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优秀教案设计
2024年关于《离骚》优秀教案及教学目标
![2024年关于《离骚》优秀教案及教学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fa83c8a7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1b.png)
2024年关于《离骚》优秀教案及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离骚》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 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 能够解读《离骚》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2.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离骚》的内涵。
2. 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3.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离骚》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解读。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导入与概述1. 介绍《离骚》的作者屈原及其时代背景。
2. 阐述《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课时:文本细读与分析1. 逐句解读《离骚》开头部分,理解其主题和情感基调。
2. 分析《离骚》中的比兴手法和象征意义。
第三课时:艺术特色探讨1. 探讨《离骚》的韵律美和语言艺术。
2. 分析《离骚》中的想象力和创新性。
第四课时:情感与价值观的探讨1. 讨论《离骚》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人生理想。
2. 探讨《离骚》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第五课时:批判性思维训练1. 分析《离骚》中的矛盾和争议之处。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评价《离骚》。
三、教学资源1. 教材:《离骚》原文及注释。
2. 参考书目:相关研究《离骚》的学术论文和专著。
3. 网络资源:相关音频、视频资料,如讲座、解读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态度。
2. 作业与测验:评估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发言,培养其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不盲目接受传统观点,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 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资料,拓宽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离骚》原文,了解作者屈原及作品背景。
《离骚》备课教案
![《离骚》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34f78c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74.png)
《离骚》备课教案《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抒情长诗,由屈原创作。
本文将就《离骚》这部文学作品进行备课教案的撰写,帮助老师更好地教授和解读这部著名作品。
一、诗歌背景《离骚》写于楚国屈原被放逐之时,他在离乡之际,借助诗歌表达了自己的离愁和对国家的担忧。
二、诗歌主旨1. 对个人遭遇的抒情描写:屈原表达了自己的离愁之情,展现了对离乡背井之苦的思念和无奈之感。
2. 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屈原通过自身遭遇,抒发了对当时政局动荡和国家兴衰的担忧,表达了爱国情怀。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主题和艺术特点,掌握相关的古代诗歌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离骚》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情操。
四、教学重点1. 理解《离骚》的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探讨《离骚》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反映。
五、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安排:(1)诗歌背景介绍(2)《离骚》文本分析(3)《离骚》意境展示2. 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老师讲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带领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
(2)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主题,展开互动交流。
(3)诗歌朗诵:引导学生进行《离骚》的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离骚》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这部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展开:逐段讲解《离骚》的文本,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特点。
3. 诗歌朗诵:让学生进行《离骚》的朗诵,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离骚》中的主题和意境展开讨论,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思考和交流。
七、教学反馈通过学生的诗歌朗诵和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和指导。
《离骚》教案一等奖4篇
![《离骚》教案一等奖4篇](https://img.taocdn.com/s3/m/4ea579c5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e7.png)
《离骚》教案篇1教案示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
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
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教师明确: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
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
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
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
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
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
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
(二)教师补充介绍: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
《离骚》教案合集六篇
![《离骚》教案合集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49f93bc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36.png)
《离骚》教案《离骚》教案合集六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骚》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离骚》教案篇1【教学要点】1、掌握作家作品以及文学体裁常识。
2、理解运用比兴手法的艺术效果。
3、翻译并背诵全文。
【教学设想】难文浅教,重在落实,先译后析,趣味背诵。
【教学流程】一、出示对联和诗歌,初步感知,导入课文1、对联和诗歌: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2、阐释对联诗歌内容:屈原一生忠君爱国,但不被理解,反被排斥、流放,最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伟大的诗人,《招魂》《九歌》是他的作品。
屈原在诗歌中,往往用香草比喻自己,表现自己的高尚品德。
二、掌握文学常识,落实基础知识。
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课堂上师生交流,进一步明确知识点1、屈原:名平,字原,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由集体创作转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
有作品25篇,《九歌》11篇,《九章》9篇,另有《离骚》《天问》《远游》《卜居》《渔父》等作品,保存在西汉人刘向辑录的《楚辞》中。
其中,《九歌》是祭神的乐曲,充满生活气息;《天问》表现屈原的学术造诣和历史观、自然观;其余以《离骚》为代表,表达内心的情愫。
《离骚》是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也是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2、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新诗体。
源于楚地歌谣,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每句以四六字为主,多用“兮”字,辞藻华丽。
楚辞的概念最早见于《史记》。
刘向把屈原宋玉及汉代模拟这种题材所写的作品汇辑成书,定名《楚辞》,于是,楚辞又成了诗歌总集的名称。
因为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离骚》,后人以“骚”来称楚辞。
而《诗经》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国风”,后人以“风骚”称《诗经》和《离骚》所开创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2024年关于《离骚》教案及教学目标
![2024年关于《离骚》教案及教学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95c5e987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81.png)
2024年关于《离骚》优秀教案及教学目标一、教学背景1. 课程标准:依据2024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离骚》的教学要求。
2. 教材内容:《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属于战国时期楚辞,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本课旨在通过学习《离骚》,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艺术特色,领会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3.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但对《离骚》这类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仍有待提高。
通过本课学习,旨在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屈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2)掌握《离骚》的基本情节和结构;(3)品味《离骚》的语言美和艺术特色;(4)分析《离骚》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2)学会从语言、形象、思想内容等方面鉴赏古典文学作品;(3)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崇高的品德;(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屈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2)《离骚》的基本情节和结构;(3)《离骚》的语言美和艺术特色;(4)分析《离骚》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2. 教学难点:(1)《离骚》的古文理解;(2)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屈原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离骚》的美。
2. 互动式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鉴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思想内容等方面去鉴赏《离骚》,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屈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2)阐述《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了解基本情节和结构;(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高一下册语文《离骚》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离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97f9e0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e1.png)
高一下册语文《离骚》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及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
2.领悟《离骚》的艺术特色,感受其浪漫主义风格。
3.分析《离骚》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修辞技巧。
4.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古典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离骚》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
2.难点:分析《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及意象。
三、教学过程1.导入(1)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及《离骚》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2.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离骚》,感知诗歌的意境。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离骚》的生僻字词及句式。
3.分析课文(1)讨论《离骚》的主题思想。
(2)分析《离骚》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修辞技巧。
4.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独立分析《离骚》中的某一意象或修辞手法。
(2)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修改分析。
5.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离骚》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及意义。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6.课堂小结(2)强调《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四、作业布置1.背诵《离骚》片段。
2.写一篇关于《离骚》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离骚》,使学生了解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为深入学习《离骚》打下了基础。
2.在分析课文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对《离骚》的艺术特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环节,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了课堂互动性。
5.作业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阅读屈原的其他作品,如《九歌》、《天问》等,以深入了解屈原的诗歌创作。
2.组织学生开展关于《离骚》的诗歌朗诵、书法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鼓励学生关注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离骚》元素,探讨其在现代文学中的价值。
4.引导学生关注《离骚》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离骚》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
《离骚》教案六篇
![《离骚》教案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fa642d46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23.png)
《离骚》教案六篇《离骚》教案六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离骚》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理解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共同探讨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步骤】一、导引: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个人物有关?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屈原)二、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20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出身楚国贵族,任楚国三闾大夫,位尊贵显。
在矛盾的旋涡中,屈原如果要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只要不说话或是少说话就行了。
他在遭受楚怀王猜忌的情况下,仍然忠心耿耿,他是爱国者,他的眼睛中只有“国”之命运,不一定有“君”的权威;他实在是因为看到了楚国人民的苦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而并不在意楚王爱不爱他。
这些是“民为贵,社稷次,君为轻”的思想在他行为原则中的体现。
以楚王为代表的“国”不爱他,并不妨碍他的爱民和爱国……三、《离骚》简介: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四百多字。
《离骚》用第一人称和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塑造了一个高大的神话式的艺术形象“吾”――“灵均”。
《离骚》是屈原生平思想最深刻的写照……对“离骚”二字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里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东汉班固的《离骚赞序》说:“离,犹遭也;骚,愁也。
”东汉王逸的《离骚经序》说:“离,别也;骚,愁也。
”教科书节选的是第一部分。
作品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民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四、布置学生结合文下注释将原诗译成现代文。
参考:我本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号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亲。
《离骚》备课教案
![《离骚》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121b74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7b.png)
《离骚》备课教案备课教案:《离骚》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2.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义;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介绍《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简要介绍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2.阅读与理解(30分钟)分成小组,每组领取一段《离骚》进行阅读。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每段的意义、主题和修辞手法。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并对其他小组进行点评。
3.分析与解读(20分钟)教师梳理《离骚》的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分析《离骚》中所表达的情感,如痛苦、无奈和抱负等。
4.欣赏与评论(20分钟)引导学生欣赏《离骚》中的优美诗句和形象描绘。
鼓励学生进行文学评论,对《离骚》的主题和意义进行剖析。
5.拓展与实践(15分钟)让学生选择一个段落,用现代白话进行改写,并进行朗读和分享。
鼓励学生找寻现实生活中的离骚情感,进行创作和表达。
6.总结与延伸(10分钟)学生进行总结,梳理所学的知识和体会。
提供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对比《离骚》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三、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总结时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检查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解读是否准确。
3.评价学生的评论和创作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和个性。
四、板书设计:《离骚》- 背景与作者- 主题和意义- 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 作品欣赏和评论- 拓展和延伸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和欣赏《离骚》,使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评论和创作。
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表达,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对诗句进行背诵,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六、教学延伸:1. 了解《离骚》的背景和作者:《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是屈原的代表作。
屈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之一,他生活在战国时期,是楚国的政治家和文人。
《离骚》教案5篇
![《离骚》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d9ceb7802d276a201292ead.png)
《离骚》教案5篇《离骚》教案5篇《离骚》教案篇1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教学步骤:预习1、正音苗裔孟陬揆扈芷汩搴骐骥申椒昌被惮踵荃謇羌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老师深情的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
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二、有关资料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
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受>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离骚教案优秀教案】离骚优秀教案离骚教案
![【离骚教案优秀教案】离骚优秀教案离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6844a2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cb.png)
【离骚教案优秀教案】离骚优秀教案离骚教案离骚优秀教案离骚教案(1)【教学目标】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一、导语引导学生鉴赏的《屈子行吟图》(补充:画面通过古树野花,顽石曲径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的随意铺设,造成一个荒寒凄凉、萧瑟幽寂的深山古道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
屈原愁眉锁眼、面容憔悴、髯髯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寂苦,但决不变心从俗的坚强意志,溢于言表。
画面以挺劲飞畅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并在腰间配一随步摆动的飘带,进而加强了屈原飘然远行的气氛,使屈原显出庄重、傲岸的神态和气宇轩昂的样子。
)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画笔绘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呢?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下面我们就借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走进屈原内心。
二、解题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指什么?明确:“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楚辞中的《离骚》。
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
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也是“楚辞体”(骚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骚体诗”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就细致去感知其魅力。
三、诵读——初感诗韵请学生表演朗诵,体会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1.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
《离骚》公开课教案
![《离骚》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e2d7bd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68.png)
《离骚》公开课教案《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这首诗歌也是流传至今。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节选《离骚》的公开课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离骚》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赋与比的写法;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2、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板书课题:《离骚》)二、解题1、简介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其作品2、简介“楚辞”:①诗体名。
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
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离骚》教案6篇
![《离骚》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22da3b79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ad.png)
《离骚》教案6篇《离骚》教案篇1一、课文悟读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英名和诗作千古流芳、万代传诵。
其人、其文同在中国和世界人格和文学的境地树立起令人敬仰的巍峨丰碑。
其抒发情怀、叙写心境的长诗《离骚》当是其中最有影响、最具说服力的明证。
高阳苗裔、伯庸后人,孟陬庚寅,从天而降;皇赐之名正则,授之字灵均。
像屈原这样集天地灵秀于一身的天才人物,世上可谓稀而又少。
然而,即便是一颗璀璨无比的星斗,落入污秽遍地的肮脏环境中,也难彰其美。
一个爱国爱民的王室重臣,却因“哀民生之多艰”进谏昏庸无能的楚怀王,落了个“朝谇而夕替”的可悲结局。
令人痛惜!正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由此可见其行文的背景及感情的基调。
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是《离骚》的主体,也是它的精华。
从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或忧郁悲哀或仰天长啸或低头苦吟的诗人形象;仿佛可以想像到阴霾蔽日、黑云压城的险恶环境,仿佛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环境里苦吟诗人热血的冲涌、脉搏的跳动;仿佛可以谛听到使人悲郁感怀、哀国哀民的无奈叹息;仿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他热爱祖国、关注民生、关心民众的真实写照;“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他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铮铮誓言;“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是他恪守清白、保全节操的有力呐喊;“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是他坚守志向、忠贞不移的坚定信念……凡此种种,都足以使我们对这位千古诗圣赞叹不已,敬仰有加。
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中或许只能遭遇不幸,这是诗人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悲哀。
但诗人却能在那样的悲哀中坚守着“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的信念。
令人叹服!愿我们都能从诗人的经历与文字中学会正直,学会坚韧,学会宁死不屈,学会无怨无悔。
《离骚》公开课教案
![《离骚》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53f377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13.png)
《离骚》公开课教案《离骚》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点、难点】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媒体设计】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⑴读课文。
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⑵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教师巡回指导)。
⑶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⑷课堂训练。
①区别下列各组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哀民生之多艰高余冠之岌岌兮以:长太息以掩涕兮既替余以蕙兮竟周容以为度固:固时俗之工巧兮自前世而固然②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离骚教案教学设计
![离骚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b396b89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09.png)
离骚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离骚》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作品,具有重要的文
学价值。
2.理解《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一部辞章,颂
扬了屈原的忠诚和爱国情怀。
3.学会欣赏《离骚》的诗歌艺术,领悟其中的联想、景物描写和意象
等特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让学生熟悉《离骚》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目的,理解其中
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离骚》的诗歌艺术的感悟,引导学生领悟
其深刻的意涵。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导入与背景介绍(15分钟)
1.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或视频等素材了解《离骚》的背景和屈原的作品。
2.师生共同讨论《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并引导
学生思考屈原创作《离骚》的目的和表达的生活情感。
第二课时:诗歌分析(30分钟)
1.师生共同欣赏《离骚》的部分内容,分析其中的联想、意象等诗歌技巧。
2.引导学生对《离骚》的情感和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关注其中表现的忠诚、激情以及屈原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第三课时:诗歌赏析(30分钟)
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离骚》,组织小组展示,并分享自己对这段诗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自己所学的诗歌分析方法,再深入对诗歌进行赏析。
第四课时:写作与表达(45分钟)。
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
![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730b255f242336c1eb95e3a.png)
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篇一:《离骚》公开课教案】《离骚》教案屈原【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2.通过探究问题,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欣赏《屈子行吟图》。
背景:古树野花石头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荒凉萧瑟的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屈原:愁眉紧锁,面容憔悴、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但不颓废);穿着:挺劲飞扬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使屈原显得庄重、傲岸、气宇轩昂。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笔绘画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借助作品走进屈原内心。
二、解题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
”——遭受忧患。
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遭遇忧愁。
王逸:“离,别也;骚,愁也。
”——离别的忧愁。
三、诵读——感诗韵,体会诗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一)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有何作用?“兮”是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位子不同,作用也不同。
句中——语音延长;句间——语意未竟;句尾——表感叹。
本文“兮”均用于句间,表示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
(二)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三、文本解读(一)第一段中需重点讲解的字、词、句。
太息——叹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关心民众,关注民生,塑造了一位忧民的的诗人形象。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强烈的自信和无所畏惧,以生命的挚诚来捍卫自己的理想。
蕙、茝——《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香草、美人,香草、美人作为诗歌意象是屈原的创造。
【补充】王逸《楚辞章句》在总论《离骚》时写道:《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自拟弃妇而抒情,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形象生动。
蛾眉——蚕蛾的眉(即触角,细长而曲),用以形容女子美貌,喻高尚德行。
人教版高二语文《离骚》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语文《离骚》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e3f44d6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c0.png)
人教版高二语文《离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把握诗人屈原的生平经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包括诗歌的结构、意象、表现手法等。
3.领悟《离骚》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政治抱负、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操。
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古典诗词阅读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领悟《离骚》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政治抱负、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经历,引导学生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
2.自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离骚》,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课堂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离骚》的结构特点,如总分总的结构、韵律美等。
(2)分析《离骚》中的意象,如香草、美人、幽径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3)讲解《离骚》中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等,并举例说明。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讨论《离骚》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政治抱负、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操。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离骚》。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
2.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1.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加强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阅读水平。
1.创作背景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是一位政治家、文学家。
由于受到奸臣的排挤,屈原被贬为三闾大夫。
在流放期间,屈原创作了《离骚》等作品,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操。
2.结构特点《离骚》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作者被贬后的孤独、失落;第二部分写作者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操;第三部分写作者对未来的憧憬。
3.意象分析4.表现手法《离骚》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等。
2024最新-离骚高中背诵部分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2024最新-离骚高中背诵部分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b66cb60e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ec.png)
离骚高中背诵部分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页是编辑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4篇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困境;2、体味诗语中蕴含的复杂情绪;3、重构屈原形象;4、了解楚辞的特点学会诵读。
[重点难点]1、重点:目标一、二、三。
2、难点:目标二、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屈原屈原,名平,字原,约生于公元前三四零年(楚宣王三十年),卒于公元前二七八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他“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起用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一度成为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
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在外交方面,他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目光。
但他的这些主张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注定要在混浊的人间世中处处碰壁,他的诗人气质也注定与混乱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
君王的疏远和群臣的嫉恨这是必然之事,这一切形成了他的人生困境,这种困境最典型的表征就是两次流放事件。
第一次是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流放到汉北一带;第二次是在楚顷襄王十三年前后,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两次放逐使屈原从权力的中心被挤迫到了边缘,他陷入了现实和心灵的双重困境。
举世皆浊之中,他孤立无援;而在独醒时刻,他又不得不面对灵魂的拷问。
当强秦攻破故国的时候,他只好怀着忠诚和绝望自沉汨罗江。
当陷入这样一种孤独的人生困境之时,一切似乎不可把握,只有文字可以自由驱遣,只有文字可以成为他形影相吊的忠实伴侣,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和《渔父》,在这发愤抒情之中,他的不安的灵魂暂得栖居和慰藉。
屈原的一生以“好修”为务,以“美政”为鹄的,他在乱世中上下求索,虽然他的忠诚不曾挽救故国的覆亡,但却为他赢得了后世的尊敬。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21e234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9e.png)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离骚》节选部分;理解诗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掌握诗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比兴手法、象征意义和修辞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领悟诗中体现的忠诚、正直、坚守信念等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德。
二、教学重点1. 《离骚》节选部分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诗中难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分析诗中的比兴手法、象征意义和修辞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比兴手法、象征意义和修辞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离骚》的作者、背景和诗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离骚》节选部分,注意读音和节奏,理解诗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比兴手法、象征意义和修辞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领悟诗中体现的忠诚、正直、坚守信念等优秀品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亮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内容1. 深入学习《离骚》节选部分的比兴手法,探讨其艺术效果。
2. 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理解其深层含义。
3. 研究诗中的修辞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如注释、译文、鉴赏文章等。
2.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高一语文下册《离骚》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下册《离骚》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413a2d7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b7.png)
高一语文下册《离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2.分析《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古典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把握《离骚》的情感脉络,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向学生简要介绍《离骚》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读《离骚》,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讨论交流针对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4.精讲课文分析《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夸张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逐段解析《离骚》的情感脉络,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第一段:离骚之意解释“离骚”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何以此命名。
分析第一段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第二段:美政之愿分析作者对美政的向往,引导学生思考美政与现实政治的关系。
品味诗歌中的美好词句,感受作者的情感。
第三段:人生感悟分析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品味诗歌中的哲理,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第四段:忠诚之美分析作者对忠诚的赞美,引导学生理解忠诚的重要意义。
品味诗歌中的美好词句,感受忠诚之美。
第五段:悲壮之志分析作者对悲壮事迹的描述,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品味诗歌中的悲壮之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鉴赏能力进行评估,以便在下一节课中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脉络,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和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优秀教案设计《离骚》优秀教案设计 1.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一)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区别:大家知道,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向来是风骚并称,风指的是我们刚刚学过的以国风为精华内容的《诗经》,骚则指屈原的离骚。
他们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要学习《离骚》,首先要搞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别。
如同李白之于杜甫,《西游记》之于《红楼梦》,现实主义是直接反映现实,浪漫主义不是不反映现实,而是借助很多大胆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等艺术手法曲折的表现现实,比如孙悟空——人猴和一的形象,俩跟头就可以把经取回来,但作品中却让他们历尽磨难,这些情节都是想象的,但他告诉我们的是克服困难才能做成事情,也是反映现实,还有那些妖怪,社会黑暗的反映。
所以他们是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方法,殊途同归。
(二)关于屈原: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他名平,字原,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我们对他评价很高: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是我国有记载的第一位文人诗人,第一位知识分子(必须依托于一位君主,诸葛亮本事多大,依附于刘备,从来未产生过取而代之的念头,刘邦、项羽则不同,后来中国文人的特点源自于屈原。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有九年之久。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具体见参52页)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三)《离骚》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可以看作是诗人生活历程的形象纪录,是诗人的自叙诗。
作于被放逐以后。
含义:遭受忧愤写作原因:1.社会一片黑暗,遭受忧愤不满 2.对奸邪小人的怨恨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贤臣、君主,用美好的外物表现美好的内在品德;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四)楚辞:.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而且由他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为“辞”或“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称之为“骚体”的。
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的骚体诗,它的特点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建立起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
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二. 诵读课文:1.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2.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第二课时三.翻译串讲、.理解分析:(一)《离骚》有372句,分为93节。
这里节选的是原诗的1—12节,开头部分。
我们通过这部分的讲解分析,感受一下本诗的艺术魅力。
前面同学们做过预习了,今天我们先来做个练习。
给大家一个结构框架,“他, ;他, ;”等等,写写你眼中的屈原有怎样的外貌、风度和品德情操,或说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给五分钟时间,一会儿来看看谁评价的精准、深刻。
(如:血统高贵,气宇不凡;勤勉修行,自强不息;赤胆忠心,胸怀炽热;嫉恶如仇,鄙视群小。
/又如:高贵高洁忧国忧民孤独唯美理想执着具体可见参8页)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文章那些地方体现出同学们的这些评价了。
(二) 第1-2节:串讲后提问:作者在《离骚》的开篇都突出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①高贵的出身,是楚王同姓之臣,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我的祖国,爱国是我的本分,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②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意在标明降生在这一时刻,“生的伟大”,像是负有上苍的使命来到人世,天降大任于斯人。
③被赐以美好的名字——无论从哪方面讲,他都应该成就一番大业,都应该是楚国政治舞台上极其重要的人物。
3-6节:提问: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同学在这几节中找出有内在含义的物象,说说诗人用他们分别比喻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明确:用各种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不是直抒情感想法,而用诗化的物象去表现内在的美,这是今后鉴赏的重要思路。
2.找个同学概括一下第二部分的内容,力求简要全面。
诗人高唱“来吾道夫先路”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屈原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意在表现他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
可以看出他坚信真理,崇尚高尚的人格,有着独立的人格)7-12 节:提问:1.屈原一生“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却为什么“謇謇之为患”?有哪几个原因?①佞臣谗害——反信谗而齑怒②君王不察——荃不察③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余固知—忍而不能舍也.2. 这段仍有不少有比喻含义的物象,找出来。
[明确] “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3. 这部分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
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4. 以屈原的显赫出身和他的才干,他在那样的压迫和围攻下可以另有所图,就如现代社会常说的“人才流动”,况且在他的时代,苏秦、张仪、吴起、韩非等等,都是在离开故土之后有所作为的,成为“名人”的,屈原用得着那样的执着?请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高洁的志向和高尚的人格尊严,在漫长的专制的时代,如果没有屈原这类人物,中国的历史将更加黑暗。
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观点一: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
战国后期的“合纵”“连横”之争,是中国内部的矛盾斗争,因为它们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他们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合纵”策略,一是为保卫楚的独立,二是进而实现楚“王”天下的企图,这只能说是为争夺全中国领导权而进行的内部斗争,并非是抵御外国的侵略,像他在作品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
“来吾道夫先路”“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
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为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观点二:不同意否认屈原的爱国意识。
上种观点是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
我们现在之于屈原的时代,相距上千年,我们不能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像我们今天这样考虑问题。
施行政策,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思维、观点以及胸怀世界的气度,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哪焚,奔走呼号,这不就是爱国的表现还能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能非议他的爱国精神吗?(三) 总结:1.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2. 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
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
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3. 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