品发生变化的同时产生毒素例子细菌分解食物中蛋白质和氨基酸,产生恶臭或异味;酵母菌在含谈水化合物较多的食品中容易生长发育;霉菌在富含淀粉和糖的食品容易滋生(2)害虫引起食品变质特点:是某些食品储藏损耗加大的直接原因;鼠泪对食品,包括食品及包装物品均有危害例子甲虫类、蛾类、蟑螂类、螨类、鼠类化学因素:酶、非酶褐变、氧化作用、与包装容器发生电化学反应(1)酶作用引起的食品变质:主要表现在食品色、香、味、质地的变劣例子氧化酶类使苹果果实剥皮或切分后出现褐变;脂肪酶引起牛奶、奶油、干果类等含脂肪食品产生酸败臭味及变色;果胶酶引起果实的软化(2)非酶褐变引起食品变质:褐变一般由于加热及长期的储藏而发生例子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抗坏血酸氧化反应(常见于柑橘汁储藏)(3)氧化反应引起食品变质:含油脂食品在储藏初期逐渐吸收氧,至某一阶段氧化迅速进行生成醛、醇、酮等而产生异臭味,同时黏度增加色泽变劣;脂肪的氧化受温度、光线、金属离子、氧气、水分等影响,及时在低温条件下,也难以抑制反应进行;脂肪酸不饱和度增加,易氧化程度增大例子脂肪的氧化使食品产生酸败臭味及变色;含酸量高果汁使马口铁罐内壁的锡溶出;含花青素的食品与金属罐壁的锡、铁反应,颜色从紫红色变成褐色;甜玉米等加热杀菌时产生硫化物,常与铁、锡反应产生紫黑色或黑色的变色;单宁物质含量较多的果蔬,也易与金属罐壁起反应而变色物理因素:温度、水分、光、其他(环境气体成分、原料损伤等)特点:物理因素是诱发和促进食品发生化学反应及微生物活动而引起变质的原因2、食品保藏的基本原理与保藏技术的四大类:(维持最低生命活动、抑制微生物活动和酶的活性、运用发酵原理、无菌原理),相应的例子?无生机原理—无菌原理—加热、辐射、过滤、罐头保藏方法假死原理—抑制微生物和酶活性—低温、减低水分活性、防腐剂、干制保藏方法不完全生机原理—发酵原理—乳酸发酵、腌渍保藏方法完全生机原理—维持食品最低生命活动—低温保藏方法3、微生物的控制途径、栅栏因子微生物控制途径:加热/冷却、控制水分活度、控制渗透压、控制pH、使用添加剂、辐照、微生物发酵、改变包装气体组成、烟熏栅栏因子:F(高温)、t(低温冷藏)、Aw(降低水分活度)、pH(酸化)、Eh(降低氧化还原电位)、Pres(各种防腐剂及杀菌剂)、cf(应用乳酸菌等竞争性微生物)4、酶活性的控制钝化酶活性——热烫;减少氧气——盐溶液浸泡、亚硫酸盐处理等;控制pH;控制水分活度第三章食品的干藏水分活度的概念:水分活度对微生物、酶活动的影响,水分活度与食品保藏性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工业:指有一定生产规模,相当的动力和设备,采用科学生产和管理的方法,生产商品化食品及其他工业产物的体系。

栅栏技术:又称组合保藏技术、障碍技术,是为生产安全、稳定、营养丰富、高质量和经济的食品而提出的概念。

该技术强调各种保藏因子或技术科学地结合,建立一系列的防腐因子(栅栏因子),使微生物越来越难以越过这些栅栏,从而使食品中的微生物减少到一定程度甚至消灭,温和的实现食品加工保藏目的。

(课本35,PPT保藏原理3-4)
超高压保存技术:超高压处理技术是指将密封于弹性容器内的食品置于水或其他液体作为传压介质的压力系统中,经过100MPa以上的压力处理,以达到杀菌、灭酶和改善食品功能特性等作用。

(课本77,PPT保藏原理3-4)
干奶酪:是在乳(牛乳、羊乳及其脱脂乳、稀奶油等)中加入适量的乳酸菌发酵剂和凝乳酶,使乳蛋白凝固后排除乳清,并将凝块压成所需形状而制成的产品。

(课本106,PPT4)
复合调味品:调味需是在科学的调味理论指导下将各种基础调味料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复合,以满足各种食品要的调味品。

(课本254,PPT21)
热加工处理的作用:1、杀死致病菌、产毒菌和绝大多数腐败菌;2、钝化酶,主要是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3、破坏食品中有害成分,如大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4、改善食品的品质和特性,如产生特别的色泽、风味和组织状态;5、提高食品中营养成分的可利用率和可消化性等。

(课本36)
低温保藏技术中微生物失活和致死原因:1、微生物代谢失调:导致微生物体内代谢酶的活力下降,各种生化反应速度下降;
2、细胞内原生质稠度增加:导致微生物细胞内的原生质体浓度增加,粘度增加,影响新陈代谢;
3、冰晶引起的机械伤害:导致微生物细胞内外的水分冻结形成冰结晶,对微生物细胞产生机械刺伤,而且由于部分水分的结晶也会导致生物细胞内的原生质体浓度增加,使其中的部分蛋白质变性,而引起细胞丧失活性。

(课本46,PPT5)
影响肌肉颜色变化的因素:1、环境中氧含量:决定肌红蛋白的氧化结果;2、湿度:湿度大,氧化慢;3、温度:环境温度高,促进氧化。

4、pH:高pH容易出现生理异常肉;5、微生物:可改变肉表面颜色。

(课本83,PPT2-3)
海蜇加工原理:课本135,PPT8,Word文档
果蔬汁澄清方法与原理:1、自然沉降澄清法:将果蔬置于澄清容器中,经过长时间静置,果胶物质会逐渐水解,果蔬汁的粘度降低,汁中的悬浮物质利用自身的重力作用会沉降于容器底部。

2、热凝聚沉淀法:原理为利用温度的剧变使蛋白质和其他胶体变性凝固析出,使果蔬汁得以澄清。

操作条件:在80~90s内加热到80~82℃保持1~2min,迅速冷却静置。

3、加酶澄清法:利用果胶酶制剂水解果蔬中的果胶物质,同时使其他胶体物质失去果胶的保护作用而沉淀。

酶制剂主要来自黑曲霉和米曲霉;酶制剂主要成分为果胶酶、纤维素酶和淀粉酶等。

4、澄清剂法:使用酶制剂配合明胶、单宁、膨润土、硅胶等澄清果蔬汁。

(课本204,PPT16)
茶叶澄清方法:目的:在茶浸提结束冷却后会出现乳酪状混浊物。

通过澄清去除混浊物。

沉淀原因:茶中化学组分(儿茶素、茶多酚、咖啡碱、蛋白质、果胶、氨基酸及钙镁离子)由于分子间的氢键、盐健、疏水作用、溶解特性、电解质、电场等变化而引起的。

澄清方法:物理方法(低温澄清、精滤澄清、吸附澄清、其他方法)和化学方法(加酶澄清、转溶、添加大分子胶体物质、螯合法、包埋法)。

(课本273,PPT22)
醋原料:1、主料:能被微生物发酵生成醋酸的主要原料。

种类有:(1)含淀粉:如谷物(大米)、薯类;(2)含糖:食糖与糖蜜;(3)含酒精的物质:酒糟。

2、辅料:常用辅料:谷糠、麸皮、豆粕。

作用:改善食醋的色、香、味;在固态发酵中,起着吸收水分、疏松醋醅及储藏空气。

3、填充料:谷壳、稻壳、高梁壳、小米壳、玉米心、高梁秸、玉米秸、刨花、浮石及多孔玻璃纤维等。

作用:疏松醋醅,积存并使空气流通,以利于醋酸菌进行需氧发酵。

填充料要求:表面积大,其纤维质具有适当的硬度和惰性,没有异味。

4、调味品:食盐、砂糖、芝麻、炒米色。

(课本225,PPT19)
二氧化碳在饮料中的作用:清凉作用;抑制微生物生长,延长碳酸饮料货架期;突出产品香味;产生适当的刹口感。

(课本270,PPT22)
果胶的作用:暂时没找到,请找到的同学告知大家,谢谢!
酱油加热目的:1、灭酶杀菌;2、生酱油经过加热后,其中成分有所变化,使酱油变得香气醇和而圆熟,风味得到改善;3、增加色泽;4、出去悬浮物,使酱油的澄清度得到提高。

(课本239,PPT19)
白酒按香味分类:﹙1﹚清香型:代表酒:杏花村的汾酒。

主体香成分:乙酸乙酯、乳酸乙酯。

特点:清香纯正、醇甜柔和、自然协调、余味爽净。

﹙2﹚浓香型:代表酒:四川泸州老窖特曲。

主体香成分:己酸乙酯、丁酯。

特点:窖香浓郁、绵软甘冽、香味协调、尾净余长。

(3)酱香型:代表酒:贵州仁怀市茅台酒。

香气成分:尚无定论。

多数专家认为是愈疮木酚、香草酸、丁香酸、香草醛及它们酯类。

特点:酱香突出、优雅细腻、丰满醇厚、软绵浓郁、回味悠长。

﹙4﹚米香型:代表酒:桂林三花酒和全州湘山酒。

主体香成分:乙酸乙酯、β-苯乙醇。

特点:蜜香清雅、入口柔绵、落口清冽、回味怡畅。

﹙5﹚其他香型:又称兼香型,属于一酒多香的风格。

如陕西凤翔西凤酒。

(课本290,PPT23)
四种世界著名的酒原料:1、白兰地:葡萄酒蒸馏; 2、威士忌:粮食发酵蒸馏白酒,英国所用原料全部为大麦芽,美国除用大麦芽还用发芽的玉米和大麦芽; 3、伏特加:大麦发酵蒸馏出来的带一定芳香的酒; 4、劳姆酒:用甘蔗汁或甘蔗糖废蜜经过蒸馏发酵的酒; 5、金酒:一种是脱臭酒精加水,再加杜松子香精,另一种是用杜松子浸泡在低度酒中,然后蒸馏稀释得到。

(课本312)
啤酒的原辅材料:一:主料:1、大麦:作用:酿造啤酒主要原料,通过发芽产生水解酶。

2、啤酒花:提供苦味物质、酒花精油、多酚物质。

3、水。

二:辅料:大米、玉米、小麦、淀粉、蔗糖和淀粉糖浆。

三:啤酒酵母(课本344,PPT25)二氧化硫在葡萄酒中的作用及加入原因:1、作用(1)杀菌防腐;(2)抗氧化作用;(3)增酸作用;(4)澄清作用;(5)溶解作用
2、使用形式
(1)古老用法:燃烧硫磺生成二氧化硫。

停用;(2)液体二氧化硫(3)亚硫酸;(4)生产上多用硫酸盐:如偏重亚硫酸钾。

(课本373,PPT26)
啤酒非生物稳定中由蛋白质引起混浊,如何去除:
1、单宁沉淀法:在啤酒中使用没食子酸单宁与啤酒中可溶性蛋白中高分子蛋白质形成络合物沉淀。

在后发酵贮酒过滤前添加6~16g/L。

2、蛋白酶水解法:使用木瓜菠萝中的蛋白酶作为啤酒稳定剂,加入量为20~40万单位/kL啤酒。

3、吸附法:使用皂土、硅藻土等吸附剂,可减少啤酒中蛋白质。

(课本364,PPT25)
论述题:苹果果脯加工,豆奶加工:自己看实验讲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