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余秋雨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有什么特点(一) 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

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许是最重要的。

(二) 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

余对语言有一种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

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三)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余娴熟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还采用了笔法、戏剧的笔法、镜头特写等多种手法,这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 叙事的小说化特点。

余深谙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他凭借小说这种文体,使他的作品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首先小说的要素之一是,余是一个比较善于构建故事,甚至是很多传奇色彩很浓的故事,如《莫高窟》写到乐尊;写《上海人》,思绪飘逸,引叙出徐光启的故事,进而更深意义阐述上海人文化性的构成;其次小说的要素之二是细节。

余的散文中常常见到如生的描绘,靠细节构筑成优美深的诗情画意。

〈2〉余散文中的剧场效果余在创作文化散文之前是从事戏剧理论创作,对于戏剧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因此在他的文化散文中,他融会贯通地运用了戏剧效果。

他也曾说:我在散文中追求的场景,会使有些写法上近似小说,但小说的场景是虚构的,而我的散文中的情景,则力求真实。

余秋雨散文语言特点

余秋雨散文语言特点

在余秋⾬先⽣的众多散⽂作品中都蕴含着它独特送的创作风格,下⾯我们⼀起来看看余秋⾬散⽂语⾔特点,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通过游历⼭⽔名胜把握⽂化的脉络 在创作的过程中,余秋⾬有着明确的写作⽬标,始终本着意⽓为先的原则,按照主题先⾏的风格来创作。

它的散⽂,看似在写⼭⽔,其实,究其本质,是在进⾏⽂化寻根。

他散⽂中的⼭⽔,所发挥的只是背景作⽤,是为了衬托⽽出现的,⽽真正的创作⽬的所在是要从⼭⽔中找寻⽣命之真谛、寻求⽂化之根源,⽤⼀句很形象的话来形容,就是:余秋⾬的散⽂是“⾛”出来的。

⽐较典型的就是《千年⼀叹》⼀⽂,这是⼀篇⾃序,其中让⼈印象深刻的⼀句话理解起来是这样的:相⽐较于笔端,我个⼈更加注重脚步;相⽐较于⽂章,我个⼈更关注⽣命;相⽐较于精细,我个⼈更倾向于粗糙。

余秋⾬的`散⽂被誉为⽂化⼤散⽂,他的作品在创作中注重的是⽂化的含量、其取材往往与具有⼀定历史⽂化内涵的⾃然事物和⼈⽂景观相联系,常以⽂化的视⾓观照⽣活,作品往往附着着浓厚的⽂化氛围和⾃觉的⽂化意识。

在其作品《⽂化苦旅》中余秋⾬凭借⼭⽔风物以寻求⽂化灵魂和⼈⽣真谛,探索中国⽂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的⼈格构成。

其中《⽩发苏州》《江南⼩镇》等以柔丽凄迷的⼩桥流⽔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化和世态⼈情表现得形神俱佳。

《风⾬天⼀阁》《青云谱随想》等直接把笔触指向⽂化⼈格和⽂化良知,展⽰出中国⽂⼈艰难的⼼路历程。

这些⽂化创作⼀⽅⾯体现出了余秋⾬深厚的⽂化功底,丰厚的⽂化感悟⼒和艺术表现⼒,另⼀⽅⾯也是作者通过⼭⽔名胜把握⽂化脉络的典型写照。

⼆、通过历史⽂化名⼈来感慨和反思 在历史长河中遨游、在古今中外游⾛的余秋⾬,对历史演绎的感悟是内⼼的由衷,是随⼼所欲之作,他借助历史名⼈来抒发⾃⼰内⼼的情感,通过⾃⼰内⼼情感的抒发不断⾃我反思。

在余秋⾬⼀⽣的苦旅中,和⼀个个历史名⼈进⾏了真⼼的交流与沟通,在恳切的交谈中,共同探讨⽣命的真谛。

⽐较典型的就是《苏东坡突围》⼀⽂,⽂中体现了他对苏东坡先⽣的⽆限崇拜之情,他会为东坡先⽣被⼩⼈攻击⽽愤慨,通过他的这种愤慨之情也让作者感慨中国⼈不懂爱惜⾃⼰,从⽽引发⽆限的伤感的情怀。

余秋雨散文赏析

余秋雨散文赏析

余秋雨散文赏析余秋雨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文化评论家,也是文化名人。

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触动了很多读者的心灵深处。

他的散文作品以深情、婉约、温暖著称,其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本文将对余秋雨散文进行赏析。

余秋雨散文作品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他的散文作品多以家庭生活、亲情、友情等生活琐事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语言,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转化为文字的韵律与情感的共鸣。

例如他的作品《幸福的力量》中,他讲述了一个简单而温馨的家庭故事,描述了父亲、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深情厚爱。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他将读者带入到这个家庭的生活中,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这样的描写方式让读者深受感动,引起了读者对亲情、家庭的思考与思索。

此外,余秋雨的散文作品还常常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他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思考,提炼出了许多关于人生和人性的真理和智慧。

在他的散文作品《奔跑吧,年轻人》中,他写道:“如果你年轻,你就要无畏地理想地去奔跑,即使跌倒了,也立刻站起来,而且奔跑得更快。

”这个简洁而又有力的句子道出了人生中的坚持和奋斗的重要性。

他通过这样朴实的语言,向年轻人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这样的智慧和思考不仅能够给读者带来启示,也为读者提供了人生的指南针。

此外,余秋雨的散文作品还常常融入了对传统文化与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他通过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浓厚古典气息的作品。

他的散文作品《梅岭文社》中,他讲述了一个关于文人雅集的故事。

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叙述和描写,他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古典的文人氛围中,让读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情趣。

他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表达表明他对文学艺术的深入热爱和追求。

总的来说,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其情感真挚、哲理深刻和对传统文化的追求而受到读者的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也能够给读者带来快乐和启发。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真谛,从而在家庭、亲情、友情、人生等方面得到启示和教益。

余秋雨散文赏析

余秋雨散文赏析

余秋雨散文赏析余秋雨,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备受推崇的文化名家。

他以深邃的思考和独特的文风打动了无数读者,成为了中国散文界的瑰宝。

本文旨在对余秋雨的散文进行赏析,探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余秋雨的散文以其耐人寻味的文字和深度的思考而著称。

他善于以诗意的笔触描绘细腻的情感,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考,给读者一种行云流水的阅读体验。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表达,更是一种灵魂的呈现。

他对生活的关怀与热爱,对人性的思辨和探索,都渗透在他的文字中。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涵盖了多个主题,比如生活、人情、文化等等。

他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观察力,将这些主题融入到他的散文中。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乡土文化和传统价值的追溯和探索。

他用文字刻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精神,它们在他的散文中犹如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令人陶醉其中。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在文风上多变而富有活力。

有时他选择细腻温情的抒发,有时又倾向于深邃严谨的思辨。

他的散文有时会给人以平静宁和的感觉,有时又让人感到激情四溢。

无论采用何种风格,他都能够准确地抓住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共鸣。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一直以来都受到了读者的喜爱,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广泛传播。

他的文字充满了情感和智慧,具有超越国界和文化的力量,让人们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感受到共同的情感和人性。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陈述,更是一种美的追求和审美的体验。

他以艺术的眼光审视世界,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将复杂的情感和思考展现给读者。

他的散文穿越时间和空间,让人们感受到人类生活的普遍性和共性。

综上所述,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备受推崇。

他的文字浸润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心灵的滋养和启迪。

阅读余秋雨的散文,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思考人生的意义。

无论是在文字还是在思想上,余秋雨的散文都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启发。

余秋雨散文点评

余秋雨散文点评

余秋雨散文点评余秋雨散文点评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以散文为主,主要特点是散文小说化,语言通俗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作文素材: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

其散文小说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主要采用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对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秋雨的散文篇幅普遍偏长,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其散文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具体来说,其散文技法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善用修辞手法。

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能增加文章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感染力,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余秋雨的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引用等。

(一)排比。

如在《苏东坡突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又如《三峡》:“历史在这儿终结,山川在这儿避退,诗人在这儿萎谢。

”点评:排比修辞就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苏东坡突围》中,秋雨先生为了突出表现苏轼的成熟,连续用了八个形式相同的句子组成排比句,多角度对苏轼的成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两个《赤壁赋》等传世经典篇章也便呼之欲出。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三、余秋雨散文的主题不断超越传统观念
(1)作家的散文创作一般都会受制于心情影响,体裁也具有厚重的中国传统语言色彩特点,余秋雨散文一般都有一个主题,然后开展对于蒙昧和野蛮讲述,对立面就是文明,写作主旨就是对于文明召唤,但是同时也会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在传统观念基础上不断需要对于主题进行升华。首先最主要体现就是在山水古迹中寻找文化意蕴内涵,余秋雨散文大多都是景物命名,但是同时也非常关注以往自然现象问题,更多是个人感情表达,运用他深邃眼界,透过对于事物现象分析,提高对于自然景观背后文化内涵深刻体会和领悟,这种最主要方法就是对于景观背后历史文化了解,更加注重的景观背后人文特色和艺术价值。然后通过对于自然景观体现的时代精神赞扬,抒发作者个人感情表达,运用文字记录在散文中,这种写作手法开启了中国现代散文艺术新艺术表现空间。
(3)在余秋雨散文中展示了中国文明历程发展现状,但是没有受到来自于民族、政治和地域因素影响,作者的散文一般都会站在一个更加高远角度,公平的对于中国文化发展历史进行讲述,比如作品《一个王朝的背静》中深刻的批判了姓氏和民族正统性质,作者提出对待历史人物需要用诚实的理性态度分析,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因素影响,导致分析判断错误问题。
(2)在散文创作过程中也会运用独特视角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不会受制于传统文化框架,特别是对于中国山水风古迹描述,更加注重对于人道主义精神和渗透思想领悟,比如《都江堰》中作者表述,“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種灵动的生活。”这就非常气势浑宏的表现了都江堰伟大历史价值,堪比长城伟岸雄奇壮观,也充分说明了余秋雨的散文来源于传统文化,深刻突破了传统文化紧固,具有更深刻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2)余秋雨的散文最核心成分就是议论,同时兼顾抒情笔法表述,做到抒情和议论相互结合,使得散文更加充分智慧和情趣,让读者能够在理性的思考中获得精神上享受,比如在作品《阳关雪》中描述的“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就是运用了抒情和议论相互结合方法,让读者更加深刻体会中国文化苦难经历,这也是中国文人特别独有的悲剧性命运特点,散文不断讲述文明、文化和遗落问题,使得散文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同时更加提高散文抒情特点,以及让读者能够更加理性思考历史文化问题。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应该说,余秋雨先生先生的散文,我最欣赏有三点:一是其语言,余秋雨先生的语言往往凝重而深沉,引人深思;二是对待文化与历史的严肃的思索,透露出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历史使命感;三是能够走出象牙塔,不拘泥于史料,用自己的眼光、用自己的头脑去观察和思索。

接下来店铺为你带来论余秋雨先生散文艺术特色,希望对你有帮助。

当代文坛群星璀灿,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而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却恰似一株奇葩傲立苍穹,格外引人注目。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余秋雨先生将散文艺术有机的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澄澈精致、万物溶情的,同时也是兼收并蓄且耽思旁讯的,这是一种知识的积淀、理性的升华,它可以启人心智、教化人伦。

余秋雨先生散文集《文化苦旅》问世以来,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好评和关注,余秋雨先生相继又推出了《出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文明的碎片》,创造了“文化散文”这一全新的形式,从而形成了“秋雨文化”现象。

与此同时,余秋雨先生散文中的文化批评、人文反思、人性溯源也引起了文化学术界的批评和讨论,见仁见智,葆贬皆有。

那么余秋雨先生散文的文化魅力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什么原因如此引人关注和思考呢?一、对散文传统模式的突破与创新余秋雨先生散文对于散文传统模式有了较大的突破与创新,适应了文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篇幅上得到了拓展。

在散文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古典散文等同于“小品文”,即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以小见大”是它在选材立意上的基本原则,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

由于传统文体篇幅的束缚,使得散文的发展固定在短小简约的模式,极大地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

例如被称为“范文”的杨朔的《荔枝蜜》、《香山红叶》,冰心的《笑》、《小桔灯》等。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以散‎文为主,主要特点是‎散文小说化‎,语言通俗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

其散文小说‎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主要采用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对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秋雨的散文‎篇幅普遍偏‎长,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其散文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具体来说,其散文技法‎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善用修‎辞手法。

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能增加文章‎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感染力,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余秋雨的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引用等。

(一)排比。

如在《苏东坡突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又如《三峡》:“历史在这儿‎终结,山川在这儿‎避退,诗人在这儿‎萎谢。

”点评:排比修辞就‎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余秋雨散文语言艺术赏析

余秋雨散文语言艺术赏析

余秋雨散文语言艺术赏析余秋雨的散文语言有其独特魅力,本文试从四个方面剖析。

一、恣肆雄浑、大气磅礴1.先看《五城记·开封》它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年代,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气宇非凡。

(《文化苦旅》)这里,对开封的地理位置、形象气质都作了高度的概括,虽只短短一句,但非凡的气势已使开封像一座巍然耸立的雕塑,神韵气派毕现。

2.《五城记·南京》也有这样的精彩语言:六朝金粉足能使他名垂千古,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殷血火。

(《文化苦旅》)南京作为历史名城,经历过洗礼,饱受过苦难,创造过辉煌。

从古到今,多少墨客骚人,为文赋诗,尽情讴歌。

作家余秋雨用如椽之笔高度浓缩了南京一千多年的历史,把它作为开头第一节,这就显得大气、霸气、帅气,也给读者强烈的震撼、深刻的思考和无尽的遐想,为后文寻找南京的奇崛怪异和抒写南京的气势恢弘打下基础。

3.再看《中国牛的眼神》一边是碧绿的峭壁,一边是浩荡的急流,层峦叠嶂全是世界屋脊的余笔,一撇一捺都气势夺人。

(《千年一叹》)在去释迦牟尼诞生地的路上,作家看到了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的余脉美景。

峭壁碧绿,急流浩荡,山路两旁的山脉被作家比作是造物主大手挥就的一撇一捺。

寥寥数言,勾勒出一幅动人心魄的优美风景画。

二、新颖生动、鲜活奇特4.《哀希腊》的开头:飞机追着夜色走,只怕被黎明赶上,于是十几个小时全是黑夜,等到不想飞了,一停,黎明和雅典一起来到。

(《千年一叹》)可以看出,作者是想说飞机在夜里飞行了十几个小时于黎明时分到达了雅典,但这样说无疑是一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而用拟人手法,生动脱俗、新颖大方。

作家驾驭语言的功底可见一斑。

5.《罗马假日》的开头。

世上有很多美好的词汇,可以分配给欧洲各个城市,例如精致、浑朴、繁丽、畅达、古典、新锐、宁谧、舒适、奇崛、神秘、壮观、肃穆……其中不少城市还会因为风格交叉而不愿意固守一词,产生争逐。

(《行者无疆》)一开始,作家就抛弃了常规的说法,不说哪个城市应有怎样的风格,“分配”一词,貌似朴素平常,实则简洁奇特。

余秋雨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

余秋雨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

余秋雨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
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艺术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熔铸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

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

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

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他大胆突破了传统的散文观念,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饱含着作家的个性、独创性的艺术表达程式:其一,从理性回到感性,同时,在这种回复的过程中充分注重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其二,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

从而导致其散文中所出现的某。

论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论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论余秋雨散文的特点内容提要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界出现了散文热,涌现出许多作家和他们的新作。

其中有一位作家,其作品掀起了全国性的新散文写作潮流,同时引起了文学界褒贬不一的议论。

他就是余秋雨,其作品将散文艺术有机的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

以其独特的审美取向、文化取向、语言取向和价值取向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独步文坛。

本文结合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及其部分作品,就其体裁、文化意识、语言、表现形式等四方面探讨其散文创作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化艺术特点余秋雨是学者出身的作家,也是一位游历丰富的作家,他不仅走遍了华夏大地,还游遍了欧亚大陆。

他的散文以“游记”为依托,写景与叙事中渗透历史与文化、整合传统与现代、蕴涵情感与理性,立意高远、温良敦厚,凭借山水风物探求民族文化的底蕴、传统文化精神及人生秘谛,表现出强大深厚的文化反思、理性批判和现代精英知识分子人格重构的启蒙精神。

余将厚重的历史用华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优美的风光,风趣的议论包装起来,一下成了最畅销的文化食品,不仅在文学学术界,更受到大众的喜爱。

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直至《霜冷长河》、《千年一叹》,余秋雨开创了余氏文化散文的新路子,对当代散文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他的集子里,无不闪耀着他那语言运用、历史功夫和思想内蕴的极致,这是他文章的精华和气脉所在,也是始终令人动情、沉思、惊觉的根源。

同时余秋雨又是一个争议最多的作家,可以说在全国出现了一种“余秋雨现象”。

近年来,他受到批评也是空前的,有从质问余秋雨为什么不忏悔;有人评说余秋雨的散文程式化,虚假化;有人抨击余秋雨好为人师,处处以学者、导师身份说教。

如今,余秋雨已辍笔散文创作。

在我看来,我们应该从其散文创作脱颖而出的道路中,对散文文体探索与尝试上所体现的创新意义出发,感受其作品对文化所体现的积极意义,领略他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335典型说话2020年第10期二十世纪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商业大潮猛烈冲击着中国社会。

中国社会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波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各个方面。

这一时期对于余秋雨散文的评论,大多侧重于思想内容的剖折,而忽略了其艺术特色的系统性阐述,基于以上写作背景,本文拟就此作一系统性论述。

1 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散文作为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历来以“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著称,“以小见大”是它在选材立意上的基本原则。

但余秋雨不同,他的散文也会写山水风景、风土人情,但却更喜欢选取大场景,大题材,表现大主题。

站在历史的峰巅,余秋雨像一位哲人,他用理性的目光注视着一代王朝几朝天子缓缓远去的背影,发出了这样的赞叹:“满族是中国的满族,清朝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纵观全部中国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总体上还算比较好的,而其中的康熙皇帝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他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使我们这个现代汉族中国人感到骄傲。

”把一个“背影”放在一个统治了中国数百年历史的王朝身上,把一个王朝的背影和一个民族的情感阻隔放在一起进行观照,呈见余秋雨散文选材上与立意上的“大手笔。

“大气魄”!2 小说式的叙事形态余秋雨散文中的大部分篇章都是通过具有传奇色彩,或曲折或哀婉的故事来把握主题的,从而使文本呈现出浓郁的小说气息。

在余秋雨散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小说因素。

《牌坊》、《腊梅》、《家住龙华》诸篇以小说形态来结构全文,文中所叙之事皆作者亲身经历。

《风雨天一阁》有惊心动魄的家族秘史,《这里真安静》有神秘诡异的坟地,它们都戏中有戏,奇中生奇,高潮迭起,令人读来欲罢不能,至于《柳侯祠》、《庐山》、《三峡》、《十万进士》等大部分篇目,则均有墨客骚人以及形形色色的名人(包括神、仙、僧人、妓女等)的种种流风余韵和奇闻秩事,成为文本中一个个兴奋点。

3 戏剧结构方式和电影艺术手法的运用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如果不涉及到它的结构,肯定不完整。

余秋雨散文特征浅探

余秋雨散文特征浅探

余秋雨散文特征浅探余秋雨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一直备受关注和喜爱。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有一些较为明显的特征,下面就对这些特征做一简单的分析。

1. 描写细腻、情感丰富余秋雨的散文中,经常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但他却能从中寻找出感人的情感细节,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春风十里不如你》描写了一次父子间的“蒙面”过程,这个小小的描写传达出的是亲情、爱情以及人生的意义。

2. 句式简洁、语言清新余秋雨的散文语言简洁、清新、易懂,不过分冗长,也不心理难懂。

这种语言风格让读者阅读起来感到轻松愉悦。

比如他的《豆蔻岁月》中写到:“回忆是一时的寂寞,想你是永久的错过。

”3. 手法多样、独具匠心余秋雨的散文手法多样、独具匠心,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人称借代等修辞手法,让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例如在《月亮和六便士》中,他用“他有一个梦想,有时在梦中,也做那呼吸急促、脸潮红的磨底漆的工作。

如果他的画布上有一道划痕,这意味着他的内心也留下了一道伤痕。

”这样的长句又复杂又有力度。

4. 人本、思想深邃余秋雨的散文多从人性角度审视问题,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的关怀、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涉及了一些深刻的哲学思考。

例如《芳华》中舞蹈老师激励孩子们去练习跳舞,从“现在”出发,以此寄托对未来的畅想,而他的散文作品中也透露出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和期许。

综上所述,余秋雨的散文具有深刻入微的思想,又简洁轻盈又意蕴丰富,脉络清晰,句式多样,表现出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

余秋雨的散文风格有何独特之处

余秋雨的散文风格有何独特之处

余秋雨的散文风格有何独特之处余秋雨,这位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以其独特的散文风格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蕴含着对人性、历史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那么,余秋雨的散文风格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呢?其一,文化内涵的深厚性。

余秋雨的散文常常以文化为主题,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笔下,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的罗列,而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场景,充满了人文气息。

他能够将历史文化与当下社会紧密结合,让读者在阅读中既能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又能反思现代社会的问题。

例如在《文化苦旅》中,他通过对莫高窟、都江堰等文化古迹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沧桑,同时也让我们思考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这种将文化融入散文的写法,使他的作品具有了超越时空的价值。

其二,历史叙事的生动性。

余秋雨善于用生动的笔触讲述历史故事,让那些沉睡在史书里的人物和事件重新鲜活起来。

他不局限于传统的历史叙述方式,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在《山居笔记》中,他讲述清朝的兴衰,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展现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他的历史叙事不仅让人了解了过去,更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和力量。

其三,情感表达的真挚性。

余秋雨在散文中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对历史的感慨,还是对人生的思考,都表达得真挚而深沉。

他的情感不是空洞的呼喊,而是建立在对事物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在《霜冷长河》中,他对友情、爱情、亲情的探讨,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生命的敬畏,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其四,哲理思考的深刻性。

余秋雨的散文不仅仅是对事物的表面描述,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

他能够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深层次的意义,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在《行者无疆》中,他在游历欧洲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国家文化和历史的比较,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这种深刻的哲理思考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启迪智慧的作用。

余秋雨_文化散文_的艺术特点

余秋雨_文化散文_的艺术特点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1、中国历史是文化散文的鲜明主题。

余秋雨的散文开始“提及一些重大的事情”,在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特性中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纠结而成的“沉淀物”。

历史是走向未来的阶梯,忘却了历史,也就丧失了通往未来的立足点。

因此,余秋雨在90年代初这一特定的时刻,把“历史”作为自己思考的核心材料,对历史进行了一场艰辛的“反刍”,把对历史的重新阐释作为重建新文明的第一步。

余秋雨创作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历史。

他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话中形成他自己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

“他因历史而博大,历史而他而鲜活”,说的正是这层意思。

余秋雨奔波在大江南北,往返于海内外,用一支插入山水古迹的笔把游记的面积拓展出山青水绿的一片,也把中国散文的题材范围拓展了面积不小的一块。

他的《文化苦旅》把沉重的文化反思和秀丽的自然山水艺术地融合在一起。

他在山水和文化之间找到了表达自己生命情感的最佳形式。

如余秋雨最初是到了甘肃敦煌,在那里写下了最初的散文《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这些文章无一不表现了他面对历史、文化、山川、人物进行深刻的反思后倾吐的文化感受,也是他对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的思考和期盼。

而在《山居笔记》中,余秋雨所要阐述的正是一些历史问题和难题,所要触摸的正是中国历史中的痒处和痛处。

如《一个王朝的背影》以清王朝的兴衰为例,演绎了历代王朝兴亡中的辉煌和悲凉。

《千年庭院》以岳麓书院的演讲过程,阐释了中国教育的某种程度的宿命,表达了一个教师在很多时候的无奈心境。

《乡关何处》试图阐释千古难解的乡关情结,表达面对乡关的困惑。

这一个又一个历史的难题,历史的痒处,历史的痛处,正是余秋雨之所以要花数年的时间来剖析和阐释这些历史文化难题的原因所在,也是《山居笔记》的历史价值所在。

余秋雨散文的特征研究

余秋雨散文的特征研究

余秋雨散文的特征研究余秋雨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他的散文作品引领了中国非虚构文学的潮流。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在写作风格、选材、语言表述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征,本文就从这些方面对余秋雨散文的特征进行分析。

一、写作风格独具特色余秋雨的散文作品有着浓郁的自然意识,他善于从自然环境和生命之中捕捉感触和灵感,作品中的自然意象丰富多样,生动形象,充满了自然的力量。

如《锦衣之下的乡土味》中,余秋雨借助田园风光,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写,深刻表现了乡土文化、农民生活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此外,余秋雨作品语言优美,文笔流畅而自然,用词精准,富有感染力,对字句结构的把握恰如其分,善于使用修辞手法,使读者产生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强化了情感的表达。

如在《骆驼祥子》一篇中,余秋雨写到:“每年的春耕夏耘、秋收冬储、犁啊犁,扶啊扶,都要拼尽全力,争取多一点谷,多一点土地,多一点幸福的生活。

”这段文字简洁而生动,情感浓郁。

同时,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常常夹杂着诗歌般的语言,使其更具有韵律感和音乐感。

二、选材广泛且深入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对于多个领域的选材广泛且深入,其中主要囊括了历史、文化、哲学、社会问题等多个方面。

他的作品大多数也融合了他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以及对人生、自然、文化等方面的思考。

在其散文作品中,余秋雨通过对孔子、庄子等历史人物的深入剖析和赏析,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内核,如《太古中国的精神》、《庄子何以是庄子》等。

此外,余秋雨在其散文作品中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反思与探索也十分深入,他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提出对于社会文化问题的独特看法和思考,如《陷入黑暗的艺术世界》、《存不存在一个中国式幸福》等。

三、掌握语言表述艺术余秋雨的散文作品语言表述艺术较高超,他善于运用修辞语言和表现手法,通过以虚实相生、借用比喻、想象和感悟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如在《人性缺陷:中国文艺翻译的根本问题》一文中,余秋雨运用对比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矛盾激烈的画面:“中国人译成的外国文学受到外国人评价的情况竟然是反过来。

余秋雨的散文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特点余秋雨散文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有着异常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这一组熠熠闪光的系列散文中,有两个“新质”尤为引人注目:“无疆”的行走文化和历史遗迹中的废墟文化。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余秋雨的散文特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余秋雨的散文特点一、余秋雨先生生平分析著名的作家余秋雨出身学者,并且具有非常丰富的游历经验,他的足迹遍布华夏的大地,并且还走遍了欧亚的大陆。

他写的散文主要依托于游记,有叙事有写景,并且把文化与历史渗透其中,将现代与传统进行了整合,不但蕴涵了丰富的情感,而且还充满理性,借助于山水风物对民族的文化进行探求,把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地表现出来。

余秋雨运用华丽的语言、优美的风光、非常生动的故事以及充满风趣的议论把厚重的历史包装了起来,成为销售量最大的文化食品,受到文学界的一致好评,并且深受人们喜爱。

余秋雨的每一首散文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其中都有很多创新的路子,给当代散文的创作作品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关于余秋雨的散文特色的具体分析第一,我们国家的历史主题都非常鲜明,余秋雨的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主题鲜明,无论是我们国家的历史,还是文化的追溯,主题都非常的鲜明,他的散文创造性非常强,并且把历史与文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对文化那些沉重的反思与文化古迹的沧桑以及山水的艺术融合起来,例如余秋雨开始在甘肃就创作出文化苦旅-莫高窟、文化苦旅-道士塔、文化苦旅-阳前雪,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余秋雨对文化、历史、人物以及山水的反思,以及所表达的文化感受,包括他对我们国家传统历史以及文化的一些思考。

所以,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不但是鲜的,而且也是活的,并且深深的扎根在人们的心里。

第二,文化的内涵非常的深刻,通过余秋雨的众多的散文,可以看出他思考了几大文明,虽然没有超出众多的哲人的思考,但是,他用自己的笔传达着自己的思考,文明是怎样衰落的,文明是否能够重新更生,我们又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文明,我们中华文明是怎样对别的文明进行参考的等等,余秋雨接触的人格、文化、民族、历史以及文明等主题,在现代的社会里都是需要重新建设、重新神视的,余秋雨在这样重建与审视中运用散文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期待建立的文化人格更加健全。

余秋雨的散文语言风格有何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语言风格有何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语言风格有何特点余秋雨,这位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以其独特的散文语言风格吸引了无数读者。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在语言的运用上独具匠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余秋雨散文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质朴而深邃。

他不追求华丽的词藻堆砌,而是用平实、朴素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在他的笔下,那些看似普通的文字组合在一起,却能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直抵读者的内心深处。

比如在《文化苦旅》中,他描述莫高窟的经历时写道:“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这种简洁而有力的表述,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让读者瞬间感受到了莫高窟所蕴含的厚重历史和鲜活的文化生命力。

余秋雨的语言富有诗意和哲理。

他常常将诗意的表达与深刻的哲理思考融合在一起,使读者在欣赏优美文字的同时,也能引发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入思考。

他在《霜冷长河》中说:“人生的过程虽然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很大影响,但贯穿首尾的基本线索总离不开自己的个体生命。

个体生命的完整性、连贯性会构成一种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个小点都指向着整体价值。

”这样的语句充满了诗意的韵味,又蕴含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洞察,让人回味无穷。

他的语言还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文化感。

余秋雨善于将历史典故、文化传说巧妙地融入到散文之中,使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老的文化长河之中。

在《山居笔记》里,他讲述清朝的兴衰时,旁征博引,将历史事件与文化背景紧密结合,让读者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将历史与文化融入语言的方式,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也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底蕴。

余秋雨散文的语言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

他懂得运用长短句的交替、排比和对仗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语言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例如在《行者无疆》中:“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特色赏析-2019年精选文档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特色赏析-2019年精选文档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特色赏析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是散文长河中兀然崛起的一座奇峰。

他以一个文化史学者的深沉哲思,以高瞻远瞩的宏观思路认识世界,执着于人文山水的踽踽独行。

余秋雨的散文是“行走文化”,构成自己散文的主要内容。

一、余秋雨文化散文语言特色的主要表现(一)气势恢宏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运用风格“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摘引自余秋雨《文化苦旅?都江堰》)古老的长城,是历史的见证。

中华民族所有的屈辱与苦难、成就与辉煌,它都历历在目。

但华夏大地还有没有比长城更值得骄傲的工程?余秋雨以学者机敏的目光肯定了答案的存在,果断地推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文章开篇出人意料而又大气磅礴,这才有了下文长城与都江堰反复多角度的对比和都江堰千百年来的壮观胜景。

“六朝金粉足能使它名垂千古,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殷血火。

”(摘引自余秋雨《文化苦旅?五城记?南京》) 南京,作为六朝故都,经历过风雨洗礼,饱受过沧桑苦难,创造过灿烂辉煌。

余秋雨却用如椽之笔高度浓缩了南京一千多年的历史,把它作为第一节,使文章开头先声夺人、气势恢宏,给读者强烈的震撼、深刻的思考和无尽的遐想,为后文写寻找南京的奇崛怪异打下了基础。

(二)半谑半庄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表现特征“也怪法老,他们什么话也没留下,结果后代的口舌就彻底放松。

”(选自《千年一叹?元气损耗》)埃及的金字塔世界闻名,埃及人对友人的友善也是有口皆碑。

余秋雨在谈到埃及人口舌之所以彻底放松的原因时用了亦庄亦谐的口吻进行推测,虽然这种推测并不具有多少真实性,但这样的谐谑语言令人忍俊不禁,不得不佩服作家的幽默智慧。

再看《白发苏州》的结尾:“于是,苏州,背负着种种罪名,默默地端坐着,迎来送往,安分度日。

却也不愿重整衣冠,去领受那份王气。

反正已经老了,去吃那种追随之苦作甚?”(选自《文化苦旅》)结尾的反问句半庄半谐,不仅又一次扣住了题目,使首尾浑然一体,而且细细品味,此句颇有点“王婆卖瓜”的骄傲口吻,暗示了苏州自有别人八辈子都学不到、赶不上、享受不了的特色。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有什么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有什么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有什么特点余秋雨,这位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以其独特的散文创作风格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蕴含着对人生、历史、社会的深刻思考。

那么,余秋雨的散文创作究竟有哪些特点呢?其一,文化内涵深厚。

余秋雨的散文常常以历史文化为背景,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文化世界。

他善于挖掘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历史遗迹、文化传统和人物故事,并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其展现出来。

在《文化苦旅》中,他走访了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和古迹,如莫高窟、都江堰等,通过对这些地方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探寻历史背后的文化精神和人类智慧。

这种对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解读,使得他的散文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思想深度。

其二,哲理思考深刻。

余秋雨在散文中不仅仅是描绘风景、讲述故事,更是在思考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本质。

他常常从一个小小的细节或事件出发,引发一系列深刻的哲理思考。

比如在《霜冷长河》中,他通过对友情、爱情、婚姻等话题的探讨,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人生的无常。

他的思考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和启发性,能够引导读者去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其三,情感真挚深沉。

余秋雨的散文中充满了他对历史、文化、人生的真挚情感。

他在面对历史的沧桑变迁时,会流露出感慨和惋惜;在面对人性的美好时,会充满赞美和敬意;在面对人生的苦难时,会表达出同情和关怀。

这种真挚的情感使得他的作品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在《山居笔记》中,他对传统文化的衰落感到痛心,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精神家园的缺失表示担忧,这种深沉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了他的人文关怀。

其四,语言优美典雅。

余秋雨的语言功底深厚,他的散文语言优美、流畅,富有诗意。

他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词汇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同时,他的语言又不失简洁明了,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行者无疆》中,他对欧洲各国的描写生动形象,语言优美如诗,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导语:当代文坛群星璀灿,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而的却恰似一株奇葩傲立苍穹,格外引人注目。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余秋雨散文的经典艺术特色,希望大家喜欢。

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问世以来,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好评和关注,他相继又推出了《出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文明的碎片》,创造了“文化散文”这一全新的形式,从而形成了“秋雨文化”现象。

与此同时,他散文中的文化批评、人文反思、人性溯源也引起了文化学术界的批评和讨论,见仁见智,葆贬皆有。

那么余秋雨散文的文化魅力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他的散文是什么原因如此引人关注和思考呢?一、对散文传统模式的突破与创新余秋雨散文对于散文传统模式有了较大的突破与创新,适应了发展的时代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篇幅上得到了拓展。

在散文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古典散文等同于“小品文”,即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以小见大” 是它在选材立意上的基本原则,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

由于传统文体篇幅的束缚,使得散文的发展固定在短小简约的模式,极大地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

例如被称为“范文”的杨朔的《荔枝蜜》、《香山红叶》,的《笑》、《小桔灯》等。

但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从全新的角度透视中国文化,选取大场景、大题材,表现大主题。

首先从篇幅上,给人的感觉就是磅礴大气、容纳古今、气象万千的鸿篇巨制,《遥远的绝响》14000余字、《苏东坡突围》有10700余字、《一个王朝的》近13012余字,《十万进士》26700余字,连《柳侯祠》最短,也有2800余字,这些篇目的特点是字数多、容量大、历时长。

情节复杂。

两者相较,前者仿佛温文尔雅的“小溪轻流”,而后者则为磅礴壮美的黄河泰山。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吞吐古今、驰骋万里,仿佛他作品里的“三叠泉”,裹挟着自然的冲击力,雷霆海啸般翻卷而来,带给人审美的强烈震撼,仿佛长河落日的圆融气派,又仿佛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令人荡气回肠,从精神上为之一振。

2、从形式上,理性与抒情相结合;从内容上,诗化的语言和理性的思考相结合。

他说:“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①客观地说,从写作手法上,秋雨散文的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有机融合,使文章的议论灵动起来,富有情趣,如《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苏东坡突围》“请允许我在这里把笔停一下,我相信一切文化良知都会在这里颤栗,中国几千年间有苏东坡那样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人呢?……”这些典雅抒情又充满睿智的文字描写,使读者在理性的思考上获得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

正是这种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才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促使人们从心底反思:中国文化的历史定位是什么?中国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可以说,余秋雨散文中的亮点不是生动细腻或大气磅礴的场面描写,而是这种用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和议论。

3、余秋雨散文创作中的“余氏两难结构”。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我们体验到的是一种人类精神的超越、是一种内心而发的思考,这种思考带给读者的是心灵深处的震撼,而这种心灵震撼的效果,来自于作者内心深处“两难境地”的宣泄。

余秋雨在谈到“两难结构”时,以话剧《曹操与杨修》结尾为例,说“如果你写大的东西的时候,要表述出你无法找出结论,但又牵动你感情的部位,不仅牵动你的感情,根据你的体验也能牵动广大读者的感情,但是简单的结论是没有的。

”②如在《道士塔》中,他写到:“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又如《白发苏州》“我突然有些害怕,怕那个门庭打开,涌出来几个人:再是长髯老者,我会既满意又悲凉,若是时髦青年,我会既高兴又遗憾。

该是什么样的人?我一时找不到答案。

”《道士塔》揭示了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作者告诉我们“家天下”的制度是民族悲剧的必然产生的现实因素,文化认知意识的落后则是这一悲剧产生的根本性动因。

而《白发苏州》中作者在思考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何去何从,在历史紧要关头的回放中,如何抉择,在新的历史时期,又如何面对?这种两难选择绝不是简单的是非曲直,而是复杂曲折的,是难于下结论的。

“余氏两难结构”,既是他对于人生态度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同时也给读者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唤醒了潜藏于中国人心中的民族意识和人文神经,激起了强烈的文化共鸣。

二、主题和题材的扩展超越贯穿余秋雨散文的主题是:对文明的召唤和呼喊。

“至少有一个最原始的主题,什么是蒙昧和野蛮,什么是它们的对手——文明!每一次搏斗,文明都未必战胜,因此,我们要远远近近地为它呼喊几声。

”①可见其散文的主题和题材并没有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是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更加深广。

他的散文主题和题材的扩展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

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②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

如《阳关雪》,对阳关雪的描写其实只是作为一个引子,“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今天,我冲着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

”他们的法术,不是别的,正是他们的文章。

作者在此要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和他们作品的魅力,来突出他们在官场上的尴尬与在文坛上的不朽地位所形成的巨大反差。

《风雨天一阁》对天一阁也未多作描述,而突出写天一阁的创建人范钦其人,写其超强的意志力与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从而显现天一阁本身的存在价值。

2、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在余秋雨的笔下,闪现出一大批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们都是才华横溢而又命运多蹇的人,苏东坡、范仲淹、等。

他们都具有“高贵又苦闷的灵魂”,他们因富有才华和个性而不容于朝廷,受到小人的诋毁。

他们被冷落、被流放、被贬谪。

他们的生命力受到挤压和摧残。

但是,无论他们处在怎样的险恶条件之下,都有不变的文化良知。

恶劣的环境没有折服他们,相反,反而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更大的智慧,绽发出更灿烂的文明之花。

《苏东坡突围》中苏辙指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作者描写了伟大诗人苏东坡一次次地被小人诋毁,一次次被贬谪到更加偏远的地方。

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化的探索,相反,官场的失意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事实证明,他的大多数优秀作品是在被贬谪的时候创作的。

作者通过对传统文人的悲剧性命运的展示,使人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的文明史是一部苦难深重的文明史,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和专制制度及愚昧野蛮不断进行抗争的搏斗史。

3、以独特的视角探索中国文化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中国的山水风古迹,更加人道主义,更加深刻、透彻。

《都江堰》中,作者认为,都江堰比长城要伟大得多,长城是雄伟的,但更多的是排场,背后是让人惊悸的残暴。

而都江堰是质朴的,它造福千年,永久地滋润和灌溉了中华民族。

“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的川行华章……”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掩盖历史的创痛和丑恶,指出了长城背后的残暴,而肯定了都江堰的实用与贡献。

4、重建评判坐标在对中国文明历程的展示中,价值观念不受民族、政治、地域的功利局限,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以一种公平的视野去鸟瞰中国发展的历史。

如《一个王朝的背影》深刻地批判了姓氏正统论和民族正统论,“在我看来,现在的中国人特别需寻找人类历史的整体坐标,以人类历史作为价值坐标去分析看到的各种文化现象。

” 对待历史人物,用诚实的理性的态度去对待,不受任何主观因素的影响。

众所周知,秦桧是南宋的奸臣,人们都痛恨他咒骂他,没有人会为他说话,但余秋雨还是客观地理性地留出空间让他申辩。

而对于苏东坡的好友沈括,也不避揭露其短,他曾因妒忌而陷害过苏东坡,他所检举的,正是苏东坡分别时送给他的诗句。

秋雨散文不同于以往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理性审美意识所支撑起的恢弘气度。

三、对艺术形态的借鉴为什么我们阅读余秋雨鸿篇巨制的散文不会觉得枯燥,相反,会爱不释手呢?我认为,这跟他散文的小说化艺术形态不无关系。

读他的散文,你会觉得你同时也在享受一篇小说,作者有意识地将他的散文与小说以最好的形式结合起来,追求一种小说化的艺术效果。

有利于不同层次,不同趣味的人读懂、接受、喜欢。

其散文小说化艺术形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完整生动的情节传统的散文一般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性、顺序性,一般都是为了体现某一主题而截取某一故事片断,把他们结合起来,使之突现主题。

而余秋雨的散文则不同,他注重故事情节的塑造,并且做得非常好。

《道士塔》中,给我们呈现了敦煌文化沦丧的整个过程,王道士如何愚昧地将壁画刷白,与外国人进行廉价的交换,中国官员如何对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视之不理,最终敦煌的研究者只能从外国买来文献的胶卷进行研究。

整个故事完整生动,让人如身临其境。

尤其是某些精彩场面的描写,更是让人义愤填膺、痛心疾首,“一箱子,又一箱子。

一大车,又一大车。

都装好了,扎紧了。

吁——车队出发了。

”“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

”《信客》、《柳侯祠》、《遥远的绝响曲》、《漂泊者们》、《华语情结》等篇也都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生动的故事。

秋雨散文的小说化艺术形态使得散文具有小说的强烈感染力。

2、历史现场还原似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一般认为,散文应当是写人的真情实感,历史散文的内容应当符合历史事实。

但是,许多历史散文作家,就是由于太拘束于历史事实,导致其散文成了考古学,枯燥而无新意。

余秋雨他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散文创作规范,而采用了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把抽象而概括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如《阳关雪》中,描写王维“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我们都没有身临其景,都不知道王维的友人是否帮他打点行李,也不知道他是否“瞟了一眼”,是否“微笑着”,但是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渲染了朋友离别的气氛,呈现给我们一个具体而生动的画面,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王维当时的心境,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