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精编【农业畜牧行业】农业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农业畜牧行业】农业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农业农业是人类的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有机体,都依赖一定的环境条件而生长繁殖。
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对它们的生长繁殖过程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干预,从而取得生活所必需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
早在公元前一世纪,中国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在其所撰《汉书·食货志》中,就有“辟土殖谷曰农”之说。
这反映了古代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以种植业为主的朴素的农业概念,亦即当今所称的“狭义农业”。
其实,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狩猎野生动、植物的活动孕育而产生的。
后来,种植业和畜牧业也相依发展,至今仍以种植业和以它为基础的饲养业作为农业的主体。
天然森林的采伐和野生植物的采集、天然水产物的捕捞和野生动物的狩猎,主要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生物资源;但由于这些活动后来仍长期伴随种植业和饲养业而存在,并不断地转化为人工的种植(如造林)和饲养(如水产养殖),故也被许多国家列入农业的范围。
至于农业劳动者附带从事的农产品加工等活动,则历来被当作副业。
这样,就形成了以种植业(有时称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为其结构的广义农业概念。
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专业分工和相互依存,同时也促进了农业与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的密切联系,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从而形成了多专业、多方面联系的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体系。
生态学的发展,还揭示了农业的每一构成部分实际上都是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农业的认识还必然会进一步拓宽、深化。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在人类的一切生活资料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食物。
中国有句古语,叫“民以食为天”(《汉书》郦食其传)。
马克思的论断是“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
按营养学的基本知识,人只有从食物中摄取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才能维持生命、从事劳动和繁衍后代。
农业基础知识
农业基础知识农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生产活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农业也逐渐演变和改进,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
本文将介绍一些农业的基础知识,包括农业的定义、类型、发展历程和关键技术等内容。
一、农业的定义和类型农业是指人类通过耕作、种植、养殖等方式,利用自然资源生产农产品和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
农业可以分为植物农业和畜牧农业两大类。
植物农业主要是指人们通过种植谷物、蔬菜、水果、油料作物等植物来获得农产品。
畜牧农业则是通过养殖家禽、家畜、水产品等动物来产生农产品。
二、农业的发展历程1. 农业的起源农业起源于人类的定居生活。
史前时代的人类开始定居下来,学会种植和养殖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2. 农业革命在农业革命时期,人类逐渐掌握了农作物种植和畜牧技术,并开始农田的规划和农业生产的系统化管理。
3. 农业机械化时代工业革命后,农业机械化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农业机械设备的引入和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劳动力的利用效益。
4. 现代农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农业逐渐形成。
现代农业利用农业科技手段,包括生物技术、化学肥料、农药等,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农产品质量。
三、关键技术1. 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是指应用各种农业机械设备来完成农业生产过程,包括土地的治理、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等。
2. 水利工程技术水利工程技术是通过水源的配置和控制,提供农田的灌溉和排水系统,使农作物得到足够的水分供应和排除过剩的水分。
3. 植物育种和遗传改良技术植物育种和遗传改良技术是通过选择和育种改良优良的农作物品种,使其具有更好的抗病虫害能力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4. 农药和化肥技术农药和化肥技术是农业中常用的生产辅助手段。
农药可以用于防治病虫害,化肥则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四、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前景1. 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发展需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食品安全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中国的农业与农耕文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中国的农业与农耕文化中国的农业与农耕文化自古以来就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从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农耕文化的传承等方面,来介绍中国的农业与农耕文化。
1.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开始了农业的发展。
最早的农业活动是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展开的,主要种植粟、稻、麦等作物,养殖牛、羊等家畜。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得到了显著提高,农民开始使用犁、耕牛等农具,开垦更广阔的耕地,并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
2. 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农业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农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求,也为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民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农业税收也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同时,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人口的增长,壮大了国家的势力和国力。
3. 农耕文化的传承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农业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
农耕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农事知识、农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如耕种、种植、收割等农事活动,以及与农田、农具、农时等相关的礼仪和习俗。
这些传统的农耕文化通过口耳相传,代代相传,至今仍在一些农村地区被保留和传承。
农耕文化的传承对于培养人们的农业意识、增强农业发展的信心和保护农耕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和学校在教育中注重农业知识的普及,并开展各种形式的农耕文化活动,在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综上所述,中国的农业与农耕文化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农耕文化的传承,都表明了农业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好这一宝贵的农耕文化遗产,同时也要注重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课件
农业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是维护人类未来的基石。本课件 将介绍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什么是农业?
农业的定义
农业是指种植和饲养农作物、家畜家禽等生物,以获取食品、纤维等产品的生产活动。
农业的分类
农业可以根据经济目的和生产方式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农作物种植、畜牧业和渔业。
农业的起源
1 农业的起源时间和地点
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约1.2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中东地区,如今的叙利亚、伊 拉克、伊朗等地。
2 农业的起源原因
农业的起源可以归结为人类对食物的需求和环境变化。人类开始发展农业以解决食物获 取的问题。
农业的发展
1
农业的发展历程
农业经历了从原始农耕到工业化农业的演变过程。种植技术和农业生产方式不断 改进,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
2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使得术的进步
农业技术的不断革新,如灌溉系统、化肥、农药等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作物 的生长环境和产量。
农业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农业在许多国家的经济中占据 重要地位,为国家提供食物和 贡献大量的就业机会。
农业对社会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生活 方式、文化传承和人与自然环 境的关系。
农业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 展趋势
农业面临着资源有限、气候变 化等挑战,未来的发展趋势包 括可持续农业和精细农业等。
结论
1 农业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对于人类的生存和文明进步至关重要。
2 发展农业是维护人类未来的基石
农业持续发展和创新是确保食品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农业图文知识点总结大全
农业图文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农业的历史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当时人类开始种植一些简单的农作物,比如小麦、大麦、豆类等。
随着人们对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探索和改进,农业生产逐渐从采集和放牧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变。
农业的历史经过了三个阶段:早期农业社会、封建农业社会和现代农业社会。
在早期农业社会阶段,农业生产主要以自给自足为主,农民们主要依靠种植和养殖为生。
在封建农业社会阶段,封建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地主对农民实行剥削,导致农民生活困苦。
在现代农业社会阶段,农业的生产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科技和机械化成为了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
二、农业生产技术1. 土壤管理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良好的土壤管理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对于不同的土壤类型,需要采取不同的土壤管理措施。
比如对于贫瘠的土地,可以采取施肥、灌溉等措施来改善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
而对于肥沃的土地,可以适当减少施肥量,防止土壤肥力过度,导致土壤污染。
2. 农作物的种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是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它包括了选种、育苗、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选种是指挑选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农作物种子进行种植。
育苗是指在育苗箱中培育良好的苗种,为后续的移栽和种植做准备。
施肥、浇水和病虫害防治是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措施。
科学地施肥和浇水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而科学地防治病虫害能够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3. 农产品收获与贮藏农产品的收获与贮藏是农业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农产品成熟后,需要及时进行收获,避免坏种现象的发生。
同时,在收获后需要进行贮藏,以确保农产品的新鲜和保质期。
不同的农产品需要采取不同的贮藏方式,比如蔬菜可以采用冷藏的方式进行贮藏,而水果可以采用打蜡的方式进行贮藏。
4. 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降低人力成本。
农业机械化包括了耕作机械、播种机械、收获机械等方面。
历史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述
历史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述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述中国古代农业是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下将对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进行概述,包括农业的起源、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进步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一、农业起源与农业生产方式的演进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开始在中国的黄河流域进行农业生产。
最早的农业生产方式是放牧和采集,人们主要依靠自然环境的资源进行生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掌握了农田开垦和耕种技术,开始种植农作物,这标志着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在原始社会的农业生产中,人们通过插秧、耕种和除草等劳动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牲畜和农具等简单机械进行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此后,农田的大小和农业生产的规模逐渐扩大,农业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二、农业技术的进步与革新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在作物种植方面,人们掌握了旱地耕作和水田耕作的技术,并发展了灌溉设施和农田排水系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在农事活动方面,人们逐渐发展了施肥、灌溉、除虫和除草等农业管理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农作物的生长难题。
同时,人们还通过集约化经营、改进农具和引进新作物等方式推动了农业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在畜牧业方面,人们通过选育和改良畜禽品种,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畜牧业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保障了人民的生活需求,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的进步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农民生产出的农产品成为商品,通过贸易和交换活动流通到各个地区,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同时,农村的经济活动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资支持。
古代农业的发展知识梳理
古代农业的发展知识梳理一、农业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1.农业起源: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1.2万年前。
当时人类开始从采集和打猎为生的原始社会向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2.农业发展的原因:农业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人口增长、气候环境变化和社会经济需求等。
农业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撑。
二、古代农业的发展阶段1.农耕经济阶段: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最早的农耕经济出现在古代中国、中东和印度次大陆等地。
人们开始进行耕作、养殖和农产品交换,建立了农村社会和城市文明。
2.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改进农业生产工具。
最早的农具是石制农具,后来发展出木制、铜制和铁制的农具,提高了生产效率。
3.农业种植技术的进步:古代农业的发展也伴随着农业种植技术的进步。
人们发展了耕作、播种、施肥、管理病虫害等一系列种植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4.农田治理和水利工程:古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农田的治理和水利工程的建设。
人们进行田地的开垦、沟渠的修建、水库的建设等,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水资源。
5.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古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在不同的地区和时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最早的农业生产组织是家庭农场,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集体农庄和封建制度等。
三、古代农业的经济和社会影响1.农业的经济作用:古代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国家的繁荣。
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农产品和粮食,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
2.农业的社会作用:古代农业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发展引起了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出现,同时也促进了工艺和商业的发展。
3.农业文化的形成:古代农业的发展也催生了丰富多样的农业文化。
人们通过种植、养殖和农耕活动,形成了丰富的农业节日、祭祀习俗和农事知识。
4.农业技术的传播:古代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业技术的传播和交流。
不同地区和文化之间的农业技术互相借鉴和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
农业综合基础知识
农业综合基础知识农业是人类最早开展的生产活动之一,关系到人类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农业的相关知识,本文将从农业的定义、历史起源、农业生产方式、农作物、农业机械化、农业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农业的定义农业是指人类以农牧业为基础,通过种植农作物和畜牧养殖,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一种生产方式。
农业主要分为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两大类,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农业的历史起源农业起源于人类社会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人类从当时的采集、打猎阶段逐渐过渡到农耕、养殖阶段,开始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为生存和繁衍提供了物质基础。
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分为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两种。
传统农业依靠人力、畜力、手工农具等进行生产,生产效率较低。
而现代农业则依赖于先进的农业科技和机械设备,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农作物农作物是指人类种植和收获的植物,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水果等。
粮食作物如稻谷、小麦、玉米等,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经济作物如棉花、油菜等,用于工业生产;蔬菜水果则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重要补充。
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指农业生产中运用各种农业机械设备来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现代化,提高农业效率和生产力。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业机械被广泛应用于农田种植、施肥、灌溉、收割等环节,为农民减轻了体力劳动负担。
农业环境保护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业环境保护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农业生产对土壤、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均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在农业生产中,应注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保护土壤质量和水质安全;同时,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模式,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性。
总结农业综合基础知识是研究和理解农业的基石。
本文从农业的定义、历史起源、农业生产方式、农作物、农业机械化、农业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关键要素。
农业有关的知识点总结
农业有关的知识点总结一、农业的发展历程1.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萌芽阶段。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是以采集、狩猎和渔猎为生的,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气候环境的变化,人们开始尝试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动物,逐渐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转变。
2. 农业的主要历史阶段农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原始农业时期、古代农业时期、封建农业时期、资本主义农业时期和现代农业时期。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农业生产工具、技术和生产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农业的生产方式也不断地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农业生产1. 农作物种植农作物是指供人类食用、饲养和加工的植物,如小麦、稻谷、玉米、大豆等。
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是农作物的种植,种植技术包括土壤处理、播种、施肥、浇水、除草、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操作。
2. 畜牧养殖畜牧养殖是指人类利用草原、牧场和农田养殖家畜和禽类的生产方式。
通过畜牧养殖,人们可以获得肉类、乳制品、蛋类及其他动物产品。
畜牧养殖的技术包括放牧、饲养、疾病防治、粪便处理等。
3. 农产品后期处理农产品后期处理是指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储存,包括蔬菜水果的加工、粮食的碾磨、畜产品的屠宰和加工等。
合理的后期处理可以延长农产品的保存期限,增加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4. 农业技术农业技术包括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
传统农业技术主要包括耕作、播种、施肥、除草、收获等技术操作,现代农业技术主要包括育种改良、化肥农药使用、农业机械化、生态农业技术等。
三、农产品营销1. 市场营销农产品的市场营销是指将农产品从生产地输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销售方式也日益多样化,包括农贸市场、超市、电商平台等。
2. 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是指将生鲜农产品加工成便于储存、运输和销售的加工食品。
农产品加工可以大大延长农产品的保鲜期,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3. 农产品贮藏和运输为了保持农产品的新鲜度和品质,农产品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需要进行科学的处理。
七年级上下册的历史农业知识点
七年级上下册的历史农业知识点历史学科包含了很多方面,其中农业历史也是其中之一。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了解农业的历史知识不仅有利于增长知识面,还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从事农业生产的。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七年级上下册的历史农业知识点。
一、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农业的起源一般认为在新石器时代,也就是公元前1万年到公元前3000年之间。
最初的农业是人们通过采集作物和狩猎来维持生活。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逐渐开始了解到播种作物和养殖动物的技术,农业得以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技术不断进步。
在中国,周朝时期开始实行“田制”,秦朝时期开始奠定了农业生产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二、农业生产的工具和技术农业生产需要使用各种工具和技术,例如犁、耕耘机、收割机、种植机等,这些工具和技术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在中国,犁一般是由木头或铁制成,耕地时需要人力往前拉,收割机和种植机则是较为现代化的农业工具。
此外,在农业生产中也需要运用一些技术,例如汲取地下水饮用、水稻的半干法种植等。
这些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三、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是相互关联的。
在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带动了文化、商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例如,秦朝的实行“均田制”,奠定了中国农业生产权的基础,使得农民在土地所有权方面得到更多的保障,进而士族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也得到了缓解。
这种制度的实行,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贡献。
四、农业生产和时代变化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对于农业生产的要求也不同。
例如,在中国的东汉时期,黄巾起义之后,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农业生产大受影响。
到了唐朝时期,针对当时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出现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制度,如“府兵抽丁制”、“百亩之户”等,这些制度都是对当时农业生产进行规范。
总之,农业生产的发展始终与社会进步息息相关,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农业生产也有不同的需求和规范。
中国农业的起源名词解释
中国农业的起源名词解释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农耕历史的国家,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对中国农业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阐述其历史发展和特点。
一、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中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中国古代农民对土地、农作物和农业生产方式的理解和认识。
农耕文化以勤劳、季节调节、以天文农历为基础的农事活动等为特征。
这种文化的形成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精细化,为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水稻种植水稻是中国农业的支柱作物,其种植历史悠久。
水稻的种植早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
作为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种植技术不断演变和改进,包括农药的使用、机械化的推进和高效灌溉等,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粮食的需求。
三、杂交水稻杂交水稻是一种由两个不同品种的水稻通过人工杂交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具有高产、抗病虫害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中国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率领的团队在20世纪70年代成功培育出了第一代杂交水稻,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使得中国水稻产量大幅度增加,极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
四、田园综合体田园综合体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它通过将传统农业与宜居环境、文化旅游和休闲体验相结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可以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业经济的效益,并丰富了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
五、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合理耕作方式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以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为特点,通过自然肥料的施用、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来满足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有机农业能够提高土地的质量和农产品的品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它涉及到农作物培育、农业生产工艺、农产品加工和安全等方面。
高三历史农业整理知识点
高三历史农业整理知识点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它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历史上,农业的进步与改革对于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高三历史学习中,了解农业相关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整理高三历史农业的相关知识点,帮助同学们进行复习和全面了解。
1.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开始从采集和打猎为主的生活方式逐渐转变为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动物。
农业的发展与气候、地理环境、人口增长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历史上,农业的发展经历了磨制工具的使用、农田水利的建设、农作物的选育和肥料的应用等阶段。
2.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革和进步(1)农具的改进:古代农民使用石耒、犁等简单的农具进行耕作,随着科技的进步,铁制农具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农田水利工程:古代各个朝代都注重农田水利的建设,修建了灌溉渠道和水库,提供了灌溉水源并保护了农作物免受干旱和水患的侵害。
(3)农作物的选育和推广:在古代,人们通过选择种植时期较短、产量较高的品种进行选育,优化了农作物的特性,提高了产量。
(4)肥料的运用:古代农民通过施用人畜粪肥、秧田肥、绿肥等肥料,改善土壤肥力,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3. 农业税收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农业税收一直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统治者权力的体现。
农业税收制度一直在不同朝代进行调整和改革,主要体现在税收对象、税率和征收方式等方面。
4. 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也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
农业的发展对于商品经济的形成、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城乡之间的关系都有深远的影响。
5. 农业与科技的结合当代农业已经进一步与科技相结合,农业科技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带来了许多创新。
种植业的生物技术、畜牧业的繁殖技术、农产品的加工技术等都在提高农业效益和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6. 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农业正朝着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不断发展。
人文地理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一节农业的起源农业的含义:农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
它是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
农业的特征:1、经济生产与自然生产交织在一起2、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和周期性3、强烈的地域性农业的类型狭义农业:耕作业(种植业)广义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传统农业的基础理论①、农业是粮食等基本生活必须品的来源②、农业是发展工业和其他产业所需劳动力的主要来源③、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所需原料的来源④、农业是工业的重要市场⑤、农业是国家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⑥、农业是出口物质的主要来源⑦、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同自然资源、地理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一)、人口压力说-----以博塞洛普为代表为增加新的食物来源和数量以维持自身生存而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
人口增长——动物捕杀过度、食物短缺——新食物——驯化植物的农业。
(二)、宴享说-----海登提出为扩大食物品种结构、增加美食种类而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
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一)、索尔的推论对最先发生驯化的区域和最先从事驯化的人群做推论,提出6条依据:植物驯化的最初中心在东南亚由旧大陆向北部传播。
评价: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但在考古学上有待证明(二)、考古学目前的资料证据1、驯化动物、植物的原因(1)气候变化,冰期消失时气候变暖,树木也因而侵入草原生态系统,草原面积减少(2)人口增长和狩猎技术的进步、食草动物数量减少导致食物供应紧张2、驯化区域——西亚、中东3、定居的必要性——储存谷物、加工工具、食具制作、炊具等村舍活动4、植物驯化与动物驯化同时进行(三)、世界动、植物的驯化——最早出现于中东地区牛——欧洲或俄罗斯草原猪——中东驴——北非双峰驼——中亚单峰驼——北非、中东地区稻谷——中国玉米、马铃薯、甜薯、美洲驼、羊驼、火鸡——南北美洲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一、原始农业——迁移农业(一)分布:热带地区(二)特点:1、对土地进行轮种而不是对作物进行轮种,以“刀耕火种”为种植方式2、多种作物杂处,农作物的种子多种多样3、土地不断更换,但都在村落附近,定居点不需要搬迁二、传统农业(一)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1、由原始农业发展而形成的2、是一种生计农业3、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4、农民生活贫困(二)传统农业的类型:传统农业有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和游牧四种类型。
农业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农业的发展历史及趋势农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经济活动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下面将就农业的发展历史及趋势进行较详细的阐述。
一、农业的发展历史:1.原始农业阶段: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方式。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逐渐枯竭,人们开始注意到手工繁殖和种植植物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了农业生产的雏形。
2.农业革命阶段:大约在1万年前,人类开始进行农业的革命性发展。
此阶段人们最重要的成就是发展了农耕和畜牧业,实现了对食物的控制和生产,由此导致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这一阶段的农业革命包括了农业工具和生产方式的改进、农业种植和畜牧品种的培育、土地和水利的开发利用等。
3.现代农业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工业化、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对农业的生产、加工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农业阶段的主要特点包括:大规模生产、高效率种植方式的普及、科技的应用、农产品质量的提升等。
此外,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如水产、畜牧、林业的发展也成为了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业发展的趋势:1.可持续发展:在保持农业生产力的基础上,充分保护资源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倡导绿色、有机、低碳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科技创新:科技的不断进步将继续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机械化技术等新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解决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应的问题。
3.农业产业化:加强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民走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道路。
以农村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将得到更广泛的发展。
4.农产品质量提升: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和标准制定,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营养价值和品质。
5.农业国际化:全球化的潮流所带来的市场竞争和机遇,将进一步加剧农业国际化的发展。
初中农业发展知识点梳理
初中农业发展知识点梳理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之一。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业发展的知识点也日益丰富。
本文将对初中阶段的农业发展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农业发展的内容和影响。
首先,农业的定义和意义是初中农业发展知识的重要内容。
农业是指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以及农业生产资料进行的农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活动的总称。
农业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它不仅为人们提供食物、纤维和生活必需品,还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其次,农业的发展历程与农业技术进步是初中农业发展知识的重点内容。
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农耕时代、手工农业时代、农业机械化时代和农业现代化时代。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方式不断改变,从传统的手工劳动逐步过渡到机械化和现代化生产。
而农业技术的进步则指的是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的不断提高和创新,包括农作物种植技术、农机具的运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第三,农作物栽培与畜禽养殖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农业知识点。
农作物栽培包括农作物的选择、育种改良、种植技术和管理等内容。
了解农作物的生长特点、适宜生长环境和栽培技术,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畜禽养殖则是指对牛、猪、羊、鸡、鸭等畜禽的饲养和管理。
学生们需要掌握畜禽饲养的基本原则、饲养技术以及防疫等知识,以促进畜禽养殖的健康发展。
另外,农业发展还与农产品的加工和分销密切相关。
农产品加工是指将农产品加工成为可供人们直接食用或使用的制品,如面粉、调味品、果酱等。
了解农产品加工的过程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农产品分销则是指将农产品从生产地运输到销售地,再通过市场进行销售的过程。
掌握农产品分销的渠道和销售策略,有助于解决农产品销售的难题,提高农民的收入。
另外,农业发展还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密切相关。
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合理利用土地、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退化和水资源污染。
历史高考知识点农业
历史高考知识点农业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历史高考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本文将从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农业生产方式演变、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农业的起源可追溯到约1.2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开始逐渐从狩猎采集生活方式转变为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生活方式。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与人类发现和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密切相关,例如农作物的种植、种子的保存、耕作工具的使用等。
农业的兴起为人类的社会进步提供了可靠的粮食来源,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业生产方式演变1.原始农业:原始农业时期以手工农业和天然灌溉为主要特征,人们以简单的耕作工具进行农作物的种植,依靠天然降水进行灌溉。
2.早期农业:早期农业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牲畜进行耕作,利用畜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也开始进行农田的人工灌溉。
3.奴隶制农业:在奴隶社会中,贵族和奴隶是主导农业生产的阶级。
奴隶被迫从事农业劳动,为贵族提供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4.封建制农业:封建制度下,贵族通过赋税和劳役征收农民的劳动和农产品。
农业生产逐渐形成了农村庄园的模式,领主通过统治土地而控制农民的生产活动。
5.资本主义农业: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私有制在农业领域逐渐确立。
农业生产逐渐商业化,农业机械化和科学化的程度也不断提高。
6.现代农业:现代农业以科学技术、大规模生产和高效率为特征。
农业机械化、化肥、农药和灌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三、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粮食安全:农业是食品生产的基础,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
发展农业可以保障社会的粮食安全。
2.人口增长: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农业生产的提高可以支撑更多的人口生活和发展。
3.经济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发展农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4.城乡发展:农业的发展与城乡发展密切相关。
农业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可以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高中地理知识点农业发展
高中地理知识点农业发展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和其上的人类活动的科学,其中农业是地理研究领域中重要的一个分支。
农业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是人类社会历史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产业。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高中地理知识点农业发展。
1. 农业相关概念农业是指利用土地、水资源、气候条件、植物遗传资源等生产要素,通过耕种、养殖等方式生产农产品的活动。
农业产业链包括种子生产、化肥农药生产、农机生产、农产品加工等多个环节。
农业产品包括粮食、杂粮、油料、蔬菜、水果、畜禽及其副产品等。
2. 农业发展历史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农业是其最早、最重要的创造之一。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仅靠采集和狩猎等方式获取食物。
随着历史的发展,农业逐渐成为人类生产方式的主要内容。
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它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科学成果,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
3. 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地理条件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土地、气候、水资源等都是影响农业的重要因素。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多样,农业类型也分布着明显的地理特点。
南方地区气候温暖、降雨充沛,适合发展稻米、茶叶、糖料等作物;北方地区气候寒冷、雨水少,适合发展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作物。
4. 农业发展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发展也面临着各种问题。
首先是土地资源的紧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不断推进,土地面积逐渐减少,土地质量不断下降。
其次是气候变化对农业造成的影响,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变化频繁,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影响。
最后是农村人口的流失和老龄化问题,这也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总之,农业发展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了解农业相关概念和历史,分析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问题,对于深入理解地球表面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百科知识2篇
农业百科知识2篇【农业百科知识】(上)农业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产业之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业也经历了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变革,人们对于农业的理解和认识也逐渐深化。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农业的基础知识,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个产业。
一、农业的定义农业是人类通过耕种、养殖和渔猎等方式,生产农作物和畜禽水产品来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产业。
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森林林业等方面。
农业产业链的主要环节包括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等。
二、农业的发展历程1、原始农业原始农业时期,人们主要通过采集野果、野菜、狩猎等方式获得食物。
进入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采用简单的农耕方式来种植一些农作物,如小麦、大麦和豌豆等。
这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种植业时代。
2、古代农业古代农业时期,人们开始使用一些简单的农具,如犁、耙、镰刀等,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此时期人们首次开始大规模种植某些特定的农作物,如稻谷、玉米和棉花等。
畜牧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革。
人们开始使用各种高科技农机具来进行农作物种植和养殖,如自动化灌溉设备、植保无人机、智能饲料机等。
同时,新型的农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也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
三、关于农业的常识1、施肥的合理性施肥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农业技术,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若不加以控制,过量的施肥往往会对土壤造成负面的影响,导致土壤的质量下降。
因此,在施肥时需要科学合理地控制施肥量,最好采用有机肥等天然肥料。
2、植保的必要性植保是指对于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的一种技术。
在现代农业中,各种病虫害带来的危害已经不能忽视。
因此,加强植保工作,采用无污染、低毒的环保方法进行防治,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展至关重要。
3、种植结构的调整在生产实践中,往往会出现某些地区土地使用过多、产量过低的情况,这时需要采取种植结构调整的措施。
“农业”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农业”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农业农业是人类的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有机体,都依赖一定的环境条件而生长繁殖。
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对它们的生长繁殖过程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干预,从而取得生活所必需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
早在公元前一世纪,中国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在其所撰《汉书?食货志》中,就有“辟土殖谷曰农”之说。
这反映了古代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以种植业为主的朴素的农业概念,亦即当今所称的“狭义农业”。
其实,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狩猎野生动、植物的活动孕育而产生的。
后来,种植业和畜牧业也相依发展,至今仍以种植业和以它为基础的饲养业作为农业的主体。
天然森林的采伐和野生植物的采集、天然水产物的捕捞和野生动物的狩猎,主要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生物资源;但由于这些活动后来仍长期伴随种植业和饲养业而存在,并不断地转化为人工的种植(如造林)和饲养(如水产养殖),故也被许多国家列入农业的范围。
至于农业劳动者附带从事的农产品加工等活动,则历来被当作副业。
这样,就形成了以种植业(有时称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为其结构的广义农业概念。
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专业分工和相互依存,同时也促进了农业与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的密切联系,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从而形成了多专业、多方面联系的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体系。
生态学的发展,还揭示了农业的每一构成部分实际上都是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农业的认识还必然会进一步拓宽、深化。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在人类的一切生活资料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食物。
中国有句古语,叫“民以食为天”(《汉书》郦食其传)。
马克思的论断是“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
按营养学的基本知识,人只有从食物中摄取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才能维持生命、从事劳动和繁衍后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农业是人类的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有机体,都依赖一定的环境条件而生长繁殖。
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对它们的生长繁殖过程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干预,从而取得生活所必需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
早在公元前一世纪,中国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在其所撰《汉书·食货志》中,就有“辟土殖谷曰农”之说。
这反映了古代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以种植业为主的朴素的农业概念,亦即当今所称的“狭义农业”。
其实,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狩猎野生动、植物的活动孕育而产生的。
后来,种植业和畜牧业也相依发展,至今仍以种植业和以它为基础的饲养业作为农业的主体。
天然森林的采伐和野生植物的采集、天然水产物的捕捞和野生动物的狩猎,主要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生物资源;但由于这些活动后来仍长期伴随种植业和饲养业而存在,并不断地转化为人工的种植(如造林)和饲养(如水产养殖),故也被许多国家列入农业的范围。
至于农业劳动者附带从事的农产品加工等活动,则历来被当作副业。
这样,就形成了以种植业(有时称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为其结构的广义农业概念。
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专业分工和相互依存,同时也促进了农业与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的密切联系,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从而形成了多专业、多方面联系的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体系。
生态学的发展,还揭示了农业的每一构成部分实际上都是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农业的认识还必然会进一步拓宽、深化。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在人类的一切生活资料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食物。
中国有句古语,叫“民以食为天”(《汉书》郦食其传)。
马克思的论断是“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
按营养学的基本知识,人只有从食物中摄取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才能维持生命、从事劳动和繁衍后代。
而历史上的饥荒和当今世界部分地区的缺粮危机,则从反面说明了食物生产的重要性,它的不足,势必导致社会动乱,产生严重的政治经济后果。
可以认为,在人类尚不能用化学方法合成比农产品更为廉价优质的全部营养物质以前,农业作为最基本、最主要的食物生产部门的职能,将不可能被别的生产部门所取代。
当然,人类的生活需要是多方面的,除了食物以外,还需要衣着、住房等等。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的生活需要不但更趋多样化,而且要求优质、方便、舒适。
手工业和商业,以及现代工业和可称之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等的发展,适应了人类生活的多方面的需要。
同时,除了物质资料之外,各种“精神产品”的生产也日益发展起来。
然而,不但许多工业,如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等的原料直接来自农业,而且工、商业赖以发展的市场和一部分资金来源,也离不开农业。
从历史上寻根溯源,只是由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农业劳动者所生产的食物除了满足自身需要之外逐渐地有了剩余,才有可能使一部分人从农业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其他生产活动。
这是手工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科学文化卫生事业以及其他一切社会上层建筑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十分精辟地指出:“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产生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
”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世界的现实也仍然表明这一论断的无比正确。
当今的经济发达国家,几乎都是农业技术比较先进、农业生产水平比较高的国家。
也有少数发达国家农业并不发达,但它们都必需进口农产品,才能满足发展本国经济的需求。
这种情况说明,任何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都必须以农业为基础,不是以本国农业为基础,就必然要依赖他国农业为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摆脱了殖民主义枷锁而赢得独立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有的曾经一度把发展工业放在优先地位而忽视农业;或者仅仅注意发展经济作物,用以出口换取工业品,而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却依靠进口。
这些国家在国际保护主义和不等价交换的情况下,不但本国的农村经济不能振兴,工业也难发展,有的甚至负债累累,一遇天灾人祸,便饥荒频仍。
这说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如果依赖外国农业为基础,是很不牢靠的。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1亿人口的大国里,农业的极端重要性更加显而易见。
建国近四十年来的经验证明,只有实现农业的稳定发展,才会有全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才会有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正如毛泽东曾经指出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的特性和发展阶段农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又怎样逐步迈向更高的水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农业的性质和特点。
农业生产,如同一切社会生产一样,也是一个经济再生产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农产品由结成一定生产关系的社会成员,凭借一定的生产手段和劳动对象生产出来;然后通过交换和分配,部分投入消费领域,部分又重新成为劳动对象而回到下一个生产过程,如此周而复始。
就这一方面来说,农业生产具有一切社会生产的共性,即按照经济再生产的客观规律而发展。
但农业生产又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生产的特殊性质,即它是有生命物质的再生产。
它的经济再生产过程总是同自然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的。
所谓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有机体通过同它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转化,而不断生长、繁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绿色植物依靠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矿物质养料转化成为有机物,用于自身生长,并繁殖后代,由此构成自然界的“第一性生产”,构成生生不息的植物世界。
种类繁多的植物产品又可为动物提供它们赖以生长、繁殖的食物,由此构成自然界的“第二性生产”,构成生生不息的动物世界。
植物、动物的残体和排泄物回复到土壤中以后,可以再一次成为植物的养料来源,如此循环不已。
这个自然再生产的过程,按照自然界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而发展。
显然,单纯的自然再生产过程构成自然界的生态循环,但并不是农业生产。
作为农业生产,还要有人类生产劳动对自然再生产过程的干预。
这种干预必须既符合生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又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种干预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界生命运动规律的认识程度和干预手段的先进程度;另一方面又必然要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这样就构成了农业生产的二重性。
把握了这种二重性去观察农业,就可以发现:农业的经济再生产的规模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人类对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的干预能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农业生产正是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二大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由较低水平上升到较高水平的。
从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看,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大体概括为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4个阶段。
在距今约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当原始农业在亚洲西部肥沃的新月形地带(即今伊拉克、叙利亚一带)、中国的黄河流域以及其他一些被誉为古代文明起源的地区开始形成的时候,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能力是极其微弱的。
凭借的生产手段,只是石刀、石铲、木棒等最简陋的工具。
单个劳动者力量不足,就靠许多人集合劳动。
他们砍倒并放火烧掉地面的植物,将种子播到地里,靠草木灰和土壤中固有的肥力而生长发育。
这里的地力耗尽了,就易地栽种,到另一块土地上再放火烧荒。
这种所谓“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比起纯粹依靠从自然界采集现成生物资源的活动来说,虽有所进步,但生产力水平相距不远。
因为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各种自然因素。
在原始农业时期,在更为广泛的地区还产生了从捕猎动物到驯养动物的原始畜牧业,有许多民族部落开始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这一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低,农畜等产品多在氏族公社内部分配和消费,很少有剩余可用以进行商品交换。
到了古代农业(也称传统农业)时期,人类对自然条件如季节变化、土壤肥瘠等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农产品由于因时因地种植而获得增加。
但初期受奴隶制的束缚,生产的发展是缓慢的。
在奴隶制解体并进入封建社会的过程中,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畜力的使用,促使生产力发生了质的变化。
凭借铁犁、畜耕等新的生产手段,人们有了改善动植物生育环境的较大能力。
长期生产经验的积累,又使人们有可能摒弃“刀耕火种”而采取新的耕作方法。
在欧洲,出现了以休闲轮作为主要内容的二圃制或三圃制农业;在中国,则较早地形成了以耕、锄、选种、施肥、浇水、轮作、复种等措施紧密配合的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与之同时,在有的地区还出现了以放牧或游牧为主的畜牧业生产方式。
剩余农畜产品的增加,又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商品交换逐渐发展起来。
这种情况,反过来又要求农业提供更多可供交换的农产品,从而推动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继续进步。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古代农业突破了原始农业的局限,导致了农业生产力的一次飞跃。
但古代农业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
作为基本动力来源的人畜力,是靠农业生产的食物所提供的能量维持的;施入土壤的自然肥包括绿肥和动物排泄物等,也来自农业本身。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物质和能量主要是在农业系统内部周而复始地循环着。
这种半封闭式的循环由于不能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取得更多的物质和能量补给而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同时,封建地主阶级对农业劳动者实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更是严重地束缚了农业生产力。
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仍很缓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古代农业的这种局限性,只是由于18世纪60年代的产业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勃兴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才得以被打破,从而促成了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使生产力出现了又一次飞跃。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市场条件为前提的。
纺织和其他工业的发展,工商业人口的大量增加,促使农产品市场不断扩大,对农业生产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刺激。
率先出现的,是畜力牵引的改良农具和化学肥料,这是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发展的成果。
相应发生的是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或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
这可以说是现代农业的先行阶段,也可以说是农业发展的近代阶段。
随着内燃机的发明、石油等矿物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化学工业的进一步发达,人畜力农具为动力机械所取代,多种化学肥料和农药被广泛使用,农业中投入的物质能量大大增加。
农业同工业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了,从而打破了古代农业的半封闭式循环。
尤其重要的是,各门自然科学纷纷被引入农业领域,形成了栽培、饲养、育种、病虫害和兽疫防治、农业工程以至生物工程等应用学科。
这不仅使人们在调节控制作物和畜禽的生产环境方面逐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权,而且获得了“改造”动植物本身遗传特性的能力。
再加上电子计算机、原子能、遥感等先进技术手段在农业中的应用,人们对农业自然再生产过程的干预能力,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
同时,农村经济向发达的商品经济转化,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更加提高;农业生产同农产品的加工、销售以及同农业生产资料的制造、供应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又促进了各种农、工、商一体化的经济形式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