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学概论

合集下载

地震概论整理

地震概论整理

Chapter 1.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序言:1.1填空题:二十世纪全球有200w人死于地震,二十一世纪全球预估1500w人死于地震,每年约有500w次,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了800多次6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史次;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旻次,其中中国就有生次1.2思考题:地震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自然现象吗?答:地震有两面性,虽然是一种自然灾害,但人们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来自地震给我们带来的信息。

地球具有不可入性,到目前为止,地震光是唯一能够穿透地球内部的波动,地震相当于一盏照亮地球内部结构的明灯。

2.什么是地震学?1.1填空题:地震概论是一门物理类课程而不是地质类课程3.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主要的研究方面:1.1填空题:地震学的研究比较广泛,主要有宏观地震学、地震波的传播理论、测震学三个大方面,后两者共称为微观地震学。

4.地震学的基本名词和概念:1.1填空题:1)某一个地震的震中距是1500公里,那么这个地震属于远震(按震中距分:地方震-100公里-近震-1000公里-远震)2)一个地震震源深度为400公里,那么这个地震称为幽地震(按深度划分:浅源-60公里-中源-300公里-深源)5.古代人类对地震的认识:1.1填空题:1)在古代,日本人认为地震是由缝鱼引起的(中国:占代鳌鱼翻身、日本:绘鱼尾巴甩、占希腊:气动说)2)古代地震史料最丰富的国家是史国3)中国古代建筑抗震智慧的精髓是以柔克刚1.2思考题:讨论题:在古代,为什么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对地震成因的看法不同?(环境不同)答: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对地震的成因,往往用神话来解释。

“酷”与“年”都是为了震灾而产生。

6.地震学发展简史:1.1填空题:1)地震学一门独立的学科登上现代科学的舞台的标志是地震仪出现并且广泛使用2)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了灾害性的大地震,损失巨大,为了统一地震工作的部署和加强领导,1971年成立了国家地震局(现改名为中国地震局)3)地震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其定量研究只有100年左右的时Chapter 1.章测试1.全球每年约发生大小不等的地震500w次2.二十一世纪全球预估1500w人死于地震3.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旻次,其中中国就有生次4.某一个地震的震中距是600公里,那么这个地震属于近震(按震中距分:地方震・100公里■近震・1000公里■远震)5.一个地震震源深度为15公里,那么这个地震称为壁地震(按深度划分:浅源-60公里-中源・300公里-深源)6.在古希腊,人们认为地震是山气引起的(中国:古代鳌鱼翻身、日本:酷鱼尾巴甩、古希腊:气动说)7.古代地震史料最丰富的国家是史国8.中国古代建筑抗震智慧的精髓是以莱克刚9.地震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其定量研究只有100年左右的时间10.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了灾害性的大地震,损失巨大,为了统一地震工作的部署和加强领导,1971年成立了国家地震局(现改名为中国地震局)1.波的性质简述:1.1填空题:1)频率为3000Hz的声波,以1560m/s的传播速度沿一波线传播, 经过波线上的A点后,再经13cm而传至B点。

地震概论整理

地震概论整理

地震会考什么呢?不知道啊...那就打在下面的会考,没有看的不考吧!绪言:1.地震灾害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灾害重的特点。

2.地震学的应用:(1)地震观测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最基本的方法。

(2)利用地震波在不同岩层分界面上所产生的反射、折射或衍射来确定这些几何界面的几何关系,从而寻找地下的地质构造,特别是储油构造。

(3)地震波还可以用作传递信息的工具。

(4)科学家用地震波资料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用地震波探测地下矿产资源,并形成了一门应用科学——地震勘探。

(5)地震学者还在核爆监测及维护世界和平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震学,即对地震的科学研究,与化学、物理学或地质学相比较是一个年轻的学科;然而在仅仅100年里,它在解释地震成因、地震波的性质、地震强度的显著变化以及整个地球的地震活动明显的分区特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地震学是探测地球内部的嘴有效的深部探测器。

近年来,通过地震波可以探测出地球内部岩石密度和刚度小到10%的变化,这些新研究进展大多依靠层析成像方法。

】第一章。

地震队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1.华县地震——有历史记载伤亡之最※损失巨大的原因:(1)震中区位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松散沉积物厚,地下水位高,地基失效,黄土窑洞极易倒塌;且地震发生在午夜时分,人们丝毫没有准备。

(2)地震前两年关中地区大旱,岁荒粮歉,地震后完全丧失了抗御灾害的能力,疾病等次生灾害严重。

(3)位于华县地震极震区东西两端的是渭南和潼关两个黄土塬,在地震的触发和强烈振动作用下,造成沿黄土塬边缘发生了巨大的构造滑坡。

(4)黄土崩塌了窑洞造成伤亡。

(5)震中区的地裂缝吞噬民众。

(6)地裂缝、砂土液化和地下水系的破坏,使灾情进一步扩大,水灾、火灾等次生灾害严重,加上社会治安混乱,谣言四起,灾民惶惶不可终日。

2.海城地震——世界上唯一成功准确预报的主震型地震。

3.减轻震害措施(1)减轻震灾的工程性措施:①加强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提高现有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

灾害学概论练习题参考答案..

灾害学概论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地球系统一、判断题:1答案:正确2、答案:正确 3.答案:错误二、单选题4.答案:C5.答案:C6.答案:C7.答案:C 11.答案:B 12.答案:D 13.答案:B 15.答案:C 16.答案:C 17.答案:B 18.答案:B 19.答案:A 20答案:B 22.答案:D 25答案:A 26.答案:A 28.答案:A 31.答案:D三、名词解释题1、答案:地球最外层是一层坚硬的岩石外壳。

2、答案: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

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

37、答案:水圈是地球上液态水、固态水及气态水的总称38、答案:是地球上一切生物(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四、填空题1.答案:太阳能|重力能2.答案:100| Karman 41.答案:磁场42.答案:岩石圈43.答案:岩石圈板块44.答案:远45.答案:地幔47答案:地幔对流48.答案:高温|中温|低温49.答案:可见光的频段|红外线|紫外50.答案:较多|减少51.答案:太阳52.答案:总星系53.答案:恒星54.答案:核聚变55.答案:1.5亿千米56.答案:电磁波57.答案:太阳辐射59.答案: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60.答案:地壳|地幔61.答案:岩石圈62.答案:有生命物质63.答案:大气运动64.答案: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65.答案:会增强大气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的能力68.答案:降低|升高69.答案:百万分之一70.答案: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外大气层71.答案:平流层72.答案: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73.答案:生存环境74答案:地震波75.答案:板块构造76.答案:地壳|地幔|地核77.答案:液态的外核|固态的内核78.答案: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上79.答案:突发性五、多选题80.答案:A|B|D 81.答案:A|B|D 82.答案:C|D 83答案:A|C|D 84.答案:A|C|D 85.答案:A|B|C 86.答案:A|B|D 87.答案:A|B|D 88.答案:A|C|D 89.答案:A|C|D 90.答案:B|C|D 91.答案:A|C|D 92.答案:B|C|D 94.答案:A|B|C 95.答案:B|C|D 96.答案:B|C|D 97.答案:A|B|C 98.答案:B|C|D 99.答案:A|C|D 100答案:A|C|D 101答案:A|B|C六、简答题102.答案:1)在太阳系的天体中,地球是得天独厚的。

灾害的内涵和类型

灾害的内涵和类型
的影响,与主要灾害事件本身无直接关系。 后续效应:灾害发生后造成的长期的甚至永久性的影响。
注:本课程所有课件仅供自己使用,不得流传、上网!
5、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方式
直接影响(或称直接损失): 指灾害事件发生后立即产生的后果。 大多数情况下可用准确可靠的货币价值来衡量。
间接影响(或称间接损失): 指任一场灾难中以第二顺序出现的后果。 影响多是无形的,不易用货币价值来计算。
注:本课程所有课件仅供自己使用,不得流传、上网!
(2)陆地灾害
地质灾害: 如地震、火山、断陷与魔鬼三角区等。 地貌灾害: 如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等灾害。 气象灾害: 如干旱、暴雨、陆龙卷、热浪等。 水文灾害: 如洪水、水污染、泥沙淤积等。 土壤灾害: 如盐碱化、耕地减少等。 生物灾害: 如植物种类、数量的变化;动植物威胁。
注: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有时比原生灾害的危害 还大。因此,防止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的发生与蔓 延也是减灾的重要内容之一。
注:本课程所有课件仅供自己使用,不得流传、上网!
6)根据灾害过程及发生体的物理状态分类
固体灾害: 如地震、沙漠化、冰崩等。 流体灾害: 如火山、洪水、酸雨等。 气体灾害: 如地气、废气灾害等。 其它灾害: 如魔鬼三角区、大风、高温等。
注:本课程所有课件仅供自己使用,不得流传、上网!
2、灾害的属性
自然属性: 指灾害产生于自然界物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或数 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力,这种自然力往往是人类 不易抗拒或不可抗拒的,并通过非正常的方式释 放而给人类造成危害。
社会属性: 指灾害产生于人类社会本身,由于人的主客观原
因和社会行为的失调、失控而给人类造成的危害。
注:本课程所有课件仅供自己使用,不得流传、上网!
人口危机(灾害): 人口数量的猛增造成的压力。 粮食危机:如粮食缺乏、浪费、分配不公造成的灾害。 能源危机:如能源的过量开采和浪费使用等。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固体废料等。 政治事件:如战争、种族歧视、边界纠纷等。 辐射污染: 如辐射污染和电磁波污染等。 ………………

灾害概论第三章练习卷

灾害概论第三章练习卷
B.发生在拉张板块背景下,岩浆沿着拉张带上涌形成海底火山岩
C.地壳内的褶皱构造核部
D.岩浆沿板块内的地幔柱喷发至地表而形成火山
★标准答案:A,B,D
☆考生答案:
5. 下列属于火山喷出物的有
A.火山弹
B.水蒸气
C.碎屑流
D.岩浆
☆考生答案:
2. 岩浆
★标准答案:地面下熔化的岩石。
☆考生答案:
3. 岩浆作用
★标准答案:当岩浆产生后,在通过地幔和/或地壳上升到地表或近地表的途中,发生各种变化的复杂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考生答案:
4. 死火山
★标准答案:史前曾发生过喷发,但在人类历史时期从来没有活动过的火山。
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
3. {夏威夷群岛是火山喷发形成的。
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
4. {中酸性岩浆喷发为主的火山,因岩浆流速较慢,喷发时释放的气体量较多,往往呈爆炸式喷发。
错误
正确
☆考生答案:
六. 论述题 (共1题)
1. 火山的喷发物有哪些?它们各自对环境和人类有什么影响?
★标准答案:火山喷发物主要有火山气体,如SO2、CO2;火山灰、火山渣等高温固体物质;火山碎屑流、火山熔岩等流动性物质。
影响:火山气体等温室气体导致酸雨灾害;火山灰、火山渣等高温固体物质灼伤生物,破坏建筑;火山碎屑流、火山熔岩等流动性物质掩埋、燃烧路上所有物体。但是火山喷出的火山灰使土壤肥沃,带来丰富的矿产资源,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旅游资源、同时是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特点的研究窗口等。
一. 单选题 (共5题)

自然灾害学概论海啸

自然灾害学概论海啸

1.4 海啸引起的波传播速度快
(a) 风吹水面造成的水面波:波长30m,传播速度1530km/h;(b) 深海中的海啸波:波长几百km,传播速度 700-900km/h
v gh
传播速度与海水深度明显有关
用美国地质调局Geist模型计算得到的海啸传播时间图,图中白色方块中的数字 表示海啸波传播到该地所需要的时间(单位:小时)。请注意,印尼地震产生 的海啸波传到斯里兰卡和印度只需2-3小时,这与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是一样块的; 又请注意,尽管印尼与越南不远,但由于陆地的阻挡,海啸波要绕地球一圈后 才能到达越南沿海,需要12-16个小时。
日期 1755.11.01
发源地 大西洋东部
浪高(米) 产生原因
5~10
地震
备注 摧毁里斯本,死亡60,000人

1868.08.13
秘鲁-智利
>10
地震
破坏夏威夷、新西兰

1883.08.27
Krakatau印尼 40
海底火山喷发 30000人死亡


1896.06.15
日本本州
24
地震
26000 人死亡
2004年印尼大地震(红 点)及其主要的15次余震 (震级和发生时间由图 左表给出)。余震区南北 方向延伸1,000多km, 东西方向宽100km。人们 经常用余震区的大小来估 计主震破裂变形区的长度 和宽度。在计算海啸能量 时,假定该次地震使震中 区100km长,10km宽, 2km厚的水体,抬高了 5m,这是非常保守的估 计。
由部分亚洲地震台站(图中红三角符号)测定的2004年12月26日地震的震源机制 (黑白球, Xu and Chen, 2005), 黑白球的分界线表示地震断层的走向, 白色表示 断层的西南盘向下俯冲,黑色表示断层的东北盘上升. 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基本是 垂直方向的. 这是对能产生海啸地震的基本要求.

自然灾害知识点绪论

自然灾害知识点绪论

《自然灾害概论》知识点汇编《自然灾害概论》前言1、为什么要学习自然灾害概论?(掌握)①上世纪85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愈演愈烈,灾害损失越来越大,人员伤亡巨大 ②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③是防灾科技学院对每一位入校新生的要求,校训“崇德博智,扶危定倾”④是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特别是防灾和环保素质的必然要求2.自然灾害学概论课程知识体系(了解)如何防灾1地球系统和自然灾害1.1地球系统1相比于其他星球,地球具有哪些特点使得她适合人类居住?(熟悉)(1)地球有土壤、大气中有氮和氧气、平均温度15°、与太阳距离适中、有大量的水- 地球的天文环境条件适合生命存在(2)地球拥有其他行星所没有的独特圈层结构,这些圈层的相对运动和变化,构成了我们 人类生存的环境和物质基础,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大气圈——氧气占1/5;水圈——存 在液、气、固三态;生物圈——独一无二;岩石圈——板块运动2、地球圈层结构系统及特点(1)地球圈层结构系统(了解)L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2)地球圈层结构的显著特点:(了解)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基本上下平行分布;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互相渗透、重叠、影响。

夕卜部圈层结构 内部 圈层 结构 地壳 地幔地核如何减灾(案例、灾害的成因、成灾机制、灾害特点)目标:培养防灾或灾.在识,增强防灾减灾能力4、火山灾害 防灾减灾的体系3、地球系统由哪些圈层构成,他们对地球有什么重要作用?(熟悉)(1)分别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构成(2)大气圈的作用:温室效应;阻挡紫外线;大气循环水圈的作用:生命之源;水循环岩石圈的作用:承载物;物质交换能量循环的场所生物圈的作用:适应自然,改变自然,影响自然。

(3)各圈层(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又相互协调与发展,构成了我们这个蔚蓝色星球蓬勃的生机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摇篮。

4、水循环意义(熟悉):a.可以不断更新水体,断塑造地表;b.调节地球各圈层的能量,避免出现极端气候和天气。

灾害学概论复习题

灾害学概论复习题

自然灾害学概论复习题1、地球约99.99997%大气圈的质量集中在离海平面km的大气圈之中,有人这个位置看作地球和外界空间的边界,把它叫做线。

2、地震发生原因最基本的假说是假说。

3、在一个喷发过的火山附近,能否找到,可以作为火山喷发的猛烈程度判断依据。

4、对于所有的自然灾害而言,灾害越大,发生的频度越。

5、狭义的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6、海啸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海啸,也叫做本地海啸,另一类是海啸。

7、我国是崩塌和滑坡比较的的国家,其造成的危害有、、、等。

8、气象学中把沙尘暴分成四个等级,分别为、、、和。

9、提供了火山和地震的能量,来自的能量导致了台风(飓风)灾害的产生,而是产生泥石流和滑坡灾害的主要原因。

10、根据板块学说,绝大多数地质活动都集中在板块边界上,按照两个板块沿边界发生的相对运动可以把板块边界分成发散边界、、三类。

11、火山喷出的物质主要有三种:、、。

12、灾害是指那些由于、或的原因,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损害的各种现象。

13、全球四大沙尘暴发生地有中北非、、、。

14、海啸有海啸波的、、等特点。

15、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一般有地形条件、和水文气象条件;完整的泥石流的流域包括形成区、和。

16、震源深度是指,当其他条件相同时一般情况下,震源越,造成的破坏越大。

17、地震波主要包括和两大类。

18、标度地震大小最基本物理量主要有和两种。

19、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防治原则是,而对于我国的滑坡和泥石流集中分布在两个带上,一是,另一是中国东部山区、低山丘陵和平原过渡带上。

20、以下哪个不都是减灾的非工程性措施?A、灾害救济与社会捐助B、灾害保险与基金修建大坝C、灾害立法灾害教育D、灾害规划灾害风险管理对策21、()一次洪水过程中通过某个测站断面的最大流量,称为__________。

A、洪峰流量B、洪水总量C、洪水历时D、洪水过程线22、()台风属于下列哪一种天气系统?A、热带气团B、热带气旋C、热带反气旋D、温带气旋23、()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海底生成年代越新的部分应当位于下列哪个边界?A、转换边界B、汇聚边界C、发散边界D、活动边界24、()下面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吗?一般地下核试验产生的地震波波形和天然地震产生的地震波波形是一样的25、()从世界自然灾害统计来看,下列自然灾害中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的是哪个?A、地震B、气象.洪水C、火山D、冰雹26、()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当地时间8月29日清晨6时10分,飓风“卡特里娜”裹胁狂风暴雨在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登陆,登陆时风速达到了每小时145英里(约233千米),淹没新奥尔良市的数个居民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地震概论整理

地震概论整理

一、地球科学概况1、地震学:研究地震及其相关现象2、四大起源问题:行星(宇宙)、地球、生命、人类3、C.S.H: Composition(组成):同位素地球化学.Structure(构造):全球构造.History(历史):全球变化.4、地学发展:水火不相容(Werner水成论与Hutton火成论)——均变与灾变——固定论与活动论固定论:海洋与陆地永恒不变5、极地科学:全球变化;海平面变化;气候与生态演变二、宇宙演化1、哈勃发现非稳衡宇宙红移:相互背离,频率变小由此宇宙是由一个基点爆炸而得2、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证据:2.7K的发现3、哥白尼原理:宇宙中各点是平权的,有限无边的宇宙没有中心三、太阳系1、行星顺序:水金地火木土天海,Pluto是矮行星绪论2、太阳系的轨道特征: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3、行星运动三大规律:(1).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2). 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3). 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4、体积密度卫星表面类地行星小大少固体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体5、彗星结构:慧发、慧核、慧尾6、太阳系起源假说及发展:Kant-Laplace星云说(18世纪Kant, 1755《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Laplace, 1796《宇宙体系论》)无法解释角动量分配异常灾变说和爆发说新星云说补充:Laplace星云说中太阳系形成的过程:炽热的气体云—分离环—团块—行星7、地球的早期演化:地球形成期(约46亿年前) ——放射熔融期——小天体碰撞期——熔流外溢期——.板块构造发育期8、金星温室效应严重,不适合开发9、月球公转与自转周期一致,导致月球仅有一面面向地球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全球7.0以上强震约13次,15%在大陆,2、中国西部地震较频发,中国每年4.7级以上地震平均50次3、地震频发性低于气象灾害,而由于其突发性和毁灭性使得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高居所有自然灾害之首。

防灾减灾工程学 第一章 概论

防灾减灾工程学 第一章 概论
20世纪最大的滑坡,使得19万人死亡。
成昆铁路喜德铁口路堤滑坡
其他灾害
人为灾害主要是由于管理失误或漠视安全生产造成的, 如火灾、工程腐蚀和一些存在设计缺陷、施工质量差的豆 腐渣工程。 如何抗灾、防灾、和救灾及灾害损失评价,成为近年 来倍受土木工程界关注和重点研究的课题。 许多灾害的发生具有相关关系,如洪水会引发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南京大学的史培军将灾害之间的相关关系归 纳为灾害链
1.1 灾害及灾害类型
1.1.2 灾害的类型
其成因是综合的复杂系统。灾害约有数百种之多。 按发生原因及表现形式: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按发生过程又可分为: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 按发生特征可分为:突发性灾害和隐发性灾害。 按过程特征可分为:突变型、发展型、持续型和环境演变型。
地震灾害
地震是由于地壳破 坏引发的地面运动,这 种地面运动对人工建筑 物可以造成严重破坏。
1980年,印度博帕尔化工厂开始生产一些专治危害小麦害虫的化学农药。1984年12月3日,天还没亮, 含有该厂生产的农药成分的毒云笼罩了全城,当时市民们仍在睡梦中。人们从朦胧中被毒气熏醒, 头重脚轻,四肢无力,而且得不到任何帮助,约1万人躺在了博帕尔市的大街上,再也没有起来, 另外10万人不同程度地中毒。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概论
第一章
概论
本章内容
1.1 灾害及灾害类型 1.2 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1.3 防灾减灾对策与措施
1.4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
1.1 灾害及灾害类型
1.1.1 灾害的含义
天灾人祸造成的损害。
灾害一般是指那些可能给人类造成伤
亡和物质财富毁损的自然或社会事件,主
要来自天体、地球、生物圈三个方面,以 及人类本身的行为失误。
1974年3月3日,土耳其航空公司的一架美制DC-10客机从法国首都巴黎附近 的奥利机场起飞。

灾害学概论复习题

灾害学概论复习题

自然灾害学概论复习题1、地球约99.99997%大气圈的质量集中在离海平面km的大气圈之中,有人这个位置看作地球和外界空间的边界,把它叫做线。

2、地震发生原因最基本的假说是假说。

3、在一个喷发过的火山附近,能否找到,可以作为火山喷发的猛烈程度判断依据。

4、对于所有的自然灾害而言,灾害越大,发生的频度越。

5、狭义的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6、海啸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海啸,也叫做本地海啸,另一类是海啸。

7、我国是崩塌和滑坡比较的的国家,其造成的危害有、、、等。

8、气象学中把沙尘暴分成四个等级,分别为、、、和。

9、提供了火山和地震的能量,来自的能量导致了台风(飓风)灾害的产生,而是产生泥石流和滑坡灾害的主要原因。

10、根据板块学说,绝大多数地质活动都集中在板块边界上,按照两个板块沿边界发生的相对运动可以把板块边界分成发散边界、、三类。

11、火山喷出的物质主要有三种:、、。

12、灾害是指那些由于、或的原因,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损害的各种现象。

13、全球四大沙尘暴发生地有中北非、、、。

14、海啸有海啸波的、、等特点。

15、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一般有地形条件、和水文气象条件;完整的泥石流的流域包括形成区、和。

16、震源深度是指,当其他条件相同时一般情况下,震源越,造成的破坏越大。

17、地震波主要包括和两大类。

18、标度地震大小最基本物理量主要有和两种。

19、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防治原则是,而对于我国的滑坡和泥石流集中分布在两个带上,一是,另一是中国东部山区、低山丘陵和平原过渡带上。

20、以下哪个不都是减灾的非工程性措施?A、灾害救济与社会捐助B、灾害保险与基金修建大坝C、灾害立法灾害教育D、灾害规划灾害风险管理对策21、()一次洪水过程中通过某个测站断面的最大流量,称为__________。

A、洪峰流量B、洪水总量C、洪水历时D、洪水过程线22、()台风属于下列哪一种天气系统?A、热带气团B、热带气旋C、热带反气旋D、温带气旋23、()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海底生成年代越新的部分应当位于下列哪个边界?A、转换边界B、汇聚边界C、发散边界D、活动边界24、()下面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吗?一般地下核试验产生的地震波波形和天然地震产生的地震波波形是一样的25、()从世界自然灾害统计来看,下列自然灾害中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的是哪个?A、地震B、气象.洪水C、火山D、冰雹26、()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当地时间8月29日清晨6时10分,飓风“卡特里娜”裹胁狂风暴雨在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登陆,登陆时风速达到了每小时145英里(约233千米),淹没新奥尔良市的数个居民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论(新)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论(新)
击、太阳黑子的周期活动等。 (2)地球灾害系列 有大气圈灾害、水圈灾害、陨石
圈灾害、混合灾害。 (3)生物灾害系列 如有益生物的减少,人口增加等。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论
6.根据灾害出现时间的先后(主次)划分 (1)原生灾害 是主发灾害,即最先出现的灾害。 (2)次生灾害 是原生灾害诱发的灾害,是从属
灾害,这种灾害只要人们提前预防,是完全可以 避免的,但个别自然灾害例外。也可分为:前导 灾害,主害,次生灾害(一二次)。还可分为: 控制性灾害,从属性灾害。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论
7.根据灾害过程及发生体的物理状态分类 (1)固体灾害 地震、沙漠化、冰崩。 (2)流体灾害 火山、洪水、酸雨。 (3)气体灾害 地气、废气。
Loss of life and material damage in high, medium and low developed countries from 1991-2000 1991-2000发达国和发展国死亡人数和物质损失数 Source:IFRC, World Disasters Report 2001, Geneva 2001
陷。 (3)沿海灾害 包括台风、海啸等。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论
三.自然灾害的外在特征 1.突发性与永久性 2.频繁性与不确定性 3.周期性与不重复性 4.广泛性与区域性
全球地震带的分布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论
二、自然灾害分类 1.陆地灾害分类 就地震来说,虽然大陆地震仅占全球地震次数的15%,
但造成的损失则占全球地震灾害损失的85%。因此, 根据灾害的属性,把大陆自然灾害划分为如下类型: (1)地质灾害 发生在地壳中,是纯自然灾害(但人 为可以诿发),主要有地震、火山、断陷、地气灾 害与魔鬼三角区等。 (2)地貌灾害 发生在地表,主要有水土流失、泥石 流、沙漠化、滑坡等灾害。

2024年防灾减灾主题班会

2024年防灾减灾主题班会

2024年防灾减灾主题班会主题一:灾害的形成和影响班会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的主题班会是关于防灾减灾的话题。

灾害是一个无情的巨兽,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伤害。

为了更好地应对灾害,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我们需要加强防灾减灾知识的学习。

希望通过本次班会,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灾害的形成和影响,进而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防灾减灾。

主持人自我介绍:我是XXX,今天将为大家带来本次班会的主题内容。

防灾减灾是我们班级的一项重要使命,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主题一:灾害的形成和影响一、灾害的定义和分类灾害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所引起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生态破坏的突发性事件。

按照灾害的类型,可以将其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

二、常见的自然灾害1. 水灾:包括洪水、台风、暴雨等,会导致城市内涝、农田失收等问题。

2.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会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3. 火灾:可以由自然火灾和人为火灾引起,如森林火灾和建筑火灾。

4. 风灾:如龙卷风、飓风等,会造成风暴潮、沙尘暴等灾害。

5. 海啸:由地震、火山喷发或海底地壳滑坡引起,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威胁。

三、常见的人为灾害1. 交通事故:因交通违法、驾驶疏忽等引起的事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火灾:由于电器故障、用火不慎等原因引起的火灾,是常见的人为灾害。

3. 污染事件:如化学品泄漏、水体污染等,会造成环境破坏和健康风险。

4. 工业事故:如矿难、化工厂爆炸等,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

四、灾害的影响1. 人员伤亡:灾害会导致人员伤亡,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

2. 财产损失:灾害会造成财产的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冲击。

3. 社会秩序混乱:灾害发生后,社会秩序可能会混乱,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4. 生态破坏:某些灾害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五、小结和展望灾害的形成和影响是我们了解防灾减灾的基础。

灾害学概论.

灾害学概论.
观测者》、《火》、《灾害》、《自然灾害科学》、《灾害管理》、《意外 事件》、《自然灾害研究委员会通讯》等刊物。我国于1985年创办了《灾害 学》杂志,随后的《中国减灾》、《中国减灾报》也是综合减灾的专业报刊。 此外,《地震工程》、《火灾科学》/《消防科技与产品》、《安全科学》、 《土木工程学报》、《地质学报》等刊物均有对各种灾害的研究、报道。
四:灾害的分级 以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经济)损失来分级。根据我国国情,可分为
以下五个等级: 巨灾:死亡10000人以上,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人民币。 大灾:死亡1000~10000人,经济损失1000万~1亿元人民币。 中灾:死亡100~1000人,经济损失100~1000万人民币。 小灾:死亡10~100人,经济损失10~100万人民币。 微灾:死亡小于10人,经济损失小于10万元人民币。
三:从灾害的发展过程特性看,灾害又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突变型。比如地震、泥石流、燃气爆炸等。它们的发生往往缺少 先兆,发作是突然的,发生的过程历时短,但破坏性很大,而且可能在 一定时间内重复发作。 (2)发展型。暴雨、台风、洪水等。它们有一定的先兆,往往是某种 正常自然过程累积的结果。它们发展较迅速,比突变型灾害要缓慢一些 ,因而其过程具有一定的可估计性。 (3)持续型。旱灾、涝灾、传染病、生物病虫害等。 (4)面上升以及区域气候干旱化等。这类自然灾害是一种长期的自然过程 ,是自然环境演化或加上人类不当行为造成的必然伴生结果。
七:厄尔尼诺现象 在秘鲁西海域,由于秘鲁寒流势力减弱,造成冷性鱼类死亡,给秘鲁造
成经济损失;其厄尔尼诺现象还对全球气候有影响,一些地方暴雨成灾,一 些地区异常干旱。
八:1997年建设部公布了《城市建筑灾害防治技术政策》纲要,主要列出的 五大灾害

灾害学研究综述1

灾害学研究综述1

灾害社会学研究综述1灾害社会学研究综述吴波龙辰曦骆玲(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灾害的定义关于什么是灾害,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美国学者认为,灾害是指意外发生的、伤害居民和破坏物质环境的事件。

一般地说,在这些事件发生的前后,可采取一定的措施,以减轻其灾难性的后果。

美国社会学家巴顿把灾害描述为一种情景,在这种情景中,“社会系统的许多成员得不到在该系统中应获得的生活条件”.目前,西方社会学界关于灾害的比较流行的定义是由弗里兹提出的,其内容包括:(1)灾害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2)灾害产生的社会影响.社会影响包括给社会单位带来的物质损失及对其正常职能的破坏。

(3)灾害危及的社会单位。

这里的社会单位指个人、家庭、社会组织以至整个国家。

(4)社会单位作出的反应或措施.1我国学者汤爱平、谢礼立等认为,灾害的最主要和最普遍的特点是:它会给人类带来损失,但不能把一切导致损失的事件都称为灾害,而只有那些导致受害客体(灾害承受体)无法依靠本身能力来恢复的损失的事件才能算为灾害.2王艳丽、刘会平等把灾害描述为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由于地球内部环境和宇宙空间天体的自然变异或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行为规则的不轨行为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的原因致使人类生存环境、人身安全与社会财富受到严重危害,以至超过了该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和社会经济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而使**结构或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丧失其部分或全部功能的一种自然—社会现象。

3郭强认为,灾就是大自然或社会失调,其内在矛盾急剧到激化的程度,形成的破坏和对人类的打击超过人类的抵抗力。

“害”则是对社会人类的危害.灾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或社会现象,而灾害更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综合起来讲,它们是一种复杂的网络系统,是多层次、多结构、多因素、多变化的群体构成.1布衣.灾害社会学【J】.工作.1998,(1)。

2汤爱平,谢礼立,陶夏新,文爱花。

自然灾害的概念、等级【J】.自然灾害学报。

灾害经济学习题解答完整版

灾害经济学习题解答完整版

第一章灾害经济学概论1简述灾害本质及其分类。

灾害本质有比较全面的理解。

首先,从灾害的产生原因来看,灾害的产生源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二者的叠加。

其次,灾害的结果都具有社会性。

灾害的本质只能在自然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通过对灾害本质的认识,进一步可以把灾害定义为:由于某种不可控制或未能预料的破坏性因素的作用,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突发性或累积性的破坏或恶化,并超越当地社会经济系统容忍限度而引起人群伤亡和社会财富灭失的现象和过程。

任何灾害都由两个因素构成:致灾因子和承灾体。

由于致灾因子的差异,可以把灾害分成三大类: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自然--人为复合型灾害。

根据灾害持续期的长短分为突变型、暂变型和缓变型;根据产生灾害的不同因子,可分为天文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经济灾害、工程技术灾害、政治灾害、文化科技灾害等;根据孕灾环境与承灾体的不同,可分为城市灾害、农村灾害、海洋灾害、陆地灾害等;根据灾害影响的区域,可分为全球性灾害、洲际性灾害、国家性灾害、地区性灾害、局部性灾害等;根据灾害过程及发生体的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灾害、流体灾害、气体灾害;根据灾害出现时间的先后(主次),可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根据灾害的损失程度,灾害可分为特大灾害、大灾害、中灾害和小灾害。

2举例说明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自然--人为复合型灾害。

自然灾害:有地震、风暴潮、火山爆发、海啸、寒流、小行星碰撞地球等,其特点就是致灾因子中没有人为影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灾害。

人为灾害:如战争、虫害、飞机失事、沉船、毒气泄漏等,其特点与纯自然灾害相反,致灾因子中没有自然变异,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为灾害。

自然--人为复合型灾害:滥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沙漠化等。

3如何理解灾害的双重属性?灾害是社会和自然矛盾、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一个交汇点,灾害问题和社会问题不可分割地连在一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主要的自然灾害
(1)地质灾害:地震,火山爆发,山崩,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等。

(2)气象灾害: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冰雹,雷电,龙卷风,干旱,
酷热,低温,雪灾,霜冻等。

(3)生物灾害:病虫害,森林火灾,沙尘暴,急性传染病等。

(4)天文灾害:天体碰撞,太阳活动异常等。

(5)其他如雪崩,冰崩,海啸,鼠害等也属于自然灾害。

二:主要的人为灾害
(1)生态环境灾害:烟雾与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水体污染,水土流失,
气候异常,人口膨胀等。

(2)工程事故灾害:岩土工程塌方,爆炸,人为火灾,核泄露,有害物
失控(毒气,毒物,有害病菌等),水库溃坝,房屋倒塌,交通事故等。

(3)政治社会灾害:球迷骚乱,战争,集团械斗,人为放毒,社会暴力
与动乱,金融风暴等。

三:从灾害的发展过程特性看,灾害又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突变型。

比如地震、泥石流、燃气爆炸等。

它们的发生往往缺少
先兆,发作是突然的,发生的过程历时短,但破坏性很大,而且可能在
一定时间内重复发作。

(2)发展型。

暴雨、台风、洪水等。

它们有一定的先兆,往往是某种
正常自然过程累积的结果。

它们发展较迅速,比突变型灾害要缓慢一些
,因而其过程具有一定的可估计性。

(3)持续型。

旱灾、涝灾、传染病、生物病虫害等。

(4)环境演变型。

沙漠化、水土流失、冻土,海水入侵、地面下沉、
海面上升以及区域气候干旱化等。

这类自然灾害是一种长期的自然过程
,是自然环境演化或加上人类不当行为造成的必然伴生结果。

四:灾害的分级
以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经济)损失来分级。

根据我国国情,可分为以下五个等级:巨灾:死亡10000人以上,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人民币。

大灾:死亡1000~10000人,经济损失1000万~1亿元人民币。

中灾:死亡100~1000人,经济损失100~1000万人民币。

小灾:死亡10~100人,经济损失10~100万人民币。

微灾:死亡小于10人,经济损失小于10万元人民币。

五:灾害危害人类的后果
(1)造成人员的伤亡。

自然灾害直接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

工程事故及恐怖袭击造成的人员伤亡也日益严重。

(2)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破坏环境资源,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

六:亚洲的主要危害
1.地震亚洲位于两大地震带相会的地方,地震灾害最突出,特别是日本、中国更为频繁。

2.火山特别在日本,共计有火山270座,活火山约80座,约占世界活火山的10%
3.沙漠化沙漠化在中国、印度最为突出。

4.水土流失中国、印度的最为突出。

5.植被减少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但以东南亚最为严重。

6.环境与污染酸雨。

7.人口、粮食问题
8.森林火灾
七:厄尔尼诺现象
在秘鲁西海域,由于秘鲁寒流势力减弱,造成冷性鱼类死亡,给秘鲁造成经济损失;其厄尔尼诺现象还对全球气候有影响,一些地方暴雨成灾,一些地区异常干旱。

八:1997年建设部公布了《城市建筑灾害防治技术政策》纲要,主要列出的五大灾害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为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依据。

1997年建设部公布了《城市建筑灾害防治技术政策》纲要,把地震、火灾、洪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列为五大灾种,提出了防灾、减灾的各种技术措施。

九:我国制定的有关防灾的法律规范
我国政府陆续颁布与实施了《水法》、《环境保护法》、《军事保护法》、《人民防空法》、《防洪法》、《防震减灾法》、《消防法》、《减灾法》、《防沙治沙法》、《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等一系列防灾法规,规定了各级政府防御和减轻城市灾害的责任。

十:国内外的一些主要的防灾、减灾学术刊物
比较知名的分别有美国、英国、日本、瑞典等国创办出版的《自然灾害观测者》、《火》、《灾害》、《自然灾害科学》、《灾害管理》、《意外事件》、《自然灾害研究委员会通讯》等刊物。

我国于1985年创办了《灾害学》杂志,随后的《中国减灾》、《中国减灾报》也是综合减灾的专业报刊。

此外,《地震工程》、《火灾科学》/《消防科技与产品》、《安全科学》、《土木工程学报》、《地质学报》等刊物均有对各种灾害的研究、报道。

十一:防灾减灾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多学科交叉,在交叉中相互促进,并求得共同发展甚至有所突破。

灾害研究涉及的范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括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多方面。

正因为灾害科学涉及面如此之广,所以灾害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形成就比较晚。

尽管其界定在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在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2年11月1日发布的国标《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已将“安全科学技术”正式列入一级学科(代码620)。

“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理论的诞生对城市防灾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现行“安全科学技术”学科框架中的灾害理论、安全理论、安全工程技术、卫生工程技术、安全管理工程等分支学科,均可以为防灾学学科建设提供支撑条件。

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位委员会在整理、调整博士点学科时,将“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列为工科一级学科“土木工程”中的一个二级学科。

十二:土木工程学科的防灾减灾的主要内容
(1)土建工程(城市)防灾规划。

(2)土木工程结构抗灾理论。

(3)土木工程结构防灾、抗灾技术理论及应用。

(4)土木工程减灾技术。

(5)土木工程结构在灾后的检测与加固。

(6)高新技术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