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喜欢习作——三上《习作与表达》说课稿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孩子喜欢习作
——三上《习作与表达》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习作与表达”。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等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简析
(一)教学内容
单元内容写作要求
第一单元写写自己的课余生活
1、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
2、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
3、写好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
第二单元写身边熟悉的一个人
1、想一想打算写谁,写他的哪件事,把这件事想清楚,再动笔写。
2、写完以后,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么样。
第三单元写一幅秋天的图画
1、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跟同学说一说图画的内容。
2、写一写你选的画。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
3、写好后读给同桌听,根据他的意见认真改一改。
4、再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
第四单元写一则观察日记
1、要观察自己最感兴趣的,要写自己最想写的。
2、写好后读给同学听,看谁在观察中有新的发现。
第五单元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1、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搜集了不少资料,有文字,有图片,也有实物,我们还看到、听到了许多许多。
2、想一想,哪些是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把它们理一理,写成一篇习作。
3、写完后,大家交流交流,选出写得好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
第六单元写自己去过的风景优美的地方
1、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要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
2、写同一个地方的同学,可以交流交流,互相取长补短。
3、如果不想写去过的地方,写想去的地方也可以。
第七单元编写一个童话故事
1、请你从鸭子、小狗、兔子、猫、马中任选几种动物作为主人公,编一个故事。
2、先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然后写下来。
3、写好后读给大家听,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
第八单元自由习作
1、这次习作不规定内容、范围,请你自由写。可以写各种各样的人或事,可以写自己喜欢的景或物,可以写自己的快乐或烦恼……
2、想一想自己最想告诉别人什么。
3、写的时候,要把想表达的意思写清楚。
4、写完后,把不满意的地方改一改。
(二)教材结构
本册的习作训练是在二下写话训练基础上的自然延伸。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及认知规律,习作训练按两个思路编排:一是随文小练笔,一是单元习作训练。小练笔共有4次(在二、四、六、八单元分别安排了四次,其目的是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逐步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如,学习《小摄影师》后安排了续写故事;学习《玩出了名堂》后安排“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后安排写一处景物;学习《给予树》后安排“替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这些训练内容的安排紧密联系学生阅读和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学习《小摄影师》后安排的练笔是作者思路的延续,意在培养初步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学习《给予树》的小练笔则是对课文内容感悟的有效表达。而学习《玩出了名堂》和《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练笔则是表达方法的迁移训练。单元习作共安排了八次,分别是:写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写身边熟悉的一个人,写一幅秋天的图画,写一则观察日记,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写自己去过的地方,编一个童话故事,自由习作。这些习作的编排,一是以课文为“例子”;二是只提出习作内容、范围,不规定习作的题目,这就为学生自主习作提供方便,让绝大多数学生即可自拟题目,又有可写的内容。此外,在语文园地八还安排了一次不提任何要求和范围的习作,让学生完全放开,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新教材十分重视学生习作后的交流、展示和评改。教材多处提到:“写好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么样”“读给同学听”“读给大家听”“把习作和图画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等等。把写、说、评、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注意对学生良好习作习惯的培养。如,语文园地四在习作提示里这样写道:“你把观察到的事物写进日记里了吗?让我们先交流一下各自的日记,听听同学的意见,再写一则观察日记。”语文园地八建议学生把一学期来的习作进行归纳整理并保存好。这些提示意在引导学生经常动笔,把平时的练笔和习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养成整理习作、保存习作的好习惯,并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发坚持习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学习目标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5.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6.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7.课内单元习作这学期共8次。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第一学期还处在低年级向中年级的过渡阶段,而农村学生的知识底子薄,见识少,获取信息的渠道又比较狭窄,加上年龄尚小还未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平时也尚未养成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更无乐于书面表达的意向。这给中年级的习作起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他们在习作时常常显得自信心不足,觉得无话可说难以落笔,或像记流水帐一样主次难分。无法按一定的顺序、将自己最想写的、最感兴趣的部分写清楚,也无法主动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并从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的水平。
三、教法简谈
据于教材特点和学生现状,,我们在起步习作教学中可有的放矢地采取如下导学策略:
1、激趣法。所谓“趣”即趣味,它是使儿童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兴奋剂,能给其一种愉悦之感。有了兴趣便有了克服种种困难的动力。在习作之初教者不要过分渲染习作的规则与要求,而要着力于精心引导,为学生的习作营造轻松的心理乐园,以激发其习作欲望,进入习作角色。我们可通过灵活多变地一些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作文目标,以此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如在写《语文园地一》的习作前,教者可以利用大课间活动时间,安排学生进行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等。小孩子一听到比赛,热情高涨,兴致勃勃……当比赛结束之后,回忆比赛的情节,大家都觉得活动很有意思,习作也就有话可说了。
2、迁移法。就是将以“课文”作“例子”中所习得的表达方法有多少迁移到学生自主的习作活动中来。因为作文能力的培养,应该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在领会课文这些方面的特点之后,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潜移默化地完成由课文到作文的迁移。因此,教师在课文的教学时,要不断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在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然后再结合观察力、思考力、联想力和想象力等培养,结合课文和日常生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把学到的习作方法迁移,实现“学以致用,它为我用”之目的。(譬如观察的方法:物体的形、色、味、量、质,人物的外表、神态、动作、心理活动,场景的变化、事件的发生发展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可让学生言之有序而且可有效降低习作坡度,消除畏难情绪,让其由于有法可依而心情愉悦地进入习作范围。
3、积累法。
①积累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写话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我们往往熟视无睹,或见而不记,所以时间一长就淡忘了,而生活积累却是习作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A.积累课内外的活动。尽管学生生活空间相对较狭窄,但每学期学校、班级都会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运动会、拔河比赛、朗读比赛。这些活动同学们很感兴趣,感受也多,我们应及时引导他们把这些内容记下来。他们可能记得不那么具体,没关系,他们自己能看明白即可。
B.积累发生在班级的事。在我们身边常常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何况是有好几十人的班级呢。如正在上课的时候,教室飞进一只嗡嗡叫的小蜜蜂,同学们是如何反应的,让他们记下各自的动作、表情或者语言,或者谈谈自己的想法,也会有不小的收获。
C.积累生活中的小事。在生活中,我们与父母、同学、伙伴之间发生的事,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才反映出我们内心真实的一面。如父母天天接送自己上学,老师放弃休息时间给他们辅导,为小事和同学发生口,等等。引导他们利用日记把这些琐事描述下来,并谈出自己的想法。这些身边平凡的小事,就是他们以后习作的素材。记得前一段时间,天气骤然变冷,星期二早晨又冷又下雨。第一节课快下课时,教室门口来了一个老太太,手里挎了一个篮子,在东张西望。有一个孩子说是亮亮的奶奶。原来那天亮亮赖在床上不起来,等他起床时都快八点了。他赶紧洗嗽,连早饭也来不及吃就抓起书包跑来上学了。奶奶怕亮亮饿着,煮了热腾腾的地瓜用塑料袋包好冒雨给他送来了……看到这一幕,我停止了原来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写一写《亮亮的奶奶》《我的奶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