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守则

合集下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及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及控制措施

包头金氏中医肾病医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及控制措施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

4.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5.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二)感染预防要点。

1.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 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    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

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为有效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特制定以下预防控制措施: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

2、 置管操作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3、 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4、 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 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6、 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7、 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8、 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 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 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但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 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 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 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掌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明确诊断。

(二)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三)严格执行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中心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四)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五)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和手消毒。

置管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

置管后,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洗手或手消毒后要戴无菌手套。

(六)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患者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七)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八)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宜进行置管操作。

(九)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更换导管。

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停止输液时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十)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及时拔除导管;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十一)逐步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有效降低感染率。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守则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守则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1、建立控制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严格掌握留置血管内导管的指征,必须时使用,并尽早拔除.一次性使用导管不得重复使用;
3、医务人员应掌握有关血管内导管的使用、穿刺技术、维护以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接受相关知识培训,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4、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5、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选择合适的导管、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6、妥善固定导管,妥善处置穿刺部位皮肤,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当覆盖纱布或覆膜变湿、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7、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输液管更换频率不宜过勤,除非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时才更换.8、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9、开展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监测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与反馈.密切观察病情,一旦出现感染征象,应立即拔除导管,严禁原位更换导管;
10、积极治疗和处理患者原发感染病灶.。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备掌控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范和掌控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在医院范围内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科室、病区和相关医疗服务单位。

第三条导管包含但不限于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导尿管、气管插管等,本制度将针对不同导管进行相应防备掌控措施。

第四条医院将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备掌控的意识、知识和本领。

第二章导管前防备措施第五条医院将供应规范的导管操作和穿刺培训,确保医务人员具备正确的操作技巧。

第六条在植入导管前,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包含正确洗手和戴手套。

第七条在植入导管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彻底的皮肤消毒,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并确保消毒时间符合操作规范。

对于不同类型的导管,医务人员应依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导管尺寸,并严格依照操作规范进行插入。

第九条植入导管时,医务人员应确保导管与四周环境和其他导管有充分的分别距离,避开导管的交叉感染。

第十条患者在导管植入后,医务人员应定期检查导管是否松动或有其他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以保证导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第三章导管使用期间防备措施第十一条医务人员应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设备,确保导管稳定固定。

第十二条对于长期使用的导管,医院将订立相应的计划,定期更换导管并对患者进行评估,降低感染风险。

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应注意导管的引流管路,保持通畅,并避开倒抽现象的发生。

第十四条在接触导管时,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包含正确洗手和戴手套。

第十五条医务人员应遵从全身清洁原则,定期清洗患者的口腔、皮肤和泌尿道,减少细菌繁殖和感染的机会。

医务人员在接触导管时应避开不必需的操作,减少导管的滑动、拔出和调整的次数,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第十七条导管使用期间,医务人员应及时处理导管四周局部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如红肿、渗液、疼痛等,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四章导管拔除后防备措施第十八条医务人员应严格依照操作规范进行导管的拔除,并及时处理导管拔除后的伤口,做好伤口的消毒和处理。

医院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医院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医院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1、目的:预防并降低血流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2、参考文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10 年版《医院感染防控质量与控制实务》(2019 年版)3、内容:3.1定义3.1.1 导管病原菌定植:导管尖端5cm 半定量培养,确认有微生物生长(>15CFU)。

3.1.2 导管相关感染3.1.2.1 出口部位(穿刺部位)感染。

穿刺部位2cm 内的红斑、硬节和(或)触痛;或导管出口部位的渗出物培养出微生物,可伴有其他感染征象和症状,伴有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3.1.2.2 隧道感染。

导管出口部位,沿导管隧道的触痛、红斑(或)>2cm 的硬节,伴有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3.1.2.3 皮下囊感染。

完全植入血管内装置皮下囊内有感染性积液;常有表面皮肤组织触痛、红斑和(或硬节);自发的破裂或溢脓,或表面皮肤的坏死。

可伴有或不伴有血流感染。

3.1.2.4 患者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后48 小时内出现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导管内血和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和真菌阳性,且导管血培养报阳时间比外周静脉早 2 小时以上;或者从导管尖端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3.1.3 导管的主要类型3.1.3.1 按照导管留置时间分类:临时导管和短期导管。

3.1.3.2 按照导管穿刺部位分类:外周静脉导管、锁骨下导管、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颈内静脉导管、股静脉导管、动脉导管、脐带血管导管。

3.1.3.3 根据导管是否存在皮下隧道分为:皮下隧道式导管、非皮下隧道式导管。

3.2质量控制和持续培训3.2.1 留置导管的过程中,实施标准化的无菌操作。

3.2.2 对血管插管的医生和护理血管导管的护士进行相关教育和培训,内容包括:留置血管内导管的适应症、规范的插管操作、规范的护理操作、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措施等。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方案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方案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方案背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常见但可预防的医疗并发症之一。

它可以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并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因此,制定和实施预防控制方案至关重要。

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减少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生命健康。

预防控制措施以下是预防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措施:1. 严格手卫生在处理血管导管操作前后,医务人员应始终进行标准手卫生。

使用肥皂和水或含酒精的手消毒液有效清洁双手。

2. 皮肤消毒在插管前,清洁皮肤应使用适当抗菌剂,例如氯己定或碘酒。

确保皮肤干燥后再进行插管。

3. 导管插入确保使用无菌技术和设备,在插入导管时遵循以下步骤:- 医务人员应佩戴无菌手套、面罩和帽子。

- 选择适当大小和类型的导管,并确保适当的清洗和消毒。

- 在插入导管之前,请确保导管及其周围皮肤彻底干燥,避免细菌滋生。

4. 导管固定确保导管固定牢固,以减少摩擦和移动,从而减少感染的风险。

使用透明敷料固定导管,以便定期检查插管部位是否有渗出等异常情况。

5. 随访和评估定期检查导管插管部位,注意有无红肿、渗出或疼痛等感染迹象。

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及时评估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6. 治疗原则对于已发生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患者,应立即启动治疗。

治疗方案应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细菌敏感性进行个体化定制。

总结通过严格执行上述预防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这将为患者提供更安全、可靠的医疗护理,以及更好的治疗结果。

以上所述只是一份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方案的概要。

详细方案应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定制和实施,以最大程度地提高预防血源性感染的效果。

参考文献:[1]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2011.。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血管导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装置,用于在临床上输液、营养支持和药物给予。

然而,长期留置的血管导管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在临床工作中,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至关重要的任务。

首先,正确选择和插管是预防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基本措施之一。

应针对不同的病情和需要选择适当的导管类型和大小。

同时,医疗工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操作技巧,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插管。

这包括适当的消毒和穿戴无菌手套等操作。

其次,保持良好的血管导管护理和固定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血管导管应始终保持干燥、清洁和整齐的状态。

每天检查导管插口,及时清洁,避免导管周围的污染物。

使用合理的固定材料和方法,确保血管导管不会被移位或拔出。

另外,适当的手卫生是预防感染的关键环节。

医疗工作者在每次处理血管导管前,应彻底洗手或使用洗手液进行手卫生。

保持手指短甲,避免污染导管。

患者也应被教育和鼓励在接触导管前进行手卫生,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在给予输液、营养支持和药物给予时,应注意减少非必要的导管使用时间。

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及时拔除导管。

长时间留置的导管更容易感染,因此,减少导管使用时间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此外,对于高危患者,如重症患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等,可以考虑使用局部或全身抗菌预防措施。

例如,在插管前可以使用抗菌皮肤消毒剂,预防导管插入部位的感染。

在长期留置导管的患者中,可以使用抗菌包裹或导管进行预防感染措施。

当然,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及时诊断和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局部红肿、渗液、发热等。

一旦发现感染迹象,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及时治疗可以减少感染的严重程度,并防止感染的进一步扩散。

总之,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需要采取多种综合措施。

正确选择和插管、良好的血管导管护理和固定、适当的手卫生、减少导管使用时间以及高危患者的抗菌预防是重要的措施。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在医疗机构中,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医院感染类型。

它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不良的健康影响,还增加了医疗成本和治疗时间。

因此,建立和实施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套有效的制度来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一、目的和范围本制度旨在规范和监督医疗机构内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适用范围包括所有使用血管导管的科室和人员。

二、责任与权限1. 医疗机构领导:负责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并监督其执行。

2. 医务人员:负责按照制度要求执行预防和控制措施,监测和报告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情况。

3. 感染控制科或委员会:负责制定具体的预防与控制方案,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改进。

三、培训与教育1. 所有与血管导管操作相关的医务人员必须参加相关的培训并通过考核。

2. 定期举办培训课程,包括正确的导管插入和维护方法、手卫生和穿戴个人防护用品等。

3. 提供宣传教育材料,如海报、宣传册等,以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对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四、导管选择与管理1. 选择合适的导管:根据患者情况和需要选择适当类型和尺寸的导管,并确保其质量合格。

2. 导管的使用与维护:确保导管插入前进行正确的手卫生,定期更换敷料,每天检查导管是否有渗出或感染迹象并记录。

五、导管插入操作的规范1. 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操作,包括洗手、穿戴手套、口罩和帽子等。

2. 确保插入点消毒彻底,选择适当的消毒剂进行操作。

3. 使用最小的切口尺寸以减少感染发生的概率。

4. 确保导管稳定固定在患者体内,避免拔插过程中导致细菌交叉感染。

5. 插入导管后,使用透明敷料进行覆盖,以便及时观察插入口情况。

六、导管维护措施1. 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装置和敷料,遵守消毒和更换导管的频率要求。

2. 每日检查导管插入点周围区域是否有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并记录观察结果。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医务人员参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培训学习,掌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诊断标准等。

二、及时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和标准操作流程。

三、医务人员要认真执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和标准操作流程
O
四、医务科、护理部、感控管理科和科室感控管理小组负责监管。

五、按照医院要求,规范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定期总结、分析反馈,持续改进,降低感染率。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生部.[2010]卫办医政发.187号《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医院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监测与防控制度

医院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监测与防控制度

医院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监测与防控制度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

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根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为进一步降低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特制定此制度。

1.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定义患者在留置血管内导管期间或拔除血管内导管48h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存在的感染无关的血流感染。

2.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1)置管时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采取最大无菌屏障,置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立即更换。

3)应根据患者病情尽可能使用腔数较少的导管。

4)置管使用的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应达到灭菌水平。

5)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首选锁骨下静脉,置管部位不宜选择股静脉。

6)宜使用有效含量≥2g/L氯已定-乙醇(70%体积分数)溶液局部擦拭2~3遍进行皮肤消毒,作用时间遵循产品使用说明。

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7)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宜进行置管操作(2)置管后1)应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1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是指留置血管导管期间及拔除血管导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的感染,包括血管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和血流感染:(一)患者局部感染时出现红、肿、热、痛、渗出等炎症表现。

(二)血流感染除局部表现外还会出现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全身感染表现;血流感染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尖端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采血规范:(一)从外周静脉采血,不建议从动脉采血。

(二)血培养瓶需常温保存,无需冷藏。

(三)常规血培养不宜从静脉导管或者静脉留置装置取血。

(四)由于1套血培养阳性率较低,建议每次采集2-3套血培养,每套血培养选择不同的静脉穿刺点。

(五)如怀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①如导管需要留置,需要导管采血1套+外周静脉血1-2套;②如导管可拔除,采集至少2套外周静脉血+导管半定量培养(导管尖端5cm)。

三、管理要求:(一)健全预防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职责。

(二)由取得医师、护士执业资格,并经过相应技术培训的医师、护士执行血管导管留置、维护与使用。

(三)相关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各类血管导管使用指征、置管方法、使用与维护、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

(四)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工作措施。

(五)中心导管置管环境应当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中医疗机构Ⅱ类环境要求。

(六)开展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监测,定期进行分析反馈,持续质量改进,预防感染,有效降低感染率。

四、感染防控要点:(一)置管前:1.严格掌握置管指征,减少不必要的置管。

2.对患者置管部位和全身状况进行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1、建立控制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严格掌握留置血管内导管的指征,必须时使用,并尽早拔除。一次性使用导管不得重感染的控制方法,接受相关知识培训,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9、开展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监测(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与反馈。密切观察病情,一旦出现感染征象,应立即拔除导管,严禁原位更换导管;
10、积极治疗和处理患者原发感染病灶。
4、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5、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选择合适的导管、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6、妥善固定导管,妥善处置穿刺部位皮肤,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当覆盖纱布或覆膜变湿、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7、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输液管更换频率不宜过勤,除非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时才更换。8、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