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1. 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各国都亟需采取行动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其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包括政府的目标设定、具体措施和相关政策等。
2. 目标设定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目标,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这些目标包括:•减少排放强度:到203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65%至70%,相对于2005年的水平。
•提高能源结构: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将提高到20%左右。
•增加碳汇:到2030年,森林蓄积碳汇增长至200亿吨。
3. 具体措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3.1 节能减排•加强工业节能措施,带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排放。
•完善排污费制度,提高排污费用标准,鼓励企业减排。
•加强生态补偿机制,推动重污染行业转型升级。
3.2 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太阳能、水电等。
•加大对清洁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投资支持。
•推动电动车和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减少传统燃油车的使用。
•加强燃煤电厂的治理工作,提高发电效率,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3.3 推动低碳城市建设•支持城市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
•鼓励建设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减少能源消耗。
•推广低碳交通工具和公共交通,减少机动车的使用。
•加强城市固废管理,提升垃圾处理效率,减少甲烷排放。
3.4 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提前应对极端天气事件。
•推动全民气候变化教育,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
•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水平。
•加强国家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参与,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
4. 政策支持为了有效实施上述措施,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碳市场建设:推动建立碳市场体系,鼓励企业减排,实施碳排放权交易。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挑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拥有丰富资源和独特魅力的大国。
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我国政府和全社会都积极行动,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推动绿色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等途径,为实现全球气候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政策引导1. 国家政策体系的完善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成为全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行动指南。
此后,又陆续发布了《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政策文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2.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让生态成为普惠的公共产品。
这一理念为我国绿色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
3. 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的设定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温室气体排放的管控工作,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作为实现气候变化减缓的关键举措。
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的报告》,明确提出我国要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快实现低于峰值水平。
2018年,全国碳市场交易平台上线运行,成为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平台。
二、绿色发展1. 能源结构的调整能源是影响气候变化的最大因素之一。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单一,以煤炭为主。
为此,我国加大了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尤其是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
在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投资扶持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清洁能源得到了快速发展。
2. 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积极开展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广高效节能技术、洁净煤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
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我国企业通过采用节能减排技术,实现了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的目标。
3. 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我国通过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等手段,加强了生态环境的维护和修复。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1年)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1年)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日期】2021.10.27•【分类】政府白皮书正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目录前言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理念(一)牢固树立共同体意识(二)贯彻新发展理念(三)以人民为中心(四)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五)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二、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一)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二)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三)加大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力度(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五)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六)持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支撑水平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发生历史性变化(一)经济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凸显(二)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取得显著成效(三)产业低碳化为绿色发展提供新动能(四)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明显提高(五)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风尚四、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面临严峻挑战(二)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大动力(三)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倡议结束语前言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
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乎人类前途命运。
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克服自身经济、社会等方面困难,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和行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碳排放强度削减幅度,不断强化自主贡献目标,以最大努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中国的气候变暖行动计划与目标
中国的气候变暖行动计划与目标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家,中国承担着应对气候变暖的重要责任。
为了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制定了一系列行动计划与目标。
一、中国的气候变暖行动计划1.削减二氧化碳排放:中国承诺实现自身总体碳达峰时间不晚于2030年,并努力争取在此之前实现达峰。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国将继续实施能源节约政策,促进能源结构调整,降低能源消耗强度。
3.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将加大对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提高清洁能源的比例。
4.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国将加大对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清洁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碳捕集与储存等领域的创新发展。
5.加强国际合作: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推动建立全球合作机制,共同应对气候变暖问题。
二、中国的气候变暖目标1.削减二氧化碳排放:中国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并努力实现早日达峰。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国力争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5%左右。
3.扩大森林面积:中国计划到2030年前将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左右。
4.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力争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
5.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中国力争到2030年,绿色低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15%左右。
三、中国气候变暖行动计划的重要意义1.环保意识的提高:中国的气候变暖行动计划加强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提升了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2.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的气候变暖行动计划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了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3.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并提出了积极的行动计划,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4.改善环境质量:中国的气候变暖行动计划有助于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一、气候变化现状与趋势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温度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深受气候变化影响,同时也承担着重要的国际责任。
目前,中国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气温持续升高,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二是降水分布不均,干旱和洪涝灾害频发;三是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构成威胁;四是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加,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未来,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不断增加,气候变化问题将进一步加剧。
因此,中国必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减排和适应能力建设,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三是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三、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为减缓气候变化,中国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费;二是推进工业绿色化,提高能效水平,降低碳排放强度;三是发展低碳交通,优化出行方式,减少交通领域碳排放;四是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降低建筑领域碳排放。
四、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将采取以下适应策略:一是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二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用水安全;三是加强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应对,保护沿海生态系统;四是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五、资金与技术支持为顺利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国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与合作,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机制。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总结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总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也日益明显。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以下是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总结。
1.碳排放控制政策: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碳排放。
这包括限制高能耗和高排放行业的发展,制定和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广清洁能源和能效技术,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中国政府还设立了碳市场和碳排放配额制度,鼓励企业实施碳减排措施。
2.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包括太阳能、风能、水电等。
对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财税优惠政策和补贴,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其发展。
此外,中国政府还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提升。
3.能源结构调整政策:中国政府提出了能源低碳化转型的目标,通过改善能源结构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中国加大对清洁煤技术和煤矿安全的管理力度,推动燃煤发电厂超低排放改造,逐步减少煤炭消费。
同时,也加大对天然气、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
4.森林保护与恢复政策:中国政府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恢复,采取措施增加森林面积和森林碳储量。
中国积极进行森林植被恢复与建设工程,同时加强森林保护和防治沙化土地的措施。
政府还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国家的植树造林行动,并设立相应的补贴和奖励机制。
5.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政策: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合作,与其他国家开展技术交流、政策合作和减排合作。
中国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履行国际减排承诺,努力推动气候谈判进程。
中国政府还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持、资金援助等,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总的来说,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政策和措施。
通过控制碳排放、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调整能源结构、保护森林资源、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努力,中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和经济发展需要,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的力度和实施效果,以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地理的气候变化与应对措施
中国地理的气候变化与应对措施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气候多样的国家,因此在中国的地理范围内,气候变化非常显著。
这种气候变化对于农业、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国积极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本文将对中国地理的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进行论述。
一、北方地区的气候变化与应对措施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
在这些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气候变化表现为平均气温升高、降雨量减少以及干旱程度加深等现象。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采取了以下措施:1. 水资源管理:增加水资源的调配和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利用。
2. 抗旱措施:建设水利工程,包括水库和水闸等,提高灌溉设施的水平,加强抗旱技术培训以及建立旱情监测预警体系。
3. 林业措施:加大森林植被的保护力度,加强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北方地区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能力。
二、南方地区的气候变化与应对措施南方地区包括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和台湾地区。
这些地区的气候变化表现为降雨量增加、极端天气增多等。
中国针对南方地区的气候变化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 水资源利用: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高水资源效益,保护重要水源区。
2. 抗洪措施:加强防洪工程的建设,建立完善的防洪体系,提高防洪的能力,减少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
3. 土地利用: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壤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降低洪涝灾害的风险。
三、西部地区的气候变化与应对措施西部地区包括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新疆地区。
这些地区的气候变化表现为干旱程度的加深、沙尘暴的增多等。
中国为了应对西部地区的气候变化,采取了以下措施:1. 沙漠化治理:采取植树造林、固沙治理等措施,提高西部地区的绿化覆盖率,减少沙尘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干旱抗灾:加强抗旱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改进灌溉方式,提高西部地区农业的抗旱能力。
3. 多元农业发展:向西部地区引进适应干旱气候的农作物品种,发展多元化农业,减少单一经济结构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中国加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法律与规定
中国加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法律与规定如今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威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任务。
为了加强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能力,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与规定。
本文将介绍中国加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法律与规定,并评估其对环境保护和碳排放减少的影响。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法强调了对大气污染的防治,特别是温室气体的控制。
根据该法,中国政府制定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对于高排放企业进行了严格的管控,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外,该法还规定了对违法排污行为进行处罚的制度,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对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规划》为了进一步明确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目标和路线图,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规划》。
该规划提出了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力争达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将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减少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依赖。
同时,中国还将鼓励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三、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为了进一步推动碳排放减少,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建设。
该体系通过对碳排放权进行市场交易,推动企业减少碳排放并鼓励清洁能源的投资和利用。
通过建立碳市场,中国希望通过市场机制来发挥减排的作用,降低企业的碳排放成本,提高碳排放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四、推动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了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绿色发展,中国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例如,对于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国政府给予了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
此外,中国政府还提供低息贷款和科技支持,鼓励企业进行环保技术创新,并加大对绿色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同意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下简称《国家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气温增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频发等,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
气候变化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今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气候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是最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的根本利益。
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积极措施,主动迎接挑战。
二、明确实施《国家方案》的总体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家方案》确定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国际与国内、当前与长远,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地区规划,努力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改善全球气候做出新的贡献。
三、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国务院确定的各项节能降耗措施,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科技进步、加强依法管理、完善激励政策和动员全民参与,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逐步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动核电建设。
继续推进植树造林工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随着气候变化日益引起全球关注,各国纷纷采取行动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家之一,中国一直在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方案。
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中国加强了对能源行业的监管,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少对煤炭等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
此外,中国还鼓励能源的高效利用,提倡节能减排的理念。
二、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中国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风能和太阳能市场,积极推动风能和光伏发电的发展。
中国还加大了对水力、地热和生物质能源等领域的投资和研发,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
三、加强能源结构调整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还加强了能源结构的调整。
中国提出了“绿色低碳”的能源发展理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动向清洁能源的转变。
中国进一步发展核能,提供清洁、可靠的供能方式。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推动交通行业的绿色转型。
四、加强国际合作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各国应共同应对。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推动国际合作。
中国参与了巴黎协定,并承诺在2030年前将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中国还通过合作项目和技术转让,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五、加强监测和评估为了确保气候变化方案的有效实施,中国加强了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中国建立了国家气候变化监测体系,定期发布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应对。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可再生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加强国际合作和加强监测评估等方面的努力都将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然而,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
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第一,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二,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加强水能、校能、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支持在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使优质清洁能源比重有所提高。
第三,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植树造林取得了巨大成绩。
第四,加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
针对近几年出现的新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强化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措施。
第五,进一步完善了相关体制和机构建设。
中国政府成立了由17个部门组成的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在研究、制定和协调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等领域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为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了指导。
第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研究及能力建设。
中国政府重视并不断提高气候变化相关科研支撑能力,组织实施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全球气候变化预测、影响和对策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政策研究”等,开展了国家攀登计划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大气候和天气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研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等研究工作,完成了“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等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开展了“中国气候与海平面变化及其趋势和影响的研究”等重大项目研究,并组织编写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第七,加大气候变化教育与宣传力度。
中国政府一直重视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教育、宣传与公众意识的提高。
在《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
中国应对气候变暖的法律与政策体系
中国应对气候变暖的法律与政策体系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对于中国这样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国家来说尤为重要。
为了应对气候变暖,中国积极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来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
本文将从法律和政策两个方面分析中国应对气候变暖的体系,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影响和挑战。
一、法律体系1. 温室气体减排法为了有效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温室气体减排法》,该法明确规定了温室气体排放权的分配、交易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该法,政府将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鼓励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交易市场实现减排目标。
2. 可再生能源法中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旨在推广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
该法规定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了相应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支持。
3. 森林法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对于吸收二氧化碳和维持气候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旨在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造林和森林植被的恢复,以达到减缓气候变暖的目标。
二、政策体系1. 国家气候变化规划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气候变化规划,包括《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低碳发展战略》等。
这些规划对于气候变化的应对目标、政策和措施进行了系统规划,指导了中国在减排、适应和国际合作方面的工作。
2. 单行业碳排放减排政策针对不同行业的排放情况,中国还制定了一系列的碳排放减排政策。
例如推广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提高工业生产过程的能源利用效率、加强交通运输管理与规划等。
这些政策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
3. 国际合作与倡议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例如,中国加入了《巴黎协定》,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的峰值和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3.加强气候变化宣传与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二)经济政策
1.设立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资金,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
2.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引导金融资本投向绿色产业;
3.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应对气候变化项目。
(三)技术政策
(四)建筑
1.推广绿色建筑,降低建筑领域碳排放;
2.强化建筑节能,提高建筑能效;
3.发展装配式建筑,减少建筑过程碳排放;
4.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高建筑使用寿命。
(五)农业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低碳农业;
2.推广农业低碳技术,降低农业领域碳排放;
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1.加大科研投入,支持低碳技术和碳捕集技术研发;
2.建立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3.加强国际技术合作,引进和消化吸收国际先进低碳技术。
(四)国际合作
1.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改革;
2.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3.推动南南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第2篇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一、引言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深远影响。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致力于绿色低碳发展,以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本方案旨在系统阐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措施及行动规划,确保实现既定目标。
二、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
3.推广节能技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4.支持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研发与应用。
(二)产业升级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一直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并成为全球领导者之一。
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综合的政策举措,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推动可持续发展。
首先,中国制定了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来应对气候变化。
2005年,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温室气体排放管理暂行条例》,旨在监管各个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
随后,中国还颁布了《全民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其次,中国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中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特别是风能和太阳能,并设定了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目标。
同时,中国加强了对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的限制,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此外,中国还促进了能源的有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另外,中国注重森林保护和生态恢复。
中国推动退耕还林和防沙治沙工程,以减少土地退化和沙漠化。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森林合作,并承诺到2030年将森林面积扩大到22.5%。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并保护生态系统。
此外,中国还鼓励新兴技术和创新来推动低碳发展。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清洁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推动节能减排和碳捕获利用技术的发展。
中国还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
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分享经验,共同应对全球气候挑战。
总之,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政策举措。
中国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经验和努力将继续对全球气候治理产生积极影响。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方案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方案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方案应包括以下方面的措施:
1. 实施碳排放减少措施:中国应加大力度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这包括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清洁能源、提升工业和交通部门的排放标准等措施来减少碳排放。
2. 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国应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以减少对传统的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依赖。
同时,应鼓励研究和开发新型的能源技术,如核能和氢能等。
3. 加强森林保护和植树造林:森林是吸收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中国应加强森林保护、恢复和植树造林工作,以增加森林碳汇,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
4. 提高环境监测和管理能力:中国应加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和调查,建立健全的排放报告和核查机制,加强对高污染企业和机构的监管,以确保实施措施的有效性。
5.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和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中国可以推动建立全球碳市场,加强技术和经验交流,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给发展中国家,共同推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
中国应采取综合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森林保护,加强监测和管理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挑战。
中国应对气候变暖的区域合作与政策
中国应对气候变暖的区域合作与政策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家之一,面临着巨大的气候变化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国积极加强区域合作,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减少碳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应对气候变暖方面的区域合作与政策,并分析其效果与挑战。
一、区域合作: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暖。
中国参与了众多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
中国还在上海合作组织、东盟等地区组织中与相关国家展开了密切的合作,形成了区域合作的合力。
通过区域合作,中国与其他国家共享技术、经验和资源。
例如,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减排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促进了技术的传输和转化。
同时,中国还通过合作共同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和政策框架,推动国际社会形成合力,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碳减排目标。
二、政策措施:减少碳排放与推动可持续发展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减少碳排放,并推动可持续发展。
首先,中国加大了对节能减排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创新。
其次,中国实行了碳市场机制,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体系,通过市场机制激励企业减少碳排放。
此外,中国还制定了能源消费与结构调整政策,推广清洁能源技术。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风能和太阳能装机国。
此举有助于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碳排放。
中国也在城市化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中国建立了一系列生态保护红线政策,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提倡绿色发展。
同时,中国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智慧交通等低碳交通方式的发展,减少交通领域的碳排放。
三、效果与挑战:迈向低碳经济的道路中国在应对气候变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碳排放强度已经显著下降,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
中国的努力为全球应对气候变暖树立了榜样,并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然而,中国在应对气候变暖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经济快速增长导致能源需求增长,碳排放也难以彻底控制。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之对策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之对策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承担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责任。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下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一、加强政策调控:中国政府大力推动低碳发展战略,通过发布《全民参与气候变化行动计划》、《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等文件,明确了减排目标和政策措施。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如《大气污染防治法》、《能源法》等,以规范企业和个人的行为,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清洁能源:中国大力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和投入。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国家,同时也大力发展核能和水能等清洁能源。
除此之外,中国还加大了对传统能源消耗的控制和管制,加强了煤电厂的减排工作,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三、提高能效水平:中国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节能措施,如建立能源节约评价制度、加强节能标准与认证等。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对传统行业的整合和升级,推动高耗能产业向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方向转变。
四、人民群众参与:中国政府积极倡导和推动全民参与气候变化行动,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节能减排意识。
政府通过宣传教育、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等方式,号召更多的人民群众加入到减排行动中来。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环保组织和个人的支持和扶持,鼓励创新和合作,推动人民群众参与气候变化的治理。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署了一系列气候变化合作协议,对气候变化基金进行捐款和投资,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此外,中国还积极向其他国家分享气候变化治理的经验和技术,促进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共同解决。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努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赏。
中国已成为全球领先的低碳经济示范国家之一,为全球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家,承担着巨大的责任。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从能源结构调整、低碳交通、节能减排、森林资源保护、环境监测和国际合作等方面,介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
首先,我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中国依赖煤炭作为主要能源来源已经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转变能源结构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如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等;加大天然气和核能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落实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推广清洁煤技术等。
这些措施不仅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还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和能源利用效率。
其次,我国加强了低碳交通领域的政策支持。
交通是排放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中国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减少交通运输的碳排放。
首先,推进公共交通发展,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使用量。
其次,推广新能源汽车,建设充电桩和换电站,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和普及。
再次,优化交通网络规划,提高交通拥堵的缓解能力,减少空车里程。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交通产生的碳排放,并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第三,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节能减排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如制定和实施节能法、加大节能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设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
此外,建立了节能和碳排放监测与评估体系,加强节能工作的监测和评估,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这些措施在工业、农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
第四,我国重视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发展。
森林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中国积极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发展,建立了国家公益林体系,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力度等。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政策与行动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政策与行动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持续而严重的问题,对环境和人类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与行动来应对气候变暖问题。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政策与行动,并探讨其效果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碳排放减少政策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碳排放的减少。
首先是建立和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机制来调控排放行为。
中国还出台了排放标准和限额,推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
此外,中国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鼓励企业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森林保护与恢复森林是地球上的重要碳汇,对缓解气候变暖起着关键作用。
为了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中国采取了多项政策与行动。
例如,中国推出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严格控制天然林的采伐,并大力推动造林工作。
中国还实施了重点生态功能区划,保护生态脆弱地区,恢复湿地和草地。
这些政策和行动有助于增加森林覆盖率,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三、推动低碳交通交通运输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
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中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低碳交通。
首先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增加城市轨道交通和电动公交车的投资,减少汽车的使用。
其次是推广绿色交通技术,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和改善燃油汽车的燃烧效率。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对交通管理的监管,推行交通拥堵收费,减少车辆拥堵排放。
四、国际合作与对话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和合作,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政府制定了自身的减排目标,并定期向联合国提交减排情况报告。
中国还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各项工作,与各国共同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此外,中国还举办了多次气候变化国际会议,促进各国间的经验分享与合作。
五、未来发展方向尽管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与行动来应对气候变暖,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摘要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摘要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摘要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
为了应对这个挑战,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减少碳排放并降低温室气体的影响。
一、背景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经济持续增长,为此需要大量的能源和物质资源。
这些活动经常导致空气和水质的污染以及土地的破坏,同时也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约25%,因此减少碳排放并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目标是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减少碳排放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具体目标如下:1.减少碳排放通过节能减排,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18%左右。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高效的能源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人均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8吨标准煤。
同时,可以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中国经济更加可持续。
3.建设低碳城市建设低碳城市,实现城市能源的清洁化、高效化,推广绿色建筑等低碳生活方式,建成10个低碳省份和100个低碳城市。
三、政策为实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目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以下:1.加强政策引导制定能源节约减排政策,加强环保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技术等。
2.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财政对“三型农业”(即优质、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环保、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等领域的投入,增加对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
3.鼓励企业行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能源节约减排,对节能减排等行为给予优惠政策和奖励。
4.提高公众意识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推广建设绿色家庭、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等环保生活方式。
四、展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是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政策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一、完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
加强重大战略研究和规划编制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健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完善相关政策体系
加强重大战略研究和规划编制
• 开展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研究
– 组织开展中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研究项目,系统分析我国2020、 2030和2050年低碳发展的总体前景,为制定我国低碳发展路线图奠 定理论和政策基础。 – 组织编写《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为统筹协调地开展全国适应 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与行动提供指导。 – 浙江、河南、辽宁等省开展了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研究工作。
• 国家林业局强化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培训,累计培训 1000多人次。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
19
四、引导社会广泛参与
加强宣传引导 各部门积极行动 各级地方政府积极行动
加强宣传引导
• 每年编写发布《中国 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 与行动》白皮书。 • 自2013年起,在“全 国节能宣传周”的第 三天设立“全国低碳 日”。
12
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 2011年11月,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深圳市 、广东省和湖北省等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 制定并出台地方性法规。2012年10月,深圳市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碳 排放管理若干规定》;2013年7月至8月,上海市、广东省和湖北省就 碳交易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 各试点地区结合本地实情,研究确定交易范围和配额分配。 – 开展企业碳排放核算核查。上海市于2012年10月发布了钢铁、电力等 行业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指南,深圳市于2012年11月和2013年4月以地方 标准形式发布了温室气体量化报告及核查规范指南和建筑行业细则。 – 推动交易机构建设并活跃交易市场。深圳市碳交易平台于2013年6月上 线,首日完成8笔交易,成交2.1万吨,成交额61.3万元。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
9
二、开展试点示范
推进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 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开展相关领域低碳试点工作
主要工作
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 试点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清单编制试点
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 开展低碳交通试点
试点示范
开展低碳社区和低碳 园区试点
开展低碳产品试点
其他地方自主开展的 开展碳捕集、利用和 封存试验示范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
21
五、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积极推动气候变化谈判进程 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政策对话 务实推进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积极推动气候变化谈判进程
• 出色完成了巴厘岛会议、波兹南会议、哥本哈根会议、坎 昆会议、德班会议和多哈会议谈判任务。 • 中国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特别是德班平台谈 判应在公平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及“各自能力 ”原则,公开透明、广泛参与、缔约方主导和协商一致的 原则指导下进行,坚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 化,积极发挥联合国框架下的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主渠道 作用,积极建设性参与谈判,推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取得 积极进展。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
15
三、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加强温室气体统计核算体系建设 加强基础研究 强化教育培训
加强温室气体统计核算体系建设
• 国家发展改革委同国家统计局制定并印发《关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统 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指标体系。 • 环境保护部在“十二五”环境统计指标体系中增加了温室气体核算相 关统计指标。 • 国家林业局以各省历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各类林业统计 数据,完成了各省森林面积和蓄积变化的测算。 • 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2年组织完成了《第二次国家信息通报》的编制 ,并已提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 • 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初步摸清 了本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状况,并进行了年度碳强度下降核算工作。 • 国家发展改革委目前正在组织开展对2005年和2010年省级温室气体清 单的验收评估工作。 • 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了化工、水泥、钢铁、有色、电力、航空、 陶瓷等行业生产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6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加快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工作
– 2009年8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关于积极应 对气候变化的决议》。
– 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人大环资委、全国人大法工委、国务院法制 办等联合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法律起草工作领导小组,加快推进应 对气候变化专门立法起草工作,初步形成立法框架。 – 国家财政部和环保部、国家税务总局已在着手研究起草环境保护税 法的草案工作,并将二氧化碳排放纳入征收范围。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
18
强化教育培训
• 编写应对气候变化培训教材和知识读本。
• 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举办了五期低碳发展及省级温室气体 清单编制培训研讨会,来自24个省市区应对气候变化主管 部门领导及技术支撑机构专业人员共500余人次参加了培 训。 • 国管局先后举办了2期全国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干部培训班 ,联合教育部举办1期高校节能干部培训班,按区域举办 了2期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干部培训班,累计培训600余人。
• 为此,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出台和发布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 变化相关的重大政策:
– 国务院确定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40亿吨标准煤; – 科技、海洋、气象、林业、工业、交通等领域制定了本领域应对气候变 化工作方案或专项行动; – 适应气候变化成为农业、林业、水资源、气象、卫生等部门工作的组成 部分; – 积极发挥CDM机制对低碳发展的推动作用。
14
地方积极推进试点示范
• 四川省确定成都、广元、宜宾、遂宁、雅安等市为省级低 碳试点城市,积极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 • 安徽省积极探索低碳社区、低碳园区等试点示范建设,安 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省内9个园区、社区等综合性资金、新能源产业 资金、新能源汽车补贴等一系列低碳发展类专项资金,着 力支持建筑节能、工业降耗、新能源产业发展等重点行业 和领域的低碳试点示范建设。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
2
目录
• 一、完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
• 二、开展试点示范
• 三、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 四、引导社会广泛参与
• 五、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 六、对下一步工作的思考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
3
两个“一百年目标” 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
17
加强基础研究
• 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等资金渠道的支持下,开展了一 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科学研究。 • 我国森林缓解气候变化影响的实证研究、典型生态系统固 碳潜力和固碳过程研究、编制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 报告》、制定《国家低碳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目录》 、推进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的技术攻关、开展应对气候变化 领域有关标准的前期研究、气候变化对我国水安全影响及 适应对策研究等。
7
健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 建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国家发展改革 委归口管理、有关部门和地方分工负责、全社会广泛参与 的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 2007年,国务院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
– 200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门设立应对气候变化司。
– 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外交部等成立协调联络办公室。 – 有关部门和地方相继成立应对气候变化职能机构。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
23
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政策对话
– 组建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
– 组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
8
完善相关政策体系
• 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政策依据,提出相应目标任务:
– 2007年6月,出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 2009年11月,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比2005年下降40%-45%; – 201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 提出到201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 –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大幅下降,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 第二批29省市低碳试点
– 2012年,国家确定在北京市、上海市、海南省和石家庄市等29个 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 。目前,试点省市正在研究部署低碳发展重大行动和重点工程, 测算本地区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的时间表,并制定相应的政策 措施。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 展全局,事关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和世界各国人 民福祉,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战略要 求,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是建设 减缓气候变化 美丽中国的战略路径,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新的产业革命的重 要内容和重大机遇。
适应气候变化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
13
开展低碳交通试点
在天津、重庆、 北京、昆明等 26个城市开展 低碳交通运输 体系建设城市 试点
启动26个甩 挂运输试点 项目、40个 甩挂运输场 站建设
推进以天然 气为燃料的 内河运输船 舶试点
开展原油码头 油气回收试点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
•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编制工作
– “十二五”规划《纲要》,把“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写入并单 独成章。 – 组织编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3 -2020年)》,对2020年前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行整体部署。 – 全国绝大部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完成了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规划 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