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研究述评
幼儿分离焦虑的研究报告
幼儿分离焦虑的研究报告
标题:幼儿分离焦虑的研究报告
摘要:
幼儿分离焦虑是儿童心理问题中常见的一种,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本研究旨在探究幼儿分离焦虑的症状、原因及其对幼儿日常生活的影响,并提出相关预防和干预措施。
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择100名年龄在3至5岁之间的幼
儿和他们的家长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同时采集家长对幼儿生活状况的观察和反馈。
结果: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37%的幼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症状,其中包括焦虑、哭泣、拒绝离开家长等。
分析家长反馈的数据发现,分离焦虑通常是由于幼儿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不安全感、对陌生环境的恐惧等原因导致的。
讨论:
幼儿分离焦虑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幼儿分离焦虑可能导致他们在幼儿园或学校中的适应困难、情绪不稳定、抑郁等问题。
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因素也可能对幼儿分离焦虑产生影响。
预防和干预措施:
通过对幼儿分离焦虑的认知和理解,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措施
减轻幼儿的焦虑情绪,如建立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逐步适应新环境、加强亲子关系和社交能力等。
此外,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也可以作为干预手段。
结论:
幼儿分离焦虑是幼儿心理问题中常见的一种,研究其症状和原因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的促进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关注儿童的心理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以预防和减轻幼儿分离焦虑的发生和发展。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研究述评
【 关键 词 1分 离性 焦 虑
产 生 原 因 矫 正
a ah n t J 依 照 《 神 障 碍 诊 断 和 统 计 手 册 第 四 版》( S —I 的界 定 , 离 性 焦 同 。 普遍 的 观 点 是 分 离 焦 虑 产 生 于 依 恋 对 象 的 失 去 。 依 恋 (t cmet 是 精 D M V) 分 父 问 O世 纪 9 O年代 以 虑 障 碍 是 指 个 体 与其 依 恋 对 象 分 离 或 与 其 家 庭 分 离 时 过 度 焦 虑 和 发 展 性 婴 幼 儿 与 成 人 ( 母 或 其 他看 护 人 ) 形 成 的情 感联 结 。2 不 适 。 它是 普 遍 存 在 于 个 体 童 年和 青 期 早 期 的 精 神 障 碍 之 一 , 常 见 于 来 , 们 注 重 从 环 境 与 i 传 等 多 个 角 度 来 探 讨 分 离 焦 虑 产 生 的 原 因 。 还 人 如
一
e n等 的研 究 发 现 遗 传 对 女 孩 的 分 离 焦 虑 影 响 比 男 孩 大 ;oo kபைடு நூலகம்等发 现 g T pl i s 些 父 母 及 接 受 心 理 治 疗 的 患 者 中 墨幼 儿 的 分 离 焦 虑 障 碍 指 孩 子 与 依 F io
异 共 恋 对 象 ( 常 是 父 母 ) 离 时 , 子 因迂 。 担 忧 对 象 和 自 己 的 安 全 , 度 害 婴 幼 儿分 离 焦 虑 的 性 另 差: 不 显著 , 同 环 境 因素 对 分 离 焦 虑 的 形 成 影 响 通 分 孩 度 过 怕 分 离 及 与 对 象 再 也 不 能 相 聚 而 表 现 目的过 度 焦 虑 行 为 。 D M —I —T 也 不 大 。 肯 德 勒 ( e d , 9 ) 过 研 究发 现 焦 虑 有 一 定 的遗 传 基 础 , 管 S V R Kn. 9 2 通 尽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分析研究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分析研究随着中国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将孩子送入幼儿园接受社会化教育,而在幼儿园生活中,分离焦虑成为了幼儿园老师和家长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分离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反应,在小班幼儿中尤为常见。
本文将从分离焦虑的定义、症状和影响因素以及针对分离焦虑的干预措施进行分析研究。
一、分离焦虑的定义分离焦虑是指儿童在与主要照顾者分离时出现的紧张和不安情绪。
在小班幼儿园中,通常表现为幼儿在家长离开后会出现哭闹、拒绝上幼儿园、情绪不稳定等现象。
分离焦虑不仅仅是一种情绪反应,还可能会影响幼儿的行为和心理发育,因此需要得到家长和老师的重视和关注。
二、分离焦虑的症状和影响因素1. 症状分离焦虑的典型症状包括哭闹、拒绝上幼儿园、担心家长离开后会发生意外、睡眠不安稳等。
有些幼儿还可能表现出身体不适的症状,如头痛、肚子痛等。
这些症状通常会在家长离开后逐渐减轻,但在接近家长接回时会再次加重。
2. 影响因素分离焦虑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如果家庭中存在着家长之间的紧张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或过分保护等现象,都可能导致幼儿对分离产生不安。
其次是幼儿自身的性格特点,一些性格内向、胆小的幼儿更容易产生分离焦虑。
幼儿园环境的改变、新老师、新同学、新规则等都可能成为分离焦虑的触发因素。
三、针对分离焦虑的干预措施1. 家长配合对于幼儿分离焦虑问题,家长的配合至关重要。
家长需要在孩子出现分离焦虑时保持冷静,不要表现出过度的焦虑和愧疚情绪。
家长应该在送孩子上幼儿园时表现出信任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和支持的。
家长可以和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中的表现,共同寻找解决分离焦虑的办法。
2. 逐步适应幼儿园老师可以帮助幼儿逐步适应新的环境。
可以通过游戏、音乐、绘画等活动,让孩子在老师的陪同下慢慢适应新环境,并建立安全感。
老师也需要和家长进行配合,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做好过渡性的工作。
幼儿分离焦虑症的治疗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
幼儿分离焦虑症的治疗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幼儿分离焦虑症,又称为幼儿分离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表现为儿童在与父母、其他主要照顾者分离时出现强烈的焦虑和不安。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们不断探索和发展新的治疗方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和研究成果。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效果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幼儿分离焦虑症的一种常用方法。
研究表明,通过帮助儿童改变不合理的想法和认知,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有效地减轻幼儿分离焦虑症的症状。
例如,研究者通过教授儿童如何应对分离,提高他们对分离的适应能力,使焦虑情绪得到缓解。
二、父母与幼儿亲密陪伴的治疗方式研究发现,父母与幼儿之间的亲密陪伴对治疗幼儿分离焦虑症起到积极的影响。
家庭环境中的温暖和支持能够提高幼儿的安全感,减轻他们的分离焦虑。
因此,通过鼓励父母与幼儿建立密切的联系,加强亲子关系,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克服分离焦虑症。
三、药物治疗在幼儿分离焦虑症中的作用近年来,一些研究对幼儿分离焦虑症的治疗中使用药物进行了探索。
研究发现,一些抗焦虑药物在缓解幼儿焦虑症状方面具有一定效果。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药物治疗仅仅作为治疗幼儿分离焦虑症的辅助手段,不能取代心理治疗和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四、最新研究成果:眼动脱敏再加工治疗法最新研究发现,在治疗幼儿分离焦虑症方面,眼动脱敏再加工治疗法(EMDR)也展现出了潜在的效果。
EMDR是一种结合了眼球运动刺激和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方法。
它通过引导儿童回忆与焦虑有关的经历,并在眼球运动的刺激下进行再加工,以减轻焦虑症状。
这一最新研究成果对于幼儿分离焦虑症的治疗具有重要的启示。
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认其有效性,并探索其适用范围和机制。
总结:幼儿分离焦虑症的治疗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认知行为疗法、父母陪伴、药物治疗以及眼动脱敏再加工治疗法等多种方法在改善幼儿分离焦虑症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研究者们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和不断的研究,为幼儿分离焦虑症患者和家庭提供了更多的希望和治疗选择。
幼儿分离焦虑综述范文
幼儿分离焦虑综述范文你有没有见过那种小宝贝,一跟爸爸妈妈分开就哭得稀里哗啦的?这就是幼儿分离焦虑啦。
一、啥是幼儿分离焦虑呢?简单来说,就是幼儿在与他们熟悉的亲人或者主要照顾者分离的时候,心里就会产生一种很不踏实、害怕、不安的感觉。
就好像小鸭子突然找不到鸭妈妈了一样。
这时候他们可能会大哭大闹,也可能会变得特别沉默,整个人都焉焉的。
这种情况在幼儿时期可太常见了,特别是在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那简直就是分离焦虑的“高发时段”。
二、为啥会产生分离焦虑呢?1. 认知发展不完全。
小宝贝们的小脑袋瓜还在发育当中呢。
他们不太能理解“暂时分离”这个概念。
在他们的小世界里,一旦看不到爸爸妈妈,就好像爸爸妈妈永远消失了一样。
比如说,你把一个小玩具藏在布下面,幼儿可能就会觉得这个玩具不存在了,等你再拿出来的时候,他们会特别惊喜。
这就说明他们对事物的存在性和持久性还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一和亲人分开,就慌了神。
2. 对环境的陌生感。
如果把幼儿放到一个新的环境里,像幼儿园那种有好多小朋友、新老师、新玩具的地方,他们可能会觉得很害怕。
就像我们大人突然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星球,周围都是奇奇怪怪的东西,也会有点发怵吧。
幼儿园的新环境对幼儿来说充满了未知,他们不知道在这里会发生什么,没有了熟悉的家人在身边,心里就没有安全感。
3. 情感依赖。
幼儿和家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
家人就像他们的安全港湾,给他们爱、照顾和保护。
一旦要离开这个港湾,他们就会像小船失去了避风港一样害怕。
比如说,小宝宝在妈妈怀里的时候,感觉特别温暖和安心,突然要离开妈妈的怀抱,那种落差会让他们很焦虑。
三、幼儿分离焦虑都有啥表现呢?1. 情绪方面。
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啊。
首先就是大哭,哭得那叫一个伤心,眼泪鼻涕一大把,感觉像是受了天大的委屈。
有些幼儿还会尖叫,那声音能把屋顶都掀翻。
除了哭和叫,还有的会表现得很忧郁,低着头,眼睛里泪汪汪的,默默地坐在角落里,看着就让人心疼。
幼儿分离焦虑综述范文
幼儿分离焦虑综述范文一、什么是幼儿分离焦虑。
幼儿分离焦虑呢,简单来说,就是幼儿与他所依赖的人(通常是父母或者主要照顾者)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安、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
你看啊,小宝宝从出生开始,就习惯了身边有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在身边,这些亲人就像是他们的安全港湾。
一旦这个港湾暂时“消失”了,他们就会觉得特别没有安全感,就像小船在大海里突然找不到停靠的码头一样。
比如说,小宝贝上幼儿园的时候,那可是分离焦虑的“高发时段”。
早上妈妈要把他送到幼儿园门口,小家伙可能紧紧拽着妈妈的衣服,眼泪汪汪地说:“妈妈不要走,我不要上幼儿园。
”那小模样真是让人心疼又无奈。
这就是典型的分离焦虑在作祟啦。
二、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
1. 情绪方面。
哭闹不停。
这是最常见的表现。
就像开了闸的水龙头,那眼泪是哗哗地流啊。
有的孩子能哭上小半天,声音还特别响亮,仿佛在向全世界宣告自己的不满和害怕。
我就见过一个小娃娃,在幼儿园开学的第一天,从妈妈离开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哭,老师怎么哄都不管用,一直哭到嗓子都有点哑了,那可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啊。
容易烦躁。
2. 行为方面。
紧紧跟随。
在和亲人分离之前,孩子可能会像小尾巴一样紧紧跟着亲人。
要是在幼儿园里,就会一直黏着送他来的爸爸妈妈,哪怕是去上个厕所都要拉着大人的手,生怕一不留神大人就不见了。
我邻居家的小孩就是这样,每次他妈妈送他去幼儿园,他都紧紧拉着妈妈的衣角,妈妈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活脱脱一个小跟屁虫。
拒绝参与活动。
在新环境里,有分离焦虑的幼儿往往对周围的活动不感兴趣。
别的小朋友都在开开心心地玩游戏、唱歌,他却一个人坐在角落里,什么都不想干。
就像一只离群的小孤雁,沉浸在自己的小悲伤里。
三、幼儿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
1. 对环境的陌生感。
幼儿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还比较弱。
幼儿园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有新的老师、新的小伙伴,还有不一样的教室布局和玩具。
这一切就像进入了一个未知的小星球,让他们感到害怕。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分析研究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分析研究【摘要】本文旨在对小班幼儿分离焦虑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在将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将探讨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定义与特点、影响因素分析、表现形式、缓解方法以及家庭和学校合作对策。
结论部分将总结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并得出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和表现形式,为家庭和学校提供更好的应对和缓解方法,同时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小班幼儿,分离焦虑,定义,特点,影响因素,表现形式,缓解方法,家庭合作,学校合作,研究成果,未来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幼儿教育领域,小班幼儿分离焦虑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幼儿在入学后很容易产生分离焦虑,这不仅给孩子们的健康和成长带来了困扰,也给家长和教师们带来了困惑和挑战。
研究小班幼儿分离焦虑成为迫切需要的课题。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产生不仅会影响幼儿的情绪与行为表现,还可能导致其学习成绩和社交能力的下降,甚至引发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
关于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定义、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表现形式以及探讨缓解和应对的方法,可以为学校和家庭提供有效的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幼儿的分离焦虑问题。
在当前幼儿教育领域,关注小班幼儿分离焦虑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希望通过深入研究,为缓解和预防幼儿分离焦虑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分析家庭和学校在帮助幼儿缓解焦虑中的作用及合作方式,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更有效的干预策略和指导。
通过深入了解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的缓解方法,希望能够为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和适应学校生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旨在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启发和借鉴,促进学术交流和研究进展,为小班幼儿教育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儿童分离焦虑症的研究进展最新发现与趋势
儿童分离焦虑症的研究进展最新发现与趋势儿童分离焦虑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简称SA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其特征为与离开父母或照顾者分离时出现强烈的焦虑和担心情绪。
过去几十年来,关于儿童分离焦虑症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儿童分离焦虑症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最新发现与趋势。
一、SAD的早期识别和诊断在儿童分离焦虑症的研究中,早期识别和诊断一直是关注的焦点。
研究发现,通过观察儿童与父母或照顾者分离时的反应和行为,可以较早地发现潜在的SAD症状。
此外,心理评估工具的推出也为儿童SAD的诊断提供了依据,例如儿童焦虑评定量表等。
未来的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探索生物标记物与SAD之间的关联,以提升早期识别和诊断的准确性。
二、心理因素与儿童SAD的关系许多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在儿童SAD的发展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儿童个体间的自我认知水平、自我效能感和自卑感等心理特征与其SAD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
此外,与父母或照顾者的亲密关系、社交技能和社会支持等因素也与儿童SAD密切相关。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些心理因素与儿童SAD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心理干预来改善儿童的心理状态。
三、神经生物学与儿童SAD的关联近年来,神经生物学对儿童SAD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研究发现,儿童SAD与大脑中的焦虑回路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关。
例如,杏仁核和前额叶皮质等脑区的异常活动与儿童SAD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
此外,激素水平的变化也被认为与儿童SAD有关。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神经生物学与儿童SAD之间的关联机制,以及开发针对这些机制的治疗方法。
四、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目前,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被广泛应用于儿童SAD的临床实践中。
例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等药物被认为可减轻儿童SAD的症状。
此外,认知行为疗法(CBT)和社交技能训练等心理干预方法也被证明对儿童SAD的治疗有效。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研究述评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研究述评1.前言幼儿入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
然而,幼儿因为与主要照顾者分离而出现的焦虑,给儿童、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本文旨在对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研究进行综述,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幼儿入园分离焦虑。
2.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概念和表现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指幼儿由于与主要照顾者分离而出现的焦虑情绪和行为表现,表现为幼儿出现情绪上的不适、拒绝离开主要照顾者、哭闹、失眠等。
在这种情况下,幼儿需要主要照顾者的安抚和支持来帮助他们过渡这个阶段。
3.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原因和影响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依赖和依恋关系,以及幼儿对新环境和新人的不适应。
当幼儿在熟悉的环境中与亲人分离时,他们会感到孤立和不安全,进而产生分离焦虑。
在幼儿园入园的初期阶段,幼儿园为了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会要求幼儿逐渐独立,这也增加了幼儿的焦虑感。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对儿童的影响不容忽视。
幼儿未能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和生活,会影响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影响幼儿的自尊心,慢慢产生自闭和抑郁的情况。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幼儿园入园分离焦虑,往往还伴随着幼儿智力水平的下降,语言能力的退化,情绪表达的差异等。
4.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家长在幼儿入园前可以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例如给予幼儿足够的安全感,消除幼儿对生活环境的陌生感。
过多的关注只是让孩子更贪玩,更离不开娇生惯养,建议家长多买些安全玩具让孩子跟自己玩,尽量让孩子感到开心和愉快,同时在生活中逐渐减少与主要照顾者的依存。
在幼儿入园初期,家长可以在幼儿入园的第一天陪伴幼儿,让幼儿逐渐适应正常的分离过程。
同时,幼儿园也应该采用适当的教育手段,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减少焦虑情绪的持续时间。
一些需要逐步培养幼儿逐步自理能力的生活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减少焦虑情绪。
5.研究发现分离焦虑是幼儿园入园常见问题。
幼儿分离焦虑综述范文
幼儿分离焦虑综述范文一、啥是幼儿分离焦虑。
您知道吗?幼儿分离焦虑就像是小宝贝们心里头的一场小小暴风雨。
当他们要和自己熟悉的亲人(通常是爸爸妈妈或者主要照顾者)分开的时候,那小情绪就像开了闸的洪水一样,止都止不住。
比如说,要上幼儿园啦,爸爸妈妈把宝宝送到幼儿园门口,那小家伙可能就开始又哭又闹,抱着爸爸妈妈的腿不撒手,嘴里还喊着“我不要,我不要在这里,我要跟爸爸妈妈回家”。
这就是幼儿分离焦虑在“作怪”呢。
二、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
1. 情绪方面。
哭闹那是最常见的啦。
那哭声简直可以穿透整个屋子,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噼里啪啦地往下掉。
小脸蛋哭得红扑扑的,看着让人心疼。
除了哭,还会特别容易发脾气。
平时可能是个小乖乖,这时候就像个小爆竹一样,一点就着。
稍微不顺心,就开始大喊大叫,可能是因为想爸爸妈妈,心里头委屈着呢。
2. 身体方面。
有些宝宝会出现身体上的不舒服。
比如说,会说自己肚子疼、头疼。
其实呀,这可能不是真的生病了,而是分离焦虑带来的身体反应。
就像大人有时候压力大了,也会觉得浑身不得劲一样。
还有的宝宝会出现睡眠问题。
在幼儿园午睡的时候,翻来覆去睡不着,或者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做噩梦,突然就哭醒了,嘴里还嘟囔着爸爸妈妈呢。
3. 行为方面。
宝宝可能会变得特别黏人。
在分离焦虑发作的时候,只要看到爸爸妈妈或者熟悉的人,就像个小影子一样紧紧跟着,一刻都不愿意分开。
有的宝宝还会出现退缩行为。
原本在幼儿园里还挺活泼的,和小朋友们玩得挺好,一出现分离焦虑,就躲在角落里,不愿意参加任何活动,也不和其他小朋友玩了。
三、幼儿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
1. 对环境的陌生感。
幼儿园对于小宝贝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那里有新的老师、新的小朋友、新的房间、新的玩具。
就像我们大人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也会有点不自在,小宝贝们更是这样啦。
他们不知道这个地方安不安全,能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以就会感到害怕和焦虑。
2. 对亲人的依赖。
宝宝们在小的时候,和亲人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情感联系。
幼儿分离焦虑综述范文
幼儿分离焦虑综述范文# 幼儿分离焦虑综述。
一、什么是幼儿分离焦虑。
你知道吗?幼儿分离焦虑就像是小宝贝心里的一场小风暴。
当他们要和自己熟悉的人(比如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分开的时候,心里就会特别不踏实,然后就开始各种表现啦。
比如说哭鼻子,那哭声简直能把屋顶都掀翻;还有紧紧抱住大人不撒手,就像小考拉抱住大树一样;有的小宝贝还会变得特别沉默,小脸蛋上写满了不开心呢。
这种情况在幼儿时期特别常见,一般从宝宝6个月左右就可能开始出现,到1岁半 2岁半这个阶段就更明显啦。
这个时候的小宝贝已经开始认识周围的人,对熟悉的照顾者有了很强的依赖感,一旦要分开,就像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一样。
二、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
1. 情绪方面。
那哭可是最常见的啦。
小宝贝们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噼里啪啦地往下掉。
有时候还会一边哭一边喊着“妈妈,妈妈”,那小可怜样儿,让人心都化了。
除了哭,还有发脾气呢。
小拳头攥得紧紧的,小脚在地上乱蹬,就像一个小火球一样。
他们可能会把身边的小玩具扔得到处都是,这时候可不能怪他们不懂事,他们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不安。
2. 身体方面。
有些小宝贝在分离焦虑的时候会不好好吃饭。
平时爱吃的小饼干、小水果,这时候都不香了。
就像小嘴巴被施了魔法一样,紧闭着,怎么哄都不肯吃一口。
睡眠也会受到影响。
本来睡得香香的小宝贝,可能会在半夜突然醒来,然后就开始哭着找妈妈。
或者在午睡的时候,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小眼睛里满是惊恐。
3. 行为方面。
前面说的紧紧抱住大人不放手就是一种典型行为。
还有的小宝贝会像小尾巴一样跟着大人,大人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一步都不肯离开。
如果强行把他们分开,那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三、幼儿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
1. 认知发展因素。
小宝贝们在这个阶段对世界的认识还很有限。
他们觉得爸爸妈妈就是自己世界的中心,只要看不到爸爸妈妈,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变得不安全了。
就像他们的小世界里突然少了最重要的东西,心里空落落的。
幼儿分离焦虑症的治疗进展最新研究和发现
幼儿分离焦虑症的治疗进展最新研究和发现幼儿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然而,一些幼儿可能会遭遇分离焦虑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SAD)的困扰。
幼儿分离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精神疾病,通常在儿童3岁至4岁时开始出现。
这种病症对幼儿的正常成长和家庭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帮助有分离焦虑症的幼儿,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治疗进展和发现。
一、药物治疗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药物治疗一直是治疗分离焦虑症的主要手段之一。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明确,而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因此,专家们并不推荐将药物作为首要的治疗选择。
尽管如此,对于一些严重症状的幼儿,药物治疗仍然可以考虑。
二、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分离焦虑症的心理疗法。
CBT通过帮助幼儿识别和改变其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减轻焦虑症状。
最新的研究发现,CBT对于幼儿分离焦虑症的治疗效果显著,可以帮助幼儿逐渐克服焦虑情绪,并提高应对分离的能力。
三、家庭治疗幼儿的分离焦虑症通常和家庭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家庭治疗在幼儿分离焦虑症的治疗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新的研究发现,通过家庭治疗,帮助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理解幼儿焦虑的原因,改善家庭的支持和沟通,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并预防病情复发。
四、心理支持和社交技能训练心理支持和社交技能训练是幼儿分离焦虑症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新研究表明,通过提供温暖、理解和支持的环境,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信心,可以减轻幼儿的焦虑症状。
此外,教授幼儿合适的社交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和处理分离的情况,也是治疗的关键。
结论幼儿分离焦虑症的治疗进展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和发现。
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以及心理支持和社交技能训练都被证明对于幼儿分离焦虑症的治疗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孩子分离焦虑研究述评
(二)婴幼儿分离焦虑的发展特点
Bowlby最早对婴幼儿分离焦虑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系统的描述,提出婴儿7到24个月时是分离焦虑表示最明显的时期。到婴儿期以后,尤其是到了学前期,儿童的分离焦虑渐趋减弱。虽然此时儿童在心理上还没有完全解脱依恋对象不在场时的不平安感,但其身心发展进一步幼稚,探索周围世界和满足好奇心的欲望和需求显著增强,对分离也表示出了更大的容忍力。近年的研究发现,不优秀优秀论文化背景和喂养条件如何,分离焦虑首次出现的时间都具有显著一致性,它逾越了喂养条件并相对独立于儿童的经验,具有跨文化一致性。在儿童7~8个月时,一般都会表示出分离焦虑的行为反应。但对3岁和3.5岁儿童分离焦虑临床、亚临床或非临床水平的纵贯研究标明,这期间多数分离焦虑的诊断都不稳定,很多小朋友转向了亚临床或非临床状态。多数小朋友在学前期经历了个别的分离焦虑症状,但稍大一点后,症状就缓和了许多。可见,儿童期的分离焦虑似乎是每一个体的必经阶段,只是某些个体因特殊的环境和遗传作用导致症状更突出。
孩子分离焦虑研究述评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一、婴幼儿、青少年分离焦虑研究
(一)婴幼儿、青少年分离焦虑和其发生原因
婴幼儿、青少年分离焦虑指的是当小朋友与依恋对象(经常是家长)分离时,小朋友因过度担忧依恋对象和自身的平安、过度害怕分离和与依恋对象再也不能相聚而表示出的焦虑行为。早在上世纪30、40年代,人们就开始关注婴幼儿分离焦虑,当时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神经症,应从消极依赖型人格角度进行研究,因为它实质上是人格内部缺乏广泛的调解能力所致。到60年代,Bowlby等一些习性学家提出婴幼儿分离焦虑是一种“人类在面对可能的威胁和意识到的危险时所采取的肯定的、天性的反应方式。”Myquel则认为,小朋友对母亲情感的有效性是确信不疑的,但与母亲分离时小朋友感觉失去了控制情景的主动性,从而发生了分离焦虑和对其母亲的病态依赖。90年代后,人们更注重从环境与遗传等多个角度来研讨分离焦虑发生的原因,如Feigon等研究发现遗传对女孩分离焦虑的影响比对男孩的大,同样的环境对男孩的影响比对女孩的大;遗传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相同环境的影响则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一起的环境对双胞胎的影响比对非双胞胎的大。 不过,Topolski等发现婴幼儿分离焦虑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一起环境因素对分离焦虑的形成影响不大。[7]还有大量的研究标明家长的被抚养经历通过其“内部工作模型”影响其对待子女的方式,进而影响小朋友的分离焦虑水平。家长的婚姻质量对小朋友的分离焦虑水平也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儿童分离性焦虑调研报告
儿童分离性焦虑调研报告儿童分离性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其特征为儿童在分离父母、离开熟悉的环境或由陌生的人照顾时,出现强烈的焦虑症状。
为了了解和研究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
以下是我们的研究结果:调查对象:我们选择了100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他们的年龄范围在5至10岁之间,性别比例接近男女平等。
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询问儿童本人以及其父母的意见,来了解儿童分离性焦虑的情况。
问卷内容包括焦虑症状的频率和严重程度、焦虑事件的触发因素、以及儿童对焦虑的应对方式等。
结果分析: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关键点:1.分离性焦虑的发生率:调查结果显示,约60%的儿童曾经经历过分离性焦虑,其中有30%的儿童有长期或反复发作的问题。
2.焦虑症状的体现:我们观察到,儿童在面临分离时,最常见的焦虑症状包括担心父母的安全、怕生、情绪不稳定等。
部分儿童甚至出现躯体症状,如头痛、胃痛等。
3.触发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分离性焦虑的触发因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学校生活的变化、父母长时间的分离、家庭关系的紧张等。
此外,早期的经历和遗传因素也可能对儿童分离性焦虑的发生起到一定影响。
4.应对方式:儿童对分离性焦虑的应对方式各不相同,调查显示,一些儿童通过亲近和依赖主要照顾者来缓解焦虑;而另一些儿童则倾向于回避分离的情景,以此减少焦虑感。
一些儿童也会试图通过自我安慰的方式来缓解焦虑症状。
结论: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儿童分离性焦虑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需要引起家庭和社会的重视。
为了减少儿童的焦虑症状和提供帮助,父母和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提供安全感:父母应该建立稳定的关系,给予孩子必要的安全感。
在分离的情况下,可以用文字、电话或视频等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
2.逐步训练:通过逐步训练,帮助儿童适应分离的环境。
可以从逐渐延长分离的时间开始,以减少焦虑感。
3.建立良好的学校环境:学校可以提供适应期,帮助新入学的儿童尽快适应学校生活。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研究述评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研究述评李亚南【摘 要】分离性焦虑障碍是当今社会儿童常见的焦虑障碍之一。
本文通过梳理分离性焦虑的已有研究,从分离性焦虑的产生、表现、产生原因及矫治方法等方面对分离性焦虑障碍进行了具体探讨。
把握分离焦虑研究的现状、不足和发展趋势,对依恋、心理治疗乃至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儿童 分离性焦虑 干预 发展趋势依照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Ⅳ(DSM- Ⅳ)的界定,分离焦虑是指个体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或与其家庭分离有关的过度焦虑和发展性不适。
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个体童年和青春期早期的精神障碍,还常见于一些父母及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
分离焦虑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行为和发展。
在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所搜集的文献资料中,大多数文献研究的是幼儿园新入园儿童的分离焦虑。
本文拟对当前有关分离焦虑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析。
一、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理论研究(一)分离性焦虑的产生时间及症状相关研究1、分离性焦虑障碍产生时间分离性焦虑障碍(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SAD)多发生于学龄前幼儿。
Bowlby 最早对婴幼儿分离焦虑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系统的描述,提出婴儿7到24个月时是分离焦虑表现最明显的时期[1]。
我国学者翁晖亮(2004)[2]、罗增让(2002)等人的研究证实,儿童分离焦虑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其中3~5岁儿童分离焦虑最高[3]。
王凯、苏林雁(2004)等人通过对分离性焦虑障碍幼儿的临床研究发现,不论文化背景和喂养条件如何,分离焦虑首次出现的时间都具有显著一致性,它超越了喂养条件并相对独立于儿童的经验,具有跨文化一致性。
但对3岁和3.5岁儿童分离焦虑临床、亚临床或非临床水平的研究表明,这期间分离焦虑的诊断尚不稳定,多数孩子在学前期经历了个别的分离焦虑症状,但稍大一点后,症状就缓和许多[4]。
2、分离焦虑障碍的症状表现分离焦虑的核心症状是当患儿与主要依恋人或家庭分离时表现出明显焦虑。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研究述评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研究述评[摘要] 分离性焦虑障碍是当今社会儿童常见的焦虑障碍之一。
随着入园年龄的提前,幼儿分离性焦虑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分离性焦虑往往出现在社会环境的转换之间,它与儿童对其教养者的依恋相关。
通过梳理分离性焦虑的已有研究,从分离性焦虑的产生、表现、产生原因及矫治方法等方面,对分离性焦虑障碍进行了具体探讨。
[关键词] 分离性焦虑产生原因矫正依照《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的界定,分离性焦虑障碍是指个体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或与其家庭分离时过度焦虑和发展性不适。
它是普遍存在于个体童年和青春期早期的精神障碍之一,还常见于一些父母及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中。
婴幼儿的分离焦虑障碍指孩子与依恋对象(通常是父母)分离时,孩子因过度担忧对象和自己的安全,过度害怕分离及与对象再也不能相聚而表现出的过度焦虑行为。
DSM-IV-TR的诊断标准中认为,当幼儿焦虑持续时间超过4周,并影响正常的上学等日常生活或娱乐活动时,儿童可能就患上了分离性焦虑障碍(separatian anxiety disorder,SAD)。
在国内,主要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进行诊断,DSM-IV和CCMD-3都对分离性焦虑障碍归纳了详细的诊断标准,差异不大。
一、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理论研究由于分离性焦虑障碍的概念界定基于分离性焦虑的研究基础之上,国内外对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研究与分离性焦虑的研究不作区分。
本文也将依托分离性焦虑的研究内容对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研究现状予以述评。
1.分离性焦虑的产生时间及表现分离性焦虑障碍(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SAD)多发生于学龄前幼儿。
我国学者翁晖亮(2004)、罗增让(2002)等人的研究证实,3~5岁幼儿的分离焦虑程度较高。
王凯、苏林雁(2004)等人通过对分离性焦虑障碍幼儿的临床研究发现,不论文化背景和喂养条件如何,分离焦虑首次出现的时间都具有显著一致性,它超越了喂养条件并相对独立于儿童的经验,具有跨文化一致性。
幼儿分离焦虑症的神经科学研究了解大脑背后的故事
幼儿分离焦虑症的神经科学研究了解大脑背后的故事幼儿分离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其特征是儿童在与父母或其它主要照顾者分离时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也可能出现身体不适症状和行为问题。
尽管分离焦虑症在儿童中相当常见,其背后的神经机制仍然不为人们所熟知。
本文将探讨幼儿分离焦虑症的神经科学研究,帮助我们了解大脑背后的故事。
一、定义和症状表现幼儿分离焦虑症是一种心理障碍,主要发生在3-6岁儿童中。
在此期间,儿童的行为和情绪出现了许多变化,包括对分离的恐惧和焦虑。
典型的症状表现为儿童在离开父母或主要照顾者时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如大声哭闹、拒绝上学或与陌生人交往等。
在一些严重的情况下,儿童可能出现身体不适症状,如肚子疼、头痛等。
二、大脑背后的故事虽然幼儿分离焦虑症的确切原因仍然不明,但神经科学的研究已经提供了一些关键的见解。
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和神经回路对于认知和情绪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人们开始探索这些因素在幼儿分离焦虑症中的作用。
1. 杏仁核的作用杏仁核是大脑中一个与情绪和恐惧反应相关的关键区域。
研究发现,在幼儿分离焦虑症患者中,杏仁核的激活水平明显增加。
这表明幼儿分离焦虑症可能与患者对分离的恐惧反应过度有关。
2. 前额叶皮层的作用前额叶皮层是大脑中另一个与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相关的重要区域。
研究表明,幼儿分离焦虑症患者的前额叶皮层功能异常。
这可能导致他们难以适应和调节情绪,进而表现出分离焦虑症的症状。
3. 母亲与子女的情感连结幼儿期是母子情感连结形成的关键时期。
研究发现,母亲情感上的不稳定性和缺乏情感关注与幼儿分离焦虑症的发生有关。
这说明了母亲与子女之间的情感连结对于幼儿的情绪调节和分离焦虑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三、幼儿分离焦虑症的治疗方法早期干预对于幼儿分离焦虑症的治疗非常重要。
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常常是治疗幼儿分离焦虑症的主要方法。
1. 行为疗法行为疗法主要通过暴露练习和认知重构来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症的症状。
幼儿分离焦虑症心理治疗的有效性探究
幼儿分离焦虑症心理治疗的有效性探究1.引言幼儿分离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其表现为幼儿在离开主要照顾者时出现过渡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这种症状会对幼儿的生活和学习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有效的心理治疗对幼儿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幼儿分离焦虑症心理治疗的有效性,为幼儿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
2.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常用于治疗幼儿分离焦虑症的心理治疗方法。
CBT通过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他们的焦虑情绪,并教导他们应对焦虑的有效方式。
治疗过程中,幼儿会逐渐学会面对自己的恐惧情境并采取适当的行为反应。
研究表明,CBT在减轻幼儿分离焦虑症症状方面具有显著的有效性。
3.游戏疗法游戏疗法是一种适用于幼儿的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游戏和玩具帮助幼儿表达情感、解决问题和学会适应。
在幼儿分离焦虑症的治疗中,游戏疗法被广泛应用。
通过与治疗师的互动,幼儿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中体验离开主要照顾者,并逐渐减少焦虑情绪。
研究表明,游戏疗法对于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症症状具有显著的效果。
4.家庭疗法家庭疗法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它可以帮助幼儿与家庭成员之间建立积极健康的关系。
在治疗幼儿分离焦虑症时,家庭疗法可以通过增强家庭支持和情感连结的方式来降低幼儿的焦虑情绪。
家庭疗法通过让家长参与到治疗过程中,帮助他们了解幼儿的焦虑源,并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引导。
研究表明,家庭疗法可以显著减轻幼儿分离焦虑症症状。
5.儿童心理药物治疗除了心理治疗方法,药物治疗也被广泛用于幼儿分离焦虑症的康复过程中。
抗焦虑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通常被用来减轻幼儿焦虑情绪。
然而,药物治疗并非适用于每个幼儿,并且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研究表明,药物治疗在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症症状方面存在一定的有效性,但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6.结论综上所述,幼儿分离焦虑症是一种需要及时有效治疗的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认知行为疗法、游戏疗法和家庭疗法被认为是幼儿分离焦虑症心理治疗中最有效的方法。
分离焦虑症对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及培养方法
分离焦虑症对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及培养方法分离焦虑症是一种常见于幼儿的心理障碍,它不仅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还对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分离焦虑症对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培养方法。
一、分离焦虑症对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1.1 容易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幼儿常常在面临分离或与父母分开的情况下陷入极度焦虑和恐惧中。
这种情绪失控的状态使他们难以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情绪剧烈波动的特点,容易出现暴躁、哭闹等行为。
1.2 情绪表达不清晰幼儿在面临分离焦虑症困扰时,常常难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他们可能会用过激的行为来吸引注意力,或是闷闷不乐地回避交流。
这种情况下,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显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1.3 自我安慰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分离焦虑症使幼儿容易感到恐惧和不安,但他们却缺乏有效的自我安慰和自我调节能力。
当面临情绪困扰时,他们往往无法找到有效的方法来恢复自我平衡,造成情绪长时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二、分离焦虑症对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方法2.1 建立稳定的分离过程对于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幼儿来说,过度迅速的分离可能会增加他们的焦虑和抵触情绪。
因此,在实施分离时,应逐渐进行,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来适应新环境和与他人的互动。
同时,还可以通过家校合作,与父母共同制定并执行适当的分离计划,以增加幼儿对分离的适应性。
2.2 创造安全稳定的情绪环境在幼儿园或家庭中,创造一个稳定而安全的情绪环境对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尤为重要。
提供温暖、关爱和支持的环境可以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并增加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
同时,要尽量避免太过严厉或过度干预的教育方式,给予幼儿适度的自主空间和自我表达的机会。
2.3 鼓励积极情绪表达和分享为了帮助幼儿改善情绪管理能力,我们可以通过鼓励积极情绪表达和分享来促进其情感的健康发展。
不仅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来引导幼儿表达情感,还可以借助游戏、故事等方式培养幼儿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理解能力,以提高幼儿对自身情绪的认识和理解。
分离焦虑症幼儿的行为问题和注意力困难
分离焦虑症幼儿的行为问题和注意力困难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分离焦虑症在儿童中的发生率也逐渐增高。
分离焦虑症是一种儿童心理障碍,常常伴随行为问题和注意力困难。
本文将探讨分离焦虑症幼儿的行为问题和注意力困难,并提供一些应对方法。
1. 分离焦虑症幼儿的行为问题分离焦虑症幼儿常常表现出以下行为问题:1.1 分离焦虑行为分离焦虑症幼儿对于与父母分离产生极大的焦虑,他们可能拒绝去幼儿园或学校,担心父母会离开他们,常常依赖他人的陪伴。
1.2 恐慌和恐惧表现分离焦虑症幼儿常常容易感到恐慌和害怕,他们可能对陌生人或新环境持有抵触情绪,甚至出现躲避行为和哭闹。
1.3 渴望得到安全感分离焦虑症幼儿渴望得到安全感,他们常常紧紧抱住母亲或父亲,不愿离开他们的视线范围,表达着对分离的恐惧。
2. 分离焦虑症幼儿的注意力困难除了行为问题,分离焦虑症幼儿还常常伴随注意力困难,表现为以下特点:2.1 分神和注意力不集中分离焦虑症幼儿常常易分神,注意力难以集中,他们很难专注于一件事情,经常性地被外界的各种刺激分散注意力。
2.2 容易疲劳和无法持久完成任务分离焦虑症幼儿由于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情绪的影响,他们容易感到疲惫,不愿意持久地完成任务或学习。
2.3 急躁和易冲动由于分离焦虑症幼儿长时间保持着高度紧张的状态,他们表现出急躁和易冲动的行为,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
3. 应对方法面对分离焦虑症幼儿的行为问题和注意力困难,家庭和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方法:3.1 建立稳定的生活环境为分离焦虑症幼儿提供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例如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建立固定的日常生活习惯,这有助于减少幼儿的焦虑感和增加安全感。
3.2 提供安全感和情感支持分离焦虑症幼儿更需要得到家人和教育者的关怀和情感支持,尽量保持亲子互动,增强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以此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减少焦虑情绪。
3.3 使用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分离焦虑症幼儿调整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对待分离的态度,通过逐步让幼儿与父母分离,帮助他们逐渐降低对分离的恐惧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研究述评
[摘要] 分离性焦虑障碍是当今社会儿童常见的焦虑障碍之一。
随着入园年龄的提前,幼儿分离性焦虑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分离性焦虑往往出现在社会环境的转换之间,它与儿童对其教养者的依恋相关。
通过梳理分离性焦虑的已有研究,从分离性焦虑的产生、表现、产生原因及矫治方法等方面,对分离性焦虑障碍进行了具体探讨。
[关键词] 分离性焦虑产生原因矫正
依照《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的界定,分离性焦虑障碍是指个体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或与其家庭分离时过度焦虑和发展性不适。
它是普遍存在于个体童年和青春期早期的精神障碍之一,还常见于一些父母及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中。
婴幼儿的分离焦虑障碍指孩子与依恋对象(通常是父母)分离时,孩子因过度担忧对象和自己的安全,过度害怕分离及与对象再也不能相聚而表现出的过度焦虑行为。
DSM-IV-TR的诊断标准中认为,当幼儿焦虑持续时间超过4周,并影响正常的上学等日常生活或娱乐活动时,儿童可能就患上了分离性焦虑障碍(separatian anxiety disorder,SAD)。
在国内,主要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进行诊断,DSM-IV和CCMD-3都对分离性焦虑障碍归纳了详细的诊断标准,差异不大。
一、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理论研究
由于分离性焦虑障碍的概念界定基于分离性焦虑的研究基础之上,国内外对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研究与分离性焦虑的研究不作区分。
本文也将依托分离性焦虑的研究内容对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研究现状予以述评。
1.分离性焦虑的产生时间及表现
分离性焦虑障碍(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SAD)多发生于学龄前幼儿。
我国学者翁晖亮(2004)、罗增让(2002)等人的研究证实,3~5岁幼儿的分离焦虑程度较高。
王凯、苏林雁(2004)等人通过对分离性焦虑障碍幼儿的临床研究发现,不论文化背景和喂养条件如何,分离焦虑首次出现的时间都具有显著一致性,它超越了喂养条件并相对独立于儿童的经验,具有跨文化一致性。
但对3岁和3.5岁儿童分离焦虑临床、亚临床或非临床水平的研究表明,这期间分离焦虑的诊断尚不稳定,多数孩子在学前期经历了个别的分离焦虑症状,但稍大一点后,症状就缓和许多。
他们同时提出,分离焦虑障碍的又一高峰时期是7~8岁儿童初入学时期。
SAD的核心症状是当患儿与主要依恋人或家庭分离时表现出明显焦虑。
学前期儿童的主要表现是儿童常不切实际地担心父母或主要依恋者被伤害,拒绝上
学。
对此,陈伯超(1999)、翁晖亮(2004)、张鹏(2008)、Spence(1998)等人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分离性焦虑常出现在幼儿与所依恋的亲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表现出不安、紧张、过分焦虑的情绪。
分离性焦虑严重到障碍程度的患儿甚至常常无根据地担忧或害怕亲人可能会离开自己、发生危险或意外、遭到伤害,担心自己会大祸临头或被拐骗等,其行为表现则是绝不离开亲人。
当预料到即将与亲人分离时,马上会出现过度的哭叫、吵闹,或者相反的表现如淡漠、退缩。
如果勉强或者强迫送他去托儿所或幼儿园,长时间哭闹、挣扎不安,不与其他小朋友玩耍,甚至不吃不睡(一般超过2周以上)。
部分患儿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头痛、腹痛等症状。
有些患儿病程可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
有学者发现,分离焦虑障碍幼儿还具有易怒情绪,如佘翠华(2006)认为,分离性焦虑患儿具有攻击行为。
分离焦虑普遍存在于学前期儿童身上,几乎每个个体都曾经历过分离焦虑,但只有个别个体由于特殊的环境和遗传作用导致焦虑水平过高,如果没有及时舒缓或矫治,就会导致高焦虑持续,最终形成分离性焦虑障碍。
傅媛蕾、李倩(2009)在研究中发现,严重的分离焦虑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2.分离性焦虑产生的原因
国内外针对婴幼儿分离焦虑产生原因的研究有很多,分析角度各有不同。
普遍的观点是分离焦虑产生于依恋对象的失去。
依恋(attachment)是婴幼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人)间形成的情感联结。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注重从环境与遗传等多个角度来探讨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如Feigon等的研究发现遗传对女孩的分离焦虑影响比男孩大;Topolski等发现婴幼儿分离焦虑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共同环境因素对分离焦虑的形成影响也不大。
肯德勒(Kendl,1992)通过研究发现焦虑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尽管它不是特别显著。
我国朱立新(2001)则提出,亲子分离焦虑是幼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不安全感、害怕感的反映。
对此,习性学理论认为,分离焦虑是相对复杂的情感反应,其中包括了对不熟悉事物的一般性恐惧焦虑。
认知发展学理论认为,分离焦虑是幼儿知觉和认知发展的自然产物。
以皮亚杰的理论为基础,也有学者提出,分离焦虑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倒退现象。
更多的研究表明婴幼儿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综合各家观点,儿童产生分离焦虑障碍的原因与儿童自身、环境、他人都密切相关。
可以将儿童分离焦虑障碍的原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幼儿自身角度看,主要是幼儿的气质类型、焦虑性人格,遗传基因;第二,分离性焦虑是环境转换时幼儿对陌生环境的一种本能的不安全感、害怕感,也包括社会环境恐怖事件的影响;第三,婴幼儿与养育者形成的依恋类型是儿童产生分离焦虑障碍的主要原因。
二、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矫正措施研究
当环境改变时,儿童出现分离焦虑是很正常的心理现象。
但是,一旦焦虑时
间过于持久,就会对儿童的身心造成重大影响,甚至伤害儿童的生理功能。
所以,分离焦虑障碍的矫正研究是分离焦虑研究的重要内容。
分离焦虑障碍的矫正研究者主要是心理医学专业的研究者和教育领域的研究者。
心理医学研究者认为,焦虑障碍的矫正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为主,其中心理治疗占主导地位。
心理治疗方法中被认为最有效的是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改变不良认知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
如朱慧、潘江宁(2009)等从儿童自身发展水平提出可通过对幼儿的认知干预、行为技能干预来实现矫正目的。
翁晖亮(2004)、潘齐叙(2008)等认为,对儿童焦虑障碍的缓解应以心理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对于处于分离敏感期的幼儿则不提倡药物治疗。
国外梅肯鲍姆提出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则被广泛认同。
教育领域的学者对儿童分离焦虑障碍的矫正则从教育的视角提出了正面影响的措施。
如孟丽梅提出缓解幼儿分离性焦虑可综合应用熟悉环境、预入园、提供环境支持三方面的教育策略;赵宜君(2009)则对家园配合、入园方式、教师主导作用及家庭教育提出了教育建议;祁海芹(2003)也是从家长、教师、家园合作的教育策略角度探讨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矫正措施的。
教育领域对幼儿分离焦虑障碍的矫正措施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二是家长通过入园准备提高幼儿的入园适应性;三是加强家园间的合作沟通。
在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实践研究中,幼儿教师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刘昕(2007)、姚燕嫔、黄真猛(2007)等人的研究探索了各种具体可操作的措施。
她们分别从教学方法、环境创设、教师行为、入园准备、家长行为等方面提出了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相关策略,认为分离性焦虑是入园适应性的重要方面,教师应该重视幼儿分离性焦虑的预防及矫正。
王静、宋荧荧(2003)认为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对幼儿分别采用心理疏导法、分散注意法、精神鼓励法、家长配合法等进行疏导。
赵怡芳、汤燕辉(2009)等则结合案例对缓解分离焦虑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