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

“蕴藉”一词来自中国古典文论。“蕴”的原意是积聚、收藏,引申为含义深奥;“藉”原义是草垫,有依托之义,引申为含蓄。在文学领域,蕴藉是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而“蕴藉美”也正是指在整个文学活动中,话语蕴含着丰富意义生成可能性的一种审美形态。

刘勰曾经对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进行过研究,他在《文心雕龙·定势》中谈到文学作品的“蕴藉”状态: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是以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断辞辨约者,率乖繁缛;譬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也。

黄侃认为,刘勰《定势》所言是文势无定。“势”为风格,风格虽然可以千差万别,但是文章不可无蕴藉。在刘勰看来,“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无论什么文势,都应有其内涵归属,取得的效果就是使得文章内容有所积淀。而那些语言幼稚,意蕴浮浅的作品,就会因为文章的内涵不够而不具备“蕴藉”属性。这里,刘勰向我们提及了写作时使用话语的一个标准,那就是要注意话语的“蕴藉”属性。怎样才能实现这样一个标准呢?那就要注意“文外之重旨”“以复意为工”,达到“隐秀”的状态。《文心雕龙·隐秀》所谓“文外之重旨”,就是在表面的意思之下,孕育着深层次的内涵;所谓“以复意为工”,就是话语的意思深刻,值得阅读者反复体会。这些正体现了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

显然,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是在整个文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文学活动是由创作、作品、接受和批评等环节组成的整体,无论其中心任务或目的如何,都必须依据具体的语言活动构成的话语系统。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主要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当中,仿佛具有无线的生成与阐释可能性。纵观当今文坛,所谓的严肃文学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严肃文学为何在新一代年轻人中无法产生共鸣?正是因为“说话人”与“受话人”处于不同的社会语境之中,新一代年轻人不曾有过的经历,使他们无法透彻地理解严肃文学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食之甚是枯燥。而商业文学之所以成为“商业”的文学,正在于它对准了作为主体消费人群的年轻人的口味,以展现年轻人的内心情感为核心,在年轻人当中产生共鸣,这才造就了它的成功。

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的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本中的话语蕴藉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有时看来用得平常的词语,也有可能蕴藉着普通话语所没有的丰富意蕴。在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当中,两次描写了孔乙己付钱的动作,第一次孔乙己拿了九文大钱,“排”在了柜台上;第二次则是“摸”出四文钱。显然,“排”这一动作更具有炫耀的成分,两者的对比也体现出孔乙己的迂腐。

文学话语是文本的物质形态,对于话语蕴藉属性的探讨应该从文本层次进行分析。就内部细致切分来说,文本可以分成语言、形象、意蕴三个层次,我们可以从这三个层面的相互关系来对话语蕴藉加以理解。

魏晋玄学中唯心主义阵营的主要开创者王弼在建构自己的认识论时提出了“言不尽意”“得意忘象”的学说,其对“言、象、意”做的推论的总体意思是三者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认知审美层次结构。将文学作品的层次划分为言、象、意三层,既基于中国和西方作品层次论,也符合文学作品的实际。文学作品首先是语言的艺术,任何文学派别的创造活动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最基本层次;同时,文学作品的语言不是一般的语言,而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话语系统。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及其生存的审美时空是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的外在形态,可以说,形象层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层次;此外,由这种语言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总是要指向某种深厚的意蕴世界,意蕴层是文学作品的最高层面。

无论在话语层面、形象层面,还是在意蕴层面,作者的创造是对现实或意识进行了审美属性的变形。作者设计了合适的读者,使得他们在阅读时,对文本有必然不同于形式逻辑意

义的理解;读者在理解文本的话语,构造形象世界,生成审美想象空间时,各有自己的解释。借助情感逻辑,作者和读者的审美创造在文本中跨时空交错相遇,文学话语此时表现为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蕴藉状态。

文学所具有的话语蕴藉属性,正是通过具体的读、写、听、说过程及其作品形态来体现文学的审美含义及其更深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