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部位感染 演示文稿.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院感科
概述
• 手术部位感染是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占 医院感染的10%~19%
• 手术部位感染不仅给病人带来生理上的痛 苦,也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造成住院 日的延长和住院费用的增加)。
• 手术部位感染率也是手术水平的体现。
要求
• 掌握:手术部位感染的流行病学、诊断、 鉴别诊断及预防
• 间接传播:皮屑、飞沫、头发上的细菌通过流动空气和污 染的媒介进入切口。
空气传播:手术室中的空气细菌浓度与感染有关。
危险因素
• 1、年龄:婴幼儿和高龄病人易发生感染; • 2、病人的本身体质:肥胖、慢性疾病、营养不良者易感
染; • 3、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增加感染的发生率,
还可掩盖感染而延误诊断; • 4、有远离切口的感染灶者手术部位感染率增高; • 5、手术前住院时间越长越易感染; • 6、手术区皮肤的准备尽可能不去毛备皮或缩短备皮与手
2.病人:病人的皮肤、口腔、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 中的正常菌群亦可造成术后感染。
3、环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术器械: 污染的手术器械、敷料和皮肤消毒剂可 以引起手术部位感染;污染的空调系统亦是手术室储菌源。
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
• 直接传播:①手术人员手上的细菌经手套破口进入手术野; ②手术人员皮肤上的细菌可经潮湿的手术衣进入手术野③ 空腔脏器切开后,细菌经手术人员的手、器械、绷带、纱 布、冲洗液等直接进入手术野;④被细菌污染的器械、敷 料、消毒液和绷带可将细菌直接传入切口。
预防
• (三)手术中措施 熟练的手术技巧 缩短手术时间 正确放置引流 严格控制手术室的人员 处理污染物品
预防
• (四)手术后的措施
覆盖吸附能力好的敷料 敷料渗湿后立即更换 表面不平的部位可用绷带包扎 四肢损伤区和肢体远端应加压包扎并固定和抬高患肢 检查和处理伤口时戴无菌手套并按无菌技术操作 引流管周围的皮肤要避免受压 术后可予镇痛、保暖、吸氧及营养支持治疗
临床表现
• 正常情况下,手术切口一般在术后2~3天疼 痛开始减轻,体温、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
• 如发热和疼痛持续存在或一度减轻后又加 重,常提示有可能存在手术部位感染。
• 手术部位感染一般发生在术后5~7天。
诊断
• (一)诊断
术后1月内浅表手术部位感染、无植入物的深部感染、 器官间隙感染、有植入物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 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的感染⑥属医院感染。
术之间的时间;
危险因素
• 7、手术时间白天手术的感染率低于晚上;冬季的感染率 高;手术持续时间越长感染发生率越高;
• 8、麻醉:全麻或局麻剂中加入肾上腺素会增加感染率; • 9、手术操作技巧:术中轻柔的操作可保持组织良好的血
供和抵抗力,用反应最小的缝线、不留无效腔可有效降低 感染发生率; • 10、术后引流:正确的留置闭式引流管可降低感染率; • 11、切口的类型:感染随切口的污染程度增加而增加,急 诊手术的感染率相非急诊的高;
• 了解: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学、治疗
一、病原学
• 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 • 耐药菌比例高 • 真菌引起的手术部位感染呈上升趋势
二、流行病学
• (一)手术部位感染分类
Ⅰ类切口(清洁切口):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 即术中无违反无菌原则以及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 殖腔道等的手术切口。
诊断依据:①有手术创伤史;②切开部位有红肿热痛和炎 性渗出物;③非感染手术病人的深部引流出或穿刺出脓液; ④再次手术探查或经病理学或影像学证实;⑤临床医师诊 断;⑥多次分泌物或血培养出同一病原微生物。
鉴别诊断
• 脂肪液化:常见于肥胖病人或脂肪丰富的 部位,具体表现为切口愈合不良,中央出 现黄色的渗液,其中有脂肪滴及少许坏死 组织;局部没有明显红肿等炎症反应;镜 检有大量脂肪颗粒;培养无细菌生长;血 常规检查正常。
预防
• 前瞻性的感染监控 早发现、早治疗 对可疑切口做分泌物培养来确诊
• 切口裂开的预防方法 及时处理腹胀 对营养不良或年老体弱的病人,关闭切口时可加一层 减张缝合 病人咳嗽时最好平卧 适当的腹部加压包扎
染控制住炎症期。 • 如果脓肿形成:早期即敞开切口,通畅引流,换药,待4~6
日创面清洁后再行二期缝合 • 切口裂开:去除病因,加强营养,清除坏死组织,立即缝合
裂口。
预防
• (一)住院前措施 尽量缩短术前住院时间 做好相关疾病必要的治疗
预防
• (二)术前措施 术前的皮肤准备 术前预防应用抗生素 手术室人员准备
Ⅱ类切口(污染的清洁切口):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 生殖腔道等,但无炎性病灶及感染的手术切口。
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包括①开放性、新鲜的各种损伤切 口;②陈旧性有坏死性组织和临床存在感染的伤口;③术 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的伤口。
流行病学
• (二)病原体来源
1 工作人员:①手术组人员污染的手;②手术组人员和病人 的皮肤是重要的储菌源;③手术人员的头发是另一储菌源; ④上呼吸道是细菌次要的储菌源。
鉴别诊断
• 切口裂开:多发生在术后1周内,常发生于 腹壁和胸腔手术切口。常见原因是①营养 不良;②腹压突然增高;③切口缝合线过 细、缝合不牢、打结不紧;④皮缘对合不 佳;⑤手术部位感染;⑥脂肪液化、筋膜 及肌肉的无菌性坏死炎症
治疗
• 一旦诊断成立,就应积极合理应用抗生素和营养支持治疗。 • 表浅切口感染:加强局部切口换药、物理治疗等,将切口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