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性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 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 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脉沉无力等 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能够减轻或消除 寒证的药物
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
一 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 般 性属寒凉 来 讲 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
回阳救逆等作用的药物
性属温热
•药性寒热与治则: •《本经》提出‚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素问· 至真要大论》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指出了药性寒热与治则的关系。 •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这是临床用 药的一般原则。
第二节 五味
Five Flavours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药 物和食物的滋味不止五种,辛甘酸苦咸是五种 最基本的滋味。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由于长 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 系,故习称五味。
苦味
咸味
多含生物碱、甙类、或苦味质等
多含无机盐碱类
气与味的关系
natures and Flavours
1.气味相同的药物,往往作用相近
气同味异 2.气味不同的药物,作用则显著不同 气异味同 3.一药兼有数味,表明该药作用范围较广。
气同味异: 黄连、浮萍都为寒性
黄连苦寒,可清热燥湿 浮萍辛寒,则发散风热
有毒药物使用注意:
1.严格控制剂量。
2.注意正确用法:有的宜入丸散,不宜煎服;
有的只供外用,禁止内服; 有的入汤剂当久煎等。 3.遵守炮制工艺,利用合理配伍,避免配伍禁忌。
归 经
黄芩入肺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连入心、胃经
黄柏入肾经
一种药物可以归入数经,说明此药物作用范围较广, 对数经都有治疗作用。

清热泻火药:石膏归肺、胃二经, 说明石膏既能清肺热,也能清胃热。 补气药:党参归脾肺二经, 说明党参既能补脾气,也能补肺气。
归 经
掌握归经,有助于临床用药的准确性。
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 葛根、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
具有升阳、发散、散寒、涌吐等作用 降是下降 沉是内行泻利 都主下行和向内,趋向类似
具有潜阳、降逆、清热、渗湿、泻下等作用。
“同病位,异病势”
同病位 : 凡病变部位在上在表的,宜升浮而不宜沉降。
如外感风寒表证,当用麻黄、桂枝等升浮药来治疗。
凡病变部位在下在里的,宜沉降而不宜升浮。
如肠燥便秘的里证,当用枳实、大黄等沉降的药物来治疗。
第一节 四气
Four Natures
四 气 即 寒 热 温 凉 (Cold, Hot, Warm,
Cool) 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
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
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四气
•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 •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即在共同性质中有程度上的差异。 • 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 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 不同的进一步区分。





辛pungent flavour:

能散、能行
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治疗表证的药物
薄荷
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


木香
红花
甘sweet flavour

人参大补元气
能补、能缓、能和
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熟地滋补精血
饴糖缓急止痛
甘草调和诸药
某些甘味药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如甘草、 绿豆等,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说。
本章重点名词 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 副作用: 关的不适反应。因为一味中药往往有多 种作用,治疗时利用其一种或一部分作 用,其它作用便成为副作用。
毒性反应:
是指用药后引起机体损害性反应。往往 因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 与人的体质因素等也有密切关系。
四 气
五 味
升降浮沉 归 经 毒 性
气异味同:
黄芪甘温,温补阳气
黄芪、石斛都是甘味
石斛甘寒,养阴清热
第三节 升降浮沉
Effects of Lifting, Lowering, Floating and Sinking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于机体上下表里的作用趋向, 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升是上升 浮是外行发散 都主上升和向外,趋向类似
柴胡善治少阳经头痛
吴茱萸善治厥阴经头痛
头痛
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
第五节 毒性
毒性概念
Concepts
Toxicity
《周礼》“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 《景岳全书· 类经》“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 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 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 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欲救其偏,则为气 味之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如‘五常政大论’曰:大毒治 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 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是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 故曰毒药攻邪也。‛ 《本经》提出了‚有毒、无毒‛的区分。 东汉以后的本草著作对有毒药物都标出其毒性。
乌贼骨收敛止血 固精止带
酸味药的作用与涩味药相似而不尽相同。 如:酸能生津,酸甘化阴等皆是涩味药所不具备的作用。
苦bitter flavour: 能泄、能燥、能坚
泄,指通泄
大黄泻下通便
杏仁降泄肺气 寒性苦燥药如黄连、黄柏 温性苦燥药如苍术、厚朴
燥即燥湿,用于湿证。
苦能坚阴,是指‚泻火以存阴‛
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相火亢盛 。
第四节 归经
Channel Tropism
归经是说明某种药物对某经(脏腑经络)或 某几经的病变起着明显或特殊的选择性作用, 而对其它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也就是 指明药物治病的适应范围。
金元时期, 张元素《珍珠囊》《脏腑标本药式》 发明了药物归经理论。
实践依据: 药物的治疗作用。
理论依据:脏腑经络学说
总结出五味的 用药理论。
即不同味道的药物 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五味的理论一旦形成,其含义超过了直接的
舌觉,把具有‚收涩‛作用的药物,统称为酸
味;具有‚软坚‛作用的药物,统称为咸味等。
就形成‚本草记载与实际口尝不相符合‛的情 况。
实践概括
五味
用药理论
药味不同
辛味 甘味 酸味
化学成分不同 治疗作用不同
多含有挥发油 多含糖类 多含鞣质有机酸等
“诸子皆降,牛蒡子独升。”
有些特殊性质的药物: 旋复花、丁香花、番泻叶其性反降。 蔓荆子、牛蒡子其性反升。
影响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炮制Preparation
炮制的第三个目的‚改变药物的性能和功效‛。
“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配伍Compatibility
在复方中, 升浮的药物同较多较强的沉降药配伍时,则随之下降; 沉降的药物同较多较强的升浮药配伍时,则随之升浮。
平性药,是其寒热偏性不明显,实际上也有 偏温偏凉的不同,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 未超出四性的范围。
故四性从本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 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故药 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能够减轻或消除 热证的药物 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
第一章 中药的性能
第一节ຫໍສະໝຸດ Baidu四气
第二节 五味
第三节 升降浮沉 第四节 归经 第五节 毒性
本章重点名词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的高度概括。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药性理 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 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中药的性状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的形状、颜色、气味、 滋味、质地等。是以药材为观察对象的。
酸sour flavour:

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
能收、能涩,
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 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证。
五 倍 子 涩 肠 止 泻
乌梅敛肺止咳 涩肠止泻
涩puckery flavour:
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

龙骨 涩精 牡蛎
赤石脂、禹余粮涩肠止泻
莲子 固精止带
咸salty flavour:
能软、能下
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病证。

海藻、昆布消散瘰疬
鳖甲软坚消癥
芒硝泻下通便
淡tasteless flavour:

能渗、能利
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
五味最初以口尝而得, 发现药物的味和它们的功用之间 有一定联系。
“同病位,异病势”
异病势:
若病势上逆的,宜降而不宜升。
如肝火上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头晕,当用石决明、牡 蛎、龙胆、夏枯草等沉降药物以清热降火、平肝潜阳。
若病势下陷的,宜升而不宜降。
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当以升麻、柴胡、黄芪等 升浮药物以益气升阳。
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质地的关系
1.与性味的关系
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具有升浮的作用。(阳)
凡味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具有沉降的作用。(阴)
2.与药物质地的关系
凡质轻的药物,如植物的花、叶类药材,大都能够升浮。 凡质重的药物,如植物的根茎、果实、种子类,矿物类、 介壳类药材,大都能够沉降。
There are some exceptions. “诸花皆升,旋复花独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