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驱油机理

合集下载

课件油藏驱动

课件油藏驱动
• 产水量:不产水或产水量可忽略不计。 • 气油比:气油比在构造高部位的井中不断升高。
当膨胀的气顶到达构造高部位井时,该井气油比 将变得很高。
• 井况:气顶膨胀保持了油藏压力,同时使井筒中 液柱的重量降低,因此气顶驱比溶解气驱自喷时 间更长。
影响气顶驱动采收率的因素
• 原始气顶的大小:最终采收率随着气顶规模的增大而增大 • 垂向渗透率:垂向渗透率较高将使原油向下运动,同时绕
一、油藏驱动类型
2. 弹 性 水 压 驱 动
油藏驱油动力,主要依靠与油藏含油部分相连通的 广大水体的弹性膨胀。这种驱动方式叫弹性水压驱 动。
对比两种水驱动
• 刚性水驱:供液速度 =采液速度 (边水充足
)
• 弹性水驱:供液速度< 采 液速度 (无露头,边水不 活跃)
刚性水驱
弹性水驱
刚性水驱
弹性水驱
重力驱动生产特征
• 油藏压力:压力迅速下降主要取决于气体的保留程度,对 靠重力驱开采的油藏,压力会迅速衰减。
• 气油比:构造低部位的井气油比低,构造高部位的井的气 油比将会增加。
• 次生气顶:二次气顶形成于未饱和油藏中,直到压力下降 到饱和压力以下时,重力驱才发挥作用。
• 产水量:产水量低或不产水。
流的气量较少 • 原油粘度:随着原油粘度的增加,绕流的气量增加,降低
原油采收率 • 气体保存程度:为了保存气体,必须关闭气窜井 • 采油速度:气顶驱对采油速度是敏感的,低的采油速度使
采收率增加 • 倾角:构造的高倾角将促使油排驱到油藏的底部,可以获
得高采收率。
5.弹性驱动
• 油藏驱油动力主要来源于油藏本身岩石和流体的弹性膨 胀力,这种驱动方式叫弹性驱动。当油层压力降低时, 岩石和流体发生弹性膨胀作用,把相应体积的原油驱入 井底,这类油藏多数被断层和岩性所封闭。

马岭油田南区延10,储层特征及微观水驱油机理

马岭油田南区延10,储层特征及微观水驱油机理

填在孔隙巾,迭片支架状结构为油气的储存提供
r 『 空H l
1a 孔隙 类型和 面 率 , L 延 1 扎 隙类 型主要 为容蚀 孔 隙及 晶问孔 约 O 占 7%,棉 问孔隙较 少 ,占 2 %。 0 0
通过扫描 电镜及铸体薄片可以清楚地观察到.
溶蚀 扎 隙直径 较大 , 扎隙 中有 未溶解 的矿物 碎 用 . 喉道较 短 甘稍 平直 ,喉道 宽 度较 大 ,一 般在 lm g 以 t, 扎喉 的 配位数 较低 。 孔 率变化较 大 . 面 最小
隙水中直接析出。 呈书页状集合体存在孔隙之中.
结 晶好 , 体为假 六方 片状 , 合体 为书 页状 颗 集
作 者 王 力 石油地质工 程师,1 5 生; 99 9 所出 18 年毕业于石油大 6 学捌井专业 9 年研究生毕业;现从事油 ;1 6 9
简 介 田 开发研究工作。 ̄Kg : 陕西省西安市长 i .ilN: 庆兴建圆小区 邮编: 1 2 70 1 0
L 隙式胶结为主 , 分选差
中等, 磨圆度不好。 具
有矿 物成熟 度低 ,结构 成 熟度 也低的特 点 。 12 粘 土矿 物 与敏感性 分析 . 据 x衍射 粘 土矿 物定量 分析 ,伊 利石相 对含

豫县特征
量达6%, 2 居首位。 在电子显微镜下伊利石多存在
于 孔隙壁 2 %~3%,分 选 系数 20—23 5 5 . .,排驱压
力 02 .MP ,R 06 . i。 . ~04 a 0. ~O7 n g
1 物性特点及平面非均质性 、 5 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油层物性变化的重要因 素, 也是直接影响油层改造、 水驱油效果和采收率 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区渗透率级差 17 。 2. 8

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

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

1. 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在驱替方程中如何表征在注入水中添加表面活性物质可改善常规注水的采收率,其主要机理如下:(1)向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可以明显地降低油水接触面上的表面张力,油滴更容易变形,结果降低了将其排出孔隙喉道必需的功,同时也增加了原油在地层中的流速。

(2)使选择性润湿接触角变小,使岩石颗粒表面水润湿性加强,即使岩石更加亲水。

(3)表面活性剂水溶液能够清洗掉以薄膜形式覆盖在岩石表面的原油,使得这些油膜破裂并被冲洗出来。

表面活性剂可以吸附在油水界面上,取代原油在岩石上形成牢固吸附层的那部分活性原油组份,使原油不易束缚在岩石上。

(4)表面活性剂使地层孔隙毛管中的弯液面发生变形,加强毛管力作用,增强了水利用毛管渗吸进入饱和有原油的孔隙介质的深度以及渗吸的速度。

(5)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原油在水中弥散作用加强,不但使油滴逐渐变小,而且增强了这种原油分散体的稳定性,从而使油滴重新合并以及在岩石表面上粘附机率大大减少,导致相渗曲线右移现象,即向水润湿方面移动,表明残余油饱和度下降。

(6)表面活性剂能吸附到结构性原油的某些组份上,并减弱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使原油粘度下降。

综上所述,表面活性剂主要作用在油水界面处及岩石表面处,即在油水界面处降低界面张力,改变岩石表面的润湿性。

二者的共同作用提高采收率。

以一单元体表征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流动过程。

考虑一单元体,如图所示,宽为b ,高为H ,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流速为v w ,含水饱和度为S w ,表面活性剂浓度为C 。

则d td t d t d t 其中,A 为单元体中表面活性剂量。

根据物质平衡条件:流入量−流出量=水中表面活性剂增量+吸附量。

其中,水中表面活性剂增量为单元体中水中的表面活性剂的量,作用在油水界面处;吸附量为吸附在岩石表面及结构性原d w v bHC td x t油的某些组分上。

二者共同构成了表面活性剂在单元体中的滞留量。

根据此物质平衡条件,可得方程:化简得:方程左边为表面活性剂在单元体中的滞留,包括油水界面和岩石表面。

新疆莫北油田水驱油机理与采出程度分析

新疆莫北油田水驱油机理与采出程度分析
Ab s t r a c t :I n t h e l i g h t o f t h e ma i n f e a t u r e s o f t h e w a t e r l f o o d e d Mo b e i O i l f i e l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X i n j i a n g ,i .e .
P e t r o l e u m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f o X i n i f a n g O i l i f e l d C o m p a n y , K a r a m a y 8 3 4 0 0 0 , C h i n a )
W ATERF LOoDED M OBEI OI LF I ELD I N XI NGJ I ANG
GOU Ya n ,GAO S h ' u s h e ng , P ENG Yo n g c a n , HU Zh i mi n g , W ANG L i y i ng
( 1 . G r a d u a t e S c h o o l o f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f o S c i e n c e s , B e i i f n g 1 0 0 1 9 0 , C h i n a ;2 . L a n g f a n g B r a n c h f o
2 0 1 3年 6月
大庆石 油地质 与开 发
Pe t r o l e u m Ge o l o g y a n d Oi l ie f l d De v e l o pme n t i n Da q i n g
J u n e,2 0 1 3

水驱油机理

水驱油机理

0.023
2400
-2400
50
0.0056
1200
-1200
100
0.0014
600
-600
表1.2给出了相应于各个孔隙的流速为零、正值和负值 的压力降。两孔隙中同时驱替时,速度v1t和v2必然为正值。 这只有在△PAB>-Pc1和△PAB>-Pc2时,才可能发生。由 于r2>r1, Pc2<Pc1。只有当△PAB>-Pc2时,才发生同时驱 替。
为r的毛管插入一盛水的烧杯中,毛管中水将升到某一高度,并且因为
力的差异会产生一弯液面。静态条件下,
力是通过作用在液柱上的重力所平衡:表面张力向上的垂直分力×润
湿周长=作用在液柱上向下的重力。即:
σcosθ2πr=πr2h(ρw-ρa)g
(1-3)
式中,r:毛细管半径,cm;
h:毛细管中水的上升高度,cm;
常所说的克服毛细阻力。
σos
σws
p0
pw
σos
x
σws 接触线
图1.7 毛管中弯液面上的力平衡
毛细管是非等径时,如图1.8所示。设油滴两侧的曲率半径 为r1和r2,界面均为轴对称,接触角也相同,则在1点和2点位 置,油滴处于静力平衡状态,则:
P1
P2
2
cos
(
1 r1
1) r2
(1.20)
如果要使油滴移动,由于r1>r2,所以在1点需要有一正压力 方能把油滴推过喉道2的笮口。如r1>>r2则上式近似为:
剩余油:水驱后,因水未波及到的区域而 留在地下的原油。
残余油:水驱后,水波及区域所滞留在地 下的原油。
剩留油:水驱结束后,水波及和未波及区 域的残余油和剩留油的总合。

聚合物驱提高石油采收率的驱油机理

聚合物驱提高石油采收率的驱油机理

1 聚合物驱提高石油采收率的驱油机理聚合物的驱油机理主要是利用水溶性高分子的增粘性,改善驱替液的流度比,在微观上改善驱替效率、并且在宏观上能提高平面和垂向波及效率,从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以下是水油流度度比的定义式:Mwo=(1)经典的前沿理论认为,降低油水流度比,能够改变分流量曲线。

聚合物驱的前沿含油饱和度和突破时的的含油饱和度都明显高于水驱,这表明聚合物驱能降低产出液含水率,提高采油速度,具有更好的驱替效果;(2)聚合物驱通过改善水驱流度比,可以改善水驱在非均质平面的粘性指进现象,提高平面波及效率;在垂向非均质地层,聚合物段塞首先进入高渗层,利用高粘度特性“堵”住高渗层,使后续水驱转向进入低渗层,增加了吸水厚度,扩大了垂向波及效率。

以下是聚合物驱和水驱的对比聚合物驱和水驱的波及系数(3)聚合物在通过孔隙介质时发生吸附、机械捕集等作用而滞留,改变了聚合物所在孔隙处的渗透率。

被吸附的聚合物分子链朝向流体的部分具有亲水性,能降低水相相对渗透率而不降低油相相对渗透率,即堵水不堵油;同时聚合物的滞留能增加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表明渗流阻力增加,引起驱动压差增大,有利于驱动原来不曾流动的油层,提高油层波及体积。

(4)由于聚合物溶液粘滞力的作用,使得其很难沿孔隙夹缝和水膜窜进,在孔道中以活塞式推进,克服了水驱过程中产生的“海恩斯跳跃”现象,避免了孔隙对油滴的捕集和滞留。

(5)另外,聚合物溶液具有改善油水界面粘弹性的作用,使得油滴或油膜易于拉伸变形,更容易通过狭窄的喉道,提高驱油效率。

2 驱油用聚合物的性能要求通过对聚合物驱油机理的分析,可以知道驱油用水溶性聚合物的性能指标主要是能增加油水流度比,即具有增粘性。

另外,聚合物溶液由于要在地层条件下能通过多孔介质运移传播,并最终被采出地面。

所以还应具有滤过性、粘弹性、稳定性以及无污染性等性能(1)增粘性。

应该尽量获取在较低浓度下就具有较高表观粘度的水溶性聚合物。

稀油油藏水驱后转蒸汽驱油机理研究

稀油油藏水驱后转蒸汽驱油机理研究

( ) 2 模型结构 描述 。采用C 软件 的S A T 模块进 行模拟 。 MG T RS 首先 ,对岩石 、 流体特性 以及油藏初始 条件进行描述 :采用九点法的 八分之 一井网 。所用岩 石数据及流体数据 均来 自油藏模拟 资料 。流 体 组分分为轻质 ( 、中等( 、重质( z) z) z) 烃类和 水。通过重油组 分分
油藏适合蒸汽驱开 采
低 。给定的饱和度下 ,油的相对渗透率升 高,水的相对渗透率降低 , 水的相对渗透率与油的相对渗透率比值降低 ,如示意 图2 示。 所 在低 界面张 力体系 下 ,温度对 油 水相对渗透 率 曲线影响 更为显
著 。在较高温度下 ,残余油饱和度降低显著 。但束缚水饱和度改变很 小 ,其数值都低于相 同温度下的高张力体系的束缚水饱和的值 。在某 饱和度下 ,油的相对渗透率增加幅度较大 ,水的相对渗透率 降低 。 油水相对渗透率向右偏移 。随着温度的升高 ,油 、 、 水 岩石的接触 角
程 中一种 重要的驱油作 用. .
组分 2 中 ) f (
1 830 78
1 95 3 9
1 95 0 4
96 i 0
67 5 7


18 3 0
I7 8
110 43
088 96
513 8
4 04 4 3
用 油 湿 油 藏 与 水 湿 油 藏 相 比 较 .更 适合 水驱 后 转 为 蒸汽 驱 开发
关键词
稀油
水驱 后 蒸 汽 驱 驱 油机 理
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 ,水驱油藏注蒸汽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开 采机理与常规的稠油注蒸汽提高 采收率的开采机理有所不 同,常规的 桐油注蒸汽热采的机理主要为原油热降粘作用 、热膨胀作用 、蒸汽蒸 馏作用 、脱气作用 、混相驱作用等等… H 。C u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水 驱 油 藏 转 蒸 汽驱 效 果 进 行 了综 合研 究 ,结 果 表 明 ,对 3 。 A I 0 P ( 0 )可蒸馏的原油来说 ,蒸汽驱 采油机理 主要为 :蒸汽蒸馏作用 6% 占3 %;原 油 粘 度 降低 作 片 占1 %;温 度对 相 对 渗 透 率 的影 响 占 7 { 2 2 %;而H f a 和K v e 裂缝性 、 渗透稀 油油藏蒸 汽驱 的机 0 o m n o s k对 c 低 理进行了研究 ,其结果如 图1 所示 。图1 简要地表示 出不 同粘度的原油 的不 同驱油机理 他 认为 ,榈油油藏的主要 目的是降低原油粘度 ,从 而提 高采油速度 ,增加原油产量 。相反 ,轻质油藏 的主要 目的是降低 水驱后的残余油饱和度 稀油油藏蒸汽驱油机理依次为原油 的热膨胀 作用 、蒸馏作用 、降粘作用 未提及温度对相对 渗透率 的影响 。 稀油油藏水驱后转蒸汽驱 的驱油机理 ,国内外还未达成一致 的结 论 因此 ,有必要 了解稀油油藏 的主要 的驱油机理 ,以确定什么样 的 .

中相微乳液驱油机理

中相微乳液驱油机理

中相微乳液驱油机理中相微乳液驱油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油田增油技术,它是利用中相微乳液的特殊性质,将原本无法开采的油藏中的油迫出来,从而实现油田增油的目的。

本文将从中相微乳液的定义、构成、性质以及驱油机理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相微乳液的定义中相微乳液是指由水、油和表面活性剂三种物质构成的一种特殊液体。

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既具有水相的特性,又具有油相的特性,同时还具有表面活性剂的特性。

因此,中相微乳液可以将原本不相溶的水和油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

二、中相微乳液的构成中相微乳液的构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水相、油相和表面活性剂。

1.水相:水相是中相微乳液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它可以是纯水或含有一定量的盐、酸、碱等物质的水溶液。

2.油相:油相是中相微乳液中的另一个重要成分,它可以是石油、柴油、天然气等油类物质。

3.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是中相微乳液中的关键成分,它可以使水和油相互混合,形成稳定的混合物。

常用的表面活性剂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

三、中相微乳液的性质中相微乳液具有以下几种性质:1.稳定性:中相微乳液可以形成稳定的混合物,不易分层。

2.流动性:中相微乳液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可以在油藏中自由流动。

3.渗透性:中相微乳液可以渗透到油藏中的细小孔隙中,将原本无法开采的油迫出来。

4.表面活性:中相微乳液具有表面活性,可以使水和油相互混合。

中相微乳液驱油技术的核心在于中相微乳液的渗透性和表面活性。

当中相微乳液注入到油藏中时,它可以渗透到油藏中的细小孔隙中,将原本无法开采的油迫出来。

同时,中相微乳液中的表面活性剂可以使水和油相互混合,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使原本不相溶的水和油变得可开采。

中相微乳液还可以改变油藏中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促进油的开采。

例如,中相微乳液可以降低油藏中的黏度,使油更容易流动;还可以改变油藏中的酸碱度,从而促进油的释放。

中相微乳液驱油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油田增油技术,它可以将原本无法开采的油迫出来,从而实现油田增油的目的。

高浓度聚合物驱油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高浓度聚合物驱油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引言聚合物驱油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l0%左右。

聚合物浓度越高,采收率越大;越早转注高浓聚合物,采收率越大。

因此,尽可能采用最高浓度的聚合物,尽可能早地转注高浓聚合物,不仅采收率可大幅提高,而且经济效果越好。

二、聚合物驱油机理聚合物驱油是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项三次采油技术,其特点是向水中加入高分子量的聚合物,从而使其粘度增加,改善驱替相与被驱替相间的流度比,扩大波及体积,进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深入进行聚合物驱的研究,对改善油田开发效果,保持原油稳产,提高原油最终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1.提高宏观波及系数(Ev)。

聚合物注入地层后,会提高注入水的粘度,降低水相渗透率,使得油层吸水剖面得到调整,平面非均质性得到改善,水洗厚度增加,扩大了水相的波及体积,从而提高宏观波及系数。

2.提高微观驱油效率(Ep)。

只要选择合适的油藏,有正确的注入体系设计,聚合物驱可提高采收率l0%以上。

国内外专家认为,这是由于聚合物在一定注入速度下具有粘弹效应,从而提高了微观驱油效率。

聚合物驱替机理主要有:(1)粘弹性聚合物溶液对孔隙盲端中残余油的拖拉携带。

(2)聚合物溶液对连续油膜的携带机理。

(3)粘弹性聚合物溶液对孔喉处的残余油的携带机理。

(4)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对圈闭残余油的携带机理。

三、聚合物驱油影响因素由于聚合物驱主要是利用聚合物提高注入水的粘度,降低水油流度比,因此,聚合物水溶液的粘度大小,直接影响聚合物驱的效果,是聚合物驱油的主要影响因素。

1.聚合物的结构及浓度的影响。

聚合物分子越大,聚合物相互缠绕的程度越大,聚合物溶液的粘度越大。

水解度是影响聚物溶液粘度的重要因素,一般水解的聚烯酰胺要比相应未水解的聚丙烯酰胺的况粘度高,这主要是由于已水解分子上的电荷能使聚合物分子的链最大限度展开,并由此提高了溶液的视粘度。

聚合物的浓度也是影响聚合物溶液粘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聚合物的浓度越大,被溶解在水中的聚合物分子越多,分子相互缠绕的机会明显增多,聚合物溶液的粘度增加。

中、高渗透性油层水驱油实验及水淹机理分析

中、高渗透性油层水驱油实验及水淹机理分析

层物 性 、 岩石 润湿 性 、 集 层 中的流 体渗 透性 等在 录 储 井 资料 上 的反映 称 之 为 录井 水 淹 响 应 , 起 录 井 水 引 淹 响 应 的 物 理 、 学 因 素 , 为 录 井 水 淹 响 应 机 化 称 理 l 。本 文通 过 中 、 渗透 性 油 层 模 拟 注 水 驱 油 实 l 高
峰碳 响应 值 降N2 1mV;- 样 品含 水 率 为 6 . 73号 o
时, 主峰 碳 响应 值 降到1 8mV, 型顶 部 明显 损失 ; . 峰
总结 7 5块 岩样 的分析 结果 发现 , 气相 色谱谱 图
至 残 余 油 74 号 样 品 时 ,主 峰 碳 响 应 值 降 到 — 1 4mV, . 峰型 整体损 失 。整个水 洗 过程 中谱 图基 线 保 持平 直 , 映 了氧化菌 化作 用较 弱 。 反
图 5 分 组 统 计 的相 关 参数 平均 值 和标 准 方 差分 布
P 与含 水饱 和 度 的相关性 也 较好 。 ③ 原油 轻 重组 分 比的 变化 :原油 轻重 组 分之 比 ( s ) 映原 油性 质 , 基本 同 P 值 同步变 P 一S / 。反 S s 化 , 值虽 然 随含 水 率 升 高 呈 递 减 趋 势 , 与 s 、 P 但
样 品 ( 05号 样 品) 过 了4 / , 该 样 品 含 水 1— 超 0mg g 但 饱和 度也 较低 , 映 了驱油 效率 低 , 反 剩余油 含量 高 的
现象。 2 2 2 热 解 分 析 参 数 随 含 水 率 的 变 化 趋 势 . .
① 总体 变化 趋势 : 随着含 水率 持续 上升 , 热解 产
水 率小 于5 为饱含 油 时 , 主峰 碳 响应 值 为2 5mV, .

水驱

水驱
粘滞压力降 (Pa) 2.26 0.56 0.141 0.023 0.0056 0.0014
2. 微观水驱油机理
2)双孔隙模型中
—速度与压降
表1.2给出了相应于各个孔隙的流速为零、为正值和负值的压力降。两 孔隙中同时驱替时,速度v1和v2必然为正值。 只有在△PAB>-Pc1和△PAB>-Pc2时,才可能发生。由于r2>r1, Pc2<
第一章 水驱油机理
油藏排驱过程中的力
微观水驱油机理
宏观水驱油机理
毛管数及其意义
粘性指进与舌进
影响水驱采收率的因素
基本概念
水驱油作用:向地层补充能量的驱替方法。
水驱采收率(E)概念:指宏观扫油效率与微观驱油效率 的乘积, 即:E=EV•ED
EV--水波及体积占油藏总体积的百分数,等于面积扫油效率乘体积
扫油效率,约50-70%; ED --水波及区内排驱的油量百分数,约30-40%。 故,水驱采收率约为15-30%OOIP。 OOIP-Original Oil in Place,原始石油地质储量。
基本概念

剩余油:水驱后,因水未波及到的区域而留在地
下的原油,主要与宏观非均质性和井网控制有关, 呈连续分布。
v L p K
粘滞力较大有利于驱油,称驱油动力。
2. 微观水驱油机理
油水是两种不互溶液体,其界面张力高达30-50mN/m;
油层岩石是由几何形状和大小极不一致的矿物颗粒构成,且 矿物颗粒的组成也不完全相同,这些因素决定了孔隙介质的 微观几何结构和表面性质极不均一; 油层的高度分散,使界面性质对油水流动有着关键影响,特
别是毛管力对油的滞留和排驱起着主导作用。
2. 微观水驱油机理
驱油效率( ED)

微观水驱油实验及剩余油形成机理研究

微观水驱油实验及剩余油形成机理研究
(. 南 石 油 大 学 油 气 藏 地 质 及 开 发 工 程 国家 重 点 实 验 室 , 1西 四川 成 都 6 0 0 2 西 安 石 油 大学 石 油工 程 学 院 , 西 西 安 70 6 ) 15 0;. 陕 10 5
摘 要 针 对 高 中低 不 同渗透 率的真 实岩 心 平 面模 型 ,采 用最 新研 制 的彩 色可视 化 图像 分析 系统
有 明 显 的选 择 性 , 主要 发 生在 千枚 岩 屑 、 泥岩 屑 、 岩 片
本不 出油 ,统计 计算 每 个模 型 的最终 采 收率及 低渗 模
型不 同驱替 速度 下 的采 收率 。
表 1 岩 心 物 性 和 平 面 模 型 参 数
屑及 石英 岩 屑 内部及 其边缘 , 要 为粒 内溶孑 , 量 为 主 L少
收 稿 日期 :0 7 0 — 7 20—3 2。 作者 简介 : 苏娜 , , 8 年生 , 女 1 1 9 开发 地质 学专业 在读硕 士研究
生, 主要 从 事 油 藏 描 述 及 数 值 模 拟 研 究 。E m i a gl. e@13 - al nea u : s 6.
( ) 3个模 型抽真 空并 饱 和水 , 1将 确定每 一个 模 型
维普资讯





20 0 7年 1 1月
F U B O K O L& G SFE D A 工 L C I A IL
第 1 第 6期 4卷
微观水驱油实验及剩余 油形成机理研 究
苏 娜 黄 健 全 韩 国辉 于 春 生
型 依 次 以 0 , .,. mL・ 的驱 替 速 度 至 出 口端 基 . 03 04 2 h
mm或 小 于 02 m 属砾 屑及 细砂 屑 。经薄 片观察 , . m 5 黏 土杂基 数 量在 1 一2 常与塑 性变形 的 千枚 岩屑 、 % %, 泥 岩 屑共 同充 填孑 隙 。 蚀 作用及 次生 溶孑 常 可见及 , L 溶 L 具

水驱油藏注气驱油机理及渗流规律研究

水驱油藏注气驱油机理及渗流规律研究

水驱油藏注气驱油机理及渗流规律研究
水驱油藏注气驱油技术是一种常用于油田开采的方法,其目的是提高油井的采收率。

该技术的原理是在注水的同时向油藏中注入气体,使得油与水之间形成一个气体层,从而使油在水的推动下向油井移动,提高采油效果。

气体在油藏中的渗流规律是指气体在油藏中的传输方式和路径。

气体注入后,在油藏中形成一个气体层,气体通过油藏的孔隙和裂缝向油井移动,同时压缩油层中的水,从而推动油向油井移动。

气体在油藏中的渗流规律是由油藏的物理性质、气体注入量和注入方式等因素决定的。

水驱油藏注气驱油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渗流规律研究和注入参数优化研究。

渗流规律研究是通过实验、数值模拟等方法探究气体在油藏中的传输方式和路径,以及油、水、气三相的相互作用规律。

注入参数优化研究则是针对不同油藏特征和地质条件,通过改变注气量、注入时间等参数来优化注气效果,提高采收率。

水驱油藏注气驱油技术的研究对于提高油田开采效率、促进油气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驱油技术

中国的驱油技术

提高油气田采收率始终业界关注的话题,以大庆为代表的水驱、聚驱采收率技术,创造了具有世界水平的成果。

在此基础上,中国石油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又形成了新水驱、蒸汽驱、SAGD、三元复合驱、火驱、CO2驱等战略性、前瞻性的提高采收率技术,为中国老油田继续提高采收率奠定了技术基础,提供了各类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各种选择,也是中国提高采收率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一、水驱(超前注水技术)超前注水技术是长庆油田原创技术,是水驱采收率技术的最新表现形式。

其背景是:针对储层压力系数低、地饱压差小、启动压差大、低渗透、特低渗透资源等特点,长庆油田特低渗透开发,通过长期的实践,受“污水回灌现象”的启示,首次创新性的提出和研发了“超前注水”理论与技术。

“超前注水”技术是特低渗透油田最具影响力的的核心技术。

超前注水技术的基本概念。

注水井在采油井投产前3个月或半年而提前投注,使原始地层压力保持在110%—120%之间,称之为超前注水。

其做法是“先注后采”,也就是说“先钻注水井,后钻采油井。

基本原理是:(1)增加驱替压力梯度, 减少启动压力影响;(2)有效防止原油性质的改变, 保证渗流畅通;(3)提高注入水波及体积;(4)降低油井初期含水;(5)降低油田产量递减率。

应用效果。

长庆油田从1995年开始,在安塞、靖安、绥靖、西峰、南梁、姬塬等油田实施超前注水,初期平均单井产油量达到5.42 t/d, 比相邻区域非超前注水区油井初期产能提高1.35t/d,平均单井产量比同步或滞后注水区提高了20~30%,效果十分明显。

西峰油田通过整体超前注水, 降低了油田的综合递减率。

长庆西峰油田白马区2002 年至2003 年产能建设井的综合递减率分别为8.5% 和5.0% , 而三叠系其他非超前注水区近4 年的产能建设综合递减率为14.2%。

由于在长庆西峰油田超前注水区建立了有效的压力驱替系统, 初期单井产量提高1~2t/d, 而且产量相对稳定。

超前注水技术的重大意义是:(1)解决了“低渗透”储层“低压”问题(世界性难题);(2)解决了低渗透油田投产后采油、采液指数下降的难题(世界性难题);(3)使低渗透油田从投产之时就保持原始地层压力的平衡;(4)建立有效的压力驱替系统,提高单井产量;(5)避免因地层压力下降造成储层物性变差。

试析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

试析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

试析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一、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机理通过考察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油水界面的作用特征、水驱后残余油的受力情况以及表面活性剂对残余油受力状况的影响,认为表面活性剂驱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机理提高原油采收率。

1、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机理在影响原油采收率的众多决定性因素中,驱油剂的波及效率和洗油效率是最重要的参数。

提高洗油效率一般通过增加毛细管准数实现,而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则是增加毛细管准数的主要途径。

毛细管准数与界面张力的关系见下式:NC=νμW/σWO式中:NC——毛细管准数,无量纲;ν——驱替速度,m/s;μW——驱替液粘度,mPa·s;σWO——油和驱替液间的界面张力,MN/M。

NC越大,残余油饱和度越小,驱油效率越高。

增加μW和ν,降低σWO可提高NC。

其中降低界面张力σWO是表面活性剂驱的基本依据。

在注水开发后期,NC一般在10-6~10-7,NC增加将显著提高原油采收率,理想状态下,NC 增至10-2时,原油采收率可达100%。

通过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可使NC有2~3个数量级的变化。

油水界面张力通常为20~30mN/m,理想的表面活性剂可使界面张力降至(10-4~10-3)mN/m,從而大大降低或消除地层的毛细管作用,减少了剥离原油所需的粘附力,提高了洗油效率。

2、乳化机理油水系统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后,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微乳液,从而降低或消除驱替流体与油之间的界面张力,使不流动的油能够流动,或将地层中分散的油聚集,形成一高含油饱和度带,将水驱残留下来的油驱替出来。

表面活性剂的注入类型见图(4-1),它包括:(a)表面活性剂注入体系(A),注入体系中只有表面活性剂和水,不含油;(b)常规的微乳液注入体系(M),注入体系的组成处于双结点曲线以上的单向区内;(c)非混相微乳液注入体系(I),它的体系组成位于双结点曲线以上或其临近的区域;(d)可溶性油注入体系(S),体系主要由无水的高浓度表面活性剂和可溶性油组成。

断块油藏水驱油注采耦合机理及参数优化

断块油藏水驱油注采耦合机理及参数优化

断块油藏水驱油注采耦合机理及参数优化发布时间:2021-06-08T14:53:21.217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作者:王亚慧[导读] 摘要: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中,复杂断块油藏的储量约占中国已开发总储量的32%,绝对剩余可动油的平均分布概率占39.5%。

天津大港油田第五采油厂摘要: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中,复杂断块油藏的储量约占中国已开发总储量的32%,绝对剩余可动油的平均分布概率占39.5%。

随着开发年限的增加,许多油田的平均含水率已超过 90%,开始进入高含水期,产量进入下降期。

这些断块油藏在高含水期的主要特征是剩余油分布分散,形状不规则,难以开采。

随着长期注入水的侵蚀,高渗透层或带的渗透非常明显,采油井见水过早。

在这种长期的油井工作制度下,出现了“高含水、低出油”的局面。

然而,在高含水开发期,仍有大量剩余油被困或锁在这些储层的岩石孔隙中,储层的潜在剩余油面积相对较大,稍加提高原油采收率也具有相当高的潜在开采价值。

基于开发的现状,尽量减少油田管理高成本的投入和工程的成本费用,寻求能“控水稳油”的生产机制或者调控技术来提高采收率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断块油藏;注采耦合;剩余油潜力区引言近年来,在原有的常规注水方式上,学者们提出了一种“注、采之间耦合技术手段,注采耦合机制不仅涵盖了周期注水、间歇注水、不稳定注水等注水井的调整方法,还调整了生产井的工作制度。

在不改变井网或在原有井网基础上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的情况下,仅通过改变注水井和生产井的工作制度,在地层中形成不稳定的压力场,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使油藏中的油和水能够重新分布,提高注入水的波及效率和洗油效率。

1 注采耦合机理 1.1 复杂断块油藏耦合机理断块油藏主要为陆相沉积储集层,油层层系较多,非均质较为严重。

在不增加钻井及化学用剂提采剩余油等其他成本的情况下,大多数老油田通过研究水动力学方法来提高挖潜剩余油,但未有一套完整的注采系统机理研究,所以本文提出注采耦合机理为主进行研究。

高含水油藏CO2驱油机理

高含水油藏CO2驱油机理
Ab s t r a c t : CO2 f l o o d i n g i s a b l e t O e f f e c t i v e l y i n c r e a s e c r u d e o i l r e c o v e r y r a t e .H o we v e r ,i n h i g h wa t e r c u t o i l r e s e r v o i r s ,wa t e r c a n d i s — s o l v e CO2 a n d h a mp e r c o n t a c t b e t we e n CO2 a n d c r u d e o i l ,t h e r e b y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l o o d i n g e f f e c t .To a d d r e s s t h i s i s s u e ,t h i s s t u d y c o n -
( Si n o p e c Pe t r o l e u m Ex pl o r a t i o n a n d Pr o du c t i o n R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Be i j i n g 1 0 0 0 8 3,Ch i n a )
-___
同 含水油藏 C O 2 驱 油 机 理

I 一
周 宇 王 锐 苟 斐 斐 郎 东 江
( 中国 石 油 化 工 股 份 有 限公 司 石油 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北 京 1 0 0 0 8 3 )
摘要 : C O 驱 油 能 够 有 效 提 高 原 油采 收率 , 但在高含水油藏 中, 水 能够溶解 C O , 并影 响 C O 与原 油 接 触 , 从 而 影 响 驱 油 效 果 。 针 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分析微观水驱油机理,了解水驱残 余油的形成、滞留和排驱,本节在单孔隙模型 和双孔隙模型的基础上,说明残余油的形成和 捕集。
1.2.1 驱油效率( ED)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定义:油藏被水波及的体积内,水驱替的油量与波及体积内原油
地质储量的比值,又称为洗油效率。驱油效率总是小于1。
r12
(1.25)
o w 和 LLw Lo
则:
PAB
8Lv1
r12
Pc1
(1.26)
P AB
8 Lv 1
r1 2
Pc1
(1.26)
方程式(1.26)右边的两项的数值是有用的。设想在半 径为r的单一孔隙中水驱油速度为3.53 μm /s 、孔隙的长 度为500 μm ,粘度为1mP.s 、界面张力为30mN/m), 接触角θ为零。表1.1给出不同孔隙半径的pA-pB数值。
Po是油水界面上一点的油相压力,Pw是界面下水 相的压力,产生的力平衡如下:
Po=Pa+ρogh1 和 Pw=Pa+ρog(h1+h)- ρwgh 式中,Pa:为大气压,dynes/cm2;
(1.6) (1.7)
h1、h:为图中液体的高度,cm;
ρo、ρw:分别为油水密度, g/cm3;
Patm
h1 po
1.单孔隙模型
尽管单孔隙模型与实际的油藏相比,可能相差甚远。
但是它仍然是一种有用的概念。如图1.7所示,我们先研究 一根等直的柱形毛细管。设毛细管的半径为r,油水界面的 表面张力为σ,油—水界面弯液面的曲率半径为R,则弯液 面两恻的压差(即毛细管压力)Pc应为:
po
pw
pc
2
R
2 cos
(1.19)
率乘体积扫油效率,约50-70%; ED --水波及区内排驱的油量百分数,约30-40%。
故,水驱采收率约为15-30%OOIP。 OOIP-Original Oil in Place,原始石油地质储量。
剩余油:水驱后,因水未波及到的区域而 留在地下的原油。
残余油:水驱后,水波及区域所滞留在地 下的原油。
力不足以将孤立油滴从驱替速度较低的孔隙中驱替出来的话,
油相就会俘留。
l
qo
pA
p1 p2
q1 q2
r1 r2
(a)
pB
q2
(b)
(c)
图1.9 并联毛管中的水驱油
并联孔隙模型中的捕获作用,可依据渗流的元体模型,估算每一个
孔隙中的水的流速和毛细管力来模拟。如果两相的密度都不变,各相的 渗流都是稳定的,而且可依据表达圆管中层流的Poiseuille方程式计算流 速。若v1为孔隙1中的流速,那么,由渗流流体和孔隙壁之间的粘滞力引 起的压力降就可由以下方程式求出:
σos –σws = σow cosθ
(1.5)
σos、σws、σow分别是油固、水固和油水之间的界面
张力,θ为接触角。
σow

σws
θ

σos
图1.5 油、水、固界面间的界面力
1.1.2 毛管压力
毛管中因为两种不互溶流体中的界面存在张力,在分界面 上存在压力差,这个压力差称为毛管压力—Capillary Pressure, 两种流体中有一种流体比另一种流体更优先地润湿固体表面。 毛管压力可以表现为毛管中液体上升或下降行为,如图1.6玻璃 毛管中上升的水,水上面的液体是油,因为水完全润湿玻璃毛 管,所以表现为毛管中液体上升。
表1.1 水润湿孔隙中,孔隙速度为3.35 μm /s 时,
粘滞压力降同毛细管压力降的对比
孔隙半r (μm)
2.5
粘滞压力降 8Lv/ r2
(Pa)
2.26
毛细管压力△pc (Pa) 24000
总压降pA-pB (Pa)
-23998
5
0.56
12000
-12000
10
0.141
6000
-6000
25
P1 P2 2 cos / r2
(1.21)
图1.8 变直径毛细管内油、水的界面示意图
显然,欲使油滴移动的压力,大抵与孔隙喉道半径r2 相关。例如,r2=1μm,σ=5mN/m,油和水性质同前,则 要将此油滴推过孔喉的压力必将大于10-1bar。
现在假定这些形态相同的非等径孔隙的平均长度L为50 μm ,每个孔隙中都有一个 油滴,欲使每个油滴能够移动 ,则所需的压力梯度为:
0.023
2400
-2400
50
0.0056
1200
-1200
100
0.0014
600
-600
表1.2给出了相应于各个孔隙的流速为零、正值和负值 的压力降。两孔隙中同时驱替时,速度v1t和v2必然为正值。 这只有在△PAB>-Pc1和△PAB>-Pc2时,才可能发生。由 于r2>r1, Pc2<Pc1。只有当△PAB>-Pc2时,才发生同时驱 替。
(1.8)
毛细管压力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主要依优先润湿性而定,
非润湿相中的压力较大。在前面已了解油水的界面张力,通过换算毛管
压力为:
Pc
2 ow cos
r
(1.11)
毛管压力与液/液界面张力、流体的润湿性、毛管大小有关。毛管压
力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符号仅仅表示毛管中相压力较低。具有
较低压力的一相总是优先润湿毛管。作为毛管半径和润湿性的函数,当 毛管半径和岩石表面润湿相的亲合力增加时,毛管压力Pc减小,这一点 非常重要。
为r的毛管插入一盛水的烧杯中,毛管中水将升到某一高度,并且因为
力的差异会产生一弯液面。静态条件下,
力是通过作用在液柱上的重力所平衡:表面张力向上的垂直分力×润
湿周长=作用在液柱上向下的重力。即:
σcosθ2πr=πr2h(ρw-ρa)g
(1-3)
式中,r:毛细管半径,cm;
h:毛细管中水的上升高度,cm;
1.2 微观水驱油机理
油 水 是 两 种 不 互 溶 液 体 , 其 界 面 张 力 高 达3050mN/m。油层是高度分散体系,界面性质对油水流 动有着关键影响,特别是毛管力对油的滞留和排驱有 着主导作用。油层岩石是由几何形状和大小极不一致 的矿物颗粒构成的,形成一个复杂的空间网络,且矿 物颗粒的组成也不完全相同,这些因素决定了孔隙介 质的微观几何结构和表面性质都是极不均一的。油层 性质的非均质性,增加了水驱油的复杂性,直接影响 微观水驱油效率ED。
式中,Po,Pw分别为油相和水相的压力,θ为接触角。
图1.7所示的油水界面,在柱形毛细管中系处于平衡状 态。亦即,油、水两相处于静态平衡。如果,r=1μm,σ =5mN/m,θ=0(表示毛细管表面完全为水所润湿),则:
Pc=2×5mN/m×10-6m =104barN/m2=10-1bar
显然,如欲改变油—水相的静态平衡,而使油水两相 在毛细管中流动,则所施加的压力必须大于Pc。这就是通
式中, pA-pw — 水相中由粘滞力引起的压力降; pw-po—由毛细管力引起的界面两边的压力变化; po-pB —由粘滞力引起的油相中的压力降。
对于孔隙1将方程式(1.22)和(1.23)代入方程式(1.24)中,即可 得到方程式(1.25):
因为:
pA
pB
8wLwv1
r12
2 cos
r1
8o Lov1
面力指表平面的单位表面长度上的作用力。表面张力可如图1.2那样 形象化。F是对长度为L的液体表面作用的法向力,单位长度上的法 向力(F/L)就是表面张力,通常用dynes/cm表示。
表面张力与产生新的表面所要作的功有关。
假定,图1.2中的力F移动了dx距离,产生的新
的表面是Ldx,所作的功可表示为:
剩留油:水驱结束后,水波及和未波及区 域的残余油和剩留油的总合。
1.1 油藏排驱过程中的力
1.1.1毛管力(Capillary forces) 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
油藏中的油和水是非混相流体,它们共存于多 孔介质中,与油水相有关的界面张力将影响相的 分布、相的饱和度和相的排驱。
表面力即表面抗张力。用表面张力σ来确定表面力的大小,表
p1
8 L1v1
r12
(1.22)
式中L1为被某一特定相充填的孔隙长度。由于孔隙被水优先润湿, 就会在油水界面两边的水和油之间形成压差。方程式(1.23)表明油相 压力大于水相的力:
P3 )
如果我们考虑水进入孔隙1后A、B两点间的压力分布,即:
pA pB pA pw pw po po pB
1.1 微观水驱油机理
1.1.1 单毛管中的水驱油
油水是两种不互溶液体,其界面张力高达30-50mN/m。 油层是高度分散体系,界面性质对油水流动有着关键影响, 特别是毛管力对油的滞留和排驱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油 层岩石是由几何形状和大小多极不一致的矿物颗粒构成的, 形成一个复杂的空间网络,矿物颗粒的组成不完全相同。 这些因素决定了孔隙介质的微观几何结构和表面性质都是 极不均一的。油层性质的非均质性,增加了水驱油的复杂 性,直接影响微观水驱油效率ED。
2.双孔隙模型
在水润湿岩心中被俘留的剩余油呈多种形态(如珠状 或滴状),并被封闭在单孔隙或多个孔隙中。当流动水施 加在油上的力不能克服水优先润湿产生的毛细管力时,原 油就会被捕留住。
用图1.9中的并联孔隙模型可形象地说明水驱油时过程的 基本特征。在图1.9中,水在半径分别为r1t和r2的两个孔隙中 驱油。在A点和B点处,两孔隙相连形成并联孔隙。对此例来 说,油水两相的粘度和密度是相等的。假设孔隙1比孔隙2小。 如果一个孔隙中的驱替速度比另一个快,而且AB两点间的压
1 水驱油机理
油藏排驱过程中的力 微观水驱油机理 宏观水驱油机理 毛管数及其意义 粘性指进与舌进 影响水驱采收率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