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步态分析及训练

合集下载

步态分析及其矫治训练

步态分析及其矫治训练

五、臀大肌(髋伸肌)步态
• 臀大肌无力者,而关节后伸无力,足跟着地时常 用力将胸部后仰,使重力线落在髋关节后方,以 维持够关节被动伸展,站立中期时膝关节绷直, 形成仰胸挺腰腹的臀大肌步态。
六、股四头肌步态
股四头肌麻痹者,行 走中患侧腿站立相伸 膝的稳定性将受到影 响,表现为足跟着地 后,臀大肌为代偿股 四头肌的功能而使髋 关节伸展,膝关节被 动伸直,造成膝反张 。如同时有伸髋肌无 力,则患者俯身用手 按压大腿,使膝伸直 。
肌肉的代偿。胫前肌肉物理可以引起足背屈力量弱,足 接触地面时拍地,而非足跟开始向前滚动。 4.肌肉张力改变:绝大部分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可引起肌肉 张力的改变,其中最常见的是速度依赖的牵张反射亢进 5.此外,关节僵硬可以影响身体各节段间的相对快速移动 ,限制身体的前行
步态异常的原因
肌肉调控异常 主动肌和拮抗肌同时沙后所可以增加僵硬的 程度,减少活动性。 小脑损伤病人可出现肌肉调控异常,导致共 济失调。
二、适应症
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如脑卒中、脑外伤后偏瘫 、脑瘫、帕金森病、小脑及其传导路病变 2.骨关节疾病与外伤 截肢、髋膝关节置换术后 、关节炎、韧损伤、踝扭伤、下肢不等长等 3.下肢肌力损伤 脊髓灰质炎、股神经损伤、腓 神经损伤等 4.其他 疼痛、孕妇步行等
二、禁忌症
严重心肺疾患、下肢骨折未愈合、检查不配合 者不宜进行步态分析

(髋关节最大屈曲)
骨盘: 5°旋 髋关节:2 0°~ 30°屈曲 膝关节::60°~ 30°屈曲 踝关节:1 0°跖屈~ 0°
迈步相末期(85~100%)
从地面垂直的小腿向前摆动到该侧足跟再 次着地之前。此时小腿减速向前摆动。
骨盘: 5°旋前 髋关节:3 0°屈曲 膝关节: 30°屈曲~ 0° 踝关节:0°

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锻炼ppt课件

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锻炼ppt课件
• 研究发现发病3~6个月为失语症恢复高峰期,抓紧时间进 行语言治疗;
• 先练习张口、闭口、转舌等动作,然后教病人发音,从单 字到词。步骤如下: ①让患者发“啊”声,或用咳嗽、吹火柴等诱导发音训练。 ②让患者听常用句的前半句,令其说出后半句。③能发音 的患者,在医务人员的帮助下可对着镜子发音,由易到难, 由短到长,在视觉和触觉的帮助下观察口型,并随时矫正。 ④语言刺激疗法: 利用语言训练磁带,将日常生活常用的 词组、句子,制成适宜患者跟读的录音带,每次训练5 ~ 6min,间歇10 s。
(3)站立训练
• 为加强肌力, 促进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早日恢复, 防止废用性 萎缩, 患者能坐稳后即可开始站立训练。
• 站立时, 护士在患侧保护, 让患者身体靠在床边, 健手扶床 栏, 身体重心置于健侧, 站立时间可由几秒钟逐渐至几分钟。
• 在此基础上前后摆动患肢, 前摆时伸膝, 踝背屈; 后摆时屈 膝, 中跖屈。
伸肘关节, 用小皮球练手指的屈伸、并拢、分开动作。 • 反复屈伸膝关节和髋关节及活动足趾关节, 逐渐达到能上抬瘫痪肢体
等。 • 在训练翻身时嘱病人屈肘, 用健手托住病肘, 将健腿插入病腿下, 在躯
干旋转的同时, 用健腿抬动病腿转向健侧。 • 在进行患侧康复训练的同时, 也进行健侧肢体主动运动, 这不仅有助于
双手交叉上举运动 巴氏握手
握拳姿势
翻身训练
搭桥训练
巴氏握手
床上运动
翻身训练
床上运动
方法:患者平卧,双下肢屈髋 屈膝,双脚平放在床上,将臀
搭桥运动
部抬起,并控制住,下肢保持
稳定,保持5-10min,勿憋气
目的:有利于步行功能的训练
康复第二阶段
坐姿训练 站立训练 步行训练 上下台阶训练

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步态异常的效果观察

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步态异常的效果观察
n a f e o tc rn h s o P t r n h av oa a a e i s e — i : b r p i b o c o c — Y wi b o c o le l r lv g s e s n i h
但 大部分 患者 出现 一过 性血 氧饱 和度 下 降 , 停止 操 作后 , 可 逐 步恢复 正 常 。有 1 ( .% ) 者 灌 洗 后 出 现急 性 左 心 例 19 患 衰 , 析其 原 因为该 患者 为 合并 尿 毒 症 病 人 , 量 负 荷 重 , 分 容 心 功能不 全 , 镜检 查及灌 洗对 患 者刺 激 , 导 致心 衰 或 纤支 易 心衰 加重 。在 通过 行 床 旁 支气 管 肺 泡灌 洗 治 疗 , 者 体会 笔
年难 治性 肺炎 有确 切 的治疗效 果 , 一种 实 用 、 效 的治疗 是 有 方法 。无 效 的 1例 为 脑 卒 中 患 者 , 经 灌 洗 , 无 咳 嗽反 虽 但
[ ] 矛尧生 , 】 金烈洲 , 应丽君 , 支气管肺泡灌 洗结合病灶局 部注药 等.
对严重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作 用 [ ] 医师进修 杂志 , J.
5 4例接受 B L治疗 的 患者 , A 治疗 总有 效 率 为 9 . % , 明 26 说
位 , 灌洗部 位做 到心 中有数 。 ( ) 对 3 因灌洗 时患 者易 出现 血
氧饱 和度 下 降 , A B L前 及 B AL时需 吸入 高 浓度 氧 , 别是 特
机械 通 气 患者 , 给予 纯 氧 , 中断 通 气支 持 , 需 不 以确 保 患者 有足 够 的氧供 。 ( ) B L的操 作 者要 求 技 术 熟 练 , 量 4行 A 尽 缩短 B L时间 , A 减少并 发 症发 生 。如 患者 血 氧饱 和 度 下降 至 8 %应立 即停 止 操作 , 0 以避 免 严 重 缺 氧。 ( ) 须 在 有 5必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ppt课件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ppt课件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踝关节训练器的训练形式 被动运动(Passive ) 主动运动( Active )
ppt课件
26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被动运动(Passive )
整圈旋转(起始位置:水平、垂直、放射状态) 设定:治疗时间(1~99min);顺或逆时针方向(1~200圈反向交替);速度
(50%~100%,即:15~30转/分) 部分旋转(起始位置:水平、垂直、放射状态) 设定:治疗时间(1~99min);部分旋转(10°~500°)起点在设定范围中间
正常步态应是平稳、协调、有节律的,两腿交替进行。
ppt课件
4
脑卒中偏瘫步态
参与行走任何环节的失调都可能影响步态,而某些异常也有可 能被代偿或掩盖。
ppt课件
5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行走 会走:能单腿负重、
立位平衡2级、 出现分离运动 走好:进行步态分析
行 走
产生
步 态
进行
步 态 分

ppt课件
ppt课件
18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小于等于3级时,运用各种治疗技术诱发和强化肌肉力量 肌力超过3级时,运用等速肌力训练
ppt课件
19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核心肌群训练
训练背阔肌、竖脊肌向心和离心等速肌力训练
ppt课件
20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核心肌群训练 训练腹直肌和竖脊肌向心等速肌力训练
6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站立初期(足跟/足着地和负重) 踝关节背屈受限 ——胫前肌群活动降低 ——腓肠肌挛缩和/或僵硬 膝关节屈曲不能(膝过伸) ——比目鱼肌挛缩 ——股四头肌0º~15º控制受限

中风后的康复训练恢复肢体功能

中风后的康复训练恢复肢体功能

中风后的康复训练恢复肢体功能中风(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它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损害大脑功能,进而对身体的肢体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帮助中风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成为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

本文将介绍中风后的康复训练,并探讨其对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

一、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原则康复训练对中风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正确的训练方法,患者可以增强受损肢体的力量和灵活性,改善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

同时,康复训练还可以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和连接的重建,从而加速康复过程。

在进行中风后的康复训练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包括训练内容、强度和时长等。

2.渐进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强度到高强度的方式进行训练,逐渐提高训练难度和量。

3.全面性:综合考虑患者的各项功能,并进行综合训练,全面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4.科学性:根据现代康复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医学和运动科学知识,制定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案。

二、康复训练的具体方法1.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中风康复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采用各种物理手段促进受损肢体的功能恢复。

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 运动治疗:通过主动和被动运动,练习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

可以结合设备,如跑步机、引体向上器等进行辅助训练。

- 热疗和冷疗:使用热敷或冷敷来减轻疼痛、肌肉痉挛和炎症,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

- 电疗:如电刺激、电疗仪等,通过电流刺激神经和肌肉,增强肌肉收缩和灵活性。

2.功能性训练功能性训练旨在恢复中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的肢体功能,包括行走、上下楼梯、坐立转移等。

该训练方法具有实用性强、锻炼效果全面的特点。

常见的功能性训练包括:- 步态训练:通过正常步态的模仿和训练,帮助患者重建行走的能力。

可以辅助使用助行器等设备,在平地和不同地形上进行训练。

- 平衡训练:通过平衡练习,增强中风患者的身体平衡和稳定性,降低跌倒的风险。

可进行单脚站立、闭目平衡、移动平衡等训练。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方法及体会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方法及体会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方法及体会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能给患者带来重大的残疾障碍,给家庭成员也带来极大的沉重负担。

脑卒中患者的恢复通常经历三个阶段:急救期、缓解期和康复期。

恢复期的目的是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功能,改善残疾症状,使患者能够尽可能恢复生活质量。

临床治疗中,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也尤为重要,目前康复训练已经在治疗脑卒中患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早期康复训练以积极有效的形式提供有针对性的保健练习,有助于恢复残疾的发生,恢复和维持残疾者的功能。

1.肌肉骨骼功能训练肌肉功能训练包括肢体功能训练和全身功能训练。

肢体功能训练主要是改善患者不对称性体张力,多肢协调力、活动范围和肌肉力量,改善病变肢体的肌肉收缩功能,增强神经肌肉功能。

全身功能训练主要是改善患者的双肢协调性,以便增加正常步态的范围、有助于全身重心的调整。

2.脑神经及感觉功能训练脑神经功能恢复训练针对脑卒中患者的神经系统损伤,以完善脑功能为目的,通过训练改变患者的思维,增强其控制自身肌体的能力,以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表现,提高患者的肢体协调性。

脑卒中患者进行定期的感觉功能训练,也能够提高患者脑部神经机能,以及增强肢体功能恢复能力,有助于改善患者体态不良及躯体功能紊乱所带来的活动不稳定性。

3.活动功能训练活动功能训练旨在帮助患者在实际生活中恢复功能以及改善自身调节能力,帮助患者提高活动能力、建立功能性的认知行为和实际运用功能,减少行动不方便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从康复训练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即使在脑卒中后期,仍可以通过康复训练来恢复某些功能,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就需要患者以及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以便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另外,为了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营养干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情绪压力,通过心理干预护理和社会支持,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总之,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旨在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功能,改善残疾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还需要营养干预、心理干预以及社会支持,更有效地实现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目标。

脑卒中的肢体功能锻炼和答题

脑卒中的肢体功能锻炼和答题

脑卒中的肢体功能锻炼脑卒中的概念: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又叫脑血管意外。

是指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功能锻炼时机:从入院开始,只要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应及早进行功能锻炼一般脑梗塞在起病48h后,脑出血在10-14天后)目的:预防并发症及继发性损害,为下一步功能训练做准备。

急性期:良肢位和体位转换良肢位:分为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良肢位定义:良肢位是为了保持肢体的良好功能而将其摆放在一种体位或姿势,是从治疗护理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体位。

1、早期脑卒中患者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床上渡过的,因此采取正确的体位非常重要。

2、良肢位摆放是对中风患者早期最基础的治疗,对抑制痉挛模式(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预防肩关节半脱位、早期诱发分离运动等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体位转换:一般建议2小时变换一次患者的体位,当患者能在床上翻身或主动移动时,可适当改变间隔时间,以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交替。

健侧卧位为主。

以防患侧受压过久,加重血液循环障碍。

变换体位后应及时将患侧肢体置于功能位。

稳定期:肌肉按摩、被动运动、主动运动、站立与迈步训练、细微动作锻炼肌肉按摩手法:通常可用拇指揉摩,捻摩或用拇指或手掌进行揉按或用肘关节揉背,用手拿捏腿部或肌肉丰厚处。

时间、次数:3—4次/日 15—30分钟/次被动运动:一种完全依靠外力帮助来完成的运动。

外力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由他人或本人健康肢体的协助。

进行时,被动运动的肢体肌肉应放松,利用外力固定关节的近端和活动关节的远端,根据病情需要尽量作关节各方向的全幅度运动,但要避免动作粗暴。

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能起到放松痉挛肌肉,牵引挛缩的肌腱、关节囊和韧带,恢复和保持关节活动幅度的作用。

脑卒中的作业治疗方案

脑卒中的作业治疗方案

脑卒中的作业治疗方案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功能评定1.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评定法2.认知功能评定:Glasgow昏迷量表、韦氏记忆量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等。

评价应包括患者意识水平、注意力、言语、记忆、思维和知觉功能等方面。

3.步态分析:观察分析、定量分析。

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提问法、观察法、量表法(Barthel指数分级法或者FIM 量表)5.生活质量评价作业治疗目标结合临床的其他治疗,首先训练患者令其最大限度的恢复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特别是针对肢体运动功能的作业活动,循序渐进,再加强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训练以及提高社会活动参与能力的活动训练,适当改造家庭生活环境、社区环境,以帮助患者最大程度的恢复其生活能力。

作业治疗训练一、被动运动当患者不能主动完成肩部运动时,需进行被动运动。

患者取仰卧位,作业疗法师将一手放在患者腋下,将患者上托;另一只手固定患侧上肢,缓慢地进行肩关节前屈、内收、外展、内旋、及外旋等活动。

注意不要用力牵拉以避免关节疼痛及损伤。

二、主动辅助运动患者可以利用自己的健肢带动患肢活动。

由于是健侧肢体主动帮助患侧肢体进行活动,故名主动辅助运动。

患者双手十指交叉,患侧手指在上,双手相握,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前伸,克服患肢的屈曲,在胸前伸肘上举,然后屈肘,双手返回置于胸前。

1.上肢分离运动与控制能力训练仰卧位,支持患侧上肢于前屈90°,让其上抬肩部使手伸向天花板或让患者的手随作业疗法师在一定范围内活动,让患者用手触摸自己的前额、嘴等或者患肩外展呈90°,作业疗法师以最小的辅助完成屈肘动作,嘱患者用手触嘴,然后再缓慢的返回至肘伸展位。

2.滚筒运动患者在治疗台前取坐位,台面上放置滚筒,患者双手交叉,患侧拇指在检测拇指上方,双侧腕关节置于滚筒之上。

治疗者站在患侧,嘱患者利用健侧上肢完成以下动作: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

将滚筒腿向前方。

脑卒中偏瘫步行训练精品PPT课件

脑卒中偏瘫步行训练精品PPT课件
支撑末期(双腿支撑阶段): 表现:髋关节伸展不充分; 因足下垂、内翻,踝关节 无法从跖屈位过度背屈位; 对侧腿提前触地。
结果:患侧支撑不稳,站立 相缩短;对侧腿提前触地; 行走速度减慢
20
偏瘫步态分析
偏瘫腿摆动期:
---最常见髋关节屈曲角度不足、膝关节屈伸速度减缓和屈髋不足为特征的下 肢僵硬摆动。
点;步宽越窄,步行的稳定性越差;
13
14
偏瘫患者步态
偏瘫患者步行周期特点
--患侧上肢摆动时协同屈曲、内收;患侧下肢伸肌协同运动。 • 步速慢,患侧支撑时间缩短,健侧步幅缩短 • 患侧踝关节跖屈,足尖着地,膝反张;摆动相患侧肩关节下降、
骨盆抬高,下肢向外划圈,“划圈步态”。
15
偏瘫步态分析
支撑初期: 表现:“足外侧着地”或“前足
• 髂腰肌肌力降低可能是原发因素
• 改善髂腰肌肌力是关键。
22
偏瘫步态训练
(一)步行基础训练
1.体位适应性训练
2.肌力训练
桥式运动和垫上训练
上肢主要肌群力量的训练:肩带肌、肘伸肌、腕伸肌的肌力训练
下肢主要肌群力量的训练:伸髋肌、髂腰肌、髋外展肌、膝关节伸展、 屈曲肌群的肌力训练
3.关节活动度训练
(二)平衡训练
踝跖屈肌挛缩或痉挛,支撑相胫骨不能前移导致膝关节过 伸; 股四头肌无力导致过伸才能负重; 股四头肌痉挛导致膝关节突然伸展
膝过伸的训练:
--矫正足下垂 --站立位膝关节在5—10°范围内控制性屈曲和伸展:先双侧下 肢,然后患 侧下肢。
---“划圈步态”:髋关节屈曲角度不充分,加上膝关节屈曲和踝背屈不能,
导致僵硬的下肢出现向前的患者外旋和外展髋部使腿向外侧摆动,然后内 收和内旋使腿向内侧摆回。

脑卒中患者的平衡与步态的评估及训练

脑卒中患者的平衡与步态的评估及训练

摆动频率越低,平衡越好
视觉、本体感觉、前庭 感觉与平衡有重要关系
三大系统: 1.牵张反射 2.不随意运动 3.随意运动
四、平衡的训练方法
☆根据三级平衡评定方法逐级训练 ☆根据影响平衡的几个条件来增加难度 ☆以站立平衡训练为例
静态平衡训练:
先进行辅助站立训练,然后 进行独立站立训练。
患者取上述站立位,开始时 可辅助患者保持静态平衡,待 患者能够独立保持静态平衡一 定时间后,再进行动态平衡训 练。
3.结合偏瘫患者步态分析的训练 ①选择性腹肌活动的再训练
②伸髋时抑制伸膝
③选择性伸髋
④伸膝分离运动
4.具体训练方法举例
①站立平衡训练 ◇平衡仪或VR模拟训练 ◇站立位向各个方向取物 ◇站立位拍打悬吊球 ◇站在不稳定的平面 ◇ 站在平衡板上保持平衡
②步行平衡训练 ◇绕开障碍物 ◇走S形路 ◇走振动的平衡杠 ◇走着仍球进篮 ◇边走边半蹲拾物 ◇跨步抛接球训练 ◇侧方走
无帮助不能 完成
能做但要帮 助
正常完成
4 X 25 = 100
二、步行功能的评定
1.Holden步行功能分类
2.Hoffer步行能力分级
Holden步行功能分类
Hoffer步行能力分级
三、影响平衡的几个因素
平衡的条件
感觉作用
支撑面积越大,越 有利于平衡
重心,高度,范围
其大小取决于支撑面的 大小和性质,大、硬、平 整时稳定极限大
六、平衡反应的诱发
如果患者要随意移动而不必害怕跌 倒及行走时不用拐杖,必须重新建立平 衡反应,并形成一些保护性机制
如果手表现出明显的联合反应,以 痉挛模式强烈地屈曲,将影响到患者 的步行,妨碍平衡反应
偏瘫患者早期会出现害怕心理, 加上由于长期卧床,可能导致不 敢再步行,因此会出现害怕跌倒, 恐惧等问题。只有充分的平衡, 害怕跌倒的心理才会消失

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异常步态

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异常步态

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异常步态
脑卒中是指脑血管病变导致脑组织受损的一种疾病,常见的异常步态包括:
1. 金字塔步态:由于脑卒中造成的下肢肌肉痉挛和瘫痪,患者在行走时表现为下肢肌肉僵硬,步态呈现出类似于患者高举手臂写字的姿势。

2. 足下垂步态:脑卒中可能导致运动神经元受损,造成患者足部无法提起,行走时下肢无力拖地。

3. 拖步姿势:由于脑卒中造成的下肢肌力减退或瘫痪,患者在行走时下肢无力,步伐短小且需要用手抓住物体来帮助行走。

4. 屈曲步态:脑卒中可能导致下肢肌肉痉挛,使患者在行走时下肢关节过度弯曲,膝、髋关节无法正常伸展。

5. 痉挛步态:部分脑卒中患者在行走时会出现下肢肌肉痉挛,导致步态不稳定,摇摆行走。

这些异常步态是根据脑卒中对身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表现因患者的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脑卒中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需要进行康复训练来提升步态稳定性和恢复行走功能。

脑卒中的功能锻炼ppt课件

脑卒中的功能锻炼ppt课件
5
患肩前伸,肘、 腕、指各关节伸 展,放在胸前的
垫枕上
健侧卧位
患腿屈曲向前 放在身体前面
的垫枕上。
6
患侧卧位
健侧下肢 屈曲放在
枕头上
健侧上肢自 然放在身上 或身后枕上
患侧髋关节伸展, 膝关节微屈
患肩前 伸
背后以枕 支持
肘、腕、指 各关节伸展
7
足部抵枕,使 足与床尾成
直角
仰卧位
患肩放在体旁 的垫枕上,肩
时间、次数:3—4次/日 15—30分钟/次
10
被动运动
肩关节屈曲运动 肩关节伸展运动 肩关节内外旋转运动
肘关节屈伸运动 腕关节屈伸及侧偏运动 掌指关节屈伸运动11
前臂的旋前旋后运动
拇指运动
被动运动
髋、膝关节屈伸运动 髋关节内、外旋运动 踝关节跖屈、背伸运动 髋关节外展、内收运动 踝关节的内、外翻运动 足趾的屈曲、伸展运动
“桥式运动”能帮助病人增加躯干的运动,为以 后的坐和站打下基础。
16
站立与迈步训练
开始由家人或护理人员给予适当的支撑,也 可利用助行器等,先练习站立,当病人能够 站稳而无疲劳感时,可开始步态锻炼。
17
细微动作锻炼
主要练习抬臂、抓、拿、拾物等动作,还要 充分利用小物品如健身球、健身圈等进行细 微动作锻炼。
只要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应及早进行功能锻炼 (一般脑梗塞在起病48h后,脑出血在10-14天后)
目的:预防并发症及继发性损害 为下一步功能训练做准备
3
脑卒中的肢体功能锻炼
急性期
良肢位 体位转换
稳定期
肌肉按摩 被动运动 主动运动
站立与迈步训练
细微动作锻炼

脑卒中偏瘫患者3种步行训练方法的效果比较

脑卒中偏瘫患者3种步行训练方法的效果比较

脑卒中偏瘫患者3种步行训练方法的效果比较刘艺;黄敬【摘要】目的:评价目前常用的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训练方法对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分别运用常规步行训练法(常规组,n=20)、使用辅助工具(四脚拐)训练法(辅具组,n=20)、减重步行训练法(减重组,n=20)对患者进行步行功能训练。

在训练前、训练后1个月、训练后3个月,分别采用10 m 最大步行速度(MWS)、“起立-行走”计时测定(TUGT)、功能独立性测量(FIM)、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进行评价。

结果训练1个月和3个月后,3组的MWS、TUGT、FIM、FMA-L评分均改善,依次为辅具组、常规组和减重组。

总体上减重组效果最佳。

结论减重步行训练法能更快更好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3 kinds of gait training methods on stroke patients. Methods 6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and received routine gait training, assistance and partial body weight supported treadmill training (PBWSTT) respectively. They were assessed with 10-meter Maximum Walking Speed (MWS), Timed Up and Go Test (TUGT),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 and Fugl-Meyer Assessment (FMA) before, 1 and 3 months after training. Results MWS, TUGT, FIM and FMA all improved in 3 groups, ranked as assistance group, routine gait training group, and PBWSTT group after training. The PBWSTT group improved the best. Conclusion PBWSTT is more effective on walking after stroke.【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4页(P272-275)【关键词】脑卒中;步态;步速;生活独立性;运动功能;康复;步行【作者】刘艺;黄敬【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市 200072;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市 20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本文著录格式] 刘艺,黄敬.脑卒中偏瘫患者3种步行训练方法的效果比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3):272-275.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中国脑卒中发病率比美国高出近1倍[1]。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计划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计划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计划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导致偏瘫等后遗症。

针对这些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恢复肌力和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计划,旨在帮助他们实现有效康复。

一、目标设定康复训练计划的首要目标是帮助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一定程度的运动功能。

具体目标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康复进展情况而定,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恢复平衡能力:通过训练,使患者能够在站立和行走时保持姿势稳定。

2. 改善肢体活动能力:通过特定运动以及物理疗法,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3.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患者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动作,如穿衣、洗漱、进食等。

4. 促进神经再生:通过康复训练,刺激患者神经细胞的再生和恢复。

二、训练计划1. 基础训练a. 平衡训练:患者坐在平稳的座椅上,尽量保持坐姿平衡,逐渐延长训练时间。

b. 肢体运动训练:包括肌肉拉伸、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以增强患者肢体的力量和柔韧性。

c. 康复器械训练:利用康复器械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例如步态训练机、肌肉力量训练仪等。

2. 日常功能训练a. 空间定向训练:使用视觉和听觉刺激帮助患者提高空间定向能力,如指向物体、找东西等。

b. 日常动作训练:通过模拟日常生活场景,训练患者完成自理、进食、穿衣等基本动作。

c. 手部功能训练:针对上肢功能障碍,进行手部灵活性和力量的训练。

3. 社交参与训练a. 患者之间互动:组织患者参与小组活动,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b. 社会参与:鼓励患者参与社区活动或志愿者工作,增加他们的社会交往和参与感。

三、训练注意事项1. 个性化定制:针对每个患者的症状和康复需求,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确保个性化康复效果。

2. 渐进式训练: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强度到高强度,渐进式地进行训练,避免过度疲劳和损伤。

3. 专业指导:由专业康复医师或理疗师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训练动作正确、安全。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计划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计划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计划脑卒中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疾病,其预后有着不同程度的偏瘫、智能减退、眩晕、失语等症状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脑卒中患者要尽早采取脑卒中的康复训练;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在减轻脑卒中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现制定如下康复训练计划:1.脑卒中患者卧床期间,定时翻身,进行关节活动训练,健侧肢体被动运动,防止肌肉萎缩,卧床期间在床上完成进食、穿衣等日常生活运动训练;2.循序渐进进行站立和步行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坐位耐力持久、起立、站立平衡、步行、慢跑、日常生活作业,逐步加大强度,为重新恢复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康复组进行6-7周训练,训练强度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具体如下:1由康复医生指导患者家属按摩腿部肌肉,做床上肢体伸展运动,一日2~3次,每次10分钟;2利用下肢功率车及骑马训练器进行患侧下肢肌力训练,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10~15分钟;3利用平衡板与肋木或平行杠配合使用,用于训练患者的平衡功能,时间视患者的忍耐力而定;4利用复式墙拉力器或肩关节回旋训练器或滑轮吊环训练器进行患侧上肢肌力训练,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10~15分钟;5利用阶梯完成上下楼梯训练,或进行户外行走,每日2次,每次40分钟左右;脑卒中康复训练时要注意活动量应逐渐增加,掌握时间,不宜过度疲劳;同时还可做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以改善血循环,消除浮肿,平卧床可主动屈伸手臂,伸屈手腕和并拢、撑开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铁球等;在能自己行走后,走路时将腿抬高,做跨步态,并逐渐进行跨门槛、在斜坡上行走、上下楼梯等运动,逐渐加长距离;下肢恢复较好的脑梗塞病人,还可进行小距离跑步等;对上肢的锻炼,主要是训练两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如自己梳头、穿衣、解纽扣、打算盘、写字、洗脸等,以及参加打乒乓球,拍皮球等活动,逐渐达到日常生活能够自理;。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2020版】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2020版】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2020版】本指南的目的是为了根据脑卒中康复评估和治疗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推荐临床评估和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便于在我国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推广普及脑卒中早期康复。

该指南参考了2012年《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简化版》的主要内容,采用了证据水平和推荐强度等标准。

二、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开始时机和康复强度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开始时间应该是在患者稳定后的24小时内。

康复强度应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功能障碍程度而定,并且应该逐渐增加。

三、脑卒中早期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和关节活动度训练良好的肢体位姿和体位转移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应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以避免肌肉僵硬和关节强直。

四、脑卒中早期站立、步行康复训练站立和步行训练是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功能障碍程度,逐步进行站立和步行训练。

五、脑卒中后的肌力训练和康复肌力训练是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功能障碍程度,逐步进行肌力训练。

六、脑卒中后肌张力变化和痉挛的康复脑卒中后肌张力变化和痉挛是常见的并发症。

应该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以减轻肌张力和痉挛。

七、脑卒中后早期语言功能的康复语言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应该进行早期的语言功能康复治疗,以促进患者的恢复。

八、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康复认知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应该进行认知功能康复治疗,以促进患者的恢复。

九、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和营养管理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应该进行吞咽功能康复治疗和营养管理,以促进患者的恢复。

十、脑卒中后心脏功能和呼吸功能康复心脏功能和呼吸功能康复是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以促进患者的恢复。

十一、脑卒中后肩痛、肩关节半脱位和肩手综合征的康复肩痛、肩关节半脱位和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应该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以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

十二、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预防和康复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矫正训练的临床疗效分析

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矫正训练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男性 1 7例 , 性 9例 ; 龄 3 — 7 女 年 0 8岁 , 均 5 .  ̄ 1 5 平 83 1 . 8 3 岁 ; 梗死 1 脑 9例 , 出 血 7例 ; 偏 瘫 1 脑 左 2例 , 偏 瘫 1 右 4例 。 距 发病 时 间 3 1 月 . 均 63 个 月 已获 得 步 行 能 力 并 —3 个 平 .1
在 自然 恢 复 过 程 中形 成 多 种 误 用 综 合 Leabharlann 和 明 显 的 异 常 运 动
限较多。②肌 张力 正常化训练 : 包括息侧 躯干屈肌 、 小腿 三头
肌 和 股 四头 肌 张 力 的减 低 训 练 , 前 肌 、 绳 肌 的 易化 训 练 。 胫 胭
模式 . 步态 异 常 是 我 们 日常最 常见 的 。 异 常 的动 作 模 式 会 影
维普资讯
! 室墨 堂 查: ! ! 里 垦 墨 篁丝堂: 塑 兰


丝垄 !! : ! !丝 ! ! : ! :

— — — 旦
临床 研 究 .
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矫正训练 的临床疗效分析
侯 来永 谢 欲 晓 孙启 良
者 步 态 进 行 分 析 . 据结 果 进 行 针 对 性 矫 正 训 练 。 根
嘱患侧足尽量踩体重计以获得最 大示数 。⑦躯干与骨盆运动
控制能力训练。⑧ 髋关节 、 膝关节 、 踝关节控制训练 。
l 对 象和 方 法 1 一 般 资 料 . 1 2 6例 患 者 均 为 在 我 科 治 疗 的 住 院 或 门 诊 的 脑 卒 中 后 偏
关键词 脑 卒 中 : 瘫:步 态 :i 练 偏 J l I
中 图分 类 号 :R 9 , 7 3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章 编 号 :0 1 14 (0 7一 2 0 5 — 3 4 3 R 4 B 10 — 222 0 )0 — 15 0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流程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流程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流程一、PT:早期康复:床上正确体位、PROM、各种并发症的预防。

后期康复:床上活动训练(床上肢体主动、被动活动、床上转移)—→做坐位平衡—→床边转移(站起训练、坐下训练)—→站位平衡(静态平衡、动态平衡)—→平行杠内行走训练—→相对独立步行训练恢复期康复:—→家庭步行训练—→社区性步行—→正常步行。

RE(康复工程)—→矫形器应用—→步态分析和纠正。

二、OT:后期康复:1、日常生活训练:穿衣训练—→二便训练—→进食训练—→个人卫生训练—→入浴训练—→转移训练—→步行训练—→日常交流训练2、功能训练法:自助具训练、病手强迫利用、利手交换训练、手精细活动训练。

3、失认失用症评定—→失认失用症治疗三、ST:失语症、构音障碍、言语失用的评定—→言语障碍治疗—→日常生活交流—→社会活动交流。

吞咽障碍评定—→吞咽障碍治疗。

四、认知康复: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功能的评定—→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无认知障碍。

五、PSY(心理治疗):焦虑或抑郁的评定—→情绪障碍的治疗—→无情绪障碍。

六、VC(职业咨询):就业咨询—→就业能力评定—→就业前训练。

七、SW(社会工作):社会问题调研—→社会问题分析—→重返社会计划制定—→计划实施—→顺利重返社会。

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流程一、急性期:1、脊髓损伤骨科治疗(骨折复位、内固定)—→正确体位放置—→ROM训练。

2、并发症的预防:压疮、肌肉萎缩、泌尿系感染、呼吸道感染等预防。

二、中期1、四肢瘫:ROM、残存肌力训练、起立床训练。

2、截瘫:ROM、上肢肌力训练、下肢残存肌力训练。

三、后期1、PT:ROM、残存肌力训练、体位转移训练(床上、床←→轮椅、轮椅←→坐厕、轮椅←→浴池)—→站立架训练穿—→支具平行杠内站立训练—→平行杠内步行训练—→扶助行器步行训练—→扶拐行走训练—→治疗性步行—→家庭步行训练—→社区性步行。

2、OT:日常生活训练:穿衣训练—→二便训练—→进食训练—→个人卫生训练—→入浴训练—→转移训练—→交通工具使用。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评估和康复训练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评估和康复训练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评估和康复训练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常见的疾病,它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困扰。

在早期诊断和治疗后,康复护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评估和康复训练。

一、脑卒中康复护理评估1. 神经系统评估脑卒中患者通常会出现运动和感觉缺失等神经系统问题。

护士可以执行相关测试,如肌力测试、反射测试和感觉测试等,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

2. 应对能力评估脑卒中患者可能面临记忆损伤、注意力缺陷以及情绪问题等挑战。

通过进行认知和心理状态评估,护士可以了解患者的应对能力,并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3. 日常活动评估日常生活活动(ADL)是衡量一个人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指标。

包括个人卫生、进食、穿衣等方面,通过对患者日常活动进行评估,护士可了解患者的康复需求。

二、脑卒中康复训练1.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的关键。

通过进行肌力锻炼、平衡训练和步态改善等,物理治疗师可以促进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协调能力的提高。

2. 言语和语言治疗脑卒中可能导致患者言语和语言障碍,如失语或吞咽困难。

言语和语言治疗师可以通过语音训练、发音练习和吞咽技巧指导等方法来提高患者的交流能力。

3. 职业治疗职业治疗师通过评估并培养患者日常活动(ADL)能力,以便重新投入社会生活。

他们还可推荐使用辅助设备,如助行器具或轮椅,并教授适当的使用方法。

4. 心理支持脑卒中后,许多患者面临心理困扰,如抑郁、焦虑等。

康复护理人员应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咨询,帮助患者积极面对康复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总结:脑卒中康复护理包括评估和康复训练两个方面。

通过神经系统、应对能力和日常活动等多个方面的评估,护士可以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而在康复训练阶段,物理治疗、言语和语言治疗、职业治疗以及心理支持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帮助脑卒中患者恢复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作为一名康复护士,我们要充分了解脑卒中患者的特点和需求,并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护理与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力学异常


步行时的时空参数及运动力学都是关节 产生的力矩作用的结果 运动力学分析包括三个变量:力、力矩 和功率
运动力学异常

偏瘫侧下肢几乎所有力矩和功率均较非 偏瘫侧下降,而且在舒适步行时双下肢 的力矩和功率均较对照组下降
步态异常原因
ROM受限
神经肌肉受损 ◆肌肉无力 ◆肌张力异常 ◆主动肌与拮 抗肌同时收缩 ◆共济失调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

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地面步行训练与减 中平板步行训练相比,能够增加舒适的 步行速度
作业导向步行训练方法
方法 患侧下肢上台阶 健侧下肢上台阶 患侧下肢单腿站立 患侧下肢单腿站立后跖 屈 训练目的 摆动相 站立相 站立相 站立相
作业导向步行训练方法
方法 向一侧迈步 向一侧上台阶 在足印迹上步行 在平行线内步行
初始触地:下肢前伸为了将 足放臵适当位臵
预承重期:控制性膝关节屈 曲及踝关节跖屈,为了顺利 平滑承重
步行时矢状位的关节活动
支撑相中期:下肢所有关节均伸展, 为了支撑体重,并达到足够高度使 对侧下肢能够离开地面进入摆动期
步行时矢状位的关节活动
摆动相:下肢所有关节均缩短以离开地面
步态的基本测量


偏瘫步态的时间参数特点

步速下降:步行速度是步态的一个整体指 标,它与步频、跨步长、双腿支撑相时 间、偏瘫侧及非偏瘫侧支撑相时间等有 关
偏瘫步态的时间参数特点

偏瘫侧下肢摆动相时间与非瘫痪侧下肢 摆动相时间比值为1.23-1.61:1
偏瘫步态的时间参数特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偏瘫侧下肢支撑相时间缩短而摆动相时 间延长,而相对应的是非瘫患侧下肢支 撑相时间延长而摆动相时间缩短,双腿 支撑相时间也延长
偏瘫步态的空间参数特点


偏瘫患者的主要空间参数特点是偏瘫侧 肢体与非偏瘫侧肢体步幅不同 许多研究报道偏瘫侧下肢步幅一般比非 瘫患侧下肢延长,但也有相反报道
偏瘫步态的空间参数特点


偏瘫侧产生前行力量减少时偏瘫侧步幅 增加,提示非瘫痪侧产生前行力量增加 引起瘫患侧的步幅增加 严重偏瘫患者(依赖于屈肌及伸肌共同 运动)偏瘫侧步幅较非偏瘫侧更长
摆动相运动学异常:髋关节

髋屈曲下降:由于髋屈肌无力或髋伸肌 过度活动所致
摆动相运动学异常:膝关节

膝关节屈曲下降:股四头肌过度活动以 及足蹬地无力,膝屈肌无力也可能是原 因之一
摆动相运动学异常:膝关节

足跟着地前膝伸展不足:从摆动相中期 到末期下肢向前摆动的伸展力矩下降或 膝屈肌过度活跃均可导致膝伸展不足, 伸膝肌无力也可能是另外一个原因

步行速度( m/s,m/min):单位时间内行走 的距离,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约为 1.2m/s。 步频(cadence):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 以步数/min表示。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频 约为95-125步/min左右。
步行中肌群的活动

髋外展肌:在步行周期中的前40%最明显 ,特别是在单腿负重时,主要功能是控 制摆动相骨盆的下沉。
脑卒中患者步态分析及训练
步行三要素
负重
迈步
平衡
步行周期


支撑相:占步行周期的60%,其功能为预 承重及单腿支撑。 摆动相:占步行周期的40%,其功能为肢 体前移。
1.初始触地 2.预承重期 支撑相 3.支撑中期
4.支撑末期
5.摆动前期
摆动相
1.摆动初期 2.摆动中期 3.摆动末期
步行时矢状位的关节活动
偏瘫患者运动学异常


关节运动学是描述不同节段身体空间运 动的参数,如关节运动的角度 偏瘫患者的支撑相和摆动相的关节运动 学与正常人有区别,而且个体差异很大
支撑相运动学异常:髋关节


支撑相时髋伸展很重要,它可以使躯干 在支撑相下肢上方前移 偏瘫患者常常存在髋伸展下降 —踝跖屈肌过度活跃 —髋伸展力矩下降 —髋屈肌过度活跃
训练目的 侧方运动 侧方运动 增加步长 减少步宽
运动想象疗法

运动想象疗法是指为了提高运动功能而 进行的反复运动想象,没有任何运动输 出,根据运动记忆在大脑中激活某一活 动的特定区域
运动想象疗法


对于严重偏瘫、容易疲劳、平衡功能障 碍的脑卒中患者进行步行训练比较困难, 运动想象疗法可以为患者提供安全、自 我控制的步行训练方法 许多研究表明,运动想象疗法可以改善 患者的步行功能

跨步长(stride length):一侧足跟着地至 同侧足根再次着地两点间的距离。 步长(step length):一侧足根着地至对 侧足跟着地时两点间的距离。 步基宽(stride width):每侧足根着地其 中点连接成线,左右两侧连线之间的距 离。正常约为5~10cm。
步态的基本测量

摆动相运动学异常:踝关节

踝背屈下降:踝跖屈肌过度活跃及踝背 屈肌无力所致,踝跖屈肌挛缩是另外一 个原因
摆动相运动学异常


偏瘫患者摆动相异常的特点是髋屈曲下 降、膝屈曲下降、踝背屈下降或持续踝 跖屈,导致摆动相下肢不能缩短离地, 出现足拖曳 患者出现划圈步态,骨盆代偿性抬高、 髋关节外展、外旋,使足离开地面
感觉异常 ◆躯体感觉异常 ◆视觉功能异常 ◆前庭功能异 ◆疼痛
偏瘫步行训练方法
神经发育技术

以Bobath技术为代表 抑制增高肌张力 刺激低张肌肉的活动 手法促进正常运动模式 没有足够证据证实以上任何一项技术比 另一项技术更有效
肌力训练

方法:渐进性抗阻训练(progressive resistance training, PRT)



使用超过70%最大负荷阻力进行训练 达到疲劳次数不超过10次 中间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逐渐增加阻力
肌力训练

荟萃分析表明对于发病6个月后脑卒中患 者,抗阻训练可以提高舒适步行的速度 及步行距离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



目前的研究结果还是有争议的 对于不需要辅助就能步行的患者疗效明 显 平板训练与地面步行仍有不同, 不能进 行姿势调整及视觉反馈 需要治疗师辅助,应用受限
支撑相运动学异常:膝关节



支撑相时膝屈曲增加(特别是在足首次 着地时) 支撑相早期膝屈曲下降,随后在支撑相 后期膝过伸,摆动前期膝屈曲延迟 支撑相大部分时间膝关节过伸
支撑相运动学异常:踝关节


早期着地时全足着地:摆动相时踝跖屈 肌过度活动或缩短限制踝关节背屈 足趾离地时踝跖屈力量下降:踝跖屈肌 没有进行充分离心收缩而达到最适初长 度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