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信息化观念与实践
地方志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 2 3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未来地方志机构将更加 注重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提高信息化的效率和安 全性。
大数据分析的应用
通过对地方志数据的大数据分析,可以挖掘出更 多的信息和价值,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参 考。
移动终端的普及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未来地方志机构将更加注 重移动终端的应用,方便公众随时随地查阅地方 志资料。
地方志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 部分资料遗漏或失真
宣传教育渠道有限,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
02
工作计划
下一年度地方志工作目标
完成地方志书编纂出版工作, 提高志书质量。
加强地方志资料收集、整理、 保存工作,建立完善的地方志
资料库。
推进地方志信息化建设,提高 地方志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加强地方志工作队伍建设,提 高地方志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 。
展示多媒体化
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地方志资料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 种形式进行展示,提高展示效果。
信息化推广策略制定
加强宣传
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地方志信息 化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培训指导
加强对地方志机构人员的培训指导,提高其信息 化应用能力和水平。
合作交流
加强与其他地区、部门的合作交流,共同推动地 方志信息化建设。
加强地方志宣传教育工 作
工作成果与亮点
成功编纂出版多部地方志书,包括乡 镇志、部门志等
建立了地方志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地 方志资料的数字化保存和查询
收集整理大量珍贵的地方志资料,为 后续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等活动,加强了 地方志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了公众对 地方志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
我国地方志信息化研究的量化分析、主要内容及评价——基于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相关文献的研究报告

我国地方志信息化研究的量化分析、主要内容及评价——基于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相关文献的研究报告我国地方志信息化研究的量化分析、主要内容及评价——基于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相关文献的研究报告摘要:地方志作为我国重要的文献资源,其信息化建设一直是学界的关注焦点。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相关文献,在对我国地方志信息化研究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地方志信息化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对研究进行评价。
1. 引言地方志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对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传统地方志多以纸质书籍形式存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研究地方志信息化对于推动地方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作为研究数据来源,收集了相关文献,并利用计量分析方法对文献进行定量分析。
通过关键词检索、数据统计等方式,对研究文献的数量分布、年代分布、关键词频次等进行统计与计算。
3. 研究结果与分析(1)地方志信息化研究的数量分布根据研究数据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地方志信息化研究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研究文献数量增长迅速。
其中,以近五年的研究文献数量最多,表明该领域的研究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
(2)地方志信息化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对研究文献的关键词频次统计,发现地方志信息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地方志数字化、地方志数据库建设、地方志资源整合与共享、地方志信息系统构建等。
这些研究内容涉及到地方志的数字化转型、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资源整合与共享等多个方面,对地方志保护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地方志信息化研究评价地方志信息化研究在促进地方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推动地方志学科的发展、提高地方志研究效率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一些地方志信息化研究存在着标准不统一、数据安全问题以及局限性等挑战。
因此,今后的研究需要加强对标准规范的研究,完善地方志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提高地方志信息化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浅谈方志馆的信息化建设

47 浅谈方志馆的信息化建设孙正宇[摘 要]方志馆作为全面展现地情资源的重要载体,是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方志馆的功能得以拓展,更加趋于完善。
本文对方志馆信息化建设的含义和特点予以阐述,提出了对方志馆信息化建设的初步构想,并就如何更有效的开展信息化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方志馆;信息化;布展【黑龙江史志2015畅15(总第352期)】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建设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
方志馆作为全面展示行政区域内地情地况、文化民俗、历史沿革、社会风貌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地情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力平台,发挥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使得方志馆的功能趋于完善,展示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
信息化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等技术为基础,将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并加以开发利用,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为推动社会发展转型提供技术支持。
方志馆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馆内多数工作与职能实现计算机作业,配以其它现代信息技术将方志、年鉴等资源及实物藏品的数据信息进行分类、挖掘、整合,并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媒介对其信息交互处理,以期更好的实现收藏、研究、开发、利用等功能。
与方志馆传统模式相比,信息化建设具有诸多优点。
传统模式单纯以搜集、整理、保存志书资料等纸质载体为主,在信息化背景下,方志资源的保存、传递、加工更多依托于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其载体和类型发生了变化,除了纸质志书、年鉴外,还会生成多种类型的电子文档和多媒体资料,具有内容丰富、易于查找、共享度高等特点。
将方志资源数字化后,以文本影像等几种形式呈现,可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库的跨库链接,使人们不用对志书资料进行冗繁的手工查找,只需要对数据库进行检索,即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提高了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和互动性。
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模式下与参观者需面对面的单一服务模式,扩大观众数量,使其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选取所需的内容进行阅读和观看。
浅谈地方志信息化的必要性和做法

浅谈地方志信息化的必要性和做法作者:付波涛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5年第7期文/付波涛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史志工作迎来了盛世修志的大好局面。
特别是2006 年《地方志工作条例》的颁布实施,地方志进入依法修志的快速发展新时期,目前已经形成志(三级志书)、库(数据库)、馆(方志馆)、鉴(年鉴)等多业并举的局面。
如何进一步加快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使其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的作用日益突出。
在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明确指出:“要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
”开展地方志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上级的要求、时代的召唤,也是大势所趋。
现结合实际,笔者谈一下对此工作的粗浅看法。
一、地方志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已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环节,信息资源也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方便、快速、准确地了解信息已成为人们的重要需求。
当前,社会各领域都在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升级,可以说,跟不上信息化的发展就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地方志作为地方性百科全书,具备“存史、资政、教化”三大功能,自身资料的全面性与珍贵性毋庸置疑,是社会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信息技术对地方志进行整合、共享、开发、利用,使其真正成为能够快速传播的信息资源必将对社会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首先,地方志信息化实现了工作方式的现代化。
从史志的材料整理搜集到编纂过程、文字存储、成果开发,都由以前的人工化、纸质化转变为计算机数据化,使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和合成效率极大提高。
在存储手段方面,相比传统的纸质存储,信息化数据库的存储方式具有容量超大、存储介质不易损坏、容易复制等特点。
其次,信息化实现了查询方式的高速快捷。
社会各界查询者不论身处何处,都能够通过网络快速查找到史志资料,经济先进的查询满足了各方面的需要。
浅议我省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关于加快市、县地情资料库建设的若干思考

浅议我省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关于加快市、县地情资料库
建设的若干思考
陈文芳
【期刊名称】《福建史志》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地方志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其直接目的在于使全社会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取、使用地方志部门通过调查研究、整合而形成的,对其他部门或个人来说是稀缺、有用、宝贵的地方志信息资源,为我省三个文明建设提供更广的服务领域、更新的服务方式和更好的服务效果.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服务。
【总页数】2页(P8-9)
【作者】陈文芳
【作者单位】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35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9
【相关文献】
1.加快我省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的思考 [J], 胡彦华
2.关于加快我省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思考 [J], 龚志宏
3.建瓯市全面推进地情中心数据资料库建设工程 [J],
4.德化县建立“方志资料库”和“地情信息库” [J],
5.关于地方志地情资源网站建设的几点思考 [J], 赖少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安地方志办公室信息化工作主要事迹材料-陕西地方志办公室

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信息化工作主要事迹材料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和中共西安市委、市政府有关信息化工作的政策、要求,先后出台全市地方志信息化工作顶层设计,将地方志信息化纳入本地、本单位工作重点,结合实际制定地方志信息化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
近年来,在完成互联网络安全及日常维护等任务的同时,先后建成西安地情网、西安市地情资料数据库、移动西安地情网、西安地方志微信公众号、掌上志鉴APP。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体制机制保障到位西安市地方志信息化工作起步于2003年。
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陕西省《地方志工作12年规划纲要(1999~2010年)》等过程中,于2007年1月即制定、印发《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2007~2011)》,确定了以西安地情网建设为基础,西安地情资料数据库建设为核心,建设“数字化方志”,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同时以信息化带动为策略,推进方志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的全市信息化建设目标。
2007年8月,成立市地方志办公室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强化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由一把手亲自负责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并指定一名分管领导具体担责负责。
期间,通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化会议及活动、不定期组织召开全市地方志系统信息化工作会议、实施信息化项目跟踪管理等,助推信息化建设规划的落地实施。
2011年4月,组建西安市地方志信息中心,配备专业技术人及编辑人员4人,专职从事地方志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当年底,将市属区县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纳入管理,组建由13区县专兼职人员参加的、相对固定的地方志信息化工作通讯员网络群,加大市、区县两级的联络沟通,保证上情下达及信息畅通。
5月,制定《西安市地方志信息与网络建设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对全市地方志信息化与网络建设的持续发展做出安排。
浅谈地方志资料数字化建设

浅谈地方志资料数字化建设随着全国新一届修志工作的即将完成,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已经开展了全国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调研工作,并将于2003年上半年提出全国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方案,供各地参考。
目前,全国已有10余个省市建立了省情地情库,8个省市建立了网络。
为开发利用史志资源,拓展史志工作,实现志书服务现实、服务社会开了最便捷、最畅通的渠道。
一、地方志资料数字化的含义所谓地方志资料数字化实质上是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发行传统文字资料的过程。
通过数字化建设,使汉字信息或专业电子文件转变成通用性的电子信息。
地方志资料数字化建设主要建设两个系统:一是以光盘形式储存的数据库系统;二是以网络形式运转的数据库系统,其中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两种系统。
无论哪个系统,都应该满足通用性、开放性的要求,即让用户(读者)能够通过电脑终端自由地浏览,任意检索(包括局部或全部的一次及多次检索);数据库可随时扩充。
二、数字化建设是开发利用地方志信息资源的需要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是宝贵的资源。
作为全面、客观、系统记述一个地区自然、社会等各方面历史和现状的地方志,就其记述内容的广泛性,储存信息的全面性,咨询服务的权威性来看,它是具有战略意义和巨大价值的文化资源,其地情情报价值、信息内容价值、资料咨询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本届修志省、市、县三级志书规划6000余部,已出版4789部,形成了数量巨大的地方志信息资源。
社会各界对地方志所储存的地情情报、信息知识、资料文献有效开发利用寄予厚望。
全国各地读志用志的实践表明,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为各级领导和各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可以为各行各业了解本地区的历史与现状提供有关资料,可以以地方志作为素材编写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也可以为对外经济贸易联络、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全面的、系统的、准确的咨询服务。
所以说,修志工作不仅是功在当代,也完全可以做到利在当代。
浅谈地方志信息化的必要性和做法

浅谈地方志信息化的必要性和做法作者:付波涛来源:《决策探索》2015年第14期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史志工作迎来了盛世修志的大好局面。
特别是2D06年《地方志工作条例》的颁布实施,地方志进入依法修志的快速发展新时期,目前已经形成志(三级志书)、库(数据库)、馆(方志馆)、鉴(年鉴)等多业并举的局面。
如何进一步加快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使其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的作用日益突出。
在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明确指出:“要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
”开展地方志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上级的要求、时代的召唤,也是大势所趋。
现结合实际,笔者谈一下对此工作的粗浅看法。
一、地方志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已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环节,信息资源也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方便、快速、准确地了解信息已成为人们的重要需求。
当前,社会各领域都在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升级,可以说,跟不上信息化的发展就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地方志作为地方性百科全书,具备“存史、资政、教化”三大功能,自身资料的全面性与珍贵性毋庸置疑,是社会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信息技术对地方志进行整合、共享、开发、利用,使其真正成为能够快速传播的信息资源必将对社会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首先,地方志信息化实现了工作方式的现代化。
从史志的材料整理搜集到编纂过程、文字存储、成果开发,都由以前的人工化、纸质化转变为计算机数据化,使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和合成效率极大提高。
在存储手段方面,相比传统的纸质存储,信息化数据库的存储方式具有容量超大、存储介质不易损坏、容易复制等特点。
其次,信息化实现了查询方式的高速快捷。
社会各界查询者不论身处何处,都能够通过网络快速查找到史志资料,经济先进的查询满足了各方面的需要。
党史地方志工作信息化建设浅议

党史地方志工作信息化建设浅议发布时间:2021-09-29T02:54:05.411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9期作者:刘立辉[导读] 中共阳信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利用新媒体平台,开通“阳信党史”微信公众号、头条号,加强方志馆建设和信息宣传工作,推动阳信党史地方志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刘立辉中共阳信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山东省滨州市 251800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党史地方志工作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建立和完善以新媒体平台、方志馆建设、信息宣传等为载体的信息传播、交流构架,更好地把地方党史地方志资源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生活领域。
近年来,中共阳信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利用新媒体平台,开通“阳信党史”微信公众号、头条号,加强方志馆建设和信息宣传工作,推动阳信党史地方志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传输数字化、交流全球化、技术应用普及化,党史地方志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弥补了党史地方志时效性差、传递速度慢、信息容量小、运行成本高和影响力有限等难以克服的缺陷。
信息化建设是新时代党史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史地方志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011年9月,原中指组办副主任刘玉宏在山东召开的全国地方志系统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会上就曾指出的:“地方志系统深入开展信息化建设,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党史地方志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一)信息化建设,改进了党史地方志的传播方式。
受传统思维影响,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党史地方志工作囿于“书本主义”禁锢,书越印越厚、印装越来越精美,读者却越来越少,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党史地方志工作没有很好的与时俱进,没有适应现代社会人们对感知信息迅捷化和多样性的要求。
信息化建设为党史地方志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传播渠道和充足的受众,显著增强了其“资政、教化”的作用。
努力实现我市地方志工作信息化

料 , 括地 方 志 年 报 资料 、 志资 料 汇 编 、 包 续 首届 志 书 资料 长 编等 ; 三是 各 类专 题 资料 , 地方 志工 作 与研 如 究论 文 和人 物 、 建筑 、 民俗等 市情 资 料 。数 据存 档形 式 有 文 字 资 料 (X D 、 D 等 格 式 ) 图 片 资 料 T T、 OC P F 和
州 市 地 区 的地方 志成 果 和为 地方 志 编修而 收 集 的原 始 资 料 , 三 大 部 分 : 是方 志 资 料 , 括 已 出版 的 分 一 包 市志 、 区县 志 、 门志 和 专 志资 料 : 是基 层 上 报 资 部 二
j 通 知 印发 施 行 的 《 州市 地 方 志 资料 年 报 制 度 》 也 【 广 , 础 对 地 方 志资 料 工 作 的制 度 化 、 范化 和 信 息 化 提 出 规
索。随着社会 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 这种馆藏状态和 传 统 的 资料 管 理 方 法 和 手 段 已不 适 应 现 代 修 志 工
作 ,也 不利 于 扩 大地方 志 的服 务 范 围和提 高 服务 质
量。
用AC E S C S 软件 编 写 . 步实 现 了文 字资 料数 据 的全 初
文 检 索 和 网 络发 布 功 能 。通 过 筹 建 数 据 库 , 我们 摸
维普资讯
羹蠢实囊裁痞地鸯悫工俸
口 余 澄 宇
2 0 年 5 1 日国务 院颁 布 的 《 方 志 工作 条 06 月 8 地 例 》规 定 :县级 以上 地 方人 民政 府 负责 地 方志 工作 “
2024年地方志工作总结和工作安排(2篇)

2024年地方志工作总结和工作安排一、总结回顾过去一年的地方志工作,我们在地方志的编纂、出版、宣传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编纂方面,我们完成了部分地方志的编纂工作,不过还有一些地方志项目仍然没有完成。
其中的原因主要包括人力不足、资金不够等。
另外,一些地方志的编纂质量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完善编纂的方法和标准。
在出版方面,我们成功出版了几本地方志,并且取得了一定的销售成绩。
然而,出版的速度仍然比较缓慢,需要加快出版进度,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此外,我们也需要考虑如何提升地方志的品质和影响力。
在宣传方面,我们开展了一些地方志的宣传活动,包括展览、讲座等。
但是效果有待提高,我们需要更广泛地宣传地方志,吸引更多的读者和关注。
二、工作安排为了更好地完成地方志的工作,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和安排:1. 加大编纂力度。
增加专职人员和志愿者,提高编纂人员的素质和编纂质量。
制定科学合理的编纂计划,制定明确的目标和时间节点,确保按时完成编纂工作。
2. 加快出版进度。
加强与出版社的合作,优化出版流程,减少出版时间。
同时,加强对地方志的策划与设计,提升地方志的品质和形象。
3. 深化宣传工作。
扩大宣传渠道,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
举办地方志的展览、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提高地方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改善工作条件。
增加资金投入,提供更好的工作设施和设备。
同时,关注员工的待遇和福利,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幸福感。
5. 加强交流与合作。
与其他地方志机构和专家建立起合作关系,加强交流与学习。
开展地方志的合作项目,共同推动地方志事业的发展。
6. 提升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地方志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加强对地方志工作的监督和评估。
同时,加强对地方志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通过以上的工作安排,我们相信能够更好地完成地方志的工作,提高地方志的编纂质量和影响力。
希望在____年我们取得更大的进展和成就。
地方志文献信息的现代化管理与运用

地方志文献信息的现代化管理与运用中国有句古话“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
地方志以它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信息资源,始终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利用。
随着方志事业的不断发展,地方志文献信息的管理与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传统的运作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
在全球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时代,如何更好地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对地方志文献信息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与应用已是摆在我们方志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课题。
一、地方志文献信息的现代化管理势在必行一部好的志书其资料的丰富与翔实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我们将志书赋予生命,那么资料就是构筑它的血肉和灵魂。
在编写地方志和“读志用志”的过程中,资料的运用更是重中之重,一直以来,资料的收集、整理、管理与运用十分繁重,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
同时,志书也受其价格偏高、分量过重、内容庞大等自身因素影响,在宣传流通和实际运用方面受到了很大阻碍,未能充分发挥其“资政、教化、存史”的三大社会功能,严重地制约了地方志事业的发展。
原始手工作坊式的工作环境再也无法适应今天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需求,适者生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不改革,事业就不能发展、不创新,就只有死路一条。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只有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才能圆满地发挥出地方志这一古老学科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文献信息的数字化建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地方志工作带来了全新的网络环境,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科学的分类与著录,将地方志馆藏文献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在网上发布,提供信息咨询,开发信息产品,实现资源共享。
从而改变了我们的工作环境和服务理念、提高了服务档次、拓宽了业务范围,最终实现网络化、数字化地方志。
文献信息的数字化建设是一项繁重的基础工程,要想更好地对地方志文献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与应用,实现资源共享。
就必须借助于现代高科技手段,配置一定的硬件(电脑、打印机、网络设备)和相关管理软件。
地方志资料信息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修 志 书探 索
、
平 昌 县 地 处 巴 山 腹 地 , 国 家 属
资 料 丛 书 出 版 3 ,获 奖 2 部 部
( ) 次 。
级 贫 困 县 。 面 对 发 展 滞 后 、 入 不 投 足 、 息 不 畅 的 制 约 , 志 办 迎 难 信 县
料 书 籍 lo  ̄ oo
本 ( ) 向 各 套 , 级 各 部 门新 任 领 导 及 时 提 供
志 书 、年 鉴 及
、
资 料 工 作 实 践
资 料 是 地 方 志 工 作 的 基 础 。首 轮 修 志 结 束 后 , 昌 县 资 料 工 作 虽 平
有 所 作 为 ,但 存 在 的 问 题 不 少 : 征 集 报 送 难 于 到 位 , 发 管 理 十 分 乏 开
件 。2 0  ̄ 初 , 志 编 委 出 台 《 于 0 3g 县 关
加 强 地 情 资 料 管 理 的 决 定 》20 ;0 4 年 底 , 台 《 于 地 情 资 料 纳 入 丛 出 关 书 出 版 的 决 定 》2 0  ̄ 底 , 政 府 ;0 5 g 县
出 台《 于 ( 川 省 地 方 志工 作条 关 四
志 工 作 启 动 以来 , 昌 县 先 后 公 开 平
信息工 作 打下 了坚实 自
交 流 反 馈 一 方 1
或 内 部 出 版 《 通 志 》、 政 协 志 》 交 《 、 《 大 志 》 《纪 检 监 察 志 》 《 中 人 、 、 二
绳 索 捆 绑 的 书 籍 、 案 资 料 进 行 全 档 面 清理装 订 , 号 人柜 , 记造 册 , 编 登
高 。 2 0 年 以 来 , 们 03 我 息工 作 的有效 途 径 , 采 计划、 订奖惩制度 、 制 物 等 一 系 列 措 施 , 信 使
2024年地方志办工作总结

2024年地方志办工作总结一、工作回顾2024年是地方志办工作的关键一年。
全年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家地方志标准化工作要求,坚持创新发展、服务大局的原则,围绕地方志编纂、宣传推广和应用利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在地方志编纂方面,我们认真总结前一年的工作经验,不断优化编纂流程,提高信息收集和整理的效率,加强对历史资料的挖掘和整理工作。
全年编纂完成了X市地方志一部、Y县地方志一部,并在Z镇、W村同步开始了地方志编纂工作。
同时,我们积极开展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加大数字化整理工作力度,通过构建地方志数据库和建设地方志网站,推动地方志的数字化转型。
在地方志宣传推广方面,我们结合当地文化资源和旅游特色,积极开展地方志展览和讲座活动,提高地方志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我们还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通过新媒体渠道传播地方志相关内容,提高地方志的传播力和吸引力。
在地方志应用利用方面,我们主动与相关部门合作,将地方志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我们积极推动地方志资源的开放共享,鼓励各级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利用地方志资源开展文献研究、历史教育等工作。
通过与旅游部门的合作,我们还推动了地方历史文化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繁荣。
二、亮点与成效2024年的地方志办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亮点和成效。
首先,地方志编纂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我们严格按照国家地方志标准进行编纂工作,做到了按时按质完成了X市地方志和Y县地方志的编纂任务。
这不仅为当地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材料,也为后续的地方志编纂工作奠定了基础。
其次,在地方志宣传推广方面,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大力提升了地方志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不仅吸引了更多的读者关注地方志,也增加了地方志的社会认可度。
再次,在地方志应用利用方面,我们积极推动地方志资源的利用,促进了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与旅游部门的合作,我们在地方历史文化旅游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浅谈地方志资料数字化建设

专业的公文在线写作平台
浅谈地方志资料数字化建设
随着全国新一届修志工作的即将完成,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已经开展了全国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调研工作,并将于2003年上半年提出全国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方案,供各地参考。
目前,全国已有10余个省市建立了省情地情库,8个省市建立了网络。
为开发利用史志资源,拓展史志工作,实现志书服务现实、服务社会开了最便捷、最畅通的渠道。
一、地方志资料数字化的含义
所谓地方志资料数字化实质上是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发行传统文字资料的过程。
通过数字化建设,使汉字信息或专业电子文件转变成通用性的电子信息。
地方志资料数字化建设主要建设两个系统:一是以光盘形式储存的数据库系统;二是以网络形式运转的数据库系统,其中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两种系统。
无论哪个系统,都应该满足通用性、开放性的要求,即让用户(读者)能够通过电脑终端自由地浏览,任意检索(包括局部或全部的一次及多次检索);数据库可随时扩充。
二、数字化建设是开发利用地方志信息资源的需要
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是宝贵的资源。
作为全面、客观、系统记述一个地区自然、社会等各方面历史和现状的地方志,就其记述内容的广泛性,储存信息的全面性,咨询服务的权威性来看,它是具有战略意义和巨大价值的文化资源,其地情情报价值、信息内容价值、资料咨询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本届修志省、市、县三级志书规划6000余部,已出版4789部,形成了数量巨大的地方志信息资源。
社会各界对地方志所储存的地情情报、信息知识、资料文献有效开发利用寄予厚望。
全国各地读志用志的实践表明,。
谈地方志的信息化

谈地方志的信息化无庸讳言,新编地方志处境的艰难和困顿日见突出。
而要走出困境,必须借助于社会上的信息基础设施,实现自身的信息化,并与社会的信息化接轨。
否则,在当今传播媒介如林且日趋现代化的背景下,地方志这一古老的信息载体很难拓展它自己的生存空间。
一、信息化是地方志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新编地方志不论是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是人们对它的认同程度,都与编者的期望值有着很大的距离。
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志书这种综合性的信息资源不能被广泛地利用,固然有人们对地方志这种古老的信息载体过于生疏有关,但根本的还是方志资源缺乏可使用性。
这好比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矿物资源,尽管十分重要,对其重要性在人们尚未认识之前是难以造福社会的。
从另一个角度讲,这种矿物的价值虽然已经为人们所认识,但由于受开采加工条件的限制,仍然不能被社会广泛利用。
新方志目前既未被社会广泛地认识,亦缺乏服务社会的便利条件。
于是,现实将地方志置于一个十字路口上,要么固步自封而被历史所淘汰,要么营造一座连接方志和现实的桥梁而使之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获得新生。
这座桥梁,就是地方志的信息化。
1.信息化是方志走向社会的通道。
地方志是地情载体,地情的多元化决定了志书内容具有广泛性,地情的大容量又造成了志书的大部头。
这虽是一个好现象,它可以为各行各业、各种人所利用。
但仔细想想,几乎所有的用志者(不包括方志编者和研究者)都只对其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内容感兴趣,于是修志的综合性和用志的单一性形成了一对矛盾。
确实,在几十万字甚至数千万字的志书中要找到对自己有用的资料,实在是一件十分费力气的事情,这种用志的不方便和当前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许多人望志却步,造成了志书应用领域的冷清局面。
信息化,可以解决修志和用志的矛盾。
人们借助于信息工具——因特网或局域网(Internet或Intranet),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并便捷地将所需部分打印到纸上或拷贝到磁盘上。
最新-区地方志办公室信息化工作总结 精品

区地方志办公室信息化工作总结区地方志办公室信息化工作总结XX区地方志办公室信息化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和省政府颁发的《XX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建立惠城地情站,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基本情况我办信息化建设工作起步较早。
2019年6月,建立“惠城方志”站,站设机构职能、春华秋实、岁月留痕、昭昭在目、史志荟萃、区史咨询、地情资料库、文史聚焦、当年今月、史志动态、史志评论等11个栏目。
2019年,站增设最新文史作品、文史作品提要两个栏目,刊登文章570篇,录入资料157万字。
同时,我办还在XX区公众信息开辟惠城历史、政协文史两个栏目。
2019年,我办承办“中国鹅城”(XX区政府站)的历史频道,在“中国鹅城”(XX区政府站)历史频道开设11个栏目。
“惠城方志”站自建立至2019年,在XX区区直部门站中点击率列居首位,被XX区政府站列为最受欢迎的部门站。
2019年,我办根据省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有关信息化建设的规定和XX区信息产业局对政府机关站建设的要求,对原“惠城方志”站进行改版升级,更名为“惠城地情”。
在“惠城地情”设置惠城概况、惠城今日、惠城历史、方志动态、方志园地、方志法规、惠城志书、惠城年鉴、惠城人物、惠城风景、惠城风俗等11个主栏目,同时还设有公告栏、方志办概况、镇办简介、政府信息公开、络问政、便民服务等栏目。
当年,“惠城地情”录入《惠州志•艺文卷》和《惠城年鉴(2019•创刊号)》等内容共400万字。
2019年,录入《惠城年鉴•2019》、《惠城年鉴•2019》共130万字,录入人物183人。
惠城地情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成为社会各界了解XX区的一个窗口,至目前为止,站共录入资料800多万字。
自2019年9月15日改版升级一年,站量达17622次。
较多的地区是:XX443、中国未知710、XX市543、未知地区453、美国281、XX237、XX220、XX173、香港165。
工作报告:XX省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XX省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一、20XX年以来XX省地方志办公室信息化建设情况概述(一)网络及硬件建设情况在局域网建设方面,20XX年以来,根据工作需要,XX省地方志办公室陆续开展了主机房的升级改造工作,先后完成网络及机房软、硬件等设施设备的升级及设备购置工作。
同时,XX省地方志办公室开展了局域网涉密信息系统的申请测评工作,2014年8月,国家保密科技测评中心(XX)分中心对XX省地方志办公室局域网涉密信息系统进行了现场检查测评。
20XX年,XX省地方志办公室局域网涉密信息系统正式通过测评。
在局域网硬件配备方面,XX省地方志办公室配备了一台服务器用于安装部署地方志管理系统以及地方志信息数据的录入、管理和利用等。
在互联网建设方面,XX省地方志办公室接入互联网与局域网实施了严格的物理隔离。
XX省地方志办公室配备了防火墙、网络行为管理等安全防护设施。
部署了三台服务器,两台用于XX档案方志信息网站、档案方志信息发布系统的部署运行,一台用于XX省志书在线审稿系统的安装部署。
(二)XX档案方志信息网建设情况20XX年3月机构整合后,“XX地方志”网站与“XX档案信息”网站合并为“XX 档案方志信息”网站。
该网站与市、县级档案、方志网站构成三级网站集群,市(州)二级站、县(市、区、特区)三级站的建设、维护均由XX省档案局(XX省地方志办公室、XX省档案馆)负责,既方便公众检索利用地方志、档案信息,又方便网民与网站的互动;既能充分发挥宣传地方志和档案工作的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宣传多彩XX的作用。
截至20XX年底,XX档案方志信息网共建成114个站点,其中涉及地方志机构的有50个,包括1个省级主站、6个市(州)二级站、43个县(市、区、特区)三级站。
(三)应用系统建设情况XX省地方志办公室建设了XX省志书在线审稿系统、志书管理系统和志书互联网发布系统。
XX省志书在线审稿系统是XX省综合电子文件档案(方志)管理系统平台第二期项目的子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志信息化:观念与实践宁波市方志办主任杨明祥全省方志界的同行,我今天向各位汇报一下我们地方志信息化工作的一些具体做法,跟大家一起交流,借此机会向全省同仁学习地方志工作信息化的经验,特别是刚才省政府办公厅陈处长给我们全方位地、高屋建瓴地介绍了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已经给我们上了非常好的、非常精彩的一堂课。
结合我们地方志工作实际,我向大家汇报三部分内容。
一、信息化时代地方志编纂面临和思考的几个问题这主要是我们在考虑的几点想法。
第一,首先就是目前我们编纂的一本地方志书,应该是怎么样的一本地方志书。
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清楚地指出地方志是一个全面反映当地历史和现状的一个资料性的文献,这就是我们修志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修一个全面反映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性的文献。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在我们地方志领域里面,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方式,也必将改变我们地方志的编纂、研究以及它的开发利用、传播交流方式。
所以我的思考就是,编纂地方志书工作当中,怎么运用信息技术这么一个问题。
讲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的地方志修志过程当中,就是要记述各地的方言,我们用纸质的地方志来介绍的话,肯定要用拼音来注释,但如果是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去记述,能不能够利用它的录音呢?把方言录音录下来,是不是使地方志更加形象生动而且很现实,这个方言你用录音记下来,再把它放到地方志电子的志书里面去,那是不是可以?我们在思考。
如地方志在研究征集史料时,我们过去的方式是靠行政命令来解决的,发一个文或者是各部门自己来收集资料,然后汇总到我们地方志办公室统一来做。
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我们所在地人们的经济活动的国际化,我们人的活动不仅仅是局限在这个修志段限里面,不仅仅局限在所在地活动,基本上在国外工作的人很多。
举个例子,温州人几十万人都在国外,像欧洲的意大利、法国,这些地方都有我们的温州人。
我们宁波人也一样,也在世界各地发展。
那么怎么把这些人的活动资料,能够征集起来,记述起来,我们宁波人在外面有很多著名的商人商帮,那么他们的史料怎么征集起来,是不是还依靠原来纸质的方式他给你提供资料寄过来,能不能够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或者是用网上在线征集的方式,能够把史料征集起来,这是我们修编地方志当中要考虑的。
所以编一部怎么样的志书,仍然是纸质的地方志书还是电子志书,就是数字化的志书,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所以你说要反映一部地方志的数字化的方志,那就必须要引入信息技术,必须采用信息化手段,这是我的第一个思考。
第二,我们现在编纂的地方志书,过去有另外一个志书旧志,能不能把旧志纸质的变成电子的,一定要采用信息技术把它数字化,把它完整地传承下来。
这是我们想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另一个,我们志书编纂过程当中,它的来源、出处,资料的来源出处能不能追溯到原始的原创人,那就要有注释,就要有记述。
那么在我们纸质稿里面,在有限的文字量内是很难能够完成这项任务的,那么能够有信息技术的手段、电子志书的手段,能够容量更大的进行注释。
所以这是我们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应用信息技术。
第三,就是我们说现在编纂地方志书,能不能够传承久远,地方志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非常有突出亮点的瑰宝。
那么如何把这个志书今后要传承下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如何由纸质的变成电子的,而且电子的志书能不能是标准化的,大家使用统一规范的格式。
另一个,它还是可以相互交流,形成这样的一个载体。
所以有了这几个方面,我们的编纂工作中想到这些,就想怎么来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我们的编纂方式,改变我们修志的生活生产的方式、工作的方式。
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历程。
首先我想谈谈我们对地方志信息化发展的背景和认识。
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第16条规定,地方志工作应当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要扶持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应当积极地开拓社会的用志途径,所以通过建设资料库、网站等形式来加强地方志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公民和法人以及其他组织,可以利用上述的资料和网站来查阅地方志,这是我们开展地方志信息化的法规所规定,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方向和要求。
第二个,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科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组长陈奎元曾经在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讲话当中指出,我们方志机构要把收藏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资料转化为电子网络版为社会所喜闻乐见的载体所应用,通过放置在网站等平台广泛提供给社会,给予共享,这是中指组的领导给我们提出了这么一个要求。
第三个,我们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张曦副主任高度重视地方志信息化工作,在全省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而且又在多次专题会议上,一再地强调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信息化建设是我们地方志事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是我们地方志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突破口,他说要把我们信息化建设作为省方志办的一个重点工作之一,按照中指组的要求实现“一网两库”的建设,以在线修志和目标管理为抓手,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这是我们浙江地方志网站里面摘抄了他的讲话。
另外我们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连续两次召开了全国地方志信息化工作的专题会议,一次是在2008年,一次是在2011年,都对地方志信息化工作提出专题要求。
我们省方志办也专门在去年年底召开了地方志信息化专题会议,对全省的地方志信息化做了专门的部署,这是一个背景和要求。
其次,地方志信息化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给它分了几个阶段的特点,归纳得不一定很准确。
第一个特点,我们回顾历程,就是地方志信息化由纸质的文本转化为电子文本的一个阶段。
那也就是我们过去的地方志书或者年鉴把它转化为光盘版的一个阶段。
第二是建设网站和形成网站群的阶段。
那么我们浙江省地方志系统已经有8个市建了网站,20几个县(市)区建了自己的网站,我们宁波市市本级建立了地方志网站,11个县(市)区也都建了,因此我们形成了宁波市的地方志网站群,我们全省也形成了以浙江在线地方志网站为龙头的网站群。
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我想是进入到地方志的智慧方志建设时期,刚才我们省政府陈处长也介绍到了,今后的电子政务阶段,也是一个智慧政务阶段。
那么我们方志信息化,也必将进入一个智慧方志的阶段。
那么代表性的有这么几个化,第一个是方志的数字化;第二个是方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或者是称为标准化,标准化必然是规范化,所有的文本、技术、格式都是标准化;第三个是地方志的智能化,就是可以相互互动,通过物联网,应用在线的功能。
第四个是法制化,就是地方志的信息它必须有一个立法,我们立法的前提和依据就是国务院的条例,另外还有知识产权的保证,这些通过法制化来保证我们地方志信息化的全面实施。
最后,我们看到要实现地方志信息化发展,当前我们还碰到了一些发展过程当中的制约因素。
一个就是外部环境来看,国际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信息交互方式层出不穷,那么现在各个地方查阅行政区域的地方信息,大多数是通过国际互联网来查的。
信息内容的提供,它可以通过网站来提供,我们可以在一个网站上,如有一个百度百科网站里面可以提供,词库里面可以去找。
地方志的条目也可以通过这个编辑方式来提供,你打入一个名词可以有专门的词条会跳出来查阅,而且还可以对这个词条进行修改,我们地方志的许多专门的专有名词、条码都可以在网站里面、词库里面找到,而且流量也很大。
而且这个词库还可以进行修改,修改以后认为你修改得很有道理,它认为还可以给你打分,写一个贡献值,这些都是作为我们地方志发展可借鉴的一种信息。
但是也给我们地方志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挑战,对我们能不能够提供更加权威的信息在互联网上。
另外一个是内部,我们地方志工作机构现在已经间接应用了数字化、网络化的手段,通过电子文本或者建立数字库的形式提供到网上来进行查询,或者是利用电子文件的形式进行交互,采用电子化的工具来进行联络,来修志。
但是我们还缺乏一个标准化的解决方式,这样影响了我们地方志的一个规范化方式。
二、对地方志编纂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手段的认识和实践首先我想地方志信息化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方式,建立地方志的数字时代,地方志采用电子出版物的形式,这个时机已经成熟。
在我们内部来看,地方志信息化与地方志编纂,它是相互存在一个非常密切的关系。
首先地方志信息化你编的东西,我们不再是依靠纸质的手段,而是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来为我们提供一个交互编辑的,通过数字化来编辑的手段,网上在线修志是必将可以实现的一种途径。
第二个是与用的关系,不仅仅是地方志纸质的,你印一本地方志的书,印5000册是5000册,放在图书馆或者是方志馆里面去交流,看的受众是有限的。
但是如果我们把它变成电子化,电子文本变成网络的,受众理论上可以是无限的,所以传播交流必将更加广泛。
第三对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将是一个前瞻性的、技术性的、支撑性的关系,所以我们有这么几点认识。
信息化参与我们地方志的资料征集、志书的编纂,编纂以后的传播交流开发利用,有五个优势。
一是地方志信息化的开放性,它不再局限于我们参编单位几个,而整个社会全世界都可以参与到我们地方志书的编纂过程中来。
二是提供方式的有效性。
三是便捷性。
四是可持续性。
五是可靠性。
所以这五个优势,必将改变我们地方志的研究和撰修方式。
在地方志编纂过程当中,我们想怎么应用信息化到工作实践中去,我们抓了三个着力点。
第一个是最基础的工作,利用地方志信息化的手段来广泛地收集资料。
第二个最关键的工作,在修志过程当中怎么利用地方志信息化的手段来推进我们编纂篇目、编纂方案的顺利实施,能够在线地看出每个编纂单位的在线修志的工作进展怎么样,以及工作的质量怎么样,都通过在线的信息化手段来应用。
第三个最重要的工作是实现为民修志、为民服务。
三个着力点需要通过修志实践去实现各项功能。
我们在实现第一个着力点过程中,第一是改变了旧的征集方式,以前征集方式是用人民政府公告的形式来登报,来征集资料,我们内部去查找资料、档案里面去挖掘资料,这是过去传统的方式,那么这种方式局限在收集资料的范围小、载体少,而且形式比较单一。
现在我们用信息化手段就可以实现开放性,全方位地来进行收集。
因此,我们在网站里面建了这么一个征集平台,内部建了一个征集资料的规范文本,向全社会公告,我们向社会征集资料要通过实现几个要素,这样子来进行收集资料。
第一个是征集文献的基本要素、篇目设计的要素、条目的要素、资料长篇的要素,征集文献综合要素、数据资料提供的基本要素、图照资料提供的基本要素、表格实现形式的基本要素、注释的要素以及各式文本的要素,还有一系列的人物资料提供的要素,大事记资料提供的要素,我们都提供了一个质量的规范。
我们中国宁波史志网设置新编《宁波市志》资料网上征集平台,通过这个实现网上发布,全球宁波人都可以在网上为我们提供资料,这个资料我们有几种下载方式,提供人物资料提供要素、图片资料提供要素,我们在这里点击一下就有几个要素规范都写在那里,图照资料提供要素也写在那里,这样就是提供资料的是什么人,他的通信地址是怎样,他的电子邮件是什么,联系电话是什么,然后他提供给我们的资料是哪种资料的类型,是文本资料、文字资料还是实物资料还是引用资料,是人物资料还是其他资料,他可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