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代的散文和戏剧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制定(朱栋霖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上)模块一:20年代文学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教学设计:课前布置重点文献预习。

课堂讲授从文献解读入手,表述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和发生过程。

知识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端。

教学要点:人的观念与文学的发展。

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西方思潮的内外在关系。

重点:1、重点文献:《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红楼梦评论》。

2、“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4、推动中国文学现代化观念变革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贡献。

5、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里各文体创新的努力及其局限。

难点:以“人”的观念的演变重新阐释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人”的观念的演变是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2、简述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及其特点。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教学设计:在重点文献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讲授和提问的方式分析“五四”文学革命的性质和过程。

知识点:《新青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

教学要点:五四文学革命的过程,内容,意义。

教学要求:五四文学革命产生必然性、历史价值和得失反思。

重点:1、重点文献:《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人的文学》。

2、五四文学革命的时代背景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3、五四文艺思潮与论争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4、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及新文学社团流派对五四文学的推动作用。

难点:五四文学革命的复杂社会背景及其发生的内在历史逻辑。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五四文学革命标志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确立?2、简介《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的主要内容并比较二者的不同特点。

第四章 1949-1976年散文

第四章  1949-1976年散文



散文特点: 经常采用现实生活场景和战争年代记忆相 交织的构思方式,故有人总结为图片连缀 式。把发生在不同时空下的生活画面连缀 起来。也记叙事件,也描绘场面,但最主 要的是抒发那种激越的感情。 “不是为了给那个年月的动人姿态,作一 点速写画,也不是希望在纸上留下一点当 时的气息,而主要是为了一种感情的冲 击。”

杨朔散文追求诗意,“拿着当诗一样写”是他这 个时期的创作追求。他所讲究的诗意包括:
●谋篇布局的精巧。
苏州园林式的曲径通幽 “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
●锤词炼字的用心 ●诗的意境的营造(托物寄情、物我交融)
●其中最主要的,其实是“从一鳞半爪的侧影,烘 托出当前人类历史的特征”的那种思维和感情方 式。从一切事物中提取宏大政治性主题的写作模 式。
第四章 1949-1976年散文 、戏剧
第一节
概述
十七年散文中主要是四股散文潮:抒情散 文、报告文学、传记回忆录、杂文 一、报告文学: ●建国初期最激动人心的是以魏巍为代表的 朝鲜通讯。魏巍三次入朝,报告文学集 《谁是最可爱的人》,其中最著名的《谁 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报告文学。柳 青的《王家斌》(梁生宝的原型),穆青 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中国青年报》集体采写的《为了六十一 个阶级兄弟》等。
第二节 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
十七年散文中,杨朔、秦牧、刘白羽被 认为是成就突出,对当代散文艺术做出贡 献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构成了十七 年散文写作的三种主要模式,在一个时期 产生广泛的影响。
杨朔的散文
杨朔(1913-1968),山 东蓬莱人。 杨朔的散 文在十七年乃至80年 代的一段时间都有非 常大的影响。他的 《雪浪花》、《荔枝 蜜》、《茶花赋》等 都曾被选入中学课本。 属于现代婉约派。

40年代戏剧

40年代戏剧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作。 ◆《小二黑结婚》通过一对青年男女追 求婚姻自由的故事,反映了革命根据地 农民中新一代在斗争中的成长,歌颂了 农民对封建恶霸势力斗争的胜利,同时 揭露了封建迷信思想和包办婚姻的愚味 和可笑。
◆小说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 唱的传统,在情节发展中,在矛盾斗争 中,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小二黑和小芹 的形象塑造,就是通过两条矛盾线索来 展现的。一条是与金旺、兴旺兄弟为代 表的封建恶霸势力的斗争。另一条是与 二诸葛、三仙姑为代表的封建落后意识 的斗争。在小说中,两条线索交错进行, 前一条矛盾线索为副线,后一条矛盾线 索为主线。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 时代精神的要求,由“皖南事变”所引 起的愤怒,激起了郭沫若澎湃的创作热 情。他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创作出 《棠棣之花》、《屈原》、《虎符》、 《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 等六部大型历史剧,登上了20世纪中国 历史剧创作的高峰。
◆《屈原》代表郭沫若历史剧的最高成就, 同时也是20世纪中国话剧史中最杰出的浪漫主 义作品。《屈原》以一天之内(由清晨到夜半 以后)屈原精神世界的大起大落,来概括他一 生的理想追求及其悲剧结局。 ◆侍女婵娟,是屈原形象的补充。她是作者 以屈原辞赋所一再泳赞的“秋兰”、“香草” 的形象为美学基础创造出来的。她是《屈原》 中的“诗的魂”,是“道义美的形象化”。
第二十章
第一节
40年代戏剧
40年代戏剧概述
一、“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一)抗战初期向“广场戏剧”的倾斜 最能显示“广场戏剧”的特色的是它的演 出形式。在这方面,抗战初期的演剧队有许多 创造,有街头剧、广场剧、茶馆剧、游行剧、 活报剧等。 (二)敌后根据地的从秧歌剧到新歌剧
◆在群众性秧歌剧大规模创作与演出的基 础上,出现了“新歌剧”的创造实验,并 先后产生了《白毛女》(贺敬之、丁毅执 笔)、《赤叶河》(阮章竟)、《刘胡兰》 (魏风等)等代表剧作,而《白毛女》更 成为现代民族新歌剧的奠基之作: ◇第一,它是大型的戏剧,故事情节复 杂,人物形象鲜明,戏剧冲突明显。 ◇第二,语言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唱白 兼用的优良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810-全国-中国现代文学史

1810-全国-中国现代文学史
A.激流三部曲
B.抗战三部曲
C.农村三部曲
D.爱情三部曲
主知识点:2.2.1、一、概述
答案:C
解析:茅盾的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春蚕》是茅盾的一篇描写浓郁江南水乡风土人情味的风俗画作品,反映农村生活,是三部曲的第一篇。
14.下列作品中,由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是()
A.《棠棣之花》
C.具有含蓄凝练特色
D.具备诗的意境
E.采用白描手法
主知识点:1.2.3、三、《野草》、《朝花夕拾》
答案:ABCD
解析:《野草》是鲁迅在艺术探索上的新成果,也是中国现代散文诗走向成熟的第一个里程碑。《野草》是诗与散文的结合,采用以抒情为主的手法,往往篇幅较短,内容含蓄、凝练。《野草》具有哲理性、象征性和形象性相结合的艺术风格。最显著的特点,是在取象、造境、构思上的独特性:是现实景象和梦境的交错描写,把一些微妙难言的感觉、直觉、情绪、想象、意识与潜意识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有着丰富的心理内涵。《野草》在语言上表现为反义词语的相生相克,由此又派生出句式、节奏上的回环往复,把散文诗的抒情特点及诗的意韵发挥到了极致。《野草》大量运用了象征、隐喻手法。自然景物、人物或故事,往往既是写实的,而同时又具有象征和隐喻的意义。
A.《魔方》
B.《陈毅市长》
C.《于无声处》
D.《丹心谱》
主知识点:5.5.1、一、概述
答案:A
解析:1985年及其之后,探索戏剧继续发展。高行健的《野人》;王培公、王贵的《WM(我们)》;魏明伦的荒诞川剧《潘金莲》;《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多元组合剧《魔方》;孙惠柱、张马力“心理分析剧”《挂在墙上的老B》;写实与象征并存的“异面融合剧”《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八骏图》

现代文学三十年之戏剧

现代文学三十年之戏剧

戏剧第一个十年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和诞生1、话剧的传入1866年,上海西人业余剧团和上海兰心剧院。

约1899年后,教会学校学生业余演出和“文友会”。

2、春柳社和“文明新戏”1907年2月,留日学生(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于东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

后又公演五幕剧《黑奴吁天录》。

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自觉探讨与创造之始。

《演艺部专章》:本社以研究新派(演艺)为主。

注重表演的“写实性”,翻译改编外国的剧作。

3、进化团和“天知派新剧”1910年底,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

任天知、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

“天知派新剧”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与演出模式,重教化功能,开“广场戏剧”先河。

追求现场宣传鼓动效果,强调即兴表演,角色类型化。

《血蓑衣》《东亚风云》《新茶花》4、新剧公会和“甲寅中兴”1914年,新民社、民鸣社、开明社、文明社、春柳社等组成。

职业化和商业化。

“家庭戏”为主,突出娱乐性和表现性,题材倾向和审美情趣世俗化,但艺术粗糙。

《恶家庭》。

5、学生业余演剧南开学校和清华学校学生对话剧艺术的探讨注重剧本创作,较健全的演剧体制。

《新村正》《贫民惨剧》。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1、“旧剧评议”对传统旧戏的猛烈攻击。

主要指向儒道封建性内容,同时批判传统戏剧观念、非写实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建立新的戏剧观,建设“西洋式的新戏”。

传统戏曲(小说)文学史地位的提高“中国戏曲”课程。

2、翻译改编和“易卜生专号”①战略部署胡适、傅斯年。

宋春舫的“欧洲戏剧”课程(1916,北大)②易卜生专号1918《新青年》4卷6期,《傀儡家庭》《国民公敌》《小爱友夫》,胡适《易卜生主义》,袁振英《易卜生传》。

个性解放思想、现实主义精神,“制造现实的幻觉”的戏剧美学观,散文体戏剧形式。

(剧场话剧)③译介热潮多元的戏剧观念、戏剧美学、戏剧形式与技巧的涌入。

3、“国剧运动”1926年6至9月,《晨报》副刊《剧刊》,赵太侔、余上沅。

新第二十一章40年代戏剧、散文新课件

新第二十一章40年代戏剧、散文新课件
18
第三节 四十年代散文
40年代杂文形成了以下特点:
• 一、杂文创作向全国扩展。 • 二、作者队伍迅速壮大。 • 三、杂文数量大大增加。 • 四、在风格流派上更趋多样化。
“鲁迅风”杂文流派
“鲁迅风”杂文流派出现于“孤岛” 时期的上海,主要作者有巴人(王任叔)、 周木斋、唐弢、柯灵、孔令境等。1939年 1月,《鲁迅风》杂志创办,是这一流派最 终形成的标志。1941年,周木斋病逝,巴 人奉调印尼,“鲁迅风”杂文流派解体。
40年代戏剧、散文
第一节 40年代戏剧概述 一、40年代戏剧特点 1)抗战开始时戏剧趋向小型化、轻型化、通俗化,
后逐渐为多幕剧,如“好一计”鞭子等,后夏衍戏 剧、郭沫若戏剧、陈白尘戏剧都为大戏。 2)多为紧跟形势,为社会服务的现实题材戏剧:夏 衍、田汉、宋之的、于伶、陈白尘、吴祖光。 3)后期出现了讽刺喜剧如陈白尘的《升官图》等; 郭沫若、欧阳予倩、阳翰笙等的历史剧影响较大。
• 在大关节目上不违背历史的真实:历史剧既以历史为题材,要有客观 的根据,科学学的性质,不能完全违背历史的事实。对于所处理惯,时代 的风尚、制度、精神,总要尽可能的收集材料,务求无懈可击。如: 《屈原》的主要内容基本符合历史真实:屈原是诗人兼政治家,坚决 主张联齐抗秦,曾被楚怀王信任重用。后来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 襄王继位,重用亲秦派,将屈原放逐汉北,屈原抱负不能实现,不忍 祖国沦亡,抱石自沉汨罗江。
• “失事求似”:是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失 事”是可以与历史事实有出入,“求似”是要准确 地把握历史精神。郭沫若认为历史剧最重要的不是 外在的历史事实,而是内在的历史精神。郭根据这 一原则“据今推古”创作了一批取材于战国时代的 历史剧-以“仁”反奴。
• 郭沫若历史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屈原、如姬、聂 政等)1、是时代的和民族的英雄,具有人格美;2 、要求以仁义打破旧束缚,反对投降、分裂和倒退 ;3、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有悲剧的命运,具有 历史的悲壮性。

中国著名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书目(五篇材料)

中国著名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书目(五篇材料)

中国著名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书目(五篇材料)第一篇:中国著名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书目散文(鲁迅《野草》(丰子恺《缘缘堂随笔》沈从文《从文自传》《湘西》《湘行散记》周作人《苦雨》《喝茶》《自己的园地》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集》巴金《随感录》(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梁实秋《雅舍小品》戏剧(曹禺《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夏衍《上海屋檐下》陈白尘《岁寒图》吴祖光《风雪夜归人》贺敬之、丁毅《白毛女》欧阳予倩《桃花扇》阿英《三大南明史剧》中国当代文学(1949至今)诗歌(舒婷:《双桅船》(北岛:《北岛的诗》(顾城:《黑眼睛》、《顾城诗全编》阎月君、周宏坤选编:《后朦胧诗》(海子、欧阳江河、多多、严力、芒克、翟永明、海男、蓝蓝、西川、钟鸣、陈东东、李亚伟等戏剧《探索剧作选》《高行健戏剧集》(赖声川《暗恋桃花源》(台湾)(孟京辉《恋爱的犀牛》散文杨绛:《干校六记》、《杨绛散文》(余秋雨:《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季红真编:《当代女性散文精选》小说刘心武《刘心武小说选》张贤亮《张贤亮集》、《感情的历程》、《我的菩提树》《王蒙文集》(10卷)、《活动变人形》《高晓声代表作》(张承志《张承志集》、《北方的河》(贾平凹《贾平凹集》、《浮躁》、《秦腔》《废都》(韩少功《诱惑》、《马桥词典》阿城《棋王》《1985年小说在中国》、《探索小说选》(刘索拉:《你别无选择》残雪《天堂里的对话》、《突围表演》《黄泥街》(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蛙》陈晓明选编:《中国先锋小说精选》、(苏童:《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妻妾成群》、《红粉》《我的帝王生涯》、《米》、《红粉》……(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方方:《行云流水》、《方方文集》(5卷)(池莉:《太阳出世》、《池莉文集》(6卷)刘震云:《塔铺》、《官场》、《官人》《一地鸡毛》《故乡面和花朵》刘恒:《白涡》、《刘恒自选集》(5卷)《狗日的粮食》张洁:《无字》、《张洁集》(王安忆《王安忆自选集》(6卷)《长恨歌》《小鲍庄》等铁凝:《哦,香雪》、《玫瑰门》((陈染:《私人生活》张炜:《古船》林白:《一个人的战争》((路遥:《平凡的世界》、《人生》(陈忠实:《白鹿原》(阿来:《尘埃落定》(王小波《王小波文集》(中国青年出版社)(王朔《我是你爸爸》、《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过把瘾》等(阎连科《受活》、《丁庄梦》卫慧〈上海宝贝〉第二篇:诗歌散文小说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四种体裁,在考试中比较少见。

论中国现代散文诗剧的文体发源与历史流变

论中国现代散文诗剧的文体发源与历史流变

理论新见
用的戏剧形式是对话,只有通过对话,剧中人物才



能互相传达自己的性格和目的” ,对话的形成使作
79
“散文诗的戏剧化”,而最具代表性的“戏剧化的散
文诗”,则为鲁迅的 《过客》。
品由散文诗升华为散文诗剧。戏剧对话呈现出戏剧
自由诗、格律诗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诗的
角色的性格特点、戏剧剧情与戏剧冲突。在 《人力
作同时诞生的,是欧美散文诗人十分钟情的一种文
剧化”则是在诗歌中融入剧的因子,使诗歌升华为诗
体形式。虽然在理论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进
剧。“诗的戏剧化”又可以细化为两种文体形式,一
行阐释与建构,但是丰富巨大的创作实践已然证明
是“纯诗的戏剧化”,二是“散文诗的戏剧化”。“纯
了散文诗剧所具有的独特文体魅力。
虽然对话不是以诗体的形式写成,但只要语言表现
出“诗的题旨”“诗的节奏”“诗的美丽”“诗的意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首散文诗是胡适 1918
年 1 月在 《新青年》 第 4 卷第 1 号上刊载的 《人力车
夫》,以白话谱就,体裁形式为典型的分段排列。同
境”也可算作是诗剧。但梅特林克和美士裴儿的作
时被胡适注入戏剧因子——戏剧角色,形成戏剧对
散文诗与散文诗剧此种杂糅性文体区别于散文文体
散文诗最突出的体裁形式即为分段排列,这是经过
的关键之所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二
中外无数学人的大量创作实践所证实的。假若采用
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文附质也……
分行排列,无疑就会倒向纯诗,使散文诗的文体独
质待文也”。具体来说,散文诗与纯诗一样,为诗
“诗体的”“作诗须如作文”。此外,胡适注意到 《诗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朱栋霖版)配合扬州大学中文系2013-2014年第二学期教学上编(1917-1949)第八章30 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30 年代中、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

30 年代小说的基本流派概况。

3、萧红、沙汀、艾芜、吴组缃、李佶人小说创作简况。

4、丁玲小说创作概况。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的20年代丁玲小说创作。

丁玲在延安时期的小说创作及代表作品《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

5、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刘呐欧、穆时英、叶灵凤的创作概况。

施蛰存的代表小说《将军底头》《梅雨之夕》《石秀》中表现出的精神分析特色。

新感觉派小说的总体特色。

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1、茅盾在五四时期的理论倡导及文学主张。

茅盾与《小说月报》。

茅盾的中、短篇小说创作概况及代表作品农村三部曲和《林家铺子》。

2、《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地位。

《子夜》写作的背景及“主题先行”的问题。

茅盾长篇小说创作的意义。

3、吴荪甫、赵伯韬等人物形象分析。

4、《子夜》的“网状结构”及艺术特色。

第十章30 年代小说(三)1、老舍小说创作的分期及长、中及短篇小说代表作品。

老舍小说中“幽默”风格的演化。

老舍小说表现的国民性思考主题。

2、《骆驼祥子》在老舍小说创作中的地位。

祥子与虎妞的人物形象分析及悲剧原因。

《骆驼祥子》地域风格的表现及开创意义。

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四)1、五四运动对巴金的影响。

巴金小说创作概况及代表作品简述。

2、巴金小说对“家”的主题的关注。

3、《激流三部曲》的内容及表现出的反封建思想。

《激流三部曲》众多人物塑造的成功。

《家》中觉慧人物形象分析,觉新身上表现的复杂性。

4、《激流三部曲》的艺术成就及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贡献。

第十二章30年代小说(五)1、“京派”“海派”概念及相互间的论争。

2、沈从文湘西背景对其小说创作的意义。

3、沈从文小说的两类题材:城市与知识阶级,乡村与抹布阶级,两类题材中的代表作品。

50—70年代戏剧散文

50—70年代戏剧散文

一、从“主情”到“主事”:建国初期散文新 变
二、散文的三度活跃 第一,批评时弊的杂文一度活跃起来。 第二,干预生活、揭露社会问题的特写、
报告文学创作引人注目。 第三,抒情性散文的兴起。
60年代散文在情致、格调上相对走向了舒缓与 平淡。当饱涨的激情一定程度得到缓和,“干 预”的冲动和尝试也被遏制之后,散文家们开 始比较普遍地注重文体形式的经营,形成了 “诗化”与“知识性”两种散文模式。
.
在50、60年代,戏剧被纳入政治体制化的组织 生产,处在日益严格的规范化过程中。
“第四种剧本” 在 1956-1957的短暂时段里, 与其他诸多文艺样式的“异动”相一致,戏剧 界也涌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干预生活的潮流。
主要有杨履方的四幕剧《布谷鸟又叫了》、岳 野的五幕剧《同甘共苦》、海默的四幕剧《洞 箫横吹》,还有赵寻的《还乡记》、鲁彦周的 《归来》、王少燕的《葡萄烂了》等。
C 独特的悲喜融合的情感色调。
◦ 《茶馆》“笑中有正”,“悲”中也常常含“笑”。
四、 “社会主义教育剧”
1962年9月,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发出号召, 要求全党全国人民“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一 场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国内展开。出现了 一批与社教运动相配合的戏剧,戏剧史上称为 “社会主义教育剧”或“反修防修剧”。
历史剧集中出现于1960年前后,与50年代中后 期文学界“干预生活”的现实精神的受挫,是 具有深层联系的。
《关汉卿》 (1958年),田汉戏剧创作的最高 成就,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关汉卿》,北京人艺演出
田汉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采用“六经注我” 的办法,塑造了自己心目中的关汉卿形象:主 要不作为风流才子、杂剧班头,而是一位刚正 不阿、为民请命、具有浩然正气的艺术家。

第一个十年的散文和戏剧

第一个十年的散文和戏剧

笔》、《车厢社会》、《率真集》等。
2.丰子恺对儿童世界倾注了全部的爱。
丰子恺早期的散文大多描写儿童生活,在儿 童身上发现了人性的完美和生活的真义。
在《给我的孩子们》、《华瞻的日记》、 《作父亲》等散文中,他把自己化为了儿童, 不仅用儿童的心思、感觉、情绪,而且叙述 行为的口吻也是儿童的,对儿童心理的体察 和描摹细致入微。 3.风格:以佛理阐释生活,于俗相中发现真 理。潇疏淡远,哲理浓厚,清淡悲悯,显得 老气横秋。
3.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汉语的修辞功 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善于使用赋、 比、兴各种手法,起承转合,既曲尽其 意又余韵袅袅。如《绿》通过诸多手法 委婉细腻地描绿绘绿,令人叫绝。
三、丰子恺
1.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 浙江崇德人。散文家、画家、翻译家, 散文集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

20年代有散文集《燕知草》和《杂拌 儿》。其中名篇有《桨声灯影里的秦 淮河》、《陶然亭的雪》、《西湖的 六月十八夜》、《钱塘江大夜潮》等。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与朱自清同游 后的同题之作,作者以随缘自适的心情赏 玩秦淮风情的“浓姿”、“秀骨”、“盛 年”和“迟暮”。歌妓的意外打扰也无损 于他内心的自足,显示了传统平和中庸、 超然飘逸的名士风度,但又具有新人文主 义的现代意识。 俞平伯散文的风格:玄妙的哲理与感伤的 思绪的融合,独抒性灵,用笔细腻,意境 朦胧灵动。但有时过多铺饰,少了天然之 趣。
第三节 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 作家的散文
一、冰心
冰心散文之所以有魅力,主要在于文中有 诗。冰心不仅在文中引用古典诗词,她自 己的语言也追求诗情画意,富丽精工。散 文集有《寄小读者》、《往事》、《小桔
灯》、《冰心散文集》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五)1、从文: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1926年出版第一个小说集《鸭子》代表作:193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边城》2、京派(名词解释):京派是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后继续留在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从文、健吾、朱光潜等。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3、从文抒情小说艺术特色:①主要写湘西人性中的美与善;②.写现代文明中传统美好人性的遗失;③小说比较散文化,有田园牧歌的美;④小说具有悲剧意识;⑤创作主体情感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⑥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

4、《边城》是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健吾称它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5、《边城》是从文浓郁的怀乡情结的艺术结晶,也是支撑湘西世界的坚实柱石。

第十三章 30年代新诗(小题目)6、中国诗歌会诗人的诗歌创作亦可归入政治抒情诗,主要发起人有黄浦芳,穆木天等。

7、臧克家,是一位出自新月诗派之门又兼收各派之长的诗人,被称为“农民诗人”和“乡土诗人”8、戴望舒,代表作《雨巷》,作者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9、戴望舒诗歌的基本特征:❖作为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戴望舒的诗歌艺术历程大体可分为二个阶段,可以概括为“雨巷”与“记忆”时期、“残损”时期。

❖前一阶段的诗绪较为低沉,境界较狭小,第二阶段的诗风则趋向明朗,诗境较阔大。

10、卞之琳,代表作《断章》。

第十四章 30年代戏剧11、1936年春,左联解散。

左翼剧联配合国防文学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

12、“好一记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演遍大江南北。

夏衍40年代创作的作品

夏衍40年代创作的作品

夏衍40年代创作的作品
夏衍(1904年-1979年)是中国现代作家和思想家,他的创作
涵盖了小说、散文、戏剧等多个领域。

在40年代,夏衍创作
了许多重要的作品,以下是其中一些代表性的作品:
1. 小城之春:这是夏衍在1941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小城之春》以自传体小说的形式,描述了一个小城镇青年的成长故事,通过主人公苏宏宇的经历,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迁。

2. 旅程:这是夏衍在1944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
一个流亡在外的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旅途中,通过与各种人物的冲突和对话,进行了社会思考和反省。

3. 浪潮:这是夏衍在1947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写
上海滩的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状况,展现了当时上海滩的风云变幻和社会氛围。

4. 出发:这是夏衍在1949年创作的一篇著名的散文,以自传
体的形式,记录了他小时候在乡村的生活和对乡村的感悟,同时表达了对社会命运的追求和思考。

以上是夏衍在40年代创作的一些重要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
现了夏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同时也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迁。

40年代戏剧、散文

40年代戏剧、散文

40年代戏剧、散文40年代戏剧1.引言介绍40年代戏剧的背景和重要性。

2.戏剧风格- 自然主义戏剧: 描写真实生活,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性。

- 表现主义戏剧: 强调心理和情感,通过夸张手法表达内心世界。

- 实验性戏剧: 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

3.戏剧作品3.1 美国戏剧作品- 《死亡之梦》: 由阿瑟·米勒创作,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冲突。

- 《街头霸王》: 由弗兰克·奥康纳创作,描写工人阶级困境。

- 《卖黑人去美国》: 由伍迪·古斯曼创作,批判种族歧视和奴隶制度。

3.2 英国戏剧作品- 《玻璃动物园》: 由田纳西·威廉斯创作,揭示家庭关系和内心世界。

- 《生命细则》: 由诺曼·勒金创作,讲述二战期间的人性故事。

- 《汉密尔顿夫人》: 由特尔玛·斯托弗创作,探索婚姻和自由意志。

4.戏剧演出与剧院- 演出场所: 剧院、小剧场、街头表演。

- 演员表演风格: 角色表演、方法表演。

- 舞台设计: 简约舞台、实验性舞台。

散文1.引言介绍散文的定义和作用。

2.散文类型- 议论散文: 探讨社会问题,阐述作者观点。

- 游记散文: 记录旅行见闻,展示美好景色。

- 自传散文: 讲述个人经历,反映成长和思考。

3.散文作品3.1 40年代散文作品- 《贫民窟的住房问题》: 作者试图揭示贫困阶层的生活状况。

- 《朝圣之路》: 描述一段对灵性追求的旅程。

- 《小市民的心灵之旅》: 讲述一个平凡人的成长经历。

3.2 重要作家- 乔治·奥威尔:擅长议论散文,作品坚持批判现实主义。

- 弗朗茨·卡夫卡:以超现实主义写作风格而闻名,作品探索人性和宿命。

4.散文写作技巧- 表达清晰: 用简练的语言传达主题和观点。

- 描写细腻: 利用形象和感官描写增强阅读体验。

- 结构合理: 采用段落和章节使文章有层次感。

本文档涉及附件。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自然主义戏剧: 一种戏剧风格,追求真实的社会描写和人物刻画。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八章 30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重要标志:(1)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2)长篇小说的成熟;(3)小说流派的涌现。

(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等)2、普罗小说:(1)成员:(主要为太阳社成员)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以及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2)创作题材:一类是描写现实革命斗争的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另一类是反应大革命前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人生道路,形成“革命+恋爱”的主题模式。

(3)代表作:华汉长编小说《地泉》(包括《深入》《转换》《复兴》三部曲);蒋光慈第一步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最后一部长篇《咆哮的土地》(后易名《田野的风》),是普罗小说中的重要作品。

3、左联青年作家群:普罗文学后崭露头角的一批追求进步的青年作家,代表作家及作品:丁玲:处女作《梦珂》,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长篇小说《韦护》《母亲》;张天翼:《小彼得》《从空虚到充实》《畸人集》等短篇小说,《清明时节》《鬼土日记》等中长篇小说,《包式父子》(对小公务员、小市民向上爬的心理剖析最有深度);艾芜《南行》《山峡中》;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叶紫《丰收》;沙汀等4、社会剖析小说:30年代迅速崛起,成为当时重要的小说流派。

(1)特点: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为指导;截取横截面方法来解剖社会;强调对社会的细密观察。

(2)代表作家及作品:茅盾(开创者)《子夜》《春蚕》《林家铺子》;吴组缃《西柳集》《饭余集》;沙汀等5、新感觉派:(以南方上海为阵地),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1)主要阵地:《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刊物。

(2)代表作家及作品:施蛰存:最初的《江干集》《娟子姑娘》《追》,自认为“正式的第一个短篇集”是《上元灯》,自觉运用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创作的小说《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

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版)

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版)

现代文学三十年试题(钱理群版)1. 比较分析沙汀与张天翼的讽刺艺术。

答:沙汀的讽刺艺术重在“农民式的幽默”,讽刺时不漏声色、感情凝重,善于通过人物谈吐举止的细节刻画深层心理、场景气氛的烘托交织着某种诗意,等等。

张天翼善于抓住人物习惯动作与用语,凸现其灵魂,讽刺锋利劲捷,泼辣夸张。

2.为什么说30年代上海风行的“新感觉派”是现代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流派?答:首先是对“现代派”的界定。

“现代派”文学也称作“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与19世纪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迥然不同的文学类型,表现为形式上的荒谬与变形,内容上的危机感、幻灭感,重主观和心里,强调非理性等特征。

之所以说“新感觉派”是现代中国最完整的一支流派,有两个最基本的理由:一、“新感觉派”深受法国现代派文学和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影响,用现代人的眼观来观照都市,表达现代商业文明覆盖下的城市人群生存形态。

这主要是内容上的分析;二、在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上,借鉴大量的西方写作方法,包括心理分析、蒙太奇、意识流,以及以性爱心理发掘人性深层的方法。

3.评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内涵与文体特色。

答:关于文化内涵上,《呼兰河传》具有童年回忆的性质,主要描写记忆中的家乡人民的生存方式,特别是传统落后的文化习俗对人的残害,所描写的东北风情,既有浓郁的地域性或地方性,又具有某种普遍性。

文体特色:创造了“诗化小说”或者“散文化小说”。

其小说结构、语言和抒情方式也很有艺术个性。

4.略评李劼人《死水微澜》中的蔡大嫂的形象。

答:在李劼人的“大河小说”中,《死水微澜》在艺术成就上最高,既写出了历史时代的风云,又写出了地方风情和民俗,人物刻画也非常成功。

人物刻画是在辛丑条约签订期间,四川社会的冲突及地方风习的变迁,折射到具体人物中,在蔡大嫂身上体现了一个富于幻想、泼辣爽直,敢作敢当的女性,她有蔑视礼教的大胆行为,但她也有着虚荣、追逐浮华精神侧面。

5.结合具体诗歌评析,论述戴望舒二三十年代诗歌观念与诗意诗风的演变。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要点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要点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和思考题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晚清文学革命运动、《新青年》杂志、新文化与文学革命的关系、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戏”、对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派的批判、林蔡之争、《学衡》派、《甲寅》派、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新月社、湖畔诗社、进化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5.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的总体特色是什么?第二章鲁迅(一)鲁迅生平概略、鲁迅主要著述的书名与大致内容。

1.怎么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2.试分析《呐喊》、《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3.对《阿Q正传》有哪些不同的解析?试举三种说法,指出其解析的角度和根据,并加以评析。

4.略评《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5.就《野草》中某一篇散文诗,写一篇鉴赏短文。

第三章小说(一)小说界革命、林译小说、问题小说、叶圣陶的《隔膜》与《火灾》、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定义、自叙传、庐隐的感伤小说、许地山的宗教题材小说、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1.概述“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流脉与开放性状况,并和古典小说比较,简要说明初期现代小说在叙事结构与文体方面的创新。

2.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作为一种写作风潮的时代特征。

3.试评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艺术个性。

4.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是如何界定“乡土文学”的?试结合王鲁彦、台静农或其他作家的创作,来评析20年代乡土文学小说的流派特征。

第五章郭沫若《女神》的产生和影响、泛神论、自由体诗、《瓶》、《三个叛逆的女性》、抗战时期郭沫若的六个历史剧、失事求似的历史原则。

绪论

绪论

5、茅盾的小说创作 6、老舍的小说创作 7、巴金的小说创作 8、京派小说和沈从文,“新感觉派”
9、现代戏剧,曹禺的戏剧创作 10、艾青、田间、臧克家、袁水拍 的诗歌创作 11、解放区文学
12、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13、钱钟书的小说创作
学习方法 1、读原著、研究文献
2、参加课堂讨论 3、撰写课程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分期 1、20年代:五四-1927 2、30年代:1927-1937 3、40年代:1937-1949
基本内容 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运动
基本文体 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课程内容 1、“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2、鲁迅的小说与散文创作 3、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4、郭沫若、李金发、闻一多、徐志 课程论文 3、期末考试
3:3: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个十年的散文
一、报告文学的勃兴
著名的报告文学:
丘东平的《第七连》、曹白的《呼吸》、亦门("七月派诗人"阿垅)的《第一击》、骆宾基的《大上海的一日》、曹聚仁的《大江南北》、范长江的《塞上行》、《西线风云》、碧野的《北方的原野》《太行山边》、司马文森的《粤北散记》、沈起予的长篇报告《人性的恢复》、萧乾的《流民图》《血肉筑成的滇湎路》《南德的暮秋》等。

旅行通讯主要有郭沫若的《苏联纪行》、茅盾的《苏联见闻录》、褚安平的《英国采风录》、费孝通的《初访美国》等。

实写抗战中著名人物的纪实性散文(或称人物特写),如沙汀的《我所见之H将军》、周立波的《王震将军记》、陈荒煤的《陈赓将军印象记》等。

二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
(一)、"鲁迅风"派(1939-1941)
"鲁迅风"派主要活跃在上海孤岛时期,代表作家主要有王任叔(巴人)、周木斋、唐弢、柯灵、许广平等。

1938年9月,王任叔等六人合出了杂文合集《边鼓集》,又于第二年1月创办了《鲁迅风》杂志,该流派由此而得名,1941年解体。

(二)、"野草"派
"野草"派是围绕着文学杂志《野草》形成的以聂绀弩、秦似、夏衍等人为代表的杂文作家群,活跃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和解放时期的香港,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

《野草》1940年创刊于桂林,出过"野草丛书"13种,坚持到1943年6月,遭当局勒令停刊后,1946年10月迁往香港改月刊为旬刊,郭沫若、茅盾等都为它写过文章,秦牧、周而复等青年作者则在此崭露头角。

三、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
这一时期新进的散文作者并不多,多是已成名的作家在写散文,运笔更加圆熟,有更多样的风致,如靳以的《红烛》;缪崇群的
《夏虫集》、《石屏随笔》、《眷眷草》;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何其芳的《星火集》、《星火集续编》;巴金《梦与醉》、《龙.虎.狗》;李广田的《灌木集》;冯至的《山水》;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沈从文的《湘西》;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王了一(王力)的《龙虫并雕斋琐语》;张爱玲的《流言》;丰子恺的《率真集》;叶圣陶的《未厌居习作》等,各有其独特风格和阅读魅力。

40年代的戏剧
一、“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一)抗战初期:抗战初期:街头剧、
茶馆剧等短剧风行
街头剧"是当时最为流行和受欢迎的短剧。

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战时期出版、发行的1200余部剧作中,街头剧就有近百部。

其中"好一记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三个街头剧的合称)等几乎演遍了大江南北。

茶馆剧"是根据西南地区普通老百姓有到
茶馆喝茶的习惯,让演员扮作茶客,分别入座,造成故事,引起其它茶客的注意,并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

游行剧是采取化妆游行进行宣传的戏剧形式。

以上各种短剧的形式最鲜明的特色就是打破了舞台和观众之间的墙,使观众参与到戏剧中来,在演员和观众之间、观众和观众之间,都产生了心灵的感应和情感的交流。

这正是戏剧的政治教化功能和宣泄功能的统一。

(二)、敌后根据地的戏剧:从新秧歌剧到新歌剧。

1、新秧歌剧
《兄妹开荒》(鲁艺文工团演出,王大化、李波、路由等人创作)的成功演出博得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热情肯定。

这一时期出现的其它优秀新秧歌剧还有《夫妻识字》(马可)、《牛永贵挂彩》(周而复、苏一平)《小放牛》(尚之光、王世俊)等。

2、新歌剧
新歌剧是既区别于中国古典戏曲,又区别于西洋歌剧,是在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各种营养而建立起来的,综合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美术为一体的音乐戏剧形式。

先后产生了《白毛女》(贺敬之、丁毅执笔)、《赤叶河》(阮章竞)、《刘胡兰》(魏风等)、《王秀鸾》(傅铎)等代表剧作,而《白毛女》更成为现代民族歌剧的奠基之作。

新歌剧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乡土情调,是解放区40年代戏剧运动的最重要的成果,并且和国统区的历史剧创作、讽刺喜剧创作一起,成为四十年代戏剧创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3、戏曲改革
民主根据地文学在戏曲改革方面也取得了进步。

新编京剧
《逼上梁山》(杨绍萱、齐燕铭执笔)被毛泽东称为"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

新京剧《三打祝家庄》(李纶、任桂林、魏晨旭)、秦腔剧《血泪仇》(马健翔)等,也比
较成功。

4、话剧
与秧歌剧的红火场面和新歌剧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相比,话剧在解放区并没有获得大的发展。

对话剧认识的偏颇,致使解放区话剧排斥了对中外话剧经验的借鉴和吸收。

在解放区话剧创作中较为优秀的有独幕剧《把眼光放远点》(胡丹沸执笔)、四幕话剧《同志,你走错了路》(姚仲明、陈波儿)、三幕话剧《抓壮丁》(吴雪等)、《李国瑞》(杜烽)、五幕剧《炮弹是怎样造成的》(陈其通)、《战斗里成长》(集体创作,胡可改编)等。

这些剧体现了为工农兵服务的目的,使话剧由剧场走向了广场,在风格和乡土气息上有独到之处,但是艺术性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5、新歌剧《白毛女》
新歌剧《白毛女》剧照 1945年春诞生的《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的第一块里程碑,它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由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等作曲。

《白毛女》是根据"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创作的。

这个故事来源于晋察冀边区,1945年,诗人邵子南从晋察冀前方返回延安,带回了这个传说的记录本。

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吸引了鲁艺师生。

为了向即将召开的中共"七大"献礼,鲁艺师生把它改编成了大型歌剧。

剧本叙述的是贫农杨白劳被地主黄世仁年关逼债,被迫用女儿喜儿抵债,而后含恨自尽。

喜儿在黄家惨遭蹂躏,逃进山洞里,在野山洞生活了三年,因为缺少盐和阳光,头发全变白了。

八路军来了后她重见天日,报仇雪恨,从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艺术特点
《白毛女》创造了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新歌剧形式:
首先,吸取了西洋歌剧擅长抒情的特点,设计了一些优美的、抒情唱段。

如《北风吹》、《扎头绳》、《我们的喜儿哪儿去了》等,从而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富有民族特色、但又经过了西洋音乐的改造的乐曲形式。

其次,在歌剧的表演上,不受西洋歌剧只唱不说的束缚,而是借鉴了传统戏曲唱、念、白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从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歌剧表现形式。

再次,剧情一波三折、曲折动人,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同时吸取了传统戏曲的写意手法。

《白毛女》的这些艺术特色,是符合我们民族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欣赏习惯的。

(三)、40年代末:学潮中的广场活报剧称为"活报"是强调这种戏剧形式的时事新闻性,即所谓的"活的新闻揉进写剧的技巧,给观众一个忠实的报道"。

著名的
有联系1948年4月6日北平各界的罢教罢课而写出的独幕剧《控诉》、联系1948年7月5日发生的军警枪杀东北流亡学生的血案写成的《大江流日夜》、联系1947年南京学生"五一五"游行现编现演的《"社会贤达"》等。

广场戏剧的特点在40年代末学生运动中的活报剧演出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的再度兴起
(一)、历史剧创作的繁荣
1、郭沫若40年代的历史剧
2、其他人的历史剧
除了郭沫若的历史剧之外,抗战时期比较著名的历史剧创作还有欧阳予倩的《忠王李秀成》、阳翰笙的《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阿英的《碧血花》、陈白尘的《大渡河》、于伶的《大明英烈传》等。

和郭沫若相似的是,这些剧作家的创作也多选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时代(如太平天国
时期)来讴歌爱国主义、批判投降变节、表彰民族正气。

3、曹禺的《北京人》和《家》
(二)、正面描写知识分子的创作潮流
在抗战中后期,大后方剧坛出现了一批歌颂性作品,发生了一个重要的转变,即剧作歌颂的正面主人公形象已经由抗战初期理
想的民众英雄转变为现实的普通知识分子。

较有影响的有:于伶的《长夜行》、吴祖光的《少年游》、宋之的的《祖国在召唤》、夏衍的《法西斯细菌》、陈白尘的《岁寒图》、袁俊的《万世师表》等。

这表明了对现代知识分子在现代文学中理所当然的正面主人
公的历史地位的一种确认。

三、讽刺喜剧创作的发展
在戏剧创作中,讽刺喜剧尤其令人瞩目,这一时期,出现的喜剧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政治批判性极其强烈的讽刺暴
露喜剧,以宣泄情感为主,艺术上相对粗糙,有的近乎于闹剧。

随着时代的发展,反动统
治本身越来越暴露出自身的腐朽,所以这一时期剧作家对他们的态度,只能是一种辛辣的嘲讽,而不可能再夹杂其他的审美情感。

另外一种喜剧形式是世态喜剧,这种喜剧形式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这一时期暴露喜剧的代表作主要有陈白尘的《升官图》;吴祖光的《捉鬼传》;宋之的的《雾重庆》、《群猴》;老舍的《残雾》;丁西林的《三块钱国币》、《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妙峰山》等。

世态喜剧的代表作则首推杨绛的"喜剧双璧"《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

[思考题]
(1)概述新文学第三个十年戏剧文学创作的热点与主要趋向。

(2)简评抗战时期历史剧创作的热潮。

(3)为什么说《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艺术的丰碑?
[必读作品与文献]
《白毛女》
《法西斯细菌》
《芳草天涯》
《屈原》
《北京人》
[评论必读]
孟悦:《〈白毛女〉演变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