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末期肝病模型在肝病中的应用进展
终末期肝病模型与终末期肝病
![终末期肝病模型与终末期肝病](https://img.taocdn.com/s3/m/c08ae06325c52cc58ad6be04.png)
1 Li ,Yu n ZH ,W u I ,e 1 A i g e Am i o Add i h — 6 nX a ta. S n l n n t e Re v re e s Tr n c i t s Do i o He a ii B a s rp a e ma n f p t s Viu Afe t Viu t rs f cs rs
维普资讯
肝 脏 20 0 8年 6h i t r c i n b t e h n t e n e a to e we n t e RNA n a sd to sg a a d r — e e p ia in in l n e
5 6 —8 . 8 3 5 71
1 Hu,J 1 ,Toi D ,An emoD ,e 1 I ir eon tt to ff n — l sl ta. nvto rc siu ino u e
to a p d a i u r v r e r n c i a e i n lhe a n v r s e e s t a s rpt s wih e l l r c a e o e t c l a h p r n u
ge e g i s o e u a a e o i s 6 o k H u t d a a n tM l c l r Ch p r n n H p 0 Bl c ma p tt n He a ii s
v reta srpa eo va e a ii iuss Vio ,1 9 7 e s r n c its fa in h p ttsB vr e .J r l 7, 1: 9
a d Reombn n l me a e n Vir . An i e o ilAg n s & n c ia tPoy rs s I to tmir ba e t
meld评分范围
![meld评分范围](https://img.taocdn.com/s3/m/d9aab0f8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b2.png)
meld评分范围【原创版】目录1.引言:介绍 MELD 评分系统2.MELD 评分的范围3.MELD 评分的临床应用4.MELD 评分的局限性5.结论:总结 MELD 评分的范围和应用正文1.引言MELD 评分系统,全称为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即终末期肝病模型,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评估肝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分系统。
该系统综合考虑了患者的血清胆红素、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和肝功能 Child-Pugh 分级等因素,以客观地反映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
2.MELD 评分的范围MELD 评分的范围从 0 分到 40 分,分数越高,病情越严重。
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0 分:无肝病证据;- 1-9 分:轻度肝病;- 10-19 分:中度肝病;- 20-39 分:重度肝病;- 40 分:肝硬化。
3.MELD 评分的临床应用MELD 评分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它可以帮助医生全面、客观地了解患者的肝脏功能状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其次,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患者的 MELD 评分,医生可以评估治疗效果,预测患者的预后。
此外,MELD 评分还可以用于评估肝移植患者的适应症和术后风险。
4.MELD 评分的局限性尽管 MELD 评分在评估肝病患者病情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首先,MELD 评分不能完全反映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程进展,有时会出现评分与实际病情不符的情况。
其次,MELD 评分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肝病,如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病等,评估效果不佳。
最后,MELD 评分主要适用于成人患者,对于儿童和老年人的评估效果有一定差异。
5.结论总之,MELD 评分系统作为一种评估肝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对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对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dc0e21e8524de518964b7ddb.png)
【 要】 目的 摘 探 讨 终 末 期 肝 病 模 型 ( L 评 分 对 肝 病 患 者 预 后 预 测 的 准 确性 。方 法 ME D) 肝 硬 化 患 者 2 8例 , 2 重
型肝 炎 患 者 16例 , 别 计 算 C i — u h及 ME D评 分 , 析 两 种 评 分 系 统 对 肝 病 预 后 评 估 的 优 缺 点 。结 果 ME D 5 分 hl P g d L 分 L 评分 与 C i 评 分 显 著 相 关 , 关 系 数 为 0 7 , L 评 分 的 预 测 准 确 率 显 著 优 于 C i — u h评 分 ( = 1 9 , hl d 相 . 4 ME D hl P g d Z .6P d0 0 ) . 5 。结 论 ME D评 分 较 好 地 预 测 肝 病 患 者 死 亡 发 生 的 危 险 度 , 评估 效 率优 于 C i — u h分 级 。 L 其 hl P g d 【 键 词】 肝 硬 化 重 型 肝 炎 终 末 期 肝 病 模 型 预 后 评 估 关
2 8 肝硬 化及 1 6例 重 型肝 炎 患 者 的预 后 情 况 , 2例 5 旨
炎, 1例为 乙 型 、 型 和 丁 型 肝 炎 , 原 未 定 型 肝 炎 4 丙 病
在探讨 ME D评分 对 这 些 肝病 患 者 预 后 预 测 的 准 确 L
性 , 与 C i — u h评 分 系 统作 比较 , 析 两 者评 价 并 hl P g d 分
[ ywo d] Lie ir o i S v r e aii MEL so e P o n si au Ke r s v rcrh ss e eeh p tt s D c r r g o tcv le
MELD评分在终末期肝病中的应用
![MELD评分在终末期肝病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3f10a1b6c175f0e7cd13783.png)
与 C P评 分体系 比较 , L T ME D评分 系统有 以下优点 : ①
专业性 : L ME D评分是在准确评估终末期肝病患者短期存活 率、 合理分配肝源 等需 要的情况下 应运 而生 的 , 因而更符合 终末期肝病患者的临床特点 ; C P评分最初 目的是评估患 而 T 者耐受外科 门静脉吻合手术 的能力 ,也用于肝硬化患者预后
38 l e 总 胆红 素 m /1+ 1 1g (N + .( 因 ) 结 .xo ( g gd) l . oe I R)64 病 2 , 果 取 整数 ,他首 次 将此 公 式命 名为 终 末期 肝 病模 型 , 即 ME D。在分析上 述 四组 患者资 料后 得出 的结论是 : L L ME D 分级 能较好地 预测各组 患者 的 3个 月生存期 , 对病情 能作 出合适 的分级 , 并可 作为筛选 肝移植患 者的标准 。20 0 2年 ME D评 分系 统被 美 国器官分 配 网 ( N S 确 定为 选择 肝 L U O)
移 植 患 者 的新 标 准 。
二 、 E D评 分 与 C P相 比 的优 势 M L T
对终末期肝病短 、 中期死亡率 的预测 已证实 了其有 效性 , 并
以其简单 、易于 获取 和可重复监测 等优点而被广 泛应用于
临床。本文就 ME D在终 末期肝病 中的应用现状 和优 缺点 L
立患者 的资料进行分 析 , 括 : 硬化失 代偿住 院患者 、 包 肝 非 胆 汁 淤 积 性 肝 硬 化 门 诊 患 者 、 发 性 胆 汁 淤 积 性 肝 硬 化 患 原
肝脏病杂志2 1 年 1 月第 1 匿 00 O 3 期 』
ALBI评分在终末期肝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ALBI评分在终末期肝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7968484c8d376eeafaa3119.png)
【关键词】 终末期肝病 ALBI 评分 提出过程 临床应 用 优缺点
DOI:10.19435/j.1672-1721.2019.04.080
终末期肝病(end stage liver disease,ESLD)泛指各种原因导 致的肝功能极度减退甚至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1],其特点是病 情凶险,预后差,病死率高。为了准确评估终末期肝病患者的肝 脏储备功能及预后,给予适当的干预,多种肝脏储备功能评分 模型先后被提出。其中,白蛋白 - 胆红素(albumin-bilirubin, ALBI)评分模型因其具有良好的客观性、证据等级高、指标少且 排除了相关联指标(腹水和白蛋白)的重复运算等优点,在终末 期肝病患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对近年来 ALBI 评分模 型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1 ALBI 评分的提出 2015 年,Johnson 等[2]在对日本 1 313 例肝癌患者的临床生 存情况进行研究后,发现在相同的 Child Pugh 评分的 A 级患者 中出现两个不同的预后组,随后应用 COX 风险比例模型统计 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发现 log1(0 胆红素)胆红素和白蛋白是预 测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性因素,随后提出了一种仅包含血清胆 红素和白蛋白水平两项指标的评分模型,即白蛋白 - 胆红素评 分模型(albumin-bilirubin grade,ALBI)其计算公式为 0.66×log10 [胆红素(μmol/L)]-0.085×[白蛋白(g/L)]。根据计算结果 ,将 ALBI≤-2.60 定义为 1 级,-2.60<ALBI≤-1.39 定义为 2 级, ALBI>-1.39 定义为 3 级。评分越高,其相应风险性越高。 2 ALBI 评分的临床应用 2.1 在肝癌患者中的应用 ALBI 评分最初是基于肝癌患 者而提出,在肝癌患者的不同阶段、不同地理区域、不同招募时 间方面均有独立的预后价值。此外,在患者治疗方面,大量数据 结果[3-8]表明 ALBI 评分可以指导肝癌患者选择治疗方式并预测 其预后,例如,对于 ALBI 评分级别较低的患者而言,适宜选择 肝切除手术治疗,反之则更适宜选择微波射频治疗。而对于已 经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肝癌患者来说,其 ALBI 评分越高表明 死亡风险和放疗毒性发生率越高,总体生存率越低。总之,ALBI 评分在肝癌患者的肝功能评估及治疗手段的选择等方面均具
肝脏类器官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肝脏类器官的研究及应用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e4c3b6c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47.png)
生物技术进展2021年㊀第11卷㊀第2期㊀148~154CurrentBiotechnology㊀ISSN2095 ̄2341进展评述Reviews㊀收稿日期:2020 ̄10 ̄12ꎻ接受日期:2021 ̄01 ̄12㊀联系方式:肖金平E ̄mail:1558086557@qq.comꎻ∗通信作者李程E ̄mail:59681374@qq.com肝脏类器官的研究及应用进展肖金平ꎬ㊀曹云娣ꎬ㊀李程∗ꎬ㊀孙志坚浙江科途医学科技有限公司ꎬ浙江湖州313000摘㊀要:肝脏疾病易感性差异大且个体间的肝脏细胞存在明显的异质性ꎬ因此开发体外能够长期存活并具有代谢功能的人体类肝组织细胞模型ꎬ对治疗终末期肝病㊁开展肝脏致病机理研究及药物筛选具有重要意义ꎮ过去十年中ꎬ体外三维类器官模型发展迅猛ꎬ为疾病模拟㊁精准化治疗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ꎬ显示出巨大潜力ꎮ肝脏类器官具有患者的基因表达与突变特征ꎬ在体外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肝脏细胞功能ꎬ已被应用于疾病模拟及药物有效性研究ꎬ并具有进行原位或异位移植发挥治疗作用的应用潜能ꎮ就干细胞㊁肝脏原代细胞等不同来源的肝脏类器官的发展及近年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ꎬ以期为肝脏类器官在疾病建模㊁药物发现和器官移植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ꎮ关键词:肝脏类器官ꎻ模型构建ꎻ药物研发ꎻ器官移植DOI:10.19586/j.2095 ̄2341.2020.0126中图分类号:R575ꎬQ485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ResearchProgressandApplicationofLiverOrganoidsXIAOJinpingꎬCAOYundiꎬLICheng∗ꎬSUNZhijianZhejiangKetuMedicalTechnologyCo.ꎬLtd.ꎬZhejiangHuzhou313000ꎬChinaAbstract:Thesusceptibilitytoliverdiseaseandthelivercellheterogeneityishighlyvariableꎬnecessitatinginvitropersonalizedhepaticmodelsystemtowardsdiseasemodelingꎬdrugdiscoveryꎬanddrugtoxicitystudies.Thereismuchadvancementinthedevelopmentof3Dinvitromodelsinthepastdecade.Theyprovideapowerfultoolformodelingpatient ̄specificdiseaseandestablishingpersonalizedtherapeuticapproaches.Liverorganoidsrepresentstheoriginalpatient ̄specifificgeneticsignatureandmutationsꎬandmaintainlivercellsfunctionsinvitroforalongtime.Theyhavebeenusedtomimicliverdiseaseꎬtestdrugefficacyandtoxicityꎬofferingnewperspectivesinorgantransplantation.Thisreviewevaluatedtheprogressandthecurrentapplicationofliverorganoidsfromstemcellsorprimarycellsindiseasemodellingꎬdrugvalidationandtoxicityassessmentꎬwhichwasexpectedtoprovidenewideasforresearchandapplicationofliverorganoidsindiseasemodelingꎬdrugvalidationꎬandorgantransplantation.Keywords:liverorganoidsꎻmodelbuildingꎻdrugvalidationꎻorgantransplantation㊀㊀类器官(organoids)是一种通过体外模拟器官微环境ꎬ由干细胞或其衍生而来的各种类型细胞经三维(3 ̄dimensionalꎬ3D)培养形成的器官特异性细胞集合[1]ꎮ作为体外形成的一种3D细胞簇ꎬ类器官不仅具有自我更新和自我组织的能力ꎬ并且能够重现器官的体内功能[2 ̄3]ꎮ近年来ꎬ类器官培养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ꎬ其中已报道的包括胰腺[4]㊁肠[5]㊁胃[6]㊁肺[7]和前列腺[8]等多种类器官的构建及应用ꎬ不仅在体外可连续传代ꎬ而且能保持相对稳定的遗传学特征和表型[9]ꎮ不同病因所致的肝病死亡已成为全球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ꎬ由于肝细胞在体外培养的增殖能力有限[10]ꎻ同时ꎬ细胞株㊁细胞系㊁小鼠等构建的肝脏疾病模型在遗传代谢机制上和人具有较大差异ꎬ使其研究结果较难向临床转化ꎻ在体外肝细胞分子机制和药物疗效的研究中通常采用二维(2D)培养的肝细胞作为研究模型ꎬ但2D单层培养环境容易迫使肝细胞适应塑料表面环境ꎬ进而. All Rights Reserved.影响肝细胞的重要代谢途径ꎬ引起细胞骨架变化ꎬ使其失去细胞极性和酶活性ꎬ同时无法再现体内肝细胞的结构㊁生理和功能特征[11 ̄12]ꎮ而3D培养技术摆脱了上述条件的限制ꎬ在肝细胞疾病建模㊁肝脏移植及药物发现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ꎮ1㊀肝脏类器官技术的发展长久以来ꎬ体外长期培养和扩增人源肝细胞一直是制约肝脏疾病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的瓶颈[10 ̄13]ꎮ目前人源肝脏类器官可由永生化细胞系㊁干细胞及肝脏原代细胞等多种来源的细胞ꎬ在体外通过悬浮球体培养㊁基质胶㊁支架等构建ꎮ本文着重对干细胞㊁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和肝脏原代细胞此三种细胞来源的肝脏类器官进展进行探讨ꎮ1.1㊀干细胞来源的肝脏类器官干细胞是一种具有多种分化潜能的细胞群ꎬ是机体组织㊁器官再生的基础[14]ꎮ干细胞来源的肝脏类器官主要由两种类型的干细胞产生:胚胎干细胞(embryonicstemcellꎬES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sꎬiPSC)ꎮ研究发现ꎬ通过诱导小鼠或人的ES细胞可定向分化形成类肝细胞ꎬ其分化效率高达70%~80%[15]ꎮ据报道ꎬ通过ES细胞分化形成的类肝细胞具有上皮细胞样形态ꎬ能够实现糖原积累㊁分泌肝脏功能蛋白ALBUMIN㊁转运ICG等肝功能ꎬ部分具有CYP450酶活性[16 ̄17]ꎮ该来源的类肝细胞可用于HCV病毒感染ꎬ且可整合至CCL4诱导㊁Fah缺陷㊁DPP4缺陷的小鼠肝损伤模型中[18 ̄19]ꎮES细胞虽然经过诱导后能获得CYP450酶的一些特定的肝脏功能ꎬ但在药物代谢能力方面与原代肝脏细胞却相差很大ꎬ需要改进分化或培养条件才能达到研究所需要求ꎬ且该类细胞分化后一般会混杂未分化的细胞ꎬ很容易在移植时形成畸胎瘤ꎬ同时在异体细胞移植时易存在免疫排斥等问题[15ꎬ20 ̄21]ꎮiPSC来源的肝脏类器官主要通过逐步诱导分化的方式形成ꎮ研究发现利用特异性过表达转录因子对小鼠/人成体细胞诱导后利用重编程技术形成的iPSC细胞也具有上皮样细胞形态ꎬ能够实现糖原积累㊁分泌肝脏功能蛋白ALBUMIN及吸收ICG等功能[22 ̄23]ꎮ但2011年ꎬ有研究者将iPSC通过诱导分化形成数量较多的类肝实质细胞移植入由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ꎬ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体内后ꎬ其整合效率仅为8%~15%ꎬ且移植后的小鼠体内含人ALBUMIN的浓度极低ꎬ表明通过此诱导方法形成的类肝实质细胞中大部分肝细胞并不具有成熟的肝功能[24]ꎮ随后ꎬTakebe等[25]于2013年将iPSC来源诱导的肝细胞和人静脉内皮细胞及间充干细胞于基质胶平板上共培养后形成了类似于肝芽组织的聚合物ꎬ该3D聚合物成为了最初由iPSC源性肝细胞类器官雏形ꎮ自此经过不断优化和改进ꎬ通过将iPSC逐步诱导形成终末内胚层ꎬ然后到前祖细胞ꎬ最后形成肝细胞后ꎮOgawa等[26]通过加入维甲酸㊁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㊁活化素A等诱导iPSC向胆管细胞类器官分化ꎮSampaziotis等[27]通过添加抑瘤素M㊁肝细胞生长因子等使其向肝细胞类器官分化ꎮ2017年Wu等[28]通过向iPSC来源的类器官经典培养基中添加25%的MTeSR(主要成分为维生素C㊁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等)使其向内胚层及小部分中胚层分化ꎬ实现了肝细胞样细胞和胆管细胞样细胞的共分化ꎬ并在最后培养阶段加入胆固醇混合物显著促进了肝-胆类器官的形成与成熟ꎮ然而ꎬ多能干细胞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添加多种生长因子进行诱导分化形成肝脏类器官和促进该类器官成熟ꎬ该过程耗时较长ꎬ且存在成本较高㊁诱导和培养过程中容易因人为因素造成前后形成的肝脏类器官结构不一致等问题ꎮ同时ꎬ人们发现多能干细胞形成的类器官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生长停滞㊁组织特征表现异常的问题ꎬ使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受到了限制[29 ̄30]ꎮ2020年Jeremy等[31]通过基因调控网络(generegulatorynetworksꎬGRN)系统技术和CRISPR技术在体外17d内即可构建出具有血液系统和4种主要细胞类型(包括肝细胞㊁胆管细胞㊁内皮细胞和星状细胞群)的人肝脏类器官ꎬ且该类器官在能量储存㊁化学物质转运㊁脂肪积累㊁酶的活性及蛋白质产生方面与成年人体肝脏功能较为接近ꎬ但研究人员指出该方法形成的类器官并不能反映肝功能的所有特性ꎬ如CYP2C19活性和尿素合成ꎮ1.2㊀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形成的肝脏类器官转分化是由一种已分化的细胞类型转化为另一种已分化细胞类型的过程ꎬ通过此技术诱导形941肖金平ꎬ等:肝脏类器官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All Rights Reserved.成的细胞一般具有较为成熟的状态和特定个体的功能ꎬ其方法主要包括生长因子诱导㊁抑制剂处理㊁转录因子诱导等ꎮ已有研究证实可利用小鼠成纤维细胞成功转化为其他类型细胞ꎬ而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细胞对谱系重新编程具有抗性[32]ꎮ2011年Wernig实验室首次利用与诱导小鼠神经细胞不同的转录因子共同作用于人的胚胎成纤维细胞和新生儿成纤维细胞ꎬ经过转分化技术成功获得了人的神经细胞(iN细胞)ꎬ但其效率较低ꎬ且iN细胞的跨膜电位突触响应能力和去极化水平均较弱ꎬ表明形成的神经细胞并不属于成熟神经细胞[33]ꎮ2014年惠利健团队[34]采用过表达FOXA3㊁HNFlA和HNF4A3种转录因子能在14d内诱导人成纤维细胞(早期)转分化为稳定的无增殖能力的肝实质细胞类似细胞(hiHep细胞)ꎬ并利用过表达SV40largeTantige的HFFl细胞可获得增殖性hiHepLT细胞ꎬ获得的细胞不仅具有和肝实质细胞相似的基因表达谱ꎬ还具有分泌血清白蛋白㊁积累肝糖原㊁代谢异源物质等肝细胞功能(肝细胞功能鉴定标准见表1)ꎬ且将其植入肝损伤小鼠肝脏后发现ꎬ该细胞不仅可整合至小鼠肝脏内ꎬ还能达到治疗肝损伤的功效ꎬ首次证实了转分化形成的细胞可在体内发挥功能ꎮ表1㊀肝细胞功能的鉴定方法[35]Table1㊀Identificationcriteriaoflivercellquality观察指标鉴定方法形态学上皮样细胞形态基因表达分泌性血清蛋白:Alb㊁Aat㊁Tlr等细胞骨架蛋白:CKS㊁cK18转录因子:Hnf4a㊁Foxa2㊁Hnfla等转运蛋白:BSEP㊁MRP2等异种生物代谢:CypIa2㊁Cyp3a4等补体和凝血蛋白:Fga㊁C3㊁C5㊁F7等氨基酸代谢:Tat㊁Fah等细胞间连接蛋白:CDH1㊁Tjp1㊁Cldn2等糖原储存:G6P㊁Pckl等体外功能糖原储存:PASstainingUptakeofac ̄LDL&ICG分泌血清蛋白:Albuminꎬa ̄1 ̄antitrypsinꎬ等功能转运蛋白:胆汁酸排泄指数药物代谢:CYP450酶活力尿素合成:尿素的分泌体内功能细胞移植后肝病治疗动物模型动物肝脏移植1.3㊀肿瘤组织来源的类器官新鲜分离或组织保存液保存的原代肝组织可用于培养人肝脏类器官ꎬ培养的主要方法是通过筛选肝组织中的LGR5+细胞ꎬ然后在主要含有R ̄spondin㊁内皮细胞生长因子㊁肝细胞生长因子㊁烟酰胺和成纤维生长因子10的肝脏类器官培养基中进行培养[36]ꎮ随着研究的不断更新ꎬ通过加入CAMP信号通路激动剂FSK和TGFβ受体抑制剂A8301对培养基进行改良后ꎬ可提高肝癌类器官的扩增效率[37]ꎮ自2017年日本TakahiroOchiya团队通过向培养中添加TGFβ抑制剂㊁GSK3抑制剂和ROCK抑制剂的方法ꎬ将小鼠成熟肝实质细胞成功去分化形成能在体外长期培养的肝前体细胞后ꎬ鄢和新团队[38]于2018年通过人肝实质细胞去分化形成了在体外扩增的肝脏干细胞ꎬ实现了原代肝细胞的扩增和逆转ꎬ成为肝病研制新细胞源ꎮ同年ꎬ惠利健团队通过对培养条件优化ꎬ利用去除培养基中的Rspo1㊁Noggin和forskolin成分ꎬ并加入Wnt3a等因子的方法ꎬ于2D培养技术下实现肝细胞扩增ꎬ再利用3D培养技术经诱导再分化成功构建出具有成熟肝细胞功能的肝细胞ꎬ且在体外能扩增至3~4代ꎬ在5%O2条件下可扩增至少8代ꎬ同时将其转移至肝衰竭小鼠体内发现ꎬ扩增的肝细胞与原代肝实质细胞具有类似的治疗肝衰竭小鼠的作用ꎬ其中超过70%小鼠存活ꎬ而设置的对照组小鼠全部死亡[39]ꎮ2018年HansClevers团队通过将组织消化的时间由1h延长至2~5h或12hꎬ结果达到了降低非肿瘤细胞数量的目的ꎬ并通过改变组织的起始培养条件ꎬ使用去除了经典培养基[37]中的R ̄spondin ̄1㊁Noggin和Wnt3aꎬ添加了地塞米松和Rhokinase抑制剂后ꎬ成功构建了8例不同原发性肝癌(primarylivercancerꎬPLC)患者的人PLC衍生类器官ꎮ经检测后发现ꎬPLC衍生类器官不仅具有原组织结构和基因表达ꎬ且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不同的肿瘤组织和亚型亦能长期在体外扩增培养ꎮ同时ꎬ移植实验结果表明PLC衍生的类器官在体内具有致瘤性ꎬ并保留了其组织学特征和转移特性ꎬ可用于生物标志物鉴定和药物筛选试验[40]ꎮ2019年Liang等[41]研究发现人源肝癌类器官在同种培养基中长期培养后ꎬ可用于区分不同肿瘤组织及亚型ꎬ且能保留源组织的组织结构㊁基因图谱等ꎮ研究发现ꎬ原代组织来源的肝脏类051生物技术进展CurrentBio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器官与干细胞分化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诱导形成的类器官相比ꎬ在体外长期培养过程中拷贝数或其他基因组结构的变异机率较低ꎬ能够更好地反应和稳定维持原样本的遗传特性ꎬ在类器官的培养中可能更有优势[36]ꎮ2㊀肝癌类器官的应用研究2.1㊀肝脏相关疾病模型的构建类器官可用于研究疾病的稳态㊁发展和作用机制ꎬ能够在疾病的诊断㊁治疗方面提供新方法ꎮ目前ꎬ已成功构建了不同种类肝脏疾病模型ꎬ为肝脏类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了有效的研究平台ꎮiPSC来源的肝脏类器官可用于模拟Alagille综合症(alagillesyndromeꎬALGS)㊁囊肿性纤维化(cysticfibrosisꎬCF)和传染性疾病三种肝脏疾病类型[42 ̄46]ꎮAlagille综合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多系统疾病ꎬ伴有JAG1或NOTCH2突变ꎬ其主要特征之一是胆管异常引起的肝损伤[3ꎬ47 ̄48]ꎮCF是由囊性纤维化跨膜电导调节因子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ꎬ可引发肝脏内的小胆管堵塞ꎮ2015年Lorent等[42]采用bioliatresone作用于鼠胆管细胞类器官后ꎬ发现类器官出现管腔变窄㊁细胞结构被破坏等现象ꎬ证实bioliatresone可导致胆道闭锁ꎬ同时该类器官可用于构建胆道闭锁先天性肝脏类疾病模型ꎮiPSC诱导后分化为胆管细胞ꎬ置于3D培养条件下ꎬ可形成具有胆管标志物表达和体内相似的胆管功能的胆管类器官ꎬ与实验对照组相比ꎬALGS患者的iPSC形成的类器官具有肝脏受损后的自我组装和再生能力[43]ꎮ从CF患者的iPSCs中产生的类器官具有CF的典型特征ꎬ如CFTR蛋白错折叠㊁氯离子通道和胆管细胞功能障碍[26 ̄27ꎬ44]ꎮBaktash等[45]利用HCV感染肝癌类器官ꎬ构建出的HCV疾病模型不仅可表达HCV定位相关因子ꎬ且可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ꎮ此外可利用重编程技术ꎬ将不同类型疾病相关基因的突变导入至正常类器官中ꎬ为肿瘤病因及发病机理研究提供良好的人源肿瘤类器官模型[46]ꎮ体外培养人原代肝细胞形成的类器官与体内肝脏的疾病状态最为相似[49]ꎮ以α1 ̄抗胰蛋白酶缺乏症(alphal ̄antitrypsindeficiencyꎬAATD)为例ꎬ该遗传性疾病的特征是ALAT蛋白折叠异常ꎮ研究发现ꎬ从AATD患者原代人肝细胞形成的肝脏类器官可以模拟体内肝脏病理状态ꎬ形成的类器官表现出ALAT蛋白聚集和内质网应激㊁细胞凋亡数增加等现象[37ꎬ50]ꎮ此外ꎬ从原代人肝细胞形成的肝脏类器官也可用于高血糖㊁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体外代谢紊乱研究ꎬ如Ouchi等[51]将培养形成的肝脏类器官置于游离脂肪酸中ꎬ发现脂质物质在类器官中存在堆积现象ꎬ且随着培养环境中脂质含量的增加ꎬ类器官脂肪变性程度不断加重ꎬ表现出纤维化和炎症反应等表型ꎬ证实该类器官可作为脂肪变性相关的代谢性疾病模型ꎮ2.2㊀肝癌类器官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在药物筛选和开发过程中ꎬ传统临床前试验主要采用细胞系培养和人源性肿瘤异种移植物(PDX)模型ꎬ其中药物研发主要依赖永生化细胞系用于高通量筛选ꎮ但肝细胞是具有高度细胞极性和异质性的细胞ꎬ其细胞极性主要表现在肝细胞功能和形态等方面ꎬ而大多数2D培养的肝细胞在培养2~3天内便失去细胞极性ꎬ导致在2D培养的细胞系模型上无法得到准确真实的实验结果ꎮ另外ꎬ细胞系在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和耐受性等方面均具有显著差异ꎬ大部分药物即使在前期通过了临床前试验ꎬ当其进入人体试验时仍以失败而告终[52 ̄54]ꎻ人源性肿瘤异种移植物(PDX)模型虽然能够模拟原代肿瘤基因组结构㊁组织病理学及药敏反应ꎬ但由于异种差异使其基因的表达图谱与原发灶肿瘤区别较大ꎬ肿瘤异位移植中导致肿瘤形成部位不同ꎬ同时存在建模周期长和成功率低等问题[55]ꎮ因此迫切需要能重现原发患者肿瘤生理病理且可稳定扩增的体外模型用于临床前药物开发ꎮ肝癌类器官技术可从不同发病阶段的肝癌患者手术或活检组织中分离原代细胞ꎬ体外三维培养快速形成类器官ꎮ肝癌类器官不仅能重现原组织结构和其突变特征ꎬ而且能在体外长期培养时保持原组织的遗传稳定性ꎬ成为现有药物筛选模型的有益补充ꎮ因此ꎬ肝脏肿瘤类器官成为临床前药物筛选的有效模型ꎮ2017年Broutier等[40]揭示ꎬ不同类型的原发性肝癌的基因突变谱对于不同治疗药物的敏感性不同ꎬ如CTNNB1突变的肝细胞癌类器官对LGK974耐受ꎬ而胆管癌类器官对其较为敏感ꎮ据已有研究报告表明ꎬ通过利151肖金平ꎬ等:肝脏类器官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All Rights Reserved.用植物性多空水凝胶制造形成的合成型3D支架生长细胞ꎬ其尺寸仅为100μmꎬ可轻松将其用于96孔板中进行高通量药物筛选和检测ꎬ该方法可产生数十至数百个特殊支架ꎬ并可将其与原始肝脏肿瘤的异质性和遗传特性结合用于肝癌药物的研发[56]ꎮ在一项药物研发实验中ꎬ研究者利用收集的2300种药物制剂作为SPECTRUM药物文库处理来源于PSC的肝脏类器官时ꎬ结果筛选出能够降低肝脏细胞中ApoB水平的9种强心苷制剂ꎬ可用于降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体内低蛋白胆固醇水平和心力衰竭的治疗ꎬ该研究成果有效推动了他汀类药物替代制剂的研发[29]ꎮ2.3㊀肝脏类器官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目前肝脏类器官在小鼠模型上实现的细胞移植应用研究ꎬ显示出一定的治疗效果ꎮ如Takebe等[25]研究人员通过细胞共培养的方式获得iPSC来源的类器官后ꎬ将其植入急性肝损伤的小鼠体内后ꎬ发现形成的类器官可在小鼠肝脏内迅速填充ꎬ并且小鼠的存活时间和存活率均提高ꎮ同时ꎬ将肝脏类器官植入Ⅰ型酪氨酸血症小鼠体内后ꎬ肝脏类器官亦可迅速增殖并在小鼠肝脏受损部位具有显著的填充效果[57]ꎮ另有研究发现ꎬ将肝外胆管类器官植入到不同的生物支架上ꎬ可获得相似的肝外胆管㊁胆囊壁的生物工程组织ꎬ并可成功修复胆囊受损小鼠胆囊壁及其胆外管损伤[58]ꎮ此外ꎬ有研究发现通过CRISPR技术将来自于人源干细胞的肝组织转化为肝脏类器官后ꎬ将其移植入具有肝损伤的小鼠体内ꎬ发现经移植后在动物血液中能够检测到人白蛋白ꎬ并可延长小鼠寿命[31]ꎮ3㊀展望肝脏类器官在体外保留了源组织的组织学特性和基因表达特征ꎬ同时与源组织高度相似的特性使其成为细胞系及动物模型的有益补充ꎮ肝脏类器官的构建不仅解决了肝脏肿瘤研究领域中肝实质细胞无法在体外长期培养和扩增的障碍ꎬ其在疾病模型构建㊁药物研发和细胞移植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ꎮ特别是对于肝癌这类具有强异质性的疾病ꎬ肝癌类器官未来有望实现针对个人的精准化医疗检测㊁取代试验动物进行药物毒理测试ꎬ并向着体外培养可用于临床㊁可移植㊁可改造器官的目标不断前行ꎮ然而ꎬ目前肝脏类器官在培养体系上仍存在成功率较低㊁培养成本高昂㊁组织细胞类型尚未健全㊁部分功能尚未具备等问题ꎮ例如缺少肝脏独特的免疫特征ꎬ包括高密度的免疫细胞浸润㊁较强的免疫原性和多种免疫微环境等ꎮ目前还无法在肝脏类器官模型中探究免疫药物在患者中的作用ꎮ未来通过技术的不断发展ꎬ实现肝脏类器官与神经㊁血管㊁间质细胞及免疫细胞等多种细胞的体外三维共培养ꎬ有可能利用肝脏类器官模型探究其与各组织间的相互作用ꎬ实现肝脏类器官技术在药物开发㊁疾病模型及个性化治疗领域更为广泛的应用与临床转化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LANCASTERMAꎬKNOBLICHJA.Organogenesisinadish:modelingdevelopmentanddiseaseusingorganoidtechnologies[J].Scienceꎬ2014ꎬ345(6194):1247125.[2]㊀HUCHMꎬKOOBK.Modelingmouseandhumandevelopmentusingorganoidcultures[J].Developmentꎬ2015ꎬ142(18):3113-3125.[3]㊀PRIORNꎬINACIOPꎬHUCHM.Liverorganoids:frombasicresearchtotherapeuticapplications[J].BMJOpenAccessꎬ2019ꎬ68(12):2228-2237.[4]㊀BROUTIERLꎬLAURAARꎬANDERSSON ̄ROLFꎬetal..Cultureandestablishmentofself ̄renewinghumanandmousea ̄dultliverandpancreas3Dorganoidsandtheirgeneticmanipu ̄lation[J].NatureProt.ꎬ2016ꎬ11(9):1724-1743. [5]㊀PETERSENNꎬREIMANNFꎬBARTFELDSꎬetal..GenerationofLcellsinmouseandhumansmallintestineor ̄ganoids[J].Diabetesꎬ2014ꎬ63(2):410-420. [6]㊀SINABꎬHANSC.Organoidsasmodelforinfectiousdiseases:cultureofhumanandmurinestomachorganoidsandmicroinjec ̄tionofHelicobacterpylori[J].J.Visual.Exper.ꎬ2015ꎬ2015(105):816-818.[7]㊀ROHANRNꎬSOUMEYAAꎬJONATHANSD.Organoidsasamodelsystemforstudyinghumanlungdevelopmentanddisease[J].Biochem.Biophys.Res.Commun.ꎬ2015ꎬ473(3):675-682.[8]㊀CHEEWCꎬMAHOSꎬMINGLꎬetal..Singleluminalepithe ̄lialprogenitorscangenerateprostateorganoidsinculture[J].NatureCellBiol.ꎬ2014ꎬ16(10):951-961. [9]㊀LIMꎬIZPISUABJC.Organoids ̄preclinicalmodelsofhumandisease[J].N.Engl.J.Med.ꎬ2019ꎬ380(6):569-579. [10]㊀MITAKAT.Thecurrentstatusofprimaryhepatocyteculture[J].Exp.Pathol.ꎬ1998ꎬ79:393-409.[11]㊀LIULP.Generationofliverorganoidsandtheirpotentialappli ̄cations[J/OL].StemCellsCancerHepatol.ꎬ2018ꎬ115-144[2021-01-28].https://doi.org/10.1016/B978-0-12-812301-0.00007-4.251生物技术进展CurrentBio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12]㊀RAMAIAHGARISCꎬDENBRAVERMWꎬHERPERSBꎬetal..A3DinvitromodelofdifferentiatedHepG2cellsphe ̄roidswithimprovedliver ̄likepropertiesforrepeateddosehigh ̄throughputtoxicitystudies[J].Arch.Toxicol.ꎬ2014ꎬ88(5):1083-1095.[13]㊀BHATIASNꎬUNDERHILLGHꎬZARETKSꎬetal..Cellandtissueengineeringforliverdisease[J/OL].Sci.Transl.Med.ꎬ2014(6):245sr2[2021-01-28].https://doi.org/10.1126/scitranslmed.3005975.[14]㊀ALISONMRꎬPOULSOMRꎬJEFFERYRꎬetal..Hepatocytesfromnon ̄hepaticadultstemcells[J/OL].Natureꎬ2000ꎬ406(6793):257[2021-01-28].https://doi.org/10.1038/35018642.[15]㊀AGARWALSꎬHOLTONKLꎬLANZAR.Efficientdifferentia ̄tionoffunctionalhepatocytesfromhumanembryonicstemcells[J].StemCellsꎬ2008ꎬ26(5):1117-1127.[16]㊀JISYꎬZHANGLDꎬHUILJ.Cellfateconversion.Directin ̄ductionofhepatocyte likecellsfromfibroblasts[J].J.Cell.Biochem.ꎬ2013ꎬ114(2):256-265.[17]㊀BASMAHꎬALEJANDROSꎬYANNAMGRꎬetal..Differen ̄tiationandtransplantationofhumanembryonicstemcell ̄derivedhepatocytes[J].Gastroenterologyꎬ2009ꎬ136(3):990-999.[18]㊀WUXꎬROBOTHAMJMꎬLEEEꎬetal..ProductivehepatitCvirusinfectionofstemcell derivedhepatocytesrevealsacriticaltransitiontoviralpermissivenessduringdifferentiation[J/OL].PLoSPathog.ꎬ2012ꎬ8(4):1002617[2021-01-28].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pat.1002617.[19]㊀LIFꎬLIUPꎬLIUCꎬetal..Hepatoblast ̄likeprogenitorcellsderivedfromembryonicstemcellscanrepopulateliversofmice[J].Gastroenterologyꎬ2010ꎬ139(6):2158-2169. [20]㊀DipenVꎬPedroMBꎬetal..Self ̄assembledliverorganoidsre ̄capitulatehepatobiliaryorganogenesisinvitro[J/OL].Hepatol ̄ogyꎬ2018ꎬdoi:10.1002/hep.29483[2021-01-28].https://doi.org/10.1002/hep.29483.[21]㊀CAIJꎬZHAOYꎬLIUYꎬetal..Directeddifferentiationofhu ̄manembryonicstemcellsintofunctionalhepaticcells[J].Hepatologyꎬ2007ꎬ45(5):1229-1239.[22]㊀SONGZꎬCAIJꎬLIUYꎬetal..Efficientgenerationofhepato ̄cyte likecellsfromhuman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s[J].CellRes.ꎬ2009ꎬ19(11):1233-1342.[23]㊀SITAYEBKꎬNOTOFKꎬNAGAOKAMꎬetal..Highlyeffi ̄cientgenerationofhumanhepatocyte likecellsfrominduced ̄pluripotentstemcells[J].Hepatologyꎬ2010ꎬ51(1):297-305.[24]㊀LIUHꎬSHARKISSꎬMASATONꎬetal..Invivoliverregen ̄erationpotentialofhumaninducedpluripotentstemceilsfromdiverseorigins[J/OL].Sci.Transl.Med.ꎬ2011ꎬ3(82):82ra39[2021-01-28].https://www.sigmaaldrich.com/catalog/papers/19998274.[25]㊀TAKEBETꎬSEKINEKꎬENOMURAM.VascularizedandfunctionalhumanliverfromaniPSC ̄derivedorganbudtrans ̄plant[J].Natureꎬ2013ꎬ499(7459):481-484.[26]㊀OGAWAMꎬOGAWASꎬBEARCEꎬetal..Directeddifferen ̄tiationofcholangiocytesfromhumanpluripotentstemcells[J/OL].NatureBiotechnol.ꎬ2015ꎬdoi:10.1038/nbt.3294[2021-01-28].https://www.sigmaaldrich.com/catalog/papers/19998274.[27]㊀SAMPAZIOTISFꎬMIGUELCDBꎬMADRIGALPꎬetal..Cholangiocytesderivedfromhuman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sfordiseasemodelinganddrugvalidation[J].NatureBio ̄technol.ꎬ2015ꎬ33(8):845-852.[28]㊀WUFꎬWUDꎬRENYꎬetal..Generationofhepato ̄biliaryorganoidsfromhuman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s[J].J.Hep ̄tal.ꎬ2019ꎬ70(6):1145-1158.[29]㊀CLEVERSH.Modelingdevelopmentanddiseasewithorganoids[J].Cellꎬ2016ꎬ165(7):1586-1597.[30]㊀DOSSOADꎬURENDAJPꎬNGUYENTꎬetal..Upgradingthephysiologicalrelevanceofhumanbrainorganoids[J].Neu ̄ronꎬ2020ꎬ107(6):1014-1028.[31]㊀JEREMYJVꎬRYANLꎬFARZANEHMꎬetal..Generegula ̄torynetworkanalysisandengineeringdirectsdevelopmentandvascularizationofmultilineagehumanliverorganoids[J/OL].CellSystemsꎬ2020[2021-01-28].https://www.sigmaaldrich.com/catalog/papers/19998274.[32]㊀NAMYJꎬSONGKꎬLUOXꎬetal..Reprogrammingofhumanfibroblaststowardacardiacfate[J].Proc.Natl.Acad.Sci.USAꎬ2013ꎬ110(14):5588-5593.[33]㊀PANGZ.Induconofhumanneuronalcellsbydefinedtran ̄scriptionfactors[J].Natureꎬ2011ꎬ476(7359):220-223. [34]㊀HUANGPꎬZHANGLꎬGAOYꎬetal..Directreprogrammingofhumanfibroblaststofunctionalandexpandablehepatocytes[J].CellStemCellꎬ2014ꎬ14(3):370-384.[35]㊀ISHIIMꎬKINOJꎬICHINOHENꎬetal..Hepatocyticparentalprogenitorcellsofratsmallhepatocytesmaintainself ̄renewalcapabilityafterlong ̄termculture[J].Sci.Rep.ꎬ2017ꎬ7:46177[2020-01-28].https:doi.org/10.1038/srep46177. [36]㊀HUCHMꎬDORRELLCꎬBOJSFꎬetal..InvitroexpansionofsingleLgr5(+)liverstemcellsinducedbyWnt ̄drivenregener ̄ation[J].Natureꎬ2013ꎬ494(7436):247-250.[37]㊀HUCHMꎬGEHARTHꎬVANBOXTELRꎬetal..Long ̄termcultureofgenome ̄stablebipotentstemcellsfromadulthumanliver[J].Cellꎬ2015ꎬ160(1-2):299-312.[38]㊀FUGB.Expansionanddifferentiationofhumanhepatocyte ̄de ̄rivedliverprogenitor ̄likecellsandtheiruseforthestudyofhepatotropicpathogens[J].CellRes.ꎬ2019ꎬ29(1):8-22. [39]㊀ZHANGKꎬZHANGLꎬLIUWꎬetal..Invitroexpansionofprimaryhumanhepatocyteswithefficientliverrepopulationca ̄pacity[J].CellStemCellꎬ2018ꎬ23:1-14.[40]㊀BROUTIERLꎬMASTROGIOVANNIGꎬVERSTEGENMMꎬetal..Humanprimarylivercancer ̄derivedorganoidculturesfordiseasemodelinganddrugscreening[J].NatureMed.ꎬ2017ꎬ23:1424-1435.[41]㊀LIANGGꎬZHANGY.GeneticandepigeneticvariationsiniP ̄SCs:potentialcausesandimplicationsforapplication[J].CellStemCellꎬ2013ꎬ13(2):149-159.[42]㊀LORENTKꎬGONGWꎬKOOKAꎬetal..Identificationofaplantisoflavonoidthatcausesbiliaryatresia[J/OL].Sci.Transl.Med.ꎬ2015ꎬ7(286):286ra67[2021-03-09].https://doi.org/10.1126/scitranslmed.aaa1652.351肖金平ꎬ等:肝脏类器官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All Rights Reserved.[43]㊀GUANYꎬXUDꎬGARFINPMꎬetal..Humanhepaticor ̄ganoidsfortheanalysisofhumangeneticdiseases[J].JCIIn ̄sightꎬ2017ꎬ2(17):1-17.[44]㊀AKBARISꎬARSLANNꎬSENTURKS.Next ̄generationlivermedicineusingorganoidmodels[J].Front.CellDev.Biol.ꎬ2019ꎬ7:345-345.[45]㊀BAKTASHYꎬMADHAVAꎬCOLLERKEꎬetal..Singlepar ̄ticleimagingofpolarizedhepatomaorganoidsuponhepatitisCvirusinfectionrevealsanorderedandsequentialentryprocess[J].CellHostMicrobe.ꎬ2018ꎬ23(3):382-394. [46]㊀SCHWANKGꎬKOOBKꎬSASSELLIVꎬetal..Functionalre ̄pairofCFTRbyCRISPR/Cas9inintestinalstemcellorganoidsofcysticfibrosispatients[J].CellStemCellꎬ2013ꎬ13(6):653-658.[47]㊀FIOROTTORꎬAMENDUNIMꎬMARIOTTIVꎬetal..Liverdiseasesinthedish:iPSCandorganoidsasanewapproachtomodelingliverdiseases[J].Biochim.Biophys.ActaMol.BasisDiseaseꎬ2018ꎬ8(38):1-9.[48]㊀LIUCꎬOIKONOMOPOULOSAꎬSAYEDNꎬetal..Modelinghumandiseaseswith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s:from2Dto3Dandbeyond[J].Developmentꎬ2018ꎬ145(5):156166. [49]㊀ZEILINGERKꎬFREYERNꎬDAMMGꎬetal..Cellsourcesforinvitrohumanlivercellculturemodels[J].Exp.Biol.Med.ꎬ2016ꎬ241:1684-1698.[50]㊀GEMAGMꎬMATAMALANꎬSELENEMꎬetal..Liveror ̄ganoidsreproducealpha ̄1antitrypsindeficiency ̄relatedliverdisease[J].Hepatol.Int.ꎬ2019ꎬ14(1):1-11.[51]㊀OUCHIRꎬTOGOSꎬKINYRAMꎬetal..Modelingsteatohep ̄atitisinhumanswithpluripotentstemcell ̄derivedorganoids[J].CellMetab.ꎬ2019ꎬ30(2):374-384.[52]㊀WEEBERFꎬOOFTSNꎬDIJKSTRAKKꎬetal..TumorOr ̄ganoidsasapre ̄clinicalcancermodelfordrugdiscovery[J].CellChem.Biol.ꎬ2017ꎬ24(9):1092-1100.[53]㊀ZEIGERERAꎬWUTTKEAꎬMARSICOGꎬetal..Functionalpropertiesofhepatocytesinvitroarecorrelatedwithcellpolaritymaintenance[J].Exp.CellRes.ꎬ2017ꎬ350(1):242-252. [54]㊀RENGꎬXINX.Physiologicaloxygentensionreduceshepatocytededifferentiationininvitroculture[J/OL].Sci.Rep.ꎬ2017ꎬ7(1):5923[2021-03-09].https://doi.org/10.1038/s41598-017-06433-3.[55]㊀DANGHXꎬKRASNICKBAꎬWHITEBSꎬetal..Theclonalevolutionofmetastaticcolorectalcancer[J].Sci.Adv.ꎬ2020ꎬ6(24):9691[2021-03-09].https://doi.org/10.1126/sciadv.aay9691.[56]㊀LIANGGꎬZHANGY.GeneticandepigeneticvariationsiniP ̄SCs:potentialcausesandimplicationsforapplication[J].CellStemCellꎬ2013ꎬ13(2):149-159.[57]㊀PENGWCꎬLOGANCYꎬFISHMꎬetal..Inflammatorycyto ̄kinetnfalphapromotesthelong ̄termexpansionofprimaryhepatocytesin3Dculture[J].Cellꎬ2018ꎬ175(6):1607-1619. [58]㊀SAMPAZIOTISFꎬJUSTINAꎬTYSOEOꎬetal..Reconstructionofthemouseextrahepaticbiliarytreeusingpri ̄maryhumanextrahepaticcholangiocyteorganoids[J].NatureMed.ꎬ2017ꎬ23(8):954-963.451生物技术进展CurrentBio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终末期肝病模型在中医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时的应用价值
![终末期肝病模型在中医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时的应用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cd1a5be0856a561252d36f42.png)
法 :对9 2例失代偿期 乙型肝 炎肝硬化住 院患者 中医药参 与治疗后进行 ME D评 分。随访 3个 月、1 L 2个月、2 4个月的
生 存 率 ,并 分 组 比较 。结 果 :随访 3个 月病 死 率 3 . % ;1 月 病 死 率 3. % ;2 04 2个 80 4个 月病 死 率 为 7. % 。 以 M L 50 ED 系统 R 为 1 组 比较 显 示 : >l 组 3个 月、 l 月 的病 死 率 明 显 高 于 ≤l 组 ( 8分 8分 2个 8分 P=00 1 0 06 ,2 .0 及 .0 ) 4个 月 时 则 无 明显 差 异 :以 R ≤9分 、 l 9分 、2 2 0~1 0— 9分 、3 3 0— 9分 、 ≥4 o分组 比较 ,显 示 R≤9分 组 l 月 的 病 死 率 为 2个
0 >4 ,t 0分组 3个月病死率 10 ,1 以上者 2 0 % 0分 4个月均有较 高的病死率。结论 :M L E D对 失代偿期肝病 1年 内的短 期预后 的判定较为准确 ,中医药参与治疗可能获得较 为理想的远期较果 。
关键词 中医 药 ;肝 硬 化 ;病 死率 ;ME D评 分 L
A s at Obet e oea ae h p cblyotem dlo n— ael e dsae ( E D cr gss m i a bt c r jci :T vl t tea l ait fh oe f eds g vr i s M L )so n t p — v u pi i r t i e i ye n
M ELD c r s a d p o n s f p te t t e o e s t d l e ir o i s o e n r g o i o a in s wi d c mp n a e i r cr h s s h v s
终末期肝病模型在小肝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终末期肝病模型在小肝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f2fc97727284b73f2425014.png)
国及某些亚 非地 区 的最 常见 癌 症 之 一 。肝脏 外 科 学
等 将模 型略为修改 :i cr = . I[ Rs soe 38×n 胆红素 ]+ k 1. i[N ]+ . I[ 12×n IR 96×n 肌酐 ] . 病 因: +64X[ 胆汁 性 或酒 精 性 为 0 其 他 为 1 , ; ] 肌酐 <8 .o L时 按 8p l m / 8 to/计算 , 8 ̄ LL m 结果 取 四舍 五入后 的整数 , 次将 此 首 公式称 为 “ 末期 肝 病模 型” 即 M L 。ME D积分 终 , ED L 越高 说 明 患 者 病 情 越 重 , 后 越 差 , 存 率 越 低 。 预 生
28 0
G a g i dc l o ra , e. 0 0, o. 2, o 2 u n x Me ia un Z F b 2 1 V 13 N . J
终 末期 肝 病 模 型 在 小肝 癌 中 的 应 用 研 究 进 展 ▲
莫哲伦 综述 彭 涛 审校
50 2 ) 30 1 ( 广西 医科 大学第 一 附属 医 院肝 胆血管 外科 , 南宁市
【 关键词】 肝肿瘤; 终末期肝病模 型; 肝移植 【 中图分类号 】 R757 3 . 【 文献 标识码 】 A
原发性 肝癌 ( e a cl lr ac o a H C) 我 h pt e ua ri m , C 是 o l c n
【 文章 编号 】 05 434 2 1 )200 - 2 3 0 (00 0 -280 4
发症如食 管 胃底静脉破 裂 出血 、 、 腹水 自发 陛腹膜炎等
考 虑在 内进行 分 析 , E D评 分 的预 测功 能无 明显提 ML
终末期肝病模型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的评价作用
![终末期肝病模型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的评价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dd09d50f90c69ec3d5bb75bb.png)
的肝 硬 化 失 代 偿 患 者 , 别 计 算 每 侧 患 者 的 ME 分 I D评 分 , 时 计 算 其 C i — u c t — u h C P 评 分 , 随 访 3个 月及 1 的 同 hl T ro t P g ( T ) d e 并 年
生存 率 。 并 以 受试 者 工作 曲线 ( C 下 面积 衡 量 ME C RO ) I D、 TP评 分 预 测 患 者 预 后 的 能 力 。结 果 :2例 患 者 随 访 3个 月 内有 9 1 1例 患 者 死 亡 , 亡 组 ME 2 . ±54 )、 T ( 14 . 7 与 生 存 组 比较 差 异 均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死 I D(2 9 .0 C P 1 . ±2 6 ) P< 0 0 ) 随 访 1 内 .5 ; 年 有2 1例 患 者 死 亡 , 亡 组 ME 1 . ±8 6 )、 TP 1. 死 I D(9 6 . 9 C ( 09±2 8 与 生存 组 比较 差异 有 统 计 学意 义 ( .4) P<0 0 )ME D、 T .1 ; L C P
s an H o pia Fudan Uni e s t , angh 20 5 h s t l, v r iy Sh ai 0 40 Ab t a t Obe t e: v laetes o t n du tr s r ia rg o i o ainswi eo e s td l e ir o i src j ci Toe au t h h r dme im e m u vv l o n ss fp t t t d c mp n ae i rcrh ss v a p e h v
s td L v rCir o i JI ae ie rh ss AN G M i o FAN a mi g De a t n r P r zg S a g a g— a Xi o n p rme go G以 0 e oo , h n h i i f Jn
以Child-Turcotte-Pugh分级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为基础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的研究进展
![以Child-Turcotte-Pugh分级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为基础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b819a07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a3.png)
以Child-Turcotte-Pugh分级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为基础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的研究进展王岩;李娇;冯国和【期刊名称】《国际消化病杂志》【年(卷),期】2016(036)002【摘要】准确地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在严重肝脏疾病治疗策略的制定、判断预后等方面意义重大,Child-Turcotte-Pugh(CTP)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临床应用广泛,但也逐步显现出部分局限性。
如何以CTP或MELD评分系统为主体联合其他单因素指标分析,以更准确地评估肝脏病情从而指导治疗,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
此文主要就上述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同时对比目前主要的肝功能衰竭预后模型的应用情况。
【总页数】5页(P87-91)【作者】王岩;李娇;冯国和【作者单位】110004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感染科;110004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感染科;110004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感染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MELD及CTP评分系统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脏储备功能的临床研究 [J], 樊秋菊;谭辉;于勇;陈大治;贺太平2.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与Child-Turcotte-Pugh分级对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预测价值的研究 [J], 杨文龙;孙水林;周锡进;陈明发;席文娜;高珍;杨玲玲;罗杰;何金秋3.MELD评分系统及Child-Pugh分级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预后研究 [J], 吴雄健;郑虹;朱海燕;张蕾;毛忠懿;谢军4.基于Blatchford危险性评分系统的上消化出血分级护理效果评估 [J], 曹海霞5.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分析 [J], 方仲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的临床应用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1c41504fb307e87101f6966e.png)
比例 风 险 回归 的 统 计 学 模 型 确 定 了 能 较 好 判 断 患 者 3个 月 生 存 期 的 4项 实 验 室 和 临 床 指 标 , 括 血 清 肌 酐 、 红 素 、 血 酶 包 胆 凝 原 时 间 的 国 际标 准 化 比 值 (N 和 病 因 , 这 四 个 指 标 的 回归 IR) 由
Cn li i c的 Ma n he等 … 在 2 0 l co i 00年 提 出 的 。 为 了 寻 找 比 C P分 T 级 更 能 准 确 评 估 rP I s术 后 患 者 生 存 期 的 方 法 , 们 选 择 为 治 疗 1 他 肝 硬 化 腹 水 和 预 防 门静 脉 高 压 出 血 进 行 rP I s术 的 患 者 , C x 1 用 o
1 .( 00 P<00 1。 北 京 佑 安 医 院 的 资 料 显 示 , L , ) 0 ME D分 值 <3 、 1
3 ~3 l 9和 > 0以 上 三 组 患 者 的 1 生 存 率 分 别 为 10 、 5 4 月 0 % 6% 和 4%左右 ; 0 3个 月 生 存 率 分 别 为 9 % 、 0 和 2 % 左 右 。根 o 4% 5 据早 、 、 中 晚三 期 患 者 的 M L E D分 值 区 间 , 述 数 值 可 近 似 地 视 上 为早 、 、 中 晚三 期 的 生 存 率 状 况 。 在 国 内 其 他 学 者 的 ME D分 L 析 中 , 性 重 型肝 炎 的 生存 率 情 况 略 低 于 上 述 数 值 。 通 过 R C 慢 O 曲线 分析 , L ME D分 值 与 早 、 、 三 期 慢 性 重 型 肝 炎 间 的 相 关 中 晚 性 有 明 显 统 计 学 意 义 , 其 预 测 能 力 很 强 ( 5 ( . 1~0 且 9% 2 08 1 . 9 ) 。 为 了 更 好 地 判 断 患 者 预 后 及 评 价 内科 治 疗 的 意 义 , 7 目 前 不 少研 究 提 出动 态 观 察 ME D评 分 , 根 据 对 治 疗 的 敏 感 程 L 即 度进 行 分 析 , 够 更 科 学判 断 预 后 。 美 国 有研 究 对 一 组 肝 硬 能 化 患 者进 行 随 访 , 现 死 亡 患 者 平 均 每 月 至 少 上 升 1个 ME D 发 L
终末期肝病模型的应用研究
![终末期肝病模型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3d04bab284ac850ad024224.png)
测 功 能 无 明 显 影 响 , 门 脉 高 压 等 并 发 症 如 腹 水 、 管 胃底 将 食 静脉破裂 出血 、 自发 性 腹 膜 炎 等 考 虑 在 内进 行 分 析 , E D M L
评 分 的 预 测 功 能无 明显 提 高 。
2 ME D 的 临 床 应 用 L
与 C TP 分 级 相 比 较 , L 模 型 有 以 下 优 点 : ( ) ME D 1
中 M E D分 值 是 连 续 的 ,无 上 限 和 下 限 ,能 较 好 的 区 分 出 L
病 情 的 轻 重 ] ( ) E D模 型 中 使 用 的 3个 指 标 在 各 实 ;3 M L
验 室 之 间 差 别 并 不 是 很 大 , 且 容 易 获 取 、 以 重 复 测 而 可 定 z3 ( ) 由前 瞻 性 分 析 统 计 资 料 所 得 , 而具 有 更 好 的 1 4; 4 是 - 因 预 测 作 用[3 。 2 ̄ - 2 1 ME D模 型 在 评 价 终 末 期 肝 病 预 后 中 的应 用 . L
后 M E D评 分 被 证 实 能 够有 效 的反 映 不 同 肝 病 患 者 病 情 的 L
严 重 程 度 及 预 后 情 况 。 在 一 个 较 短 的 时 间 内 , L 成 为 ME D
判 断 终 末 期 肝 病 病 情 严 重 程 度 的 公 认 标 准 , 0 2年 2月 20 ME D 评 分 系统 被美 国 器 官 共 享 网 络 ( L uN( ) 来 决 定 供 ) 用 s 肝 分 配 的优 先 权 。本 文 就 ME D产 生 、 点 、 床 应 用 及 不 L 特 临
终末期肝病模型的临床应用
![终末期肝病模型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25d6ed050e2524de5187e4b.png)
・
综
述・
终末期肝病模型的临床应用
戴静毅 综述 ,段 丽平 审校
( 南省 昆 明市第 三人 民医院 / 明市 传染病 院 肝 病一科 ,云南 昆明 604 ) 昆 50 1
【 摘要】 准确评价晚期肝病患者的肝功能是判断预后的方法之一 , 也是进行临床 决策的基础。近年来关于终末期肝病模型的
ClnialApplc ton ofM o lf i c i a i de orEnd-sa v r Die s c e t ge Li e s a e S or
D ig i DU A1Jn y, AN iig Lpn
(e r e Hpc i e 锄 Poe oil K .i t um g nc uDs e o il u i 04, Dp t no ei v , am t f tD e . e l H st .m g/hK ni Ieis i H st, n n 6 01c p ' pao s f  ̄ e n ft e o  ̄ pa K m g 5
【 sr c】 E au t gtel e n t na c rtl e e sr k l ia e iina dt rc stemotlyi ains t Ab ta t v lai i r u ci cu aeyi n c sayt ma eci c l cso n f ea th r i p t t h n h v f o s o n d oo at n e wi
s m m a z sa ou t u i r e b ti.
【 ywo d 】 Ci h ss P on ss C c r ; L soe Ke r s r o i; r g o i; TPsoe ME D c r r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在慢性重症肝炎短期预后中的应用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在慢性重症肝炎短期预后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92b959bdaef5ef7ba0d3ce4.png)
M e h d Th l ia a a o 9 p t n s wih c r n cs v r e a ii we e c l c e n v l a e v M E to s e ci c 1d t f5 a i t t h o i e e e h p t s n 1 e t r ol td a d e au td b e LD C — S O
. 地 区是 适 用 的 , 引入 临床 应 用 。 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键 词 】 肝 炎 , 毒 性 , ; 损 伤 严 重 度 评 分 ; 预 后 关 病 人 D : O 3 6 /.s . 6 29 5 . 0 1 0 . 0 文 献 标 志 码 : OI l . 9 9 j i n 1 7 -4 5 2 1 . 2 0 2 s A 文章 编 号 :6 2 9 5 ( 0 1 0 — 1 1O 1 7 — 4 5 2 1 ) 20 3 一 2
s r~ e m o oss t ou c i h c o c s v r pa ii he m o lf r e d s a e lv r ds a e ( ELD ) ho tt r pr gn i hr gh s orng t hr ni e e e he tts by t de o n — t g ie ie s M .
t i s
LI UFa h , UC u —h n , Zo g c e g T — u LI h n s e g GE' n —h n , ANGRo g h a LIHu — a g 1 De a t n f i i n — u , if n ( . p rme t Cln — o
检 验 医 学 与 临床 2 1 0 1年 1月 第 8卷 第 2期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的完善与肝移植预后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的完善与肝移植预后](https://img.taocdn.com/s3/m/13d0fa6ff5335a8103d2200c.png)
各实验室之间无差别 , 分值连续且无顶值和底值现象 。 作 为 ME D评 分是 通过 前 瞻 陛统计 学 方 法 分 析 资 料所 L
得, 预测结 果更 为 准确 。然 而 , 肌酐 会 因血容 量不 足 、 利 尿 剂 的使 用 而 产 生 与 肝 病 严 重 程 度 无 关 的 偏 倚 ;N I R、
自 16 9 3年 Saz开 展 世界 上 第 一 例肝 脏 移 植 手 术 后对 M L t l r E D预 0 效能影响不大 ; 公式 中血肌酐作为 ③
以来 , 脏移 植 已逐渐 成 为治疗 终末 期肝 病 的一 种理 论 反映肾脏功能的敏感指标部分受到全身肌肉系数 的影 肝 成 熟 、 效确 切 的常 规 性 治疗 方 法 。 然 而 , 断 增 加 的 疗 不 响 , 过基 础 代 谢 率 ( M ) 示 。低 B 1分 值 的 人 群 通 B I表 M
终 末 期 肝 病 模 型评 分 的完 善 与肝 移植 预 后
胥 楠 综 述 , 律 南 审校 严
XU Na n,YAN L ' a fnn i
( 四川大 学华 西医院肝脏血 管外科 , 四川 成都 6 04 ) 10 1
【 摘要 】 终末期肝病模 型( E D 评分作为一种预测终末期 肝病 患者待肝期 内短 期死 亡危 险新 的评价 系统 , 对 ML) 相
+ . 8×l e 胆 红 素 )+1 。 37 o ( g 12×l e I R]+6 4 o [N g . 3× 因此使 M L 的预测 准确 性 和判 断能 力受 到影 响 。 ED 国 内外 学者 均 对 M L ED 公式的完 善进行积极 地探索。R vii aa l M等 发现不 o 略作 修 改 , 体表 述 为 : i cr 具 Rs soe=9 5 k . 7×l e 肌 酐 ) 2 2 ME D评 分 公 式 的 完善 o ( g . L
终末期肝病模型的临床应用进展
![终末期肝病模型的临床应用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c5ef47b7fd5360cbb1adb0f.png)
・
30・ 3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 年 8 第 2 卷 08 月 8
轻4 期
It i ! 垒 墨 : 塑 : ! ! ! ! n J g , 塑! D ! : :
・
综述 ・
终 末期 肝 病模 型 的 临床应 用 进 展
之 处 。终末 期肝 病模 型 ( L ) 近年 来创 立 的一 ME D 是
如 下特点 : 1 更科 学 , T () C P的 5个 指标 ( 肝性 脑 病 、 腹 水 、 红素 、 胆 白蛋 白、 血酶 原 时 问 ) 经 验 选 入 , 凝 凭
而 ME D 中 的 3个 变量应 用统计 学方 法 筛选 得 出 ; L
t e pa ho ne i o h t ge tcc ndii ft e — tge lve s a e i e e a s Thi a tce e iw s M ELD bo t is ha a t r a ton o he nd sa i rdie s n r c ntye r . s ril r v e a u t c r c e s nd c i c la lc to lnia pp ia i ns mail n y. Ke r s: h nd s a i e s a e;M od lf r e — t e lv rdie s y wo d T e e — t ge lv rdie s e o nd sag i e s a e;A pp ia i lc tons
肝 功能 衰竭 ( ) 肝 脏 疾病 重 症 化 其 是 肝 移 植 的 开 尤
lg( 红素 rg 1 +1 . o 胆 a /d) 12×lg (NR) . ×病 o I +6 4
因 ( 因 : 汁淤 积 性 和 酒 精 性 肝硬 化 为 0 其 他 原 病 胆 , 因为 1 , ) 结果取 整 数 , 公式 即为“ 此 终末 期 肝 病模 型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和标准化残肝体积比预测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和标准化残肝体积比预测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https://img.taocdn.com/s3/m/c2939e80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de.png)
=E &>(/(B (,"#.%.F $#*(G 4!"!!#H .%4!##?.4! 肝!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和标准化残肝体积比预测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张丰晓!白雪松!胡敬华!!基金项目!二 一九年度河南省卫生健康科技英才海外研修工程"BQ R W !"$*$%#$作者单位!'(""""!河南周口!周口市中心医院感染科!! 摘要 !目的!评价标准化残肝体积比"/*+2$和终末期肝病模型":1+0$评分预测肝细胞癌"B ==$患者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A B +*$的价值%方法!!"$&年$"月至!"!$年!月术前腹部三维=5重建&施行肝切除术B ==患者#'例"男&)例&女$(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F &/#&M 回归分析探讨与A B +*相关的影响因素#2C =曲线分析确定A B +*独立影响因素%结果!#'例B ==患者A B +*!)例"A B +*组$&非A B +*'(例"非A B +*组$%A B +*组&非A B +*组患者A +5分别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G 分别为%(4%"!(4"#'$4!$F )+&'!4)"!&4(#')4)$F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2分别为"4&"""4%)#"4#)$&"4(#""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1+0评分分别为*"(#$!$分&#"(#$"$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而两组年龄&性别&A 5&9?2&@+5&B ;/@F 及肿瘤直径等均不存在显著差异"!#"4"&$%将A +5&@%G &/*+2及:1+0评分纳入多因素+.F &/#&M 回归分析#提示A +5&@%G &/*+2及:1+0评分均是B ==患者A B +*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4"&$%/*+2诊断B ==患者A B +*发生时的截断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4&'&#(4*8及#%4*8#:1+0评分诊断B ==患者A B +*发生时的截断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4&&&%4)8及)!4(8#两者联合诊断时敏感度&特异度为)"4)8&*$4%8%/*+2联合:1+0评分诊断B ==患者A B +*发生时的@I =值均分别显著高于/*+2&:1+0评分"!""4"&$%结论!/*+2联合:1+0评分是预测B ==患者A B +*发生的有效指标#该预测模型能有效指导肝切除术后的早期处理#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为肝切除术的术前评估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标准化残肝体积比*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G +-6#()#*,*&.*$)40-.')-()*H C 5#@-+&'#5;+-&*+0-.')*(-55;5'+('+(#,*H '=C H *6-5&*+-,64$)'<-5#@-+6#$-'$-',6$)',6'+6#V -6&;);+-5#@-++-H ,',)!!!!.%'()E 4,-2K 17+#L '#I :423+,-#%&J 1,-*:7<!=4>7?@;4,@+A #,A 4B @1+,#.*+:8+:"4,@?7C%+3>1@7C #.*+:8+:'(""""#"*1,737=$)+'()4!>=-()#@-!5.('"%L "#(#E ('"%L (.!/#">-")-&O (-!L #L )(%&'())(7>">#"/*+2$">-/M .)(.!7.-(%!.)(>-3/#"F (%&'()-&/("/(":1+0$&>,)(-&M #&>F,./#3E (,"#(M #.7$%&'()!"&%L )("A B +*$&>,"#&(>#/N &#EE (,"#.M (%%L %")M ")M &>.7""B ==$4A -)0*6$!*).7C M #.G ()!"$&#.*(G )L ")$!"!$#/('(>#$3!.L )B ==,"#&(>#/&>M %L -&>F &)7"%(/">-$(!(7"%(/N E .L >-()N (>#"G -.7&>"%#E )((3-&7(>/&.>"%=5)(M .>/#)L M #&.>">-E (,"#(M #.7$N ()((>).%%(-&>#E &//#L -$4I >&'")&"#(">-7L %#&'")&"#(+.F &/#&M )(F )(//&.>">"%$/&/N ()(L /(-#.(K ,%.)(#E (&>!%L (>M &>F !"M #.)/)(%"#(-#.A B +*42(M (&'().,()"#&>F M E ")"M #()&/#&M M L )'("2C =$">"%$/&/N "/L /(-#.-(#()7&>(#E (&>-(,(>-(>#&>!%L (>M &>F !"M #.)/.!A B +*4"-$;5)$!5E ()(N ()(!)A B +*M "/(/"A B +*F ).L ,$">-'(>.>3A B +*M "/(/">.>3A B +*F ).L ,$&>#'B ==,"#&(>#/45E (A +5#@%G #/*+2">-:1+0/M .)(/.!,"#&(>#/&>A B +*F ).L ,">->.>3A B +*F ).L ,N ()($!%"!*#!%)$/$"*)+">-$()"%)#&%)$/$"*)+#%(4%"!(4"#'$4!$F )+">-'!4)"!&4(#')4)$F )+#"4&"""4%)#"4#)$">-"4(#""4%(#"4**$#*"(#$!$,.&>#/">-#"(#$"$,.&>#/#)(/,(M #&'(%$#N &#E /#"#&/#&M "%%$/&F >&!&M ">#-&!!()(>M (/"!""4"&$45E ()(N "/>./&F >&!&M ">#-&!!()(>M (&>"F (#/(K #A 5#9?2#@+5#B ;/@F ">-#L 7.)-&"7(#()G (#N ((>#E (/(#N .F ).L ,/"!#"4"&$45E (/M .)(/.!A +5#@%G #/*+2">-:1+0N ()(&>M %L -(-&>7L %#&'")&"#(+.F &/#&M )(F )(//&.>">"%$/&/#">-#E ()(/L %#/E .N (-#E "#A +5#@%G #/*+2">-:1+0N ()(&>-(,(>-(>#,)(-&M #.)/.!A B +*&>B ==,"#&(>#/"!""4"&$45E (M L #.!!'"%L (#/(>/&#&'&#$">-/,(M &!&M &#$.!/*+2&>-&"F >./&>F A B +*&>B ==,"#&(>#/N ()("4&'##(4*8">-#%4*8#)(/,(M #&'(%$#N E &%(#E (M L #.!!'"%L (#/(>/&#&'&#$">-/,(M &!&M &#$.!:1+0/M .)(&>-&"F >./&>F A B +*&>B ==,"#&(>#/N ()()4&#&%4)8">-)!4(8#)(/,(M #&'(%$45E (@I ='"%L (.!/*+2&>M .7G &>"#&.>N &#E :1+0/M .)(&>-&"F >./&>F A B +*&>B ==,"#&(>#/N ()(/&F >&!&M ">#%$E &FE ()+(*$+肝脏!"!!年!月第!#卷第!期#E">#E"#.!/*+2.):1+0/M.)("%.>("!""4"&$48*,(5;$#*,!/*+2&>M.7G&>"#&.>N&#E:1+0/M.)(&/">(!!(M#&'( &>-(K#.,)(-&M#A B+*&>B==,"#&(>#/45E&/,)(-&M#&.>7.-(%M">(!!(M#&'(%$F L&-(#E((")%$#)("#7(>##&7,).'(,).F>./&/ ">-)(-L M(7.)#"%&#$.!B==,"#&(>#/"!#()E(,"#(M#.7$#">-,).'&-(">(N7(#E.-!.),)(.,()"#&'(('"%L"#&.>4 3B-C/*+6$4!B(,"#.M(%%L%")M")M&>.7"*A./#3E(,"#(M#.7$%&'()!"&%L)(*<#">-")-&O(-!L#L)(%&'())(7>">#*:.-(%!.) (>-3/#"F(%&'()-&/("/(!!肝切除术是原发性&继发性肝细胞癌"B==$和非肝硬化B==的一线治疗方法%大面积肝切除术增加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A B+*$风险#这与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和住院时间延长有关'$3%(%术前评估"包括评估肝脏体积和残余肝功能$是进行肝切除术的前提''3&(%标准化残肝体积比"/*+2$是影响B==肝切除术结局的重要因素'(3#(%术前三维=5重建测量肝脏残存体积能准确反映残肝大小#/*+2体积较小的患者术后A B+*风险较高%另外#:1+0评分也是临床上评价肝功能储备的常用指标')(%本研究旨在探讨上述指标预测B==肝切除术后A B+*的价值%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年$"月至!"!$年!月B==患者#'例"男&)例&女$(例$#年龄"&$4(0(4)$岁%肝切除术范围参考B==病灶位置及周围组织侵犯情况#同时结合临床&生化指标%排除标准!不可手术B==或其他肝脏恶性肿瘤*严重器质性病变*其他肝脏治疗史%二&研究方法('层螺旋=5"<&(7(>/公司$施行上腹部平扫+三期增强扫描#09=C:格式存储后导入三维重建系统9T T@3+&'()"100@公司$#选取肝脏静脉期影像#自动分割并标记肝脏肿瘤&肝实质及肝动脉&门静脉等肝内管道#必要时适当手动修订%根据获取的三维透视影像#进行个体化术区规划&虚拟切割#同时测量各部分肝脏体积#由图像分析软件自动计算出/*+2%将B==患者A B+*分为不同等级!@级患者不需要改变临床治疗方案*;级患者必要时需进行非侵入性治疗#如白蛋白&新鲜冰冻血浆&利尿剂及无创通气*=级患者需要有创治疗#如机械通气&循环支持&血液透析和人工肝支持'*(%三&统计学分析应用<A<<$*4"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 "4"&%多因素+.F&/#&M回归探讨A B+*相关影响因素#2C=曲线分析确定A B+*独立影响因素%结!!果一&临床资料#'例B==患者A B+*!)例"A B+*组$&非A B+*'(例"非A B+*组$%两组A+5&@%G&/*+2及:1+0评分等均存在显著差异"!""4"&$#见表$%表!!A B+*&非A B+*临床资料'8#N"!!&#!#&$(比较A B+*组",,!)$非A B+*组",,'($年龄"岁$&#"%)#(($&$"%###'$性别"男$!!"#)4($%("#&4"$A+5"/$"*)+$$!%"!*#!%)$$()"%)#&%)$A5"/$$%4)"$"4)#$(4&$$%4!"*4)#$#4$$ 9?2$4$"$4"#$4%$$4$""4*#$4'$ @%G"F)+$%(4%"!(4"#'$4!$'!4)"!&4(#')4)$ @+5"I)+$'("$(#*'$%'"$"#!"*$B;/@F"+#8$!&")*4%$''"*$4#$肿瘤直径"M7$(4&"!4&#$%4!$&4&"$4&#$#4!$/*+2"4&"""4%)#"4#)$"4(#""4%(#"4**$ :1+0评分"分$*"(#$!$#"(#$"$二&影响因素将A+5&@%G&/*+2及:1+0评分纳入多因素+.F&/#&M回归分析#提示A+5&@%G&/*+2及:1+0评分均是B==患者A B+*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4"&$#见表!%表D!B==患者A B+*发生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因素回归系数/$值标准误Q"%- !值!值A+5$4#(&4#*"4&&$"4"'""4"& @%G$4&#'4)!"4&$*4'&""4"&/*+2%4&!%%4#%"4&!'&4&$""4"&:1+0评分!4!&*4')"4'#!!4&"""4"&三&2C=曲线分析由表%可知#2C=曲线分析B==患者A B+*发生时/*+2&:1+0评分及结合诊断时截断点及诊断效能#/*+2联合:1+0评分诊断B==患者A B+*发生时的@I=值均分别显著高于/*+2&:1+0评分"!""4"&$%+#*$+=E&>(/(B(,"#.%.F$#*(G4!"!!#H.%4!##?.4!表E!/*+2&:1+0评分对B==患者A B+*诊断表现截断值敏感度特异度@I=值/*+2"4&'#(4*8"!")!($#%4*8"%')'($"4#):1+0评分)4&&%4)8"$')!($)!4(8"%))'($"4#!/*+2+:1+0评分3)"4)8"!$)!($*$4%8"'!)'($"4)&讨!!论A B+*指的是机体出现一项或多项合成和排泄功能的丧失#包括高胆红素血症&低蛋白血症&血清乳酸升高以及不同级别的肝性脑病%由于现代外科技术和重症监护的改进#A B+*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A B+*的发病率仍维持在)8!$"8之间'$"(%:1+0评分常用作评估终末期肝病严重程度的客观依据#此外也被用于非移植慢性肝病患者的治疗'$$(%此外#:1+0评分也被认为能够预测B==患者肝切除术后A B+*发病率和死亡率'$!3$%(%多因素分析示:1+0评分是A B+*独立预测因素%众所周知#:1+0评分经常应用于晚期肝硬化患者#这些患者通常因为肝功能储备不良而不能接受肝切除术#而:1+0评分对无慢性肝病或肝硬化的B==患者术后肝功能的预测价值较低'$'(%本研究结果显示#:1+0评分预测A B+*的@I=值为"4#!"!""4"&$#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提示:1+0评分对B==患者A B+*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另外#A+5&@%G和/*+2也被发现是A B+*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这与先前的研究结果是相似的#而将它们联合起来预测肝切除术后A B+*将更为有效'$&(%考虑到这一发现#为了提高预测价值#本研究将:1+0评分和/*+2结合起来#开发了一项新的诊断/*+2的模型%2C=曲线分析显示#/*+2联合:1+0评分诊断B==患者A B+*发生时的@I=值均显著高于/*+2&:1+0评分"!""4"&$#这一结果表明#/*+2和:1+0评分相结合对A B+*有更为理想的预测效果%综上所述#/*+2联合:1+0评分是预测B==患者A B+*发生的有效指标#该预测模型能有效指导肝切除术后的早期处理#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为肝切除术前评估提供了新思路%参!考!文!献'$(!B"J J&<1#;"%",E"/@#5./.=#(#"%4A)(.,()"#&'(,%"#(%(# M.L>#-.(/>.#,)(-&M##E(.M M L))(>M(.!,./#3E(,"#(M#.7$%&'()!"&%L)("!#(),")#&"%E(,"#(M#.7$&>")(#)./,(M#&'(7.>.M(>#)&MM.E.)#/#L-$4:(-&M&>(";"%#&7.)($#!"!$#$""!(!''!&4'!(!;"(U<#+((0B#R..U#(#"%4@//.M&"#&.>G(#N((>/,%((>'.%L7(">-#E(,./#3E(,"#(M#.7$%&'()!"&%L)(">-.'()"%% /L)'&'"%.!,"#&(>#/N&#E E(,"#.M(%%L%")M")M&>.7""!#() )(/(M#&.>41L)2"-&.%#!"!$#%$!!'($3!'#$4'%(!=E&>D:#D.E R W#<$>?#(#"%41")%$,)(-&M#&.>.!,./#3 E(,"#(M#.7$%&'()!"&%L)(&>,"#&(>#/L>-()F.&>F7"J.) E(,"#(M#.7$L/&>F"A B+*,).F>./#&M>.7.F)"74Q.)%-U <L)F#!"!"#''!'$*#3'!"(4''(!5/L J&#"R#<.!L(D#D.7"#/L<#(#"%4A)(-&M#&.>.!,./#3 E(,"#(M#.7$%&'()!"&%L)(L/&>F F"-.K(#&M"M&-3(>E">M(-7"F>(#&M )(/.>">M(&7"F&>F!.)E(,"#.M(%%L%")M")M&>.7"N&#E,.)#"%'(&> &>'"/&.>41L)U2"-&.%#!"!"#$%"!$"*$)*4'&(!<E(E#"@#*").L P@#*.L"-@#(#"%4A./#3E(,"#(M#.7$%&'()!"&%L)( "!#()E(,"#&M)(/(M#&.>!.)E(,"#.M(%%L%")M")M&>.7"!"/&>F%(M(>#() (K,()&(>M(4+">F(>G(M P/@)M E<L)F#!"!$#'"(!)#3*)4'((!:"&2R#S(>F U#+L B S#(#"%4=.7G&>&>F"/,")#"#( "7&>.#)">/!()"/(3#.3,%"#(%(#)"#&.&>-(K N&#E!L#L)(%&'() )(7>">##."//(//,)(.,()"#&'(E(,"#&M!L>M#&.>"%)(/()'(&> ,"#&(>#/N&#E E(,"#.M(%%L%")M")M&>.7"4U6"/#).&>#(/#<L)F# !"!$#!&!())3(*#4'#(!D.>F*B#:&".W R#S.LB#(#"%41>-3/#"F(%&'()-&/("/(/M.)( ">-!L#L)(%&'())(7>">#'.%L7(,)(-&M#,./#3E(,"#(M#.7$%&'() !"&%L)(&>E(,"#.M(%%L%")M")M&>.7"4Q.)%-U=%&>="/(/#!"$*# #!%#%'3%#'$4')(!*"F(>/.>@:#6%((/.>1:#A&##B@#(#"%4@%G L7&>3G&%&)L G&> /M.)('/7.-(%!.)(>-3/#"F(%&'()-&/("/(&>,)(-&M#&>F,./#3 E(,"#(M#.7$.L#M.7(/4U@7=.%%<L)F#!"!"#!%"!(%#3('&4 '*(!2"E G")&??#6")-(>C U#A"-G L)$2#(#"%4A./#E(,"#(M#.7$%&'() !"&%L)(!"-(!&>&#&.>">-F)"-&>F G$#E(9>#()>"#&.>"%<#L-$6).L,.!+&'()<L)F()$"9<6+<$4<L)F()$#!"$$#$'*!#$%3#!'4'$"(!6.>F Q*#S E.>F U B#+L S#(#"%41'"%L"#&.>.!%&'() )(F(>()"#&.>">-,./#3E(,"#(M#.7$%&'()!"&%L)("!#() E(7&E(,"#(M#.7$&>,"#&(>#/N&#E E(,"#.M(%%L%")M")M&>.7"4 ;&./M&2(,#!"$*#%*!;<2!"$*""))4'$$(!Q">F S#Q L R*#R L(S0#(#"%4=.7,")"#&'(/#L-$.!&>-.M$">&>(F)((>32$&#=E&%-3A L F E/M.)(#">-7.-(%!.)(>-3 /#"F(%&'()-&/("/(/M.)(!.),)(-&M#&.>.!E(,"#&M(>M(,E"%.,"#E$ "!#()#)">/J L F L%")&>#)"E(,"#&M,.)#./$/#(7&M/E L>#4Q.)%-U 6"/#).(>#().%#!"!$#!#!'$(3'!#4'$!(!0(%&/<6#;"P.$&">>&/@#;&%&"#&/9#(#"%4:.-(%!.)(>-3/#"F( %&'()-&/("/(":1+0$/M.)(#"/",).F>./#&M!"M#.)!.),./#3 .,()"#&'(7.)G&-&#$">-7.)#"%&#$&>M&))E.#&M,"#&(>#/# L>-()F.&>F E(,"#(M#.7$!.)E(,"#.M(%%L%")M")M&>.7"4B A;"C K!.)-$#!""*#$$!%&$3%'$%(!B/LD R#=E"L6R#+L&Q R#(#"%4A)(-&M#&>F7.)G&-&#$">-7.)#"%&#$"!#()E(,"#&M)(/(M#&.>&>,"#&(>#/N&#EE(,"#.M(%%L%")M")M&>.7"!#E().%(.!:.-(%!.)1>-3<#"F(+&'()0&/("/(/M.)(4 Q.)%-U<L)F#!""*#%%!!'$!3!'$*4'$'(!B L">F0#<E(>R#S E">F Q#(#"%4@,)(.,()"#&'(>.7.F)"7 ,)(-&M#/,).F>./&/.!,"#&(>#/N&#E E(,"#.M(%%L%")M")M&>.7""!#() %&'()#)">/,%">#"#&.>!"7L%#&M(>#())(#)./,(M#&'(/#L-$4;:==">M()#!"!$#!$!!)"4'$&(!S.L B#Q(>R#R L">D#(#"%4=.7G&>&>F"%G L7&>3G&%&)L G&> /M.)(N&#E!L#L)(%&'())(7>">#,)(-&M#/,./#3E(,"#(M#.7$%&'() !"&%L)(&>B;H3"//.M&"#(-B==,"#&(>#/4+&'()9>##!"$)#%)!'*'3&"!4"收稿日期!!"!$3"'3"($"本文编辑!钱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盘点 本文较系统地论 述了MELD评分 系统在肝病中的 应用及其进展, 尤其对肝癌患者 在肝移植中的优 先顺序进行了论 述, 并加进了△ MELD的应用, 可 使读者对患者的 病情进行纵向观 察, 更准确的预测 预后. 文中提到血 钠是反映病情的 一个重要指标, 故 可以尝试将血钠 加入MELD模型 中, 以明确能否提 高MELD的预测 能力.
■研发前沿 MELD模型不仅 可以用于预测失
代偿期肝硬化患 者的生存率, 还可 用于预测重型肝 炎、肝癌、肝移
植术后患者的生 存率, 其应用面较 广, 但是否可以替 代Child-Pugh分级 在肝病中的应用, 尚需进一步研究.
薛冬云, 韩涛. 终末期肝病模型在肝病中的应用进展. 世界华人 消化杂志 2006;14(31):3034-3037 /1009-3079/14/3034.asp
® wcjd@
文献综述 REVIEW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6年11月8日; 14(31): 3034-3037 ISSN 1009-3079 CN 14-1260/R
终末期肝病模型在肝病中的应用进展
薛冬云, 韩 涛
■背景资料 中国是肝病的高 发区, 为了对肝 病患者肝功能储 备及预后作出判 断, 学者们对肝功 能作出了分级或 量化研究. 目前公 认评判一个模型 好的标准为指标 较少、容易获得, 且客观、易于推 广. 现使用较多的 Child-Pugh分级主 要针对肝硬化患 者, 且因其主观性 强而引起争议. 终 末期肝病模型以 血清胆红素、肌 酐和INR等3个生 化变量为依据, 具 有简便可行、重 复性好、客观性 强等特点, 而逐渐 引起大家的重视 和应用.
2 临床应用 MELD模型有以下优点: (1)MELD分级是由前瞻 性分析统计资料所得, 因而具有更好的预测作 用; (2)MELD模型中无腹水、肝性脑病等主观 性指标; (3)MELD分值是连续的, 无上限和下限, 能较好的区分出病情的轻重; (4)MELD模型中 使用的3个指标在各实验室之间差别并不是很 大, 而且容易获取、可以重复测定. 虽然MELD 评分最初是用于评估行TIPS治疗的患者的预后, 但由于MELD评分系统对病情判断的准确性较 高, 而逐渐被应用于其他领域, 进一步拓展了其 应用范围. 2.1 MELD评分在肝移植方面的应用 (1)评估候 肝患者生存率及调配肝移植顺序: 在MELD问 世之前, 肝病患者一般是根据等候供肝的时间 长短、是否伴有腹水、肝性脑病以及地区获得
浪费, 移植前死亡率减少所带来的收益有可能 被移植后增高的死亡率所抵消? 由于肝移植时 MELD积分高的患者是被优先考虑的, 致使移植 对象向不良预后的人群倾斜, 那么对移植后的 结果可能有负面影响. Ravaioli et al [5]则对1987 例肝移植术后患者进行MELD评分, 发现25分以 下者5 a生存率为58.6%, 而25分以上者为27.8%, 提示术后行MELD评分可预测患者的生存率. Merion et al [6]研究发现, MELD积分<15行肝移植 的患者术后死亡率明显比分值相同未行肝移植
肝源的多少来决定肝移植的先后, 由于候肝时 间的长短并不代表病情的轻重, 则易导致供肝 的分配不合理, 并致使肝功能较好的患者因等 待时间过长而失去移植机会, 从而增加候肝期
薛冬云, 等. 终末期肝病模型在肝病中的应用进展
35
患者的死亡率. 由于MELD评分可评估病情的 轻重, 2002年被美国器官共享联合网络(UNOS) 将其确定为选择肝移植患者的新标准. Wiesner et al [3]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3437例有完整实 验室资料的准备肝移植的晚期肝病患者进行
关键词: MELD模型; 终末期肝病; 肝移植; 肝癌
1 MELD产生 2000年, Malinchoc et al [1]对1991-1995年共231名 为治疗肝硬化腹水和预防门静脉高压出血而行
TIPS术患者进行跟踪随访至少3 mo, 术前24 h内 收集患者的统计学资料, 包括年龄、病因、生 化指标、Child-Pugh分级等, 分别将统计资料进 行Cox比例风险回归的统计学处理, 将P <0.01的 变量保留, 并将所得变量取自然对数后乘以回 归系数, 即得到MELD评分原型: MELD = 0.378 Ln[BIL(mg/dL)]+1.12 Ln(INR)+0.957 Ln[Cr(mg/ dL)]+0.643(病因: 胆汁性或酒精性为0, 其他为 1), 该模型最初用来判断TIPS术后肝硬化患者的 预后情况. 为了应用方便, 2001年Kamath et al [2] 将公式变为: MELD = 3.8 Ln[BIL(mg/dL)]+11.2 Ln(INR)+9.6 Ln[Cr (mg/dL)]+6.4(病因: 胆汁性 或乙醇性为0, 其他为1), 结果取四舍五入后的整 数. MELD积分越高说明患者病情越重, 预后越 差, 生存率越低.
础, 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了以等待时间长短作 为移植顺序造成的器官分配欠合理的问题, 提 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2)评估移植术后患者的生 存率: MELD评分对肝移植疗效的预测能力也受 到广泛的关注和评价, 肝移植能否增加患者的 生存率以及MELD分值较低的终末期肝病患者 行肝移植术后能否增加其生存时间开始为大家 所重视. Onaca et al [4]对669例肝硬化患者移植术 后2 a的死亡率进行研究, 根据移植前的评分患 者被分为<15, 15-24, >25 3个层面, 发现术后3, 6, 12, 18及24 mo生存率与MELD评分有明显的关 系, 分值越高患者移植后生存率越低, 因此移植 前行MELD评分对预测肝移植术后患者生存率 有一定的意义. 这是否意味着将有限的肝源移 植给病情最重的患者将是一种资源和经济上的
MELD评分, 预测其3 mo生存期, 并对其正确性 作了验证, 发现患者生存与否与MELD分值高 低有直接关系, MELD分值<6的患者病死率是 1.9%, 而>40的患者病死率为71.3%, 提示MELD 评分可准确的评估患者病情的轻重, 并可以预 测患者3 mo的死亡率. 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来 决定肝移植的顺序, 可减少候肝期患者的死亡 率, 所以MELD评分可被应用于肝源的调配. 而 对于MELD积分相同的患者可以动态监测其 MELD分值变化(如每隔30 d监测一次), 分值升 高的患者即可优先行移植手术, 分值不变或者 降低的患者提示病情稳定或好转, 可暂不予移 植. 自从MELD被UNOS正式作为肝移植的标 准之后, 致使肝移植器官分配方案由先前的以 “时间先后”为基础转向以“病情轻重”为基
室. 结果发现, 与患者病情密切相关的5个指标 为: 年龄、血清白蛋白浓度(g/dL), 血清总胆红 素浓度(mg/dL), INR以及生长延滞指数; 并在此 5个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儿童终末期肝病模型 (Pediatic end-stage liver disease, PELD), 作为儿 童肝移植的标准, 认为PELD模型用于儿童肝移 植具有特异性, 并且即使处于与成人MELD分值 相同的情况下, 儿童应比成人优先得到肝移植; (4)MELD评分在肝癌肝移植中的应用: 随着肝 移植应用于肝癌的治疗, MELD评分在肝癌肝移 植中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由于某些肝癌患者肝 功能代偿良好, 虽然其MELD积分较低, 但肝癌 进展较快, 他们可能等不到肝移植就失去机会, 因此在肝源不足的情况下, 需要一个较好的评 价系统来指导其和终末期肝病之间的移植顺序. 在使用MELD之后, UNOS统计T1期肝癌患者的 死亡率约为15%, 与这个死亡率相对应的MELD 分值为24分; T2期肝癌患者的死亡率约为30%, 相对应的MELD分值为29分[8], 早期肝癌既有了 其相当的MELD分值, 那么就可以依据其分值的 高低而等待肝移植. 经临床统计, MELD积分实 施后, 接受肝移植的HCC患者占全部行肝移植 患者的比值从7%增加到22%[9-10], 而且肝癌患者 的候肝时间从2.3 a缩短到0.6 a, 移植前5 mo内 患者从候肝名单退出率降低, 使肝癌患者的移 植率明显增加. 由于术后病理检查显示, 22%的 被诊断为肝癌的患者并无患肝癌的证据, 考虑 HCC患者在肝移植中有过度优先的可能, UNOS 于2003年对肝癌患者的MELD分值作了调整: T1 期肝癌的MELD分值调为20分, T2期的MELD分 值调为24分, 以控制HCC患者的移植率, 调查表 明此举虽增加了候肝期肝癌患者的概率, 但没 有增加肝癌患者的退出率[10]. Sharma et al [9]研究 发现, MELD系统的实施, 使Ⅰ, Ⅱ期HCC患者与 肝病失代偿患者相比更有优先权, 移植前HCC 患者死亡率从15%降至8%, 等待肝移植的人数 增多, 等待肝移植时间明显缩短, 1 mo内接受肝
摘要 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是近年来新创立的判断晚期 肝病病情的方法, 最初他是用于评估行经颈 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 TIPS)后患者的生存率, 目 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肝移植、终末期肝病患者 预后、评估肝癌患者术后(手术切除癌灶或局 部治疗等)生存率等方面, 现认为MELD模型 可以有效的预测终末期肝病患者的预后, 能准 确的反映病情的危急程度.