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结构图表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结构图表(新人教版)时间、分期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的世界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8世纪)春秋战国(前8至前3世纪)中国历史经济1、农业:原始农业发展,经历了火耕、耜耕,青铜农具三个发展阶段。
2、手工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商代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商朝发明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1、农业: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的含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春秋晚期出现钢剑,战国铁农具推广;丝织品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打破官府控制,涌现大商人(春秋末范蠡被尊为商人祖师);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各主要诸侯国都城成为繁华商业城市。
政治1、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
2、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
1、春秋时期各国变法(鲁国“初税亩”、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各诸侯国变法运动持续数百年,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刻,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和变法,改变了三代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制开始形成。
化艺:原始歌舞为后世戏曲起;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有帛画和壁画;商代甲骨表明汉字已具有完整的体系。
1、思想:百家争鸣;孔、孟、荀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2、艺:《诗经》;《离骚》;战国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
世界历史古代希腊(前9世纪-前4世纪中期)古代罗马法的起(前6-前3世纪)经济雅典城邦工商业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为其奴隶制明的高度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1、罗马法的起。
①前6世纪末共和国初期,只有习惯法;②前五世纪中期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法的诞生;③前3世纪中期以后,出现”万民法”。
2、罗马法的作用:维系和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政治1、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前9-8世纪出现雅典奴隶制城邦国家雏形)对希腊明的影响。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结构图表王凤霞最后定稿
隋唐三省六部制
元代(地方):行省制;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文化
1.思想:“三教合归儒”
2.文艺:唐诗(空前繁荣:名家辈出,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楷书步入盛世,名家名作迭出,欧体、颜体、柳体争奇斗艳;草书大家张旭、怀素。绘画产生许多杰出画家和优秀作品;
3.科技雕版印刷、火药发明
1.思想:宋代形成新儒学即理学,代表二程、朱熹
2.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定都天京,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文化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与《海国图志》
2.《天朝田亩制度》、洪仁玕《资政新篇》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欧美
(19世纪初~19世纪60年代)
世界历史
经济
1.工业革命在英、法、美三国迅速开展,并在19世纪中期相继完成。棉纺织技术的一系列革新成果和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促进机器普及和生产发展,大机器生产的工厂代替手工工场,作为这次工业革命的中心,1840年前后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取得世界工业垄断地位。工业革命继续向德、俄、日等国扩展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选修
改革
前6世纪初古希腊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奴隶制民主制度的基础;
前4世纪中期,秦国商鞅变法
时间
分期
公元前3世纪~公元13世纪的世界(上)
秦汉(前3世纪~公元3世纪)
魏晋南北朝(3世纪~6世纪晚期)
中国历史
经济
1.手工业:青铜器轻巧华丽;丝路开通,丝绸外销激增
2.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长安商业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设令、长管理);
2.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文化
1.思想:王阳明心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
• 吉祥物和吉祥图案可以说是吉祥观念的具体表现──为了表达对 幸福、欢乐喜庆的向往,人们便把事物固有的属性予以加工,或 加上艺术的象征意义,例如把某个事物附会神话传说或取其名称 的谐音,并视为吉兆,或把美好的故事和喜庆的征兆绘成图像。 • 吉祥物表现了人类与生俱来趋吉避凶的本性,撇除迷信的成分, 我们可尝试细味由追求吉祥而衍生的动人故事和艺术成就。就是 现今的许多体育盛会之中,亦常有 「吉祥物」的出现,其他诸 如建筑雕塑、木器文饰、陶瓷描绘、窗花剪纸、壁画挂历乃至商 标城徽或广告宣传等各方面,均反映了这种对生活的企盼。 • 吉祥两字的组合使用,据认为最早出于《庄子· 人间世》:“虚 室生白,吉祥止止。”唐人成玄英对此有个疏解:“吉者,福善 之事;祥者,嘉庆之征。”试以这条疏解来说明众多吉祥纹图的 生成,就是把美好的故事和喜庆的征兆绘成图像,用来表达求吉 驱凶观念;可以是自身祈愿的,也可以是相互祝颂的。反过来讲 ,就是许多吉祥纹图的题材和构图,都有“福善之事”和“嘉庆 之征”作为创作的素材。
新课标高中历史通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先秦
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教学目标:强化时序、牢记关联、把握特征、 厚积薄发,构建横向知识结构体系。 课程链接:必修一专题一第一节《中国早期政 治制度的特点》、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 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节 《百家争鸣》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 文化》 先秦: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 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时期三个阶段)
封建制不等于封建社会 • 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制,即封邦建国,以 藩屏周,是由周天子以土地和义务为纽带, 对周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建立 诸侯国,形成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严格等级 关系,与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 的封建社会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封 建社会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个社会历史阶 段。
高三通史知识点框架
高三通史知识点框架高三历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不论是学习还是考试,都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
而通史知识点则是我们高三历史学习的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高三通史知识点的框架,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1.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形态。
人类在这个时期主要依靠狩猎、采集、渔猎为生。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农业社会,奴隶制度应运而生。
奴隶制社会中,奴隶负责劳动,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剩余劳动。
2. 封建社会和农民起义封建社会是中世纪欧洲的主要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中,地主占有土地并从农民身上获取租税。
在这个时期,欧洲爆发了一系列的农民起义,农民们为了反抗封建剥削和压迫而进行斗争。
3. 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兴起于欧洲。
它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个人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并通过劳动力的买卖来赚取利润。
而工业革命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背景和推动力,它带来了机器化生产和大规模工厂生产。
4. 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的开拓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是帝国主义时代。
欧洲列强争夺殖民地,掠夺资源,建立殖民地体系。
而殖民地开拓则是列强在殖民地内部进行的控制和剥削。
帝国主义和殖民地开拓对于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世界两大战争和冷战20世纪是世界历史上动荡的一世纪。
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战后,世界进入了冷战时期,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个超级大国进行了长时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斗争。
6. 中国的近代史中国近代史包括晚清时期、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社会矛盾激化。
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推翻了满清王朝,并建立了中华民国。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长时间的革命斗争,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中国。
以上就是高三通史知识点的一个简要框架。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应对高三历史考试提供了基础。
高考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世界史第四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
最终建立。
第11页
二、世界市场的发展 原因
(1)物质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 (2)交通通讯:新2页
表现 (1)政治上: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 瓜分完毕, 亚非拉 地区基本上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经济上:世界贸易额增长三倍左右;非工业国家与工业化 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A.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德国发展最快
B.有助于德意志境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C.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
D.体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第16页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1850~1869 年德国铁路里程得到了 快速发展,交通便利推动了德意志统一市场的形成,故选 B 项;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 19 世纪中后期,且材料中没有德国与其 他国家的比较信息,不能得出“最快”的结论,排除 A 项;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与材料时间信息 不符,排除 C 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时期,排除 D 项。
第13页
影响 (1)建立起以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广大地区的 民族资本主义 工业 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
第14页
评价 (1)奴役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 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控制着这 些国家、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命脉。 (2)改造性: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自然经济不断解体,旧思想、 旧制度不断受到冲击,整个世界进一步资本主义化。 (3)全球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彻底打破了世界各地封闭孤立 状态,使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 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古代中国专题一: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专题二: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政治: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
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黄老思想,到汉武帝采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2022年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总结复习提纲(超强)
2022年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总结复习提纲(超强)宏观概要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
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
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
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
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考纲政治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商鞅变法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古代手工业的发展3.中国古代的商业文化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字的起源与书画的发展3.中国古代的文学【总体特征】先秦是秦朝统一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成和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步骤一 通史复习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通史概览·一目了然——时序贯通构建时空观念【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时空定位】【整体感知】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考点整合·一一突破——知识纵横把握通史体系[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整合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一、夏、商、西周时期1.政治(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与宗法制:(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1)农业:以石器为主。
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
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业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1)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也有一些是刻在器物上的铭文。
(2)夏商产生了宫廷舞蹈,周朝制定出包括舞蹈在内的礼乐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动荡与变革:争霸与兼并战争,宗法制与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灭六国。
2.经济(1)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包括国家、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逐步瓦解。
高考历史复习必背清单-世界古代史、近代史
专题04世界古代史、近代史通史知识要点一、世界古代史【阶段特征】:古代希腊以发达的民主政治著称于世,并最早产生人文精神;古代罗马创立了健全的法律体系。
【通史要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古代希腊古代希腊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1)古代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并使其形成了独特的民主政治(2)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伯利克里时期的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海外贸易和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和人文精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古代雅典的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特点,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源头古代罗马古代罗马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诉讼程序,对近现代法治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罗马法经历了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发展历程(2)《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此后公民法不断完善,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3)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公民法向万民法的过渡奠定了物质基础人人平等,公平至上的自然法思想的产生标志着罗马法的高度成熟二、世界近代史(一)资本主义兴起阶段的西方文明: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阶段特征】: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
【通史要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资产阶级开始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治,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使欧洲封建制度加速解体,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拓展人文主义思潮兴起并进一步发展;启蒙运动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近代科学技术产生并取得突破,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准备(二)工业革命时代的西方文明:文明多样,世界更加丰富多彩【阶段特征】:西方国家由农业社会跨入工业社会,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人类历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考历史通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通史知识点总结高考历史是考察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的科目之一。
为了取得高分,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通史知识点。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入手,总结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古代史是高考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史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首先是原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形态,人类在这个时期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
学生需要掌握原始社会的特征、经济活动和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是古代文明的兴起。
古代文明主要包括埃及文明、印度河文明、黄河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等。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文明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人类历史的重要影响。
接下来是古代帝国的建立和扩张。
古代帝国主要包括埃及王国、巴比伦帝国、波斯帝国、希腊城邦和罗马帝国等。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帝国的历史地位、政治制度、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进入中古史部分,学生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首先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封建社会是中古社会的主要形态,特点是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并对农民进行剥削。
学生需要掌握封建制度的特点、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等级的组织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是农奴制度的兴起和衰落。
农奴制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需要了解农奴制度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对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接下来是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
伊斯兰教是7世纪在阿拉伯地区兴起的宗教,学生需要了解伊斯兰教的创立者、教义内容以及对中亚、中国和印度等地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进入近代史部分,学生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首先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资本主义是近代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学生需要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社会变革和国际关系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是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扩张。
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进行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的历史现象,学生需要了解这些现象的背景、推动力以及对被殖民地和殖民地抵抗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通史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通史在高三历史学习中,通史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涵盖了广泛的历史内容。
下面将对高三历史学习中的通史进行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重点内容。
1. 人类社会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是通史的基础内容之一。
从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开始,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全面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特点、经济模式和政治制度。
2. 文化与科技进步通史中也包含了文化与科技进步的内容。
从古代文明的兴起,如埃及、希腊、罗马等,到现代科技的发展,如工业革命、信息时代等,了解各个时期文化与科技的进步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3. 世界历史事件与战争通史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世界历史事件和战争。
比如两次世界大战、中国的抗战、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
通过了解这些历史事件和战争,能够加深对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动因和影响的理解。
4. 中国古代历史通史当然也包括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内容。
从三皇五帝到秦汉、隋唐、宋代,再到明清时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起伏兴衰、社会政治制度变迁以及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
5. 世界古代文明在通史中,了解世界各个古代文明同样重要。
如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等,通过对这些文明的学习,可以拓宽视野,了解不同文明的特点和贡献。
6. 革命思潮与民族解放通史中的内容还包括了革命思潮与民族解放运动。
如工人运动、共产主义思潮、民族独立战争等,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事件,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为自由与民主而奋斗的过程。
7. 当代世界格局通史的最后一个重点内容是当代世界格局。
了解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经济联系、国际组织等,对把握当今国际关系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通史的学习,可以加深对世界各个时期历史发展的理解,并能更好地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影响。
通过系统地学习通史,同学们可以对历史知识点有更清晰的了解,提升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历史的价值在于让人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实以及展望未来,希望同学们能够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深入学习通史,为自己的历史考试做好准备。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考情分析
考题
2022·全国甲卷· 25
西晋到唐地方行政体制演变
2022·全国乙· 25
皇族分封
2022·广东.3
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
广东. 20
孝文帝改革(迁都) ——非选择题
2021·福建卷.3 2021·广东卷.2 2021·海南卷 .3 2021·山东卷.3 2021·湖南卷.3 2021·天津卷.2
2.政治:政权更迭频繁,各种矛盾交织;以九品中正制选东魏官;士族北制齐度是突出的社会政 治34..现思民象想族;南文关国朝化系、家::北由民活朝长族跃期大,大交呈分融现北裂多,朝走元为向特统新征一的北 孝;多魏 文大儒民: 帝一统 改学族统一 革面封。北临建方佛国、、家道的挑繁战荣西魏奠并定取基得础新北。的周发展。 隋
三国正统观念 相权的转移,皇权的加强
唐代对修史的重视 隋唐时期南方开发 唐代地方势力的膨胀 魏晋书法
时空坐标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变迁
北朝
东魏
北齐
十六国
北魏
隋
魏
西
西魏
北周
统
蜀
吴
晋
一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南朝
社会发展趋势: 国家由分裂到统一,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20-280)
国 建立时 建立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 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②促进了北魏 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③为以后北方统一 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三、十六国与北朝(北方)
(3)北方政权的更替 ①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 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 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 ②北周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 代北周,统一全国。
高三历史必背重点知识总结(考点整理)
高三历史必背重点知识总结(考点整理)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得到推广.(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关中农民创造“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素纱禅衣和起绒锦等.丝织品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唐代:唐朝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通风,然后又到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唐代: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市”在历代的发展①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③六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④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有利于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消极方面,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影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资本主义萌芽.高考历史必背重点知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及影响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影响: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①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②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途径:①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②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著名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1、发展不均衡①集中于沿海地区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2、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3、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4)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初步发展的条件: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②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国”③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暂时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实业家及企业:①张謇的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②荣宗敬、荣德生的江苏无锡创办的保兴面粉厂③周学熙河北唐山创办的新洋灰公司④刘懋赏、冯济川在山西成立的保晋矿务公司2、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和主要表现原因:内因①辛亥革命的推动②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外因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松侵略主要表现:①实业团体不断涌现②海外投资增加③新建厂矿多④新增资本多⑤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快⑥重工业有一定发展(2)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①恶性通货膨胀政策②官僚资本的压迫③繁重的捐税负担④美国的经济侵略⑤内战的破坏高三如何高效复习1、树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首先树立通史为本的意识,以时间为历史基本框架,以国别、政治经济文化、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为辅助,构建清晰和等级化了的知识体系。
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专题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2
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发展与繁荣 从魏晋 (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朝烧制出白瓷 南北朝 (2)隋唐:制瓷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到宋元 (3)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
专题整合突破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网络构建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奠定农业社会基础 (1)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 夏商周 (2)耕作方式为石器锄耕 (3)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4)经营方式为“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 传统农业形成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 春秋战国 (2)生产技术:注重精耕细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 (3)土地制度: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4)经营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松动
政
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影响了资本主义
策 明清
萌芽的发展——固守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历史
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历史历史是高考中的一门重要科目,掌握历史的知识点对于取得优异的成绩至关重要。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历史,下面对高考历史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古代史1. 夏商周时期:夏朝、商朝、周朝的兴衰演变,以及周朝的封建制度。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兴起和相互争霸。
3. 秦汉时期:秦朝的统一中国、焚书坑儒、兵马俑的发现;汉朝的高质量统治、丝绸之路的开拓。
二、近代史1. 明清时期:明朝的建立和东西方文化交汇、封建主义的兴盛;清朝的海禁政策、与列强的战争。
2.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戊戌变法等一系列对封建统治的挑战。
3. 辛亥革命和后续: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三、现代史1. 抗日战争:淞沪会战、武汉会战、敌后抗战等重要战役的经过和影响。
2.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渡江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时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变革。
四、世界史1.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各种原因,以及维尔萨伊条约的签订和影响。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的崛起、凡尔赛体系的瓦解,以及战争的全球影响。
3. 冷战与后冷战时期:冷战的起源、核武器竞赛、苏联解体、全球化的趋势等国际关系的重要事件。
五、其他重要知识点1.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意义,以及科举制度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2. 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重要的农耕文化、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商业的繁荣。
3.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的兴起和影响。
以上只是对高考历史知识点的简要归纳总结,希望能给大家的复习提供一些帮助。
同时,建议大家在复习过程中注重扩展知识面,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思考,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加油!。
高考通史知识点框架
高考通史知识点框架一、古代史1. 先秦时期- 夏商周三代- 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道家、法家、兵家思想的兴起与发展2. 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与王莽新政- 汉朝的兴起与后期的分裂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鼎立与统一- 北朝与南朝的分裂与统一4. 唐宋元明清时期- 唐朝的盛世与衰落- 宋朝的科技与文化繁荣- 元朝的统一与蒙古文化影响- 明朝的海外探险与文化交流- 清朝的统一与封建主义体制二、现代史1.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困局-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辛亥革命与民主共和-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2. 中国共产党的兴起与中国革命-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早期革命- 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中共夺取政权与建设社会主义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与改革开放- 新中国成立与初期建设- 文化大革命与十年动乱- 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4. 当代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世界史1. 世界古代文明的兴起与衰落- 早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古代帝国的崛起与灭亡2. 欧洲的中世纪与近代- 封建体制与教会的统治- 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3. 西方列强对亚洲的殖民与侵略-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法国对东南亚的殖民统治- 日本对亚洲国家的侵略战争4. 世界两大战争与冷战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秩序的重构- 冷战时期的两极对立与冷战结束后的变局以上是高考通史知识点的简要框架,涵盖了古代史、现代史和世界史的重要内容。
考生可以结合教材和历年试题进行深入学习和复习,加强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了解和理解,提升历史学科的应试能力。
希望考生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古代中国专题一: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专题二: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政治: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
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黄老思想,到汉武帝采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秦代,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秦的暴政又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思想文化: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专题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这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1)政治:南方氏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经济: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但也有短暂恢复期;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
(3)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
在农学、数学、思想、书法、绘画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随唐: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1)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经济:随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曲辕犁出现,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手工业和商业繁荣。
(3)文化:随唐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繁荣,领先世界,兼收并蓄。
宋元;这是我国封建经济和科技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1)政治: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
宋代积贫积弱,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最终元朝实现了中国古代第四次大统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另一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
宋朝中央设立“二府”、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削弱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经济: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纸币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
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
(3)文化:科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发明与外传。
宋代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
宋词、元曲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专题四:明清时期(1840年以前)阶段特征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阶段,基本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明朝废除丞相、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了,边疆地区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从明朝中后期起,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我萌芽并缓慢发展。
中国的农耕文明开始衰落,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要萌芽的发展。
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中外差距进一步拉大。
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反殖民、反侵略战争。
文化:承古萌新。
(1)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中西方差距拉大;(2)儒家思想活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3)八股取士与文字狱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4)文学艺术繁荣,并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近代中国专题五:晚清时期阶段特征晚清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史,中华农耕文明遭受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向近代文明转变。
政治:自1860年以来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中国签订《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从1840年起,历经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经济上:列强的经济侵略,打断了中国经常发展进程,经济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新的生产方式出现,并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新的经济成分主要包括: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代表着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民族资本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艰难发展。
思想文化上:在近代西方坚船利炮的冲击和救亡的旗帜下,先进的中国人先后进行了学习西方器物(洋务运动及清末新政前朝、中体西用)、学习政治制度(康、梁的君主立宪,等的民主)的探索,推动中国近代化不断发展。
专题六:中华民国时期阶段特征中华民国时期从1912年国民政府建立到1949年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这一漫长历史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民国初期,重点说的是北洋军阀的统治。
二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其间经历了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阶段。
北洋军阀统治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和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时期。
(1)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胜利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未能给灾难沉重的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以失败告终。
(2)经济上: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阶级基础。
(3)思想文化上:辛亥革命后,“民主”、“实业救国”以及民主科学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的马克思主义传入,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和最终取得胜利的22年。
(1)政治上:国共两党关系由对峙到合作抗日,再对对峙,最终国民党被赶到,遗留下现代的“问题”。
(2)经济上:国民政府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民族工业一度得到较快发展。
但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
新中国成立前,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3)思想上: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成熟,并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现代中国专题七:新中国六十年(上)阶段特征(前三十年)新中国的60年是中华民族在历经苦难的近代历史后,逐步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其中的前30年是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政治: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成立提供了基本政治框架。
这一时期,《共同纲领》是指导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共同纲领》代宪法的使命,政协则成为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组织继续存在。
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标志着政协制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在十年“文革”中,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外交:新中国成立之初,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并积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参加日瓦会议和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件外交大事。
70年代初,外交大为好转。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并于1979年建交,1972年中日建交。
经济:新中国成立后,着手恢复经济,1952年底国民经济根本好转。
1953年出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表明了探索中的曲折。
1966年开始的“文革”严重迟滞了经济的发展,给党和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
思想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上,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的多想成就;教育事业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活跃了文化艺术届。
“文革”爆发后,文化领域蒙受劫难。
专题八:新中国六十年(下)阶段特征(后三十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民主政治不断健全的时期;更是中国融入世界,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时期。
正如胡锦涛主席在国庆阅兵时说:“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