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及对货币数量理论的改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及对货币数量理论的改造

一、凯恩斯对货币数量论的改造

凯恩斯仍然是一个货币数量论者,他所表述的货币理论,没有完全背离和推翻古典货币数量论,而是对它作出了比收入数量论更彻底的修正和改造。凯恩斯货币理论与古典货币数量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古典学派说明了货币数量变动能不能影响价格水平的问题,凯恩斯则论述了货币数量变动如何影响价格水平。凯恩斯对古典货币理论的改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传统经济学基本假设的改造

传统理论认为,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供给与需求必定相等。货币供求也不例外,货币供给会自动创造货币需求,有多少货币供给,就相应地会有多少货币需求,从而经济总是处在资源充分利用和充分就业的状态,经济中的总产出是固定的。这样,货币增加就必然引起物价水平等比例上涨。

但是,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让凯恩斯不得不重新考虑传统经济学的这一基本假设。凯恩斯认为,当时西方世界经济萧条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消费和投资不足,导致资源闲置,开工不足,失业增加。凯恩斯指出:“当存在失业时,就业量随货币数量同比例变动;一旦达到充分就业,物价水平就随货币数量同比例变动。”于是,他提出了“流动性陷阱”理论,认为当利率下降(债券价格上升)到一定程度时,人们会认为这时的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债券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因而纷纷抛售债券,把债券换成货币。人们有了货币也决不肯再去买债券,以免债券价格下降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就是凯恩斯所说的“流动性陷阱”。当出现流动性陷阱时,货币需求成为无穷大,即使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也不会再使利率下降(即不会再使债券需求增加,不会再使债券价格上涨),从而阻碍了有效需求扩张和物价上涨,供给自动创造需求成为神话。

(二)对传统的价格两分法的改造

传统理论把价格分为两种:个别价格和一般价格。个别价格由生产成本、供求关系等因素决定,而一般价格由货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决定,并假定了充分就业和总产出不变,从而总需求与货币数量成正比。

凯恩斯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研究方法。他没有从货币数量出发,而是从总产量和就业量出发,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物价,认为总产量和就业量都是可变的,经济并非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他在对产量和就业量如何决定之问题的研究中,引入了货币因素,从而创立了新的货币理论。

(三)引入成本和利率因素改造货币数量论

凯恩斯认为传统的货币数量论的主要毛病在于没有考虑货币的价值贮藏职能,而视交易方程中的V和剑桥方程中的k都为常数,并假定了充分就业和产量不变,从而物价水平

与货币数量成正比。其实,货币数量变动不会直接推动价格水平的变动,而必须通过成本、生产要素报酬、 生产规模、利率等因素的相互作用,间接地和曲折地作用于价格水平。凯恩斯认为,一般物价水平取决于工资水平和就业量,货币数量增加只是通过工资支出增加来影响价格的,但若存在失业,货币数量增加就对物价产生不了什么影响。另外,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变动也不与货币数量变动成同一比例。货币数量变动影响着利率,而利率变动又影响了货币的投机需求,货币需求增加又意味着贮藏起来的货币增加,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从而阻碍了储蓄和投资,阻碍了充分就业的实现。为了减少流动性偏好,必须分析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凯恩斯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和利率。这样,为了减少人们持在手中的货币数量(即减少货币需求),促进货币流动,刺激消费和投资,必须研究对收入和利率如何调节的问题,这便是凯恩斯关心的主要问题。凯恩斯分析了利率的作用,得出的结论是:降低利率一方面会增加货币的投机需求,使储蓄和投资减少,但另一方面也会刺激投资,增加收入,增加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总之,降低利率的结果是货币需求增加,导致总需求缩减(人们把货币持在手中,用于价值贮藏,而没有用于购买)。可见,降低利率是一种宏观紧缩政策,具有反通货膨胀效应。

二、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放弃了古典学派视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观点,提出了一种受利率影响的货币需求理论。当时,凯恩斯在剑桥大学就职,他自然而然地遵循了剑桥前辈创立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深入考察了财富的三种用途:用于消费、用于投资和保持在手中用于不时之需,提出了人们需要货币的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资动机,并且比剑桥前辈们更加精细地分析了影响个人决策的因素。凯恩斯把他的货币需求理论,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

(一)货币需求的动机

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不同的考虑,对货币有着不同的需要。所有这些需要,构成了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人们需要货币,就是人们需要以货币的形式来保持自己拥有的财富。以货币形式拥有的财富比例越大,以其他形式(证券、实物资产等)拥有的财富比例就越小,因为一定时期内人们拥有的财富总量是固定的。以证券形式保持财富,能带来较高的收益;以实物形式保留财富,能给人们带来直接的使用价值;而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既造成利益上的损失(损失了利息收入),又没有直接的使用价值(钱不能当饭吃下去)。人们为什么还要以货币形式来保持一部分财富呢?即人们为什么还会有对货币的需求呢?按照凯恩斯的说法,人们持有货币出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1. 交易动机

交易动机是指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正常的交易活动。由于收入和支出在时间上是不同步的,人们必须持有足够的货币来支付日常需要的开支。出于这种动机所需要的货币,就是货币的交易需求,它取决于收入水平、惯例以交易制度。而惯例和交易制度在短期内是

稳定的,可视为不变。于是,凯恩斯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需求越大,即货币的交易需求与收入成正比。对于这一点,凯恩斯的观点与古典学派一致。

2. 谨慎动机

谨慎动机也称为预防动机,是指人们为了预防意外支出而需要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出于谨慎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就称为货币的谨慎需求或预防需求。如果说交易需求产生于收入和支出的不同步,那么预防需求产生于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比如,人们为了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这部分货币就是预防需求的一部分。又如,某人一直想买一套特定式样的时装,在他(她)偶然途经一家商店时,发现所要的这种时装正在以50%的折扣削价出售。这时,如果他(她)持有为预防此类事件的货币,就可立即购买;否则,就要错失良机了。

凯恩斯认为,货币的预防需求主要取决于人们对未来事件的看法,取决人们对未来交易的预期。但从全社会的角度看,这些未来的交易也大体上与收入成正比,从而可认为货币的预防需求也与收入成正比。凯恩斯对货币的预防需求的认识,使得凯恩斯的分析超越了古典分析的框架。

3. 投机动机

假如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的分析仅仅停留在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上,那么收入就是决定货币需求的唯一重要因素,他也就不可能为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学说增添更多的内容。凯恩斯把他的分析没有停留在这一点上,而是继续向前推进,发展了剑桥学派的学说,认为货币具有贮藏财富的职能。并且凯恩斯把人们用货币来保有财富的动机,称为投机动机。具体来说,人们把财富以货币形式保存下来,而不以证券或实物的形势保存,有这样一种原因在里面:是为了抓住购买证券的有利机会,为了利用利率或证券价格的变化进行投机。人们出于投机动机而需要持有的货币,就称为货币的投机需求。

凯恩斯同意马歇尔、庇古等剑桥学派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出于财富贮藏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与收入成正比的观点,但同时更强调了利率对这部分货币需求的不容忽视的影响。他把财富分为两类:货币和债券。债券能带来收益,而闲置货币没有收益。债券价格与债券利率反向变动,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降。人们利用利率进行投机牟利,就是低价买进债券,高价卖出债券,货币卖出与买进价格差。当利率较低时,债券价格较高,因此卖出债券的数量较大,即债券转化为货币的数量较大,说明货币的投机需求较大;相反,当利率较高时,债券价格较低,人们便要用手中的货币购买债券,因而手持货币数量减少,即货币的投机需求减少。换句话说,如果人们预期利率上升,即预期债券价格要下降,说明当前处于低利率、高价格时期,因而要抛售债券,将其转化为货币持在手中,于是投机需求增加;相反,如果预期利率下降,即预期债券价格上升,说明当前处于高利率、低价格时期,因而人们决定用手中的货币购买债券,导致手持货币减少,投机需求减少。于是,凯恩斯得出结论:利率上升导致货币需求下降,货币需求与利率负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