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师生有效互动的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现师生有效互动的策略

【摘要】教学中的互动主要是以师生互动为主,师生互动普遍存在于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中。目前,有关师生互动的重要性研究颇多,但本文是在阐述师生互动重要性的前提下,提出如何有效地实现师生互动,提出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的课堂问题设置、课堂中的角色转换、课后的对话交流在实现有效师生互动中的作用。

【关键词】师生互动;有效;专业修养;师生关系;问题设置;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036-03

一、师生互动的概念

“互动”一词来源于社会心理学。互动主要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互动(interaction)是一个从社会心理学引入到教学领域的概念,其动词形式为interact,是由前缀“inter-”加“act”构成的。“inter- ”有“相互”、“彼此”、“共同”等含义,“act”有“行动”、“行为”之义,两者结合其意义为“相互作用(to act mutually /to perform reciproca-

lly)”。[1]

师生间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以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作为媒介作用于双方,并对双方产生一定影响(正面或负面)的行为。

目前,大家所说的师生互动主要来自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时候所产生的互动。但是,师生互动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它不仅存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它也同样存在于课堂之外。本文所研究的师生互动主要是针对校园内的师生互动,其中包括课堂师生互动和课堂外师生互动。

二、师生有效互动的策略

师生有效互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之中和教学过程之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行为对师生双方产生正面的影响,即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

(一)教师提高自身专业修养

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生带着自己求知的欲望踏进教室,而教师则是那个带领学生们遨游在知识海洋中的引航人。师生互动的前提是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

1.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根据相关调查表明:除语文教师的一般性课程知识、学科知识和英语师范生的学科知识这3项外,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在其他知识上的得分率均低于60%。语文教师的一般性课程知识、学科知识和英语师范生学科知识的得分率虽然超过60%,但也是在65%以内。以得分率这一指标来衡量,整体来看,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在各类专业知识上的表现均不理想。[2]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对于一般性课程知识和学科知识的学习,因为这两类知识是教师有效地教授学生科学文化

知识的基础,教师要尽可能做到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

2. 提高专业技能。这里所说的专业技能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授知识的方法和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是毕业于师范院校,在学校中学习了丰富的有关教学技能的理论知识,很少有实践的机会。师范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大多会认为在学校中学习到的教育理论知识与现实的教学并无多大联系,他们无法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育理论形成过程中的角色和定位——不但是教育理论的践行者,更是教育理论的创造者,把教育理论和自己的亲身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发现理论的不足,才能形成自己对理论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也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教育实践智慧。[3]

强化专业情意。如果一名教师仅仅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缺少专业情意的激励与支撑,就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他与学生的互动也将是流于形式,为互动而互动,不能全面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孔子曾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厌”是教师对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不断学习和充实。孔子的“诲人不倦”则告诉我们:一方面,教师应当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不动摇自己的专业信念;另一方面,教师应当永远兢兢业业,追求最好的教育效果。“不倦”不仅是一种负责的态度,更是一种充实而又乐观的精神境界。[4]当教师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时,就会全身心地为之付出,就会乐于与自己的学生交流,产生互动。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独立的,他们并不从属于对方。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要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教师不能把指导者、引导者看成是高高在上的身份,从而轻视自己的学生,把学生放在自己的平台之下或是对立面。两个“主体”都是活生生的具有独立人格和完整意义的生命体,他们都需要自主,也需要互相理解、相互尊重,因此必须建立起民主、平等、积极、融和的师生关系。[5]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依赖于双方之间对彼此的信任,两个“主体”在平等、协商的环境中容易建立起友好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也是同样,当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像过去那样类似于上下级的关系,而是像朋友一样交流和对话,那样师生之间的距离就会缩小,教师就更容易把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学生则会对教师的种种引导行为给予恰当的回应。师生间的这种互动指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通过理解与对话对其共同的课程文本达成一种非强迫性的共识,从而实现主体间的融合、共识和共享。[6]教师便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

(三)课前进行充分准备

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之前,首先必须对所教知识要有深入的认知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应对课堂中的突发情况,并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互动。也就是说,我们要传递多少信息,要传递什么样的信息,要以什么样的信息传递为主,教师都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了然于心。[7]教师对教学内容研究透彻,

是教学的基础。那么,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是在熟知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现状,这包括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接受新知的能力。教师要区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在教授新知之前要对每一个学生的现状进行细致的分析,针对不同的学生要以不同的方式互动。例如一个沉默内向的学生,要以积极地鼓励的语气与他交流,要用信任的眼神激励他;相反,面对一个活泼好动的学生就不能这么做,教师要适时纠正该名学生的不当行为。

《论语》中记载到: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的这种做法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学生不同的反馈,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来说,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问题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难。问题太容易,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使提问失去价值。[8]首先,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恰当地把握好度,要把问题放在学生跳一跳能够到的高度,这样既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除了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外,同样还要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