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凭什么成为“中国崛起”的赢家

合集下载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崛起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崛起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崛起德国作为二战中的主要参战国之一,在战争期间经历了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崛起过程。

这场战争改变了德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并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崛起,包括战略决策、军事实力、经济发展和国内政治。

战略决策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功崛起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其独特的战略决策。

自上世纪20年代初开始,德国开始了一系列有计划的步骤来恢复其军事实力。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采取了一系列激进的外交政策,包括退出裁军条约、重建军事力量和重新站稳国际舞台的立场。

德国执行的军事战略也证明了他们在战场上的决心和效率。

德国在波兰战役、挪威战役和法国战役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胜利,展示了其卓越的战略指挥和战术表现。

军事实力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展示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

德军采用了许多创新的武器和战术,如闪电战和坦克部队的集群运用。

由于这些军事技术的引进和持续改进,德国军队在战场上表现出色。

德国的军队在战争初期凭借着出色的组织和执行能力,在波兰战役和法国战役中取得了迅速的胜利。

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德国在面对苏联等强大敌人时也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其军事实力逐渐受到压制。

经济发展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经济发展为其在战争中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30年代,德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如自给自足和重工业发展计划,以提高其经济实力。

在战争爆发之前,德国在钢铁、化工和汽车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这些经济基础不仅为德国的军事实力提供了支持,还为其在战争期间的经济产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然而,在战争的后期,德国经济面临了巨大的困难,尤其是由于盟军的经济封锁和资源短缺。

国内政治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崛起也与其国内政治形势密切相关。

在纳粹党的领导下,德国实行了专制政治体制和族群主义政策,并对犹太人、残疾人和其他少数群体进行了迫害。

这种集权的政治体制使得德国能够快速做出决策,并有效地组织和控制其国民资源。

德国崛起对我国崛起的启迪

德国崛起对我国崛起的启迪

论大国崛起乃至德国对我国崛起的启迪当欧洲各国纷纷建立民族国家之际,欧洲大陆中部的一片国土始终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对分裂有着痛苦记忆的德意志人在思索中呼唤着一个统一的国家。

通过不懈努力,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的通过经济统一实现政治统一的方式得以实施,关税同盟的建立使贸易壁垒被打破,德意志经济快速发展。

铁血宰相俾斯麦则在欧洲列强环伺的夹缝中求生存,在外交上作足准备后,最终以三场对外的战争,在1871年完成了德国统一。

第一步是1864年初挑起对丹麦的战争。

把属丹麦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两公国(居民多数为德意志人)并入德国。

第二步是1866年挑起对奥地利的普奥战争。

1866年7月3日在萨多瓦战役中,普鲁士获得决定性的胜利。

根据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兼并了荷尔施泰因以及战争中站在奥方的几个德意志联邦诸侯国,统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北德意志联邦。

第三步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

1870年9月17日,在俾斯麦的挑动下,法国向德国宣战。

拿破仑三世吹嘘说,这只是一次“到柏林的军事散步”。

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鲁士,而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坚决反对分裂的德意志民族。

1870年9月2日,德军在色当战役取得对法国的决定性胜利,生俘了拿破仑三世。

至此,统一南德的障碍已除,德国的民族战争的任务已经完成。

俾斯麦驱兵直入巴黎。

18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宣告了德国的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

俾斯麦也同时出任德意志帝国的宰相。

他遵循欧洲大国的均衡原则,为德国带了宝贵的和平发展空间。

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教育、科技的德意志,迅速站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沿,用30多年的时间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但是,随后德国却很快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二战后,德国再次分裂。

通过对战争的深刻反省,德国最终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国家的再次统一(1990年10月3日0时.)首先从经济上来看,那我们就从我国民企发展不力和国进民退的现状来看看德国怎么做的目前世界上有四类国家:第一类是民富国强。

德国是如何走上民富国强之路的

德国是如何走上民富国强之路的

德国是如何走上民富国强之路的文:Yangpeichang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现状及人民的富裕程度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国家:第一类是民富国强的国家,即老百姓普遍富裕,国家也强大,政府开支基本上足够,还有点余钱去帮助穷国,这以德国、奥地利、瑞士、荷兰、北欧等为代表。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18世纪曾问道:“国家是先以民众贫困作代价而使自己变富呢?还是让国民先富起来再实现自己的富裕?”结论是:“只有个人的富裕才能很快推动国家的富强。

” 民富国强的国家以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多数老百姓的富裕,是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国家发展的保证和民族昌盛的基础。

经济学家郎咸平列出过一个数据:世界各国的人均工资,第一名是德国,每小时30美金。

在以德国为代表的民富国强型国家里,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提供更多更好的如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服务,经济发展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第二类为民不富而政府财力雄厚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度,政府的收入不仅仅是税收,还有自己的企业、有自己的投资,政府不仅是裁判员,而且还是球员。

政府一掷千金而老百姓生活千差万别,少数人已经过上了发达国家的富裕生活,而大多数人还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甚至有的还在贫困线上挣扎,这以前苏联和个别新兴发展中国家为代表。

前苏联曾在世界上算是一个强国,实力仅次于美国,但最后还是解体了,它的教训之一就是国家强大但人民不富裕。

小时候看前苏联影片《列宁在1918》,对其中的一幕印象深刻:战争期间,物资短缺,列宁的警卫员瓦西里与妻子互让一只面包,并坚定地告诉妻子:“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这是当时在困难时期人民坚定不移的信念。

在十月革命后,战争和饥荒严重威胁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创业,为实现共同理想而艰苦奋斗,奔向新的生活。

而在半个世纪后,前苏联的特权阶层逐步形成。

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特权阶层的子女,凭特权地位就能读最好的大学,找好的工作,在权力岗位就职。

德国经济成功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经济成功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
法》 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 从 而形成 了如今社会保 障制度 的雏形 。 经过一百多年 的不 断发展与完善 , 德 国已基本建立起 “ 从 摇篮 到坟墓” 的相 当完备 的社会保 障体 系 , 极大地 缓和 了阶级 矛盾
2 、 中小企业 的强力支撑 。作为一个老牌资本 主义 国家 , 德
国从来不乏 国际知名 的大企业大集 团 , 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西 门
素质技能型人才。难怪有学者将 “ 双元制 ” 职业教 育模式 比作是 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 成为世界上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典 范。
5 、 健全的社会保 障体 系。 德 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社会
的 。另外需要特别说 明的是 , 德国强劲的出 口 也 得益 于统 一的 欧元货币制度 。正是 由于欧元 的流通与使用 , 使得德国成功规 避 了因欧元 区其他 国家采取货币贬值可能带来的 出口困局 , 从
子、 大众 、 拜 耳等 , 但 德 国经 济真 正 的主体却是 广大 的 中小企 业 。德 国的中小企业专注 于各 自的行业领域精耕 细作 , 专业化 程度极 高 , 往往处 于产业链 和价值链 的高端 , 加之科学 的管理
理念 和稳健 的经 营策 略 ,因而具有很 强的活力和市场竞 争力 。
德 国经济之所以能率先从 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
并 保持着较 为稳 定的增长 , 是有其雄厚 的底蕴基础 的。归结起
来, 主要有 以下原因 : 1 、 强劲的外贸拉动。作为 曾经的世界“ 出 口冠军 ” , 德 国经
4 、 闻名遐迩 的“ 双元 制” 职业教育 。发达的教育体系 , 为德
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 了雄厚 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其 中, 最
济 的对外依存度很高 。据统计 , 2 0 1 3 年德 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

论德国经济崛起的科技因素及对中国的启示

论德国经济崛起的科技因素及对中国的启示

论德国经济崛起的科技因素及对中国的启示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学院:论德国经济崛起的科技因素及对中国的启示内容摘要德国从濒临亡国的绝境发展成一个令人瞩目的强国,经历三度崛起的大喜大悲,尤其是二战后战败的德国不仅面临着因战争遭受的严重经济衰败局面,而且面临着因美苏冷战而导致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致使统一的经济被割裂。

但之后德国经济高速发展,并在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发展再次超过英法。

国民总产值位列世界第三,成为欧洲头号经济强国。

本文通过对比论证,在对德国崛起的国际背景,国内环境进行介绍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系统分析了二战后德国经济崛起的多方面因素,及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并就科技因素做出了进一步研究,探讨;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所面对的在科技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反思,进而提出在当前中国经济要实现新一轮腾飞应在科技方面采取何种战略与措施。

关键字经济崛起因素科技人才政策启示论德国经济崛起的科技因素及对中国的启示二战后的德国经济面临着严重衰败的局面,而且因美苏冷战而致使统一的经济被割裂。

但之后德国经济高速发展,并在20世纪50年代起快速崛起,并创造“德国奇迹”,到60年时代初德国经济发展再次超过英法。

国民总产值位列世界第三,成为欧洲头号经济强国,直至现在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德国经济依然保持强劲势头,继续迅速发展。

当我们仔细回顾德国崛起的历程就会发现在的经济崛起的众多因素中科技占了至关重要的地位,直至今日,依然在德国经济发展中保持起着重要作用。

转看我国,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崛起备受瞩目。

无论是“金砖四国”的崛起,还是“中印”联手“打造亚洲世纪”的预测,中国的经济崛起都是无法忽略的。

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暴露出来一些薄弱环节,在此我们不妨借鉴德国崛起的一些经验,更好的应对当前形势,以促进我国经济的新一轮腾飞。

一、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首先被赶出了资本主义市场。

根据“四化”方针,即非军事化,非纳粹化,非中央集权化和非工业化方针,德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被削弱甚至被消灭的计划。

德国与中国的经济关系

德国与中国的经济关系

德国与中国的经济关系--辉煌的历史和光明的前景1972年德国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此后德中经济关系发展迅速,成果显著。

建交当年德国对华出口额仅为2.7亿欧元,2002年的出口业绩相当于1972年的50倍。

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德国在亚洲最重要的出口市场。

反过来看,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近年来最大的欧洲投资来源国。

磁悬浮技术在上海首次投入商业运营是最具有轰动效应的双边合作项目。

该项目于2001年夏季开工建设,从浦东机场出发,直达上海市区。

2002年12月31日,德国联邦总理与中国国务院总理共同出席了磁悬浮列车开通仪式,并试乘了首次列车。

这件事突出表明了德国企业在华成功的商务活动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贸易关系中国在2002年超过日本成为德国在亚洲最重要的出口市场。

德国远远领先于其他欧洲国家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

德国也是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欣欣向荣。

按照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德国2002年前11个月对华出口增长18%,达到131亿欧元。

换言之,德国企业在去年的对华出口额相当于1972年的50倍。

德国企业也从中国大量进口产品,进口额仍高于出口额,中国出口企业一直在积极开拓德国市场。

与建交时1972年相比,去年从中国进口商品额相当于当年的100倍。

截止2002年11月底,德国从中国的进口达到了190亿欧元,增幅为4.2%(中国的海关统计不包括通过香港、荷兰的转口贸易数据,结果显示中方拥有贸易逆差)。

德国对华出口的主要产品为:机械、电子、汽车和化工产品。

德国从中国主要进口电子制成品、纺织品、服装和机械。

德国在华投资德国是近年来欧洲最大的对华投资来源国,但是仍然明显落后于香港、美国和台湾。

按照德国联邦银行的统计,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到2000年底为止,德国企业在华投资实现了翻番,达到了53亿欧元。

如果将德国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投资一并计算在内,总投资将达到87亿欧元。

按照中国的统计数字,2001年全年德国在华投资额为13亿美元;2002年前10个月的投资额近10亿美元。

大国崛起德国的原因大国崛起之德国

大国崛起德国的原因大国崛起之德国

大国崛起德国的原因大国崛起之德国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大国崛起之德国”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大国崛起之德国德国之盛世,依我看,胜在两处,一为教育的普及,二为统一的国家。

教育之重要,无需赘言,放在当今中国也可见一斑。

教育的根本就是推动整个国家的科技发展。

而小平同志也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整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不言而喻。

只有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方能带动作家腾飞。

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就指出了德意志的出路。

他说:“这个国家必须以精神的力量来弥补躯体的损失。

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

我从未听过一个国家办教育办穷了,办亡国了。

” 正是基于教育为本的思想,普鲁士普及全民教育,实行强迫性教育制度,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义务。

1颁布《学校法草案》,将这一制度以法律的形式予以保障,规定教师享有公职人员的一切权利与义务,学生免交学费。

即便是在遭到法国入侵,普鲁士还在向拿破仑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时,下决心要办教育的国王拿出了最后一点家底,每年为柏林大学拨款15万塔勒。

在危难之时仍然以教育为本,不得不佩服当时普鲁士的统治者的魄力。

而且更难为可得的是统治者为教育提供资金的时候,并没有限制学术的思想。

洪堡提出:国家必须对教学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为科学而生活”成为柏林大学的校风。

也正是在这样的空前自由的氛围下,在这个大学的讲台上出现了黑格尔、叔本华,出现了格林兄弟,出现了爱因斯坦、出现了费希尔、马克思、俾斯麦、费尔巴哈、海涅、拜耳、赫兹、诺伊曼等等。

教育给德国带来的利益在之后的几十年,显而易见。

国前总理科尔这样说过,我们德国人对大学教授的尊重远远超过对商业巨子、银行家和内阁部长,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德国与当时欧洲其他国家的很大区别在于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德意志被拿破仑征服之后,一直是处于分裂状态,又300多个小的邦国构成,彼此相互独立。

非常不利于经济2的发展。

一战后德国为何又能迅速崛起

一战后德国为何又能迅速崛起

一战后德国为何又能迅速崛起内容摘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初期,德国不仅政治局势动荡,而且经济上也是山穷山尽,每况愈下。

但是在经过短短二十来年时间后,德国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为什么德国能够如此迅速地崛起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深思的问题,一个国家的崛起,除了它自身努力发展的原因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原因。

在这里,我仅从自己的理解来论述德国能够如此迅速崛起的几个主要原因。

关键词:德国、“道威斯计划”、国联、赔款(一)接受“道威斯计划”一战后的德国因为赔款、战争消耗等等原因,国内经济一度陷入崩溃局面。

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引起了协约国的不安。

在协约国看来,如果不稳定德国的经济形势,那么德国就无力偿付赔款。

而英国等大国也不希望德国就此衰落下去,使得法国称霸欧洲大陆。

基于这些原因,在美、英的积极策划下,赔款委员会制定了“道威斯计划”。

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德国政府实行货币改革,以稳定德国通货;向德国政府贷款8亿金马克,以偿付赔款;德国政府则以关税、简接税、铁路和工业债券的收入作为抵押。

该计划首先给了德国8亿金马克的贷款,协助了德国稳定了通货和平衡预算。

接着,计划又提出由德国发行铁路和工业公债160亿金马克,公债一半以上销往美国,1/4以上销往英国。

计划规定是逐年增加的办法支付。

“道威斯计划”实行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入德国,解决了德国恢复工作中资金欠缺的燃眉之急,从而使德国经济好转。

据统计,从1924年至1929年,外国对德国贷款和投资共有326亿马克,超过了德国在同期应偿付的赔款数,①这些贷款和投资的90%被大垄断和大公司所占有,使德国实现工业现代化有了可能。

这个计划的签定减轻了德国的赔款义务,促进了德国的复兴。

(二)“工业合理化”除了接受贷款和投资外,德国还大量引进了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其具体表现是在全国开展“工业合理化”运动,在生产领域引进新的生产方法,大力提倡科学进步。

杨佩昌:为什么德国民富国强

杨佩昌:为什么德国民富国强

杨佩昌:为什么德国民富国强2014-01-22 17:48:58归档在青年中国说 | 浏览 12274 次 | 评论 18 条凤凰博报名博校园行演讲精选集《青年中国说》精彩推荐亚马逊订购请点击此处>>>当当网订购请点击此处>>>京东商城订购请点击此处>>>杨佩昌:非常感谢在座的同学对德国有兴趣。

只要你对德国有兴趣,我对你就更有兴趣,因为我这一生都交给德国了。

我本科学的是德国语言文学,硕士是德国经济政策,博士是德国经济史,对德国算是有所了解。

但是今天我的演讲不是学术性演讲,而是我对德国的观察和体会。

今天讲三点,第一点,德国民富国强吗?第二点,为什么德国民富国强。

第三点,德国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首先是德国的交通。

德国的高速公路有几大特点,第一是路况特别好;第二是不限速,开200多无所谓;第三是不收费,德国所有公路没有收费站;第四是特别有秩序,最外面一条道是大货车,中间是小车,最里面是超车道,超车道一般不会有人占道,如果特别着急的话,超了车赶紧回来。

第二个例子,德国是一个足球大国,这么好的足球技术是怎么炼成的?我住在德国一个小村上,这个村只有一百二十多户居民,但村里的足球俱乐部里却有五支球队。

德国足球踢的好是有群众基础的。

还有,德国的葡萄酒也非常有名。

一提起葡萄酒大家就想起法国,因为葡萄酒有一个元素是浪漫。

实际上德国葡萄酒丝毫不亚于法国,但德国的特点是严谨认真,所以德国葡萄酒的名声就怎么都起不来。

但德国葡萄酒的味道是非常好的。

我有一个观点,全世界无论有多少个国家,只能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民富国强,这一类国家并不多,德国是其中代表;第二类是国强民弱,这个国家我就不方便多说了;第三类是国弱民穷,非洲的一些小国是比较典型的;第四类是民富国穷,说出来大家可能会大跌眼镜,美国就是这一类。

别看美国这么强大,世界地位这么高,但是政府穷的不得了,既欠内债又欠外债。

德国经济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经济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经济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观察全球经济发展,德国经济无疑是许多国家学习的榜样之一。

经过二战和不断的重建,德国已经成为一个拥有极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先进国家。

那么,德国经济模式以及其成功背后的原因,对中国有哪些启示呢?一、德国经济模式的三大特点德国经济模式有三大特点,即“劳动关系的协调性、企业家精神的发扬和利益的平衡性”。

这三个特点是德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

首先,德国的劳动关系非常稳定,这得益于工会和企业之间的协调。

在德国,绝大部分企业都与工会合作,共同制定薪酬标准、劳动条件、福利待遇等。

这种机制既保证了劳动者的利益,也确保了企业的稳定性和效率。

其次,德国的企业家精神非常强。

德国的大公司不仅有着强大的技术实力,还在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研发投入等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

这得益于德国政府长期以来卓有成效地鼓励并支持企业开展创新活动。

最后,德国经济的利益是平衡的。

在德国,企业家、工会、政府三方共同管理着经济,维护着各自的利益。

这使得德国的社会经济不会出现任何一方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而是各自平衡发展。

二、解析德国经济模式对中国的启示在对德国经济模式的分析中,中国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首先,中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其劳动关系。

虽然劳动法律已经很全面,但在实际执行中还存在问题,造成了许多劳动纠纷。

因此,政府和企业需要更加重视与员工的沟通与合作,发挥工会在制定规章制度、代表员工参与谈判等方面的作用。

其次,中国也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和科技研发。

从德国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研发投入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

要加强对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和引导,建立更加优化的创新生态体系,提高创新能力与世界潮流接轨的能力。

最后,平衡发展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政府应该在维护企业利益和员工权益的同时,更加注重民生建设。

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追求各方利益、社会利益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平衡,避免出现极端差异。

三、总结总之,德国经济模式以其劳动关系的协调性、企业家精神的发扬和利益的平衡性,成为了全球经济学习的榜样。

德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一、德国的崛起之路二、中国近代史走向衰落的原因三、德国崛起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借鉴测绘学院2012一、德国的崛起之路1.国家的统一2.三次崛起•当欧洲各国纷纷建立民族国家之际,欧洲大陆中部的一片国土始终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对分裂有着痛苦记忆的德意志人在思索中呼唤着一个统一的国家。

•通过不懈努力,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的通过经济统一实现政治统一的方式得以实施,关税同盟的建立使贸易壁垒被打破,德意志经济快速发展。

一、德国的崛起之路1.国家的统一2.三次崛起•铁血宰相俾斯麦则在欧洲列强环伺的夹缝中求生存,在外交上作足准备后,最终以三场对外的战争,在1871年完成了德国统一。

•第一步是1864年初挑起对丹麦的战争。

•第二步是1866年挑起对奥地利的普奥战争。

•第三步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

•第一次崛起:①1871年,结束了分裂割据状态,打败了欧洲两大传统强国法国和奥地利,完成了国家统一,成为欧洲的新兴强国。

②19世纪末,德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

③一战前,组建了以它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并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崛起:①20世纪20年代,经济复苏,并重新成为政治,经济大国。

②30年代,为解决经济危机,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外疯狂扩张,最后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势力达到了鼎盛。

•第三次崛起:①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成为西欧最强大的经济大国。

②1990年,两德实现统一,德国再度成为欧洲大国。

二、中国近代史走向衰落的原因•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史,严格意义上讲应是古代封建文明史。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期间,中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封建文明。

然而当历史进入封建社会末期,特别是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结束共计105年间,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历程中,中国屡战屡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宣告了中国古代封建文明的终结。

一、内忧•1、自满清王朝铁骑踏雄关入主中原296年以来,逐渐从开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建设逐步走向了奢靡享乐和内部政治权利的斗争漩涡中。

德国“国富民强”的奥秘

德国“国富民强”的奥秘

德国“国富民强”的奥秘作者:田德文来源:《人民论坛》2016年第18期德国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地处欧洲中部、没有明显的地缘优势和资源禀赋的德国,却始终享有着世界制造强国的殊荣。

虽然德国二战遭遇重创,但其在战后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步入“经济奇迹”时期,逐渐成为经济发达、科技领先的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德国人的“实干精神”亦受到广泛推崇。

德国在战争废墟中为何能够迅速崛起?德国人的“实干精神”、“工匠精神”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在中国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时代背景下,德国的“工匠精神”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针对这些问题,人民论坛特邀专家进行解读。

【摘要】战后德国经济走上“国富民强”的发展道路,可以归功于其对外建成了外向型经济,促进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对内实行社会市场经济。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社会市场经济文化基因【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根据欧盟的最新统计,2015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30259亿欧元,占欧盟28个成员国总值的20.68%,是欧盟经济中当之无愧的“老大”。

2011年德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年平均工资42900欧元,在欧洲仅低于北欧的丹麦、冰岛以及邻国荷兰,如果考虑到德国有8200万人,那么说德国老百姓在欧洲最富裕应该也不为过。

战后以来,联邦德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为其扩大政治影响创造了条件。

现在德国是欧洲真正的核心,在欧盟决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走通了一条“先富后强”的崛起之路。

外部条件:战后德国建成外向型经济二战结束后,联邦德国采取出口立国的政策。

据欧盟统计,德国出口额在2011年首次突破1万亿欧元大关,2015年达到11983万亿欧元,占同期欧盟28个成员国出口总额的66.9%。

目前,德国一半的就业岗位与出口有关,外贸收入占德国企业收入的约三分之一。

可以说,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是战后德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战后德国外向型经济能够取得巨大成功,首先应该归功于欧洲和世界接纳了战败的德国。

德国制造业发展能给中国哪三点启示

德国制造业发展能给中国哪三点启示

德国制造业发展能给中国哪三点启示德国制造业发展能给中国哪三点启示?2016年03月05日来源:世界(微信)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经济都萎靡不振,但有一个国家却是例外,那就是德国。

德国不但失业率低而且经济增长迅速,这样的成绩单都是由制造业强劲出口带来的。

德国制造业出口贡献了国家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二,拉动人均GDP的速度比其他任何发达国家都要快,德国被公认为欧洲四大经济体当中最为优秀的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是当今欧洲乃至世界一流的强国。

工业是德国的经济支柱,作为一个多工业中心的国家,德国的汽车工业、机器和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电气工业均在国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特别是经济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均意识到制造业对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性。

德国作为为数不多、一直坚持发展制造业的国家,成为许多国家学习的楷模。

高度重视产业链发展历史上,德国制造业一直将“规模优势”发挥到极致。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经济、政治被各种垄断性集团所控制。

例如,联合钢铁股份公司作为德国和整个资本主义欧洲生产力能力最大和最现代化的采矿-冶金托拉斯,控制着几百家企业,资本超过40亿马克,拥有职工约40万人。

西门子-舒克特公司,作为电气工业的垄断组织,1936年所属企业职工达93300人,1939年总资产超过15亿马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15个最大的工业垄断组织和银行垄断组织拥有的资产高达660亿~700亿马克。

二战结束后,德国制造业垄断组织被强制拆分,大量资产被没收,厂房、设备严重毁坏,给德国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但依赖于原有的管理、技术、市场等,德国制造业迅速崛起。

在原有垄断组织基础上拆分的德国大企业功不可没,西门子、大众、拜耳、巴斯夫等众多耳熟能详的企业集团给世界制造业市场带来一轮新的洗牌。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全球竞争压力的增大,德国制造企业展开了多次大范围的兼并重组活动。

例如,汽车领域,1950-1980年间,德国较大规模的企业从11家缩减至5家;到2010年,只剩大众、宝马、奔驰3家公司。

德国为什么崛起 149

德国为什么崛起 149

在现代社会我们谈论任何公共话题,本质上都是一个总话题的分支,这个话题叫怎样达成繁荣。

你可别觉得繁荣是个纯粹的经济学话题,啊不是,它是一个总结果一定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各个方面都形成了一个良性运转的态势,你才会拥有繁荣啊可是,那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给了我们各种各样的怎样达成繁荣的解释方案,但是你总会觉得好像缺点儿科学性,好像都是瞎子摸象,只抓到了一个局部真理。

为啥呢,当然了,所谓的科学,就是在一个单一的因和一个单一的果之间,构建一个确定性的因果关系。

为什么科学家一定得有实验室呢?这个实验室里,他就可以把其他的因素排除在外,来构建这个单一的因和单一的果之间的确定性关系,可是研究繁荣是一个社会现象,而且更要命的是一个时间性的现象很多人会说环保就繁荣有的人说组织工会就繁荣有的人说党的政策对就繁荣,都好像不是真正的真理我们没法把社会构建一个实验室。

那怎样达成繁荣,我们还要往前钻研,那只好在历史当中去找一些例子,二十世纪就有一个很好很好的例子,那就是————德国的崛起德国是全世界最经济最良性的一个国家,2015年中国的经济学家,买房。

德国现在那么完备的工业体系,那么强悍的工业技术那么勤劳的人民,那么高素质的产业工人,连美国人都羡慕。

德国现在的基础是二战后一片废墟的基础上,德国的发展过程,难得的标本。

回到德国当时的情况,一战二战德国都输了,一战,德国后方没有事,法国境内,还能夹道欢迎;二战,什么都没有,打完的最后一颗子弹。

德国鲁尔区,科隆大教堂。

德国占领军:英法美苏,很德国人,惨胜,国家都打完了,才胜利。

两条规定:1、除了紧急的军事需要之外,不得启动旨在恢复德国经济的步骤2、德国人被永远当作一个战败国来对待。

德国人民,吃饱肚子。

经济格局:西边是工业区,东边是农业区(德国人的面包篮子),苏联人占领的东德,不留一粒粮食到西德。

英国人占领了西德,例子:街上走,商店只有死乌鸦可以卖。

德国人吃不好。

德国人的热量,不足一千大卡(减肥食品)。

使我国成功伟大复兴德国策

使我国成功伟大复兴德国策

使我国成功伟大复兴德国策(最新版)目录1.背景介绍:我国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2.德国策对我国复兴的影响和启示3.我国实施德国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建议和展望:如何更好地实施德国策正文一、背景介绍:我国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在新时代,我国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其中德国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二、德国策对我国复兴的影响和启示德国策,即德国工业 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

德国策的核心理念是实现智能制造、智能服务和智能产品,将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网络化和绿色化方向转型。

这一策略对德国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使其在全球制造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对我国来说,德国策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创新能力的提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

三、我国实施德国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德国策为我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路径。

实施德国策,不仅可以推动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助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从国际环境来看,我国发展德国策具有很好的外部条件。

全球经济一体化、产业链全球化以及技术创新浪潮的兴起,为我国实施德国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从国内条件来看,我国拥有庞大的市场、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完整的产业体系,具备实施德国策的良好基础。

四、建议和展望:如何更好地实施德国策为了更好地实施德国策,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确保德国策的顺利实施。

2.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人才。

3.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发挥我国制造业的优势,加强与国际产业链的融合。

4.优化营商环境,为德国策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总之,实施德国策对我国实现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德国同中国的关系

德国同中国的关系

德国同中国的关系德国同中国的关系去年,中国十分热衷兼并和收购欧洲企业,特别是对德国企业情有独钟。

尽管起初德国人对此感到怀疑,但结果往往表明这是个双赢策略。

中国能使德国企业获得资金、亚洲市场,以及生产中的规模经济;中国则从德方那里得到专家、技术、物流和品牌。

自2021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德国同中国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

事实上,来自中国的需求是危机期间德国经济韧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是德国的第三大出口市场,仅次于法国和美国。

对中国而言,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中德经济间存在许多互补因素。

例如,德国工业力量雄厚,而工业对中国来说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另外,德国人能够帮助中国进行职业培训,而这可以确保在中国的德国公司获得他们所需的熟练劳动力。

有些人甚至把德国称为欧洲的中国。

两国在外交政策上都讲求务实,注重业务往来,有着牢固的经济和工业基础,并且始终保持大量的贸易盈余。

德国总理默克尔每年都会访问中国,其前任亦是如此,这也体现了中德两国关系的重要性。

目前中德之间最大的交易当属三一重工对普茨迈斯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收购。

此次收购的特点之一是,普茨迈斯特仍保持独立的品牌并拥有自己的管理团队,而三一重工将努力在混凝土泵领域打造一个新的全球市场领导者。

这个例子很好地体现了中德之间新的商业联盟是如何充分发挥双方优势的。

除了大型并购,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和专业知识也吸引着中国公司。

同时,中国也协助德国进行新能源的开发。

这种“中德制造”的合作关系的发展演变令人期待。

使我国成功伟大复兴德国策

使我国成功伟大复兴德国策

使我国成功伟大复兴德国策摘要:一、引言1.我国伟大复兴的目标2.德国策对我国伟大复兴的贡献二、德国策的背景及发展1.德国策的起源2.德国策的核心理念3.德国策在我国的实践与发展三、德国策对我国伟大复兴的贡献1.经济发展a.德国策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b.德国策与我国对外贸易的拓展2.科技进步a.德国策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b.德国策与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3.社会进步a.德国策与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b.德国策与我国人才培养的推进4.文化交流a.德国策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b.德国策与我国文化自信的增强四、我国借鉴德国策的经验与启示1.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2.注重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3.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4.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正文: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实现伟大复兴已经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

在这个过程中,德国策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从德国策的背景及发展、德国策对我国伟大复兴的贡献以及我国借鉴德国策的经验与启示等方面进行阐述。

德国策,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起源于德国,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德国策的核心理念是以高技术产业为主导,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自20 世纪90 年代起,德国策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实践与发展,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德国策对我国伟大复兴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进步和文化交流等方面。

首先,在经济方面,德国策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其次,在科技方面,德国策鼓励科技创新,推动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提升了我国的科技实力。

在社会方面,德国策促使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发展储备了优秀人才。

最后,在文化方面,德国策促进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增强了我国的文化自信。

当然,我国在借鉴德国策的过程中,也需要结合自身国情,总结经验教训。

使我国成功伟大复兴德国策

使我国成功伟大复兴德国策

使我国成功伟大复兴德国策
摘要:
1.引言
2.德国复兴的经验借鉴
3.我国伟大复兴的现状
4.实现我国伟大复兴的具体策略
5.结论
正文: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制定一系列有效的策略。

首先,我们要借鉴德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经验。

德国一直以来都是科技创新的领导者,特别是在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方面。

我国应该加强科技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

其次,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德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为完善的,这为德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我国应该继续深化改革,完善市场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再者,我国要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

德国的经济以实体经济为主,尤其是制造业。

我国应该把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的重点,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国际竞争力。

此外,我国还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被认为是
世界上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这为德国的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国应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福祉。

最后,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

德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有利于德国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利益。

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为我国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凭什么成为“中国崛起”的赢家
新政治经济学
按照“福利养懒人”这个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规矩,北欧的“福利国家”应该是最多懒人的地方。

但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不妨通过北欧国家和美国就业保障制度的对比,来看看完善的福利制度如何“养出”更高素质的劳动者。

美国的传统制造业,瞄准的是大众市场,采用大规模生产的“福特体制”。

“福特体制”的特点是标准化、流水线化,不仅每个部件都可以随意替换,工人也可以随意替换。

工人所从事的是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其功能近乎一个机械手,不需要太多的训练,有“普通技能”大致就可以应付。

与之相对的,是精品生产,瞄准的是所谓“利基市场”(niche market),或称“缝隙市场”“小众市场”。

特别定作的高端产品,批量甚小的特殊产品,乃至生产消费品的特殊器具、机械等等“生产性物资”,都属于这类。

这样的生产模式,所要求的技能非常精深,职工必须具有处理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中的问题的能力。

介于两者之中的,则是多元化的大规模生产(DMP: diversified mass production)。

这种生产仍然面对大众市场,保持很大的批量,但比较灵活,可以针对用户的需求随时根据产品的原型进行修改。

日本的汽车业和电器业大致就属于这种模式。

美国的体制,鼓励少数人拔尖,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创造阶层。

这些人不管从事哪个行当,都有通才教育的背景,视野开阔,创意充足,不受本专业传统模式的限制。

因此,美国每能领导突变式的变革。

乔布斯就是这方面典型的弄潮儿。

同时,这些聪明人能够设计出傻瓜都能操作的大规模生产程序,减少了对高级技术工人的依赖。

一旦工人如同随时可替换的部件一般,企业就随时可以“外包”到低薪国家,在全球化中表现得异常灵活,但也导致了工人的价值越来越低,导致了所谓“冲向底层的竞争”(race to the bottom):既然中国工人能干美国工人的活儿,老板凭什么支付美国工人的高工资?如果印度工人拿一半钱就能干中国工人的活儿,中国工人的工资也过高了。

美国制造业在“中国制造”的冲击下风雨飘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德国、北欧等发达国家,则不仅不怕“中国制造”,反而把“中国制
造”看成是自己的机会。

与鼓吹贸易保护主义的美国工会相对照,北欧的工会,大多欢迎全球化的竞争。

德国的各种精密仪器、机械,则
是“中国制造”的基本工具。

德国人骄傲地宣称,中国固然是“世界工厂”,但这个“世界工厂”是德国的公司建造的。

这就使德国制造业成
为“中国崛起”的赢家。

这里的根本原因是,在德国、北欧的生产体系中,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绝非随时可以替换的部件。

许多产品,除了这些工人外谁也作不到一流的水准。

采取终身雇佣制度的日本,大致也是如此。

不妨举几个例子。

2012年10月底美东飓风前夜,我从电工那里订购了便携发电机,是个美国牌子,噪音很大。

我问:“有安静点的
吗?”答:“你愿花那个钱,就买本田。

”这台美国牌子的900美元。

本田多少?上网一查,同等能量的,一种2700多美元,一种4000美元。

本田的牌子,放在汽车上是个平民牌。

但从割草机到私人飞机,沾上“本田”这两个字就贵。

几年前买加湿器也有同样的经历。

买美国的牌子,100美元以下肯定下来了。

但噪音大,在琴房、卧室难以使用。

换个德国牌子,白天几乎听不到声音。

但一台要400美元。

同样是常用消费品,美国往往经营廉价的大众品牌。

德国则专精于小众的高端产品,利润边际大得多。

我曾为此事问过搞工程的朋友。

对方解释:机械加工的精度,只有德国和日本等几个国家能达到这样的一流水准,人家的技工是十年磨一剑的功夫,好像祖传的一样,美国那种粗犷的流水线生产,大多对此望尘莫及。

由此也不难理解,美国人也可以搞出几款豪车,但缺乏足够的技能资源在高端产品上全线出击。

你装个空调,安静的高端产品几乎一色的日本品牌。

美国产的窗式空调噪音往往很大,难以进卧室。

那么,德国、北欧、乃至日本的制度,是如何鼓励企业培养职工的专精技能呢?各国的模式虽然有所不同,但大凡不出如下三大福利要素:就业保障,失业保障和工薪保障。

就业保障,非常类似于我们所谓
的“铁饭碗”,如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度。

德国企业,则通过“工作委员会”中的职工民主事实上保证了职位的稳定性。

失业保障,主要是使失业人员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近乎原工资的收入。

这在北欧国家最为发达。

工薪保障,则是保障掌握某一技能的人才,无论在哪里工作都能获得法定水准的工资。

这三个因素,构成了强大的福利体系,不仅没有“养懒人”,反而激励职工精化自己的技艺。

首先看公司专用的技能。

这种技能的生成,特别依赖于就业保障,即员工不会遭到解雇。

越是专注于小众高端市场的公司,其应用的技术往往越是专精、适用面越狭窄。

高级技工掌握相关技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磨练。

一旦掌握,这样的技术也只能在本公司内运用。

如果离开这家公司,这些技工就无法依靠这样的专门手艺吃饭,只能靠人人都有的“普通技艺”,也就是成为一名非熟练工人。

所以,技工们在决定把自己的青春投入一项狭窄精深的技艺时,必须知道使用这种技艺的公司靠得住:它不仅会长期雇佣自己,而且将支付可观的薪酬。

从这个意义上看,职工决定全身心地精研公司所需要的专门技术,实际上就是在公司的技术资产上进行投资。

公司只有保障了这种投资的回报,才能一代一代地不断吸引新的投资。

经济萧条时解雇几个员工貌似削减了开支、增加了效率,实际上是削弱了公司的技术资产。

接下来是行业专用技能,这种技能的生成,更依赖于失业保护。

一般而言,德国、日本比较注重就业保护,即公司对骨干员工多提供“铁饭碗”。

北欧“福利国家”,则更注重失业保护。

这种失业保护有几个要素。

第一,失业者可以长期享受福利,不会有短期生存危机;第二,福利的“工薪替代率”相当高,失业的人拿到的福利经常在原工资的80%左右;第三,失业者有权选择“适当的工作”,拒绝那些和自己的技能、工
资水平不相符的工作。

比如,你作为一个高级工程师失业了,有个普通技术人员的空缺,你可以拒绝接受,继续领取失业福利。

因为你此时的福利,如果按原工资的80%算,可能高于一个中层职位的全薪。

同时你也不必去干低于你技能水平的工作。

在这种体制的保护下,职工虽然没有终身雇佣,没有“铁饭碗”,但失业后可以靠80%工资水平的收入坚持很长一段时间,并有着专业进修等许多提升技能的机会,犯不上被生存情势所逼而屈就一个低薪的工作,日后可以在本行业找个同等的甚至更高薪的工作。

这就有效地保护了行业技能资产。

德国、北欧的体制虽然在就业和失业保护上各有侧重,但都共享着另一特点,即工薪保护:同一行业的工薪,往往是全行业工会和雇主协会统一讨价还价确定的。

结果是,你在某一行业干某一种工作,无论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工资。

你不要指望跳槽而长工资,除非你的职位级别升了。

不过,你的职位级别,往往是由行业内的权威证书所界定,不能由公司随意乱定。

这种薪酬制度最大的一个功能,是保证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哪怕同行业中有大量的失业,许多人愿意接受更低的薪酬,所有企业也都必须维持高标准的薪酬,除非工会和雇主协会达成新的协议。

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看来,这是人为地把薪酬抬高到市场价值以上,增加了劳动力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

但是,福利制度则另有逻辑:这种工薪保护,使每位准备进入新行业的年轻人都能够计算出一个理性的预期:培养自己技能的成本是多少,掌握这种技能后,一生的总收入大致是多少。

这样的确定性,鼓励更多的人进行技能投资,增加了社会的技能供给。

在“福利国家”人们经常说的是:低薪是缺乏竞争力的企业的保护伞。

支付不了高薪的企业应该被市场淘汰。

这就像我们那个引体向上的比喻一样,真正的壮汉,是能够负重拉起自己的身体的人。

作者为知名旅美学者
文/薛涌
德国、北欧等发达国家,不仅不怕“中国制造”,反而把“中国制造”看成是自己的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