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 吸 机 的 撤 离 及 困 难 脱 机 的 对 策
呼吸机的撤离及困难脱机的对策

呼吸机的撤离及困难脱机的对策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ICU 陈裕胜一、呼吸机的撤离机械通气的撤离是指行机械通气患者在原发病得到控制,通气与换气功能得到改善后,逐渐地撤除机械通气对呼吸的支持,使患者恢复完全自主呼吸的过程简称撤机.机械通气的撤离过程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当导致呼衰的病因好转后,应尽快开始撤机.延迟撤机将增加医疗费用和机械通气并发症的发生,过早撤机又可导致撤机失败,增加再插管率和病死率.1 、积极地为撤机创造条件一旦病人上机,除了有效纠正引起呼吸衰竭的直接原因外,还应从保持呼吸中枢驱动力,改善外周呼吸肌肌力和耐力,降低呼吸前、后负荷等多个环节创造条件,积极地为撤机创造条件.1有效地纠正引起呼吸衰竭的直接原因:是撤离机械通气的首要条件.只有在这一条件具备后,才可以考虑撤机问题.2促进、改善患者呼吸泵的功能.a、保持患者呼吸中枢适宜的神经驱动力.撤机前应使患者有良好的睡眠,尽量避免使用镇静剂;纠正代谢性碱中毒,以免反射性地引起肺泡通气量下降;纠正感染中毒、电解质紊乱等原因所致脑病.b、纠正引起呼吸肌肌力下降或呼吸肌疲劳的因素.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常存在营养不良,使呼吸肌能量供应不足,肌力下降并会导致呼吸肌萎缩,使呼吸肌难于适应撤机时的负荷增加.在机械通气中积极、适量地补充营养,将对保持呼吸肌功能有极大帮助.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亦常合并呼吸肌的废用性萎缩.在病情允许并注意避免呼吸肌疲劳的前提下,及早改用部分通气支持,加一部分呼吸负荷于患者呼吸肌,有助于防止呼吸肌的废用性萎缩.低钾、低镁、低磷、低钙血症会影响呼吸肌的收缩功能,需积极纠正.维持良好的循环功能和氧输送能力是撤机的重要前提条件.一般认为撤机前患者的血压、心率、心输出量宜基本在正常范围并保持稳定,无心律失常,外周灌注良好,血红蛋白含量不宜低于100g/L.低氧、高碳酸血症、酸中毒将使呼吸肌肌力下降,需根据患者的背景疾病情况将其维持在一个可以耐受的范围内.3 减小呼吸负荷和呼吸功耗.a、减小呼吸阻力减小患者气道阻力.减小人工气道及呼吸机气路阻力:小口径气管插管会明显增加气流阻力,需尽可能采用大口径导管;呼吸机管道过细或过长及某类型的湿化器对气道阻力有较大影响,需尽量调换;呼吸机参数中吸气流速设置过低将增加吸气做功;有条件采用流量触发型或有2功能的呼吸机,有助于减少患者呼吸功耗.减小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PEEPi的存在会引起吸气功耗增加.减小PEEPi主要方法是加用一个小于PEEPi水平的PEEP,可以起到降低吸气做功和延缓呼吸肌疲劳的作用.另一种减小PEEPi的方法为改善通气后使呼吸频率降低,呼气时间延长而起到降低PEEPi的作用.b、减少呼吸前负荷发热、感染中毒、代谢性酸中毒会明显增加氧耗和二氧化碳产生量,使通气量增加,呼吸负荷加大,撤机前应努力纠正.避免热量摄入过多,减少营养成分中碳水化合物比例,适当增加脂肪产热比例,以降低二氧化碳产生量,减小呼吸负荷.4 帮助患者做好撤机的心理准备,取得患者的配合.2 撤离机械通气时机的掌握1 呼吸泵功能判定:下述指标提示呼吸泵功能可基本满足自主呼吸需要,可以考虑撤机:最大吸气负压>20~30cmH2O;肺活量>10~15ml/kg;潮气量>3~5ml/kg理想体重;静息分钟通气量<10L/min,呼吸频率<25~35次/分钟;呼吸形式:浅快呼吸指数f/V T若/<80,提示易于撤机;若为80~105,需谨慎撤机;大于105则提示难于撤机.呼吸频率和呼吸形式是撤机前、中、后均需密切观察的指标.呼吸频率具有对撤机耐受性的综合评价意义;浅快呼吸指数是近年来较受提倡的指标;出现胸腹矛盾呼吸可较为可靠地提示发生了呼吸肌疲劳,需延缓撤机.2气体交换能力的判定:动脉血气指标应在可接受范围:撤机前PO2≥60mmHgFiO2<40%,PO2/FiO2氧合指数>200;撤机前PCO2达基本正常范围30~50mmHg或在患者达缓解期水平,撤机PCO2增高幅度<10mmHg.3 撤机筛查试验:导致机械通气的病因好转或祛除后应开始进行撤机的筛查试验,筛查试验包括4项内容:①导致机械通气的病因好转或被祛除.②氧合指标:PaO2/FiO2≥150~300mmHg;PEEP≤5~8cmH2O;FiO2≤;PH≥;对于COPD 患者:pH>,FiO2<,PaO2>50mmHg.③血流动力学稳定,无心肌缺血动态变化,临床上无明显低血压不需要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或只需要小剂量药物,如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5~10ug·kg-1·min-1.④有自主呼吸的能力.3 、撤机的技术方法1 自主呼吸试SBT:是指运用管或低水平支持的自主呼吸模式或于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病人,通过短时间30分钟~2小时的动态观察,评价患者完全耐受自主呼吸的能力,借此判断撤机成功的可能性.目前较准确的预测撤机方法是3minSBT,包括3minT管试验和CPAP、5cmH2O PSV试验.3min自主呼吸通过后,继续自主呼吸30~120min,如患者能够耐受则可以预测撤机成功.成功者多可耐受撤机,但亦有少部分患者在成功后撤机失败,因此试验结果只能为预测撤机、拔管提供参考.SBT成功的客观指标:动脉血气指标:FiO2<,SpO2≥~;PaO2≥50~60mmHg;pH≥;PaCO2增加≤10mmHg;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HR<120~140次/min且HR改变<20%,收缩压<180~200mmHg并>90mmHg、血压改变<20%,不需用血管活性药;呼吸呼吸频率≤30~35次/min,呼吸频率改变≤50%.SBT失败的主观临床评估指标:精神状态的改变例如:嗜睡、昏迷、兴奋、焦虑;出汗;呼吸做功增加使用辅助呼吸肌,矛盾呼吸.建议:通过撤机筛查试验的患者,应进行SBT.当SBT失败的原因纠正后,每日可进行1次SBT,没有必要1d内多次反复的进行SBT.呼吸系统异常很少在数小时内恢复,1d内频繁的SBT对患者没有帮助.2 以逐渐减少通气支持水平的方式撤机:主要有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方式撤机;压力支持通气PSV方式撤机;SIMV+PSV方式撤机.SIMV方式:撤机时,随着患者自主呼吸功能的恢复,渐减频率,使机械通气在患者呼吸中的成分逐渐减少,自主呼吸成分逐渐增加,直至频率达2~4次/分钟后不再下调,维持2~4小时后若情况稳定,可以脱离呼吸机.PSV:可以根据需要,以一定的吸气压力来辅助患者吸气,帮助克服机械通气管路阻力和增加潮气量.撤机过程中,通过逐渐降低吸气辅助压力的水平来逐渐加大每次呼吸中呼吸肌的负荷,直至最后完全依靠患者的呼吸肌自主呼吸,当吸气辅助压力调至刚可克服通气管路阻力的水平一般为5~6cmH2O左右,稳定4~6小时后即可考虑脱机.SIMV与PSV的结合方式:已成为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撤机手段,它可以使撤机过程更加平稳,尤其适合于撤机指标处于边缘状态的病例.这种方式在强制通气SIMV的间期仍向自主呼吸提供一定水平的吸气辅助压力PSV,撤机开始时将频率调至可使方式提供80%分钟通气量的水平,辅助压力调至可克服通气管路阻力的水平以上至少大于5cmH2O,然后先将的频率下调,当调至0~4次/分后,再将压力水平逐渐下调,直至5~6cmH2O左右,稳定4~6小时后可以脱机.3 有创-无创序贯通气:序贯通气是指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行有创通气后,在未达到拔管-撤机标准之前即撤离有创通气,继之以无创通气,从而减少有创通气时间,与有创通气相关的并发症也因之减少.目前,序贯通气技术在急性加重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中运用较为成功.实施序贯通气的一个关键是正确把握有创通气转为无创通气的切换点.在国内,80%~90%的急性加重是由支气管-肺部感染引起,急性加重患者建立有创人工气道有效引流痰液并合理应用抗生素后,在有创通气6~7天时支气管-肺部感染多可得到控制,临床上表现为痰液量减少、黏度变稀、痰色转白、体温下降、白细胞计数降低、胸片上支气管-肺部感染影消退,这一肺部感染得到控制的阶段称为“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时患者痰液引流问题已不突出,而呼吸肌疲劳仍较明显,需要较高水平的通气支持,此时撤离有创通气,继之无创通气,既可进一步缓解呼吸肌疲劳,改善通气功能,又可有效地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等的发生,改善病人预后.4 拔除气管内导管的时机与方法脱离呼吸机并不就意味着已经具备了拔除气管内导管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导管的条件.拔管前应确认患者咳嗽、吞咽反射正常,可以有效地清除气管内分泌物和防止误吸,无明显的发生舌后坠或喉水肿等可致气道阻塞的临床倾向后方可考虑拔管,否则应继续保留气管内导管一段时间,直至具备上述条件.5、对通过SBT或其它撤机技术的患者在拔管前应评估气道通畅程度和保护能力.气道评估:拔管失败的原因与撤机失败的原因不同.撤机失败常指不能中断呼吸机支持,而拔管失败的原因多见于上气道梗阻或患者气道保护能力差、不能咳痰.气管拔管后上气道梗阻的风险增加与机械通气的时间、女性、创伤和反复性创伤性插管有关.气道通畅程度的评价:机械通气时,将气管插管的气囊放气以检查有无气体泄漏,可以用来评估上气道的开放程度气囊漏气试验.出现拔管后喘鸣的患者可以使用类固醇和或肾上腺素〔也可用无创通气和或氦氧混合气〕治疗,而不需重新插管.如果患者漏气量较低,也可在拔管前24h使用类固醇和或肾上腺素预防拔管后喘鸣.还应注意,漏气量变低可能是由于分泌物在气管插管周围结痂形成外皮所致,而非上气道水肿狭窄.当漏气量低的患者拔管时,应将再插管的设备包括气管切开设备准备好.气道保护能力的评价:患者的气道保护能力对拔管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对患者的气道评估包括吸痰时咳嗽的力度、有无过多的分泌物和需要吸痰的频率吸痰频率应>2h次或更长.在神经肌肉病变和脊髓损伤的患者中,有较好的咳嗽能力时预示可以拔管.6、撤机失败的原因:机械通气大于24h尝试撤机失败的患者,应寻找所有可能引起撤机失败的原因,尤其是那些潜在的、可逆的原因,常见的原因包括:①神经系统因素: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功能失常,可以是结构上的如脑干中风或中枢性窒息,也可以是代谢方面的如电解质紊乱或镇静麻醉状态;代谢性或药物性因素也可导致外周神经功能失常.②呼吸系统因素:呼吸肌方面包括废用性肌萎缩,严重的神经性肌病或药物如神经肌肉阻滞剂、氨基糖甙类药物等导致的肌病等;呼吸负荷增加常见于机体对通气的需求增加和呼吸力学的改变,如严重感染时通气需求增加,肺水肿、炎症、纤维化等导致肺顺应性下降,支气管狭窄、炎症及狭窄的气管插管使气道阻力增加.③代谢因素:营养、电解质和激素都是影响呼吸肌功能的代谢因素.营养不良导致蛋白质分解代谢和肌肉功能的减退,相反,摄食过度使CO2产生过多,进一步增加了呼吸肌的通气负荷,故适当的营养支持能够增加撤机成功率;电解质缺乏也可损害呼吸肌功能,有研究表明,正常血磷水平可增加跨膈压.④心血管因素:对心功能储备较差的患者,降低通气支持可诱发心肌缺血或心力衰竭,其可能的机制包括:自主呼吸时代谢增加使循环的负荷增加:膈肌收缩使血液从腹腔转移至胸腔,导致回心血量增加;胸膜腔负压增加左心室后负荷.⑤心理因素:恐惧和焦虑是导致撤机失败的非呼吸因素.二、呼吸机依赖原因及对策1、对呼吸机产生依赖原因――主要原因:呼吸肌疲劳.呼吸机依赖是病人已具备脱机指征,但脱离呼吸机后不能自行调节,从而干扰并延长了脱机的过程.机械通气患者由于不能说话等原因普遍存在着一些不良心理,如紧张、恐惧、孤独、急躁、忧虑、抑郁、依赖、绝望等情绪给脱机带来不利影响,如引起呼吸衰竭原因长期得不到解决,会使病人对呼吸机产生依赖;如肺部严重病损、功能不全基础上并发严重肺部感染时,容易使患者产生呼吸机依赖.呼吸肌疲劳使呼吸肌做功能力减退,呼吸肌“泵”衰竭是呼吸机依赖产生的主要原因.呼吸肌疲劳是指肌肉在负荷下活动而导致其产生力量和或速度的能力下降,这种能力的下降可通过休息而恢复.与呼吸肌无力的区别在于,后者在充分休息后,肌肉产生力量的能力不能恢复.呼吸肌疲劳的发病机理:a、中枢疲劳:原发性呼吸中枢驱动力不足、中枢驱动下调.b、外周疲劳:可以是神经肌肉兴奋传导障碍,或由于肌肉本身的兴奋收缩偶联障碍所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由于缺氧、酸中毒、营养不良及肺气肿,普遍存在膈肌萎缩,兴奋收缩偶联障碍,导致低频疲劳.c、代谢因素及能量供应不足.缺氧、酸中毒特别是乳酸堆积、低镁、低磷、低钙血症是常见的代谢因素.缺氧、pH值下降、乳酸堆积、贫血、营养不良、糖原减少、ATP及磷酸肌酸浓度下降等都可导致能量供应不足.治疗:a、增强中枢驱动力:因中枢疲劳因素所致者, 呼吸兴奋剂是重要的治疗方法.b、减轻呼吸肌负荷:降低气道阻力、增加肺顺应性;去除增加呼吸肌作功的因素,如发热、低氧、酸中毒、运动等.c、改善呼吸肌的收缩性及耐力:包括营养支持、休息,重症患者应注意供给足够的热量,特别是蛋白质、氨基酸的补充.纠正代谢紊乱因素,如低钾、低镁、低磷、低钙血症及高碳酸血症等.避免:使用降低呼吸肌力的药物.如异搏定、大环内酯类等.d、药物治疗很多药物具有增强呼吸肌收缩力的作用.如氨茶碱、参麦注射液人参、麦冬、β2受体兴奋剂、咖啡因等.临床上,以氨茶碱、参麦注射液较常用.e、呼吸训练及休息 .特殊的呼吸肌训练能增强呼吸肌的张力和耐力.方法有:①呼吸运动锻炼,如腹式呼吸、深慢呼吸、缩唇呼吸等;②体外膈肌起搏.2、对策:存在呼吸肌疲劳,通过撤机筛查试验而不能撤机患者,可采取:a、间断撤机:针对原有慢性肺功能不全,因某种原发病对肺功能损害严重或者是并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病人撤离机械通气的指征和具体指标,虽然已经基本达到,可以采用分次或间断撤离呼吸机的方法;或逐步降低呼吸机支持力度.b、延迟撤机:继续寻找撤机失败原因;改善营养状态,过一段时间后重新进行撤机试验.c、有创-无创序贯治疗.时机的选择.3、长期机械通气PMV的撤机:除非有明确的不可逆疾病证据如高位脊髓损伤或晚期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撤机失败3个月者即为PMV.部分PMV患者通过有计划的锻炼仍有撤机希望,不能撤机的患者应制定终生机械通气方案.PMV患者很少采用每日SBT,常使用辅助通气模式并逐步降低呼吸机条件以锻炼患者的呼吸肌.通常大约在通气支持条件降低到一半时,患者可转换到SBT步骤.撤机锻炼过程中医务人员应留在患者身边,给予心理支持并避免不必要的肌肉疲劳.具体方法如下:第一种叫做顺式呼吸,就是在吸气时把腹部鼓起,呼气时把腹部缩回;第二种叫做逆式呼吸,就是反过来,吸气时将腹部收缩,呼气时再把腹部鼓起.做腹式呼吸时注意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呼吸要深长而缓慢.第二,用鼻呼吸而不用口.第三,一呼一吸掌握在15秒种左右.即深吸气鼓起肚子3—5秒,屏息1秒,然后慢呼气回缩肚子3—5秒,屏息1秒.第四,每次5—15分钟.做30分钟最好.第五,身体好的人,屏息时间可延长,呼吸节奏尽量放慢加深.身体差的人,可以不屏息,但气要吸足.每天练习1—2次,坐式、卧式、走式、跑式皆可,练到微热微汗即可.腹部尽量做到鼓起缩回50—100次.呼吸过程中如有口津溢出,可徐徐下咽.▲。
撤离呼吸机的流程及护理注意事项

撤离呼吸机的流程及护理注意事项(一)、停用呼吸机指征: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停用呼吸机的条件一般包括全身情况好转,内环境混乱得到纠正,器官功能稳定,原发病得到有效控制,呼吸功能得到有效恢复等方面。
如:1、循环状况稳定,如肤色红润,四肢温暖;血压正常,心率正常或无严重心律失常;尿量正常等。
2、呼吸平稳,自主呼吸恢复、有力,能保证足够的通气,呼吸频率<25次/min,潮气量>6ml/kg,肺活量>10-15ml/kg等。
3、患者安静,无烦躁、出汗等。
符合上述条件即可试停机。
若停机后生命体征变化较大,如心率增加10次/min以上,且有严重心律失常;收缩压下降10mmHg以上,呼吸频率增加10次/min以上,血气分析结果严重异常或患者有发绀等情况,均要考虑重新接上呼吸机继续通气治疗。
(二)、脱机方法及步骤1、向患者解释病情的好转情况,解释脱机的过程和步骤,说明过程可能出现的不适,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减轻对呼吸机依赖心理,教会患者如何配合脱机的相关方法如均匀呼吸、排痰等。
停机时机宜选在白天医护人员较多时进行,以便于观察并有足够的人手应付患者病情的意外变化。
2、脱机模式常用使SIMV 模式,先将呼吸机支持频率从10-12次/min渐减少至2-4次/min,观察数小时,如病情稳定,血气分析结果达到预期目标,即可试停机。
3、停机后通过T罐或直接通气管导管给氧,严密监测与观察患者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4、如患者肺功能较差,耐受试脱机的时间短,即脱机困难者,也可采用间断停机法。
5、停机期间要做好气道的湿化,具体方法见有关章节。
(三)、拔管及拔管后的护理1、拔管前3小时内一般不给予进食,拔除气管导管后一般仍保留胃管,如无恶心、呕吐等情况,可视病情通过胃管补充营养液。
如为清醒患者,拔除气管导管24-48小时以后,患者吞咽功能完全恢复,喝水无呛咳才可以考虑通过口腔进食。
2、为预防患者因拔管刺激产生喉头水肿,拔管前0.5-1小时可以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mg。
呼吸机支持治疗7例脱机失败及对策

呼吸机支持治疗7例脱机失败及对策2006年2月~2007年10月我院收治的呼吸机支持治疗危重患者中,对7例脱机失败原因及对策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7例,男3例,女4例,年龄33~77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3例,其中2例分别患有风湿性心瓣膜病及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症,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3例,心肺复苏术后1例,给予持续动态监测及抗感染等综合治疗,首次呼吸机支持治疗时间4~45天,首次停机时间1/10~40小时,再次上机时间4~25天,呼吸机支持治疗总时间8~70天。
2结果除1例因严重营养不良未能脱机外,其余患者均成功脱机。
3讨论3.1脱机失败原因3.1.1对呼吸机产生心理依赖:本组2例患者上机时间近2月,病情已控制,呼吸情况好转,达到停机指标[1],但一旦停机则表现呼吸困难、焦虑、胸闷等,且SpO2进行性下降,再次上机后症状很快缓解,SpO2很快升到停机前水平,经1周反复试停机均未成功,在排除基础疾病因素后,考虑对呼吸机产生心理依赖,经反复心理引导及1周左右间歇性停机练习后,成功脱机。
3.1.2重要器管功能受损仍在继续:本组1例产妇于社区医院分娩后出现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接入院后呼吸、心跳停止,经电击除颤等心肺复苏治疗,25分钟后心跳、呼吸相继恢复,次日,神志清楚,治疗4天,一般情况可,停机24小时内病情稳定,40小时左右出现呼吸困难、烦躁、血压下降、口唇发绀、肺部大量湿性啰音等左心衰表现,再次呼吸机支持等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查心肌酶进行性增高,肝功明显异常,脱机失败与MODS有关,加强营养心肌及保肝等治疗20天,心肌酶及肝功能正常,予脱机。
3.1.3病情反跳: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反复洗胃、解毒药物应用及呼吸机支持等治疗4天后,病情好转,阿托品减量到1 mg/h,予停机,24小时内病情稳定,30小时左右便出现流涎、呼吸困难、意识障碍、肺部啰音,考虑病情反跳,立即建立人工气道(本组1例次日气管切开),呼吸机支持及加大解毒药用量等治疗1周后脱机。
撤机困难病例应对策略

撤机困难病例应对策略1.综合评估:在撤机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估,包括病情稳定性、呼吸和循环功能、意识状态、气道通畅等。
通过评估来确定撤机的最佳时机和方法。
2.制定详细的撤机计划:根据综合评估的结果,制定详细的撤机计划。
该计划应包括撤机的具体步骤、药物使用、监测指标等,并应在团队成员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以确保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3.提前准备:在撤机前,医务人员应提前准备相关设备和药物,如气管插管工具、呼吸机切换设备、氧气管道、痰液吸引设备等。
确保设备齐全、无损坏,并在需要时能够立即使用。
4.逐渐减少机械通气支持:在撤机的过程中,必须逐渐减少机械通气的支持,以适应患者自主呼吸的需要。
可以通过逐步降低呼吸机的压力支持、频率等方式来实现。
5.监测和调整呼吸参数:在撤机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参数,如呼吸频率、潮气量、吸氧浓度等。
根据监测结果进行调整,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和呼吸功能正常。
6.应对并发症:在撤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气道梗阻、气压伤、低氧血症等。
医务人员需要能够迅速识别并应对这些并发症,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患者的安全。
7.细心观察和沟通:在撤机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细心观察患者的情况,并与患者进行密切沟通。
如果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8.防止撤机失败:如果撤机过程中出现气道不稳定或呼吸功能不足的情况,可能需要重新机械通气。
医务人员需要及时调整撤机计划,酌情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并寻求专家意见和协助,以防止撤机失败。
在处理撤机困难病例时,医务人员需要密切合作,注重团队协作,并注意患者的需求和反应。
同时,医务人员还应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提高撤机困难病例的处理能力。
通过这些策略的有效应用,撤机困难病例的护理质量和患者的安全将得到有效保证。
呼吸机的撤离

机械呼吸机撤离的时机和基本条 件
①使用呼吸机的原发病因消失,如炎症控制,窒息 使用呼吸机的原发病因消失,如炎症控制, 解除等。 解除等。 ②全身状态改善,血红蛋白细胞压积,血浆蛋白及 全身状态改善,血红蛋白细胞压积, 电解质接近正常,静脉及其他途径营养状况适当。 电解质接近正常,静脉及其他途径营养状况适当。
快速撤机
快速撤机:一般无肺部疾病患者(术后或治疗后 快速撤机:一般无肺部疾病患者(
症状改善迅速的急性呼吸衰竭),此类患者一般在 症状改善迅速的急性呼吸衰竭),此类患者一般在 ), 通气治疗6~8h(一般 通气治疗 (一般<24h)撤机。 )撤机。 撤机的主要参考指标是自主呼吸试验。 撤机的主要参考指标是自主呼吸试验。 自主呼吸试验 对心脏手术或高龄伴心功能不全患者应降低通气支 持,同时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和足够的氧合指数 及良好的精神状态。 ,PaCO2<45mmHg及良好的精神状态。 及良好的精神状态
撤机技术
如病人通过T导管呼吸可达 小时 如病人通过 导管呼吸可达8小时,则完成一半过 导管呼吸可达 小时, 如能连续耐受24小时 则撤机成功。 小时, 程,如能连续耐受 小时,则撤机成功。在自主呼 吸过程中,如出现心率增快达120次/分;严重心率 吸过程中,如出现心率增快达 次分 失常;高血压,低血压,血压下降>20mmHg;呼 失常;高血压,低血压,血压下降 ; 吸增快, 分或达40次 分 吸增快,>10次/分或达 次/分;肺动脉楔压或中 次 分或达 心静脉压升高, 上升5mmHg,过度烦躁、紧 心静脉压升高,PaO2上升 ,过度烦躁、 疲劳和失眠、不安,则需继续机械通气治疗。 张、疲劳和失眠、不安,则需继续机械通气治疗。
ICU患者的脱机与撤机策略

ICU患者的脱机与撤机策略ICU(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监护室)是一种为病情危重的患者提供24小时护理的特殊医疗单位。
在ICU中,医护人员使用各种监测设备和呼吸机等医疗设备来维持患者的生命功能。
当患者病情好转或需要停止治疗时,脱机(weaning)和撤机(extubation)的策略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ICU患者的脱机与撤机策略,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脱机策略脱机是指从呼吸机脱离患者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逐步减少对呼吸机的依赖,让患者自行维持正常呼吸。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脱机策略:1. 渐减压力支持模式(Pressure Support)压力支持模式是一种辅助呼吸模式,患者在自主呼吸的同时,呼吸机提供一定压力支持。
脱机时,医护人员逐渐减少压力支持,观察患者是否能够自主维持正常呼吸。
如果患者能够稳定自主呼吸一段时间,即可考虑撤机。
2. 渐减辅助控制模式(Assist-Control)辅助控制模式是一种全面支持患者呼吸的模式,呼吸机将根据预设参数主动提供一定的通气量。
在脱机过程中,医护人员逐渐将辅助控制模式转换为压力支持模式或自主呼吸试验,以观察患者是否能够自主呼吸。
3. 渐减SIMV模式(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SIMV模式是一种同时允许患者自主呼吸和机械通气的模式。
在脱机过程中,医护人员逐渐减少机械通气的频率和潮气量,观察患者是否能够自主呼吸,并维持合适的通气量。
脱机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以及观察患者自主呼吸的质量和频率。
在确定患者适合脱机后,可以考虑进行撤机。
二、撤机策略撤机是指将呼吸机导管从患者气道中移除,恢复患者自主呼吸的过程。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撤机策略:1. T管试验(T-piece trial)T管试验是一种常用的撤机方法,通过在呼吸机导管之上连接T型管,使患者自主呼吸。
呼吸机撤机失败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呼吸机撤机失败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7-0139-02【关键词】呼吸机作为一项人工替代通气功能的有效手段,已普遍应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衰竭及大手术后的呼吸支持治疗中[1].有些患者出现呼吸机信赖,导致撤机失败,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在给应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撤机时,需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选择不同的脱机方式,有的患者不需要过渡阶段,可直接从机械通气转致自主呼吸,有的则需要相当长的过渡,反复试验才能成功。
1 临床资料我科2004年8月~2005年8月收治应用呼吸机病例80例,男50例,女30例,年龄20~80岁,其中顺利脱机45例,脱机困难27例,因脱机失败导致死亡8例。
2 撤机失败原因(1)不具备撤机的条件,仓促撤机。
患者一般情况差,神志未清醒,血气分析不稳定,水电解质不平衡。
(2)呼吸功能改善,呼吸肌长期失用,不能负担长期的自主呼吸。
(3)痰多不能自行排出,咳嗽无力,气道肺部感染加重。
(4)撤机方式有误,病情观察不仔细,丧失脱机时机。
(5)心理因素:长期应用呼吸机的患者,对呼吸机产生信赖,对自主呼吸信心不足,尤其是晚上撤机,患者会产生恐惧感。
3 护理对策3.1 严格掌握撤机的条件和标准(1)原发病基本控制,病情稳定。
(2)呼吸功能明显改善,气血分析指标符合标准。
(3)神志好转,感染控制,咳嗽有力。
(4)酸碱失衡纠正,患者配合。
如果不够撤机条件,仓促撤机,急于求成,往往会适得其反。
另外,加强营养支持很重要,因为应用呼吸机患者,病情重,消化功能弱,心肺功能差,入量受限,以及应激激素增加,干扰代谢,最终引起全身营养不良甚至耗竭。
因此,应经常检查血生化、血气指标,为纠正失衡提供信息,通过肠内、肠外给以足够的营养支持,经胃管鼻饲注入能量物质,如能全力、瑞能、营养餐等,以及从静脉内注入营养药物,如脂肪乳、氨基酸等。
困难撤机的处理

困难脱机
困难脱机
脱机预测指标
f
VT f/VT V脱机预测指标
RSBI
RSBI
机械通气超过8天,RSBI预测能力下降。 RSBI<105,如果RSBI<80脱机成功率大于95%。 一定要在无通气支持情况下,1分钟内测量。
Tobin M;Medical progress:advances in mechanical ventilation.N Engl J Med 344:1986-1996,2001 Vallverdu I,Calaf N,Subirana M,et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respiratory functional parameters, and outcome of a two-hour T-piece trial in patients weaning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Am J Respir Crit Care 158:1855-1826,1998
减少机械通气时间的策略
Coplin WM, Pierson J, Cooley KD,Newell DW, Rubenfeld GD. Implications of extubation delay in brain-injured patients meeting standard weaning criteria. Am JRespir Crit Care Med 2000;161:1530-6.
困难撤机的处理
脱机的分类
简单脱机:第1次SBT成功,脱离呼吸机 困难脱机:第1次SBT不成功到脱机,总共进行3次
SBT且小于7天 延迟脱机:至少3次SBT不成功或7天以上或第1次SBT
呼 吸 机 的 撤 离 及 困 难 脱 机 的 对 策

呼吸机的撤离及困难脱机的对策前言呼吸机是现代医疗中的重要设备,在许多危重病患者的生命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然而,当病情好转或恢复,如何在撤离呼吸机时保证患者的安全,成为医护人员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同时,困难脱机也是呼吸机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种情况,需要针对性的对策。
呼吸机的撤离呼吸机撤离是指将病患从呼吸机器械通气改为自主呼吸状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防止出现意外的危险情况。
撤离指标撤离呼吸机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呼吸频率:正常的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20次,且呼吸深浅适宜。
2.脉氧饱和度:脉氧饱和度应在90%以上。
3.意识水平:患者有清醒的意识,能够独立完成自主呼吸。
撤离步骤撤离呼吸机的步骤如下:1.呼吸机支持下的建立自主呼吸模式,较好的自主呼吸模式为T-piece模式,有独立的吸入支持(即吸氧管),同时也有能缓慢而具有临床依据的PEEP压力支持。
2.观察患者呼吸、脉搏、血压、意识情况,在不断搜寻退役呼吸机的可能性的同时,可以考虑加强呼吸康复训练,如累积体位轮换。
3.如果患者不能适应吸氧管等器械的脱机或伴有血气不平衡的情况,则需继续使用呼吸机。
撤离注意事项在撤离呼吸机时,医护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坚持严密监护:患者幸存都需要有严密监护。
2.缓慢减压:将呼吸机压力逐步降低,减压和撤机过程需要缓慢进行,以降低病患撤机不适。
3.观察呼吸情况:撤机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避免因失控而导致二氧化碳积聚、呼吸事件发生。
4.预防脱水:有利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保持和排出,缓解呼吸道反射。
困难脱机的对策困难脱机是指患者在呼吸机脱机过程中不能完成自主呼吸或不能保证较好的氧合和通气的情况。
针对困难脱机,需要对症下药,采取对策来解决。
措施1:机械通气的技术调整针对性的改变呼吸机参数,在保证心率、血压、心电图等生命体征正常情况下,进行以下调整:1.提高呼氧比:适度提高呼氧比(FiO2),应尽量选择适宜呼氧比,避免氧中毒风险。
呼吸机撤离和脱管

呼吸机撤离和脱管概述呼吸机撤离和脱管是指在合适的时间和条件下,将患者从呼吸机上脱离,并使其能够自主呼吸。
这是重症监护中的一项重要操作,需要谨慎进行。
呼吸机撤离呼吸机撤离是指从呼吸机上脱离的过程,以使患者能够独立呼吸。
撤离的步骤和方法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来确定。
撤离标准撤离的标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患者的气道稳定且通畅;2. 无呼吸道分泌物或分泌物可被有效清除;3. 肺功能良好,患者能够维持自主通气;4. 患者意识清晰,合作度良好。
撤离步骤通常,呼吸机的撤离步骤如下:1. 根据患者的呼吸频率和潮气量设定合适的撤离模式;2. 逐渐减少呼吸机的支持水平,观察患者的自主呼吸情况;3. 定期进行临床评估,包括血气分析、胸部X射线等,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撤离;4. 如患者能够维持稳定的自主呼吸,即可脱离呼吸机。
脱管脱管是指将已经脱离呼吸机的患者,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人工气道上进行拔除的过程。
脱管需要谨慎操作,以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
脱管时机脱管时机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呼吸状况来确定。
以下情况可能适合进行脱管:1. 患者能够独立维持稳定的自主呼吸;2. 患者的气道通畅,无明显分泌物和阻塞;3. 患者经过适当的评估和观察,呼吸状况良好。
脱管步骤一般而言,脱管的步骤如下:1. 确保患者的气道清洁,并进行吸痰等必要操作;2. 拔除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注意操作细节,确保患者的呼吸通畅;3. 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状况是否稳定。
结论呼吸机的撤离和脱管是重症监护中的重要操作,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进行谨慎判断和操作。
合适的时机和方法能够确保患者的呼吸通畅和稳定。
机械通气困难撤机延迟撤机的病理生理学因素与解决策略

专家述评机械通气困难撤机/延迟撤机的病理生理学因素与解决策略刘刚,刘双林,王美菊,李琦作者单位:400037重庆,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中心作者简介:刘刚(1986-),男,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肺纤维化的细机制及呼吸危重症的诊治。
***********************通讯作者:李琦(1965-),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理与诊疗。
E-mail:liqioliver®李琦,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誌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中心主任,兼重症医学科主任。
全军呼吸内科专委会副主委、感染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常委、重症医师分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委、重症医学分会副主委和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副主委,重庆市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执行主席。
《中华内科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中国呼吸与危重症监护杂志》、《中国医刊》、《中国临床新医学》、《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Journal of HealthPromotion and RehabilitationInflammation and Cell SignoZimg及医学参考报微生物和感染频道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军队、重庆市科委、教委和卫健委等课题6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副编委专著1部,参编专著6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5篇,核心期刊40多篇。
曾荣立三等功,获中国医师协会优秀呼吸医师和重庆市优秀呼吸医师,荣获全国抗疫先进个人,病区荣获全国抗疫先进集体。
[摘要]随着有创机械通气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救治了大量的危重症患者,但也有较多使用有创通气的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撤机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ICU呼吸机撤机、自主觉醒和呼吸测试、床边超声、难以撤机病人、心肺相互作用、拔管镇静管理和拔管策略

ICU呼吸机撤机、自主觉醒和呼吸测试、床边超声作用、难以撤机病人、心肺相互作用、临近拔管镇静管理和拔管策略ICU呼吸机撤机正压通气(PPV)的心肺相互作用及其撤机,以及从IMV中解放出来的关键时间段。
当代重症监护室呼吸衰竭正变得越来越普遍。
有创机械通气是一种拯救生命的干预措施,但它也有一些风险,包括呼吸机相关的损伤、感染和ICU获得性虚弱。
对于最初呼吸衰竭中存活下来患者,脱离IMV是患者临床轨迹中一个潜在危险时期。
拔管失败包括未通过自主呼吸试验患者,与死亡率的显著增加有关,估计在25%至50%之间,必须平衡长期IMV潜在并发症与拔管失败和随后的重新插管的风险。
自主觉醒和呼吸测试在ICU中,可以用SBT来评估脱离IMV的适当性,SBT应该与自主觉醒试验(SAT)相结合。
SAT特指中断镇静剂,最好是每天进行,以帮助减少过度镇静、谵妄,并帮助促进最终脱离IMV。
每日SATs是安全的,不会导致病人受到伤害,在ABC对通气时间超过24小时的患者规范化轻度镇静。
SBT准备度测试诞生于对一种结构化方法需求,确定病人何时可以从IMV中解放出来。
继续使用血管收缩剂对拔管成功率没有有害的影响,SBTs对生理要求很高,优化容量状态和血压对有心脏问题的病人来说特别重要。
在评估近期有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是否准备好呼吸机撤机时,必须考虑在启动SBT之前通过充分的电解质补充和抗心律失常管理来确保静止状态,本身增加的生理压力可能会导致复发。
在SBT期间,呼吸机从提供全面呼吸支持的模式转变为提供少量甚至无呼吸支持的模式。
有几个标志用于预测拔管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这可以为决定是否拔管提供信息。
常用SBT模式。
在T-管中,气管内导管与呼吸机断开,T管提供流动的补充氧气,持续气道正压(CPAP)只提供呼气末正压(PEEP)。
压力支持试验提供有或没有PEEP吸气增强。
T-管或CPAP更能代表拔管后生理状况,并能更好地预测拔管成功率。
医学论文:呼吸机撤机困难策略的比较研究

呼吸机撤机困难策略的比较研究[摘要] 目的研究呼吸机难撤机患者不同撤机策略的效能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本院重症监护室呼吸衰竭后呼吸机撤机困难患者75例,随机分为5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撤机方法,压力支持(psv)撤机组(a组)15例,压力支持联合同步间歇指令通气(psv+simv)组(b组)15例,t管通气撤机组15例(c组),持续气通正压通气(cpap)撤机组15例(d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撤机组(e组)15例,观察比较不同撤机策略的效能。
结果各组撒机前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psv撤机设置初始压力水平(baseline ps),使患者rr < 25 bpm,vt为5~8 ml/kg临床效果较好。
压力支持撤机、压力支持联合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撤机效能明显高于t管撤机、cpap撤机、simv撤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本文显示全面评估患者情况、把握撤机时机,是策略性撤机的重要内容;且psv程序撤机较其他方法有一定优越性。
[关键词] 呼吸机;撤机困难;策略;压力支持撤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comparative study breathing machine ventilator weaning difficult strategyliu sun ai yuhang1 qin shuangquan21. severe medical department, xiangya hospital central-south university in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08, china;2.emergency department of changde city first people’s hospital in hunan province, changde 41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ventilator patients removed from machine, and investigate the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strategies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seventy five cases of respiratory failure patients weaning difficult after breathing machines ventilator were divided into psv group (group a) with 15 cases, simv+psv group( group b) with 15 cases, t tube ventilation group(group c) with 15 cases, cpap group(group c) with 15 cases, simv group with 15 cases, and study the efficacy of different ventilator weaning strategy. results the baseline data of each group before machine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psv ventilator weaning setting initial pressure level( baseline ps) to patients’rr < 25 bpm, vt 5-8 ml/ kg, then the clinical effect was good. the removed efficiency of psv, psv+simv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other method such as t-tube, cpap, simv,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is paper shows that comprehensive estimate situation, grasp the right opportunity are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strategic pulled from the machine, and the psv form has obvious preponderancethan other strategies.[key words] breathing machine; ventilator weaning difficulties; strategies; pressure support from machine; synchronous intermittent instructions ventilation撤机困难一直是重症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有关难撤机患者的撤机策略的研究,目前尚无统一的方案。
呼吸机的撤离及困难脱机的处理对策

呼吸机的撤离及困难脱机的处理对策
1.评估患者的脱机潜力:在撤离呼吸机前,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的病情稳定性、意识水平、肌力、肺功能等指标的测量。
根据评估结果,医务人员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具备脱机的潜力,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康复和支持。
2.缓慢减少呼吸机支持:对于可以脱机的患者,一种常用的策略是逐渐减少呼吸机的支持。
医务人员可以通过调整呼吸机的参数,如压力支持水平、呼气末正压水平等,逐渐降低对患者的呼吸机支持,帮助患者适应自主呼吸。
3.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在撤离期间,医务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患者的呼吸频率、潮气量、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的变化。
如果发现患者的呼吸困难或其他异常情况,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增加呼吸机的支持水平或采用非侵入性通气等方法。
4.康复训练:对于需要长时间依赖呼吸机的患者,医务人员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康复训练措施,帮助患者逐渐恢复自主呼吸功能。
这包括肌力锻炼、呼吸训练、吸气正压训练等。
通过逐渐增加患者的肺功能和肌力,可以提高患者脱机的成功率。
5.提供心理支持:撤离呼吸机对患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同时也可能带来焦虑和恐惧等负面情绪。
为了帮助患者顺利度过这个过程,医务人员需要提供心理支持,如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与家人进行交流等,以减轻患者的压力。
总之,呼吸机的撤离及困难脱机的处理对策需要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缓慢减少呼吸机支持、
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康复训练等,以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自主呼吸功能。
此外,提供心理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脱机过程带来的压力。
撤机失败原因及处理策略课件

呼吸功(WOB)
• 呼吸功(WOB)是指呼吸肌克服阻力维持通气所做 的功,克服的阻力包括肺及胸廓的弹性回缩力、 气道阻力、组织阻力,反映的是呼吸肌的后负荷 水平 • 通过对志愿者的测量正常呼吸功为0.3-0.6J/L • 可以通过测量总的呼吸功和附加功计算生理呼吸 功,它反映的是患者实际所做的功,接近拔管后 的呼吸功水平,以生理性呼吸功指导撤机可能会 更加合理(<0.7J/L)
fSIMV 每天下调 1-2 次 / 分, 2-4 次 /分时,维持2-4小时后可撤机。
撤机的技术方法
PSV方式撤机
• 据VT调节PS值,VT 10-12ml/kg • PS 5-6 cmH2O左右,稳定4-6小时。
撤机的技术方法
• SIMV和PSV方式并用撤机。此为目前 最常用的撤机方式。保证一定的MV, 防止呼吸肌疲劳 • MMV撤机方式 • BIPAP方式撤机 • PRVC,VSV,ASV,PAV方式撤机
-胸顺应性和气道阻力等亦有助于对呼
吸泵功能作出判断.
气体交换能力的判定
• 动脉血气指标应在可接受范围:
(1 ) 撤 机 前 动 脉 血 氧 分 压 ≥ 6 0 mmHg (FiO2<40%)。 (2) 肺 泡 - 动 脉 氧 分 压 差 ( A-aDO2) <300-400mmHg(FiO2=100%). (PaO2/FiO2>300。
<0.55-0.6。
撤离呼吸机方法
• • • • • • • T 型管撤机技术 持续正压通气(CPAP)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 压力支持通气(PSV) SIMV + PSV 指令每分钟通气量通气(MMV) 直接撤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机的撤离及困难脱机的对策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ICU 陈裕胜一、呼吸机的撤离机械通气的撤离是指行机械通气患者在原发病得到控制,通气与换气功能得到改善后,逐渐地撤除机械通气对呼吸的支持,使患者恢复完全自主呼吸的过程(简称撤机)。
机械通气的撤离过程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
当导致呼衰的病因好转后,应尽快开始撤机。
延迟撤机将增加医疗费用和机械通气并发症的发生,过早撤机又可导致撤机失败,增加再插管率和病死率。
1 、积极地为撤机创造条件一旦病人上机,除了有效纠正引起呼吸衰竭的直接原因外,还应从保持呼吸中枢驱动力,改善外周呼吸肌肌力和耐力,降低呼吸前、后负荷等多个环节创造条件,积极地为撤机创造条件。
(1)有效地纠正引起呼吸衰竭的直接原因:是撤离机械通气的首要条件。
只有在这一条件具备后,才可以考虑撤机问题。
(2)促进、改善患者呼吸泵的功能。
a、保持患者呼吸中枢适宜的神经驱动力。
撤机前应使患者有良好的睡眠,尽量避免使用镇静剂;纠正代谢性碱中毒,以免反射性地引起肺泡通气量下降;纠正感染中毒、电解质紊乱等原因所致脑病。
b、纠正引起呼吸肌肌力下降或呼吸肌疲劳的因素。
b.1 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常存在营养不良,使呼吸肌能量供应不足,肌力下降并会导致呼吸肌萎缩,使呼吸肌难于适应撤机时的负荷增加。
在机械通气中积极、适量地补充营养,将对保持呼吸肌功能有极大帮助。
b.2 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亦常合并呼吸肌的废用性萎缩。
在病情允许并注意避免呼吸肌疲劳的前提下,及早改用部分通气支持,加一部分呼吸负荷于患者呼吸肌,有助于防止呼吸肌的废用性萎缩。
b.3 低钾、低镁、低磷、低钙血症会影响呼吸肌的收缩功能,需积极纠正。
b.4 维持良好的循环功能和氧输送能力是撤机的重要前提条件。
一般认为撤机前患者的血压、心率、心输出量宜基本在正常范围并保持稳定,无心律失常,外周灌注良好,血红蛋白含量不宜低于100g/L。
b.5 低氧、高碳酸血症、酸中毒将使呼吸肌肌力下降,需根据患者的背景疾病情况将其维持在一个可以耐受的范围内。
(3 )减小呼吸负荷和呼吸功耗。
a、减小呼吸阻力a.1 减小患者气道阻力。
a.2 减小人工气道及呼吸机气路阻力:小口径气管插管会明显增加气流阻力,需尽可能采用大口径导管;呼吸机管道过细或过长及某类型的湿化器对气道阻力有较大影响,需尽量调换;呼吸机参数中吸气流速设置过低将增加吸气做功;有条件采用流量触发型或有2功能的呼吸机,有助于减少患者呼吸功耗。
a.3 减小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
PEEPi的存在会引起吸气功耗增加。
减小PEEPi主要方法是加用一个小于PEEPi水平的PEEP,可以起到降低吸气做功和延缓呼吸肌疲劳的作用。
另一种减小PEEPi的方法为改善通气后使呼吸频率降低,呼气时间延长而起到降低PEEPi的作用。
b、减少呼吸前负荷b.1 发热、感染中毒、代谢性酸中毒会明显增加氧耗和二氧化碳产生量,使通气量增加,呼吸负荷加大,撤机前应努力纠正。
b.2 避免热量摄入过多,减少营养成分中碳水化合物比例,适当增加脂肪产热比例,以降低二氧化碳产生量,减小呼吸负荷。
(4) 帮助患者做好撤机的心理准备,取得患者的配合。
2 撤离机械通气时机的掌握(1) 呼吸泵功能判定:下述指标提示呼吸泵功能可基本满足自主呼吸需要,可以考虑撤机:最大吸气负压>20~30cmH2O;肺活量>10~15ml/kg;潮气量>3~5ml/kg(理想体重);静息分钟通气量<10L/min,呼吸频率<25~35次/分钟;呼吸形式:浅快呼吸指数(f/V)若/<80,提示易于撤机;若为80~105,需谨慎撤机;大于105T则提示难于撤机。
呼吸频率和呼吸形式是撤机前、中、后均需密切观察的指标。
呼吸频率具有对撤机耐受性的综合评价意义;浅快呼吸指数是近年来较受提倡的指标;出现胸腹矛盾呼吸可较为可靠地提示发生了呼吸肌疲劳,需延缓撤机。
(2)气体交换能力的判定:动脉血气指标应在可接受范围:撤机前PO2≥60mmHg(FiO2<40%),PO2/FiO2(氧合指数)>200;撤机前PCO2达基本正常范围(30~50mmHg)或在患者达缓解期水平,撤机PCO2增高幅度<10mmHg。
(3) 撤机筛查试验:导致机械通气的病因好转或祛除后应开始进行撤机的筛查试验,筛查试验包括4项内容:①导致机械通气的病因好转或被祛除。
②氧合指标:PaO2/FiO2≥150~300mmHg;PEEP≤5~8cmH2O;FiO2≤0.40;PH≥7.25;对于COPD 患者:pH>7.30,FiO2<0.35,PaO2>50mmHg。
③血流动力学稳定,无心肌缺血动态变化,临床上无明显低血压(不需要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或只需要小剂量药物,如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5~10ug·kg-1·min-1)。
④有自主呼吸的能力。
3 、撤机的技术方法(1) 自主呼吸试(SBT):是指运用管或低水平支持的自主呼吸模式(或)于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病人,通过短时间(30分钟~2小时)的动态观察,评价患者完全耐受自主呼吸的能力,借此判断撤机成功的可能性。
目前较准确的预测撤机方法是3minSBT,包括3minT管试验和CPAP、5cmH2O PSV试验。
3min自主呼吸通过后,继续自主呼吸30~120min,如患者能够耐受则可以预测撤机成功。
成功者多可耐受撤机,但亦有少部分患者在成功后撤机失败,因此试验结果只能为预测撤机、拔管提供参考。
SBT成功的客观指标:动脉血气指标:(FiO2<0.40,SpO2≥0.85~0.90;PaO2≥50~60mmHg;pH≥7.32;PaCO2增加≤10mmHg);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HR<120~140次/min且HR改变<20%,收缩压<180~200mmHg并>90mmHg、血压改变<20%,不需用血管活性药);呼吸(呼吸频率≤30~35次/min,呼吸频率改变≤50%)。
SBT失败的主观临床评估指标:精神状态的改变(例如:嗜睡、昏迷、兴奋、焦虑);出汗;呼吸做功增加(使用辅助呼吸肌,矛盾呼吸)。
建议:通过撤机筛查试验的患者,应进行SBT。
当SBT失败的原因纠正后,每日可进行1次SBT,没有必要1d内多次反复的进行SBT。
呼吸系统异常很少在数小时内恢复,1d内频繁的SBT对患者没有帮助。
(2) 以逐渐减少通气支持水平的方式撤机:主要有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方式撤机;压力支持通气(PSV)方式撤机;SIMV+PSV方式撤机。
SIMV方式:撤机时,随着患者自主呼吸功能的恢复,渐减频率,使机械通气在患者呼吸中的成分逐渐减少,自主呼吸成分逐渐增加,直至频率达2~4次/分钟后不再下调,维持2~4小时后若情况稳定,可以脱离呼吸机。
PSV:可以根据需要,以一定的吸气压力来辅助患者吸气,帮助克服机械通气管路阻力和增加潮气量。
撤机过程中,通过逐渐降低吸气辅助压力的水平来逐渐加大每次呼吸中呼吸肌的负荷,直至最后完全依靠患者的呼吸肌自主呼吸,当吸气辅助压力调至刚可克服通气管路阻力的水平(一般为5~6cmH2O左右),稳定4~6小时后即可考虑脱机。
SIMV与PSV的结合方式:已成为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撤机手段,它可以使撤机过程更加平稳,尤其适合于撤机指标处于边缘状态的病例。
这种方式在强制通气(SIMV)的间期仍向自主呼吸提供一定水平的吸气辅助压力(PSV),撤机开始时将频率调至可使方式提供80%分钟通气量的水平,辅助压力调至可克服通气管路阻力的水平以上(至少大于5cmH2O),然后先将的频率下调,当调至0~4次/分后,再将压力水平逐渐下调,直至5~6cmH2O左右,稳定4~6小时后可以脱机。
(3)有创-无创序贯通气:序贯通气是指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行有创通气后,在未达到拔管-撤机标准之前即撤离有创通气,继之以无创通气,从而减少有创通气时间,与有创通气相关的并发症也因之减少。
目前,序贯通气技术在急性加重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中运用较为成功。
实施序贯通气的一个关键是正确把握有创通气转为无创通气的切换点。
在国内,80%~90%的急性加重是由支气管-肺部感染引起,急性加重患者建立有创人工气道有效引流痰液并合理应用抗生素后,在有创通气6~7天时支气管-肺部感染多可得到控制,临床上表现为痰液量减少、黏度变稀、痰色转白、体温下降、白细胞计数降低、胸片上支气管-肺部感染影消退,这一肺部感染得到控制的阶段称为“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时患者痰液引流问题已不突出,而呼吸肌疲劳仍较明显,需要较高水平的通气支持,此时撤离有创通气,继之无创通气,既可进一步缓解呼吸肌疲劳,改善通气功能,又可有效地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等的发生,改善病人预后。
4 拔除气管内导管的时机与方法脱离呼吸机并不就意味着已经具备了拔除气管内导管(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导管)的条件。
拔管前应确认患者咳嗽、吞咽反射正常,可以有效地清除气管内分泌物和防止误吸,无明显的发生舌后坠或喉水肿等可致气道阻塞的临床倾向后方可考虑拔管,否则应继续保留气管内导管一段时间,直至具备上述条件。
5、对通过SBT或其它撤机技术的患者在拔管前应评估气道通畅程度和保护能力。
气道评估:拔管失败的原因与撤机失败的原因不同。
撤机失败常指不能中断呼吸机支持,而拔管失败的原因多见于上气道梗阻或患者气道保护能力差、不能咳痰。
气管拔管后上气道梗阻的风险增加与机械通气的时间、女性、创伤和反复性创伤性插管有关。
气道通畅程度的评价:机械通气时,将气管插管的气囊放气以检查有无气体泄漏,可以用来评估上气道的开放程度(气囊漏气试验)。
出现拔管后喘鸣的患者可以使用类固醇和(或)肾上腺素〔也可用无创通气和(或)氦氧混合气〕治疗,而不需重新插管。
如果患者漏气量较低,也可在拔管前24h使用类固醇和(或)肾上腺素预防拔管后喘鸣。
还应注意,漏气量变低可能是由于分泌物在气管插管周围结痂形成外皮所致,而非上气道水肿狭窄。
当漏气量低的患者拔管时,应将再插管的设备(包括气管切开设备)准备好。
气道保护能力的评价:患者的气道保护能力对拔管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对患者的气道评估包括吸痰时咳嗽的力度、有无过多的分泌物和需要吸痰的频率(吸痰频率应>2h次或更长)。
在神经肌肉病变和脊髓损伤的患者中,有较好的咳嗽能力时预示可以拔管。
6、撤机失败的原因:机械通气大于24h尝试撤机失败的患者,应寻找所有可能引起撤机失败的原因,尤其是那些潜在的、可逆的原因,常见的原因包括:①神经系统因素: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功能失常,可以是结构上的(如脑干中风或中枢性窒息),也可以是代谢方面的(如电解质紊乱或镇静麻醉状态);代谢性或药物性因素也可导致外周神经功能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