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隧道及其防护措施
浅谈黄土隧道常见的工程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浅谈黄土隧道常见的工程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摘要黄土是西安地区所特有的土体,其表现出的特殊工程特性,对工程结构物危害大,特别是在黄土隧道修建过程中,塌方和湿陷是两种最常见的地质灾害。
黄土地层中的水对隧道的影响举足轻重,围岩中水的作用是黄土隧道设计、施工时的重点研究内容和关注对象。
因此,加强防排水以及及时合理衬砌是黄土隧道施工过程中预防地质灾害的有效措施。
关键字黄土隧道;湿陷;塌方;灾害防治1 黄土的工程特性对隧道工程的影响1.1 黄土的湿陷性湿陷黄土【1】在自重压力或外力荷载压力不变时,受水浸湿后结构迅速破坏,产生急骤显著附加下沉,从而引起地面的变形和建筑物破坏;湿陷性由湿陷系数、自重湿陷量、总湿陷量等指标【2】表征,宏观表现为浸水后沉降量显著增大。
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分布面积约占全国黄土分布面积的60%左右,大部分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的关中、陕北、宁夏、豫西、陇东及陇中的黄土高原地区,面积达27万km2。
黄土的疏松多孔结构,尤其是结构性孔隙是黄土湿陷性的必要条件;黄土中的不抗水粒间胶结是黄土湿陷性的充分条件;遇水浸泡后黄土胶结削弱强度降低,并且其削弱程度随水量的大小成比例变化,极易产生湿陷、呈饱和流塑状态,从而减弱甚至丧失承载和自稳能力。
这是黄土湿陷性的本质。
1.2 黄土的击实性黄土击实性是指黄土在一定外力冲击作用下密度、含水量、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质随冲击强度而变化的特性。
一般冲击强度大时密度增大、含水量降低、强度提高。
改变击实功,最优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也发生变化,击实功大能客服更大的摩擦阻力,所以最大干容重增大而最优含水量降低。
黄土的孔隙率在50%左右,按照孔隙的大小、形状、数量以及连通性等方面,黄土中的孔隙被分为微孔隙、小孔隙、中孔隙和大孔隙【3】。
其中,微孔隙形成于胶结物中,杂乱分布,连通性差,透水性弱,主要是胶结物孔隙;小孔隙均为粒间孔隙,小孔隙由骨架颗粒相互穿插,紧密排列组成,又称为镶嵌孔隙,含少量胶结物孔隙;小孔隙和微孔隙在黄土沉积时形成,由骨架颗粒群形成的架空孔隙,数量较多,对骨架颗粒的稳定起着主要作用;中孔隙由骨架颗粒相互支架构成,数量多,为颗粒的变位提供了空间,连通性好,透水性强,是黄土产生震陷的主要原因,又称为支架孔隙;而大孔隙主要在黄土沉积后成岩过程中由生物作用形成,呈管状或不规则状,数量少,主要是黄土中次生的根洞、虫孔、鼠穴、节理【4】和裂隙以及溶蚀孔洞。
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加固处理方案
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加固处理方案一、概述隧道穿越湿陷性黄土地区,由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殊力学性质,基底的承载力通常较难满足构造的受力要求,建成后的隧道往往产生较大的基底变形,基底变形除压缩变形外,更大的变形是湿陷变形,在隧道使用期内如不对基底加固加上周围水环境的变化,必将会使隧道根底发生较大的湿陷变形,致使衬砌构造环、纵向开裂等较为严重的病害,直接威胁到隧道的运营安全。
为保证隧道构造的稳定性,积极探索出一条针对风积砂、黄土类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基底加固技术显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隧道基底的湿陷变形不是以建筑物的类型确定,而是由黄土湿陷特性所决定,为保证运营安全必须对黄土隧道洞口具有湿陷性的黄土地段的基底开展有效处理。
二、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处理原则根据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和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经验,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处理的原则:内外兼顾,先保护后加固。
水是造成黄土湿陷变形的主要因素。
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处理方案的设计,首先要考虑水对湿陷性黄土的影响,必须做好隧道工程的系统排水与防水问题;其次就是做好湿陷性黄土地基土的处理工作,增加地基承载力。
对黄土而言,开展地基处理的目的是改善土的工程性质,减少土壤的渗透性,压缩性,控制湿陷性的发生。
通过换土或加密等各种基底处理方法加固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或者是消除隧道基底的全部湿陷量,使处理后的基底变为不具有湿陷性;或者是消除基底的部分湿陷量,减小原有基底的总湿陷量,控制下部未处理地层的湿陷量不超过规范规定的数值。
三、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加固处理技术多数湿陷性黄土隧道通过的地层为第四纪松散风积粉细砂和冲积黄土质粘砂土(新黄土),垂直节理发育隧底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很厚,地层基本承载力低,围岩条件非常差。
按《铁路隧道设计规范》规定,应用荷载--构造模型计算,底板所受的压力亦即基底应具有承载力,计算得出了隧道基底所需承载力,与原地基承载力开展比较,多数湿陷性黄土隧道在墙拱脚及仰拱区域的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隧道基底所需的承载力。
黄土隧道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方法
黄土隧道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方法摘要:黄土隧道具有明显的黄土工程特性,在干燥时, 黄土的强度较高, 但遇水后联结削弱强度降低,使得黄土具有湿陷性等特殊工程地质特性; 物理地质作用、地震作用、水作用和综合作用产生黄土隧道主要工程地质灾害; 水对黄土具有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黄土隧道工程地质灾害含水量0 引言中国黄土分布面积大、范围广,具有特殊成分和工程地质特性。
近年来随着国家基本建设力度的加大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 在原有铁路隧道的经验基础上, 陆续修建了一些高等级黄土公路隧道、铁路隧道,因此有必要研究黄土隧道可能产生的工程地质灾害,为隧道设计、施工提供新的依据,从而提供有效的施工工艺方法。
西河口隧道左线ZK7+582~ZK7+690全长108米,右线K7+615~K7+720全长105米,隧道设计为三车道大断面隧道,设计速度为100公里/小时,汽车荷载等级为公路—Ⅰ级。
围岩以粉土和沙卵石为主,左线洞体埋深2.3~18.3米,右线洞体埋深3.7~20.4米,隧道下穿目前保存完好,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的明长城。
因此对隧道施工而引起的地层沉降有着严格要求。
本文主要对黄土隧道可能受到的主要灾害分析并介绍其防治方法,以保障施工安全与文物的完好无损为最终目的。
1黄土道路隧道的主要工程地质灾害1.1物理地质作用产生的灾害物理地质作用是指塑造地壳面貌的自然地质作用, 包括内力与外力地质作用。
黄土区物理地质作用主要有: 构造运动, 剥蚀, 搬运, 沉积作用等。
在黄土地区修建道路隧道, 或多或少会受到物理地质作用并产生一定的工程地质灾害, 概括起来主要有:1.1.1塌方, 塌顶, 坍洞黄土垂直节理发育, 彼此在水平方向的连接力较弱, 黄土隧道一般按疏松石质隧道的普氏理论计算、设计。
在干燥时, 黄土的强度较高, 衬砌受力较小; 遇水后颗粒联结力削弱, 黄土强度随之降低, 此时极易引起衬砌受力不均匀,成为偏压隧道, 造成塌方等地质灾害。
湿陷性黄土隧道防排水工程施工技术
湿陷性黄土隧道防排水工程施工技术摘要:石太客专铁路牛家滩2#隧道地处黄土堆积盆地,盆地为典型的黄土地貌,冲沟发育,地形起伏相对较小。
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洪积新黄土、老黄土、碎石土及卵石土,表面具有湿陷性,其湿陷系数为0.277。
该隧道施工对防排水要求标准高。
本文详细介绍了湿陷性黄土隧道防排水工程的设计与实际施工,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隧道防排水;施工1、工程概况石太客专铁路牛家滩2#隧道进口里程DIK163+715,出口里程DIK164+215,隧道全长500米,隧道最大埋深32米。
隧道位于直线上,隧道净宽12.81米、净高9.42米,线间距4.6米。
该工程地处黄土堆积盆地,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洪积新黄土、老黄土、碎石土及卵石土,表面局部具湿陷性,其湿陷系数为0.277。
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沿线地下水类型有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及岩溶水。
2、防水工程设计原则防排水措施必须按设计认真设置,遵循“以排为主,防排结合”的原则,确保排水畅通,以降低二次衬砌背后的水压力,从而延长防水板的使用寿命,达到防水可靠的效果。
牛家滩2#隧道虽然在物探时未发现水源,但黄土结构易渗水,施工防排水仍应遵循“以防为主,防排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理。
各种排水沟、防水板和洞边排水管等组成整个排水系统,为保证排水系统的畅通和工程质量。
3、防排水具体的施工措施如下:⑴认真施作喷射砼,调整开挖轮廓线,为防水层的平顺敷设创造条件。
⑵全隧道10m/环设置环向φ50㎜的软式透水管(紧贴初期支护面),衬砌两面侧墙脚内侧设纵向φ80㎜的软式透水管,衬砌两面侧墙脚外侧设水沟,纵向排水管中的水经横向连接引入水沟,通过水沟排出洞外。
⑶在施工缝处和变形缝处均采用橡胶止水带止水,防止水渗入洞内。
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环向施工缝设置中埋式橡胶止水带防水,变形缝在地层显著变化处、明暗分界处各断面明显变化处设置,采用背贴式橡胶止水带加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
湿陷性黄土隧道及其防护措施
论湿陷性黄土及其对隧道的危害和防护措施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为此,本文对湿陷性黄土进行了阐释,以及在隧道施工中湿陷性黄土的影响危害进行了说明,并提出了一些防护措施。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隧道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
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
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
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
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一概念和工程特性湿陷性黄土是一种非饱和的欠压密土,具有大孔和垂直节理,在天然湿度下,其压缩性较低,强度较高,但遇水浸湿时,土的强度显著降低,在附加压力与土的自重压力下引起的湿陷变形,是一种下沉量大、下沉速度快的失稳性变形,对建筑物的危害性大。
(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我国湿陷性黄土的颗粒主要为粉土颗粒,占总重量约50~70%,而粉土颗粒中又以0.05~O.01ram的粗粉土颗粒为多,占总重约40.60%,小于0.005ram 的粘土颗粒较少,占总重约14.28%,大于0.1rnm的细砂颗粒占总重在5%以内,基本上无大于0.25mm的中砂颗粒。
西宁地区的湿陷性黄土是粉质土,且低阶地一般为粉质亚粘土为主,高阶地以粉质亚砂土为主1.黄土湿陷性判定通过室内压缩试验在一定压力下的湿陷程度。
湿陷性系数's()/p p oh h h δ=-δs≧0.15 湿陷性黄土δs<0.15 非湿陷性黄土2.湿陷类型判别自重湿陷性判别(在饱和自重压力下的湿陷程度)自重湿陷性系数δzsδzs≧0.015 自重湿陷性黄土δzs<0.015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类型(实测自重湿陷量或计算自重湿陷量Δzs)s si o iz z h βδ∆=∑Δzs ≧7cm 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Δzs <7cm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3.湿陷等级判别(总湿陷量s ∆、自重湿陷量Δzs )s si i h βδ∆=∑通常:s ∆≧50,Δzs ≧30可判定为Ⅲ级,30<s ∆<50,7<Δzs<30可判定为Ⅱ级4、工程特性1.湿陷性:在天然含水量时往往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小的压缩性,但在浸水后,在土的自重或外部荷载或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其结构很快破坏,发生剧烈变形,强度也随之迅速降低,亦即黄土的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隧道施工技术[全面]
湿陷性黄土隧道施工技术1、湿陷性黄土的成因2、解决黄土的湿陷性问题是在我国西部修建铁路的第一要务,湿陷性黄土俗称大孔土,它是一种在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的黄色或褐黄色粉状土,属于非饱和欠压密的土,具有较大的空隙率和较低的干密度,是产生黄土湿陷性的根本原因.在土体的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受到水的浸湿时将发生急剧而大量的附加下沉,这种现象称为湿陷性.湿陷性黄土土质松软、不稳定、孔隙大,承载力极低,遇水沉落,而且黄土湿陷变形具有突变性,非连续性和不可逆性,施工中易产生变形和坍塌.当湿陷性黄土受到水的浸湿后在自重应力作用下即产生湿陷,称为自重湿陷性黄土.3、施工方案的选定在湿陷性黄土隧道施工时,有两大特点:一是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二是黄土隧道开挖后,拱顶及局部应力集中过大,拱顶沉降较大,造成隧道结构易失稳.施工中严格按照“先探测、管超前、严控水、强支护、勤量测、早衬砌”的原则组织施工.根据黄土的特性,为确保该段隧道施工顺利安全地穿过湿陷性黄土地段,采取了以下施工措施:针对湿陷性黄土在干燥状态下黄土围岩由于粘滞作用整体稳定性较好,不易掉块,不易在短时间内产生大的崩塌,同时湿陷性黄土怕水,塑性变形较大的特性.确定了隧道开挖有以下施工方案:①首先对洞门段仰坡洞穴进行封闭处理,同时施作边坡两侧及洞顶截水沟,防止雨水对土体的浸蚀.②隧道洞口浅埋段采用WTD27超前锚杆配合全断面钢拱架支撑支护,双侧壁导坑先墙后拱法开挖.③洞身深埋段采用WTD27超前锚杆配合拱部钢拱架支撑支护,拱部采用双眼镜法开挖,墙部采用左右错开式双侧壁导坑法开挖.3、施工方法3.1洞顶陷穴处理湿陷性黄土隧道施工时,为了保证隧道安全施工,在隧道开挖前,对洞顶周围陷穴进行处理目的是防止雨水从陷穴渗入隧道引起隧道坍塌.首先将陷穴中的杂物清理干净,然后将陷穴修整,使之成为比较规则的几何形体,以便于回填处理.夯实陷穴底部,用三七灰土逐层夯实回填,在距地面约1米处,扩大陷穴顶口尺寸(沿周边各扩大1米),用三七灰土继续回填,三七灰土要高于地面30厘米.距陷穴周边2米以外,挖临时排水沟,表面用砂浆抹平,沟底纵坡不小于5%,使排水沟畅通不积水.3.2 洞口防护及地表加固在隧道的洞口边、仰坡及地表应进行加固,采用喷锚网+土钉防护,清理地表,用木桩标示出锚杆孔位.然后开始钻孔,孔深小于5米时用YT-28风枪施钻,孔深大于5米用TA米ROCKI钻孔钻机施钻.钻孔完成后安装锚杆,根据所钻孔深、孔径来安装锚杆后安装锚垫板.最后挂网、喷砼:锚固后,在上铺8钢筋网,间距20厘米×20厘米,并同锚杆顶部焊于一体,后喷射C20厚度25厘米砼.上部采用人工刷坡, 下部采用机械开挖人工配合修整, 一次开挖至明暗洞分界处.进洞前, 首先采用R27 自进式锚杆对洞口进行加固.每个洞口采用98 根( 每根长8米) , R27 自进式锚杆分三环布设, 第一环沿开挖轮廓线布设, 锚杆间距为25厘米; 第二、三环间距50厘米, 二三环的锚杆间距为50厘米; 锚杆钻进、安装采用风动凿岩机, 锚杆采用连接套接长, 锚杆端头设有止浆塞、垫板、螺母, 锚杆外露端头用φ22 钢筋相互焊接, 连成网状, 网片与土体之间的空隙采用5厘米厚的木板塞紧.在此基础上用φ48 注浆导管对设计以外2米范围土体进行了加固, 切实达到稳定加固边仰坡的目的 .3.3 洞身开挖湿陷性黄土隧道洞身开挖的施工流程:①拱部开挖:人工开挖拱部周边土体,中间预留核心土,核心土长度应保持在5米左右,其三个侧面适当放坡,增加土体自稳,并利用核心土作为一衬砼施工时的平台.②墙部开挖:先用挖掘机开挖中间土体,仅在墙边预留约1米宽的土体,再用人工四步跳跃开马口开挖边墙土体.根据施工经验,黄土隧道开挖一个循环进尺应控制在1~1.5米.这样既安全又方便操作,同时还能缩短施工周期,加快施工进度 .其施工要点包括:①开挖方式以机械开挖和人工开挖为主.②开挖中、下台阶时,左右侧应错开3 米及以上.③工序变化处之钢架设锁脚锚管,以确保钢架基础稳定.④钢架之间纵向连接钢筋及时施作并连接牢固.⑤仰拱紧跟下台阶,及时闭合构成稳固的支护体系,仰拱开挖长度不大于3 ~5 米.⑥施工过程进行监控量测,完善洞内临时防排水系统.3.4 小导管预超前支护施工隧道洞身每开挖一段距离,就必须要进行超前支护,每两段搭接长度不小于50厘米.小导管预超前支护施工流程为:①小导管加工及孔眼定位:小导管采用42×3.5米米无缝钢管加工,长为3.5 米,在拱部140°范围内沿设计开挖轮廓线布置小导管定位孔,间距40 厘米,数量38 根.②钻孔:采用YT-28 风枪钻孔后并插入小导管,外插角控制在5°~10°孔径50 米米.③小导管安装:用风枪或大锤直接将小导管送入,纵向相邻两排小导管水平搭接长度不小于1 米.施工要点为:①小导管外露端部同型钢拱架焊接牢固.①每一循环小导管之间保持不小于1 米的搭接长度 .3.4 隧道局部小体积坍塌处理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局部小体积坍塌,发生坍塌时, 应及时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控制:①浆砌片石法:对坍塌处采用简易支撑,待砼浇筑至此处时, 去掉支撑, 用浆砌片石砌筑起来,以保证土体的稳定.②锚杆加固法: 对坍塌处打设锚杆进行加固.③加沙石袋法:将砂与石的混合料按砼配合比装入水泥袋中,在土体坍塌处垒起,并在每个水泥袋上开口,砼浇筑时,此处预留注浆孔,待砼凝固后,对坍塌处的砂石袋注浆.④用同标号砼回填:用强支撑将土体保护起来,待周边砼凝固后,去掉支撑,用同标号砼对坍塌处进行回填,捣固密实.⑤木棒方格布设法.将木棒方格状一层层叠起,加固,直至顶死土体,以免土体再次坍塌,砼灌筑完毕拆模后进行注浆.3.5 初期支护为了保证湿陷性黄土地段顺利施工,消除湿陷性,开挖后及时施工初期支护.支护措施采用型钢拱架、锚喷网砼及锁脚锚管联合支护.①初期支护::紧随开挖进行,开挖一环衬砌一环.初期支护采用工字钢拱架、小块钢模板.砼由洞外拌合站拌合,自卸车运输,人工上料浇注砼.②小边墙、中心水沟、仰拱填充施工: 一衬边墙施工完毕后,应尽快施工小边墙,仰拱,使衬砌尽快封闭成环,限制围岩收敛变形.中心水沟开挖与仰拱开挖同时进行,挖掘机开挖人工配合修整成设计形状.注意超挖,严禁欠挖.按设计先施工中心水沟及检查井基础,再施工仰拱.待仰拱砼强度达到设计的50% 时,再施工片石砼填充.因洞内工作面较多,相互干扰较大,为了不使开挖掘进因仰拱填充施工而中断,仰拱填充采用半幅施工.3.6 监控量测监控量测是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施工程序.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通过对围岩支护体系稳定状态的监测和评价,为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设计参数的调整提供依据,从而达到确保施工及结构安全、指导施工顺序、便利施工管理的目的 .3.7 对施工单位要求施工单位应针对湿陷性黄土段的特征,采取合理的施工措施,防排水坚持防排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合理的加固措施,确保隧道安全顺利通过湿陷性土地段,施工单位要做到:①施工前要对洞口基地作进行湿陷性试验,以便确定是否需要处理,确保洞口稳定.②开挖前进行超前小导管支护,同时利用型钢拱架同锚喷砼联合支护,监控量测同步等技术措施,为隧道施工提供了安全保障.③正确施作锁脚锚管对控制拱架沉降及周边收敛起到很大作用.④施工中做好洞口防排水及洞内施工用水管理工作,防止黄土受浸而湿陷,对湿陷性黄土段施工是尤其重要的,施工中应高度重视.4、结语在当今西部地区铁路建设项目多、隧道比重大、施工难度大、时间紧的情况下,湿陷性黄土隧道的施工面临着诸多难题,因此合理的施工技术对隧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湿陷性黄土路基是指由于黄土含水量过高或者路基设计施工不当等原因导致路基土体发生塑性变形并失去承载力的情况。
湿陷性黄土路基的主要特点是易发生塌陷、渗水、冻胀和热胀冷缩等病害,严重影响了道路的安全和使用寿命。
因此,进行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防护工作十分重要。
1.塌陷病害湿陷性黄土路基易在大雨或灌溉时发生塌陷,导致路面沉降。
降雨或灌溉的水分渗入路基中,加速了土体的软化和排水能力的降低。
在大雨或灌溉后,路基的承载力无法承受车辆荷载而发生塌陷,导致路基的整体凹陷。
防护技术:加强黄土路基的排水能力和稳定性,对于水源和排水通道要进行合理规划和建设,采取合理的排水方法,如设置护堤和排水沟渠等。
2.渗水病害湿陷性黄土路基易发生渗水病害,这是由于黄土含水量过高或者排水系统失效导致的。
路基中的含水量增加会引起土壤的软化,从而会影响路基的整体稳定性。
防护技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渗水引起道路塌陷,如铺设一层防水层、加强混凝土路面建设等。
3.冻胀病害湿陷性黄土路基在冬季易受冻胀病害影响,当冰温下降到0°C以下时,由于路基土体中水分的凝固膨胀,会导致路基的整体隆起或凹陷。
防护技术:采取有效的隔离层措施,如铺设一层薄膜等,增加路面的稳定性和抗冻性能。
4.热胀冷缩病害防护技术:采用路面夯实、铺设防裂带、增设伸缩节等措施,有助于减少热胀冷缩变形造成的路面损伤。
1.路基基础设计提高路基土体的稳定性是防护黄土路基病害的关键。
路基基础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地面状况与所选黄土性质的相对关系,采取切合实际、可靠耐用的技术方法,确保路基稳定性。
2.路基材料选用对黄土路基材料进行合理筛选可以有效降低发生病害的概率。
理论上,当黄土含水率在15%~20%左右时,道路的稳定性最好。
为了保持路基的稳定性,可以将黄土与适量的砂土掺混。
3.路基排水系统设计路基排水系统是防止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的关键。
应当采用良好的排水设计来增加路基土壤的稳定性。
大断面湿陷性黄土隧道施工技术
大断面湿陷性黄土隧道施工技术隧道工程项目在施工发展中,大断面湿陷性黄土地质结构的出现,为常见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
该类现状下如何有效的开展隧道工程施工,并且合理的控制工程施工质量,则引起了施工人员及技术研究人员的重视。
文章针对大断面湿陷性黄土隧道施工技术,进行简要的分析研究。
标签:大断面湿陷性黄土;隧道工程;技术应用;措施1、大断面湿陷性黄土地质结构特点分析1.1稳定性差大斷面湿陷性黄土地质结构,从其地质结构方面进行分析,稳定性差为主要的地质特点。
其中稳定性差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工程施工中黄土地质结构,遇水产生了较大的沉降现象,以及塌陷现象,严重的影响了工程施工进度。
1.2荷载能力弱隧道工程施工中出现大断面湿陷性黄土地质结构,其中荷载性能弱为主要的地质结构特点。
其中荷载性能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地基面的荷载性能较弱,无法有效的进行荷载,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造成在具体的施工作业中施工阻碍多,施工进度缓慢,严重的影响了工程施工质量。
另外荷载性能弱的现象出现,对于工艺技术的选用,以及工程设计作业的开展,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2、大断面湿陷性黄土隧道施工技术实施中的主要内容分析2.1技术交底,土方施工大断面湿陷性黄土隧道施工技术在实施中,首道工序即为:技术交底及土方作业。
其中技术交底作业在开展中,为确保技术交底质量的合格性,现场交底作业应由设计方,施工方,业主方进行三方交底,以此及时确定相关施工内容,同时合理的划分施工责任。
另外土方施工作业在实施中,主要结合工程施工设计进行结构面的开挖作业,开挖中为降低结构面的坍塌机率,挖掘顺序应依照由上而下的原则进行实施。
另外在开挖作业中还应针对结构边坡实施挂网防护作业,以此确保边坡结构的稳定性。
洞口开挖前,根据洞口地形情况事先作好洞顶截水天沟等砌筑工作,排水工程在施工中,必须注意与周围排水系统连通,保证路基安全稳定,水流畅通。
2.2结构初期加固大断面湿陷性黄土地质结构中的隧道施工,加固作业的实施,对于工程的稳定施工意义重大。
陕北黄土湿路陷灾害及处治措施
强夯法亦称动力 固结法 , 通过 重锤 的 自由落下对土体 备简 单、 原理 直观 、 适用广泛 , 别是对非饱和土加固效果 特
度 降低 , 从而造成 隧道 内路基 发生不均匀沉 陷 , 危及 行车 进行 强力夯实 , 以提高其 强度 , 降低其压缩性 。强夯法设
安全。 5 排 水 设 施 .
三、 对黄土湿 陷性 灾害的防治对 策
1 预 浸 水 法 .
0 预浸水 法是预 先对湿陷性黄土场地 大面积浸水 , 土 度不大于 6 %的湿陷性黄土地 基。 使
体在饱和 自重压 力作用下 发生湿陷 , 产生压 密 , 以消 除黄 土层 的 自重 湿陷性和 深部土层 的外荷 湿陷性 。预浸水 法
生冲刷作 用 , 造成 对洞壁和 隧道 地基 的危害 。暗 穴的扩大 方法施工简 易、 效果显著 , 是一种 常用的地基浅层 处理 或 会 导致空腔 的扩大 , 塌落 的土体越 来越多 , 衬砌上 的压 力 部分湿 陷性 处理 方法 , 经这种 方法 处理 的灰 土垫 层的地 基
越来越 大 , 最终导致隧道开裂 变形甚至破坏 。黄土洞 穴对 承载 力可达 到 3 0千帕( 0 素土垫层 可达 2 0千帕 ) 有 良 0 , 且 隧道 洞壁 的破 坏是 由于 来 自洞顶水流 的冲刷 使洞壁衬砌 好 的均 匀性 。 垫层 法处理湿 陷性黄 土地基 , 主要用于涵洞、 与围岩之间 出现空腔 , 从而导 致隧道 和围岩之 间的脱 离 , 挡墙基础 、 基坑 等大型设备不 易达 到的部 位及需防水处理 隧道 的受力发生 变化 , 其他 因素共 同作用下 发生变形破 的排水 涵、 在 边沟基础等 。 坏 。黄土洞 穴对隧道地 基 的破 坏是 由于来 自洞顶 的水流 经 洞壁外侧流到洞底 , 隧道地 基产生浸泡作 用 , 其强 对 使
湿陷性黄土隧道洞口浅埋段开挖及支护技术
● 张振
在道路施工 中,我们可以以黄土沉积时代的不同作 为依 据 ,将黄土分成新黄土 ( 例如马兰黄土 、 )、老黄土 ( 离
石黄 土 、 )以及红 色黄 土 ( 午城 黄 土 Q) 种 ;而根 据 黄 I三
2工程的特点与难点 .
河 1 特 大桥 与 西 河特 大桥 之 间。 隧道 形式 设计 为单 洞双 线 , 号
31 . 开挖与支护 的基本方案
在 出 口段 前 的3 m采 用 明挖 法 ,出 口段 之后 采 用 C D 0 R 法
进 行 开 挖 施 工 ,在 施 工 的 过程 中采 用 了 干 法开 挖 、钻 孔 等 施
32 l大管 棚 超前 支 护 采 用热 轧 大管 棚进 行超 前支 护 的 目的主 要是 为 了保 证 能顺 利 的进 洞 以及 施工 的安 全 ,大管棚 采 用一 环直 径 为 18 0 mm、长
为2 mt热轧 无缝钢 管 ,与钢 架组合 成 为预支 护 系统 ,以达到 防 0 '  ̄
凝 土 、 型 钢 钢 架 等 措 施 。 每 循 环 进 尺 为06 ,每 天 进 行 2 . m 次
循环。
在 出 口端 范 围 的 设计 主 要 采 用 水 泥 土挤 密桩 加 固 处 理 的
措 施 , 以确 保仰 拱钢 筋 混 凝 土 的施 工 质 量 ,同 时 在 施 工过 程
,
是 一 座大 断 面 湿 陷性 黄 土浅 埋 偏压 隧 道 。 下面 图1 隧道 出 口 为
洞 门 纵断 面 示意 图 :
工 工 艺 , 同时 加 强 对 施 工 过程 中用 水 的 管理 ,保 证 隧 道 基 底 不 会 受到 水 的浸 泡 。
黄土隧道施工安全技术与风险控制
黄土隧道施工安全技术与风险控制一、风险分析解决黄土的湿陷性问题是在我国西部修建铁路的第一要务。
湿陷性黄土俗称大孔土,是一种在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的黄色或褐黄色粉状土,属于非饱和欠压密的土,具有较大的空隙率和较低的干密度,是产生黄土湿陷性的根本原因。
在土体的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受到水的浸湿时将发生急剧而大量的附加下沉,这种现象称为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土质松软、不稳定、空隙大,承载力极低,遇水沉落,而且黄土湿陷变形具有突变性、非连续性和不可逆性,施工中易产生变形和坍塌。
当湿陷性黄土受到水的浸湿后在自重应力作用下即产生湿陷,称为自重湿陷性黄土。
在湿陷性黄土隧道施工时,有两大问题:一是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二是黄土隧道开挖后,拱顶及局部应力集中过大,拱顶沉降较大,造成隧道结构易失稳。
相比于一般隧道施工,黄土隧道风险体现在:(1)水的处理是黄土隧道施工安全的关键,若防排水措施不当,可能使隧道因黄土湿陷性而坍塌。
(2)若采用钻爆法开挖,可能使隧道因受到较大扰动而坍塌。
(3)若机械开挖墙脚、拱脚等隅角处,可能因扰动较大或碰撞而造成隧道坍塌。
(4)若忽视垂直节理,可能因措施不当而造成隧道坍塌。
二、风险控制重点(1)杜绝防水不严、排水不当等不安全状态。
(2)严防钻爆法开挖的不安全行为。
(3)杜绝机械开挖墙脚、拱脚等隅角处的不安全行为。
(4)加强垂直节理的观察,分析拱顶坍塌的可能性,及时采取措施。
杜绝忽视垂直节理分析处理工作的不安全行为。
三、风险控制技术措施(一)水的处理1.洞口水处理(1)进洞前应按设计做好洞顶、洞门及洞口的防排水系统,排水沟应进行铺砌,防止地表水下渗。
(2)洞门施工应在雨季前完成。
2.地表降水(1)对地表冲沟、陷穴、裂缝等应采取回填夯实、填土反压、改变地表水径流等措施,将水排至隧道范围以外。
(2)洞口浅埋段地表冲沟、陷穴、裂缝等,对水的处理除应采用上述方法外,还应用砂浆抹面,避免水流下渗影响结构安全。
湿陷性黄土隧道施工技术[全面]
湿陷性黄土隧道施工技术1、湿陷性黄土的成因解决黄土的湿陷性问题是在我国西部修建铁路的第一要务,湿陷性黄土俗称大孔土,它是一种在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的黄色或褐黄色粉状土,属于非饱和欠压密的土,具有较大的空隙率和较低的干密度 ,是产生黄土湿陷性的根本原因.在土体的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受到水的浸湿时将发生急剧而大量的附加下沉,这种现象称为湿陷性.湿陷性黄土土质松软、不稳定、孔隙大 ,承载力极低,遇水沉落,而且黄土湿陷变形具有突变性,非连续性和不可逆性,施工中易产生变形和坍塌.当湿陷性黄土受到水的浸湿后在自重应力作用下即产生湿陷,称为自重湿陷性黄土.2、施工方案的选定在湿陷性黄土隧道施工时,有两大特点:一是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二是黄土隧道开挖后,拱顶及局部应力集中过大 ,拱顶沉降较大 ,造成隧道结构易失稳.施工中严格按照“先探测、管超前、严控水、强支护、勤量测、早衬砌”的原则组织施工.根据黄土的特性,为确保该段隧道施工顺利安全地穿过湿陷性黄土地段,采取了以下施工措施:针对湿陷性黄土在干燥状态下黄土围岩由于粘滞作用整体稳定性较好,不易掉块,不易在短时间内产生大的崩塌,同时湿陷性黄土怕水,塑性变形较大的特性.确定了隧道开挖有以下施工方案:①首先对洞门段仰坡洞穴进行封闭处理,同时施作边坡两侧及洞顶截水沟,防止雨水对土体的浸蚀.②隧道洞口浅埋段采用WTD27超前锚杆配合全断面钢拱架支撑支护,双侧壁导坑先墙后拱法开挖.③洞身深埋段采用WTD27超前锚杆配合拱部钢拱架支撑支护,拱部采用双眼镜法开挖,墙部采用左右错开式双侧壁导坑法开挖.3、施工方法3.1洞顶陷穴处理湿陷性黄土隧道施工时,为了保证隧道安全施工,在隧道开挖前,对洞顶周围陷穴进行处理目的是防止雨水从陷穴渗入隧道引起隧道坍塌.首先将陷穴中的杂物清理干净,然后将陷穴修整,使之成为比较规则的几何形体,以便于回填处理.夯实陷穴底部,用三七灰土逐层夯实回填,在距地面约1米处,扩大陷穴顶口尺寸(沿周边各扩大1米),用三七灰土继续回填,三七灰土要高于地面30厘米.距陷穴周边2米以外,挖临时排水沟,表面用砂浆抹平,沟底纵坡不小于5%,使排水沟畅通不积水.3.2 洞口防护及地表加固在隧道的洞口边、仰坡及地表应进行加固,采用喷锚网+土钉防护,清理地表,用木桩标示出锚杆孔位.然后开始钻孔,孔深小于5米时用YT-28风枪施钻,孔深大于5米用TA米ROCKI 钻孔钻机施钻.钻孔完成后安装锚杆,根据所钻孔深、孔径来安装锚杆后安装锚垫板.最后挂网、喷砼:锚固后,在上铺8钢筋网,间距20厘米×20厘米,并同锚杆顶部焊于一体,后喷射C20厚度25厘米砼.上部采用人工刷坡, 下部采用机械开挖人工配合修整, 一次开挖至明暗洞分界处.进洞前, 首先采用R27 自进式锚杆对洞口进行加固.每个洞口采用98 根( 每根长8米) , R27 自进式锚杆分三环布设, 第一环沿开挖轮廓线布设, 锚杆间距为25厘米; 第二、三环间距50厘米, 二三环的锚杆间距为50厘米; 锚杆钻进、安装采用风动凿岩机, 锚杆采用连接套接长, 锚杆端头设有止浆塞、垫板、螺母, 锚杆外露端头用φ22 钢筋相互焊接, 连成网状, 网片与土体之间的空隙采用5厘米厚的木板塞紧.在此基础上用φ48 注浆导管对设计以外2米范围土体进行了加固, 切实达到稳定加固边仰坡的目的.3.3 洞身开挖湿陷性黄土隧道洞身开挖的施工流程:①拱部开挖:人工开挖拱部周边土体,中间预留核心土,核心土长度应保持在5米左右,其三个侧面适当放坡,增加土体自稳,并利用核心土作为一衬砼施工时的平台.②墙部开挖:先用挖掘机开挖中间土体,仅在墙边预留约1米宽的土体,再用人工四步跳跃开马口开挖边墙土体.根据施工经验,黄土隧道开挖一个循环进尺应控制在1~1.5米.这样既安全又方便操作,同时还能缩短施工周期,加快施工进度.其施工要点包括:①开挖方式以机械开挖和人工开挖为主.②开挖中、下台阶时,左右侧应错开3 米及以上.③工序变化处之钢架设锁脚锚管,以确保钢架基础稳定.④钢架之间纵向连接钢筋及时施作并连接牢固.⑤仰拱紧跟下台阶,及时闭合构成稳固的支护体系,仰拱开挖长度不大于 3 ~5 米.⑥施工过程进行监控量测,完善洞内临时防排水系统.3.4 小导管预超前支护施工隧道洞身每开挖一段距离,就必须要进行超前支护,每两段搭接长度不小于50厘米.小导管预超前支护施工流程为:①小导管加工及孔眼定位:小导管采用42×3.5米米无缝钢管加工,长为3.5 米,在拱部140°范围内沿设计开挖轮廓线布置小导管定位孔,间距40 厘米,数量38 根.②钻孔:采用YT-28 风枪钻孔后并插入小导管,外插角控制在5°~10°孔径50 米米.③小导管安装:用风枪或大锤直接将小导管送入,纵向相邻两排小导管水平搭接长度不小于1 米.施工要点为:①小导管外露端部同型钢拱架焊接牢固.①每一循环小导管之间保持不小于1 米的搭接长度 .3.4 隧道局部小体积坍塌处理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局部小体积坍塌,发生坍塌时, 应及时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控制:①浆砌片石法:对坍塌处采用简易支撑,待砼浇筑至此处时, 去掉支撑, 用浆砌片石砌筑起来,以保证土体的稳定.②锚杆加固法: 对坍塌处打设锚杆进行加固.③加沙石袋法:将砂与石的混合料按砼配合比装入水泥袋中,在土体坍塌处垒起,并在每个水泥袋上开口,砼浇筑时,此处预留注浆孔,待砼凝固后,对坍塌处的砂石袋注浆.④用同标号砼回填:用强支撑将土体保护起来,待周边砼凝固后,去掉支撑,用同标号砼对坍塌处进行回填,捣固密实.⑤木棒方格布设法.将木棒方格状一层层叠起,加固,直至顶死土体,以免土体再次坍塌,砼灌筑完毕拆模后进行注浆.3.5 初期支护为了保证湿陷性黄土地段顺利施工,消除湿陷性,开挖后及时施工初期支护.支护措施采用型钢拱架、锚喷网砼及锁脚锚管联合支护.①初期支护::紧随开挖进行,开挖一环衬砌一环.初期支护采用工字钢拱架、小块钢模板.砼由洞外拌合站拌合,自卸车运输,人工上料浇注砼.②小边墙、中心水沟、仰拱填充施工: 一衬边墙施工完毕后,应尽快施工小边墙,仰拱,使衬砌尽快封闭成环,限制围岩收敛变形.中心水沟开挖与仰拱开挖同时进行,挖掘机开挖人工配合修整成设计形状.注意超挖,严禁欠挖.按设计先施工中心水沟及检查井基础,再施工仰拱.待仰拱砼强度达到设计的50% 时,再施工片石砼填充.因洞内工作面较多,相互干扰较大,为了不使开挖掘进因仰拱填充施工而中断,仰拱填充采用半幅施工.3.6 监控量测监控量测是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施工程序.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通过对围岩支护体系稳定状态的监测和评价,为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设计参数的调整提供依据,从而达到确保施工及结构安全、指导施工顺序、便利施工管理的目的.3.7 对施工单位要求施工单位应针对湿陷性黄土段的特征,采取合理的施工措施,防排水坚持防排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合理的加固措施,确保隧道安全顺利通过湿陷性土地段,施工单位要做到:①施工前要对洞口基地作进行湿陷性试验,以便确定是否需要处理,确保洞口稳定.②开挖前进行超前小导管支护,同时利用型钢拱架同锚喷砼联合支护,监控量测同步等技术措施,为隧道施工提供了安全保障.③正确施作锁脚锚管对控制拱架沉降及周边收敛起到很大作用.④施工中做好洞口防排水及洞内施工用水管理工作,防止黄土受浸而湿陷,对湿陷性黄土段施工是尤其重要的,施工中应高度重视.4、结语在当今西部地区铁路建设项目多、隧道比重大、施工难度大、时间紧的情况下,湿陷性黄土隧道的施工面临着诸多难题,因此合理的施工技术对隧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湿陷性黄土的危害及施工防治措施要点
湿陷性黄土的危害及施工防治措施要点湿陷性黄土的危害黄土湿陷是下沉量大,下沉速度快的失稳变形,也可导致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危害较大:会造成构筑物倾斜,房屋墙身破坏,梁柱等承重结构开裂等。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对建筑物地基需要采取处理措施,以减小湿陷性黄土地基因浸水而引起的湿陷变形,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减少后期的维保费用。
另外对道路工程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遇水后的不均匀沉降,引起市政道路大面积的开裂,下沉影响道路的施工质量和行车安全。
防治措施为防止黄土地基受水浸而湿陷,可采用垫层法,强夯法,冲击压实法,素土桩挤密加固法,换填等措施加固,提高土层承载力,减少下沉,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施工方法分析如下。
1.换填为调整地基土的均匀性及扩散附加应力和提高地基承载力并消除粉砂②层的湿陷性,在取土场对棕红色粉砂取样进行重型击实试验,棕红色粉砂的最大干密度为2.06~2.09g/立方厘米,最佳含水量为6.5%~7.5%。
将地基土保持最佳含水量,经碾压密实后,防渗效果好,强度可大幅度提高。
故采用分层碾压换填法进行地基处理,换填厚度不宜小于1.0 ~1.5m,压实系数不小于0.95,碾压回填之后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可按180KPa 考虑,经过碾压回填后,地基土的湿陷性可以得到显著的改善。
分层碾压回填施工要求。
(1)采用不小于15t的振动压路机。
(2)换填材料采用本场地内广泛分布的洁净的棕红色粉砂。
(3)确保控制在最佳含水量上下。
(4)每层压实厚度不大于0.3m。
(5)碾压回填方案为基底下挖至设计处理深度后,对基底洒水直接碾压,然后再按照分层碾压回填的要求进行。
(6)雨季施工时需做好相关施工措施。
2.强夯对于中等~强烈湿陷区域,对于重要建筑物应全部消除地基的湿陷性,处理深度为自重湿陷性地基应处理基础底面以下的全部湿陷性土层。
为了提高地基承载力和降低土层压缩性采用强夯法进行。
强夯法施工的优点和效果:施工工艺、设备简单,易操作和控制,工程造价低等诸多优点,是目前最为常用和最为经济的深层地基处理方法之一。
黄土隧道施工防止坍塌措施正式版
黄土隧道施工防止坍塌措施正式版隧道工程施工中,黄土隧道的坍塌是一项非常常见且严重的问题。
为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防止黄土隧道的坍塌。
以下为黄土隧道施工防止坍塌的正式版措施,总计1200字以上。
一、黄土隧道施工前期准备阶段措施1.地质勘探:通过地质勘探,了解黄土的分布、性质和稳定性,并根据勘探结果进行施工方案的制定。
2.地下水处理:对于高涨的地下水位,采取抽水处理措施以减少地下水对黄土的影响。
3.坍塌区划定和排除:根据勘探结果,确定坍塌区域,并及时进行排除,避免黄土坍塌对施工过程的影响。
二、黄土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控制措施1.地表支护措施:在施工区域的地表,采取合适的支护措施,如搭建临时支护结构、增加表土厚度等,来减少地下黄土的变形和坍塌。
2.导流排水措施:对于地下水位较高的施工区域,采取导流排水的方式,降低地下水位,减少黄土活动性。
3.节拍控制措施:合理安排施工节拍,避免过快或过慢的施工速度,控制黄土活动性和变形的机会。
4.开挖斜坡措施:根据隧道设计要求,合理设置斜坡,防止黄土坡体的塌陷和崩塌。
5.填筑与加固措施:为了增加黄土的稳定性,采取填筑和加固措施,如加固桩、注浆加固、土工格栅等。
6.监测措施:对施工过程中的黄土进行实时监测,包括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变化、土体活动性等,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相应调整。
三、黄土隧道施工后期管控措施1.覆盖层保护:对于开挖的黄土区域,进行覆盖层保护,以减少外界因素对黄土的影响。
2.泄水排水措施:在施工结束后,根据黄土的性质,采取适当的措施对黄土进行排水处理,减少地下水对黄土的影响。
3.稳定措施的修复和加固:对于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受到破坏的稳定措施,进行修复和加固,确保施工后的黄土稳定性。
4.监测和检测:对黄土隧道的施工后期进行定期监测和检测,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隧道变形和稳定性问题。
总结:黄土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坍塌措施非常重要,涉及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隧道的工程质量。
湿陷性黄土项目防范措施
湿陷性黄土项目防范措施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的土壤,具有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的特点。
在工程建设中,湿陷性黄土的存在对项目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为了防范湿陷性黄土项目的风险,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防范措施。
首先,对于湿陷性黄土项目,最好的防范措施是在选址阶段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和相应的实验室试验。
通过了解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水分特性、膨胀特性等,能够对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很大的参考依据。
另外,还应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和土壤改良方案的研究,以便确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其次,针对湿陷性黄土的水分特性,可以采取排水降渗措施。
例如,在开挖或填方施工前,可以对地面进行排水处理,以降低土壤含水量,减少土壤膨胀和收缩的程度。
此外,还可以采用表层排水系统、排水沟和排水井等措施,以加快地下水的排泄,降低地下水位,减少黄土的吸水膨胀。
再次,对于黄土地基的加固,可以采用土工合成材料进行加筋处理。
例如,在填方或修筑路堤时,可以在黄土地基上铺设一层土工合成材料,如土工格栅、土工布等,以增加土体的抗剪强度和抗拉强度。
此外,还可以采用灰砂加固、土壤固化剂等措施,来改善土壤的力学性质和稳定性。
此外,还应对黄土地基进行合理的地基处理。
例如,在基础设计中,可以采用扩大浅基础的方式,以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另外,还可以采用地基加固技术,如灌注桩、钻孔桩和地下连续墙等,来提高地基的抗震能力和抗滑性能。
同时,还应对土壤进行适当的改良处理,以减轻土体的膨胀和收缩。
最后,对于湿陷性黄土项目,还应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
通过安装地下水位监测点、应力监测点和位移监测点等,对工程的变形和水分变化进行实时监测。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黄土地区路基湿陷性防范措施与实践解析
黄土地区路基湿陷性防范措施与实践解析引言:黄土地区是中国地理上重要的一个地带,其特殊的地质条件给道路建设带来了许多挑战。
其中,湿陷性问题是最为突出的一个,这既影响了道路的使用寿命,也对交通安全造成了威胁。
为了有效防范黄土地区路基的湿陷,本文将从工程设计、材料选择以及施工管理等方面,探讨相关的防范措施与实践。
一、工程设计阶段的湿陷性防范措施1.详细的地质勘探和资料分析:在工程设计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地质勘探和资料分析,了解地基的物理力学特性、土层结构、水文地质条件等,从而为后续的设计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避免冒险路线和斜坡设计:在选择路线和确定斜坡的设计时,应避免选择高湿度区域和陡峭的坡面。
同时,应根据土壤的湿陷性特点,合理确定路基的宽度和坡度,以降低湿陷风险。
二、材料选择和处理阶段的湿陷性防范措施1.合理选择路基材料:在建设黄土地区的路基时,应选择具有较好抗湿陷性能的材料,如砂石等。
此外,在使用土作为路基材料时,应通过相应处理措施,如固结,改良土壤的力学性质,提高其抗湿陷能力。
2.合理排水和防止水源渗透:黄土地区的湿陷往往与水分紧密相关,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合适的排水措施,如开挖排水沟或设置排水管网等。
同时,应注意加强水源的隔离,防止水分渗透到路基中。
三、施工管理阶段的湿陷性防范措施1.合理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土壤的湿陷特性,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
例如,可以采用层理填筑法,通过分层填筑和夯实,在路基中形成稳定的土体结构,提高抗湿陷能力。
2.加强质量监控和检测: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质量监控和检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湿陷问题。
例如,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检测仪器,监测路基的沉降变形情况,并通过合理的处理,保证道路的安全性能。
结论:黄土地区路基的湿陷性问题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通过科学的工程设计、合理的材料选择和处理、以及严格的施工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湿陷风险,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黄土隧道施工注意事项和应对措施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黄土隧道施工概述 • 施工前的注意事项 • 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应对措施 • 安全措施 • 环境保护措施
01
黄土隧道施工概述
黄土的特性
颗粒组成
黄土主要由粉粒(粒径0.050.005mm)组成,约占总重量的 50-90%,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和较
开挖过程中应遵循“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的原则,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 控制隧道断面的收敛变形。
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初期支护,包括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拱架等,以稳定围岩。
支护与加固
根据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和地质条 件,选择适当的支护方式,如钢
拱架、钢筋网、混凝土等。
对隧道洞口段、浅埋段、软弱围 岩段等特殊地段应采取加强支护 措施,如增加钢拱架的间距、增
06
环境保护措施
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合理规划施工场地
在施工前应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查,了解施工区域的地形、地貌和地 质结构,合理规划施工场地,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
控制施工噪音和粉尘
采用低噪音、低粉尘的施工设备,加强施工现场的通风,降低噪音 和粉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减少水土流失
合理设置排水设施,加强施工现场的绿化和覆盖,防止水土流失,保 持施工现场的整洁和稳定。
低的含水量。
结构特征
黄土具有明显的垂直节理和层理, 易形成直立边坡,但水平方向较脆 弱,易发生剥落或坍塌。
湿陷性
部分黄土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后 会发生明显的下沉现象,称为湿陷 性。湿陷性是黄土隧道施工面临的 重要挑战之一。
黄土隧道施工的挑战
围岩稳定性
由于黄土的节理和层理,隧道开挖后 围岩稳定性差,易发生剥落、坍塌等 现象。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
湿陷性黄土路基是指在含有一定水分的黄土地区,由于受到水分的影响,黄土在车辙和车轮压力下发生变形,导致路基沉降、路面凹凸不平、裂缝等问题的一种路基病害。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的发生与水分、黄土含量、路基结构等因素有关。
为了有效防治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技术。
对于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的防护,要从黄土选用方面入手。
在选取黄土时,要选择含水量较低的黄土,以减少水分对黄土的影响。
可以采用加入固结措施,如灌浆法、黄土固化材料等,提高黄土的固结性能,减少其湿陷性。
对于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的防护,需要采用合理的路基结构设计。
在设计路基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路基宽度和高度,以避免土体受到过大的水分和外力的影响。
可以采用加强路基的措施,如在黄土路基中设置加筋网或加筋墙等,增加路基的抗变形能力。
对于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的防护,还需要进行有效的水分控制。
可以通过排水系统的建设,如设置排水沟、排水管道等,将黄土路基内的积水及时排除,减少水分对黄土的渗透和影响。
也可以采用覆盖层等措施,减少雨水对黄土路基的侵蚀,保持路基的稳定性。
对于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的防护,需要进行定期的巡检和维护工作。
定期检查路基的稳定性和平整度,及时发现并修复路基的裂缝、下沉等病害,保持道路的安全和通行性。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是一种常见的路基问题,在设计和施工中要充分考虑黄土的特性和路基的结构,合理选材、合理设计和合理维护,才能有效预防和治理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保障道路的正常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湿陷性黄土及其对隧道的危害和防护措施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为此,本文对湿陷性黄土进行了阐释,以及在隧道施工中湿陷性黄土的影响危害进行了说明,并提出了一些防护措施。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隧道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
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
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
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
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一概念和工程特性湿陷性黄土是一种非饱和的欠压密土,具有大孔和垂直节理,在天然湿度下,其压缩性较低,强度较高,但遇水浸湿时,土的强度显著降低,在附加压力与土的自重压力下引起的湿陷变形,是一种下沉量大、下沉速度快的失稳性变形,对建筑物的危害性大。
(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我国湿陷性黄土的颗粒主要为粉土颗粒,占总重量约50~70%,而粉土颗粒中又以0.05~O.01ram的粗粉土颗粒为多,占总重约40.60%,小于0.005ram 的粘土颗粒较少,占总重约14.28%,大于0.1rnm的细砂颗粒占总重在5%以内,基本上无大于0.25mm的中砂颗粒。
西宁地区的湿陷性黄土是粉质土,且低阶地一般为粉质亚粘土为主,高阶地以粉质亚砂土为主1.黄土湿陷性判定通过室内压缩试验在一定压力下的湿陷程度。
湿陷性系数's()/p p oh h h δ=-δs≧0.15 湿陷性黄土δs<0.15 非湿陷性黄土2.湿陷类型判别自重湿陷性判别(在饱和自重压力下的湿陷程度)自重湿陷性系数δzsδzs≧0.015 自重湿陷性黄土δzs<0.015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类型(实测自重湿陷量或计算自重湿陷量Δzs)s si o iz z h βδ∆=∑Δzs ≧7cm 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Δzs <7cm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3.湿陷等级判别(总湿陷量s ∆、自重湿陷量Δzs )s si i h βδ∆=∑通常:s ∆≧50,Δzs ≧30可判定为Ⅲ级,30<s ∆<50,7<Δzs<30可判定为Ⅱ级4、工程特性1.湿陷性:在天然含水量时往往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小的压缩性,但在浸水后,在土的自重或外部荷载或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其结构很快破坏,发生剧烈变形,强度也随之迅速降低,亦即黄土的湿陷性。
2.崩解性:湿陷性黄土大多遇水后迅速崩解,且以块状崩解为主,崩解曲线陡立,呈片状崩解的湿陷性黄土。
3.多裂隙性: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垂直方向渗透性强,裂隙发育。
二、成因及影响因素湿陷性黄土之所以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除了其在遇水时颗粒接触点处胶结物的软化作用外,还在于土的欠压密状态。
干旱气候条件下,无论是风积或是坡积和洪积的黄土层,其蒸发影响深度大于大气降水的影响深度,在其形成过程中,充分的压力和适宜的湿度往往不能同时具备,导致土层的压密欠佳。
接近地表2--3米的土层,受大气降水的影响,一般具有适宜压密的湿度,但此时上覆土重很小,土层得不到充分的压密,便形成了低湿度、高孔隙率的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在天然状态下保持低湿和高孔隙率是其产生湿陷的充分条件。
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地区大部分年平均降雨量约在250~500ram,而蒸发量却远远超过降雨量,因而湿陷性黄土的天然湿度一般在塑限含水量左右,或更低一些。
架空孔隙和集粒内微孔隙的同时存在是黄土产生湿陷性的主要原因湿陷性影响因素1.易溶盐、2.天然含水率和塑限、3.饱和度、4.天然孔隙比、5.深度、6.地貌位置及成因。
三、湿陷性黄土给隧道带来的问题、隧道施工方案的原则湿陷性黄土具有多裂隙性、崩解性和湿陷性等工程特性,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垂直方向渗透性强,地表水很快渗透至地下,使深部黄土处于饱水状态,其原有结构完全丧失,从而使强度和承载力降低,当隧道开挖至饱水黄土层时,围岩随即因失去支撑而失稳,黄土彼此在水平方向的连接力较弱。
在干燥时,黄土的强度较高,衬砌受力较小;遇水后颗粒黏结力削弱,黄土强度随之降低,此时极易引起衬砌受力不均匀。
当隧道跨度较大,且遇黄土饱和时,或隧道埋深较浅,也可坍塌到地表。
黄土的这种湿陷变形具有突变性、非连续性和不可逆性,极易导致隧道基础沉降、衬砌开裂等,对隧道产生严重危害。
施工中极易发生大变形甚至塌方、冒顶等事故,洞外地表沉降及洞内拱顶下沉难以控制。
在大断面湿陷性黄土隧道施工中,经常发生围岩失稳、大段落大变形现象,结果是变形侵入二次衬砌限界需返工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安全隐患大,造成大量的成本流失。
事先进行地表预加固和超前支护,使隧道自开挖成临空至支护发生作用这段的时间围岩能自承重;开挖中对围岩的扰动控制至最低限度内,维护围岩的自稳能力;开挖后及时进行支护,尽快使围岩达到稳定。
在黄土隧道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早预报、管超前、预注浆、短进尺、少扰动、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早成环”的原则,稳扎稳打,安全施工。
并在各工序施工中始终强调“快速和干燥”这一核心思想,及时抑制黄土围岩的持续变形,杜绝因施工造成的安全隐患。
四、湿陷性黄土隧道处理措施及注意事项1.洞口防护加固:由于黄土浸水后易产生湿陷性,因而在该段隧道施工前,搞好洞口黄土地段的防、排水及加固工作尤为重要。
2.开挖工序:①掌子面开挖后稳定性差,应采用合理的的方法进行洞身施工。
②由于中槽边墙比较单薄,所以边墙落底不宜距离掌子面太远,应在保证相互不干扰施工的情况下紧随掌子面进行(左右两边错位进行以防止因两侧同时落底造成掉拱),以防止因边墙土体的塑性变形造成掉块或坍塌导致掉拱。
③开挖进尺应控制在0.5一1.0 m之间,缩短循环周期时间。
3.支护工序:开挖后及时进行初期支护,及早封闭成环。
提高围岩的承载能力。
①为了缩短围岩的暴露时间,应先施作网喷混凝土(因未施作锚杆,可预先在围岩中打入一定数量的短钢筋用来挂钢筋网),以便在地下水未沁至围岩表面前及时封闭围岩,防止围岩裂隙水渗出后造成掉块或崩塌。
随之架立钢架、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最后施作锚杆。
②提高钢架加工的精度,尽量缩短钢架在洞内架立时的焊接作业时间。
4.二次衬砌:①由于黄土的塑性变形特点,洞身开挖后的围岩内敛性很强,所以在保证掌子面开挖及支护作业面的情况下应尽早修筑仰拱衬砌,抵抗围岩的进一步变形,必要时应先修筑仰拱。
②尽早修筑二次衬砌以抑制围岩的后续变形,以不影响作业面施工为宜,保证衬砌紧跟。
5.围岩监控量测:由于黄土的塑性变形较大,变形周期较长,监控量测就显得更为重要。
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和围岩监控最测工作,为正确采用、修改相应的开挖和支护参数提供依据,以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超前预报包括:洞内掌子面地质索描和地面地形地貌踏勘贯通以及超前物探(地质雷达和红外探水)贯通,必要时增加超前水平钻孔。
为隧道开挖提供地质资料。
另外需要对支护进行监控量测。
监控量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项目:洞口及浅埋地段的地面沉降观测、拱顶下沉量测、周边收敛量测、仰拱隆起量测和开挖断面的地质素描。
黄土隧道的收敛量测项目,除与一般软弱围岩相同的地方外,还要针对柔性支护的几个薄弱点(即钢支撑的接头位置)进行布线监控。
6.隧道基底的处理(1)垫层法。
换填深度一般不大于8 In,可置换部份湿陷性土层,可扩散附加应力,减小沉降量,提高地基土的承载能力。
(2)重锤夯实法。
处理深度可达10—15 m,不同处理厚度采用不同的夯击能量,在有效加固范围内均可消除湿陷性,改善压缩性。
(3)灰土(水泥)挤密法。
处理深度可达12—20 m,在挤密深度范围内均可消除湿陷性,提高土层密实度,形成桩土复合地基。
(4)桩基础法。
建筑物当采用其它地基处理方法不能满足要求时,采取此法效果良好,但费用较高。
其他还有高压旋喷注浆、水泥搅拌桩等方法。
7.水的处理:(重点,关键)妥善处理好渗入洞内的地下水和各种施工用水是湿陷性黄土隧道施工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
①地下水的处理:围岩裂隙水渗入洞内将浸泡洞内的黄土路面,影响施工车辆运行,从而影响正常的施工作业。
因此,应在边墙开挖及支护后于洞的两侧及时修筑临时浆砌水沟,及时排出围岩裂隙水。
②施工用水的管理:要妥善管理好洞内的各种施工用水,严防因施工用水浸泡洞内路面而影响施工。
8.超挖回填:在开挖及支护时应该力求轮廓线准确,封闭迅速以控制超挖。
对于已超挖的部位应用同等级的混凝土回填密实,严禁空洞存在。
否则可能因空洞处的围岩进一步剥落而延及附近围岩,从而产生大的崩塌甚至导致支护变形。
9 注意事项(1)首先做好洞口、洞门及洞顶的排水系统,并妥善处理好陷穴、裂缝,以免地面积水浸蚀洞体周围,造成土体坍塌。
(2)施工时应严格遵循“短进尺、快循环、少扰动、强支护、紧封闭、勤量测”的原则,如对土体产生大的扰动,将使土体产生沉降,致使施作完毕的结构产生细小的裂纹。
因此,在施工时要严格控制对黄土的扰(3)施工中如发现不安全因素时,应暂停开挖,加强临时支护。
(4)在雨季到来之前,应经常检查洞外地表,看是否有裂纹,防止雨水从裂纹中下渗浸泡土体,造成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5)在稳定性较好的黄土地层中隧道施工,应充分利用黄土具有的自稳能力,尽量减少开挖分部,采用简便高效的工艺。
致灾地质作用都是在一定的动力诱发(破坏)下发生的。
诱发动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为的。
据此,地质灾害也可按动力成因概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
本文中讲述的湿陷性黄土所造成的危害大多是天然的,但防治却都应该是人为的,而且它造成的影响很恶劣,所以防治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1] 曲用新,张永双等,陕北晋西黄土湿陷的初步研究,工程地质学报,第九卷,第三期(2001)[2]柳源,论地质灾害的基本属性,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第九卷,增刊(1999)[3]李铁峰灾害地质学(2002)[4]百度文库论湿陷性黄土(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