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古诗《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

古诗《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

古诗《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一、关于古诗《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是唐代杜甫创作的一首抒发士兵离家远征,身临险境的叙事长诗。

诗篇追忆了自己十五岁离家投军的经历,讲述了在军旅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征战、逆境、劳苦等,感叹人生苦短,愿寄情天地之间,以求存活。

二、《十五从军征》的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1.了解唐代士兵的军旅生活、精神状态,感受他们的青春、坚忍、追求等情感体验。

2.掌握古诗的阅读技巧,如注重把握诗歌“境界”、“氛围”、“感受”等方面的表现手法,理解文化内涵。

3.感受“梦想”和“人生”主题,通过学习此诗对于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寻求人生价值有哪些启示和帮助。

三、教学步骤1. 阅读古诗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古诗《十五从军征》,带领学生感受古人的壮志和执着,体会古人对于性命之重和生死之轻的态度,进而使学生对于古人思想体系和生活状态的认识得以加深。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老师可逐段讲解节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诗歌内涵。

2. 诗歌鉴赏由于本次课程主要目的是通过古诗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生观。

由此,我们将通过展示诗歌的内部结构,表现手法,意象表达等等方面对老师进行阐述。

(1)情感描绘结合本文的主题“梦想”和“人生”,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与士兵的生活为基础进行感受描绘,运用悲壮、豪迈、感伤等词神韵之重,展示出层层递进的动人情感。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夜色渡头峥。

辛苦遭逢见陌头,负尽狂名十五州。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戎窟云笼,一夜征人尽望乡。

少年投军历尽辛苦,负着青春的全部、北上扫荡西凉的草原。

面对敌人的压迫和野性的劍,他召唤了大海、星星、黄沙、梦里的神仙来掀起疾风,扭曲山脉。

出塞远,征戍多蹉跎。

匈奴灾蝗烟蒿莱,汉军夜久不曾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百战孤军君莫笑,休言阵前输赢。

“面对恶战,长风吹幡,征人泪满颜。

”诗歌借由生动感性的表达手法,让读者能更为全身心的投入士兵的生活,被唤起同曰对于追求、梦想的感慨。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运用咬文嚼字、展开联想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含义。

3.联系有关战争的诗歌,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教学重点:1.运用咬文嚼字、展开联想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读、入诗境导入:有人说:世界最美的风景都不及回家的路。

有人说:世间多艰难,所幸总有人等你回家。

有人说:幸福莫过于厨房有烟火,而家也有温度。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个回家的故事。

是谁回家?是怎样的故事?让我们带着一份期待去寻找答案(二)诵读,明诗意1.听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疏通词意。

(三)品读,悟诗情抓住关键词,结合想象,我们也尝试着补充诗歌字里行间的空白,体会其中的悲?1.15、80——写出兵役之长,战争之久,性命之忧,岁月之艰,思家之苦,路途之难……2.有、冢累累——“有” 写出了切,怯。

写出了老兵的急知、盼知、怕知。

“冢累累”间接表明家人都离开人世了!写出了老兵希望落空,心情沉重、悲痛。

3.兔入狗窦,雉飞梁上,旅谷中庭,旅葵井上。

——读出了环境的荒凉、破败与萧索,老兵面对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凉,百姓的的悲哀……4.舂,采,饴——羹饭之简、境遇之惨、孤独之深5.看,泪——在“看”中回忆美好时光;在“看”中回顾着征战的艰苦;在“看”中感慨如今的惨状……(四)赏读,拓诗旨历史的悲剧何其相似,如: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战城南》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yǍo)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鲍照《拟行路难》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

——《企喻歌辞四曲》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杜甫《无家别》【链接材料】贼寇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障,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设虚祭祀,想魂乎万里之外……征伐不休之故也。

——《汉书》两汉时,国内还大兴土木,土地荒芜,蝗灾、水灾、旱灾、饥荒无所不有,饥人相食,卖子糊口;政治上,官吏歪曲国法,农民因破产流亡……男辍耕耨,女停机杼,老弱相携,穷困道路。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案)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十五从军征》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歌的生字生词。

2. 学会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学习诗歌的叙事手法和语言特色,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对和平的渴望。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二、教学重点(一)诗歌的朗读技巧1. 正确发音,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表达诗歌的情感,读出诗歌的意境。

(二)诗歌内容的理解1. 理解诗歌的叙事结构和语言特点。

2. 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三、教学难点(一)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民情感。

2. 通过诗歌,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可贵。

(二)诗歌语言特色的把握1. 指导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朴素自然和强烈真挚。

2. 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与思考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的主题。

例如,可以问:“战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平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思考,为学习《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歌做好情感上的铺垫。

2. 背景介绍与情感铺垫接着,简要介绍《十五从军征》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歌是在汉朝时期创作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和人民的生活。

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老兵归乡后所面临的凄凉和孤独,为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打下基础。

3. 诗歌朗读与初步感受播放《十五从军征》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初步体验诗歌的情感。

鼓励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诗歌的停顿和重音,为接下来的朗读练习做准备。

4. 诗歌内容概述与问题提出在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的感受之后,简要概述诗歌的主要内容,包括老兵从军的经历和归乡后的所见所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曲五首之十五从军征》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曲五首之十五从军征》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学习本诗,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培养同情心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保家卫国的重要性,激发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生通过了解边塞士兵的生活,学会珍惜当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学生在品味古典诗词之美的同时,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道德修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熟练背诵《诗词曲五首之十五从军征》,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及其用法。
2.学生通过分析诗句,了解边塞诗的特点,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对仗等基本技巧,从而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其他边塞诗词进行解读和分析,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2.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考
本案例以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小组合作促进交流与成长
在小组合作环节,学生相互启发、互补不足,共同探讨诗歌的艺术魅力。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还让他们在交流中拓展思维,实现共同成长。
4.反思与评价助力学生自我提升
5.跨学科融合培养综合素质
本案例将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融入诗歌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拓宽视野,提高跨学科综合素质。此外,通过创作现代诗、撰写学习心得等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写作技巧,使他们在实践中提升个人素养。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我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强调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并引导学生认识到边塞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老兵的痛苦与悲哀,培养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珍惜。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老兵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1)深入探究诗歌的主题,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引导学生对和平与战争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战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残酷。

(2)提问:同学们,当战争来临,你们觉得普通人会经历怎样的遭遇?(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看看诗中的老兵在经历漫长的从军生涯后,有着怎样的命运。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重点讲解“冢”“窦”“雉”“舂谷”等字词。

3、再读诗歌,理解内容(1)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的意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提问: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一位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才得以归来,回家后看到家中的凄凉景象,心中充满了悲痛。

4、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分析老兵的形象和他的内心世界。

提问:从诗歌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兵的痛苦和悲哀?引导学生从“八十始得归”“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等诗句中体会老兵的孤独、凄凉和悲伤。

(2)探讨诗歌的主题。

提问:这首诗仅仅是在讲述老兵的个人遭遇吗?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通过老兵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你是这位老兵,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老兵的痛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对战争的反思。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十五从军征》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深化理解诗歌含义,学习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诗歌中主人翁的情感;(2)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培养珍惜热爱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学习,能够理解诗中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理解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和不幸,更加热爱和平生活。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多媒体 PPT课件、教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语:师:在今天的课开始之前,我想和大家先分享一段歌曲。

歌曲《我想有个家》导入。

同学们,在这首歌中有一个字被反复提到,扣人心弦,是......?生:家师:那对于家,你的感受或者最深的记忆是什么样子的呢?可以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概括,大家思考一下。

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我力量生:在我难过时会给我安慰的地方,是我的避风港生:在我犯错误的时候会教导我道理......师:在同学们的描述中,我也感受到了家的力量,家是温暖的避风港,是犯错时的谆谆教诲,更是指引我们人生方向的灯塔。

每个人经历不同,家的意义也就不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诗歌中的主人公,15岁时便离开家乡,在他的眼中,家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十五从军征》(板书)二、走进乐府诗观察一下这首诗歌,我们不难发现诗歌体裁上属于乐府诗。

关于乐府诗,大家了解多少呢?1.了解作品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北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这是我国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诗集。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师:《乐府诗集》收录的多为东汉时期的作品,形式比较质朴,长于叙事,比如我们熟悉的《木兰诗》,讲的就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那来看一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故事开始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故事发生的背景。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教学背景《十五从军征》是中国古代传统名曲之一,该曲抒发的是战争背景下士兵强烈的思家之情以及留恋故土的感觉。

本教学是针对初学古体诗的学生进行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体诗的诗意、韵律和整体呼应性。

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十五从军征》的诗意和背景2.熟悉古体诗的基本结构和韵律3.在诵读和抒发《十五从军征》时能够感受到其扣人心弦的情感表达教学过程1. 热身通过热身活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打开学生的听觉、体验和思考通道。

在此环节,老师可以播放民乐《十面埋伏》作为引子,让学生感官上先行体验。

2. 导入通过语言、图片等方式,引入《十五从军征》的背景及诗意。

老师可以用类似以下的语言作为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古体诗《十五从军征》。

为什么这首诗能够被世人津津乐道呢?因为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背景下,一位虽然已经是将领的人,却为了心中的情、为了家、为了国,放弃了君王的命令,自愿挑起了军旅,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却耳畔常驻、心头不忘。

3. 正文讲解在这个环节,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古体诗基本结构和韵律,阐释《十五从军征》的意义和韵味,并引导学生逐句解读并理解诗句的内涵。

我们以构成《十五从军征》的7个句子为例,对其进行逐句分析:阴山下楚虽风神,吴会与齐邺。

但邺城仍自强壮,赵客缦胡缨。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第一句为:阴山下楚虽风神,吴会与齐邺。

这句话由两个字句构成,字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其中“阴山”“楚”“风神”“吴会”“齐邺”五个内容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得其含义,学生可以手写或打字记录下来。

第二句为:但邺城仍自强壮,赵客缦胡缨。

这句话同样由两个字句构成,字句之间的关系是照应的。

注意到“但”字是转折关系,表达的是尽管阵容庞大,但缺乏管理程序,所以依然存在强悍的士气。

第三句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古诗《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精选14篇)

古诗《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精选14篇)

古诗《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精选14篇)古诗《十五从军征》篇1阅读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我在这节课上放手让学生自渎自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阅读体验,解决疑难.看课题,提问题,明确学习目标.一开始,我让学生看课题,提出好多问题,我又给学生出示了自学提纲,学生带着问题学课文,学起来目标明确,又对自己提的问题感兴趣.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组与组之间竞赛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个个畅所欲言,深入理解思考,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课文,又在小组间互相质疑问难,想像自己所看到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把古诗编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根据课文内容表演,更深一步揣度古诗的主题.最后,我让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各个小组的学生发挥他们创造的才能,大胆想像,精心加工,把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从征六十五年后的不幸遭遇表演的淋漓尽致,把人物的特点也表现的栩栩如生.教学反思石卜咀学校王计梅这个教学案例,一改以往传统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小组的合作探究,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资源共享,让每个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的精神.当我看到学生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质疑问难.表演时,我看到了学生那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不禁为他们的学习热情大加赞赏.尽管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但我也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不少学生内心有很多话,但表达出来也是支离破碎的,老师得把他们的语言重新包装.所以教师在点燃学生飞扬的激qing时,还得给学生一对有力的翅膀.创设探索时空,提供交流舞台,及时点拨知道,着才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真正的帮助.古诗《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篇2一、激qing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知道我们同学都积累了很多的古诗,今天在这儿能展示一下吗?谁愿意背一下自己最喜欢的、最拿手的古诗?你们背诵的大多是唐诗,那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乐府诗?咱们以前学过乐府诗吗?(长歌行)知道什么是乐府诗吗?“乐府”是指古代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可以和着音乐而唱。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案(1)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案(1)

《十五从军征》一、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写法.3、领会诗歌抒发的情感,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二、教学重点难点品味诗歌情境,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学情分析学生综合素质较好,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的优点能充分突出。

教学活动【导入】导入新课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五千年的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

换言之,如果把五千年看做一天的话,这一天中有23个小时都在战乱。

翻开历史,胜也好,败也好,写满的都是灾难。

正如元代散曲家张养浩所言:“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战争有关的乐府诗歌——《十五从军征》。

【读一读】1、想知道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那就让我们快快走进诗歌吧。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

2、读顺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古诗,读出节奏。

【品诗句,悟诗情】1.这是一首叙事诗,那么诗中主人公是谁呢?(老兵)他做什么了呢?(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算一下,他当了多少年的兵呢?(65年)多么漫长的时间啊!昔日的朝气蓬勃、稚气未脱的少年从军65年之后已是白发苍苍、老态龙钟的老翁了,为什么他十五岁就要去从军呢?这个老兵在这漫长的六十五年里经历过什么?他最渴望什么?征战65年,少小离家老大回,65年的短兵相接,65年的浴血奋战,老兵九死一生,终于可以回家了。

他的心情如何?(喜)2、九死一生的老兵喜出望外地往家赶,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心情怎样?请同学们再静静读诗,划出相关诗句。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4、汇报交流:(1)听到了什么?(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2)看到了什么?(他又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这是怎样一番景象啊?(衰败,荒凉,狼藉,破败)。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破败的画面,看到了狼藉的画面,看到了荒凉的画面,但是在老人的心中,在老人的记忆里,65年前,他的家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3.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3.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以“战争”为主题的古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好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直接导入,让学生感知诗歌,初步了解战争。

】二、解诗题,知诗人:、师: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生:我从“从军征”可以看出的,意思是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2、师: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生齐读:《乐府诗集》),记得我们在第6册的语文天地里曾学过一首乐府诗叫做:(生齐说:《江南》)。

关于乐府诗,我们书上87页小资料有详细的介绍,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生读)3、师: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后代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通过对话,使学生感知古代战争的残酷,了解汉代乐府诗。

】出示学习目标、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读准字音,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理解诗句的含义。

3、诵读诗歌,体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长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4、用自己的语言改写诗歌。

出示自学提示、自读互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

3、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学习目标的设定,结合了新课程标准上的三维目标,有对学生提出的目标的肯定,有方法上的指导,也有情感及习惯的渗透。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汉朝末年,北方匈奴频繁入侵中原,军国危急之际,年仅十五岁的少年郭家庄义勇练兵,率领乡亲勇士奋勇抗敌,终于取得了惊人的胜利。

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被收录在《古诗十九首》中的《十五从军征》,成为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如何更好地将这部作品引入学生的学习,并通过教学深化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感受到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的力量?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十五从军征》的教学实录。

一、情境营造首先,教师需要通过文字朗读和音频播放等方式,展示《十五从军征》的原著文本,带领学生进入古代军事环境,感受那个英勇的时代。

同时,可以播放相关的历史背景音乐,如军歌、锣鼓声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那种紧张激动的情绪。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

二、诗歌解读其次,教师可以对《十五从军征》进行解读,介绍诗中所体现的英雄情怀、报国奋斗的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可以通过诗歌赏析、课文导读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领会作者的用意和情感表达。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体验接着,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再现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十五从军征》中的情节,感受其中的英雄气概和忠义之情。

可以设置小剧场、实景演绎等形式,让学生扮演郭家庄、乡亲勇士等角色,体验那种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决心。

通过情感体验,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情感共鸣,增强学生对作品的认同和理解。

四、创设情境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图书、音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创设《十五从军征》的情境,丰富教学内容。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到郭家庄所在地进行实地教学,了解郭家庄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深入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价值。

同时,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知识面。

五、情感浸润最后,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演讲、情感鉴赏、心灵训练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十五从军征》的力量和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担当。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方法,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标1、标2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解诗题1.说起战争,你会想到什么?生1到生3。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跟战争有关的诗。

2.齐读课题。

你从标题中了解到什么信息?(抓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过渡:十五岁的小小年纪就随着军队出征,后来又有怎样的故事?一起来走进课文。

二、明诗意1.师:请自由读诗。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诗歌的节奏就更好了。

2.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抽生读。

学生互评。

3.男女生合作读一读,女生读前半句,男生读后半句。

我发现还有一些同学字音没有读准。

出示PPT我们一起把诗句中的生字读一读。

4.结合注释,自己说说各诗句的意思。

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解。

5.(回顾板书)这是一首叙事诗,刚才那位同学也谈到了他的意思。

其实,它向我们传递了五个一。

一个征战多年回家的老翁、归家途中的一次谈话、回家看到的景象、做出饭菜无人品尝,出门远望流下了眼泪。

(补充板书:一翁、一言、一景、一行、一泪),三、入诗境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老翁,了解他的故事。

(一)一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师:古诗语言简练,一个词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含义。

1.这两句中的哪些字词触动了你,你从中读懂了什么?生1、生2(你了解了字词的意思。

)(透过这些词语,我们还可以品味主人公的情感)我们把这种抓关键词理解诗句的方法称为:咬文嚼字。

板书:咬文嚼字2.“征”是什么意思?透过这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1、生2、生3。

(想象时你抓住了细节,更生动了)(你把我们带到了主人公身边)这首诗歌写于1900年前,通过你们的描述,我们得以穿越时空,老师也明白了:要想读懂古诗,就要展开想象。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4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案新人教版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4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案新人教版
5.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进行创意表达,如写作、绘画、表演等,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对《十五从军征》的理解和感悟。可以组织一次课堂展示或作品比赛,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6.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十五从军征》的读后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等,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4诗词曲五首 十五从军征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的24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是新人教版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诗篇,通过讲述一个十五岁少年从军征战的故事,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9. 课后作业:准备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10. 教学反馈表:准备教学反馈表,让学生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便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4诗词曲五首 十五从军征》。
2. 战争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思考和平的珍贵。可以组织一次课堂讨论或写作活动,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和感悟。
3. 文化背景:介绍《十五从军征》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文化,让学生了解古代战争和士兵的生活状况。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纪录片、历史书籍等,增加学生的认知。
4. 文学鉴赏:教授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古代诗词曲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可以通过讲解其他经典诗词曲作品,让学生学会识别和欣赏不同的文学风格和修辞手法。

《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无言的泪——《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诗白描的叙事手法,体会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味。

2、学会采用补白的手法体会老兵内心的痛苦,体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带给人的痛苦。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屏幕显示:十五从军征师:大家请读两遍诗名,猜猜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生:应该写的是边塞生活,有“从军”二字。

生:题目带有“征”字,可见是描绘出征在外的诗句。

师:“征”字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里注:正行也。

《释言》《毛传》皆曰:征,行也,引申为征伐。

“十五从军征”就是十五岁就应征参军,大家看看这些字词会读吗?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本课重点字的字音。

生:阿谁(ā)松柏冢(zhǒng)累累(lěi)狗窦(dòu)入雉(zhì)从梁上飞持作羹(gēng)不知贻(yí)阿谁舂(chōng)谷师:读得很准确,好,请同学们齐读两遍。

(生齐读)师:现在请大家听课文范读,掌握一下本诗的朗读技巧。

(生认真听范读录音)屏幕显示: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师: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三遍课文。

第一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第二遍,要读通顺,读出诗句内部的停连。

第三遍,要读得熟练又字字响亮,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回读。

(生自由读)师: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得准确,字字响亮)师:这是一首乐府诗,屏幕显示: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及评析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及评析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及评析《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及评析刘萍萍2011年12月《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及评析刘萍萍本学期,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校内讲课比武活动,执教的是《十五从军征》一课。

下面结合课堂实录,对本节课进行简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好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直接导入,让学生感知诗歌,初步了解战争。

】二、解诗题,知诗人:1、师: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生:我从“从军征”可以看出的,意思是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2、师: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生齐读:《乐府诗集》),记得我们在第6册的语文天地里曾学过一首乐府诗叫做:(生齐说:《江南》)。

关于乐府诗,我们书上87页小资料有详细的介绍,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生读)3、师: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后代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通过对话,使学生感知古代战争的残酷,了解汉代乐府诗。

】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读准字音,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理解诗句的含义。

3、诵读诗歌,体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长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4、用自己的语言改写诗歌。

出示自学提示1、自读互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

3、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学习目标的设定,结合了新课程标准上的三维目标,有对学生提出的目标的肯定,有方法上的指导,也有情感及习惯的渗透。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1.师: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生1:我想知道是谁在15岁的时候去打什么仗?生2:他为什么要去打仗?生3:结果活着回来了吗?(师做副板书:谁?打什么仗?为什么打?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一、引入
1、师:今天我们将进入“战争”这个单元,说到战争你会想到谁?
师:说到战争,我们眼前总会出现一个个的英雄人物,或英勇善战,或神机妙算。

我想,学完今天的课文会让你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战争,齐读课题
生:十五从军征
二、初读
1、交流部分重点字词读音、解释:
师:昨天孩子们已经按要求预习了课文,老师要考考大家了,有信心吗?出示“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2、师:下面老师想听听大家读课文了,请翻开书。

(生读)
3、了解乐府诗及叙事诗
师:这首诗选自汉乐府,能说说你对乐府诗的了解吗?
师:乐府诗有很多来自民间,没有确定的作者,咱们这首十五从军征就是这样。

还记得咱们以前学过的一首乐府诗吗?出示《江南》生读。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美景,恬静、
悠闲;可今天这首十五从军征呢?一样吗?对,不一样,它不是写景的,那是写......(生答)不同于我们以前学过的很多诗,它是一首叙事诗。

(板书)
4、理解诗意,理清线索:
师:那它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谁来为我们讲讲?(生讲全班读诗)师相机板书,理清线索:年老回家(准备)——回家路上(听到)——走进家门(看到、做)——走出家门(看、泪)
5、感知人物形象
师:孩子们读得很流畅,看来都赞同他的讲述。

请孩子们结合诗意再读课文,告诉我,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兵?你能用一个词形容这首诗,这个人物带给你最大的感受
三、精读,体会“悲”
1、师:大家的感受不约而同,都是凄惨悲凉,(板书悲惨)。

那现在就跟随你的这种感受,跟随着这位老兵,和他一起踏上回乡之旅(出示自读提示:再次默读课文,细细品味文字想象画面,找出带给你悲惨凄凉感受的词句,做好批注。


生:默读,批注。

2、汇报分享
第一句
师:孩子们说的太好了!也许下面的一些画面会带着你更加真切地走进老兵65年悲凉军旅生活。

(图片1)这65年啊,是黄沙漫天,春风不度的荒凉景象。

(生读诗);(图片二)65年啊,更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痛苦回忆(生读诗);(图片三)65年啊,是他和亲人们的切切期盼和浓浓思念(生读诗)。

师:想到这一切,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师:相信当他寂寞孤独时,当他在伤痛中挣扎时,当他深夜辗转难眠时,心中唯一所想便是——回家。

可是这65年,他能回去吗?(不能)从这句话的那个字知道的?(始)那数不清的日日夜夜啊,想归却归不得,怎能不悲啊!(板书悲)直到80岁,他年老体衰再无用处,终于可以回家了,可以想见,他的心情一定是(生说),(板书喜交加)让我们再读读这一句
师:这是令人欣喜的两行,更是令人心酸的两行。

第二句:
师:你能想象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询问乡邻的?
师:急切、担心、害怕,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体会这种复杂的情感。

(生读)
师:在乡邻的回答中,你知道答案了吗?家中还有谁?
生齐答:一个人也没有
师:即使乡邻的回答很婉转,可对于老兵来说也犹如........(生补充:晴天霹雳、一盆冰水、当头一棒等)是呀!少小离家老大回,他回家了,可是家还在吗?(师板书家擦去点变成冢),只看到了冢累累。

他不敢相信,不愿相信,心中还有着那么一点点希望。

(板书希望)
生读
第三句:
师:这是老兵走进家门看到的景象,(野兔、野鸡、旅谷、旅葵),
是呀,叫他如何不悲伤呢?可是,在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我想他一定还看到了别的,那些65年来在他脑海里来来回回千遍万遍的景象,在庭院里,在水井边,在每一个角落...... 师:多么美好的回忆呀,可是现实却冰冷残酷,家真的没有了,希望也没有了,只剩(板书绝望)一切早已沧海桑田。

生读
第四句:
师:端着这简陋的饭菜,饥肠辘辘的他竟难以下咽。

他想到了什么?回忆涌上心头叫他如何下咽?饭菜虽未入口,可他早已尝到了它的味道,那一定是......
生读
第五句:
师:这一句是整首诗中最明显的,也是唯一直接描写老兵的悲伤的句子,仅有一个泪字,80岁的他满腹悲伤却只能无声地落泪。

生读
4、师小结:(出示整首诗)孩子们,你没发现了吗?你们找遍了诗中的每一个句子,这首诗真可算是处处悲,句句悲。

可是文中直接写悲的地方却仅有.......生说。

作者将浓浓的悲情融入到老兵的(语言、动作)中,也融入到了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之中(引导旅谷、旅葵.....)语言平实却句句感人
5、现在,请大家随着音乐,跟着老师的讲述,再次回到课文中,体会老兵悲惨的一生。

师:遥想当年,15岁的他年少英发,被征入伍,沙场征战65年,迟暮之年的他终于得以回家(生读)顾不得伤痛和饥饿,归心似箭的他一路马不停蹄,遇到相邻。

他急切地问(生读)那不是一座座冰冷的坟墓,那是他日夜思念的亲人啊!他跌跌撞撞地走进家门,眼前一片狼藉(生读)恍恍惚惚中,他茫然地做起了饭(生读)是呀,回想当年,一家人坐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样子,叫他一个人如何下咽啊!他缓缓走出家门,不禁老泪纵横(生读)
师: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老兵看到了什么?
生:断壁残垣/一片荒凉/田地荒芜
师:原来村里不知他一家家破人亡啊!/也许不止他们一个村是这样的啊!
四、探寻根源,拓展续写
1、师:当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老兵及村民们的悲惨凄凉之后,相信大家心中一定有一个词,让我们一起愤怒的喊出她——战争(生说)
师:是呀,这位老兵一生悲苦的原因何在?(出示背景资料)指名读
师:听完你有何感想
师:(板书战争)当我们去赞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丰功伟绩时,我们是否想过一场战争需要付出的是千千万万人的生命,有诗云(出示生读),就连《孙子兵法》这部军事巨著在他的首页也这样写道(出示生读),他想告诉所有打开这本书的人,战争一定要慎重,因为战争是关系.......(解释)
2、师:学完这首诗,我想所有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声音:
师:停止战争(出示止戈)这大概就是历代以来很多诗人以战争为题材写诗的原因,也是一首首战争诗歌被世代流传的原因。

《十五从军征》就是这样一首,他向我们展示的仅仅是一个人的悲惨一生吗?
师:我们也不仅仅看到了一个家庭的悲剧。

师:它不仅记录了老兵的一生,也记录着那个时代。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或者你可以试着背一背。

3、(出示)每个读完这首诗的人都会不由得担心这个老兵的结局,请以“夕阳西下,他拄着拐杖......”为开头续写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