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动物医学本科生物化学生命的化学特征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内能量的产生、转移和利用
1.自由能(free energy)
热力学奠基人 Josiahwillard Gibbs 1878年提出: 指物质能用于做功的能量。
Gibbs 提出的自由能公式
△ G = △H - T△S △H:体系焓的变化 T:体系的绝对温度 △S:体系的熵度
△ G <0 △ G >0 △ G =0
第二章 生命的化学特征
化学成分的同一性
C,H,O,N
一 生命物质中的元素
硫和磷
可以形成相对比较弱的化学键,在化学基团和能量转移中有重要作用,如巯基 -SH用于携带和转移脂酰基,磷酰基用于贮存和转移化学能
钾、钠、氯、钙、镁
维持细胞渗透压、细胞容积、离子平衡、细胞膜电位 钠、钾离子 神经肌肉正常兴奋性,糖原合成和蛋白质代谢 镁离子是300多种酶的辅因子 钙离子是骨骼的主要成分,参与广泛的细胞生理活动,如物质的转运与分泌,血液凝 固,是细胞信号传导的第二信使等
其他的微量元素
主要有铁与铜,化学价可变(Cu2+/ Cu+ , Fe3+/ Fe2+),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作为电 子递体,是许多酶的辅因子。还有Zn 2+,Mn 2+ ,Mo 2+ 和I 等也有重要生理功能。
Elemental abundance in seawater , the human body, and the earth's crust*
释放出的能量去了哪里?
反应能自发进行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反应达到平衡
2 ATP (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三磷酸腺苷,又称腺苷三磷酸)
ATP的分子结构: 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三个相连的磷
酸基团 两个高能键
ATP的生成和利用 ATP
肌酸
磷酸 肌酸
氧化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 ~P
水是极性分子 形成氢键
活性中心以外 的必需基团
结合基团
底物 催化基团 活性中心
F=Q1Q2/r2
F:离子间作用力 Q:所带电荷 : 介电常数 r: 电荷基团间距
祝同学们学习愉快
Seawater (%)
Human body (%) Earth's crust (%)
H
ຫໍສະໝຸດ Baidu66
H
63
O
47
O
33
O
25.5
Si
28
Cl
0.33
C
9.5
Al
7.9
Na
0.28
N
1.4
Fe
4.5
Mg
0.033
Ca
0.31
Ca
3.5
S
0.017
P
0.22
Na
2.5
Ca
0.0062
Cl
0.08
K
2.5
K
0.0060
生理功能
(1)几乎所有的生物分子都根据它们对周围水的物理性质和
化学性质的反应,决定它们的形状(从而决定它们的功能)。
(2)大多数生化反应的介质是水。代谢反应的反应物和产物、 营养物及废物都依靠水在细胞内及细胞间转运。
(3)水本身积极参与许多维持生命的化学反应。水的离子 成分H+和OH-通常是真正的反应物。
葡萄糖-6-磷酸 + ADP (放能,ΔG<0,为 -17 kJ/mol)
由葡萄糖激酶催化的反应
四 水——生命的介质
水母97% 蛙78%
鱼类80-85% 哺乳动物,65%
人体组织器官的含水量(%)
牙本质 骨骼 骨骼肌 心脏 血液 脑
10
22
76
79
83 84
胎儿脑 91
存在形式
自由水 结合水
ADP
生物体内能量的储存和利 用都以ATP为中心。
~P
机械能(肌肉收缩) 渗透能(物质主动转运) 化学能(合成代谢) 电能(生物电) 热能(维持体温)
能量偶联反应
在生命有机体中一个放能的反应可以与一个耗能的反 应偶联,以推动原本不能进行的反应。
葡萄糖 + 磷酸 ATP
葡萄糖 + ATP
葡萄糖-6-磷酸 (耗能,ΔG>0,为 14 kJ/mol) ADP + Pi (放能,ΔG<0,为 -31 kJ/mol)
K
0.06
Mg
2.2
C
0.0014
糖类 脂类 蛋白质 核酸
二 生物大分子
三 生命体系中的非共价作用力
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主要靠次级键维持 氢键、离子键、疏水力、范德华力
弱键对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很重要!
氢键
形成条件:吸引电子能力强而原子半径较小的非金属原 子与H之间。 表示方法:X—H…Y,其中X、Y代表F、O、N等电负 性较大的原子。 氢键的键能比共价键小得多,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大。
蛋白质 核酸
离子键
盐键 生物分子中带有相反电荷的集团之间的静 电引力的相互作用。
蛋白质
疏水力
非极性分子排开水的力量即疏水力 蛋白质 磷脂
范德华力
• 近距离接触的任意两个原子之间的弱吸引 力。距离通常为0.3-0.4nm。
四 生物能量学
生物能量学(bioenergetics):研究生命有机体传递 和消耗能量的过程,阐明能量的转换和交流的基本规律。
1.自由能(free energy)
热力学奠基人 Josiahwillard Gibbs 1878年提出: 指物质能用于做功的能量。
Gibbs 提出的自由能公式
△ G = △H - T△S △H:体系焓的变化 T:体系的绝对温度 △S:体系的熵度
△ G <0 △ G >0 △ G =0
第二章 生命的化学特征
化学成分的同一性
C,H,O,N
一 生命物质中的元素
硫和磷
可以形成相对比较弱的化学键,在化学基团和能量转移中有重要作用,如巯基 -SH用于携带和转移脂酰基,磷酰基用于贮存和转移化学能
钾、钠、氯、钙、镁
维持细胞渗透压、细胞容积、离子平衡、细胞膜电位 钠、钾离子 神经肌肉正常兴奋性,糖原合成和蛋白质代谢 镁离子是300多种酶的辅因子 钙离子是骨骼的主要成分,参与广泛的细胞生理活动,如物质的转运与分泌,血液凝 固,是细胞信号传导的第二信使等
其他的微量元素
主要有铁与铜,化学价可变(Cu2+/ Cu+ , Fe3+/ Fe2+),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作为电 子递体,是许多酶的辅因子。还有Zn 2+,Mn 2+ ,Mo 2+ 和I 等也有重要生理功能。
Elemental abundance in seawater , the human body, and the earth's crust*
释放出的能量去了哪里?
反应能自发进行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反应达到平衡
2 ATP (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三磷酸腺苷,又称腺苷三磷酸)
ATP的分子结构: 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三个相连的磷
酸基团 两个高能键
ATP的生成和利用 ATP
肌酸
磷酸 肌酸
氧化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 ~P
水是极性分子 形成氢键
活性中心以外 的必需基团
结合基团
底物 催化基团 活性中心
F=Q1Q2/r2
F:离子间作用力 Q:所带电荷 : 介电常数 r: 电荷基团间距
祝同学们学习愉快
Seawater (%)
Human body (%) Earth's crust (%)
H
ຫໍສະໝຸດ Baidu66
H
63
O
47
O
33
O
25.5
Si
28
Cl
0.33
C
9.5
Al
7.9
Na
0.28
N
1.4
Fe
4.5
Mg
0.033
Ca
0.31
Ca
3.5
S
0.017
P
0.22
Na
2.5
Ca
0.0062
Cl
0.08
K
2.5
K
0.0060
生理功能
(1)几乎所有的生物分子都根据它们对周围水的物理性质和
化学性质的反应,决定它们的形状(从而决定它们的功能)。
(2)大多数生化反应的介质是水。代谢反应的反应物和产物、 营养物及废物都依靠水在细胞内及细胞间转运。
(3)水本身积极参与许多维持生命的化学反应。水的离子 成分H+和OH-通常是真正的反应物。
葡萄糖-6-磷酸 + ADP (放能,ΔG<0,为 -17 kJ/mol)
由葡萄糖激酶催化的反应
四 水——生命的介质
水母97% 蛙78%
鱼类80-85% 哺乳动物,65%
人体组织器官的含水量(%)
牙本质 骨骼 骨骼肌 心脏 血液 脑
10
22
76
79
83 84
胎儿脑 91
存在形式
自由水 结合水
ADP
生物体内能量的储存和利 用都以ATP为中心。
~P
机械能(肌肉收缩) 渗透能(物质主动转运) 化学能(合成代谢) 电能(生物电) 热能(维持体温)
能量偶联反应
在生命有机体中一个放能的反应可以与一个耗能的反 应偶联,以推动原本不能进行的反应。
葡萄糖 + 磷酸 ATP
葡萄糖 + ATP
葡萄糖-6-磷酸 (耗能,ΔG>0,为 14 kJ/mol) ADP + Pi (放能,ΔG<0,为 -31 kJ/mol)
K
0.06
Mg
2.2
C
0.0014
糖类 脂类 蛋白质 核酸
二 生物大分子
三 生命体系中的非共价作用力
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主要靠次级键维持 氢键、离子键、疏水力、范德华力
弱键对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很重要!
氢键
形成条件:吸引电子能力强而原子半径较小的非金属原 子与H之间。 表示方法:X—H…Y,其中X、Y代表F、O、N等电负 性较大的原子。 氢键的键能比共价键小得多,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大。
蛋白质 核酸
离子键
盐键 生物分子中带有相反电荷的集团之间的静 电引力的相互作用。
蛋白质
疏水力
非极性分子排开水的力量即疏水力 蛋白质 磷脂
范德华力
• 近距离接触的任意两个原子之间的弱吸引 力。距离通常为0.3-0.4nm。
四 生物能量学
生物能量学(bioenergetics):研究生命有机体传递 和消耗能量的过程,阐明能量的转换和交流的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