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四 现代诗歌二首 也许教案 长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四 现代诗歌二首 也许教学设计2 长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四 现代诗歌二首 也许教学设计2 长版](https://img.taocdn.com/s3/m/344ac993524de518974b7d07.png)
也许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并声情并茂的朗诵课文,在朗读中逐步深入地领会诗歌中蕴含的强烈的父爱。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怀,体会诗人诗歌中的语言质朴、冷静,结构严谨又内蕴深刻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和学生互相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诗歌中关键词语的赏析,结合写作背景使学生感悟作者深沉浓烈的情感。
形成积极的心态,真正理解父爱的内涵。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朗读能力,对于诗歌的理解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但班级中有些学生比较感性,不爱发言,不爱思考,学习积极性不高,口语表达能力不是太强,语文相关知识的把握与综合能力还有待遇提高。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诗歌如何通过意象创造情境,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朗读诗歌,感受诗人对女儿强烈的、真挚的哀思。
4教学过程活动1【活动】创设情境听儿歌《虫儿飞》,谈感受,以此奠定学习本课的情感氛围。
活动2【导入】借助作品亲爱的同学们,一首《虫儿飞》让我们的心绪颇不宁静,它将我们带入一个忧伤,哀婉的氛围当中,今天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个人,他像一支《红烛》,燃烧了自己却留下了无价的光明;他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让诗界这一滩《死水》又重新沸腾;他的《最后一次讲演》让《<冬夜><草儿>评论》颇高,他就是一身正气,为抗战续髯八年的民主战士闻一多。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也许》,共同去品读那份深沉而又凝重的父爱。
(板书:也许——葬歌闻一多)活动3【讲授】背景介绍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一人离开家乡,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不久,他的妻子和女儿立瑛患重病,闻一多得知后,又匆匆返回家乡,但为时已晚,女儿因病情严重无法挽救,不幸夭亡。
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他安葬了女儿,以最隆重的方式——诗歌来祭奠女儿的亡灵,因此,便写下了这首《也许》。
活动4【活动】激情朗读1教师配乐朗读。
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现代诗歌二首也许教案长春版202012051117
![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现代诗歌二首也许教案长春版202012051117](https://img.taocdn.com/s3/m/3be24c8af8c75fbfc67db267.png)
《也许》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离开家乡湖北浠水县,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
不久其妻和女儿立瑛即患重病。
他匆匆赶回,女儿却因病情加重,不幸死亡。
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他安葬了爱女,就写下了这首诗。
爱女的早夭对诗人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但是,诗人没有号啕恸哭,而是将探深的悲痛埋进诗里去了。
小孩得病,昼啼夜哭,哭累了便昏然睡去,这是常有的现象。
而这里的情况是,诗人明明知道爱女此次是永世长眠,却偏偏假想她是“哭得太累”的缘故,又要睡一睡了。
后面的诗句全都由此引出,整首诗的框架也就建构在哭累要睡这一点上,以下所谓的“叫夜鹰不要咳嗽”等句,均由“睡”字面而来。
所以,这“睡”字,可以说是全诗的血脉,自亡而下,—贯到底,使全诗的题意显得十分清楚,这是诗人对爱女的安慰之词,同时也浸透着诗人的爱抚之情。
正因为这“睡”字中暗藏和饱含着诗人对死者的安慰和爱抚,诗人特意为女儿制造了一个安静、祥和、美好的环境。
在第—节中连用了三个“不要”,第二节中连用两个“不许”,第三节中连用两个“也许”,第四节中连用两个“让”字。
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女儿能够安然长眠,也都与诗人的爱抚之情紧紧地连结在一起的。
其实,安葬好爱女之后,诗人未必听到夜鹰咳嗽,青蛙号叫,蝙蝠夜飞。
这都是诗人想象之词。
但这—连串的想象却非常重要。
因为该诗副题虽标为“葬歌”,却没有直接写坟墓,而是通过小草、青松、闪光、清风等自然景物,以及夜鹰、青蛙、蝙蝠、蚯蚓等自然界小动物,从一个侧面写出了爱女的所葬之地,渲染和烘托出了墓地四周幽静的环境气氛。
这种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还有—个很大的好处。
就是反映和折射出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因为当时正是军阀割据,内战频仍的时代,政治、社会极其昏暗腐败,诗人对此十分愤慨,感到女儿虽然去世太早,但既然离开这个浑浊的人世,日夜与夜鹰、蝙蝠等为伴倒也罢了,在松荫庇护下安睡,听“蚯蚓翻泥”、听小草的“根须吸水”,也乐得清静,总比听那人世的咒骂声要美妙一些。
长春版语文初二上册第4课《现代诗歌二首再别康桥》教案
![长春版语文初二上册第4课《现代诗歌二首再别康桥》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6f836b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67.png)
长春版语文初二上册第4课《现代诗歌二首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诗歌融情入景的写法。
2.学习诗歌意象的选择和运用关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朗读,品味诗歌的感情。
难点:了解意象的运用和选择。
【教学过程】一、导语:英国有位作家培根,在《谈读书》当中说过如此一句话,他说:“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今天,我们就要读一首诗与培根的祖国英国有关的诗歌,那确实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新授课(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1.题目解析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
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生活。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专门惋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二)指导朗读1.观赏配乐诗朗诵2.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3.体会、找差距(三)分析文本读过课文之后,大伙儿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之外,还能感受到康桥的什么?诗人重游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呢?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同学们看一下这些美景都集中在哪几小节?美景都集中在第2、3、4节。
金柳:1.这一节写的是柳。
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什么缘故不说朝阳中的新娘?(小组讨论)3.什么缘故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4.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什么缘故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青荇:1.“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2.大伙儿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情愿作一条水草!”那个地点的水草,是再一般只是的了,而且依旧在烂泥上,什么缘故徐志摩却情愿做如此的一条水草?清泉: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现代诗歌二首》(也许 再别康桥)教案 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现代诗歌二首》(也许 再别康桥)教案 长春版](https://img.taocdn.com/s3/m/fc12158af12d2af90342e674.png)
《现代诗歌二首》(也许,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标1.声情并茂地朗读和背诵。
2.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
3.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曾经为周国平《妞妞》里可怜的小女孩而难过,她还没来得及感受人间的花草树木,还没来得及在爸爸妈妈面前撒娇,感受人间的挚爱亲情,就匆匆地告别人世。
更为那个全身心爱护女儿的父亲,为那位面对女儿的疾病却束手无策的痛苦的父爱而难过。
今天,我们可以在《也许》中再次体会到这种情感。
二、诗人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
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闻家铺人。
现代著名诗人、学者。
抗战开始,清华、北大和南开等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他随校迁往昆明。
在西南联合大学期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当选为民盟中央执委、《民主周刊》社社长等职务。
抗战胜利后,他更加积极参加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
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他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同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将惨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1946年7月15日,昆明各界为遭国民党特务杀害的爱国进步人士李公朴先生举行追悼大会。
在会上,他慷慨激昂地痛斥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会后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他的诗歌感情激烈,形式精美。
内容上抒写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朱自清称他“是个爱国主义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
艺术上追求“三美”,开创了新格律诗派。
后期的杂文创作,充满了战斗精神,是他为民主而斗争的有力武器。
闻一多一生,历经诗人、学者、斗士三个阶段,最后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诗篇。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现代诗歌二首(《也许》《再别康桥》)
![现代诗歌二首(《也许》《再别康桥》)](https://img.taocdn.com/s3/m/d118bd333169a4517723a365.png)
现代诗歌二首(一)教学目标1.声情并茂地朗读和背诵。
2.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
3.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曾经为周国平《妞妞》里可怜的小女孩而难过,她还没来得及感受人间的花草树木,还没来得及在爸爸妈妈面前撒娇,感受人间的挚爱亲情,就匆匆地告别人世。
更为那个全身心爱护女儿的父亲,为那位面对女儿的疾病却束手无策的痛苦的父爱而难过。
今天,我们可以在《也许》中再次体会到这种情感。
二、诗人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
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闻家铺人。
现代著名诗人、学者。
抗战开始,清华、北大和南开等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他随校迁往昆明。
在西南联合大学期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当选为民盟中央执委、《民主周刊》社社长等职务。
抗战胜利后,他更加积极参加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
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他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同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将惨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1946年7月15日,昆明各界为遭国民党特务杀害的爱国进步人士李公朴先生举行追悼大会。
在会上,他慷慨激昂地痛斥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会后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他的诗歌感情激烈,形式精美。
内容上抒写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朱自清称他“是个爱国主义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
艺术上追求“三美”,开创了新格律诗派。
后期的杂文创作,充满了战斗精神,是他为民主而斗争的有力武器。
闻一多一生,历经诗人、学者、斗士三个阶段,最后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诗篇。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2019-2019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四现代诗歌二首也许课件长春版-文档资料
![2019-2019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四现代诗歌二首也许课件长春版-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d6bd2acdd88d0d233d46abc.png)
(2)这首诗如何体现“三美”的?
A.音乐美(1)全诗一韵:韵脚为累,睡,飞,眉,睡,水,美,睡,飞 (2)节奏上,诗歌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B.绘画美 (1)选用“小草,青松,阳光,清风”等词语表现自然景物 (2)选用动作性很强的词语,使画面动感。如“拨”“刷”等 (3)每节诗都包含至少一个画面。如“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后悔:生前没有陪伴女儿,没有为女儿分担痛苦 心疼:心疼女儿的哭,女儿的痛 怜爱:女儿太累,太痛苦 愤怒:对事态时局的厌恶 欣慰:人世太浑浊,不值得留恋,离开也好
《七子之歌》
词作者:闻一 多
也
(许
葬 闻歌 一) 多
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 1946)原名闻家 骅,字友三,中国伟大的爱国主 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新月派 代表诗人,学者。因投身民主运 动,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年仅48 岁。
闻一多的“三美”主张:
1.音乐美:听觉方面表现美
三
美
2.绘画美:词语运用表现美
3.建筑美:每节之间匀称,各行诗句一样长
创作背景:
1926年秋,军阀割据,内战频仍,政治社会 昏暗腐败,诗人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 不久,其妻女患重病,女儿不幸夭亡,诗人怀 悲异常,写下了这首诗。
也许 (葬歌)
——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叫,蝙蝠不要飞,
C.建筑美(1)字数上:共四节,每节两句,每句九个字。 (2)排列上:全诗排列整齐划一,单行排列停顿有序。
(3)诗言情,本诗表达诗人对亡女怎样的情怀?
丧女之痛 体贴入微 依依不舍
【最新精选】冀教初中语文八上《4 当代诗两首》word教案 (1).doc
![【最新精选】冀教初中语文八上《4 当代诗两首》word教案 (1).doc](https://img.taocdn.com/s3/m/f5e00966f7ec4afe04a1df4a.png)
第4课当代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悟诗的主题,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
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下面我们来看两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介绍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
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
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
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
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
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
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三、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朗读欣赏〗1.FLASH音乐欣赏, 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2.学生点击朗读欣赏,感悟练习,然后教师点名朗诵 .〖小组讨论〗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
《现代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共3篇
![《现代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6693a3d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fb.png)
《现代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共3篇《现代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1《现代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一、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现代诗两首》,其中包括两首诗歌:现代诗《带着风的音调》和《阳光下的舞蹈》,并且涵盖了相关的阅读和写作技能。
二、教学目标1. 学会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和精神。
2. 了解现代诗歌的创作方法和风格。
3. 在诗歌的阅读和作品练习中,锻炼阅读理解和写作技能。
4.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设计1. 教学方法本教案的教学方法是组合式的,包括学生自主学习、诗歌阅读、作品写作、小组讨论、朗诵等几个部分,以实现目标的达成。
2. 教学步骤步骤1:导入a. 教师介绍两首诗歌,并解释现代诗和传统诗歌的不同之处。
b.讨论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的区别及他们的共性。
步骤2:诗歌欣赏a. 学生们开始阅读两首诗歌,理解其中的意义,节奏和语言。
b. 梳理两首诗歌的结构、韵律、语言特色、想象力等c. 教师解释需要重点理解的部分,并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解答。
步骤3:小组讨论a. 分组讨论两首诗歌的用词、语言、意象、美感、情感等方面的感受和理解。
b. 然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介绍组员的讨论结果。
c. 全班学生可以提问代表,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探讨。
步骤4:写作练习a. 让学生写一篇150字左右的现代诗,可以参考两首诗歌的诗形和主题。
b. 老师带领学生梳理诗歌写作中的技巧和方法。
c. 诵读自己的诗作,提高自信和展示能力。
步骤5:诵读与评价a. 学生按照小组,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首诗歌,进行朗诵。
b. 全班学生进行评审,看看演讲的诗歌朗诵是否优美通畅,语言是否清晰明了,有没有吸引人的意象和意思。
c. 老师进行点评,提出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
步骤6: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对现代诗歌的创作,阅读和鉴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技能。
[配套K12]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四 现代诗歌二首 也许教案 长春版
![[配套K12]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四 现代诗歌二首 也许教案 长春版](https://img.taocdn.com/s3/m/4b7d33d3aeaad1f346933fee.png)
也许1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闻一多及其创作主张[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深切体会作者蕴涵于诗歌当中的深切哀痛的情歌2、了解诗歌如何通过意象创造意境,表达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汶川地震,悼念地震中不幸遇难的孩子们,激发学生爱国、团结的热情2学情分析这是一首感情深沉的葬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生者告别死者的哀伤,哀惋而不悲惨,真挚而不夸饰。
诗人没有刻意渲染,而是平静地娓娓道来,看似无章,实则有法,像是轻描淡写,实则激情内蕴,读来令人黯然销魂。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诗歌如何通过意象创造意境,表达情感教学难点:《也许——葬歌》如何体现闻一多的诗歌“三美”主张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导入一、导入请同学一起来朗读下这首词,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非常有名的悼亡诗,是苏轼悼念他的妻子王弗而写的,能不能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讲解下这首词呢?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上片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
“十年生死两茫茫”,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
上片写尽了相思之苦,下片即转入写梦。
因“思”而成“梦”,先写所“思”后写所“梦”,自然成章。
“思”是“梦”的基础,“梦”是“思”的幻化。
这位同学讲得非常好。
苏轼这首词如春蚕吐丝,如幽山流泉,从诗人胸臆间泻出,质朴自然。
无矫饰之情,无故作之态,不以使事用典取胜,亦不以锻炼词句生色,纯以平常语出之。
然而千百年来却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动人。
今天我们要赏析的是另一首悼亡诗《也许》,是一首现代诗歌,是闻一多先生写给他四岁的夭亡的长女立瑛的。
活动2【讲授】二、作者简介二、作者简介闻一多先生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
《现代诗两首》教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现代诗两首》教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a11b4cea300a6c30d229f49.png)
《现代诗两首》教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现代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
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2.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反复2.朗读,3.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4.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5.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长城谣》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
(游子思乡的载体)二检查预习正音正字:焉支隘口蹲踞荒莽山巅焚起敕(注音略)三学海拾贝1 作者简介席慕容(略)2听录音,整体感知3 讲授第一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
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
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4 讲析第二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
(唱、写)追问:诗人如何抒情?“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5 讲析第三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明确:梦回长城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
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
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6 老师小结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
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
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四当场成诵!五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4 现代诗歌二首《也许》教案 长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4 现代诗歌二首《也许》教案 长版](https://img.taocdn.com/s3/m/3a64fdbae53a580216fcfeb0.png)
《也许》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离开家乡湖北浠水县,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
不久其妻和女儿立瑛即患重病。
他匆匆赶回,女儿却因病情加重,不幸死亡。
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他安葬了爱女,就写下了这首诗。
爱女的早夭对诗人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但是,诗人没有号啕恸哭,而是将探深的悲痛埋进诗里去了。
小孩得病,昼啼夜哭,哭累了便昏然睡去,这是常有的现象。
而这里的情况是,诗人明明知道爱女此次是永世长眠,却偏偏假想她是“哭得太累”的缘故,又要睡一睡了。
后面的诗句全都由此引出,整首诗的框架也就建构在哭累要睡这一点上,以下所谓的“叫夜鹰不要咳嗽”等句,均由“睡”字面而来。
所以,这“睡”字,可以说是全诗的血脉,自亡而下,—贯到底,使全诗的题意显得十分清楚,这是诗人对爱女的安慰之词,同时也浸透着诗人的爱抚之情。
正因为这“睡”字中暗藏和饱含着诗人对死者的安慰和爱抚,诗人特意为女儿制造了一个安静、祥和、美好的环境。
在第—节中连用了三个“不要”,第二节中连用两个“不许”,第三节中连用两个“也许”,第四节中连用两个“让”字。
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女儿能够安然长眠,也都与诗人的爱抚之情紧紧地连结在一起的。
其实,安葬好爱女之后,诗人未必听到夜鹰咳嗽,青蛙号叫,蝙蝠夜飞。
这都是诗人想象之词。
但这—连串的想象却非常重要。
因为该诗副题虽标为“葬歌”,却没有直接写坟墓,而是通过小草、青松、闪光、清风等自然景物,以及夜鹰、青蛙、蝙蝠、蚯蚓等自然界小动物,从一个侧面写出了爱女的所葬之地,渲染和烘托出了墓地四周幽静的环境气氛。
这种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还有—个很大的好处。
就是反映和折射出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因为当时正是军阀割据,内战频仍的时代,政治、社会极其昏暗腐败,诗人对此十分愤慨,感到女儿虽然去世太早,但既然离开这个浑浊的人世,日夜与夜鹰、蝙蝠等为伴倒也罢了,在松荫庇护下安睡,听“蚯蚓翻泥”、听小草的“根须吸水”,也乐得清静,总比听那人世的咒骂声要美妙一些。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四 现代诗歌二首 也许教学设计1 长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四 现代诗歌二首 也许教学设计1 长版](https://img.taocdn.com/s3/m/1652d32d55270722192ef797.png)
也许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声情并茂的朗诵课文,在朗读中逐步深入地领会诗歌内蕴。
2.在深入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3.了解诗人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1.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怀,体会诗人诗歌中的语言质朴、冷静,结构严谨又内蕴深刻的艺术特色。
2.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和学生互相交流,培养学生朗读、赏析的能力。
3.通过本诗的学习,在领会作者深沉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自由创作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诗歌中关键词语的赏析,结合写作背景使学生感悟作者深沉浓烈的情感。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中关键语言的赏析,结合写作背景,使学生感悟作者深沉浓烈的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感悟作者情感。
3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由作者介绍导入。
走进诗歌,感受作者深沉、凝重而又复杂的情感。
二、学生汇报预习情况1、诗人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
湖北省浠水县人。
现代著名诗人、学者。
他的诗歌感情激烈,形式精美。
内容上抒写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艺术上追求“三美”,开创了新格律诗派。
2、写作背景这首葬歌是闻一多写给女儿的。
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离开家,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
不久其妻和女儿立瑛即患重病。
闻一多得知后,匆匆返回家乡。
但是,立瑛因为病情严重,无法挽救,不幸死亡。
这就是《也许》的创作背景。
三、朗诵诗歌。
1、自由朗诵,关注字词、诗歌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问题。
2、指名读,正音,简单评价。
3、学生齐读。
四、品读诗歌。
1、体会诗句中的“也许”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句中“不要”“不许”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体会写实的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总结:字字句句都让人心碎,父女深情更让人动容。
五、解题这首诗为什么用“也许” 为题,而没用“葬歌”?六、作业以女儿的口吻,写一首应答父亲的诗。
七、板书设计也许葬歌睡(虚)→死(实)父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许1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闻一多及其创作主张[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深切体会作者蕴涵于诗歌当中的深切哀痛的情歌2、了解诗歌如何通过意象创造意境,表达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汶川地震,悼念地震中不幸遇难的孩子们,激发学生爱国、团结的热情2学情分析这是一首感情深沉的葬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生者告别死者的哀伤,哀惋而不悲惨,真挚而不夸饰。
诗人没有刻意渲染,而是平静地娓娓道来,看似无章,实则有法,像是轻描淡写,实则激情内蕴,读来令人黯然销魂。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诗歌如何通过意象创造意境,表达情感教学难点:《也许——葬歌》如何体现闻一多的诗歌“三美”主张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导入一、导入请同学一起来朗读下这首词,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非常有名的悼亡诗,是苏轼悼念他的妻子王弗而写的,能不能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讲解下这首词呢?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上片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
“十年生死两茫茫”,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
上片写尽了相思之苦,下片即转入写梦。
因“思”而成“梦”,先写所“思”后写所“梦”,自然成章。
“思”是“梦”的基础,“梦”是“思”的幻化。
这位同学讲得非常好。
苏轼这首词如春蚕吐丝,如幽山流泉,从诗人胸臆间泻出,质朴自然。
无矫饰之情,无故作之态,不以使事用典取胜,亦不以锻炼词句生色,纯以平常语出之。
然而千百年来却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动人。
今天我们要赏析的是另一首悼亡诗《也许》,是一首现代诗歌,是闻一多先生写给他四岁的夭亡的长女立瑛的。
活动2【讲授】二、作者简介二、作者简介闻一多先生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
大家学过他的什么作品吗?比如《最后一次讲演》《死水》。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现代诗人、学者,新月诗派代表诗人。
有诗集《红烛》、《死水》。
是新月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新月诗派,20世纪20年代,以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新诗流派。
而闻一多是新月诗派中理论和创作全面发展的诗人,尤其在新格律诗的理论方面,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他提出了“三美”主张!他认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而今天学的这首《也许》,是1926年,闻一多写给他不幸夭亡的女儿立瑛的。
下面请大家先来集体朗读。
活动3【活动】朗读赏析三、朗读朗读时请同学们要注意节奏,注意这是一首悼亡诗,所以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呢?明确:比较哀伤的语调朗读点评。
四、赏析本诗1、我们说这是一首悼亡诗,但是大家看题目,叫《也许》副标题才叫“葬歌”,为什么呢?为什么不直接叫“葬歌”呢?明确:诗人明明知道自己的爱女此次是永世长眠了,但是他不愿意承认这个残酷的事实。
作为父亲,他有着育儿常识,小孩生病哭闹,常常哭着昏睡过去,所以,前两个“也许”,他宁愿假想孩子,是“哭得太累”的缘故,又要睡一睡了。
整首诗的构思也就建立在“哭累要睡”这一点上。
所以,这一“睡”字,可以是全诗的关键,自上而下,一贯到底,使全诗的立意显得十分清楚,女儿的离去,对诗人来说是永远的睡着了,用“也许”一词安慰自己,以寄托哀伤之情,真切地表达出父母对痛失骨肉的难以言传的悲痛。
2、作者就用了这个“也许”,假定了一个女儿睡着的情景,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呢?女儿睡着的这个情景里面都有些什么样的东西呢?即这诗歌里都有哪些意象呢?在这个画面里面父亲能做些什么来表现他对女儿的爱呢?明确:这画面中的意象有——夜鹰、蛙、蝙蝠、阳光、清风、松荫、蚯蚓、小草的根须3、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呢?明确:童话般的意境,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
这都是从孩子的眼睛里发现的。
4、这些意象如何来表现父亲对女儿的爱呢?明确:全诗的开头是假定女儿要睡了,所以就“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慈爱的父亲的形象,在女儿哭累了要睡觉的时候,特意为女儿制造了一个非常安静的“睡眠”的环境。
一方面是要除去影响睡眠的不利因素,连用了三个“不要”,因为“夜鹰、蛙、蝙蝠”这些恐怖的叫声和形象会影响孩子的睡眠,诗人是以制止的口气让它们安静。
第二节,用了两个“不许”,语气更加重了,不许阳光照射,不许清风吹拂,强光和风吹都会影响睡眠质量,最后干脆用一句警告语“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孩子的安睡这时候在父亲的心里是最重要的事情。
另一方面创造有利的睡眠环境,所以“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而松树是常常种在坟墓前的树木。
小孩睡觉除了要有安静的睡眠环境之外,还需要摇篮曲“催眠曲”,又用“也许”,猜测孩子可能会喜欢听“蚯蚓翻泥”“草根吸水”。
第三节的两个“也许”,第四节连用了两个“让”字,“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女儿能够安然长眠,这些无不表现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深挚的爱。
可是到诗歌的最后两句,“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诗人不得不面对现实,不得不承认女儿已经死去、已经埋葬的事实,只能“把黄土轻轻盖着你,叫纸钱儿缓缓的飞”,又表现出了一位父亲面对女儿的失去的无奈与伤悲。
5、诗歌当中还有一句话是我们刚才没有提到过的,是哪一句呢?明确:“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6、那么这句话要怎么理解呢?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们自己的理解。
明确:这句把人从童话世界拉入了现实世界。
1926,在这样的年头,正是军阀割据,内战频繁的时代,政治社会极其昏暗腐败,诗人对此十分愤慨,感到女儿虽然去世太早,但是离开这个浑浊的人世,日夜与夜鹰、蝙蝠等为伴倒也罢了,在松荫的庇护下安睡,“听蚯蚓翻泥”,听小草的根须吸水,倒也不失为一种美好的归宿,总比听那认识的咒骂声要美妙一些。
这当然只是诗人一时的自我安慰,但也可以见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同时也反衬了爱女心灵的纯洁无暇。
7、再次朗读在我们深入地理解这首诗之后,我们再来朗读一下这首诗,要读出一位父亲对于女儿的挚爱之情,还有对于女儿的早逝的悲哀与无奈之情。
活动4【练习】感受艺术魅力五、感受艺术魅力刚开始我们介绍作者的时候提到了作者对于现代诗歌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三美”,现在请大家来讨论一下我们今天学的这首《也许》如何来体现作者的“诗歌三美”的主张呢?请同学们自由讨论,第一组讨论它的“”音乐美,第二组讨论它的“建筑美”,第三组的同学来讨论它的“绘画美”如何体现,而第四组的同学,请再从语言方面来赏析此诗歌,即从修辞手法,动词、形容词的运用等方面来赏析此诗。
明确:1、“音乐美”是指音节和韵律的和谐,追求节奏感。
《也许》大多数以单音词结尾,在变化中保持着整齐,参差错落,抑扬顿挫;而且讲求押韵,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韵律感都很强。
其中除了第二节的语气显得比较坚决之外,其他三节几乎都用了一种温柔的轻轻的语气写成的,就如平时的催眠的儿歌一样,让爱女静静地睡去了。
“绘画美”指诗的辞藻,讲究视觉形象。
读此诗时,我们眼前似乎出现了这样的场景:深夜的郊外,没有阳光,没有蛙鸣,没有夜鸟的啼叫,连一丝风也没有。
皓月当空,诗人怀抱夭折的女儿,静静地坐着。
一切都是那么的静,静得可以听见根须在吸水,静得可以听见蚯蚓在翻泥。
女儿是夭折了么?不,不,不是。
她只是累了,只是睡着了。
那么,就躺在爸爸的怀里,不要怕,乖乖睡,乖乖睡……此时无声胜有声,没有眼泪,没有号啕,而父亲的悲伤我们不会没有感觉到!“建筑美”主要是就诗歌的整体外形而言的。
全诗虽只有一节16行,但是每行字数一致,都是9个。
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整齐划一。
全诗建筑美与音乐美、绘画美和谐统一,形神兼备,各臻其美,非精心雕琢不能为之,堪称“三美”的典范。
2、闻一多很重视练字,擅长使用动词。
有些诗仅仅用一两个字,就把一节诗乃至整首诗写活了,使诗倍增生命力。
第一节中,写“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咳嗽、号、飞”都非常形象地写出了自然界生物的叫声和行动的特点。
第二节中写“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拨”“刷”都很形象地描画出了阳光的刺眼和清风吹面的感觉。
活动5【作业】课外拓展六、课外拓展“葬歌”很容易写得呼天抢地,声嘶力竭,感情一泻无余,但《也许》却写得这么深沉,这样柔美,令人一唱三叹,回味不尽。
我们再来看另一首《忘掉她》,也是闻一多写给他的女儿立瑛的。
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那朝霞在花瓣上,那花心的一缕香——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象春风里一出梦,象梦里的一声钟,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听蟋蟀唱得多好,看墓草长得多高;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她已经忘记了你,她什么都记不起;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年华那朋友真好,他明天就教你老;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如果是有人要问,就说没有那个人;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象春风里一出梦,象梦里的一声钟,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思考:为什么要忘掉她?从这首诗歌当中我们同样可以深深体会到一位父亲失去女儿的悲痛之情。
同样的,这次的512汶川大地震,也失去了许多幼小的生命,大家从电视新闻,报纸、网络都可以感受得到那种深深的悲痛,我们先来看些图片!(PPT)从这些图片中我们看到了悲痛欲绝的家长们,失去自己的孩子,是多么的伤痛。
结束语:今天我们再把这首《也许——葬歌》献给地震灾区不幸遇难的孩子们,但愿他们在底下能像闻一多所说的“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但愿他们的周围能有“夜鹰、青蛙、蝙蝠”陪伴他们,但愿他们不会孤单,但愿他们在地下能安眠。
下面我们再一起来朗读这首诗,以此献给灾区那些不幸遇难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