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言文--文言文阅读(二) 教师版

合集下载

文言短文阅读 教师版

文言短文阅读  教师版

文言短文阅读练习(教师版)阅读下列文言文段,给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翻译加下划线的句子。

(一)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

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今以不谷①之不肖而议于朝,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注] 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1、用“/ ”给下文断句: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2、翻译下列句子今以不谷①之不肖而议于朝,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①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②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二)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

”上曰:“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①抵法,与帝王徇②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徵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

’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

’亦犹是也。

”上曰:“然。

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注:①赇:贿赂。

②徇:通“殉。

1、吏受赇①抵法,与帝王徇②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2、上曰:“然。

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1、官吏接受贿赂而触犯法律,和帝王追求骄奢淫逸而使国家灭亡,跟那个商人胡人一样可笑又有什么不同呢?2、唐太宗说:“对啊!我和你们应该努力相互帮助,希望免得被人家笑话!”(三)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①,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矣”今王动②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

【限时特训】文言文文阅读 (2)(解析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

【限时特训】文言文文阅读 (2)(解析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

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2)(教师版)时间:40分钟分值:4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会陈高宗殂,隋主即命班师..。

陈主答之益骄,书末云:“想彼统内如宜,此..,遣使赴吊,书称姓名顿首宇宙..清泰。

”隋主不悦,以示朝臣。

上柱国杨素以为“主辱臣死”,再拜请罪。

隋主问取陈之策于高颎,对曰:“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水田早熟。

量彼收获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守御,足得废其农时。

彼既聚兵,我便解甲。

再三若此,彼以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

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

又,江南土薄,舍多茅竹,所有储积,皆非地窖。

密遣行人,因风纵火,待彼修立,复更烧之,不出数年,自可财力俱尽。

”隋主用其策,陈人始困。

及受萧岩等降,隋主益忿,谓高颎曰:“我为民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命大作战船。

人请密之,隋主曰:“吾将显行天诛,何密之有!”使投其柹于江曰:“若彼惧而能改,吾复何求?”晋州刺史皇甫绩将之官,稽首言陈有三可灭。

帝问其状,对曰:“大吞小,一也。

以有道伐无道,二也。

纳叛臣萧岩,于我有词,三也。

陛下若命将出师,臣愿展丝发之效。

”隋主劳而遣之。

贺若弼将轻骑..登山,望见众军,因驰下,与所部七总管杨牙、员明等甲士凡八千,勒陈以待之。

陈主遑遽,将避匿,袁宪正色曰:“北兵之入,必无所犯。

大事如此,陛下去欲安之?臣愿陛下正衣冠,御正殿,依梁武帝见侯景故事。

”陈主不从,下榻驰去,曰:“锋刃之下,未可交当,吾自有计。

”从宫人十余出后堂景阳殿,将自投于井,宪苦谏,不从。

后阁舍人夏侯公韵以身蔽井,陈主与争,久之,乃得入。

既而军人窥井呼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嫔同束而上。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隋灭陈》)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既而军人窥井/呼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嫔同束而上B.既而军人窥/井呼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嫔/同束而上C.既而军人窥/井呼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嫔/同束而上D.既而军人窥井/呼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嫔同束而上【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沪)一篇文言文二《一山记》(学生教师版)

(沪)一篇文言文二《一山记》(学生教师版)

(沪)一篇文言文二《一山记》(学生版)(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

(18分)一山记陆文圭①暨居浙尾,北瞰长江,直郡治北,枕江之下有曰君山,以楚黄歇得名①。

山形小而势蹲,无崇岗翳谷以凭阻其高深。

其西南则秦望、青高,其东则由里、启敔、凤凰,诸山环趋而拱揖之。

故君山虽小,最甲于诸山。

每遏春风、花时、秋涛、雪月之景,诗豪墨客游人士女登临而觞咏,行歌而坐啸,山之胜概不可殚述。

②余尝欲卜庐其下为终隐之计,而未果也。

赵君鼎之,家于山之左,朝夕与山相接。

已而避地去家,侨居城西南隅,距山数里所,舍幽邃而阛阓,疑若与山不相闻也。

晨起推其户,故山之青,忽排闼而入,数峰低昂,若远而近,若伫立以俟,若顾眄咫尺而不得语也。

赵君喜而叹曰:“吾与山有宿缘耶?何追逐而不相舍也?”因自号曰一山,而谒记于余。

③余思赵君少时以故国佳公子挟豪贵驰骋,于当年谓功名可唾掌取,时移事改,卒困阨不得志,方求田问舍,皇皇焉无所之,此陈元龙之所窃笑而欲卧君于百尺楼下者也。

然出处殊时,老少异见。

隐居求志,遁世无闷,亦君子之高致也。

试与君倚浮远之栏,呼大江而问之,自楚以来更国几姓,春申之后阅世凡人,彼之豪奢富贵朝荣夕悴,殆如秋种之花,而一山苍苍,千岁不改,自古高人选士所以定舍彼而取此者,□有以也。

④赵君其远返故庐,毋使猿惊鹤怨,以动草堂之灵,余异时樵服拜于庭下,负薪汲水以相从,请分此山一半。

鼎之名孟鐈,少余一岁云。

【注】①黄歇,即春申君,战国四公子之一。

2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内的虚词是()。

(1分)A.盖B.然C.乃D.故22.分析第①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第②段写法特点的一项是()。

(沪)一篇文言文二《项思尧文集 序》(学生教师版)

(沪)一篇文言文二《项思尧文集  序》(学生教师版)

(沪)一篇文言文二《<项思尧文集>序》(学生版)(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

(12分)《项思尧文集》序(明)归有光①永嘉项思尧与余遇京师,出所为诗文若干卷,使余序之。

思尧怀奇未试,而志于古之文,其为书可传诵□。

②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诋排前人。

韩文公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①: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无乃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以倡道之欤?③思尧之文,固无俟于余言,顾今之为思尧者少,而知思尧者尤少。

余谓文章,天地之元气,得之者,其气直与天地同流。

虽彼其权足以荣辱毁誉其人,而不能以与于吾文章之事;而文章者亦不能自制其荣辱毁誉之权于己:两者背戾而不一也久矣。

故人知之过于吾所自知者,不能自得也;己知之过于人之所知,其为自得也,方且追古人于数千载之上。

太音之声,何期于《折杨》《皇华》②之一笑!④吾与思尧言自得之道如此。

思尧果以为然,其造于古也必远矣。

【注】①颉颃(háng):不相上下,相抗衡。

②《折杨》《皇华》:民间小曲。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之B.也C.乎D.兮22.分析第②段引用韩文公话的作用。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③段写法上特点的一项是()。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文言文阅读2文言文翻译题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文言文阅读2文言文翻译题

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
力争,最终改判。 关闭
CC项.曾,“公派亮使防者患偕未同然雄州,止赵息滋边前地往事调解端”。的契说丹法违错约误在。界根河据捕文本鱼“运公盐亮,他 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 言双:方‘得萌芽以不相禁安,后无将事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
不诘会盗藏/公匿亮强报盗,/一吾定境是不使藏者盗的/随殆从从干者的之。廋搜耳索/以索后之,果/然果是然这/ 样。据
此,“盗悉窜他境”中间不能停顿;“尝有使客亡橐中物”是一个完整的
语句,“物”后要停顿;“移书诘盗”不能断开,前后是目的关系。故选B项关。闭 B
精品课件
解析 答案
-6-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精品课件
-5-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
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
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第2讲 文言文翻译题
精品课件
-2-
文言文翻译,涉及方方面面的文言知识,考查这个考点的同时,也 考查了通假字、古今异义、重要实词、重要虚词、词类活用、文 言句式等考点。所以说文言文翻译题是一道综合性试题,是高考 的重点和难点,二轮复习时,要把它作为重中之重。
精品课件
-3-
(2016·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 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 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 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 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 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 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 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 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 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文言文翻译强化训练(二)(教师版)

文言文翻译强化训练(二)(教师版)

文言文翻译强化训练(2)【提醒,两个语段不一定完全相连,可能有跳脱。

题目均为“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湖北省十一校高三3月联考)武帝立,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为长乐卫尉。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兽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

整府省约文书箝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

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

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

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

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4分)(2)然则简易之呇,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

(4分)1.【答案】(1)(李广的)幕帐衙署处理文书、记录军情非常简省,但是也远远地放出斥候,(军队)没有遇到危险。

(省约:简省,简约。

籍:记录。

遇害:古今异义词,遭遇祸患或者危险。

每个要点1分,大意1分)(2)这样看来治理军队简单省事的危害,就不仅仅是李广的军队无法防御敌人突然袭击这一点了。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徒:仅仅;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每个要点1分,大意1分)【参考译文】武帝即位,李广以上郡太守的身份调为未央宫卫尉,而程不识也调为长乐宫卫尉,程不识从前与李广都当边郡太守,屯兵驻防。

到出击匈奴时,李广的部队没有严密的编组和队列阵势,只选择有水草的地带驻扎,在宿地,人人可以自便,夜晚不打更巡夜,幕府公文簿册很简单,不过也派哨兵远出侦察,部队从未遇到危险。

程不识就要求严格部队编组和扎营布阵,晚上打更巡夜,士吏办理公文表格必须清楚明细,全军不得休息,这样也未曾遇到危险。

说到普通人的性情,都喜好安逸而不知道接近祸害的危险,那些士兵既然认为程不识治军严苛烦扰而愿意跟随李广作战,势必将要仇视他们的长官而不服从指挥。

2023新高考全国Ⅱ卷新题型之文言文阅读课内外实词比较分析限时练(教师版)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

2023新高考全国Ⅱ卷新题型之文言文阅读课内外实词比较分析限时练(教师版)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

2023新高考全国Ⅱ卷新题型之文言文阅读课内外实词比较分析限时练(教师版)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三总复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人。

韩鸿为使者,使持节,降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

”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

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

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

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

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

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

”遂鼓而进,贼兵大破。

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

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

吴汉兵守成都,公孙述将延岑遣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

吴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

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

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封汉广平侯。

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

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

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

疾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

对曰:“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

”病薨,奏谥曰:“有司议宜以为武。

”诏特赐曰忠侯。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1.(2023新高考全国Ⅱ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

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

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

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

(沪)一篇文言文二《玉立斋记》(学生教师版)

(沪)一篇文言文二《玉立斋记》(学生教师版)

(沪)一篇文言文二《玉立斋记》(学生版)《玉立斋记》(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

(11分)玉立斋记[宋]杨万里①零陵法曹厅事之前,逾街不十步,有竹林焉。

美秀而茂,予甚爱之。

欲不问主人而观者屡矣,辄不果。

或曰:“此地所谓美秀而茂者,非谓有美竹之谓也,有良士之谓也。

”予闻之,喜且疑。

竹之爱,士之得,天下孰不喜也,独予乎哉?然予宦游于此几年矣,其人士不尽识也,而其良者独不尽识乎?予欲不疑而不得也。

②今年春二月四日,代者①将至,避正堂以出,假屋以居,得之,盖竹林之前之斋舍也。

主人来见,唐其姓,德明其字。

日与之语,于是乎喜与前日同,而疑与前日异。

其为人,庄静而端直,非有闻于道,其学能尔乎!有士如此,而予也居久而识之,斯谁之过也?以其耳目之所及,而遂以为无不及,予之过独失士也欤哉!③德明迨暇,与予登其竹后之一斋。

不下万竹,顾而乐之,笑谓德明曰:“此非所谓‘抗节玉立’者□?”因以“玉立”名之。

而遂言曰:“世言无知者,必曰‘草木’。

今语人曰‘汝草木也’,则艴然而不悦。

此竹也,所谓草木也非耶?然其生,则草木也;其德,则非草木也。

不为雨露而欣,不为霜雪而悲,非以其有立故耶?世之君子,孰不曰:‘我有立也,我能临大事而不动,我能遇大难而不变。

’然视其步武②而徐数之,小利不能不...趋,小害不能不...逋。

问之,则曰:‘小节不足立也,我将待其大者焉!’其人则不愧也,而草木不为之愧乎?”德明负其有,深藏而不市,遇朋友有过,面折之,退无一言。

平居奋然有愤世嫉邪之心,其所立莫量也。

④吾既观竹夜归,顾谓德明曰:“后有登斯斋者,为我问曰,人观竹耶?竹观人耶?”隆兴元年,庐陵杨万里记。

【注】①代者:指接替杨万里职务的官员,当时杨万里在零陵任期已满,正在等待交接。

②武:半步,泛指脚步。

2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 也B. 矣C. 耳D. 耶22.第③段画线句中连用两个“不能不”,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下列选项中,对作者将斋命名为“玉立”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沪)一篇文言文二《照碧堂记》(学生教师版)

(沪)一篇文言文二《照碧堂记》(学生教师版)

(沪)一篇文言文二《照碧堂记》(学生版)《照碧堂记》(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

(12分)照碧堂记(宋)晁补之①去都而东,顺流千里,皆桑麻平野,无山林登览之胜。

道都而来者,见其为宽闲之土而乐之。

岂特人情倦于其所餍,□欣于其所未足耶?此照碧堂之所以为胜也。

②宋为本朝始基之地,城南有湖五里,前此作堂城上以临之,岁久且圮。

今南丰曾公始新而大之。

横七楹,深五丈,自东诸侯之宅,无若此者。

先是,南都岁赐官僚钱七千缗,公奉己约,故能有余,积以营斯堂,屹然如跳出堞上,可以放怀高蹈,寓目而皆适。

③后补之谪官于宋,登堂必慨然怀公,抚槛极目,天垂野尽,意若遐骛太空者。

花明草薰,百物媚妩,湖光弥漫,飞射堂栋。

长夏畏日,坐见风雨自堤而来,水波纷纭,柳摇而荷靡,鸥鸟尽舞,客顾而嬉,悠然不能去。

盖不独道都而来者以为胜,虽餍于吴楚登览之乐者,度淮而北,至此亦踌躇徘徊而喜矣。

④夫人之感于物者同,而所以感者异。

斯须之顷,为之易意,乐未已也,哀又从之。

公与补之俱起废,而公为太史氏,补之亦备史官,间相与语斯堂,属补之记之。

⑤补之尝论,昔人所馆,有一日必葺,去之如始至者;有不扫一室者。

夫一日必葺,以为不苟,于其细则将推之矣;不扫一室,以为有志,于其大则不可必卒之。

盖其成功有命,则婼①与蕃②之贤,于此乎未辨。

公则曰:“吾何有于是,从吾所好而已矣。

”⑥公名肇,字子开,文学德行,事君行己,为后来矜式。

其出处在古人中,其欲有为在天下后世,其卷而施之,一郡不以自少而以自得,又乐与人同者如此。

堂不足道也。

【注】①婼:叔孙婼,据载“叔孙诺所馆者,虽一日,必葺其墙屋,去之如始至。

”②蕃:陈蕃,即前文中“不扫一室者”,后用“陈蕃室”借指胸怀天下者的居室。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而B.其C.夫D.以22.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照碧堂原本建在城墙上,下临湖水,年久失修。

B.交代了堂的规模之大,自古无诸侯宅第比得上。

2024届北京市九区高三一模(4月)分类汇编:文言文文本阅读(教师版)

2024届北京市九区高三一模(4月)分类汇编:文言文文本阅读(教师版)

2024届北京市九区高三一模(4月)分类汇编:文言文文本阅读(教师版)一、【2024海淀区高三一模】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共18分)臣闻仲尼之.称管仲曰:“夺伯氏骈邑三百,饭蔬食,没齿无怨言。

”又读《蜀志》,其言诸葛孔明迁李平、殛廖立,及孔明既死,而此二人皆哭泣有至死者。

臣每读其书至此,未尝不嗟叹古人之不可及,而窃悯今世之不能也。

夫为天下国家,惟刚者能守其法,而公者能以刚服天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天下者,天子之天下也。

赏罚之柄、予夺之事,其出于天子,本无敢言者。

惟其不公,故有一人焉,受戮而去,虽其当罪,而亦勃然有不服之心。

而上之人虽.其甚公于此,而亦畏其不服,而不敢显然明斥其罪。

故夫天下之不公,足以败天下之至刚,而天下之不刚,亦足以破天下之至公。

二者相与并行,然后可以深服天下之众。

方今海内治安,外无诸侯之虞.,而内无执政之患。

然臣窃观之.于政令刑赏之际,常若有所畏而不敢自必者。

此其.故何也?夫朝廷之臣,无罪而留,有罪而黜,此为臣之常也。

故其.有罪,以为当黜,则官必削;以为不当黜,则无故而置之外地,犹为不可也。

今有罪而推之于外,反从而增其爵秩,是将以为赏耶?为刑耶?是不可得而知也。

盖曰:“姑以镇抚其耿.耿.之意。

”彼其失为近臣而去也,虽.赐之千金,而犹有所慊然..于其心。

且天下之罪人,而皆欲满其所怀,则为天子安可以有所刑戮哉?然而事之所不平者,又非特如此也。

黜之者一人,则必有排而辨之者一人,以为黜者之有所不悦乎其辨之者也,而使与之皆黜。

夫此二人,其罪果谁在乎?以.其言而黜人,亦以其言而黜之,是为黜者报仇耳。

是以天下虽无强臣之灾,而臣下窃揣天子之心,皆有所持而邀之,此其弊始于执之不刚,而成于守之不公。

《诗》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

唯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

不侮鳏寡,不畏强御。

”夫人惟能不侮鳏寡也,而后能不畏强御。

臣故曰:惟公者能以刚服天下,此其势然也。

2024上海各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汇编《文言文二》

2024上海各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汇编《文言文二》

2024高三一模文言二汇编【24一模徐汇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3题。

(11分)与曹操论盛孝章□[汉]孔融①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五十之年,忽焉已至。

公为始满,融又过二。

海内知识,零落殆尽。

惟会稽盛孝章尚存。

其人困于孙氏①,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

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永年矣!②《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②不能救,则桓公耻之。

”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

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③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③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

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

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

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

正之之术,实须得贤。

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

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

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

因表不悉。

[注]①困于孙氏:孙策平定吴会后囚禁了盛孝章。

②桓公:春秋时五霸之一。

据《明本志令》记载,曹操素以桓公自居。

③吾祖:我的祖先孔丘。

孔融是孔丘二十世孙。

④绝足:喻指千里马。

20.通览全文,填入本文标题方格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1分)A.疏B.表C.序D.书21.以下对第①段内容的概述,其中不能引发曹操共情的一项是()。

(2分)A.知交都年过半百B.在世知交已甚少C.与盛孝章私交深D.盛孝章身陷困境22.结合注释,分析第②段引用《春秋传》的意图。

(3分)23.为达到“欲公崇笃斯义”的目的,第③段行文在前两段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5分)20.(1分)D21.(2分)C21.22.(3分)引用齐桓公因没能救援被灭亡诸侯觉得耻辱的史例,借助曹操以桓公自居的说辞,激励他不得不担负起援救身处危境贤才的道义。

(沪)一篇文言文二《庐陵所居石室记》(学生教师版)

(沪)一篇文言文二《庐陵所居石室记》(学生教师版)

(沪)一篇文言文二《庐陵所居石室记》(学生教师版)目的本文档的目的是介绍《庐陵所居石室记》这篇文言文二文章的学生教师版本,以提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文章摘要《庐陵所居石室记》是文言文二课程中的一篇重要文章。

它描绘了作者在庐陵石室中的居住经历,生动地展现了他对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观察与思考。

这篇文章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备受赞誉。

文章特点《庐陵所居石室记》具有以下特点:- 语言优美:文章运用了精炼而华丽的文言文风格,给人以饱满的美感。

- 描述生动: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事例,将读者带入他所居住的庐陵石室,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 内容丰富:文章不仅叙述了作者在石室中的居住环境和感受,还融入了对庐陵地区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观察和思考。

学生教师版本学生教师版本的《庐陵所居石室记》在保留原文魅力的同时,注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和技巧。

以下是学生教师版本的一些特点:- 注解和注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和深层含义,学生教师版本添加了详细的注解和注释,对关键词汇、复杂句式和文化背景进行解释。

- 练和答案: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学生教师版本提供了相关练题和答案,供学生进行自主练和检验。

- 辅助材料:除了文章本身,学生教师版本还提供了相关的辅助材料,如词表、翻译和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文章。

使用建议教师和学生在使用《庐陵所居石室记》学生教师版本时,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研究动力。

- 学生可以积极阅读原文,并结合学生教师版本中的注解和注释进行理解,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

- 学生还可以利用学生教师版本提供的练题进行巩固和检验,以提高自己对《庐陵所居石室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结论《庐陵所居石室记》是一篇值得学生和教师深入研究和探讨的文言文二文章。

学生教师版本通过添加注解、提供练习和辅助材料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和技巧,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和兴趣培养。

(沪)一篇文言文二《学舍记》(学生教师版)

(沪)一篇文言文二《学舍记》(学生教师版)

(沪)一篇文言文二《学舍记》(学生版)《学舍记》五、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

(12分)学舍记(北宋)曾巩①予幼则从先生受书,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

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①。

②而是时,家事亦滋出。

由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谯、苦、淮、汴、睢、泗,出于京师;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会稽之山,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而望洞庭,转彭蠡,上庾岭,由浈阳之泷,至南海上。

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

蛟鱼汹涌湍石之川,巅崖莽林貙虺之聚,与夫雨旸寒燠、风波雾毒、不测之危,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以勤也。

衣食药物,庐舍器用,箕筥碎细之间,此予之所经营以养也。

天倾地坏②,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遘祸③而忧艰④也。

太夫人所志,与夫弟婚妹嫁,四时之祠,属人外亲之问,王事之输,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

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其一二之粗也。

得其闲时,挟书以学,于夫为身治人,世用之损益,考观讲解,有不能至者。

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为并,以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视而嗟也。

③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

或疾其卑,或议其隘者,予顾而笑.曰:“是予之宜也。

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

予之卑巷穷庐,冗衣砻饭⑤,芑苋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⑥其志而有待也。

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

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

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遂历道其少长出处,与夫好慕之心,以为《学舍记》。

【注】①并:比肩。

②天倾地坏:喻指父亲去世。

③遘(gòu)祸:遭遇祸患。

④忧艰:指居父母之丧。

⑤冗衣砻饭:粗劣的衣服和糙米饭。

⑥遂:符合。

2018年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二)

2018年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二)

2018年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二)【长宁嘉定】治生说(清)汪琬①治生之家,未有急于治田亩者也。

劳劳然春而播之,夏而耕之,秋而获之。

惟其家有积谷,然后可以贸易百物。

于是金玉锦绣之货,饮食器用之需,旁及于图书、彝鼎、稀有难得之玩,皆可不劳而坐致之,故擅富名于天下。

不幸而有不肖者出,厌其耕获之勤以费也,遂尽斥其田亩以委之于人,虽然有所蓄,已不足以给朝夕而谋衣食矣,况望其致富哉?②为学亦然。

举凡诗书、六艺、诸子百家,吾所资以为文者,亦如富家之有田亩也,故必惫精竭神以耕且获于其中。

惟其取之也多,养之也熟,则有渐摩①之益,而无剽贼②之疵;有心手相应之能,而无首尾舛互之病;浩乎若御风而行,沛乎若决百川四渎而东注。

其见于文者如此,则亦庶几乎其可也。

彼不能力求乎古人而思欲苟营而捷得之,于是取之者少,则剽贼之疵见;而养之者疏,则舛互之病生。

以此夸耀于人,与不肖子之弃田亩何以异哉?③《记》曰“无剿说③,无雷同。

”必则④古昔,称先王。

今之学者,可谓剿说矣,雷同矣!骤而告之□古昔、先王,不将骇然而疑,哗然而笑,群以为愚且迂者乎?嗟乎!使吾之说而不愚不迂,又何以自异于今之学者?故书此以自勉。

[注]①渐摩:渐仁摩义,即以仁惠浸润着,以节义砥砺着。

②剽贼:窃取别人的陈言。

③剿说:窃取别人的言论而为己说。

④则:效法。

2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以B.乃C.其D.于2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提出治生不能急于治田亩的观点,列举生活常识,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

B.提出治生不能急于治田亩的观点,从耕种之劳和收获之大两方面来阐述。

C.提出治生要以田亩为本的观点,以治田亩者轻松贸易百货的事实来阐述。

D.提出治生要以田亩为本的观点,以百货所得都必源于田亩的事实来阐述。

2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学不能只是学习古人而忽视自己的能力。

B.为学如果不随意地经营就能很快地有收获。

(沪)一篇文言文(二)2《永州龙兴寺西轩记》(学生教师版)

(沪)一篇文言文(二)2《永州龙兴寺西轩记》(学生教师版)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

(12分)永州龙兴寺西轩记(唐)柳宗元①永贞年,余名在党人,不容于尚书省。

出为邵州,道贬永州司马。

至则无以为居,居龙兴寺西序①之下。

余知释氏②之道且久, 所愿也。

然余所庇之屋甚隐蔽,其户北向,居昧昧也。

寺之居,于是州为高。

西序之西,属当大江之流;江之外,山谷林麓甚众。

于是凿西墉③以为户,户之外为轩,以临群木之杪④,无不瞩焉。

不徙席,不运几,而得大观。

②夫室,向者之室也;席与几,向者之处也。

向也昧而今也显,岂异物耶?因悟夫佛之道,可以转惑见为真智,即群迷为正觉⑤,舍大暗为光明。

夫性岂异物耶?孰能为余凿大昏之墉,辟灵照⑥之户,广应物之轩者,吾将与为徒。

遂书为二:其一志诸户外,其一以贻巽上人⑦焉。

[注]①西序:西厢房。

②释氏:释迦牟尼,这里指佛教。

③墉:墙。

④杪:树梢。

⑤正觉:佛教中指大觉悟。

⑥灵照:谓神灵光辉照耀。

⑦巽上人:指龙兴寺僧人重巽。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固B.岂C.以D.亦2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叙述了作者贬官到永州的不幸遭遇。

B.没有居住之地,就住在寺庙西厢房。

C.居所隐蔽不为人知,适合隐居生活。

D.寺庙居永州高处,西面有大江山谷。

23.分析第②段两处画线句的作用。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章第①段记叙,第②段议论,分析这两段文字如何做到叙议结合。

(沪)一篇文言文二《答湖广巡按朱谨吾辞建亭》(学生教师版)

(沪)一篇文言文二《答湖广巡按朱谨吾辞建亭》(学生教师版)

(沪)一篇文言文二《答湖广巡按朱谨吾辞建亭》(学生版)(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3分)答湖广巡按朱谨吾辞建亭张居正①承示欲为不谷①作“三诏亭”,以彰天眷,垂有永,意甚厚。

但数年以来,建坊营作,损上储,劳乡民,日夜念之,寝食弗宁。

今幸诸务已就,庶几疲民少得休息,□无端又兴此大役,是重困乡人,益吾不德也。

②且古之所称不朽者三②,若夫恩宠之隆,阀阅之盛,乃流俗之所艳,非不朽之大业也。

吾平生学在师心,不祈人知,不但一时之毁誉,不关于虑,即万世之是非,亦所弗计也,况欲侈恩席宠以夸耀流俗乎?使后世诚有知我者,则所为不朽,固自有在,岂藉建亭而后传乎?③露台百金之费,中人十家之产,汉帝犹且惜之,况千金百家之产乎?当此岁饥民贫之时,计一金可活一人,千金当活千人矣!何为举百家之产、千人之命,弃之道旁,为官使往来游憩之所乎?④且盛衰荣瘁,理之常也。

时异势殊,陵谷迁变,高台倾,曲池平,虽吾宅第且不能守,何有于亭?数十年后,此不过十里铺前一接官亭耳,乌睹所谓“三诏”者乎?此举比之建坊表宅,尤为无益。

已寄书敬修儿达意官府,即檄已行、工作已兴,亦必罢之。

万望俯谅。

【注】①不谷:张居正自称。

②不朽者三:古人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乃B.虽C.既D.亦22.依据文意,朱谨吾提请修建三诏亭的主要理由应该是()。

(2分)A.“以彰天眷,垂有永”B.“诸务已就,庶几疲民少得休息”C.“侈恩席宠以夸耀流俗”D.“为官使往来游憩之所”23.对第④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一切亭台都会倒塌,没有建造的必要。

B.牌坊意义胜于官亭,倒有建造的必要。

C.更多官亭陆续修建,三诏亭并不出众。

D.即使修亭已经开始,也务必停止工程。

24.张居正拒绝修建三诏亭,语气严峻,请从用词和句式的角度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4分)25.综观全文,概括张居正辞建三诏亭的理由。

(4分)(沪)一篇文言文二《答湖广巡按朱谨吾辞建亭》(教师版)(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2024届湖北高三上1月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师生版):文言文阅读

2024届湖北高三上1月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师生版):文言文阅读

2024届湖北部分地区高三第一学期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湖北省部分市州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

如此则白黑分矣。

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

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馀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

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

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角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节选自《韩非子・用人》)材料二赵简子之子,长日伯鲁,幼日无恤。

将置后,不知所立。

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臣光日: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节选自《资治通鉴》)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专题02双文本文言阅读(讲义)(教师版)

专题02双文本文言阅读(讲义)(教师版)
重视社会热点,重视立德树人。2023新高考全国Ⅱ卷重视军事韬略,重视强军,体现社会热点;2023全国乙卷和2023新课标全国Ⅰ卷重视法治思想,重视奖罚分明,强调思辨性;2023全国甲卷节选《隆平集·儒学行义》千古名臣,青年榜样,立德树人。
三.备考策略:
对策一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一轮复习教材,每天一句翻译,每周两段翻译,每周一篇完整文言文习题训练;重视小段文字断句翻译训练,提高时效。(高中语文阅读写作与备考)
对策五善用并依托教材,内外兼顾,课本是教师教学的范本,也是考试出题的依据。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依旧立足课本知识,其中所考查的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内在含义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相应落脚点。一轮复习讲究夯实基础,因此回归课本是复习的要点,学生要系统复习课本中所有的文言文。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文言文时,可以要求学生读课本中的文言文,包括课文和注释,并梳理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引导学生巩固课本中的文言文知识,并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文言知识积累本,进行分类积累,利用每天的早读时间进行诵读,并在课堂上进行抽查。
教材与题型的关联。无论从新题型断句的主观化,还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翻译,在课本上都能找到讲解和练习,所以可见新高考更加注重教考融合,可以指导教学。比如:古今词义联系与区别在必修上P127,文言实词的积累和一词多义在必修下P18,文言断句和翻译在必修下P152-153,文言虚词在选择性必修上P53,文言句式(三种常见的句式)在选择性必修中P99-100。
对策二重视教材,重视基础。重视实词虚词句式与文化常识与教材的关联,不要被联考习题重练;训练是为了巩固教材,培养能力;巩固教材为了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不能教材与练习两张皮。
高中课本中的选修和选择性必修篇目都是编写者从历代名家名篇中精心挑选、编排出来的,符合高中生认知和接受的规律,每一篇目均有重点词汇的注释、句子的翻译、语意的理解、文化常识,也有单元学习提示、研习任务,还有活动内容,这些均不能忽略。要练习积累掌握文言词汇,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重点是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的记忆。以字词句的积累为突破口,掌握特殊句式、固定句式,由“言”及“文”,了解文章意旨、文化之道。再者,还要有计划阅读课外文章,如《古文观止》《世说新语》《资治通鉴》等都是很好的课外读物,通过朗读,既可以提高阅读兴趣,消除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培养文言语感,又检测自己的古文水平,巩固新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导学提纲(二)班级小组姓名评价【学习目标】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家、然、辍、谢)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2、形成结合语境准确、流畅翻译句子的能力。

【使用说明】1、独立完成文言文阅读《司马温公神道碑》,完成后,互相交流,标注出疑问处,以备上课讨论。

2、请同学们务必认真严谨,切不可随意答题。

学习任务1:司马温公神道碑苏轼公讳光,字君实,其先河内人,晋安平献王孚之后,王之裔孙征东大将军阳始葬今陕州夏县涑水乡,子孙因家.焉。

曾祖讳政,以五代衰乱不仕。

祖讳炫,举进士,试秘书省校书郎,终于耀州富平县令。

考讳池,宝元、庆历间名臣,终于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

公始进士甲科,事仁宗皇帝,至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始发大议,乞立宗子为后,以安宗庙,宰相韩琦等因其言,遂定大计。

事英宗皇帝,为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论陕西刺义勇为民患;及内侍任守忠奸蠹,乞斩以谢天下,守忠竟以谴死。

事神宗皇帝,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西戎部将嵬名山欲以横山之众降,公极论其不可纳,后必为边患。

已而果然。

及王安石为相,始行青苗、助役、农田水利,谓之新法,公首言其害,以身争之。

当时士大夫不附安石,言新法不便者,皆倚公为重。

帝以公为枢密副使,公以言不行,不受命。

乃以为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遂以留司御史台及提举崇福宫,退居于洛十有五年。

及上即位,太皇太后摄政,起公为门下侍郎,迁正议大夫,遂拜.左仆射。

公首更诏书以开言路,分别..邪正,进退其甚者十余人。

旋罢保甲、保马、市易及诸道新行盐铁茶法,最后遂罢助役、青苗。

而公卧病,以元佑元年九月丙辰,薨于位,享年六十八。

太皇太后闻之恸,上亦感涕.不已。

二圣皆临其丧,哭之哀甚,辍视朝。

赠太师、温国公,襚以一品礼服,谥曰文正。

官其亲属十人。

公娶张氏,礼部尚书存之女,封清河郡君,先公卒,追封温国夫人。

以元佑三年正月辛酉,葬于陕之夏县涑水南原之晁村。

上以御篆表其墓道,曰忠清粹德之碑,而其文以命臣轼。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1.请写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4分)①子孙因家.焉家:②遂拜.左仆射拜:③分别..邪正分别:④上亦感涕.不已涕: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已而果然.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B.守忠竟以.谴死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C.后必为.边患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D.退居于.洛十有五年亦将有感于.斯文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光祖先是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祖上历代为官,父亲司马池是宝元、庆历间名臣,曾经做过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

B.司马光是北宋名臣,侍奉过仁宗、英宗、神宗等多位皇帝。

他为政敢于进谏,坚持自己的主张,大力打击任守忠等奸恶之人。

C.司马光极力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后遭外放,并曾经退居洛阳十五年。

在被太皇太后起用后,迅速废除了许多新法政策。

D.司马光逝世后,朝廷给予他高规格的丧仪,皇上亲笔用篆字书写碑名,将碑立在他的墓道上以示表彰,并让苏轼撰写碑文。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当时士大夫不附安石,言新法不便者,皆倚公为重。

(3分)(2)二圣皆临其丧,哭之哀甚,辍视朝。

(3分)学习任务2:①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人。

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

为人朴且率,自信,无少矫厉。

师河南穆伯长。

伯长性庄严寡合,虽挺之亦频在诃怒中。

挺之事先生益谨。

尝与参校柳文者累月,卒能受《易》。

②挺之初为卫州获嘉县主簿,权共城令。

所谓康节先生邵尧夫者,时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布裘菜食,且躬爨以养其父。

挺之叩门上谒劝其习性命之学。

康节谨拜,悉受业。

世所谓康节先生之《易》者,实受之挺之。

③挺之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调。

或惜之,则曰:“宜少贬以荣进。

”友人石曼卿独曰:“时不足以容君,君盍不弃之隐去?”再调孟州司法参军。

时范忠献公守孟,亦莫之知也。

忠献初建节钺守延安,送者不用故事,出境外。

挺之独别近郊。

或病之,谢曰:“故事也。

”居顷之,忠献责安陆,独挺之见之洛阳。

前日远境之客,无一人来者。

忠献于是乎恨知挺之之晚。

④友人尹师鲁以书荐挺之于叶舍人道卿,因石曼卿致之曰:“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

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吾所敢品目。

而安于卑位,颇无仕进意,人罕能知之。

其才又达世务,使少用于世,必过人远甚。

幸其贫无赀,不能决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

”曼卿报师鲁曰:“今之业文好古之士至鲜,且不张,苟遗若人,其学益衰矣,是师鲁当尽心以成之者也。

吾素不喜屈谒贵仕,以挺之书,凡四五至道卿之门,通焉而后已。

道卿且乐荐之,以是不悔。

”挺之遂得应铨新格,改大理寺丞。

会曼卿与龙图阁直吴学士遵路调兵河东,辟挺之泽州佥署判官。

于是泽人刘仲更从挺之受历法,世称刘仲更之历,远出古今。

在泽,转殿中丞,丁母忧。

甫除丧,暴卒于怀州守舍。

时友人尹子渐守怀也,子渐哭挺之过哀感疾,不逾月亦卒。

挺之葬青社。

(选自赵与时《宾退录》,有删改)5.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卒能受《易》受:传授B. 因石曼卿致之曰因:通过C. 曼卿报师鲁曰报:上报D. 丁母忧,甫除丧丁:遭逢6. 下面与李挺之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 李挺之恭敬地侍奉经常怒斥他的师长河南穆伯长。

B. 李挺之被邵尧夫成功劝说学习关于万物的“性命之学”。

C. 范忠献被责守安陆,只有李挺之一人赶到洛阳见他。

D. 刘仲更的历法远出古今,跟李挺之传授有密切关系。

7. 第④段中,尹师鲁、石曼卿竭力推荐李挺之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

(3分)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挺之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调。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病之,谢曰:“故事也。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幸其贫无赀,不能决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标巩固】一、自查自纠二、解释加点字1、守忠竟.以谴死2、乃以为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3、挺之初为卫州获嘉县主簿,权.共城令。

4、辟.挺之泽州佥署判官。

5、甫.除丧,暴卒于怀州守舍。

三、翻译句子1、时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布裘菜食,且躬爨以养其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忠献初建节钺守延安,送者不用故事,出境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反思总结:1.①安家;②授予官职;③区分辨别;④流泪。

2.B.(B.介词,因为。

A.代词,这样/ 助词,……的样子。

C.动词,成为/介词,对。

D.介词,到、在/介词,对。

)3.A (“祖上历代为官”错,司马光的曾祖父“以五代衰乱不仕”)4.(1)当时不依附王安石,说新法不当的士大夫们,都倚仗司马光把他作为重要依靠。

(定语后置、“倚公为重”、句子通顺各1分)(2)太皇太后和皇帝都亲临司马光的丧礼,为他哭泣,十分哀痛,停止了上朝。

(“临其丧”、为动用法、“辍”各1分)参考译文:司马公名光,字君实,他的祖先是河内人,晋代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代,司马孚的孙子征东大将军司马阳当初安葬在现在陕州夏县的涑水乡,子孙们就安家在那里。

司马光的曾祖父名政,因为五代时期社会混乱而没有做官。

祖父名炫,考取了进士,被任用为秘书省校书郎,最后官至耀州富平县令。

父亲名池,是宝元、庆历年间的名臣,最终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侍制。

司马光开始时考中进士甲科,侍奉仁宗皇帝,官至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最初提出对国家大事的建议,请求立长房长子为继任者,来使国家安定。

宰相韩琦等人根据他的意见,最终定下了这件大事。

司马光侍奉英宗皇帝,做了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

司马光议论到陕西时指责“义勇”成为老百姓的祸患;后来内侍任守忠作奸为害,司马光恳求朝廷杀了他来向天下人谢罪,任守忠最终因为(司马光的恳求)被贬而死。

司马光侍奉神宗皇帝,做了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西戎部将嵬名山想要率领横山的部众投降,司马光极力强调不能接纳嵬名山,如果接纳了将来一定成为边境的祸患,后来果然这样。

等到王安石做了宰相,王安石开始推行青苗法、助役法、农田水利法等等,称它们叫新法。

司马光第一个指出新法的危害,用身家性命来争论。

当时不依附王安石,说新法不当的士大夫们,都倚仗司马光把他作为重要依靠。

皇帝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因为自己言论没有被采纳,不接受任命。

皇帝就任命他为端明殿学士,外放掌管永兴军,他就以留司御史台和提举崇福宫的身份,退出政坛居住在洛阳十五年。

等到现在的皇帝(哲宗)即位,太皇太后摄政,起用司马光做门下侍郎,又升任正议大夫,最终授予左仆射的职务。

司马光首先请求皇帝重新下诏书来打开言路,区分辨别奸邪和正直的官吏,提拔、斥退十几个比较突出的人。

很快取消了保甲法、保马法、市易法以及诸道新行的盐铁茶法,最后废除了助役法、青苗法。

不久司马光生病卧床,在元祐元年九月丙辰日,在职位上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太皇太后听说了他去世的消息后十分哀痛,皇上也感伤流泪不止。

太皇太后和皇帝都亲临司马光的丧礼,为他哭泣,十分哀痛,停止了上朝。

(朝廷)追赠司马光为太师、温国公,赠予他一品礼服(入殓),谥号为“文正”。

让他的十个亲属做官。

司马光娶了张氏,她是礼部尚书张存的女儿,封为清河郡君,她在司马光之前去世,(朝廷)追封她为温国夫人。

在元祐三年正月辛酉日,司马光被安葬在陕州夏县涑水南面的晁村。

皇上亲笔用篆字书写碑名,将碑立在他的墓道上以示表彰,碑名是“忠清粹德之碑”,并让我撰写碑文。

5.C(回复,答复)6.B(邵尧夫被李挺之成功劝说。

)7.才华超众(有学问,有才干);人品好(安于卑位,不张);人罕能知之。

一点1分。

8.(1)(3分)挺之的器量很大,世上很难有懂他的人,(他)漂泊失意,很久都不能升职。

(“难乎识者”的主语,1分,“栖迟”漂泊失意,1分。

语意通顺1分。

)(2)(3分)有人诟病非议他,挺之告诉他们说:“这是旧例。

”(“病”诟病,1分;“谢”告诉,1分;“故事”,旧例,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