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复习指南】
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认识雅尔塔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联系冷战的相关知识,认识雅尔塔体系产生的历史影响。注意以时间为序分析掌握美苏争霸态势的变化,并同当时世界形势发展相结合、相联系。
课程标准:
(1)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
【时空定位】
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苏联克里米亚半岛举行,同年波茨坦会议,相关会议主要内容:清算法西斯,审判战犯;创建联合国;明确美苏势力范围。
铁幕演说(1946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揭开冷战序幕
杜鲁门主义(1947年2月):宣告美国全球范围的扩张和对苏发动冷战的标志。
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马歇尔提出“欧洲经济复兴计划”,巩固西欧资本主义秩序。
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1947年9月):反击美国冷战政策。
币制改革(1948年6月):引发苏联封锁,美国提供空中运输保障,是美苏冷战第一次高潮。加快了德国分裂,次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
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1月):反击“马歇尔计划”,恢复发展经济,巩固东欧阵地。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12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
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5月):《华沙条约》,华约组织与北约组织抗衡,东西两大对立军事集团形成。
戴维营精神(1959-1960):赫鲁晓夫访美,对峙缓和。随着古巴导弹、U-2事件、柏林墙事件,军备升级。
20世纪60年代美苏争霸(1961-1969):肯尼迪实行“和平战略”;赫鲁晓夫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美苏争霸局面逐步形成。
由对峙走向缓和(1969-1975):尼克松强调均势外交。美苏推行“缓和”战略,奉行霸权主义。美苏就限制和裁减核武器方面达成一些协议。“缓和”政策下,思想渗透和意识形态斗争仍在继续。
八十年代的争霸(20世纪80年代):里根提出“遏制”战略,实施“星球大战计划”;戈尔巴乔夫强调“新思维”,签署中导条约,销毁部分核军备
德国统一(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标志冷战结束。
苏联解体(1991年):《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签署,两极格局宣告结束。
【知识结构】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1、雅尔塔体系:(1)概念:美苏等大国按照二战后期雅尔塔、波茨坦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协议,建立的以美苏两强为首的战后新的国际关系体系。(2)内容:①清算法西斯,审判战犯;②创建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③明确美苏的势力范围。(3)评价:①积极作用: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②局限性:建立在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为两极格局的形成以及冷战提供了条件;③实质:美苏两分天下,标志两极格局取代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
2、两大阵营:(1)资本主义阵营:强大的美国;衰落的西欧。(2)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社会主义国家增加,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标志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二、冷战的开始
1、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对抗形式,以达到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
2、开启冷战之门:(1)序幕: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2)政治(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提出,美国发动冷战的标志;(3)经济:1948年,“马歇尔计划”(欧洲援助计划)巩固资本主义秩序;(4)军事: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它是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
3、苏联对抗措施:(1)政治:1947年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2)经济: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在莫斯科成立;(3)军事:1955年,《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签署,华沙条约组织成立。随着华约组织建立,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4、第一次柏林危机:(1)背景: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首都柏林,柏林成冷战前沿。(2)危机:1948年,币制改革引发苏联封锁,美国提供空中运输保障。(3)结果:加快了德国分裂。1949年,联邦德国、民主德国先后成立。
5、冷战影响:(1)导致美苏对抗,两阵营对峙,造成了世界的紧张与动荡。(2)冷战重点地区欧洲保持了和平,而其他地区局部热战未能避免。
三、美苏争霸
1、美苏对峙:(1)争霸:①美国:艾森豪威尔实行“软化”政策;肯尼迪奉行“和平战略”。②苏联:赫鲁晓夫提出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争霸局面逐渐形成。③缓和:1959年,赫鲁晓夫首次访美,“戴维营精神”被宣扬;④紧张:1960年,U —2飞机事件;1961年,发生柏林墙事件;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是双方的一次核赌博。(2)特点:缓和与紧张并存;美攻苏守,优势在美方。
2、走向缓和:(1)争霸:①美国:尼克松政府强调均势外交,结束越南战争;改善中美关系。②苏联:勃列日涅夫推行“缓和”战略,奉行霸权主义政策。③美苏合作:六十年代,双方在限制核武器方面达成协议,七十年代一系列互访把“缓和”推向高潮。(2)特
点:从对峙走向缓和;苏攻美守,优势在苏方。
3、八十年代争霸:(1)争霸:①美国:里根提出“遏制”战略,实施“星球大战计划”;
②苏联:戈尔巴乔夫强调“新思维”,签署“中导条约”,销毁部分核军备。(2)特点:美攻苏守,美国更多以“缓和”促使苏联内部变化。
四、两极格局的结束
1、冷战的结束:(1)东欧剧变:①1989年开始,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执政党地位;
②1990年10月,德国统一,成为冷战结束的标志之一。(2)苏联解体:1991年12月,《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签署,苏联解体。(3)标志:两极对峙局面结束,冷战的结束,美苏争霸的结束。
2、历史启示:(1)美苏争霸曾对人类安全与世界和平造成巨大威胁。(2)美苏争霸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与财富,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影响。(3)在美苏缓和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两国签订的“限制战略武器协议”和“中导条约”成为战略稳定的基础,也是稳定国际局势的因素。(4)目前,冷战局面结束,但冷战思维继续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
【岳麓版补充部分】
1.美苏实力超群:美国在二战前就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战争期间有两大洋作为屏障,本土没有受到破坏,经济实力急剧膨胀。美国的军事实力在世界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军队庞大,装备先进,拥有核武器,世界多地驻军。美国以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后盾,确立了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苏联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国际威望大大提高。战争结束后,将工作重心转向和平建设,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在军事上,苏联一直保持着庞大的军事力量,又在1949年爆破原子弹,打破美国对核武器的垄断。同时,苏联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举足轻重。东欧各国在苏联的影响支持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一个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与美国形成两极对话。
2.遏制理论的提出:1946年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国内发回“八千字电报”,提出了采用军事包围、经济封锁、颠覆、局部武装干涉等来遏制苏联的“遏制理论”,为美国对苏实行强硬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3.岳麓版不同的表述:(1)第二次柏林危机,以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暂告结束;(2)核均势下的“恐怖和平”,冷战高峰期美苏所拥有的核武器分别超过3万枚和4万枚,战争一旦爆发,降临在人类头上的将是核大战,古巴导弹危机是两国的一次核赌博;(3)尼克松总统提出“尼克松主义”,对苏联推行“缓和”政策。1975年欧安会签署《赫尔辛基宣言》,冷战得到第一次缓和;(4)第二次缓和,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新领导人,推行“新思维”对外政策,1987年与里根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标志苏美的第二次缓和。
【高考真题】
(2008宁夏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