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四 现代诗歌二首 也许教案 长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许

1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闻一多及其创作主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深切体会作者蕴涵于诗歌当中的深切哀痛的情歌

2、了解诗歌如何通过意象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汶川地震,悼念地震中不幸遇难的孩子们,激发学生爱国、团结的热情

2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感情深沉的葬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生者告别死者的哀伤,哀惋而不悲惨,真挚而不夸饰。诗人没有刻意渲染,而是平静地娓娓道来,看似无章,实则有法,像是轻描淡写,实则激情内蕴,读来令人黯然销魂。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诗歌如何通过意象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也许——葬歌》如何体现闻一多的诗歌“三美”主张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导入

一、导入

请同学一起来朗读下这首词,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非常有名的悼亡诗,是苏轼悼念他的妻子王弗而写的,能不能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讲解下这首词呢?

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上片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十年生死两茫茫”,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上片写尽了相思之苦,下片即转入写梦。因“思”而成“梦”,先写所“思”后写所“梦”,自然成章。“思”是“梦”的基础,“梦”是“思”的幻化。

这位同学讲得非常好。

苏轼这首词如春蚕吐丝,如幽山流泉,从诗人胸臆间泻出,质朴自然。无矫饰之情,无故作之态,不以使事用典取胜,亦不以锻炼词句生色,纯以平常语出之。然而千百年来却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动人。

今天我们要赏析的是另一首悼亡诗《也许》,是一首现代诗歌,是闻一多先生写给他四岁的夭亡的长女立瑛的。

活动2【讲授】二、作者简介

二、作者简介

闻一多先生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大家学过他的什么作品吗?比如《最后一次讲演》《死水》。闻一多原名闻家骅,现代诗人、学者,新月诗派代表诗人。有诗集《红烛》、《死水》。是新月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20世纪20年代,以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新诗流派。而闻一多是新月诗派中理论和创作全面发展的诗人,尤其在新格律诗的理论方面,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他提出了“三美”主张!他认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而今天学的这首《也许》,是1926年,闻一多写给他不幸夭亡的女儿立瑛的。下面请大家先来集体朗读。

活动3【活动】朗读赏析

三、朗读

朗读时请同学们要注意节奏,注意这是一首悼亡诗,所以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呢?

明确:比较哀伤的语调

朗读点评。

四、赏析本诗

1、我们说这是一首悼亡诗,但是大家看题目,叫《也许》副标题才叫“葬歌”,为什么呢?为什么不直接叫“葬歌”呢?

明确:诗人明明知道自己的爱女此次是永世长眠了,但是他不愿意承认这个残酷的事实。作为父亲,他有着育儿常识,小孩生病哭闹,常常哭着昏睡过去,所以,前两个“也许”,他宁愿假想孩子,是“哭得太累”的缘故,又要睡一睡了。整首诗的构思也就建立在“哭累要睡”这一点上。所以,这一“睡”字,可以是全诗的关键,自上而下,一贯到底,使全诗的立意显得十分清楚,女儿的离去,对诗人来说是永远的睡着了,用“也许”一词安慰自己,以寄托哀伤之情,真切地表达出父母对痛失骨肉的难以言传的悲痛。

2、作者就用了这个“也许”,假定了一个女儿睡着的情景,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呢?女儿睡着的这个情景里面都有些什么样的东西呢?即这诗歌里都有哪些意象呢?在这个画面里面父亲能做些什么来表现他对女儿的爱呢?

明确:这画面中的意象有——夜鹰、蛙、蝙蝠、阳光、清风、松荫、蚯蚓、小草的根须

3、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呢?

明确:童话般的意境,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这都是从孩子的眼睛里发现的。

4、这些意象如何来表现父亲对女儿的爱呢?

明确:全诗的开头是假定女儿要睡了,所以就“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慈爱的父亲的形象,在女儿哭累了要睡觉的时候,特意为女儿制造了一个非常安静的“睡眠”的环境。

一方面是要除去影响睡眠的不利因素,连用了三个“不要”,因为“夜鹰、蛙、蝙蝠”这些恐怖的叫声和形象会影响孩子的睡眠,诗人是以制止的口气让它们安静。第二节,用了两个“不许”,语气更加重了,不许阳光照射,不许清风吹拂,强光和风吹都会影响睡眠质量,最后干脆用一句警告语“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孩子的安睡这时候在父亲的心里是最重要的事情。

另一方面创造有利的睡眠环境,所以“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而松树是常常种在坟墓前的树木。小孩睡觉除了要有安静的睡眠环境之外,还需要摇篮曲“催眠曲”,又用“也许”,猜测孩子可能会喜欢听“蚯蚓翻泥”“草根吸水”。第三节的两个“也许”,第四节连用了两个“让”字,“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女儿能够安然长眠,这些无不表现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深挚的爱。

可是到诗歌的最后两句,“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诗人不得不面对现实,不得不承认女儿已经死去、已经埋葬的事实,只能“把黄土轻轻盖着你,叫纸钱儿缓缓的飞”,又表现出了一位父亲面对女儿的失去的无奈与伤悲。

5、诗歌当中还有一句话是我们刚才没有提到过的,是哪一句呢?

明确:“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6、那么这句话要怎么理解呢?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们自己的理解。

明确:这句把人从童话世界拉入了现实世界。

1926,在这样的年头,正是军阀割据,内战频繁的时代,政治社会极其昏暗腐败,诗人对此十分愤慨,感到女儿虽然去世太早,但是离开这个浑浊的人世,日夜与夜鹰、蝙蝠等为伴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